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还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和资源利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阅读这些高中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运用。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一
目前根据统计,人类因病死亡的总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且日趋年青化,专家预测我国癌症死亡率将逐年上升。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制定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知识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讲出致癌因子。
3、预防和减少癌症发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癌症的防治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突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讨论癌症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实施的办法可以通过名种教学活动来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可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来实现。为实现以上目的,教学设计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在课前1-2星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要内容有:
1、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2、调查生活周围人群中癌症患者及癌症的种类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等。
3、引起癌症的因素有哪些。
4、调查不同生活环境中(如工厂、化工厂、农村、城市)人群中癌症发病率的调查,
5、如何预防癌症。
6、癌症是不治之症吗。
7、走访抗癌英雄,了解抗癌事迹。要求学生记录并统计调查结果,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加深认识,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程序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目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癌细胞。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讨论发言:
1、心血管病。
2、癌症。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恶性的传染病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及对癌症的关注。
探讨癌细胞的概念特征组织学生对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进行讨论。学生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幻灯或投影展示癌细胞病理切片、图片。分组讨论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容易在体内扩散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讨论致癌因子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引导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对致癌因子分类。投影正常细胞和紫外线照射的色素细胞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1、晒太阳对体有什么好处。
2、如何正确处理日光浴与预防紫外线过度辐射之间的联系。
3、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引导学生对日光浴的利弊进行辩证思考,并引发学生关注臭氧空洞这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不提倡吸烟。
各小组调查代表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阅读阅读材料1、2、3讨论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2、化学致癌因子有数千种,主要有: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联苯胺、烯环烃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和关注身边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使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分析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4、讨论、举例课前调查到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养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人类将彻底战胜癌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确信人类将彻战胜癌症。
学生阅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讨论拓展题1和2。学生讨论分析、派代表发言。用以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细胞的癌变是指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具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的特征。
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预防细胞癌变的措施: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二
本节学习的内容比较的简单比较容易理解,重点在于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三个实验,着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并掌握实验的具体方法。学生分析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同学们的知识结构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说出生物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以及其中的差异,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命的差异,并能够说出其中的生物学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教学策略上,我是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但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新课讲授组成细胞的元素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在授课的过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三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教案,人教版。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师生互动]。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问:组成生命的细胞和组成地壳的元素有没有什么不同?
答: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但是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说明生命和非生命的无机环境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作为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它可以构成不同的生物体。那么元素在各种细胞中的含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析图2-1-1和图2-1-2。
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是否相同?
答:不相同。
问:人体细胞在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下哪种元素含量最大?
答: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元素下元素含量最大的分别是c元素和o元素。
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例,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投影片)。
问:从表中看,哪一种化学元素是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
答:是c。
问:除此之外,还有哪几种元素含量较多?
答:o、h、n。从表中可以看出c、o、n、h这4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o、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问:表中只列举了13种元素,那么是不是说玉米和人体内只含有这13种元素呢?
答:不是。
实际上除了表中的13种元素之外,还有mn等。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问:构成生物体的这些元素的含量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答:有的含量非常多,有的较多,有的很少,差别较大。
正是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素,一类是微量元素。
问:什么是大量元素?
答: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问:哪些元素属于大量元素?
答:c、h、o、n、p、s、k、ca、mg。
问:什么是微量元素?
答:生物体内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四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含量不同。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谐音:猛铁碰新木桶)。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大量元素中,chon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其中碳是最基本的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构成细胞的化合物p17。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五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1、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课时(上课1和实验1)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让学生以初中的知识来思考,回答。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板书〕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s(ca)p、
主要元素: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提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主要看它们的分子组成中是否有碳元素,如糖类是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水是无机化合物,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对这两类化合物的严格区分,请参照化学教科书。
2、提示:细胞中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无机化合物是水。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水是生命之源,离开水,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
3、提示:植物的叶肉细胞、果实细胞和种子的细胞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如禾谷类的果实、种子中含淀粉(多糖)较多;甘蔗的茎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种子中含脂质多;大豆种子中含蛋白质多,等等。要想从植物的果实、种子中获得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就要设法使细胞破碎,再将这些物质提取出来。
三、实验
〔到实验室做实验〕
1、生物材料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不同。因此,我们应选择多种多样的食物,保证获得全面的营养。
〔小结〕略。
〔作业〕一二题。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略
四、拓展题
1、提示:细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动地从环境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元素。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统内部有严谨有序的结构,不是物质随意堆砌而成的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六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一、认识原核细胞的和真核细胞。
1、真核细胞:
2、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
1、真核细胞。
2、原核细胞。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主要特征,以及细胞的基本结构,今天我们就把细胞进行分类,学习一下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
学生阅读【探究活动】认识一下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教师提问:
教师总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等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人类。
教师小提示:
区分细菌与真菌?
细菌和真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生物,细菌一般是杆菌、球菌等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等,真菌如:酵母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总结原核细胞的特点:
(l)细胞壁和细胞膜: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2)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的细胞器。
(3)核区:由dna分子组成。
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依据构成该生物的细胞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不等于原核生物,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但它们都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和放线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是真核生物。
细菌常根据形状分为:杆菌、球菌和螺旋菌,细菌常根据形状来命名,如大肠杆菌。也有的根据功能来命名,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较大区别,两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有核膜、有核仁。
细胞壁主要由胞壁质组成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内膜系统简单复杂。
微梁系统无有微管和微丝。
转录与翻译出现在同一时间与地点转录在核内,翻译在细胞质内。
本节主要叙述了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以及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七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
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氨
基酸结构及结合方式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积极思维
看图激趣创设情景
变构感悟寻求思路
温故知新探究发现
灵活运用深入探究
变式演练激励创新
整理知识构建网络
自我小结融入体系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八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方面。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6.总结内容。
教师活动。
中有什么物质?你作出推论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并逐步提出问题: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磷脂分子在水中"呈球状"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哪一种最可能是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细胞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分析,得到答案。
播放“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课件,然后追问:这一实验显示了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处于一定的运动状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都处于运动状态?脂质分子呢?据此,人们将膜的结构特点并没有概括为“运动性”,而是“流动性”,你能探知其中的缘由吗?能否举些实例证明膜具有流动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和周密思维的好习惯,激发深入探究,帮助理解“膜的流动性”。
桑格和尼克森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于1972年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至此,同学们也能想象出这一模型的“相貌”了,先自主想象一下,再掀起它的神秘面纱。
总结归纳,随堂练习。
学生活动。
探究膜的主要成分。
体验实验过程。
思考实验结果。
观看动画。
体验发现过程。
自主构建模型。
六、板书设计。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究历程。
1、现象:脂溶性物质易进入细胞膜。
结论:成分是脂质、蛋白质。
2、现象:单分子层面积是膜面积的2倍结论:磷脂双分子层。
3、现象:暗亮暗结构。
结论:三层结构,静态统一。
4、现象:杂交细胞膜蛋白流动。
结论:膜上分子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图)。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九
【导语】本站的会员“不曾遗忘”为你整理了“高中生物。
教学。
设计”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1.能够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2.通过构建磷脂双分子层模型,提高学生推理及操作能力。
3.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难点】。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提问:为何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引导学生回答出生物膜的功能。进而追问:为什么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
分组活动,由学生作为科学家代表,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实验依次进行解说。
(欧文顿是通过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这一现象,推断出膜由脂质构成的。并未进行膜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所以并不准确,所以需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对从哺乳动物红细胞提取膜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阅读p66页中磷脂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磷脂的特点,并尝试构建磷脂分子模型。
(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是提取细胞膜的.理想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第三组学生代表上台对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参与到细胞膜的构建中呢?学生利用磷脂模型尝试构建可能的磷脂双分子层。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完善,最后解释原由。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构成,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因此在细胞膜的构建中,磷脂的“头”部均朝外部,“尾”部均朝内部,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对于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启示?
(生物是一门需要不停探索的学科,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生物的结构往往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两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四)小结作业。
师生。
总结。
生物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组成。
布置作业: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又有哪些科学家对此做了哪些探究呢?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四、板书设计。
略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
“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1、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1、 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 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 ――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一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
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
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反思: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____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三
师库网人教新课标必修2生物基果指点卵白量的合成收集免费教案高中生物教案,可利用于交互电女白板教学,教学体例丰硕多变,课文理解透辟,讲堂方针清晰,教材配套,欢送进行免费教案下载!/。
from:(中国大学网)。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四
1、通过分析甲状腺的调节过程,说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
2、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体会生命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各层次之间是有联系的。
3、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致病机理。
4、学会合理膳食,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
【重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
【难点】运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来分析生活实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图片,提问: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食物中缺碘)。
讲解碘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关,追问:甲状腺激素在体内是如何分泌调节的?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教师提问:甲状腺激素是由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呢?
(甲状腺)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抵御寒冷。
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做了哪些反应?
(外在的身体反应和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
过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增加的呢?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复习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有关的激素和腺体。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方式属于分级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教师启发提问:如果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怎样?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的合成释放,从而体内调节甲状腺含量。)
教师追问:这种调节属于哪种调节方式?
(反馈调节)
(三)巩固提升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量减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使其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增生,造成甲状腺肿。)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并提示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膳食。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引起人体什么疾病呢?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五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细胞质。
细胞质的概念。
细胞溶胶【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质中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提问】什么叫细胞质。
资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等。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总结】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各细胞器就是各个车间,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讲述】分离得到各种细胞器后,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线粒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多达20__个,一般细胞中为几十个至几百个。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什么叫质体叶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内质网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核糖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高尔基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液泡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中心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各细胞器之间的液体部分叫什么。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细胞器的膜层数,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质是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成分:有各种细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组成.
细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无膜包被,如中心体、核糖体等。
他们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差速离心法。
学生回答:
分布:动植物细胞。
形态: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双层膜:内膜折叠成嵴;基质,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
质体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形态分布:在很多植物细胞内,呈椭球形、球形,。
结构:双层膜;基粒: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基质: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场??
共性:双膜、dna、能量转换站。
分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形态: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功能:蛋白质、脂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分布:附着在内质网上,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形态:椭球形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组成:rna和蛋白质。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分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形态:扁平囊状结构和小泡。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发送站”
分布:植物细胞。
形态:泡状结构;细胞液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有机酸和碱。
功能:调节细胞的内环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以是细胞保持膨胀状态。
形态: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不具有膜。
分布:总是位于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丝__有关。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
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六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列举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其原因。
2.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3.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做出决策。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课前搜集资料或上网搜集我国或本地生物资源的利用现状的有关资料、撰写文献综述,自学归纳完成教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身体健康、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1.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1课时。
一、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1.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其中来自生物界(除人类外)的资源统称为生物资源。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命名和描述的有160万种左右,而实际大约有500万至1亿中之间。
化石燃料和其他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如果无止休的开发利用,总有一天会枯竭。
2.现实中的问题。
(1)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超量采伐森林,导致森林的成长速率远远低于开发利用的速率。
(2)过渡捕捞,不仅使年捕捞量明显下降,捕捞的鱼、虾等水生生物种类日益减少,种群结构低龄化,个体小型化,而且严重威胁到其它水生动物的生存。
(3)发菜产于我国内蒙、甘肃、陕西、青海和宁夏等干旱地区,因风干后外观仙头发而得名。用密集的钢丝铁耙楼过的土地恢复植被则需要2—3年的时间。目前正处在沙化的过程中。
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涉及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如何将多方面的利益协调统一起来,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难题。
2.我国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部分法律。
(1)1998年4月修订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3)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三、教学板书设计。
1.在渔业捕捞中,过渡捕捞造成的危害是:
a.破坏生态环境。
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c.污染环境。
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2.目前为止,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已被描述和命名的有多少万种?
a.150。
b.180。
c.210。
d.160。
1.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2.做社会调查。
本节课与农环境的破坏、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的比较热烈。特别是针对如何使用现有资源、开发新能源,学生提出的方案很多。充分调动了学生关爱社会、关爱未来的社会责任感。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七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
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四)练习
2023年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八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展示课本p3图1—1)。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学生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展示课本p5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