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应该具备灵活性,以便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调整和适应。请教师们参考以下小学教案范文,以便更好地编写自己的教案。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一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二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三
文章题目使人想起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那雄伟壮观的场景,凄美动人的音乐,惊惶失措的人群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那么“诺曼底”号又是怎样遇难的?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阅读。
难点。
大部分学生未经历过海上航行,对文中所述知之甚少,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以极具震撼力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以准确、简短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硬汉形象。教学时,可从学生情感视角出发,以他们初读后对哈尔威船长壮烈的死所怀有的惊叹、敬佩之情为突破口,进行思想教育与语言训练,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重点。
1.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2.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及写作技巧的渗透。
设计特色。
合作学习,讨论明理。
信息资料。
师生搜集体现舍己为人精神的故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中心人新课。
师交待课题并读雨果原著的最后一段。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想法,再想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雨果原文的最后一段正是文章中心所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提前延伸课文内容,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以中心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二、在合作学习中质疑、解疑、明理。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1)以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不懂的字词。
(2)想想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成员轮流读文,正音。
(2)谈谈哈尔威船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3.全班合作学习。
(1)指名读文,全班正音。
(2)把在小组中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3)再谈对哈尔威船长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不同范围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接纳、理解,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以多种形式诠释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
1.绘制电影《“诺曼底”号》的宣传画(含文字)。
2.设计哈尔威船长的碑文。
3.写哈尔威船长葬礼上的悼词。
4.以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口吻写一篇纪念哈尔威船长的文章。
5.说一说哈尔威船长的表现使你想起了谁,并以《哈尔威船长与xxx》为题写写对比后的感受。
(不同形式的语言实践为学生提供了释放情感、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天空;并使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
写出表示恐惧的五个词语。
五、实践活动。
找雨果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在读书汇报会上交流。
板书。
“诺曼底”号遇难记。
人们哈尔威船长。
惊恐万状忘我救援。
你推我搡果断命令坚强的意志。
惊惶失措镇定自若伟大的灵魂。
默默凝视徐徐下沉。
“诺曼底”号遇难记。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四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 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将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1、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途中见闻)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束)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五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五、课堂总结,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六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人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丈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3、默读第五白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课堂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七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构想。
由导读引入,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引导学生理顺课文,并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提出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3、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3、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作者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明线]。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能给同学们背诵一下吗?
2、指明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讨论,巡视指导。
三、教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条理很清楚。
四、画图,发挥想象力。
2、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吗?
作业设计。
1、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
2、根据画面,把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山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暗线]。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八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年段阅读教学内容标准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九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1、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2、根据讨论,梳理课文:
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3、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
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4、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十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b.生: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生.谁再来说?
(如果没有谈的,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a(出示录象--入山图)。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b:外洞。
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c:孔隙。
导游:(图)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d: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十一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九)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十二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十三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课时。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复习词语卡。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美。
走进深处溪流野花。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十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抓住“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出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关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了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重点始终定在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十五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年段阅读教学内容标准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十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使学生感受到这一溶洞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
两课时。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1、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
导游小姐们、先生们,你们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们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2、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3、指定一组中一人板演,一人向大家介绍课文围绕课题按顺序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配解说词时,最好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4)介绍“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很高兴了,不过,我有一个问题。
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讨论。
想象景色,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1、学编导游解说词。
2、背诵优美的句段。
3、画出双龙洞的游览线路图。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作者一路上欣赏着色彩斑斓的山、花、树、倾听着潺潺的溪流他的心情怎样呢?(愉悦、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部分吧。
指名朗读。
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指名回答,师梳理归类:
(1)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2)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1、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2)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
1、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找读句子;
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体会出什么?(窄)。
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找读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齐读。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练读、指名读。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
板书:大、黑、奇。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指读。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1、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2、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高小黑。
途中见闻外洞宽孔隙窄内洞大出洞。
大矮奇。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十七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构想。
由导读引入,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引导学生理顺课文,并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提出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3、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3、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质18篇)篇十八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巩固,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昏暗、盘曲而上、合适、突兀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二)、激趣导入。
作者来到金华的双龙洞,一路行来他观赏了哪些风景,有哪些感受呢?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细细地游赏。
二、赏读课文。
(一)、品赏路上见闻。
作者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都有哪些见闻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游览。请同学们自由读二、三自然段,将你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2、引导学生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图中景物一片明艳,一路溪水欢快流动)。
3、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到这种明艳与欢快呢?将你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赏读: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抓住沿途景物的颜色特点,将山色与花色的交相辉映,红色与绿色的相互对照的明艳加以描写,写出了金华一代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你仿佛看到溪流在怎样的流动?
引导学生想象:(溪流时宽时窄,不时地变换着形状,弯弯曲曲的流向远方,因此流水的速度也有不同,有时顺流而下,有时则缓步前行,潺潺的流水奏出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的曲调,人伴着着轻快的乐曲行走在山间,心情格外地愉快舒畅。)。
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我们朗读这一句。(生朗读)。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山中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口。
1、体会洞口和外洞的宽、大。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生朗读感受)。
引导交流:(洞口宽,洞内大)。
(2)、导读“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很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都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过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2、感受孔隙的矮小。
(1)、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要想继续游览内洞,必须干什么?(通过孔隙)。
请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学生研读体会孔隙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a:孔隙的特点——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3)、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孔隙的矮小合作者经历的有趣的惊险呢?
引导学生感悟以下语句:
a:虽说是孔隙,可也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在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致准确地描写方法。
b: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同学们读这一句,你能体会到作者这种感受吗?
引导学生想想体验: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作者因真实的体验突出了孔隙的矮小。
(3)、带着刚才的体验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3、感受内洞的奇特。
(1)、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请大家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生自学交流)。
(2)、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内洞的如下特点: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
b、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
c、大(比外洞大得多)。
(3)、感受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的奇特。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描述。
出示图片并描述: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生感情朗读)师:欣赏了洞内自然天成的奇特景观,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练习复述。
师: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请你根据游览示意图用小导游的语气把金华双龙洞景色特点介绍给大家。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刻下同学们可将你游览的美景和感受以游记的形式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