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在下面的范文中,大家可以找到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典型结构和表达方式。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一
我是一名教师。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的勇气的消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消失是无奈的,能继续拥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长效还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吗?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级和关注个体一旦冲突,我们习惯于控制班级,这就是从整体出发,是顾大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就会有多少种感悟和体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梦想,是猎手,折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
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给学生知识是教书匠,用文化去影响学生才是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来。变富了是好事,但如果价值观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难了。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该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习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按规矩办事,岂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强调结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强调过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学的时候,很想多看书,可惜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我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时,有的同伴没有机会读小学,我上中学时,很多同伴又没有机会读中学,我和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读九年书,但厌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鸭子不愿上架,硬赶着它们上,结果只能是鸭子辛苦,痛苦,赶鸭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这个老师就要根据40种不同情况制订40份方案并付诸实施。统一要求就不一样了,但统一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差异,不人道,甚至简单粗暴。对于懒惰的老师来讲,自然喜欢选择统一要求,中国人多,学校班额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现实。
理想中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强的,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习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绩,只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是只看成绩,成绩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二
《教育论语》一书中收录了刘再复与有美国教学经验的女儿刘剑梅关于教育问题的深入对谈,刘再复关于教育问题的30余篇文章、访谈和对话,以及他缅怀自己的老师彭柏山、郑朝宗、蔡厚示、陈嘉庚等人的文章。作者从跨文化的视野、以哲人的心路历程讨论了教育的本质、内涵、教育的境界、儿童的成长等问题。刘再复认为,当今的教育偏重于工具理性的.培养(指知识,指数据,指逻辑,指人之外的物理、业理、原理等等),忽视了价值理性的培养(指‘人’本身的真、善、美等主体价值)。刘再复认为,工具理性固然重要,但价值理性应是第一位的,当代教育应该把重心拉回对价值理性的关注上。
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教育论语》时,我会不断的停下来,回味着刚才作者的讲述,静静的思考与体味作者的心路历程,也会让自己走入书中,思考自己对那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很多人羡慕美国的教育,认为美国教育民主培养学生的个性;实用,与现代科技高度结合等等。但是作者在书中《科罗拉多惨案》一节中谈到,惨案发生中学。美国的教育结构再一次暴露出它的巨大缺陷。被实用主义所统治的美国学校(不仅是高中),只知专业化,不知其余,即只知培育生存技能,不知提高生命质量,忘了教育的目标是造就人,是培养优秀人性。课堂里,只有智育、体育二而没有德育。德育既已瓦解,德行怎能不沦丧?这一点,美国实在需要向中国学习。中国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内涵需要改革,但德、智、体三位一体的结构式很好的。中国的教育结构有三维,美国的结构只有二维。差一维就会出大错、大悲剧。美国是自由的,但自由的伙伴是责任与品行,如果忘了这一道理,把自由变成自由的滥用,总有一天要毁掉自由并自食毁灭性的的恶果。
由此可见,我们平时谈到德育教育是多么的重要!美国教育的悲剧就是缺少德育或者是作者说的人性教育。我们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德育的教育。不能只重知识,轻视德育。我们需要改进德育的工作方式、教育方式,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和手段。通过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习惯的发展和养成,从而带动智育的发展。如何搞好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一名教师要认真思考的。
《教育论语》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是一本促人思考,让人反省的优秀读物,让我们带着思考面对学生,面对教育。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三
教育是人类追求智慧的艰苦而美好的历程。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还可以塑造人们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论著是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结晶,是指对于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论的系统的总结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和理解,谈一谈教育论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教育论著的理论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教育为了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教育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了反思和思考,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例如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等。这些理论观点的不断深化和创新,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和改进教育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比如,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意愿和特长。而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则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尽力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实践运用,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第三段:教育论著的实践指导意义。
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理论的重要载体,反之亦然。教育论著的理论意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和丰富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育论著能够不断为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探索更好的教育模式。例如,教育学家Vygotsky提出了“教与学同步发展”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是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教育观点,强调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德性完善,注重学生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内涵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四段:教育论著的创新性思考。
教育论著的研究和创新,有助于推动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创新,能够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模型,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教育学家陈宝生提出的“超越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对个体的价值和信念的关注,探讨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途径。而儒学的“教化”和“仁爱”思想,则植根于中国乃至亚洲的教育传统,提出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第五段:结语。
总之,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育论著的作用和价值不可替代。它既是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和创新的源泉,也是教育领域不断提高的理论指导。而通过个人不断的研读和思考,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专业能力,更好的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四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育论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教育论著除了能够让我们了解一些关于教育的理论,还可以提醒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遵从的教育准则,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本篇文章将从读书笔记、总结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育论著的理解和实践体会。
一、读书笔记。
在阅读教育论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合适的读书笔记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加深记忆关于教育的理论和观点。在我的笔记中,除了记录作者的主旨和看法,我还对一些核心术语进行了注释,记录了我对一些争议的看法,并标记了我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以便日后温习和深入分析。这些读书笔记对我理解教育曾经有过很大的帮助,让我能够更好地关注教育理论的本质,并帮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改进。
二、总结。
当我完成一本教育论著的阅读之后,我通常会进行总结。我将我的观点和神志书中的重点结合起来,之后再进行反思,尝试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从一本著作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帮助我思考并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改进。
三、案例分析。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非常喜欢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辅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教育论著中的理论和观点。我会举例说明理论的真实应用和相关结果,如果有需要我会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论我的看法。实践教学也是一个寻找并改进自己的机会。通过案例分析,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和课堂,更好地应用教育原则,改进我的教学重点,以更加深入的方式理解教育措施。
四、教育原则。
从我阅读教育论著以及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掌握一些教育原则对于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我的课堂中,我时刻关注着思考能力、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并且推崇多元化的学习模式,这些理念都是基于我的阅读和实践所得出来的。教育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成长。
五、结语。
在我看来,教育论著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掌握一些关于理论和教育原则,更是让我们驱使自己去深入思考和实践教育的工作。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相信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和知识,热衷于深化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有助于我更好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创造更好的教育价值。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五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六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七
教育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永恒的话题,与之相关的教育论著也是数不胜数。阅读教育论著不仅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更可以激发个人的教育思考。我在阅读教育论著过程中,深受启发和感悟,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下面是我对教育论著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后,教育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阅读教育论著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传统祖师教育,到近年来的现代教育,无不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于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段: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
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如今,面对着信息爆炸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断涌现,某些新兴教育方式,更是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小班教育,网络教育等,都是近年来兴起的全新教育形式。同时,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多元化,更是满足了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教育不再是单一过程,而是在不断推进着更为丰富的教育模式。
第四段:教育价值观的培养。
早期教育中,往往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教育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理解到了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更可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在教育中注重价值观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帮助,也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五段:结语。
教育是涵盖人类生命始终的普遍话题,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教育价值观的培养也更受到重视。通过阅读教育论著,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变革,对于我们的教育能力和思维格局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希望我们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关注教育,更好的推动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八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印象非常深刻。
教学媒体能使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刚开始会忘记,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有些稍难一点的知识,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识,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九
古代教育论著是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系统化、理论化的全面阐述和启示,对近现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遗产意义。在阅读相关著作后,我不仅对中华教育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更是深入内心,无法忘怀。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尊师重教。《礼记·学记》中所言:“教化者天下之大任也,夫子之于教也,犹天之于人也。”传统教育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师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严肃而和谐的关系。同时,师者应该身负教育使命,严守教育本色。在我的教育追求中,重细节、高标准、与时俱进,注重教育过程的人性化与精细化、关注师生感情的培育、教育输出力度的加强,这几点都是我需要不断钻研和探索的方向。
其次,我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这句话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因材施教”对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当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并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再次,我在阅读名儒荀子的教育思想时,深刻体会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荀子曾经说过:“吾子上好学,然后足以言,言而知行,行而生巧。巧持物也者,拙施事也。”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拓宽思维,积累经验,从中探究事物的真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科研和工作中创造新的成就。
最后,在经历与历代儒家思想的接触中,我对自己更深刻的教学使命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就是灵魂的工程。”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教育使命,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引导和陪伴学生完成成长。努力探究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中的哲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深刻意涵,将古人的经验智慧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为新时代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教育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这就是我对自己工作的深刻认识和明确使命。
总之,在学习古代教育论著的过程中,我充分地认识到传统教育思想的价值和意义,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将深入研究传统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寻找可供借鉴的思路、方法和策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精神追求、传承优秀文化不懈努力,让中国教育走向更高水平和更加繁荣昌盛。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十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汉唐之间出现的十部古算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根据考古研究,《九章算术》具体作者无法查证,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但是其基本内容在西汉后期已经基本定型。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着特点。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九章算术》将书中的所有数学问题分为九大章。它们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第一章“方田”:主要讲述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圆形、扇形、弓形、圆环这八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另外还系统地讲述了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以及求分子分母最大公约数等方法。
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问题。
第四章“少广”:已知面积、体积,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
第六章“均输”:合理摊派赋税;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西方直到15世纪末以后才形成类似的全套方法。
第七章“盈不足”:即双设法问题;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这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传到西方后,影响极大。
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组问题;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莱布尼兹提出完整的线性方程的解法法则。这一章还引进和使用了负数,并提出了正负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与现今代数中法则完全相同;解线性方程组时实际还施行了正负数的乘除法。这是世界数学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数的范围,扩展了数系。外国则到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及多才认识负数。
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提出了勾股数问题的通解公式:若a、b、c分别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则,mn。在西方,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等仅得到了这个公式的几种特殊情况,直到3世纪的丢番图才取得相近的结果,这已比《九章算术》晚约3个世纪了。勾股章还有些内容,在西方却还是近代的事。例如勾股章最后一题给出的一组公式,在国外到19世纪末才由美国的数论学家迪克森得出。
《九章算术》可以说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的风格。其影响之深,以致以后中国数学着作大体采取两种形式:或为之作注,或仿其体例着书;甚至西算传入中国之后,人们着书立说时还常常把包括西算在内的数学知识纳入九章的框架。然而,《九章算术》亦有其不容忽视的缺点:没有任何数学概念的定义,也没有给出任何推导和证明。魏景元四年(263年),刘徽给《九章算术》作注,才大大弥补了这个缺陷。
在《九章算术》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例如,关于比例算法的问题,它和后来在16世纪西欧出现的三分律的算法一样。关于双设法的问题,在阿拉伯曾称为契丹算法,13世纪以后的欧洲数学著作中也有如此称呼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向西方传播的一个证据。
《九章算术》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可以说,《九章算术》是中国为数学发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
作为一部世界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早在隋唐时期即已传入日本等相邻国家。它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版本。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十一
教育论著是一种关于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它汇集了作者对教育理论、实践和发展的研究和思考。阅读教育论著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和发展趋势。在阅读了多本教育论著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下面我将从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的前景这五个方面,分享我对教育论著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旨在通过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传递使个体能够生活在社会中并参与社会活动。教育论著在分析和阐述教育的定义时,传递了对教育目的和意义的深刻理解。教育论著指出,教育具有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激发人的潜能和塑造人的良好品格等多重目标。通过教育,个体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个性,提升个人的运动能力和智力水平。同时,教育也具有社会化的功能,能够培养和传承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其次,教育的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育论著详细介绍了教育的各种方法和策略。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教育论著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如讲解教学、示范教学、探究教学等。每种教育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合理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
接下来,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育论著讨论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和更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教育论著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倡导教育改革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不懈努力和社会的支持,而教育论著则为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最后,教育的前景是令人期待的。教育论著展望了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观点。教育论著认为,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育还将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这些新的教育观点为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通过阅读教育论著,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和良好品格。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效果至关重要。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教育论著为教育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未来的教育前景令人期待,教育将更加关注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通过阅读教育论著,我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和良好品格。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教育论著为教育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未来的教育前景令人期待,教育将更加关注个性化和全面发展。通过读教育论著,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十二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不断思考和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以期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来提高现代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然而,了解古代教育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本文将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出发,分享一些我学习古代教育论著的心得和体会。
学习古代教育,是因为我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的严峻挑战和困境:学生疏离感、知识贫乏、人文素养的下降等。在此背景下,我开始思考,有哪些教育模式和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于是,我选择了古代中国和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论著,以期从理论到实践,探究古代教育的“人本精神”。
学习古代教育并不简单,因为古代的教育系统和语言都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开始接触时我也感到困难,但通过大量阅读和思考,我对古代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古代教育也带给我了很多启示,比如古代教育重视“身心合一”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我们现代教育所缺乏的。此外,古代教育注重“个性发展”,而现代教育过于注重“升学率”,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亟待改进的地方。
古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对现代教育也具有实际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比如,古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这对我们现代教育推进“个性化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同时,古代教育也秉承“师爱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这为我们现代教育教师的评价和培训提供了有益参考。
学习古代教育不仅带给我启示和借鉴,同时也让我深刻反思了现代教育的不足之处。比如现代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技能性和功利性,这容易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又如现代教育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性的思考,这容易让学生盲目追求分数和考试成绩,而忽视真正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学习古代教育,让我感受到教育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本的精神和价值的塑造。古代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
总之,学习古代教育不仅是一种学术探究和兴趣爱好,更是一种对现代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反思。通过学习古代教育,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局限性,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哲学启示和现实借鉴。因此,学习古代教育是获得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十三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十四
囫囵吞枣般读了半本了(想先浏览一遍全书,再作细读),觉得看云真不愧为一位有意思的老师。原想从此书中了解同行是如何读教育理论,如何写读书后感的,可看了半本,越看越对封面上那句话感到有意思了——“个性化解读教育经典”!
呵呵。“个性化解读”似乎成了20xx年读书界的一个有趣现象了。于丹教授读《论语》,个性化地读出了“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心灵之道”、“天地人之道”,几篇演讲稿组合成一本书,卖二十元人民币,还高居博库图书排行榜前几名;如今,看云也来个性化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后感写得文采飞扬,行云如水。不可否认,看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读完《童年的秘密》,就一口气写了二万多字的读后感——《回归之路》,实在让人钦佩!
读到一半,也突然笑出声来,脑子里不知怎地浮现出了女人入厨房时的身影。听于丹的演讲、看看云的书,突然觉得这两个女人都是在为我们“煲汤”——用孔子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作主料,然后加入两位女子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为我们捧上了一锅“精神美味汤”!
于丹教授作为一名学者、一名传媒学教授,她的言语显然比看云更具学术味,表情也更显理性化。而一直闲适地看文学书籍的看云,写起读后感来,也是信手拈来,不求正统,散得开却也收得回。这不,每隔几段都会出现几行用楷体字记录的教育理论原文,然后,便是作者“天马行空”地谈感想,这些感想会说到自己的儿子,当然更多地说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片段。于是,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了我那中师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老师,也是一个女的,也是从小学语文教学讲坛上走出来的,她也会讲理论,但一会儿,她就会引发开去,讲她的儿子,讲她的教学生涯。女性的思维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特点?呵呵,这不是质疑,而是同为女性对自身性别所产生的思维特点的好奇,很有意思。
书读了一半,也突然觉得,女性的思维也不仅仅是感性,女性之美里还蕴含着一种宁静之美。在读着这些学术著作的时候,她们的脑子里除了理性的思考,往往也会联想到婴儿酣然入睡的宁静,联想到小溪潺潺的宁静,联想到星光点点的宁静。而宁静,正是当前学术界所稀缺的一种精神追求。《薛瑞萍读教育理论》封底最后一句话:“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无以言表。”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十五
作为一位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热衷于教育理论的研究与翻译。近期我读了一本名为《教育:一本大书》的论著,从中获得了很多新的启示与收获。本文将分享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论著的亮点与创新。
《教育:一本大书》是一本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著,其中所提出的观点和理念令我印象深刻。该书提倡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应试技巧。这一观点在当今教育领域是非常前沿的,为教育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此外,论著还探讨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建立学校与社区的紧密联系,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这种独特的视角引发了我对教育实践的思考。
第二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一本大书》的一个重要亮点是它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书中,作者不仅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育理论,还给出了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来证明这些理论的可行性。这使得理论更加具体和贴近实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指导,并激发了他们对教育改革的热情。我从中了解到,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教育才能在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第三段:思辨与探索的精神。
在阅读《教育:一本大书》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一些传统教育观念有着强烈的质疑和批判精神。他不仅挑战了一些教育常识,还提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思考问题。这种思辨与探索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育领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创新的领域,只有不断去质疑现有的做法和教育观念,才能不断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第四段:书籍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通过阅读《教育:一本大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更是一种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我还将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启示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五段:展望教育的未来。
通过阅读《教育:一本大书》,我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展望。我相信,未来的教育将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不再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终生学习能力。同时,教育将与社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校将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场所。我对这个未来充满希望,并将以阅读的启示为指导,为实现这个未来而努力奋斗。
以上就是我在阅读《教育:一本大书》时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本论著,我获得了很多新的教育思考和启示,这将对我今后的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十六
教育论著是教育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文献形式,它不仅是教育者们进行思考、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而且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引。在阅读教育论著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者的责任。下面我将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详细的论述。
教育论著的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通过阅读这些论著,我深刻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教育论著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等。通过对这些论著的学习,我更好地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与此同时,教育论著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这些论著,我接触到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论,深入研究了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我对教育的核心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也学会了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此外,教育论著也给了我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教育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新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层出不穷。通过阅读教育论著,我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并学习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例如,个性化教育、项目制学习、多元评价等都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我通过阅读相关论著,了解到了这些理念的内涵和实践方法,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最后,教育论著也给了我一种学习和思考的方式。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领域,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通过阅读教育论著,我学会了如何阅读和理解教育文献,如何进行学科的综合思考和研究。教育论著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空间,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并进行改进。
总之,教育论著是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通过阅读教育论著,我不仅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扩展了对教育的认识和思考。教育论著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引导我思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阅读教育论著成为我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也是我成为一名优秀教育者的重要途径。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十七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十八
第一段:介绍古代教育论著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古代教育论著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教育理论。学习古代教育论著是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径。此外,这些著作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有着指导意义。
第二段:学习《论语》的体会(250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千古文化名著”,教育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学习《论语》,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的精神和道德修养,提倡德行为先。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第三段:学习《大学》的体会(250字)。
《大学》是古代教育理论中的权威著作,阐释了古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古代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体成才,更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和全体人民的幸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根本上着眼于人民的需要,立足于社会的发展,全面助力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
第四段:学习《孟子》的体会(250字)。
《孟子》被誉为道德经典,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旨在推广“仁政”思想,提倡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通过学习《孟子》,我认识到仁政是一种肩负道义责任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它不仅带来实际的政治效益,更为国家和民俗注入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动力。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秉持这种精神,让它成为我们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通过学习古代教育论著,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加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还学习到了许多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启示的理论知识,如以人为本、德行为先、仁政思想等。这些都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促使我从真挚地关注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十九
现代教育论是一部著名的教育论著,作者杜威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至今仍在各国教育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阅读《现代教育论》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其思想深邃与理论系统性的特点,并从中领悟到了很多对于现代教育实践具有启发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的思想。
第二段:杜威对于教育的理解。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经验主义教育”、“合作教育”、“自由发展教育”等多个教育理念和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在教育目的、实践和方式上的创新思想。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单方面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应该是一种面向学生、关注学生体验和发展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第三段:杜威对于学校的重新设计。
在杜威看来,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种种弊端:学校以听讲、背诵等机械性的方式传授知识,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缺少对于学生个性和需求的关注。他主张对学校进行重新设计,使其成为一个面向学生的学习社区,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等方式探索知识和思考问题,学校应该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四段:杜威实践的启示。
杜威提倡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改革要求,为现代教育实践提供了启示。学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学以致用"的人生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由发掘和探究知识领域。
第五段:总结。
阅读《现代教育论》是对于我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我深刻理解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对于学生的发展、人格、价值观的综合塑造,而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知识传授。这一理念将对我的教育实践和个人成长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今后,我将以杜威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追求一种面向学生的教育方法,让自己成为一名匠心独具的教育者,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篇二十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但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