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年级的小学教案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难点,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一
1、认识对比色的组成及色彩原理。
2、能够运用对比色搭配规律设计贺卡。
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感受能力或丰富的想象。
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的对比。
录像、图片、儿童优秀美术作品。
一、导入阶段。
课件播放马蒂斯,凡高的作品,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导入本课题。
二、发展阶段。
1、从色相环上认识对比色。(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
2、让学生在色相环上找出对比色。
3、欣赏儿童优秀美术作品学习别人绘画优点。
4、了解对比色在生活中的.应用(衣服,工艺品,日用品等)。
5、教师出示用对比色原理制作的贺卡,引导学生欣赏其造型、对比色面积的运用。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要求:合理利用对比色,做工精美。
四、展示作业,引导观摩互相交流评价。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二
以我就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初步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2.培养小朋友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着重让幼儿画笑、生气、哭、愁的表情,难点是画愁的表情幼儿难描绘来。
活动准备。
四张不同表情的脸谱(笑、生气、哭、愁),贴绒五官的纸片四套。
活动过程。
1.翻到教材第12页,引导小朋友观察画面。提问:
(1)看到图一上的两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又会怎样?
(2)看到图二上的两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又会怎样呢?
(3)看到图三上的三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会怎样?
(4)看到图四上的两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会是怎样?
然后请小朋友根据提问并结合教材,给图上的老师画上适当的表情。
教师巡回指导,对画的不正确的小朋友予以纠正,并引导幼儿了解这种表情与某种心情的关系,认识某种表情特症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的典型特征。
小结:人笑的时候,眉毛弯弯的,眼睛眯眯的,嘴角向上翘。
哭;表示人很难过、伤心、痛苦,哭时,眉、眼角、嘴角向下弯。
生气:表示人很不高兴、愤怒。生气时,皱眉、瞪眼、撅嘴或咬牙等。
焦急:表示人遇到急事。焦急时,皱眉、皱鼻,有时还跺脚。
2.教师做出几种表情,如高兴、生气、悲伤等。让小朋友判断教师做的是什么表情?
3.教师让小朋友说一说自己在家里的行为是否引起父母的不同表情。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4.游戏:拼脸谱,培养小朋友敏锐的观察力。
(1)将小朋友分为四组,每组小朋友分拿一套五官的纸片。
(2)游戏开始,小朋友先观察本组表情脸谱是什么,记住各器官的特征。
(3)发令后,每队排头小朋友迅速奔跑,把自己手中的五官纸片摆在活动脸谱上,然后迅速返回本队,拍第二个孩子的手,直到本组最后一个孩子摆好脸谱,先正确摆好的一组即获胜。
(4)调换表情脸谱,游戏再次开始。
教学反思。
1.上完这节课让幼儿了解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有各种表情,一种表情代表着一种心情,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表情知道他的心情。
2.能让孩子在学习中缓解哭闹的情绪,让他们脸上画上笑的表情。
3.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感情。
4.‘学’中‘玩’,‘玩’中‘学’是教学的最高意境之一。
5.由于孩子的年龄小点,‘愁’的表情他们难以理解,因此在画表情时画得较抽象。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三
教学光盘、各种纸盒、剪刀、双面胶。
1、设计制作一个立体的房间模型,要求有简单家具。
2、能够注意到空间物品形色的合理搭配。
(一)授新课。
2、分组讨论交流,把带来的各种材料进行分析,同时要引导学生从材料的特质,色彩等方面进行讨论,知道哪些东西适合做什么。
3、学生作业,老师辅导。
鼓励学生本着家居设计的原则:简单、统一、匹配、调和、变化。把讨论的结果用草图勾画出来,进行交流,互相提建议,进一步完善设计思路。对于制作中出现家具的比例和房间的比例不当,老师要及时提醒纠正。对于有创意的设计要及时展示给大家。
(二)课后小结:分组合作的同学,选一名代表对本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四
一年级~四年级。
1.教会学生画一些日常能见到的人和物的简笔画,有助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形状的认知。
2.加深学生对颜色的掌控。
3.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画得最大限度地相似。
1.学生的握笔。
2.对形状的认知。
3.对颜色的辨别。
1.铅笔。
2.有颜色的画笔(每人一筒)。
3.画画簿(每人一本)。
4.打印一些示例图片(自行解决)。
1、跟学生互动认识。
2、教学生画画的时候,如何握笔和动笔?
3、提问学生画笔的颜色,让学生举手回答。
1)给学生展示图片。
2)在黑板上示范,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跟着画。
3)最后让学生自行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写上今天的日期
5、最后总结陈词:
—你们都画了些什么?
~喜羊羊、hellokitty、哆啦a梦。
—大家都画得很好,很漂亮。这么漂亮的画,你们可以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叫爸爸妈妈把你们的画贴在墙上。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五
目录:
1水墨游戏2重重复复3曲曲直直4平平稳稳5感受声音6迷彩服。
7彩色玻璃窗8我的同学9家乡的桥和塔10我设计的一本书11绒线绕绕。
12甜蜜的梦13金色的浮雕14变幻无穷的形象15我们的节日16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17电脑美术18会飞的玩具19保护珍稀野生动物20民间玩具。
第1课水墨游戏。
(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了解材料的性能和用法。
2学习简单的笔墨技法,尝试和感受笔墨的变化。
3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学习积极性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尝试和实践中理解墨色的变化和用笔的变化。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灵活用笔用墨,尽情感受笔墨的丰富效果。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准备国画用具,师再准备一些传统的墨条和砚台。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2认识国画的用具材料(可请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来介绍)。
师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说明。
毛笔:笔锋柔软程度视所用的毛的质地,硬的有狼毫,软的有羊毫,软硬适中的叫兼毫。
墨汁:加水后可调深浅,能在纸上体现出丰富的变化效果。
二发展阶段:
1同学们对这些用具中的哪一种最感兴趣?你们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它们的功能?
2师带领学生尝试,感受墨色的变化,认识: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
3学生实践用不同墨色进行随意书画。
4请学生思考:在画的过程中,是否发现用笔的变化。
小结:用笔锋的尖端(中锋)画得出细的线,用笔锋的侧面(侧锋)画可得宽粗的面。
5学生结合笔锋墨色变化再练习。
三小结:
1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什么知识,你打算如何运用它们。
2拓展:回去用学到的笔墨技法临摩一幅国画。
第2课重重复复。
(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什么叫重复,并理解图形重复排列的美感。
2学习用绘画剪贴等方法将一个单一的图形进行重复排列,感受不同排列带来的变化。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形重复排列给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将同一图形用不同的方法方向顺序排列出来。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师出示有重复图案的物体,请生观察,找出是由哪个单一图形排列而成。
请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物品,说说其中哪个是单一图形。
2看书中作品,这些图形在排列过程中产生什么变化?
师提示:如图形的方向顺序数量等。
3小结:图形在排列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叫重重复复。
二发展阶段:
1回忆:在生活中,什么物体可以作为单一的图形进行重复排列?
请生出示找到的材料。
2师出示示范作品,开拓学生思路。
3要求:用手中的材料进行上下左右有规律地重复排列,形成一幅作品。
辅导:没有实物的可以用彩色卡纸剪出数个同样的图形进行排列。
4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排列规律。
5展示作品,说说自己的排列构思。
三拓展:
1除了这些小物体,生活中有许多大的物体重复排列起来就会成为一座建筑或一道风景。
2启发学生讨论,用身边的立体物进行重复排列如书包桌椅甚至人等。
四整理,下课。
第3课曲曲直直。
(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树立曲和直的概念,能区别自然界中的.曲线和直线。
2感受曲线和直线的美感,能运用不同的曲线和直线进行美术创作。
3说说曲线和直线给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利运用自然物及人造物的曲线和直线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难点:创作时注意线条的排列和组合。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请生对比,说说两种线给人的感受。
2小结,引导生读书中的知识点。
3思考问题:直线和曲线还有什么别的样子?(师提示:折线漩涡线等)。
请生上黑板分类画出。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看书,直线和曲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生举例。
3学生实践:用带来的各种线材料组成有直线和曲线的作品。
教师指导。
4评价作品。
三拓展。
利用直线和曲线制作立体的造型。
四小结下课。
第4课平平稳稳。
(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对称与均衡的现象,并能说出生活中存在的对称与均衡。
2用剪纸绘画等形式表现对称与均衡的作品。
3说说对称与均衡现象给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灵活利用材料表现作品。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2介绍新知:看书中的知识窗,认识多种形式的对称:中心线对称中心点对称。
3赏析书中的对称范例,再请学生找找对称的例子。
二发展阶段:
2师将其中一边另换一造型,引导学生认识均衡。
3赏析书中或师收集的均衡形式图例,师再以纹样骨格的方法演示对称与均衡。
4生说说生活中的均衡现象。
5小结对称与均衡的特点:给人整齐平稳的感觉。
三学生创作:
1用剪纸拼贴绘画等方式,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一幅对称或均衡形式的作品。
2教师辅导:强调对称是两边或四周一样,而均衡是视觉上感受平衡,造型和色彩不必相同。
3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四拓展:回家用立体材料进行对称或均衡的创作。
五小结。
第5课感受声音。
(1课时)。
教学目标:1从各种类型的音乐中吸取灵感,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震撼。
2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利用感受到的音乐进行创作。
3用点线面和色彩将音乐给予你的特别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师播放不同类型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用点线面及各种色彩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课前准备:师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音乐,准备一些抽象画装饰画作品。
生准备绘画工具。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2请学生说说刚才听到的音乐中给自己感受深刻的一段,让你有什么感受,联想到了什么。
二发展阶段:
2随着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教师点击画面播放相应的音乐,共同讨论音乐给人的联想:
a轻柔的音乐象无垠的大海也象湛蓝的天空。
b欢快的音乐象在公园里玩。
c节奏强烈的象在开运动会。
d沉重的节奏像可怕的噩梦。
3学生创作:根据自己听音乐的感受,加上想象中的各种图案和点线面,画出音乐给你的感受:
分析音乐与色彩线条的关系师提示:
a鲜艳的色彩可以表现欢快热闹音乐。
b接近的颜色可表现轻柔的音乐。
c恐怖的音乐用黑色蓝色紫色等表现。
三作品展示交流。
说说自己表现的是什么样的音乐。
四拓展:
用各种材料拼贴表现回家可再尝试其它的音乐。
第6课迷彩服。
(1课时)。
教学目标:1欣赏各种动物身上的美丽斑纹,能用语言描述花纹的组成。
2学习用点线面描绘各种动物花纹,并将动物外形套画在图案上。
3说说自己对保护动物的想法。
教学重点:学习用点线面描绘各种动物的斑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画准备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师出示部分动物花纹范画,请学生判断属于什么动物身上的花纹。
2请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动物图片,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身上的斑纹,
3请生台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斑纹。
二发展阶段:
1师生分析小结:动物身上的斑纹可用点线面画出。
4学生创作:画或剪贴出动物的斑纹,然后剪出外形。
三展示作品。
将学生剪出的动物外形贴在教师的大幅纸上,组合成动物联欢会。
四小结下课。
第7课彩色玻璃窗。
(1课时)。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各种图案的彩色玻璃纸及彩色画报纸。
2用学过的对称二方连续重复等方法剪出各种形状的玻璃窗。
3用彩色玻璃纸拼贴出彩色玻璃窗。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六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施教时间:9月3日-9月5日。
教材简析:
红、黄、蓝三原色在幼儿园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原色互混产生间色、复色,在以前的教材中都是以调色、色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的。而本课教材引导学生让这三种颜色相互流动,观察色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让红、黄、蓝三原色互相流动、混色的游戏,引导学生发现色彩的调配规律。
2、用搅拌、流淌、吹,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色彩规律。并根据想象将偶然得到的绘画效果进行合理添加,使之成为内容充实的一幅画。
3、在游戏式的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找出色彩调配的规律。
2、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然得到的绘画效果进行合理添加,使之成为内容充实的一幅画。
3、在游戏中要遵守秩序,保持教室的卫生。
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皿、滴管、彩色墨水、水粉或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玻璃、光滑的卡纸、吸管、实物投影仪。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调色盘、生宣纸、毛笔、玻璃、光滑的卡纸、吸管、抹布。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教师出示三个玻璃皿中装的红、黄、蓝三原色的墨水,为大家表演“变色魔术”——运用滴管将三原色在玻璃上混合,请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玻璃上的变化。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色彩的变化。
活动二: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带来的工具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试着从以下几个试验中选以—到两个进行实验:
1、将红黄蓝三色水粉颜料挤到调色盘里,分别用小棒充分的搅拌,看看一共能出现多少种变化。
2将红、黄、蓝三色的墨水滴在玻璃上,晃动玻璃,让玻璃上的颜色充分的混合,然后将生宣纸覆到玻璃上,小心的揭开,看看宣纸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3、在一片玻璃上涂红色墨水、另两块涂黄色和蓝色,晾干后将三片玻璃两片两片的覆盖在一起,迎着光线看看有什么变化,再试着将三片玻璃摞在一起看看。
各小组派代表起来说说自己组通过实验有哪些发现?大家讨论一下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即红、黄、蓝三色混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活动三:
用嘴或者利用吸管等材料吹画,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添画成各种形象。
鼓励大胆创新,有些画从正面看不出像什么,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合作,凝聚集体的力量来进行创造。
课后拓展:
回家在纸壳上掏圆洞,寻找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糖纸贴到洞上,做成三张滤光片。使用这几张滤光片组合着来观察世界,体会色彩流动带来的美感。
札记:
美术学具盒里的彩色墨水对于本课来说很实用,但要提醒学生在剪口时要大小合适,否则用的时候容易一下子挤出好多,将作业本洇湿,而且作业不容易干;画完后墨水瓶子要把盖子盖紧,好多孩子都是这样把墨水撒了一书包的。这些虽然都是细节问题,但也是学生的习惯问题,所以一定要强调到。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七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纸工简单的立体造型方法。要求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贺卡,以及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学生懂得贺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学习贺卡制作的方法。
2、通过贺卡的制作,提高学生装的设计、制作能力,
3、培养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品德增进师生感情。
用剪贴手法设计和制作贺卡。
构图设计和恰当选择材料。
自制各种示范贺卡;示范制作备用的花纹图案资料;8开白纸,废旧彩图纸,浆糊、剪刀、画板、图钉等。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让同学们运用这些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板书课题:立体贺卡)。
2、贺卡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生日互相赠送的具在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气氛,我们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不但能够节约,而且会使人更感亲切,更有意义。
3、贺卡欣赏:(出示贺卡范图、边欣赏边讲解边板书)。
贺卡的内容广泛:包括贺年卡,对话圣诞卡,尊师卡、生日卡等。贺年的形式很多:单页卡折页卡;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制作贺卡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剪贺卡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贺卡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贺卡的方法。
4、剪贴贺卡的制作步骤:(边演示制作步骤边讲解、边板书)。
(1)构思、设计。
我们要制作一张贺卡,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构思,准备制作一个内容,什么形式的贺卡,然后,可按自己的构思画出铅笔设计稿。
在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赠送的对象,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喜欢爱欢乐、新颖的格调;儿童则喜爱灿烂绚丽的色彩我们只有掌握了不同对象的心理和爱好来进行设计制作的贺卡就一定会受到珍视和喜爱的。
(2)准备一张较厚的纸,按所需形状剪裁。
(3)选材、配色:废旧的画报和图片本身就有一定的图形和色彩,我们就是要利用它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图形。要注意色彩配置鲜艳、明快。
(4)剪贴;剪取合适的图形,按设计稿依层次贴到纸上合适的位置。
(5)书写或剪贴赠言:如:新年好、老师您好、生日快乐等祝愿的字句。
(6)整理画面:看看什么地方需调整,什么地方空了需添画。
5、学生课堂作业。
作业要求:制作一张贺卡,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工艺精致。
(1)请位同学到讲台前各拼贴一张贺卡。
(2)其它同学在座位上开始设计制作剪贴形式的贺卡。
(《新年快乐》、《友谊地久天长》、《老师,您好!》播放轻音乐。)。
教师巡视辅导,交待注意事项:
构图时要注意疏密、虚实关系;配色要鲜艳、明快图案和文字要眉目清楚剪贴花纹线条要流畅不要把连接处剪断了。
6、课堂小结(约2分钟)。
(1)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评作业,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2)学生互相交换贺卡。
(3)总结课堂教学情况。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八
1、根据生活中物体的形状,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创意绘画。
2、鼓励幼儿大胆表现,采用多种作画形式,创作与众不同的画面。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和良好的绘画习惯。
1、课件:利用西餐具小刀、小叉、小勺子添画为爸爸、妈妈和孩子。
2、蜡笔、水彩色、水粉色、水粉纸、水粉笔、卡纸、沙纸、碟子、水桶等。
3、供幼儿想象的各种各样的物体若干。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导入活动。
出示实物西餐具小刀、小叉和小勺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这些小刀小叉还可以变成另外的东西,你们想看吗?
二、示范创意绘画的方法。
1、出示课件制作,示范创意绘画的过程,让幼儿懂得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创意绘画,激发幼儿对物体创意绘画的兴趣和愿望。
2、总结创意绘画的方法:根据物体的.形状,发挥想象和创意,确立一个主题,添加适当的内容,创作出一幅图画来。
三、启发幼儿想象、引导构思、创意绘画。
1、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选择的物体的形状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造型、构思,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师:看到这些东西,你们想到了什么?
3、幼儿自由创意绘画。
a、充分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构思需求进行添加,一笔一笔地创意画出丰富的事物和图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
b、引导幼儿完整构思画面、丰富画面,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
c、幼儿创造绘画过程中,针对个别幼儿实际,在想象和技能上,教师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
四、欣赏评析作品、
1、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介绍自己的作品是根据什么物体进行创意绘画的,并评定幼儿作品的创意指数。
五、活动延伸:
1、评定其他幼儿作品的创意指数。
2、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九
《我们身边的线条》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13课。
[课型]。
绘画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发现线条、认识线条、感受线条,培养孩子从生活中表现美、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初步培养孩子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及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生活中、艺术品中线条的美感,并初步尝试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线的组织及变化。
[作业要求]。
用各种各样的线画一幅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可自己想象,要求表现出线的疏密变化又有秩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线的种类(4分钟)。
1、心情导入新课。
老师折电线。
师:你们知道老师此时的心情吗?
生:紧张、乱……。
师:老师现在心情平静了应怎样表现?请每个小朋友拿起电线把老师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齐折电线并展示。
师:谁能变出更多的心情?你能叫出这些线的名字吗?
生用电线变出直线、折线、曲线……相互交流,并归纳。
师投影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
[上课时随机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使孩子原本不安份的心一下子被老师手中的电线吸引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注意力得以集中,并初步认识了几种线。绘画是情感的表达,低年级的儿童虽然不要求刻意去表现,但这种感觉可以从最初时潜移默化地培养]。
2、做找线游戏并揭题。
(1)师:看准能找到我们身边哪儿有这些线?谁能找出最多。
生自由走动在教室内寻找(地板、黑板、桌椅、风扇、服装、头上、窗外……)。
(2)在他们发现身边的线后美术字揭题——《我们身边的线条》。
二、授新课——线的美感及表现力(17分钟)。
1、感受生活中的线。
师生共同找出各类线。
2、看课件:自然物和人造物中的线。
引导孩子观察并思考:这些线给我们什么感受?
师生共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受。
3、线的情感性。
师生一起用彩带、电线分别体验曲线、直线、折线给人的不同感受。
师:刚才各种不同的线分别给我们什么感受?
小组讨论、记录,回答。
师投影部分词汇(活泼、快乐、坚硬、挺拔、严肃、安详、温暖、兴奋、感动、惊奇、赞叹)。小结:线也能表达各种感情。
4、线的运用和表现。
(1)欣赏课件中中外画家的几幅线造型艺术,感受美感。
(2)赏析赖利的《洪流》和克利的《奔流》。
师:小组讨论这两幅画给我们什么感受?为什么?
全班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师总结:波状弧线,整体又规律性的层次横跨画面,造成律动的幻觉,给我们强烈而又刺激的感觉。
(3)赏析线画《缅甸仰光大金塔》。
师:比较这幅画和刚才两幅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以直线为主,表现了严肃、庄严的氛围。
师:画家用不同种类的线表现不同的情感,我们国家对线的研究更为精深。从古代就非常重视用线造型。
(4)赏析李公麟白描人物画。
师:这幅画在线的运用中有什么变化?
师生共同体会线的疏密变化产生的节奏美感。
(5)小游戏。
师:每人手中都持有一小张黑卡,现在请大家在黑卡上画用自己喜爱的工具和色彩画一根线,然后各组谈谈每张画给人不同感受。
生画出并讨论。
师:不同色彩、不同工具材料表现出来的线能表现出不同的美感。
小结:线有丰富的表现力,古今中外大师、画家、小朋友都在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种类、不同粗细、疏密变化的线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出了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
三、布置作业(3分钟)。
1、讲述“我的梦”(语言描述)。
引导孩子们回忆自己的梦,请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述自己记忆最深最感兴趣的梦。
2、请大家把最感兴趣的部分用线画出来,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3、作业要求:可自己创作,也可自由组合共同完成。选择适合自己所画内容的纸、笔把它通过不同种类、不同粗细、不同疏密变化的线表现出来。
四、学生作画(12分钟)。
教师巡视辅导(选择轻松、愉快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愉快乐的氛围。)。
1、巡视作业中构图情况及线的组织。
2、作画中间集中辅导: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具体指导。
3、分组指导:针对小组个别问题及时辅导。
4、对孩子进行个别差异指导。
五、作品评价,课外延伸(4分钟)。
1、展示各组的绘画作品。
(1)各组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互评,推选出一名代表;。
(2)请各组代表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选两、三名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从构思、线的组织、工具、材料的使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师进行客观评价。
2、总结延伸:展示几幅用线表现自己对这段背景音乐感受的作品。
师:音乐与美术是姐妹艺术。
我们回家听一段音乐,用线表现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体会音乐与美术有什么联系。
画完后可以与父母共同欣赏,装饰自己的作品,装饰自己可爱的家。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十
:稳定同学情绪。
1、启发谈话:
出示杯子,问:它是什么?用来做什么的?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通过设计的杯子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鼓励同学设计来送给老师。
板书:杯子的设计
2、想更进一步的了解杯子,现在随老师一起到博物馆中欣赏一下不同时代的古董杯子。
3、课件出示:你最喜欢哪个杯子,为什么?(引导观察花纹、色彩、造型、材质)
4、小结:这些古董杯子刚开始只是为了生活方便而设计,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的提高,对杯子的设计也越来越精美,充沛显示出古人先进的设计水平。
5、现在我们每天都要用到杯子,谁来说说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杯子?
6、现在就随老师一起开开眼,欣赏现代设计师们设计出的杯子作品。
7、课件出示各种杯子:你最喜欢哪个作品,并根据提示说说为什么? (师根据同学回答引导)
1)杯子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杯子的盖子,你有什么发现?
3)杯子的把子,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这些杯子都很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杯子,样子一般,却仍为许多人喜爱。
(课件 出示课本上的手指形异形杯,问这个杯子的侧面弯弯曲曲的,有什么作用?)
9、同学观察书中的同学作品,说出自身喜欢的作品,并且说说理由。
小结:可以不同人的需要进行设计。
10、出示由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联想到的杯子图。
闭上眼睛,想想你眼前浮现出来的东西,能联想出杯子来吗?或者你平时用杯子时有什么不方便的,可以趁现在表达出来。
二、同学作业。
我看大家都已经跃跃欲试了,那就动起手来设计一个造型独特、功能方便的杯子吧。
提示设计步骤:设计外形-----涂上颜色-----写上设计意图。
三、 师生评价。
褒扬有创新的同学作业。
将作品粘于黑板之上,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各自的杯子作品,并向同学介绍制作的杯子的特殊功能。并鼓励同学写上广告词加以宣传。
四、拓展
同学们,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设计有关。瞧,小到一块橡皮,大到园林景观,建筑都渗透了设计师高超的设计水平。你们再找找,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杯子这样具有设计意识的?只要我们善于寻找、发现、欣赏、尝试,相信未来在我们中间也会诞生水平高超的设计者。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十一
2.能抓住人物动作的基本形状特征,用椭圆和直线画出运动中的人。
3.初步感受如何画出人物的动感及韵律。体会简笔画人的乐趣。
难点:简笔画人时,稳住人物的重心,不偏移。
重点:画出人物动作。
铅笔、橡皮、等绘画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1、教师画一个圈,问: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尽相同,只要合理都可以,不否定学生的回答,保护学生的想象力。)。
2、教师画一条直线,问:猜猜老师这次画的又是什么?
3、老师今天就要教小朋友们用简单的圆圈和线条创造出有意思的小人。
1、课件配乐展示人物动作简笔画以及课本34页村落图。先欣赏,然后说一说图上的人物都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课件展示平时所见简笔画的人物和村落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幅画中的人物有什么不一样呢,哪幅画画的人更简单?(学生回答)。
师:那么,这些人物都是怎么画出来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人的身体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展示课件:由头、躯干、四肢组成)。
3、我们可以用椭圆形表示头部,直线表示身躯和四肢,创造出非常有意思的小人。
师:看一下老师摆的木偶人,猜一猜这是什么动作?请同学上来表演一下这个动作。(学生表演)。
师:我们之所以能看出来这个动作,是因为我们的手和腿的关节在动。弯的程度不同,便可以摆出千变万化的动态。
1、(课件出示图片)。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能根据图片的人物动态尝试画一下简笔人。老师要请5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其他的同学请画在图画本上。(学生画画)。
2、教师点评。
简单点评,鼓励为主。
师:老师这里也根据这张图画了两张简笔人,请同学们来比一比哪个更生动。(课件展示图片)。
2、教师将更生动的简笔人在黑板上画下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请出我们的画画好伙伴——铅笔,一起动手试一试。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用简笔画的方法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动作,比一比谁画的动作数量最多,最生动,最有趣!
(课件出示图片)教师随堂指导。
1、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自评、互评。
2、课件展示老师是怎样画的。
1、简笔画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2、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漫画和动画片吗?想不想制作一篇属于自己的漫画/动画呢?拿出你的小画笔,在纸上画出连续的人物动作,就能创作成一篇自己的漫画。课后同学们可以尝试做一做。
一个小圈圈,几条长短线,简笔画人物,姿态各不同。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思路(模板12篇)篇十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识。美术教案-魔幻的颜色。
2、在三原色的相互流动中,观察色彩的变化。
3、训练学生的调色、用色的能力。美术教案-魔幻的颜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三原色在相互流动中的色彩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的调和、搭配。
3、培养学生爱色彩、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
3、水粉、水彩的调色技巧。
教学工具、材料:
1、水粉、水彩颜料。
2、调色盘、笔。
3、装水的杯子。
4、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教师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认识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加深学生对颜色的印象。为教师讲解色彩知识做好准备。
2、从学生的发言、交流中,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讲解,并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
二、实践授新。
1、老师用透明的杯子,分别装进调好的三原色的色水,然后现场分别进行混合实验:“红+兰=?”“红+黄=?”“黄+兰=?”,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色彩有何变化?鼓励学生发言、交流,加深学生对色彩变化的实践过程印象。
2、接着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并进行讲解——什么是三原色?为什么叫三原色以及三原色调色的色彩变化规律等原色的知识。
三、示范,并布置作业。
1、老师在黑板上的白纸上面用大排笔涂上相互重叠的三原色。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以及老师在用、调、涂色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注意水粉、水彩不同性能。不同的调色方法,并注意好环境卫生。
2、要求学生用水粉或水彩画或用色水流动的方法完成一幅魔幻的颜_。
四、老师巡回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用色。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
3、注意卫生。
五、作业展示。
1、学生自评。
2、老师归纳讲解,巩固三原色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