教案是教师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我想我们需要撰写一份教案了吧。在这里,您可以找到一些六年级教案范文,借鉴其中的创新思路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一
中国大学网。
精彩在“我”,真我,真朋友。
桃李岁岁花开花落博海泛舟梦梦成真2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5、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7、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8、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9、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措方塘。如许:如此。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三、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2、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真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疑团殿堂日新月异好奇强健探求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24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星座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2)指名说一说。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二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时”“候”“觉”等11个生字,会写“自”“己”“衣”3个生字。掌握3种偏旁“彳”“亠”“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要学会正视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自己又很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能够按笔顺准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每天早上爸爸妈妈送你们上学的时候,当你们看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自己来上学,有没有很羡慕呢?(生答:有)。
2.师:那个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要是我也像哥哥姐姐一样大多好啊!)。
3.师:为什么呢?(因为我再大一些,爸爸妈妈就不用每天辛苦送我上学了。)。
4.师:有一个小朋友啊,他也和你们一样,有时候能自己系鞋带、穿衣服时,他觉得自己很大;但是有时候呢,够不到按钮、害怕打雷时,他又觉得自己很小。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小朋友吧!
二、看图读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生字词,多读几遍。
2.读一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3.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说一说。)。
4.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画下来,并向老师请教。
三、动动脑筋,学习生字。
1.看拼音读词语。(课件出示重点词语)。
2.课件出示课文生字(去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3.认读这些生字,并给这些生字找朋友。(口头扩词练习)。
4.巧识字形。
(1)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吗?
(2)四人小组讨论识记方法。(鼓励学生结合字形和字义巧识巧记。)。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记住的,汇报交流识记方法。
(比一比:己—已自—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本课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2.出示课件“图图上小学了”。
3.师:同学们,图上这个孩子叫图图。你们看一看,图图在做什么?
4.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然后看图说话。
5.师:图图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但是有时候呢,他又觉得自己很小。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再看一看课文,找找原因吧!
二、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思考问题。
2.指名回答。
(1)文中一共讲了几件事?(4件事)。
(2)“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自己穿衣服、系鞋带)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够不到按钮;听到雷声喊妈妈。)。
(3)为什么“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预设:(长大后,父母会渐渐变老……)。
(4)为什么“我”又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引导学生从长大后能自己做或帮助父母做很多的事等方面作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合作解答疑问。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很小?(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三、指导写字,体验成功。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2.自主记忆生字。
3.仔细观察生字书写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好看。
4.指导书写,教师范写个别难写的字。(学生自由练写,师针对个别指导。)。
[教学板书]。
10大还是小。
大小。
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够不到按钮,听到雷声喊妈妈。
不要长大,快点长大。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三
一,习作要求。
“据古巴《起义青年报》9月29日报道,一群憨态可掬的小鸭子正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突然,几只小鸭子失足跌入了路旁的下水道。危机时刻,鸭妈妈沉着冷静,向巡警求救,并带领他们赶到出事地点。巡警从下水道中捞出了将要被冲走的小鸭子,目送它们摇摇摆摆地上路了。”(摘自《参考消息》2001.10.9)。
根据上面的图片报道,进行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下面的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告诉你们什么?(在播放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做简要的介绍。学生总结:人与动物相处得十分和谐,幸福!)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动物的陪伴,人与动物之间也发生了许多或是感动的,或是有趣的事。
(二)明确习作要求。
认真观察这张图,你看到了什么?通过这个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生
生
生
3、这是一幅人和鸭子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相处。
师:大家说的多好啊,这是一幅有趣的图片,繁华的大街上出现了一排小鸭子,让我们都觉得特别惊奇。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街头,他们又有怎样的经历呢,让我们一起看书第133页关于这则图片的报道。(大屏幕出示报道的内容,指名读)师:看了这篇报道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这可是一件的的确确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报道介绍的很简单,但是我们相信,这个小鸭子得救的过程一定是个不简单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根据图片的报道,发挥我们的想象,来写一写这个故事。(板书:看图作文)同学们先看这篇习作的习作要求:
1、根据上面的图片报道,进行合理想象,写一个故事,2、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三)写什么,如何写。
(叙事性的文章要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经过:鸭妈妈怎么求助?巡警怎么救?
结果:小鸭子得救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这几方面,对故事进行合理的想象,并想办法把你的故事内容讲的具体一些,想好后也可以与你们小组的成员交流一下,为了便于一会发言,老师建议大家把你的猜想适当的在本子上写个提纲或记上关键词。学生自由想象,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学生说的是故事的梗概,也算是习作的提纲,学生说的时候要把起因、经过、结果都说全,其他同学对他说的进行评议,评议的出发点是想象的是否合理;是如何把内容写具体,还可以怎么写?)(师在此处重点指导要把内容写具体,感情写真实要注重细节的描写。)。
听了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已经把故事想象的很合理,很生动了,但我们每写一篇文章都应该表现一个中心,我们在写一篇文章也应该做到详略得当,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你觉得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的中心是什么呢?你想详写哪部分内容来表达这个中心呢?(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动物间浓浓的亲情。)。
师:大家说的非常有道理,对于这篇文章,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写作的角度。待会在写的时候你觉得在哪个地方详写可以突出你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就在哪个地方详写,其他的可以略写,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任何文章都应该有个题目,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你想好了吗?(学生说题目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题目)。
(四)例文引路,写草稿。
现在相信大家都选好了自己作文的题目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更出色的作文来。在动笔之前先看一篇老师带给大家的习作,看看在写作方法上有没有你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否会给你带来一点启示。(师读例文,学生简单评议有什么地方可以借鉴学习)。
下面就动笔把你想写的写出来吧!
(五)找几名同学读习作,其他同学找出这些同学哪些优点及不足,帮忙改正。(从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及用词准确上进行指导修改。)。
四、板书设计。
看图作文。
动作描写。
环境描写内容具体。
语言描写。
心理活动。
神态描写。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围绕“高尚”这一主题,学习了哪些人物的哪些高尚品质?(学生自由回答,可以是一个人物的一种品质)。
师:这些人物中有的像周总理这样的伟人值得我们尊敬,有的像桑娜、看林人这样平凡的人也值得我们尊敬。(板书:尊敬)你认为还有哪些人值得我们尊敬?(学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尊敬普通人》。(板书:普通人)。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朗读,纠正学生的读音,并交流预习中画出的好词佳句及生词,交流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文章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合作讨论。
1、分小组再读课文,互相检查阅读情况,在读中遇到的问题能解决的小组内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班内交流。
2、在预习及互读中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者是难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全班交流。
四、深入阅读,体会感情。
1、自学的提示要求:
(1)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尊敬普通人?这些普通人有什么特点?
(3)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综合出有价值的讨论。
学生默读文章,独立思考,在书的旁边做相应的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内将自己读书的感受,理解提出来,小组内共同探讨。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注意指导小组内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在文章中有“……”,它的作用是什么?(还有很多的普通人也值得尊敬)。
2、课堂小练笔:除了作者写的这些普通人,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尊敬那些普通人?模仿课文自己写一写。(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从他们身上找到值得你尊敬的地方,要合情合理)。
3、学生自由写。
4、全班交流。
六、总结:
师生互相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熟悉、背诵课文。
2、简单了解荀子生平。
3、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生活实例,用语言表达对人的启发中“言”与“行”的看法。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荀子的生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交流信息。
揭示课题。
1板书:言行一致,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2引出中国古代有个名叫荀沅的人就在《口能言之,身能行之》中提出类似的现象。
板书: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1齐读板书。
交流各自理解。
2齐读课题后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用成语作引子导入本课的主题。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
二、学习课文。
理解内容。
1过渡:那么荀子是怎样说的?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提问:荀子根据什么标准,把人分成几个阶段?对这几种人分别采取什么态度?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2集体交流。
3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
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显文章的能力。
创新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熟读背诵。
增加积累。
1谁能看着板书,把课文背出来?
2请各学生尝试。
1准备试背。
2积极参与。
设置铺垫、降低难度,使学生参与,应当完全背诵积累。
四、送你两句话。
板书荀子的两句话: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抄录。
2齐读并试背。
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六
人教版六年级第一单元习作要求:音响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太迷人了。雷声,风声,动物的叫声,人的说话声,笑声,脚步声,物体的撞击声,摩擦声......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或者仔细听一段音响的录音,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
习作例文。
雨之乐章。
一面神秘的黑纱,打破了蓝天的静谧,随着轻微的风,伴着飘落的叶。雨,向我们走近。
“轰隆隆,轰隆隆......”雷声仿佛是这场音乐盛会的前奏。行人的步伐加快了,树木摇曳的声音更响了。“轰隆隆,轰隆隆......”雷声激越高昂!雨像坠落的珍珠项链,“滴答,滴答......”大地接受了这场洗礼。我站在门前,欣赏着这雨中的美景——一片朦胧,一片水润。
花儿不胜负荷地低下了娇弱的身躯,树叶展得更开了,仿佛在保护这些娇弱的少女。“答,答,答......”雨滴不停的拍打在树叶上,滑落,滴落入地中,渗入泥土,滋润万物。雨中的一切都是水淋淋的嫩绿。风儿更加肆虐地奔跑。“哗哗哗......”雨被吹斜了;“沙沙沙......”树叶更加顽皮地拍打着树枝。雨,滴落在房顶,滑下像一把长剑“答答答...啪啪啪...”由轻而重,由轻而重„„远处,路人行色匆匆地赶路,宛如这场盛会的音符,在这片朦胧中行走,是一种享受!这雨中的一切勃勃生气,这雨中的一切披上了白纱。“哗哗.....”聆听这场大自然的音乐盛会!
雨,悄悄地停了,风,也不再嬉戏,远处。树叶不再打闹——像一幅淡雅的画,深深的刻入了我的心灵。
这场音乐盛会萦绕耳畔——“哗啦啦,答答答......”
点评:真是有心人啊,小作者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描绘了这“雨之乐章”。雷声“轰隆隆”,雨声“答,答,答”,树叶“沙沙沙”„„快来一起聆听这场大自然的音乐盛会吧!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七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两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穷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抄写生字词。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八
早上,我照例打开窗口呼吸新鲜空气,只见天空灰蒙蒙的,春风也失去了温柔,虽然没有冬天的疯狂,但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寒战。
忽然,几滴雨滑落我的脸颊,下雨了。春雨柔柔的,细如牛毛,刚好可以润湿每一寸土地。顿时路上多了几朵小伞花,几个人挤在一把伞下,聊天,说笑。有的索性不打伞了,用手接雨,舒展双臂,与春雨拥抱。雨逐渐大了,天地间,仿佛挂着巨大的珠帘。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枝叶;花儿这儿一丛,那里一簇,漫山遍野竟相开放;菜地里,蔬菜们个个披着珍珠,像婴儿一样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农民看到春雨,仿佛看到了希望,心里乐呵呵的:今年肯定有好收成了;小河被春雨的滋润下,漾起了无数笑的涟漪。你看小河的水涨起来了,歌声清脆起来了,节奏欢畅起来了。我在雨中漫步,雨越来越小,细细地滋润着万物,它的节奏也就越来越慢。房檐上的雨“滴答“滴答“,像断了线的珠子,慢慢的,似乎很有耐心让我们欣赏个够。春雨,可以说是无声的,但这无声胜有声。它洗净了尘世间的喧哗,热闹,把喧闹化作丝丝清风,消失了。
雨停了。我深呼吸了一口,却发现雨后的空气是那样清新。仔细的闻一闻,就会发现空气中,还略带着花儿的'芬香和新鲜泥土的气息。站在高处远眺,天空显得更遥远了,任何事物都可以一目了然。只觉得眼前一亮,大自然沉浸在一片绿色之中,鸟语花香,杨柳依依,一片欣欣向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朦胧间,那滋润大地的春雨,仿佛汩汩地流进我的心田。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九
外婆家有一只叫“小七”的猫咪,说起它的名字可是有点来历,因为整个家里有六个人,所以它就排行老七了。
“小七”全身灰白,雪白的皮毛上覆盖着一层灰色,四肢也是雪白的。它长着一张“包子脸”,脸的大小就像一个大个的肉馅包子。一双玻璃珠似的大眼睛,透着亮晶晶的光泽。一个小小的鼻子,四周还滚着黑边。嘴的两边长着一对白胡子,两只耳朵经常机警地竖着。小七走起路来有时大步流星,一个俯冲就从高处跳了下来;有时静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不会让你有丝毫的察觉。
“小七”喜欢白天睡懒觉,有时我想找它玩,却发现它圈着身子,在自己的窝里呼呼大睡,睡得很香的时候,还会发出打呼噜的声音。可到了晚上,它就十分精神,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发出锐利的光线。我最喜欢看它伸懒腰了,只见它两只前脚往地上一趴,细长的身子向后无限延长,尾巴则高高翘起,顺便打个哈欠,真是好舒服,好惬意呀!
“小七”最喜欢球状的物体。一次我看见它玩乒乓球,先用前爪轻轻地触碰一下球,好像在说:“快来和我玩!”当球挪动位置后,就迅速追上把球扑住,可是球是圆的,很难扑住,它就这样跑呀!追呀!扑呀!独自玩了一下午。
“小七”可是个猫精,当发现家里人心情不好时,它会躲在一边不发出声响,当你看向它时,它会冲着你撒娇的“喵,喵”地叫几声,好像在说:“别生气了!”
瞧!就这是我们家的“小七”,是不是既聪明又可爱呢?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十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十一
动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动物,我们要保护它们;动物,也有尊严;动物;也有血有肉;动物,它跟我们一样,也是一条生命啊。
你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条无辜的小动物,在你生下来的那一刻,你亲眼看见你的母亲死于非命或你被那些人给杀害了,你们心里会怎么想?你们就会亲身体验到骨肉分离的滋味吧?既然你想到这些,你们就该好好反思反思,那些无辜的小生命就该死于你们这些心肠狠毒的人手里吗?就算它们该死,也轮不到你们动手。我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那些小生命临死之前会是什么样的神情?你们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们没血没肉,你们杀了那么多无辜的小动物,该死的人不是它们,而是你们,因为当你给它们东西的时候,他们会知道感恩。
好啦,话不多说,我希望那些捕杀小动物的人,你们早一点改过自新,不然,你们早晚受到法律的制裁。
更多。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十二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但决不能鄙视动物的生命,应该平等对待。
动物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长久以来,人与动物就共存于一个大自然和同一个地球上,动物是人类的伙伴是人类的朋友,大自然是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如果我们的伙伴消失了,人类也将不复存在。
我认为,每个人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从自己,从身边做起。
曾经,世界上发生过无数疾病,害死了多少无辜的人,那些人都白白牺牲了,实际上大多数疾病传播都与动物有关,而这些动物也是非常无辜的,因为这些后果大多都是人为因素。
总之,保护动物是人类的义务。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通用13篇)篇十三
场景一:30xx年11月11日,世界上最后的森林。
在一片空地上,聚集着一大堆的动物。有大象,河马,蚂蚁,蟑螂,马,老鼠,鳄鱼……“这次叫大家来,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原因了吧。”老虎站在一棵被砍断的木桩上庄严的说道。站在一旁的狮子继续说道:“如今,人类越来越肆意妄为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了。不仅如此,几乎每棵植物上都有人类的‘化学产物’——农药。不知有多少兄弟姐妹被害死于人类的手下!因此,我们要反攻!夺回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领地!让人类彻底从这个地球上消失!!!”“接下来是本次的任务,”老虎清了清嗓子说道“明晚九点半,所有动物向离我们最近的城市发起全面进攻!请各位幸存下来的兄弟姐妹们准时到达。”动物群中传来了一片掌声。
场景二:xxxx年11月12日,巴黎——埃弗尔铁塔。
“冲啊”随着一声狼吼,立刻传来了众多的吼声,进攻开始了。数万无辜群众被杀害,而法国政府也迅速反应过来了,发动军队围剿动物们,同时向其他国家求援。
场景三:xxxx年11月12日,指挥部一号。
随着“轰”的一声,指挥部瞬间倒塌了,数亿只蚂蚁白蚁从废墟中冲出…。
场景四:xxxx年11月12日,指挥部二号。
场景五:xxxx年11月12日,海上指挥舰中。
旁白:这场战役人类海陆空三方都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最终人类凭着高科技的武器平息了这场。
场景六:20xx年12月12日,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