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序、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一
1螳螂捕蝉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2许多大臣都反对吴王攻打楚国,吴王很固执,也很生气,他下达了一道命令,谁来读一读?齐读。
3这是一道怎样的命令?(死命令)什么是死命令?
4吴王下了这样一道死命令,还有人敢去劝阻吗?
5少年凭借什么去劝阻吴王?
二精读。
(一)9、11自然段。
1谁来给我们读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少年给吴王讲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什么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这件挺有意思的事?(9和11)。
3这三种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你自己画一个示意图。
4指名到黑板上,用卡片演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5它们心中都在想什么?课文中哪一句话讲了?(11段最后一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6它们三个“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着的祸患”分别是什么?
选择你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或者同桌讨论共同学习9和11自然段,先读一读,再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隐伏着的祸患。
螳螂。
蝉
黄雀。
7他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1)如果你是蝉,你在想什么?(指导朗读,把这种高兴、自在读出来)。
(2)螳螂,找出描写螳螂动作的词语,从这几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螳螂已经蓄势待发,时刻准备好捕蝉)动作描写,写出心理和特点。我们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动作描写去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3)黄雀又在想什么呢?
8小结蝉、螳螂、黄雀、都对眼前的利益志在必得,却忽视了身后存在的危险。
9读9、11自然段,用朗读体现这一危急的时刻和紧张的气氛。
10少年想要借这件挺有意思的事告诉吴王什么道理?
11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齐读)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12吴王明白了什么,用卡片摆一摆,揭示吴王明白的这个道理。
13这是一句多么有哲理的话,读一读,再读一遍。其实我们用八个字就能概括这个深刻的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4读到这,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二)体会人物特点。
1少年用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很轻松地劝说那位下了死命令的吴王,现在吴王知道这件挺有意思的事,有意思在哪了吗?(吴王知道这件事其实就发生在他自己身上,只是他当局者迷,看不清楚而已)那这位讲故事的人,究竟是位怎样的少年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体会吧。
2自读3—11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少年的什么特点。
交流:有决心,有耐心: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聪明:选择在花园里等候吴王并讲述故事。
有计谋:什么是计谋,在合适的环境下,用恰当的语言,提出正确的意见让对对方接受,这就是计谋。
三总结。
1聪明的少年用计谋,让专横固执的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1)课文内容。
(2)写作手法。
四练笔。
1用上一连串动词,写出一种动物或者人物的特点或者心理活动。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二
导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学重点: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导学难点: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导学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
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惟缴汝学弈鸿鹄盘盂专心致志沧沧凉凉。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见两小儿辩斗而日中时远也()。
孔子不能决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三、我知道。
1.《学弈》选自,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孟子》记录了孟子。《两小儿辩日》选自,此书中著有许多寓言和民间故事。“辩日”是指。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一人,,。虽与之俱学,。为是其智弗?。
四、我不懂。
预习完课文后,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准备交流。
导学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新课标第一网。
(1)对照注释弄明白《学弈》每一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2)用两个成语形容这两个学下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表现。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
(3)“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2.小组内探究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一、我能行。
1.《学弈》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不能。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的理解是:。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孰为汝多知乎?
三、对《两小儿辩日》一文给我们的启迪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
b.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有所不知。
c.要敢于否定、嘲笑和讽刺一切大学问者,不迷信权威。
d.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主题学习。
学习主题学习丛书《感谢生活》。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3.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诵读。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远凉初近热。
中近热中远凉。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三
1、师: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鞋匠的儿子》,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生字词掌握的怎么样?指名两名同学上台听写(卑微、尴尬、羞辱、傲慢、静默、赞叹、名门望族)。
2、重点指导“尴尬”的书写。(“尴尬”的偏旁不应该是“九”,而是“尢”,其实不瞒你们说,胡老师以前也写“九”的,幸亏上次经过一位大师的指点,不然今天可就尴尬啰。赶紧把这个字再听写本上再写3遍。)。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鞋匠的儿子》,这是一片写人的文章,我们知道写人的文章是通过写事情来写人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读一读课文,思考:课文用几件事来写鞋匠的儿子林肯?(板书:林肯)。
(1)林肯在当选总统的那一刻,在参议院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而林肯的一番话,把参议院的羞辱化为赞叹的掌声。(板书:化解羞辱)。
(2)林肯反对国家分裂,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
国家分裂这是一场危机,林肯也化解了。(板书:化解分裂)。
2、这样一概括,两件事印象就更深刻了,我们高年级要学会概括,概括要么用一个句子,要么用一个短语或者词语。概括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标志。
3、用两件事来写一个人,这两件事是不一样的,哪件是大事?哪件是小事?(化解羞辱是小事,化解分裂是大事)因为化解羞辱是个人的事,而化解分裂是国家的事,一件事是详写,一件事是略写。哪件是详写,哪件是略写呢?我们再来找不同,前面化解羞辱林肯用什么化解的?(语言,也就是说话。说说话就能化解)那分裂呢?指名读第6自然段,用战争来化解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南北战争资料)。
4、师: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化解国家分裂,维护关国家统一,这是林肯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照理说应该详写,但是课文恰恰重点写的是化解侮辱。让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出示资料),今天我们就从“化解羞辱”这件小事上来感悟这位传奇人物身上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板书:独特的精神力量伟大的人格)。
三、精度感悟“化解羞辱”
1、快速地读一读1-5自然段,思考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板书: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3、这就是说话的艺术,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都等着看林肯怎么收拾这样的场面,大家到课文第三段中找出林肯说话前的一个小细节?为什么林肯等到大家的笑容停止后才说话?(面对傲慢的参议员的嘲笑,林肯没有反唇相讥,而是表现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稳重和睿智。这就是独特的精神力量)我们来看一看林肯的三句话,(出示林肯的三段话)林肯在说什么?他想说什么?(由表及里,话中有话)。
(1)出示句子: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师:林肯话里的三个“永远”有着不同的意味,你读懂了吗?“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是林肯对参议员的感谢,体现他宽容大度的胸襟,同时也是对参议员傲慢和偏见的有力委婉的回击;“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是说林肯不会因出身低微而自卑,这表现出林肯的坦诚和自信;“永远无法像父亲……”是林肯表达对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感激。
总结:林肯的话先声夺人,让参议员们感到震撼,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这就是林肯人格的魅力。
(2)出示句子: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师:林肯评价父亲是“伟大的鞋匠”,父亲在林肯的心中拥有着崇高的地位。“从小从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林肯从父亲身上不仅学到的是手艺,还有高尚的品格。林肯不以总统自居,而以鞋匠的儿子的身份与参议员交谈。充分显示出他的自信与谦逊。使参议员为自己的浅薄和狂妄感到羞愧。这就是林肯身上伟大的人格魅力——不卑不亢。林肯要以改正不合脚的鞋子为由,委婉的告诫对方:人与人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的互助与合作十分的重要。
(3)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到,而他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师:此时的林肯陷入对父亲深深的回忆之中,这是动情的泪,是怀念的泪。林肯用发自心底对父亲的诚挚的敬爱之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用谦逊和朴实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赢得了大家的感动和掌声。
4、这些就是林肯高尚的品格,这就是智慧的语言,林肯不愧是有魅力的伟大的总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三句话(出示句子)。
四、实践运用,课题练笔。
师:同学们,写人写事的文章,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而这篇课文只写人物的语言,可见语言中见智慧。(出示林肯的故事)。
我非常感激你让我想起我这个缺点,我一定会记住这个你这个忠告,以此来警醒我自己,如果我能当选为班长,我会对班级的事时刻用心,更多的关心班级的大事。
五、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林肯身上伟大的人格魅力,还从他那儿学到了说话的艺术,收获真不小啊!马云说过“平庸的人用嘴说话,聪明的人用脑说话,智慧的人用心说话”。
2、布置作业。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四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课文,其中10篇精读课文,11篇略读课文。第一单元以“人生感悟”为专题,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第二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第三单元以“深深的怀念”的课文的学习为主,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第四单元围绕着“外国名篇名著”,学习了本组课文,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第五单元教材围绕着“科学精神”这个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第六单元教材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专题,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除去第六组,本册教材共有五个语文园地,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全册共安排了三次“资料袋”,五次“阅读链接”。
三、全册教学要求:
1、本册要求会写80字。会使用字典和词典,有一定否认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细心观察,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8、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章的阅读,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9、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浏览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
10、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用普通话,注意语言美。
11、习作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3、抓住重点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4、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5、文言文中古今字义不同时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
6、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7、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表达方法不同。
8、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作者融入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9、领悟课文让人感到的地方,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
10、在经典故事中,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感受人物的栩栩如生。
11、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1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五、课时安排:
一单元13课时。
二单元13课时。
三单元13课时。
四单元13课时。
五单元13课时。
六单元13课时。
古诗词背诵14课时。
综合复习13课时。
共105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课标》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模式,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要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源泉。
二、上好课,备好课。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备好课,进行创新性教学,有创新意识,不受经验和套路的束缚,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独辟蹊径,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思路,选择教学方法。
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抓好学生的习作训练。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力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成长,多读书,充分利用阅读课,结合蓓蕾读书工程的实施计划,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训练学生善于积累,有话可写,方法灵活,新颖,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五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如写母亲洗沙果的事时,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再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可以体会到母亲看到荔枝,就犹如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别的高兴。再如,课文写母亲利用上茶的机会端走沙果的事情,体会到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荔枝是她自己买的,她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文中插图。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
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
1、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哪个问题解决得最好,就向大家汇报。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荔枝》,教师板书课题。
2、本课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二、选举典型,全班读悟。
1、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句子每个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出示句子。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
(表现出作者对年近70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母亲买处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亲的勤俭。)。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老母亲为了让儿子吃上水果,只能去买处理水果,而后又认真地细致地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劳苦,才将那些劣质的、别人不愿吃的沙果变得如此漂亮。)。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
(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也可以说是因小孙子的年幼无知,给父亲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四、随文小练笔。
1、根据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学生交流小练笔。
五、语言积累,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摘抄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亲-----------------------------“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六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热爱自然,向往自然。本次的阅读链接就是引导学生从诗句中的田园、楹联中的山水、照片中的风景中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既是对本单元主题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的阐释。
教学时间:一课时(总第节)。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谈谈自己的收获。
列举本单元课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课文,说说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因,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引导学生学习文本。
(一)总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二)诗句中的田园。
1、陶渊明简介。
2、《饮酒》赏析。
3、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对自然的.理解。
4、孟浩然简介。
5、《过故人庄》赏析。
(三)楹联中的山水。
师:把祖国秀美多姿的自然景观看作是一幅山水画卷,楹联就是题画师。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楹联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欣赏四川名胜青城山的四副楹联。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山水的楹联?
(四)照片中的风景。
1、看书中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你去游览祖国山川时,用相机记录自己的行踪,到大自然去,我们会得到大自然智慧的启迪。你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照的照片吗?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说一说当时你眼中的美景。
三、小结,指导背诵。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七
2.通过对比“口头语言:吃饭了吗?”与“书面语言:饭否?”引发兴趣。
二、目标建设,独自自学。
1.自读课文,读准句读。
2.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三、小组互助,质疑释疑。
1.小组选一篇有感情朗读。
2.解释每句话的含义。
四、课堂对话,教师精讲。
1.这位老师叫什么名字?弈,秋。
2.介绍“孟子”,解释重点字:惟、缴、俱、弗、若、非然(抢答闯关,会的同学自主站起来回答)。
3.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领悟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五、课堂小结,归纳升华。
1.试着背诵课文。
2.小组互相检查。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抢答的方式解释重点字。孩子们意兴盎然,积极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释。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八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没爹没娘、流落街头、形同乞丐、生活贫困、疾病缠身、卖艺为生、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指名读)。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九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4.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平台、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一)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
感受:a、贫穷b、勤劳c、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练习]。
(出示课件)学生进行练习。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钱学森的语言,继续走近这个人物,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2、齐读题目
(二)读文悟情。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钱学森说了几次话,用直线划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写写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读,划,味。
3、交流。(找到了几次话?第一次是在哪在哪里?出示第二自然段,生读句子,教师划语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学生齐读。
(2)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祖国作准备,那么他在美国做了怎样的准备?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
(3)交流(刻苦学习和研究)你从哪里看出来?(他成为了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两个“最”字可以看出钱学森在美国时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也很优秀。)
这里的“得意”是什么意思?
(4)是啊,正是因为钱学森刻苦学习,所以得到了卡门教授的高度评价,他曾赞赏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如此发愤努力,为的是什么?(再读钱说的这一段话)
(5)那么钱学森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上文,好好想想。(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6)你能想象他的富裕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吗?(交流引导:住洋房别墅,出门有汽车代步,衣食无忧,生活非常得舒适;有著名的导师指导,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这一切对他搞研究也极为有利)
(7)可是,丰厚的生活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时刻想要回到祖国,他说——引读钱学森的话。(教师趁机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学生齐读。 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
(2)他怎么会对中国留学生说这番话的?(出示留学生的话:留学生中有人劝他:“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高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3)同学们,从留学生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祖国贫穷和落后,各方面不能与美国相比;回去工作非常艰难)
(4)教师描述:是的,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洗礼,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却说(再读他的这段话)
(5)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是的,他明知祖国贫穷,却丝毫不嫌弃,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这是一般的留学生做不到,也是他们不愿意做的,可他做到了,多么了不起啊!(再读)(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6、学习第五、六小节。
(1)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去,但是他要回国并不容易。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从美国将领的话中,你能读懂写什么?
引导对“抵得上五个师”的理解(教师介绍:一个师相当于1万人或五千人)(他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巨大的,他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交流。
(我们会用更优厚的待遇,更多的钱来留住他。)
·是啊,面对金钱的诱惑,普通人的确很难抵挡。
(我们会给钱学森提供更优越的工作条件,让他能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华。)
·对于一个渴求事业成功的人来说,能让他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取得事业的成功,这也很具有诱惑力。
(4)美国政府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甚至诬蔑、监禁、迫害钱学森,为的就是阻止他回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也要回到祖国(板书:冲破百般阻挠)
(5)引读第六小节。
8、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真是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哪!(板书: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三)想象拓展。
1、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交流。(激动和决心)
(四)课后延伸。
1、当钱学森学有所成,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又为建设祖国作出哪些卓越贡献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文只用一句话介绍了钱学森的贡献,老师这有份资料,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对钱学森作出的贡献会有更多的了解。
4其实,有许多海外游子,都像钱学森一样,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因为他们心中永远有一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伴随着一曲《我的中国心》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 不嫌祖国贫穷 殷殷赤子情
拳拳爱国心
冲破百般阻挠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一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预案: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3、这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
(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
(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
(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参考书寻求答案)
(借助:参考资料、图画、想象、以前的旧知识)
(2)、最后一句话最难以理解。
方法:
a、先来读一读。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点的词语: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太阳。
d、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二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三
1、正确认读生字“藕”,多音字“兴”。品读词句,体会词人用词的精妙。
2、以“醉”入手,想象画面,体悟词境,感受词人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醉”读词文,想象画面,体悟词境。
2、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多媒体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在中华数千年词苑中,曾涌现众多名家,其中有一位以其清新明丽、委婉柔美的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人所称颂。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用这样一副对联赞道: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2、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初读全词,读准读通
1、出示全词,提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读通。
2、相机正音 生 字:藕
多音字:兴
3、划分节奏。指名读,齐读。
三、自读自悟,读懂词意
1、在注释的帮助下,理解词的大概意思。(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师相机评价补充。(重点点拨“常记”“沉醉”“兴尽”“误入”“争渡”等)
四、精读全词,提炼词眼
1、我们要把词读精,读成一个字。看看它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自读思考)
2、交流。(学生讲理由,体会用词之精妙)
3、今天我们以“醉”字来品一品这首词。(板书:醉)
4、作者到底被什么沉醉了?(相机板书)
a、美酒。 b、浓情。 c、美景。
五、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你从词中读出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品读想象)
2、交流:
“溪亭日暮”“沉醉”“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3、指导朗读。
4、从词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快乐、活泼、无忧无虑……)
5、早期的李清照为什么这么快乐,无忧无虑?
(资料补充。早期李清照的幸福生活)
五、对照比读,拓展延伸
1、此时,李清照喝的是什么酒?(甜酒,美酒,乐酒,香酒……)李清照的诗词流传下来的有40多首,有26首写到酒。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她晚年写的《声声慢》。
2、此时此刻她喝的是什么酒?(闷酒,苦酒,愁酒……)
3、同样的人,同样喝酒,为什么它的味道就变了呢?(资料补充:亲人去世,孤独,国破家亡。)
4、你又读到了怎样的李清照?(孤独、寂寞、凄苦……)
5、忆读《如梦令》
6、总结。
7、布置作业: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感受我们中华诗文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四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写“衡、垫、杠、摄、塌、垮、糟、郁”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并学习“插叙”这种叙述方式。
2.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献花是很经常的事。大家想想,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给人献花呢?你都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过别人赠送的鲜花呢?(学生自由交流)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叫作《献你一束花》。(板书课题)。
2.在课文的结尾,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会献给她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对鲜花到底送给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提出读书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随机抽学生认读。)。
(1)“杠”是后鼻音。注意“衡”与“衔”字的区别。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崇拜:尊敬、钦佩。娴静:文静安详的样子。凯旋:战胜归来。黯淡无光:没有任何光彩。沮丧:灰心失望。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一件什么事?
(2)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读完课文,学生回答两个思考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每个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1-2自然段):在一次国际大赛中,一向是成功的她却出人意料地失败了,她的心情十分沮丧。
第二段(3自然段):插叙她胜利的经历和失败的原因。
她要正视自己的失败和胜利,让她深受感动。
第四段(12自然段):反问,启示人们:鲜花应送给凯旋的英雄,也应献给失败者。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走进运动员的内心世界。
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朗读,体会女运动员的内心。
五、自由朗读课文,已经理解的地方在课文边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在课文不懂的地方划上记号,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全班交流。
六、朗读课文,熟记本课生字词语。
七、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
2.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花有什么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师指导读重点段落,体会胜利与失败的对比。
1.自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找出这次回国,机场迎接的景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次比赛胜利归来: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记者死死纠缠,几十束花,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比赛回国:迎接他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
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有意避开她。)。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越赢就越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和“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两句有哲理的话的含义。
提示:
你平时有这样的经历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情况。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文中的内容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话: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胜利,他就会用很大精力去保住这个胜利,因此,他背着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失败了,他当然会背着包袱。但是,失败以后很可能就是胜利。两者相比,前者的包袱要比后者的重一些。在本课中,是指这位运动员两年来的胜利让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怕自己失败。)。
(第二句话:一个人肉体上的痛苦可以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但是,精神上背着思想包袱的话,肉体却无法摆脱开去。在本课中,指的是这位运动员背着思想包袱以后,以致于“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他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3.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她曾经的殊荣,体会她失败的原因。
4.如果你是这名运动员,面对这样不同的迎接景象,你会有怎样不同的心情?
5.你能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吗?
二、学习课文后面的部分。
1.同学们,就像大家刚才体会到的,运动员这时的心情非常沮丧,甚至觉得难堪。在你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可能也有像她这样的心情,对吗?在这样的时刻,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别人的理解和鼓励。)。
2.就在这个运动员沮丧、伤心的时候,一个理解并支持她的人出现了。读课文五至十一自然段,想一想运动员收到这束鲜花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你认为应怎样读好女服务员的话。你怎样看待女服务员说的话?
4.课件出示“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交流体会。
(一个人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对于这位女运动员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从而走向新的胜利。因此,女服务员说“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
三、课文最后又问了我们一遍:“怎么?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现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四、课后延伸:
你认为这位服务员送给这位失败的运动员鲜花对吗?(允许个性化的见解,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鲜花献给凯旋而归的人,也应该献给失败者。送给胜利者,是对他所取得成绩的褒扬与鼓励;送给失败者,是对他已经付出的心血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从内心深处对他的支持。不过,也有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灵负担,让他难堪。教师可以引导,真诚的关爱,恰当的充满爱的语言、行为,是能给人温暖和鼓励的。)。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做《课课练》。
3.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献你一束花。
比赛比赛。
鲜花。
失败胜利。
(属于过去)(属于未来)。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重点:阅读理解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重点句,体会桑娜内心的矛盾和善良本性。
难点: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4、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
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3、以“桑娜拉开了帐子……”为话题续写《穷人》。
附:板书设计。
穷人。
穷桑娜:忐忑不安。
人淳朴善良。
不美丽心灵。
穷渔夫:受、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