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心得篇一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讥讽性的小说,反映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他--现实主义作家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艾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形成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的转折。从《包法利夫人》出世以来,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仔细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一些影响。许多人议论纷纷,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书中的女主人公艾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 .她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艾玛迷上了看小说,其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艾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儿? 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自从艾玛参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场舞会后,她的心也一样,一经富贵熏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爱情,莱昂、罗多夫给予了她,但只不过“逢场作戏”罢了。一个个抛弃了她。
艾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 。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最终导致了艾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当代社会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命运是虚无的,爱情也是虚无的,人们总是茫然的,对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总是去狂热的追求,而不知那些与自己的现实的距离。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心得篇二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包法利夫人她出身小康之家,不仅样貌出众还精通琴棋书画,更是在修道院接受过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手好牌,最后打了个全军覆没。她为了追求自己渴望的爱情经历了两次婚外恋。为了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弄得家庭负债累累。最后高额的债务让他深陷泥潭,她不得已向婚外恋对象寻求帮助,可是每个人都躲着他,只有包法利陪在自己身边,悲痛和羞愧之下,她选择了自杀。而她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也将亲人送到了地狱,自己所谓的爱情也终究是黄粱一梦。
勇敢的追求爱情
她出生在殷实的农户之家,曾与贵族小姐们一起在修道院接受教育,自己长得漂亮,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在她看来她和贵族小姐是没分别的,她理应享受挥金如土的浪漫爱情。当她遇到了体面的包法利后,以为自己的爱情来了。很久见不到包法利时,她会让父亲找到包法利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她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向包法利表达情感。自此以为他们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实不知悲剧自此展开。
梦破碎了
她结婚的第一天,便因为婚礼的普通而思考婚姻是否正确。幻想的梦破碎后,失望便像雨后的彩虹悄然而至。在后来的日子中,包法利的木讷和恪守陈规总更是让她感到枯燥乏味。她越发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爱情。她的爱情应该是浪漫的,奢华的,而不是这些柴米油盐。她应该像贵族小姐那样,每天沉迷于舞会,享受生活。她对浪漫积攒了太多期望,所以当现实照进生活,她的心就开出了别样的花朵,而这花朵本不应在包法利的花园中。
遗憾收场
不满现状的她开始了婚外恋,同时执着于纸醉金迷的她在商人的哄骗下开始赊账。渐渐地,账单越来越厚,即使自己抵押了房产、当掉首饰可依旧是债台高筑。无奈之下她向情人求救,可怜的她等来的.却是抛弃,她也因此悲愤自杀。她虽推开了地狱的大门,悲剧却没有随着她生命的结束而结束,身边的亲人也跟着受到牵连,这样的结果任谁不气愤。我认为她追求爱情是没有错的,但是成为包法利夫人的同时还享受婚外恋的快乐,这就是大错特多。如果她离开包法利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结果是失败了,我也是会佩服她的勇敢。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心得篇三
《包法利夫人》是一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是一名小资产阶级的妇女。结婚后痛恨丈夫查理?包法利医生的庸碌无能,渴望温柔,英俊而有才情的伴侣,追求浪漫和优雅的贵族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不惜几次三番地与人通奸,甘愿堕落为他人情妇,痴心爱情,而无暇后顾。最终变得精神分裂,负债累累,服毒自杀的下场。而男主人公查理是个迟钝迂腐,懦弱无能,却十分老实,勤快的人。出生在一个破败潦倒的家庭,很迟才上学,被同学们讥笑蠢笨,然而十分勤奋,每课必上,笔记必作既不拔尖,也不垫底。最后考入了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生。
在第一部中,查理的父母为查理找到了一名年老且丑陋,但继承丈夫大笔遗产的遗孀做老婆。夫人对查理管教很严,偷拆信件,对病人诊费斤斤计较,买昂贵衣服,让查理顺着他,说爱她。不久查理就遇到了请他治腿的富农卢欧老爹的女儿爱玛,一个可爱又迷人的姑娘。查理以治疗为借口,和爱玛相见。夫人得知后,醋劲大发。然而过后不久婆婆发现大笔遗产是假的,和媳妇大吵大闹,最后第一任包法利夫人精神失常,吐血而亡。卢欧老爹闻讯,安慰查理,并让他娶爱玛为妻。于是不久,爱玛成为了第二任包法利夫人。少女时期的爱玛对爱情十分渴望,婚后的查理夫妇也倍感甜蜜。但是爱玛总觉得查理不解风情。直到一位被查理治好的子爵邀请他们去舞会,爱玛被子爵的风度深深吸引了,经过一夜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爱玛就再也忘不掉那种感觉了。
第三部开始,爱玛借口去鲁昂学钢琴,实则每个周四都和赖昂幽会,共度良宵。爱玛又开始享受到苟合的乐趣,并且愈演愈烈。她四处借钱,为通奸的场所创造舒适条件,最终引火烧身,商人勒乐通过法院传票,逼她还债。最终包法利夫人无计可寻,偷了药剂师实验室里的一瓶砒霜,服毒自杀。而查理因为伤心过度,日渐颓废。女儿白尔特寄人篱下,后进了纱厂,而药剂师大走红运,生意兴隆。
查理一直深爱着爱玛,当他发现爱玛一抽屉的情书时,他并不嫉妒和痛恨赖昂和罗道耳弗,而认为错的是命。在这方面,他显得比任何人都高贵,但他错就错在无知,过度的宽容。要是他心思细腻一点,懂得爱玛的想法,就不会酿成这部悲剧了。
书中有大量的情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充分说明爱玛是个爱幻想,贪慕虚荣,追求浪漫的女人。正因为她这种心理和查理带给她的婚后枯燥乏味的生活,她才几次三番地越轨,不惜一切代价和其他男人苟合,追求她所谓的爱情,才落得这般悲惨的下场。虽然作者福楼拜描写的.只是一般的桃色事件,但是他触及到了更深和广阔的方面,可以说爱玛的悲剧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心得篇四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欲望总是能在清晨那一缕阳光的沐浴下消散,又在看到高楼大厦,宝马奔驰,香奈儿卡地亚时重新燃起。
爱玛,农民的女儿,一场上流社会的物质洗礼与精神感化瞬间点燃了她心中那颗欲望火种,面对安于现状,享受庸常,医术平平的丈夫,在先后经过莱昂与罗多尔夫的撩拨后,她心中的欲火熊熊燃烧,但她丝毫没感觉到灼热感,不断往火堆里加柴浇油,无法控制的情欲,物欲,私欲让她高潮迭起,难以自拔,直到自己在欠下8000法郎无法偿还,寻求两位情人救助无果的情况下,她,爱玛.包法利夫人服下砒霜,郁结而死。
我对爱玛之死没有产生过多的怜悯与同情,她完完全全就是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人。相反,我很同情她的丈夫,那个老实巴交,哪怕医术不精但对工作兢兢业业,哪怕得罪自己母亲也不愿意让妻子受委屈的夏尔.包法利先生。在爱玛高超的谈吐技巧与毫无破绽的约会安排下,他完全不知晓爱玛先后与两位情人交往的事实,甚至在爱玛死后,出于对亡妻的尊重,他始终不愿打开那个藏满爱玛情人书信与定情信物的檀木书桌暗柜,直到有一天他转动钥匙,打开暗柜,顶开锁簧,拿出莱昂的书信,面对罗尔多夫的靚照,他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对她的一厢情愿,他对她的万般宠幸,在那一刻化成乌有与泡沫,他声嘶力竭无可奈何,他萎靡不振无力回天。他死在爱玛与情人约会的那条长凳上,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也许唯有真爱过,才懂得这种丝丝入扣,痛彻心扉的悲怆之情。
回看小说的第一章,描写的'是“我们”的同学夏尔.包法利小朋友在学校的一系列场景。他是个不善言辞,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缺乏主见的男生,就此,福楼拜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男主角悲情的基调,性格果真决定着命运。
在传统的纸张与口头上流传着一条冰冷冷的劝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让人们打消一切妄念,甘于平庸,安于现状。可是,路对面,河对岸,山那头,有着诗和远方,有人飞了过去,但也没有摔的粉身碎骨或是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能飞过去的少数,我们无法知晓,也未能看见,在少数人的羽翼下,埋在地下的那一片片白骨,我们永远属于大多数人中的一小部分,过着庸常的生活,并在庸常的生活中老老实实的活着。
我手上的这本《包法利夫人》为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周克希先生翻译。据我所知,市面上有四种译本,除了上面提到的周克希先生译本,还有李健吾、许渊冲及罗国林三位先生的译本,后三位的译本我没有看过,没有发言权,我就周先生的译本发表一下个人感受。
从整体上看,语言顺畅度、可读性尚可,文艺腔十足,注释极其详细,明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福楼拜精准的措辞、详实的描摹以及生动的人物、景色刻画,有色彩有韵律。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心得篇五
《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她的幸福观离现实太远莫名其妙的离开。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此书通过爱玛的曲折的爱情故事,揭露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包法利夫人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为这样,包法利夫人才会不满于医生夏尔的胆小懦弱,迟钝无能。就因为这样,她才踏上了寻找理想中的爱情之路。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心得篇六
很久之前就知道《包法利夫人》的内容梗概。今天夏天终于有机会读它。
夏尔其实并没有真才实学,他莫名其妙地通过了医学考试,成了一名医生。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个中年寡妇,妻子死后,他又娶了邻村的一个农民的女儿爱玛。他开始行医就名声大振,在治好了爱玛的父亲的病后,爱玛稀里糊涂地嫁给了他,成了包法利夫人。婚后爱玛生活孤寂,她开始思考爱情和男人。她认为自己的丈夫应该有异于其他一切男人,他应该是漂亮的、有灵性的、出类拔萃的、迷人的。然而,她的丈夫却粗俗不堪。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应邀参加一个舞会,她见到了一些上流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她和男人跳舞,玩得很开心。回到家后,她还想念着她的舞会。包法利见他整天郁郁不乐,便决定搬家。
他们从道特到了永镇。她怀孕了。到了永镇,她遇到了青年男子雷宏,他是个文书。她和他谈恋爱。女儿出生后,交由木匠的妻子喂养。她有更多的时间和雷宏谈情说爱。不久雷宏离开了永镇,她要跳楼,被夏尔发现并阻止了。很快她又遇到了罗道夫,罗道夫三十出头,有和女人交往的丰富经验。他们相爱了,偷偷交往了三年。最后爱玛要和他私奔,他逃跑了。爱玛失恋了,她病得要死。夏尔细心照顾她,她慢慢恢复健康。在鲁昂看戏时,她又遇到雷宏。雷宏这次一定要得到她,他们在一起了。她爱得太疯狂,不停地给情人送礼物。以至最后负债累累,法院要扣押她的不动产。她的情人帮不了她,她服毒自杀了。在她死后不久,夏尔发现了她两个情人写给她的情书。他说这是命。再后来他也死了。他们的女儿被送给一位姨妈抚养,姨妈生活穷苦,把她送去做工。
整个小说写得就是一个女子企盼更绚丽的人生,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挣扎。我理解她。她的悲惨结局,不能怪她喜欢幻想。她一开始就错了。她年轻还读过书,不应该按着父亲的意思嫁给没有才学而又粗俗的夏尔。她并不了解他,只知道他有名气。婚后才感觉和他生活并不幸福。她内心孤独,渴望有激情的生活。当她遇到比夏尔好得多的男人,她就开始外遇。夏尔粗心大意,什么都发现不了。为了向情人表达爱意,她大肆挥霍钱财,欠了很多账。于是就有了最后的悲惨结局。
归根结底,她失败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她不该嫁给夏尔。第二,她不应该给情人送礼物。约会中应该男人付账,女人不应该为钱烦恼。外遇没有什么,她那么漂亮、又聪明,怎么甘心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只不过什么都得有个度。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心得篇七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下形成,作者之写作手法充斥着浪漫抒情却又写实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的黑暗面。一切取自于人性的.根源与环境的影响,以冷静客观的笔调描述一位被社会压榨的妇女的悲惨一生。
包法利夫人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为这样,包法利夫人才会不满于医生夏尔的胆小懦弱,迟钝无能。就因为这样,她才踏上了寻找理想中的爱情之路。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当命运在现实社会中不妥协时,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不是想象的会和现实相同。完全不尽然,因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化身。
包法利夫人造成的悲剧启发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女人,千万不要像包法利先生那样痴迷其中,不可自拔,最后弄得家毁人亡。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大致明确自己的倾向,珍视自己身边的幸福。也同时提醒广大青年学生一定要定位好,认清自己的经济地位,明确阶段,不做超阶段的消费,适度适量符合自身经济状况的消费才可能长久的发展。
在现实面前,梦想和许诺是多么可笑!生活还在继续而悲剧还在不断上演,现实中不要过多追求虚幻的世界,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活出自我,谁都不会代替你,应为你为自己而活。至于梦想,谁没有梦想在自己的认真的过每一天的同时梦想的大门会想你打开!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心得篇八
《包法利夫人》是一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杯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是一名小资产阶级的妇女。结婚后痛恨丈夫查理·包法利医生的庸碌无能,渴望温柔,英俊而有才情的伴侣,追求浪漫和优雅的贵族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不惜几次三番地与人通奸,甘愿堕落为他人情妇,痴心感情,而无暇后顾。最终变得精神分裂,负债累累,服毒自杀的下场。而男主人公查理是个迟钝迂腐,懦弱无能,却十分老实,勤快的人。出生在一个破败潦倒的家庭,很迟才上学,被同学们讥笑蠢笨,然而十分勤奋,每课必上,笔记必作既不拔尖,也不垫底。最后考入了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生。
在第一部中,查理的父母为查理找到了一名年老且丑陋,但继承丈夫大笔遗产的遗孀做老婆。夫人对查理管教很严,偷拆信件,对病人诊费斤斤计较,买昂贵衣服,让查理顺着他,说爱她。不久查理就遇到了请他治腿的富农卢欧老爹的女儿爱玛,一个可爱又迷人的姑娘。查理以治疗为借口,和爱玛相见。夫人得知后,醋劲大发。然而过后不久婆婆发现大笔遗产是假的,和媳妇大吵大闹,最后第一任包法利夫人精神失常,吐血而亡。卢欧老爹闻讯,安慰查理,并让他娶爱玛为妻。于是不久,爱玛成为了第二任包法利夫人。少女时期的爱玛对感情十分渴望,婚后的查理夫妇也倍感甜蜜。但是爱玛总觉得查理不解风情。直到一位被查理治好的子爵邀请他们去舞会,爱玛被子爵的风度深深吸引了,经过一夜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爱玛就再也忘不掉那种感觉了。
第三部开始,爱玛借口去鲁昂学钢琴,实则每个周四都和赖昂幽会,共度良宵。爱玛又开始享受到苟合的乐趣,并且愈演愈烈。她四处借钱,为通奸的场所创造舒适条件,最终引火烧身,商人勒乐透过法院传票,逼她还债。最终包法利夫人无计可寻,偷了药剂师实验室里的一瓶砒霜,服毒自杀。而查理正因悲哀过度,日渐颓废。女儿白尔特寄人篱下,后进了纱厂,而药剂师大走红运,生意兴隆。
查理一向深爱着爱玛,当他发现爱玛一抽屉的情书时,他并不嫉妒和痛恨赖昂和罗道耳弗,而认为错的是命。在这方面,他显得比任何人都高贵,但他错就错在无知,过度的宽容。要是他心思细腻一点,懂得爱玛的想法,就不会酿成这部杯具了。
书中有超多的情态描述和心理描述,充分说明爱玛是个爱幻想,贪慕虚荣,追求浪漫的女生。正正因她这种心理和查理带给她的婚后枯燥乏味的生活,她才几次三番地越轨,不惜一切代价和其他男生苟合,追求她所谓的感情,才落得这般悲惨的下场。虽然作者福楼拜描述的只是一般的桃色事件,但是他触及到了更深和广阔的方面,能够说爱玛的杯具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杯具,更是一个时代的杯具。
朱自清散文集阅读心得篇九
包法利夫人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国长篇小说。说实话,初读时我几乎提不起兴致,情节淡如清涟,几乎毫无起伏,只是平平上演最日常生活中的桩桩件件,但渐渐就觉出隐藏其幕后的人生况味。直到爱玛出现在查理的视野中,这个故事似乎才开始鲜活起来:田庄里的宁静安袢,房屋里精致的器皿灼烁熠熠,比第厄普象牙还白净令人惊讶的指尖,爱玛拾鞭时脸颊涨红,阳光下微扬的灰尘,精细散漫的勾勒描绘氤氲着雾一般浪漫的氛围一一但这些只是一场雾,一下子又晴朗照旧起来;这不是个风花雪月的故事。
这时候我才开始读出兴致来,觉得这就像一杯茶,初呻时索然无味,但静静闭上眼睛才可细尝到舌齿间萦绕的气息,有一点甘甜,更多的是苦涩,却哀而不伤。因为早已知晓结局,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有激荡的心情,没有因悬念而滋生的怀疑?这是我头次接触到,因为在国内的作品中最忌惮这个,(当然也有列外只是我没看到)虽然也有情节的高低幅度,但都很滑顺,似乎理所当然。我在前言里曾看到这样一段话:“福楼拜主张从作品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议论,不让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观点或意图的痕迹。”当时还糊里糊涂,直到接近结尾才慢慢领悟,福楼拜用“我们”的纯客观视角的一缕线,将我们牵引进了他事先编排好的境界中中,燕子在路上颠簸激起的尘土飞扬,教堂里清越的钟声,永镇寺的一草一景,人们忙碌时的阴影憧憧,鸡在鸣狗在吠,让我们影影绰绰看见那个时代社会的生活。而不见作者一丝身影。他不是在陈述而是在演绎这个故事,所以他能如此隐藏。
爱玛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激烈冲撞下的牺牲品,更是一个被上流的社会所遗弃的可怜人。她出生在农庄,拥有丽质卓绝的美貌,在修道院里不但没有因宗教信仰而受到制约,相反还被那些浪漫主义所熏陶,她耽溺于小说里的爱恋如痴,月光下的喃呢,情意绵绵,渐渐背弃了宗教信仰,而宗教里的“避世离俗”让她越发远离现实真谛,她将自己的灵魂囿于她编织的与自我现实格格不入的绮丽的梦中,她永远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不可达成的虚妄,一直竭力寻找。农庄里的生活庸俗而乏燥,所以她不安于静,日日翘首有一个契机达成愿望,于是当查理出现时,她本能认为这就是那个契机,那个骤然而至的爱情。她不加考证,不假思索,急不可耐就随之而去。但却怆凉地发现这不过是大漠里的绿洲,在生活与期待的胁迫中的彷徨急躁的错觉,于是后悔莫及。而那场宴会恰逢打开了她心中的欲望之门,让她越发渴望那样的生活,绮丽的梦越发缠紧,可无从突破现实,只能一味沉浸在幻想中,也就对查理的关爱熟视无睹。
赖昂的出现无疑给她的希望燃起了一盏灯,他风度翩翩,他循循善诱,他忧愁不解,他感触诗情,他无一不符合她心目中那名白马王子的所有特质。同样的情怀令她想入非非,但她并没有完全遗忘家庭,这也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思想。她惧怕取舍决择,对赖昂若即若离,最后他走了,她分外难过,懊悔不已,觉得为了一个缚束自己的家庭而放松一段海阔天空的爱情太不应了。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懊悔让她在道特耳弗的追求下半推半就屈服了他,事后她又觉得彷徨,尤其是看到女儿时便有罪恶感,加上查理医学业上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于是她再一次发狠将注意力放归家里,期望查理一将成名,但依旧失望煞尾。她便再无留恋,一心想与道特耳弗远走高飞,但他只是一个风月老手,只当她是情史中的一个过客。被遗弃的爱玛大病一场,梦碎了但依然残留支离的碎片在心里。这时赖昂又出现了,她也有过犹豫,但还是又一次拥入了欲望的漩涡。此时她的欲望已经显露无遗了,虽然她一直强调那是爱情:她借幽会之名大肆挥霍,渐离中心点,对赖昂感到厌烦,却还在一起,就是为了这种近似上流的享受。读到这里,我隐约觉得她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才会如此肆无忌惮,如烟花,自知短暂所以盛开绚烂凋零绚烈。可她从未开心过。
爱玛一生都在希冀童话中的爱情,然而她始终不曾意识到那样的爱情是需要物质来滋养的,而她没有那样的资本却一直想僭越上流的生活,她混淆了想象与现实,迷糊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爱玛又比周遭的同等角色更俱有好强心与上进心,只是她一味痴迷,不懂适度,忘记了循序渐进的生存法则,急不可耐用狭隘的意识形态看似摆脱了所谓的下流社会:她频频与情人幽期密约,对情人慷慨大方,不但不索财还从并不殷实的家中调用资金来补贴,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那可悲的虚荣心、意识上的超脱。她自以为是她应当做一个上流人,事实上她也有这个资质,可卑微的身世背景从一开始就奠基了她的社会地位、先赋角色。她想跻身上流却被上流人所摒弃。这是每个时期都存在的社会尖锐矛盾:“一般平民并非短视地满于自己的制度性先赋角色,而是必然的要梦想从社会下层解脱出来,完成向自致角色的转变,走向主流社会。”人往高处走“是他们理所当然的要求、人之常情。可是,不幸的是,他们的想法是为社会和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不能容许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对于他们来说,制度性的先赋角色,是不可动摇的天理。如果有谁非要执拗地往上爬,则不但上流社会的”君子们“不愿意,恐怕还要采取”名正言顺“的肃清清剿措施。所以,社会角色间的禁闭之门在这样的社会是绝不容许被开放的。”在小说中除了爱玛以外还有很多对此现像的喻世,尤其是农场展览会上的获奖老太太,毫无委婉的刻画人物令我不敢置信,然而这是这夸张丑媸的手法鞭挞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的制度。
爱玛天赋才情却是怀才不遇,虽然她的所作所为为世人所唾弃、谩骂,但她亦值得人们深思她命运转折、堕落的一系列因素与过程,进而起到警示自我的作用,甚至应觉同情惋惜。而比爱玛更可怜的我想就是查理了吧,他是个俗人,但用情至深,哪怕是对他从未心动过的寡妇的离世也曾痛苦不已,况且是对一见倾心的爱玛,更是呵护倍至,只是他完全不懂她眼中的“爱情”,而且情商太低,当道特耳弗过逾与她接触时他竟毫无危机意识,甚至还间接怂恿她的出轨。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可惜爱玛却从未重视过,因为她过去在浪漫小说中没有见过这种心平气和的爱情,她不懂,激情就像一把火,再怎么炽烈燎原,也有柴枯成灰一日,终要回到生活的平淡中。
爱玛一生都在追逐所谓的爱情,但至死都不晓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