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起来。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一
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引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建议: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不过关,应该让学生计算的时候先写上公式,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往公式里代数字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二
第一次听王老师讲课,讲授二年级的《图形与拼组》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感受到王老师的课堂语言语速适中,语调有力,适合低年级孩子的授课。
在这堂课中,也感受到了二一班孩子的活泼,觉得低年级孩子的活力都可以带动老师上课的激情了,希望我们的孩子一直保持这份激情,喜欢数学的热情。
在这堂课中,王老师是让孩子观察情境图,制作鸟巢,开始导入,引发孩子的积极性,引入教学,要想制作鸟巢,需要知道这个鸟巢的.各个面的特征,从而开始平面图形的研究。采取自我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的研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基本上知识目标达成度很高,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得以掌握。
但是,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有几个地方我个人觉得可以做一下改动,会更好:
首先,低年级的教学,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思想很重要,这样的话对于平面图形的研究,孩子应该在学完之后懂得研究图形,是从边和角的角度来研究,也是先从边和角的角度来定义的,这个思想必须要孩子明确。
其次,课堂练习的题目,有一个是需要孩子来进行选择小棒,组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课件做一下改动,孩子选完之后,可以立即出示图形,更为直观,孩子也宜接受。
最后,对于低年级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所有的科目的授课,知识目标达成不成问题,孩子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等等一系列常规的养成,更为重要。
今天上午在2、3班听了王老师的第二次课,感觉这节课比起上节课有了以下几个亮点:
1、课前准备准备的更充分了,孩子的学具考虑的比较全面,材料准备齐全。
2、探究知识的过程更严密了,利用了猜想——验证——得结论的过程,孩子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课堂不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去发现规律、总结知识的过程。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交流,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的数学史的东西,扩充了孩子的思路和思维。介绍周髀算法中的“圆处于方,方处于矩”,还有这个西方数学史中的“上帝是按照数学的思维来进行创造世界的”,让孩子更多更好的了解数学史。
4、最后一个环节搜集了更多的图形,无论是生活中的图形还有数学世界里的图形,对孩子视野的扩充,以及调动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都很有帮助。
5、注重及时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
在研究边和角的特征时,学生用了“量一量”“折一折”多种方法,探索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种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及时地总结出来,在以后研究图形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加以延伸、拓展,并且能够自主的运用这些学习方法。
听课之后,想想讲课的过程,也有几个建议:
1、让孩子自主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探究长方形的边和角的关系的过程,是很好的,但是在这个环节之后,为了更好的让孩子充分利用探究的过程学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所以我觉得在小组探究之前,先说明白小组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效果会更好。
2、在探究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时候,可以先肯定同学们的说法,这样方方正正的图形就是正方形,但是呢,一转折,在来探究是否也符合长方形的特点,最后引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说法,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三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我觉得十分重要。40分钟经常会留给我们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为了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们应尽量在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四
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引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建议: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不过关,应该让学生计算的时候先写上公式,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往公式里代数字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五
几次听侯老师的课都有种轻松愉快的感受,同学们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可以看出教师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之高。相信做她的学生一定很幸福。
一、导课有趣能引发学生思考。
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不仅回忆了旧知面积单位的理解也为新知的学习---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了铺垫。自然而然引入本届新课的学习。
二、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用摆的方法验证公式的合理性从而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循序渐进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三、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给学生准备充分地研究材料,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给与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做法想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较好。
学生通过实验合作得出的结论,教师质疑是不是任意给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能求他的。
面积呢?随后示范用教具在黑板上拼摆,引导学生验证公式,启发学生得出一行7个正方形就是7平方厘米。看得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相当透彻。
五、练习题真正做到少而精。
虽少但却很有坡度,有量一量算一算两道,看图计算两道,求a4纸的面积,以及拓展到的求剪下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下部分面积。体现了算法多样性,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最后的猜一猜,由学生探究实验中的数据引入,进行了变式练习。将整节课学习推向了**。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六
崔老师的《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教学目标明确,能够围绕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条理清楚,突出重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突破难点,自主探索,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这一节有以下的优点:
1、教学内容设计实用,能以问题为主线,以老师的质疑为导,围绕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层层深入授课。
2、新课的复习引入自然。先做有关乘4和除以4的口算练习,为后面的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准备;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特点。为新知探究学习做好街接准备。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崔老师通过出示了正方形情境图,让学生通过学具、电脑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明白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思考:要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让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知道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4、在得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崔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不同层次,难度适中的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议: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计算,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到最好的计算方法,从而归纳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七
听了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平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者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并求长方形的面积(长5厘米,宽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将长方形的宽分别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变成长都是5厘米,宽分别为4厘米、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四、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100÷2=50(平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我们虽然没有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进行研究。最后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蒋老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八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我觉得十分重要。40分钟经常会留给我们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为了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们应尽量在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九
梁老师《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这节课,整个课堂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课堂师生关系和谐,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是“太阳”,教学围绕“太阳”活动。本节课我认为主要有四点特色:
1、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梁老师组织学生预习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先学后导。接着梁老师播放自己制作的《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微课视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梁老师提出几个正方形性质判定问题思考题,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这节课,梁老师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五个组的学生积极探究、解疑、互动答问,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者的地位凸现出来。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一般性问题,梁老师选择没有举手的学生进行回答,课堂提问“优、差”互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数学课堂每个学生得到进步,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教师专业素养过硬,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5、和梁老师值得商榷的是,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每个学生在《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这节课从自己角度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是否可以汇总本节课所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不一定板书但是在多媒体电脑显示器(电子白板)可以展示出来,这样本节课更加完美。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十
两年一度的柳州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又开始了,我校韦丽华老师在县级选拨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县代表参加这次市级竞赛。本次市级竞赛要求非常严格,只有两天时间备课,我们在极度紧张的氛围中终于等到抽课题的日子(是由教科所指定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从教材编排意图看,这节课充分渗透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结合我们所上课的时间是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是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上课,怎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备课时,我们一至认为先从“趣”字入手,再从“动”字突破,然后从“说”字收场,力争让孩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所以我们在设计课时是以学生熟悉的白雪公主的生日paty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地操作思维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
从情境设计看,效果确实不错,但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手法看,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将两种思路提出与大家商榷:
方案一:给学生提供了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图、透明方格纸、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个。
让学生自己选择老师提供的学具,与同桌商量探究的方法,合作完成练习思考题。
方案二:提供给学生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两种方案实施时,学生对操作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而且完成思考题也相当快,但在公式应用时就好象不够灵活,还总是与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所混淆,问题出在哪?回顾韦老师的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片段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当开心果提出“到底哪一面墙的面积大些”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型问题提出时,老师留出了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当一位学生说出用长乘宽就可以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时,老师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抓住这个有效信息,提出“你认为他说得正确吗?”没有过早地揭示问题的答案,却巧妙地使学生产生困惑,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可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效果不错。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无论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经典定义“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还是如今的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学习要素“情景、合作、对话、知识意义的个性化经验建构”,都隐喻了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并与经验相联系。
每次的试教及竞赛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验证、操作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质疑、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在亲身感悟中获得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阵地,是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场所。课堂上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与课前设想的方案一致,固然能使教学进展顺利,就是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也并非都是干扰因素。如:当一个学生提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边长×4时,老师或许是担心时间不够,马上启发学生“边长×4是求出正方形的什么?”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知识的磨擦略显苍白。假如老师当时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提出“想一想,谁说得有道理呢?”这样学生在听到一种与自己相反的结论时他就接受了挑战,他的思维接受了碰撞,而这种挑战来自与同学而非教师,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针对学生的争议,老师允许学生通过再次用小正方形摆一摆,让学生们用事实说明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边长乘边长。可见,“意外”很可能蕴含着认知价值与教学意义,是那么的真实、宝贵。
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宽的长度与所用方格数的之间关系,面积与方格总数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设计时,我们把这摆长方形及交流发现作为重中之重在定位,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所以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但课中学生的问题回答不是很到位,而且长方形长、宽、面积与方格数之间的关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很模糊,在这时我们的老师点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抓住关系之处“1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其面积是1平方厘米”进行点拨,而是反反复复地重复学生的发言,以至本课的最亮点一下沦为蹩脚绳。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弊病,还是老师对教材的不熟悉或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所造成的,或许也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在备课时,作为指导者,我们是太急于求成,总是一古脑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作课老师,而不让她自己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我们给予指导,这样可能就不会出现类似背我们的教案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研读教材是最为关键的。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十一
1、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教学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会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让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的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测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在创造”过程。
本节课,通过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经历了“测量面积,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县印度学生测量卡片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用几个长方形再试一试去验证,特别是每一组有一个同学是自己画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了公式;最后在推广到身边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形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界说与应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竞赛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估测,“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在练习中体育估算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具体说,在这揭开中安排了研究面积前的“卡片”面积的估算、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后的数学书面、铅笔盒面等面积的估测与估测丰富的讨论,以及课后延伸的游戏“水的眼力好”等,试图通过这些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估测面积的意识,并在估测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估测的方法和策略。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十三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面积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1、注重动手操作,明晰公式的推导。在教学中,宋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摆一摆,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数量。从操作中,有的学生一共摆了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知道是15平方厘米;有的学生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了5个,沿着宽摆了3个,也就是一行摆5个,摆3行,从而初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在接下来的验证中,宋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验证计算公式。学生的每次的操作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在教学中,宋老师通过设置篮球场的情境,让学生用1平方米来铺,学生会感觉到麻烦,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另外在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发现结论、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教学引入用时过多,可以直接出示篮球场的面积,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节省时间充分地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2、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么摆的?教师可以不必直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行正好摆5个面积单位?为什么正好摆3行等问题,对于第二种摆法,可以引导学生是否还有更简洁的摆法,而不是教师自己展示,代替学生的思考。
3、对于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可以利用练习题中的题目进行推导效果会更好。
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引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建议: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不过关,应该让学生计算的时候先写上公式,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往公式里代数字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十四
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操作,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构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不仅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了数学知识,获取了思维方法,而且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了基础。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想。
计算面积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我通过谈话引出面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研究长方形纸片的面积,通过合理的猜想,有目的地验证,激发了学生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欲望。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真正做到了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中低年级小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因而往往缺乏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这时就需要老师提供有力的探究支点,引发学生的探究策略。本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素材: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尺等。对中低年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需要探究支点的。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些探究的“支点”,所以才使学生找到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引发了多样的探究策略。有的同学是通过摆来求面积的,在摆的过程中,有横摆,竖摆;有摆满的,和只要摆一行或一列的,还有可以通过量和算得到面积等等。这些多样化的策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的途径,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处是课堂容量尚感不足,学生练习太少。其次,当课堂出现情况不在我预设的范围时,显得应变能力不够老练。时间关系也处理得不到位。在学生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由于我没有抓住机会及时展示学生的研究方法,导致个别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理解,学习效果欠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完善课堂内容,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以求更高的教学质量。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优秀15篇)篇十五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8页。完成做一做,练习十九3、4、5、6题。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第七十八页例三。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得出结论。
3、学生试做,汇报答案。学生汇报时师板书。
三、展示提升、教师讲解。
长方形的餐桌配上的玻璃实际上是什么形状?(对,长方形。)餐桌的长是玻璃的长,餐桌的宽就是玻璃的宽。知道餐桌的长和宽我们就可以算出玻璃的面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就可以求出玻璃的面积。所以玻璃的面积:14×9=126(平方分米)。
四、训练反馈,内化提高。
1、做78页下面的”做一做”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完成课本练习十九3、4题。独立完成,小组内汇报交流。
3、完成课本练习十九5、6题。独立完成,小组内汇报交流。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例314×9=126(平方分米)。
答:这块玻璃的面积是126平方分米。
教学内容:练习十九第七至十一题。
教学重难点: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具准备:准备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口算。
4×900600×3300×9。
24×46×50022×13。
60×3285×1077×10。
二、自主练习、交流订正。
1、学生独立完成第7、8、9题。
2、小组内订正,交流。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形的面积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三、完成练习十九第10题。
通过画图填表格引导学生发现:
1、有三种情况(只要想那两个数相乘是16就可以了。)。
2、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当长和宽相等。
成为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教师说明:这一结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将会得到更充分的证明。
四、合作完成第十一题。
1、讨论三幅图的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2、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图,再计算剩下部分的面积和周长。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进行了基础知识的练习,探究知识的练习和对比知识的练习。通过练习我们可以看到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非常关键的,在今后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