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的目标是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一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掌握圆锥的特征。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学生利用教材附页制作圆锥。
一、复习。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着圆锥看一看,摸一摸,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圆锥有多少条高?为什么?(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数时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小结: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二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字母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重难点处理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来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让学生体会周长和边长的比值相等、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周长和边长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积和边长两种变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都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边长增加、周长(面积)也增加,周长(面积)降低、边长减少,但周长和边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长与边长能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周长、边长”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周长和边长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三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直线是()长的,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这个点叫做它的(),这两条射线叫做它的()。
3.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是()度。
4.107°的角是()角,57°的角是()角。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应是()度。
6.1周角=()平角=()直角。
7.直线、线段和射线中,可以量出长度的.是(),没有端点的是(),只有一个端点的是()。
8.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针走1大格是()度,1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较小角是()度,4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较大角是()度。
9.锐角()90°,钝角()90°而小于(),直角()90°。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同一平面内,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三点可以画()条线段。
a.2b.3c.无数。
2.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
a.1b.2c.无数。
3.度量角的大小要用()。
a.三角尺b.直尺c.量角器。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四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65×5表示求5个65的和是多少?1/3×5表示求5个1/3的和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1/3×4/7表示求1/3的4/7是多少。
4×3/8表示求4的3/8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13×13=169;17×17=289;19×19=361)。
4、小数乘分数,可以先把小数化为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建议把小数化分数再计算)。
三、乘法中比较大小的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五、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即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先画单位一的量,注意两条线段的左边要对齐。(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
或在“占”、“是”、“比”“相当于”的后面。
3、写数量关系式的技巧:
(1)“的”相当于“×”,“占”、“相当于”“是”、“比”是“=”
(2)分率前是“的”字:用单位“1”的量×分率=具体量。
例如:甲数是20,甲数的1/3是多少?
列式是:20×1/3。
4、看分率前有没有多或少的问题;分率前是“多或少”的关系式:
(比少):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例如: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少1/2,乙数是多少?
列式是:50×(1-1/2)。
(比多):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例如:小红有30元钱,小明比小红多3/5,小红有多少钱?
列式是:50×(1+3/5)。
5、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一个数×几倍;。
6、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一个数×几分之几。
7、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几分之几×个数。
8、求已知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方法:
(1)、单位“1”的量×(1-分率)=另一个部分量(建议用)。
(2)、单位“1”的量-已知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部分量=要求的部分量。
例如:教材15页做一做和16页练习第七题(题目中有时候会有这种题的关键字“其中”)。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五
1、理解按比列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列分配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2、培育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析按比列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一、复习引入
1、学生说出本班上学期的人数(男生:15人、女生:10人)
男生与女生的比是:( ) 女生占全班的人数的:( )
2、口答应用题
(1)学生口答:100÷2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应用题,分谁?怎么分?
六年级和二年级承担同样多的卫生任务,合理吗?能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 ,两个班清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1)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求的是什么?
(2)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3)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比较思路:a求出总份数。b各部分的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c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2、教学例3
(1)提问:
a、这道题与前面的题有什么区别?
b、分配的是什么?按什么来分?
c、怎样计算各班载的棵树占总棵树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并检验。
3、小结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怎样解答?
4、补充课题:按比列分配
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并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应用题叫做“按比列分配”的应用题。
5、提问什么是按比列分配?
6、回到复习题
提问:平均分是按几比几分配?
指出平均分应用题是按比列分配应用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巩固练习
p62.做一做1、2、3.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列分配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一般用分数的方法,用分数方法的关键是把比转化为分数。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六
一、请你填一填。
1.215×7表示。13×45表示()。
2.38+38+38=()()×()=()()。
3.20千米的25是()千米,12米的47是()米。
4.一袋瓜子的重量是120千克,15袋这样的瓜子重()千克。
5.14时=()分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一瓶饮料310升,淘气喝了23,他喝了()升。
7.苹果个数的45是梨的个数,把()看作单位“1”;若苹果有。
40个,则梨有()个。
8.240米增加它的14后是()米,比20米少15是()米。
9.一堆煤9吨,用去23吨,还剩()吨;一堆煤9吨,用去它的`23,还剩()吨。
10.27×45○2758×109○58213×10○10×213。
二、请你来判断。
1.7米的16和6米的17一样长。()。
2.男生比女生多14,那么女生就比男生少14。()。
3.两个真分数的和一定大于这两个真分数的积。()。
4.一瓶果汁58升,喝了38,还剩28升。()。
5.现在的体重比原来增加了211,是把“原来的体重”看作单位“1”。()。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七
本册教材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五至六篇课文组成,课文共三十三篇,其中22篇为讲读课文,2课诗歌,8篇略读课文,6个综合练习。教材按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内在的联系组成文化主题单元,分为六组。1春天自然季节的特点2亲情与关爱 3 走进科学 4意志品质 5风景与名胜 6 历史文化。这样安排体现语言文字在表述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体现儿童认识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
本册教材根据高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以优美的记叙文,诗歌和简单的说明文为主。通过上述课文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寄情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灿烂与伟大;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素质;从小体会明白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们在盼望已久的春天开学了,带着春天的梦走进了校园,而送给孩子们第一组的课文是围绕“春”这个文化主题展开的,这不但符合自然季节的特点,又顺应了孩子们的内心需要。这一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2首古诗、一个综合训练。古诗分别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朱熹的《春日》2课《冬至的梦》4课《只拣儿童多处行》5课《 雷果》是讲读课文,3课《春》和6课〈抢春水〉是略读课文。从课文所表述的内容来看,〈〈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冬至的梦〉〉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春〉〉在作者苏雪栈眼里是善于撒娇的,准备的,等待的,烂漫,充实,快乐的,作者用独特的感受抒写了春的特点,激发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精品文章,主要叙述了她春游时从香山归来,在颐和园门口,知春亨畔,王澜堂等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们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中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雷果 》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抢春水〉〉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白族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淳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快快,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综合训练〉〉围绕春字安排了七个题,一、二、三、四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字的文化内涵,积累词句段,丰富底蕴,阅读是一篇描写春雨的短文,意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社会调查与写作的安排,与本组关于春的学习一致,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季节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春的文章,但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从时间上来说,有古代诗歌,当代散文,这说明从古至今春天是人们赞美讴歌的永远主题,从空间上来说,有蜀中的春雨,海滨的春光,江南烂漫的春天,北方人盼春的梦,还有西亚沙漠中的春天,白族山寨中的春,这说明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景致、风俗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人们无论哪个角落,春天都是人们所喜欢的,都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这几课不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春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春天,而且展示春的手法也不尽相同。首先从体裁上谈,开篇安排的是两首古诗,把我们带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情景。《冬至的梦》、〈〈春〉〉、《只拣儿童多处行》文质兼美,属散文。《雷果》〈〈抢春水〉〉属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同一体裁的文章又有所区别。《春夜喜雨》用拟人手法,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蜀中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春日〉〉叙事写景相结合,将心情之爽,春景之美集于新字,突出春光如海,无处不在。《冬至的梦》侧重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突出人们盼春的情感,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春〉〉用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绝妙的比拟,写春特点,生动形象。《只拣儿童多处行》以题目为文章内涵,侧重于春天里人的活动,由景联想到人,人景和一,《雷果》语言简洁明了,活泼,突出了沙漠春天的景致,〈〈抢春水〉〉语言朴实,层层剥开,突出了朴实的山民对春的美好企盼与崇拜。
总之,这一单元通过不同体裁、风格各异,表达方法灵活多样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盼望春的心情,游春的快乐,祝福春的愿望,围绕主题,横向上有联系,纵向上有发展,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在教学时,应调动儿童的经验世界,感情世界和想象世界,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春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唤起他们到大自然中拥抱春天的愿望,并且愿意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的词句表现春天。
1、学会本单元18个生字,理解新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与诗歌。
3、了解与春相关的知识,文化。
4、通过抓重点词句品析、想象画面、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5、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准确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方法,练习习作。
四、各课教材分析。
1、 古诗二首。
《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春夜喜雨》全诗紧扣春雨的“好”和自己的“喜”来写。首句着重写春雨的知春雨适时降临,知情懂事。颔联从听觉、视觉二方面写雨,把默默奉献的理想人格移植到了春雨身上。颈联“云俱黑”与“火独明”形成色调上的对比,喜雨之情含而不露。尾联借想象之笔,想到锦官城的美,形象传神。《春日》先叙事,胜日于泗水滨寻芳,然后写所见,展示一幅“一时新”的春色画面,最后抒发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教学重在通过吟诵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冬至的梦。
这篇课文以《二十四节气歌》引出“冬至”这一节气,并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再用画龙点睛的“梅花图”收笔。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作者先介绍冬至这一节气的特点,然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第二自然段用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捕捉看不见的春天里有生命的事物,第三自然段讲冬至离春天还有难熬的八十一天,巧妙地插叙爷爷涂红梅的故事。第四自然段点明主题,与第二自然相照应。结尾再次提到梅花图,表现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可围绕爱去品味文中的感情。
教
学
目
标 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景物变化体会人的心理。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了解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搜集有关“冬至”的一些熟语,了解冬至的特点。
3阅读课文的生字词。
初读感悟阶段:
1找同学分自然段阅读课文,找同学评价。
2理解词语,呓语,地窖,明朗,覆盖。
3说一说读完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冬至的梦是非常美好的,它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精读感悟阶段:
1同学们,冬至前后,大雪飘飘,冬至做3个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为什么这么说啊?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和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汇报。
第一次描写“梅花图”使文章极富生活情趣,寄托了爷爷对生活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结尾描写“梅花图”让我们想到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以及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背诵第二自然段。
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课后向生活延伸:积累描写春天的诗词散文。 。
反
思 。
3.春。
这篇阅读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寻找“春”成长的足迹,把富有诗情画意的初春到春末的特点描摹的生动、形象、具体、感人、激发了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主要突出了春是善于撒娇的;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春是烂漫、充实的;春是快乐的几个特点。
教
学
目
标 1. 朗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特点。
2、积累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 课件辅助,感悟春的特点。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走出去,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2读一读课文,简单记录自己的感受。
初读感知阶段:
1.读课文,纠正错音。
2.拿出笔来画一画描写春天特点的语句。
精读感悟阶段:
感悟点:春的特点。
重点部分处理:
1. 联系课文内容和小组同学谈一谈课文写出了春的那些特点。
2.汇报交流:
(1).春是善于撒娇的:不阴不晴的天,乍寒乍暖的时令,一会儿习习和风,一会儿蒙蒙细雨,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枝间的叶芽、地上的小草、绿叶丛中的野花,在早春季节开始萌发,它们“准备”着、“等待”着、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温暖时,将焕发勃勃生机。
(3).春的浪漫、春的充实:眼前竟换上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到处------,到处------,到处------,到处------。蔚蓝的天上,桃色------。流水却------。
课上积累:勾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课后向生活延伸:
1. 找一找朱自清的《春》读一读。
2、把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
反
思 。
4、只拣儿童多处行。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冰心春游时所到之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的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题目是文章要表达的内涵。文章按作者行踪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讲在颐和园门口所见,通过“成千盈百”、“挤”、“一群接着一群”叙写儿童之多;接着写在知春亭的所闻,通过“坐无隙地”让人再次感到儿童之多;通过孩子活动写出场景之美,及孩子身上的活力。然后写在玉澜堂赏花时的见闻和感受。写出了花的繁茂,赞叹了儿童的茁壮成长,表达了对儿童无比的关心和珍爱。结尾点题,说明儿童多处正是春之所在。
教
学
目
标 1、阅读课文,想象儿童们春游时欢畅活泼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激发热爱新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春的美好。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找资料,了解冰心的生平以及她的作品。
2、想一想,自己春游时都是怎么做的。
3、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初读感知阶段: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2、找较差的同学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并生字组词。
3、理解词语:忸怩、坐无隙地、聚精会神、舒展。4、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精读感悟阶段:
作者冰心说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自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小组交流。
2、 班级交流汇报。
(1)、颐和园门口:儿童之多:成千盈百、挤了出来、一群接一群。
场面的热闹:散戏似的、闹嚷嚷、飞涌、关不住。
(2)、知春亭畔。
坐无隙地:东一堆,西一簇,说明儿童多。
孩子们有活力: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味。
场面的欢快与热闹:湖面上,小船荡漾、队旗哗哗地响。
学生在理解时要有感情的朗读。
课上积累:匆匆、荡漾、纽扣、聚精会神、
舒展、身躯、忸怩、坐无隙地。
课后向生活延伸:
搜集阅读冰心的散文《繁星》、《小橘灯》、《樱花》。 。
反
思 。
5.雷果。
这篇课文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们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文章第一自然段总起,接着具体讲沙漠春天的短暂和沙漠春天的快乐。第二至四自然段先描绘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第五、六自然段由4月的雷声引出孩子们采集“雷果”以及“我”和孩子们交谈的事。“处处都是如此”说明孩子们多,“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的描写极富画意和生活味道。最后一段点明是“雷果”把孩子们带入西亚春天的沙漠,让孩子们融入春天的怀抱,给孩子们以无限的幸福和快乐。
教
学
目
标 1阅读课文,了解西亚沙漠春天的特点,体会“雷果”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西亚沙漠的阿拉伯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4写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孩子的表现感悟孩子对春天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1、搜集了解西亚沙漠的资料。
2. 2、预习课文、利用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教师搜集沙漠的图象资料。
初读感知阶段:
二朗读课文:
1. 1、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己读课文。
2. 找同学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3. 理解词语。
4. 说一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5. 你的感受是什么?
精读感悟阶段:
师:沙漠中的春天是短暂的,沙漠中的春。
天也是快乐的。文章怎样叙述的?
请你用不同方式叙述,可以读、想、议、
背。
(一)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
(二) 小组讨论。
(三) 交流汇报(结合资料)。
1. 沙漠的春天美丽与短暂:“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根一根葱绿的嫩芽,遥望翠碧一片。突出了春天的美。“一天天换着衣衫”的黄、绿和五彩缤纷写出了春天的短暂。
2. 春天的快乐:
(1).牧人放牧:帐篷、骆驼、羊群,使沙漠显得生气勃勃。
(2).妇女们汲水:毛驴迈着细碎的步子,背上------,妇女们------,写出了春天的快乐。
师:牧人放牧,妇女汲水给沙漠里短暂的春天带来了生机与快乐,最快乐的还是那些在雨后采摘“雷果”的孩子们!
(1).采集雷果:常常会看见孩子们在沙漠中寻找什么,而且,处处都是如此,他们“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引导学生想象这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
(2).和孩子们交谈:了解“雷果”的样子,名字的由来,用途和采集方法。
(3).孩子们的快乐与幸福:他们“纷纷打开、争着给我解释、七嘴八舌、大显身手、像变戏法似的、天真的笑”突出了孩子们的快乐。
指导朗读这部分。
3、播放课件。
课上积累:再读课文,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后向生活延伸:1、将自己想象中的西亚沙漠画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
反
思 。
6.抢春水。
本文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山民门“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纯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课文先具体讲“抢春水”这一风俗,接着介绍“我”和哥哥抢春水的过程。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立春这一天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领悟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体会山民们生活的乐趣。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动作感悟对春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通过网络查找白族人抢春水的习俗。
2、了解和春天有关的风俗。
初读感知阶段:
1、“抢春水”是怎样的风俗?
2、抢来春水有什么用?
3、为什么抢春水?
4、怎样抢春水?
5、围绕上面的问题,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交流。
精读感悟阶段:
1、介绍白族人“抢春水”的风俗。
2、抢春水有什么用?
煨茶、煮汤圆、给婴儿洗澡、给老人熬药。
3、为什么抢春水?
(1)、抢到春水,这一年就会勤勤快快,逗人喜欢。
(2)、喝了春水的人,这一年就会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4、怎样抢春水?
(1)、早起。
(2)、提上水罐、青松毛、鞭炮。
(3)、抢到春水放鞭炮、大声喊。
5、说一说山民们抢回的仅仅是春水吗?
课上积累:说一说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春天的习俗。
课后向生活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抢春水”的习俗或课上听来的有关春天的习俗。 。
反
思 。
综合训练1。
教材分析:本次训练共安排了七个题目,第一题围绕着“春”字,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汉的文化内涵,感受“春意”。二、三、四题,积累词语,丰富底蕴。五题阅读与理解,六题社会调查,七题习作。
教学要求:
1、 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2、 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古诗。
3、 学习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
4、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 用 教 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了解中国人迎春的仪式和风俗。
2、 走向社会,了解植树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
3、走进大自然,感受春意 。
课上再现生活:
一题: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春”字的诗意。
2、 通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交流。
二、三、四题:引导学生反复读,然后谈自己的理解,再采用接龙、竞赛的方式练习背诵,最后写一写。
五题:熟读成诵,在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时,结合具体内容谈。
六题:结组完成社会调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写出建议,提交有关部。
门。
七、习作:
1、 交流自己走进大自然感受到的春天的信息,要有自己的见解。
2、 自由写作。
3、 讲评:将学生多读自己的文章,并用欣赏的态度与他人交流。 。
课后向生活延伸:
根据课上学到的,与家人开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赛诗会”、“谈话会”。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八
(一)、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1/5=1/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再把这1/2部分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说明1/2×1/5=1/10。
5、结合演示进行归纳。
用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又把这1/2平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由此可以得到:1/2×1/5=1×1/5×2=1/10(板书算式)。
(二)、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
(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公顷)的3/5,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的3/5。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九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十
适用于中等学生。
教材第2—4页。
1、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时。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师(检查课前准备):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1、教师引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留时1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师问: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你怎样发现的?(大约8分钟)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a: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b: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c: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小结: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游戏(猜谜语):
师: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问题一: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问题二: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问题三: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问题四: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问题五: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问题六: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3、延伸:
1、用圆作画。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十一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9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2/9块,三个人吃了几个2/9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2/9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2/9+2/9+2/9=2+2+2/9=6/9=2/3(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2/3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2/9×3。再启发学生说出2/9×3表示求3个2/9相加的和。
(3)比较2/9×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2/9×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2/9×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2/9的和。学生计算,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2×3/9=6/9=2/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9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2/9×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2×3/9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2/9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2/9×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2/9×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2/9×3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
1)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25/8×11/10×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十三
一、填空:
(1)57×8表示的意义是()。
57×18表示的意义是()。
(2)故事书比科技书多35,35是把()看作单位”1”,故事书是科技书的(),关系式是()。
(3)四月份比五月份节约了17,17把()看作单位“1”,四月份是五月份的(),等量关系是()。
(4)一桶油重74千克,倒出16千克,还剩()千克。列式().
一桶油重74千克,倒出16,还剩()千克。列式()。
(5)已知a×373=1112×b=1111×c,并且a,b,c都不等于0,把a,b,c这三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6)一堆货物,第一次运走了总数的一半,第二次运走的是第一次的一半,这堆货物还剩()没有运完。
(6)把五一班的人调出17到五二班后,两班人数相等,原来五二班人数是五一班的()。
(7)一段路,第一周修全长的25,第二周。
修第一周25,第二周修全长的()().
(8)生产一批零件,上午完成总数的38,下午完成余下的25,下午完成总数的()。
二、用横线画出题中单位“1”的量,再把关系式补充完整。
(1)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只数多14.
()×14=()。
()×(1+14)=()。
()×(1+1+14)=()。
(2)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7。
()×17=()()×(1+17)=()。
()×(1+1+17)=()。
三、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56+314=4.2×56=715×0.75=。
2、脱式计算: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7×9166364×25。
64117×1915×27+35×41。
四、解决问题:
3、一本书300页,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7,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25,还剩下多少页?
4、一本书360页,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9,第二天看了余下的37,还剩下多少页?
算一算:12+14+18+116+132+164+1128。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第一单元(优秀14篇)篇十四
一、请你填一填。(20分)。
1、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可以用方格上的点来表示,再用数对来描述点的位置,一般要用个数据,这()个数的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
2、方格上的竖线上的数表示(),横线上的数表示(),数对中通常将表示列的数写在()面,将表示行的数写()面。
3、小明坐在教室的第5列第2行,用(5,2)表示,小刚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4行,用()来表示,小红所坐的位置用(4,3)表示,她是坐在教室的第()列,第()行。
二、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
线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15分)。
a(5,9)b(2,1)。
c(9,6)d(1,6)。
e(8,1)。
三、请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22分)。
1、下图是一辆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
(1)在图上标出各站点所在的位置。
(2)公共汽车从起点站驶出,往北走()m,再往东走()m到银行,从银行往东走()m,再往北走()m到公园,从公园往()走()m,再往()走()m到学校,从学校往()走()m,再往()走()m,最后往()走()m到达终点。
2、(28分)。
(1)用数对表示图中长方形四个顶点的位置。
(2)把长方形向左平移4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用数对表示平移后的长方形四个顶点a1、b1、c1、d1的位置。
(3)把(1)中的长方形绕d点顺时针旋转90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用数对表示旋转后的长方形四个顶点a2、b2、c2、d2的位置。
3、(15分)。
(1)图书馆所在的位置可以用(,)来表示,它在学校以东()m,再往()()m处。
(2)王玲家在学校以东500m,再往北400m处;赵华家在学校以东300m,再往北8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位同学家的位置。
(3)周六,王玲的活动路线是(3,4)→(4,3)→(6,4)→(3,6)→(3,4)。说一说她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