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一
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欣赏着“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澎湃的宏伟画面,耳畔是播音员激情昂扬的朗诵,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完全沉浸在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之中了。
在对时代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接下来是对诗歌主体的学习。教师身先士卒领读了文前的朗诵词,同学们也受到感染,争先恐后地朗读了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其中既有个别读,又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地诵读中品味诗句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通过学唱《保卫黄河》,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家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代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间也有谚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是先有大家后有小家之意。
爱国,一个看似遥远、简单、平凡的名词,今天却如此紧迫地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不顾历史事实一意孤行的挑衅,以及国际上部分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肆意指责和百般刁难,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义愤填膺:中国人民不可欺!同样,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最应当被我们的下一代所接受。
教学完本文后二天,有新闻报道:中国拟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举必将更加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一个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危机意识的民族是危险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去走进历史不忘国耻。尽管我只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仍然觉得:在今天,借学习课文《黄河颂》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的学生受到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既有必要也恰到好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画面渲染、歌曲欣赏等教学辅助工具,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再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诗歌所蕴含的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另外,结合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又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中日钩鱼岛争端”的时事新闻,更加激起了同学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更加彰显了本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二
在“热情的说”“尽情地读”“深情的品”的几个环节上,同学们表现比较踊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观看完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有的说:“我看到了黄河金涛澎湃,我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声。”……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师生放声联读课文,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范例九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三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教学反思。《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教学反思《《黄河颂》教学反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教研活动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四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内容,描写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内容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角色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自由论坛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角色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通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这首诗有优美的旋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这首诗语言形象,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砰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喜欢这首诗,雄浑奔放,节奏鲜明,引人高歌,催人奋进,越读越激动。
生4:我喜欢这首诗的画面,诗歌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的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的展现了黄河的美(雄浑、壮阔、蜿蜒),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激发我们每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
……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诗歌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及学习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五
这节课我是自己制作课件用多媒体上的。首先聆听杨洪基雄壮浑厚《黄河颂》演唱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接着结合学生对黄河的了解介绍黄河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我们的母亲河充满自豪感;再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的思绪飘到艰苦的抗战年代。此时,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极致,急需宣泄。当接着播放示范朗读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了起来,就此又让学生朗读了本诗两遍,学生对诗歌内容就比较熟悉了。然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学唱《保卫黄河》至下课。从学生反映的状况看,总体效果良好。
1、创设情景恰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歌曲雄壮豪迈,震撼学生心灵,图片展示黄河雄姿,学生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情感,学生心生向往。这样,学习不感到枯燥,而是跃跃欲试,想展现自我,课堂学习轻松自信效果好。
2、教学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本首诗歌节奏明快,声势雄健豪壮,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韵律和谐,因此指导学生多朗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内容理解轻松容易。其次,巧设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学生从黄河的地理特点认识入手,进而理解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作用,自然就认识到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黄河,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学习她的“伟大坚强”。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阅读欣赏能力和水平,同时,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教育突出。
3、紧扣文本,抓准字眼文眼。本单元都在讲“祖国”,教学中我也始终将“黄河”这一载体与“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紧扣三个字眼“摇篮”“屏障”“臂膀”的形象比喻,探究其内涵,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又抓住标题中的“颂”,文中的“赞歌”、三个“啊,黄河”,学生轻松地把握了诗歌的结构、主题和赏析诗歌的技巧。
尽管如此,纵观整个课堂,也还有一些有待改进完善的方面。
1、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不足。虽极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主动探索不足而略显被动,压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2、陷入应考式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围绕应考式的提问,教师心有顾虑,担心偏离了方向,从而教学设计不够大胆,创新性也不足。
3、朗读指导不足。由于教学突出了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加上时间关系,虽叫学生跟着录音示范朗读,也简单介绍了韵脚的作用,但朗读的技巧指导稍显不足。学唱《保卫黄河》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还须在课后进一步唱有关黄河的歌曲。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六
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学生既积极主动的学习解决了课堂重难点问题,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又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这种教学模式,课后少留作业,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生在课堂上加大自我解决、当堂消化的力度。
我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对课堂自学思考或检测题,我只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我们老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了二线,只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我尽量让学生做,自学时我不仅让他们动眼看书,还要他们动脑思考,动手书写,动口交流,尽量让学生亲身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允许学生试用不同的方法与途径,也允许学生范错误,但不许学生不动脑或不思考,有学生不认真思考或思想抛锚时,我会及时提醒他(她)。我想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试教下去,我们的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提问,最终也会形成自学习惯的。
从总体上来看,课堂上用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补充,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这点好处我相信试教的老师都是有目共睹的。
我做自学前的指导尽量具体、明确,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心中有数并增强针对性,尽量提高学习效率。
我教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与他人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我教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起一个更高层次的深化和提升作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关键的——我每节课在尝试,通过上课反应和课后调查效果较佳。
当然,在课堂上,时间的分配根据内容的多少和难易应灵活变动,不一定非限定在分分秒秒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灵活变通,分大小循环——根据学情或教学需要一节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全用上或分两三节课“先学”一节,“后教”一节,再“当堂训练”一节。
这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试教体验和看法,同事们不要见笑。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七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八
欣赏《黄河颂》音乐,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让学生自己介绍光未然和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师配乐范读课文后,按序曲——主体——尾声的思路指导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诗中激情。
在读中赏析诗歌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2、“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读法是否一样,为什么?
3、文章结尾应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为什么?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再总结。
在对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读出诗中的豪迈气概。明确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最后师生配乐合作读,展示成果,感受爱国豪情。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的音乐做到了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学生带着热情走进课文,所以学习效率高了。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2、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写作背景,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绪高涨,使课堂上多了一此豪壮气概。
3、学生带着激情诵读,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对歌词的理解又反过来使诵读显得更有感情。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读文时对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个别语句、词语的引申义挖掘深度不够。当然,还有很多缺点,希望广大同仁指出。
为您服务!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九
3月1日上午,我听了实习老师杨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现把教学过程简单记录下来,并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黄河颂》的“尾声”。
二、齐读课文《黄河颂》。
三、分析“尾声”部分。
四、学生齐读课文《黄河颂》。
五、讨论分析课文押韵。
六、讨论分析诗歌“三美”特点在课文中的体现。
七、讨论分析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八、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九、师生齐读课文。
十、布置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序曲
黄河颂主体
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音乐美
诗的三美绘画美
建筑美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
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
2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众多的语文同仁齐聚于七(4)班教室,给课堂平添了许多严肃与庄重,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颂”由此拉开了序幕。
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欣赏着“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澎湃的宏伟画面,耳畔是播音员激情昂扬的朗诵,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完全沉浸在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之中了。
在对时代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接下来是对诗歌主体的学习。教师身先士卒领读了文前的朗诵词,同学们也受到感染,争先恐后地朗读了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其中既有个别读,又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地诵读中品味诗句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通过学唱《保卫黄河》,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家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代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间也有谚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是先有大家后有小家之意。
爱国,一个看似遥远、简单、平凡的名词,今天却如此紧迫地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不顾历史事实一意孤行的挑衅,以及国际上部分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肆意指责和百般刁难,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义愤填膺:中国人民不可欺!同样,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最应当被我们的下一代所接受。
教学完本文后二天,有新闻报道:中国拟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举必将更加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一个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危机意识的民族是危险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去走进历史不忘国耻。尽管我只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仍然觉得:在今天,借学习课文《黄河颂》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的学生受到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既有必要也恰到好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画面渲染、歌曲欣赏等教学辅助工具,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再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诗歌所蕴含的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另外,结合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又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中日钩鱼岛争端”的时事新闻,更加激起了同学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更加彰显了本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一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内容,描写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内容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角色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自由论坛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角色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通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这首诗有优美的旋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这首诗语言形象,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砰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喜欢这首诗,雄浑奔放,节奏鲜明,引人高歌,催人奋进,越读越激动。
生4:我喜欢这首诗的画面,诗歌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的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的展现了黄河的美(雄浑、壮阔、蜿蜒),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激发我们每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
……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诗歌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及学习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二
忘记是哪个名人说的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是说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是永远没有进步的。教师在上完每一节课后,对自己教学中的得失进行反思,这些经验和教训便可成为今后教学工作逐步完善和改进的依据。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黄河颂》。本来在备课的时候准备的很充足,考虑到了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开始讲的时候很顺利,一切都按照我预计的在进行。我想通过多形式朗读来达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要求学生读出“赞”与“颂”的语气。在授课进行中,我当然也想起利用音乐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品析时更加感性。可是我预先铺陈的太多,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发言,一度使课堂的气氛显得“中规中矩”,
我想引领学生要达到的激昂情绪并没有按我预期的来临。课堂气氛确实会影响老师的情绪,老师不是圣人啊。
我的情绪也有些不自主的低落,可是临近结束时,一个偶发的因素却又使整个课堂峰回路转。我在问学生还能不能想起其它的表现保家卫国的作品,一个学生喊出了班歌《精忠报国》,一个新分来的学生就说:“我们还没有唱过呢!”我当时就同意让全班老生带着新生一起唱起来,虽然时间的安排有了变化,但是全班达到了一个情绪的高潮,乃至于后来的一个单元的讲授过程中每节课学生都会齐唱起《精忠报国》。
通过这件事情我更加意识到了新型的课堂更加强调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我们把课堂上一些随机应变的机智之举加以剖析,进行理性思索,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三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教学反思。《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教学反思《《黄河颂》教学反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教研活动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四
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学生既积极主动的学习解决了课堂重难点问题,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又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这种教学模式,课后少留作业,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生在课堂上加大自我解决、当堂消化的力度。
我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对课堂自学思考或检测题,我只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我们老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了二线,只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我尽量让学生做,自学时我不仅让他们动眼看书,还要他们动脑思考,动手书写,动口交流,尽量让学生亲身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允许学生试用不同的方法与途径,也允许学生范错误,但不许学生不动脑或不思考,有学生不认真思考或思想抛锚时,我会及时提醒他(她)。我想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试教下去,我们的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提问,最终也会形成自学习惯的。
从总体上来看,课堂上用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补充,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这点好处我相信试教的老师都是有目共睹的。
我做自学前的指导尽量具体、明确,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心中有数并增强针对性,尽量提高学习效率。
我教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与他人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我教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起一个更高层次的深化和提升作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关键的——我每节课在尝试,通过上课反应和课后调查效果较佳。
当然,在课堂上,时间的分配根据内容的多少和难易应灵活变动,不一定非限定在分分秒秒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灵活变通,分大小循环——根据学情或教学需要一节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全用上或分两三节课“先学”一节,“后教”一节,再“当堂训练”一节。
这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试教体验和看法,同事们不要见笑。
黄河颂教学反思100字 黄河颂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五
3月1日上午,我听了实习老师杨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现把教学过程简单记录下来,并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黄河颂》的“尾声”。
二、齐读课文《黄河颂》。
三、分析“尾声”部分。
四、学生齐读课文《黄河颂》。
五、讨论分析课文押韵。
六、讨论分析诗歌“三美”特点在课文中的体现。
七、讨论分析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八、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九、师生齐读课文。
十、布置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序曲
黄河颂主体
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音乐美
诗的三美绘画美
建筑美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
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