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师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六年级教案,希望能给您的教学工作带来帮助。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一
2、了解对联的常识。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二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绿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从中懂得人类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自作聪明,否则将适得其反。
运用:拟旅游须知。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的探索精神。
一、揭题导入。
师:大自然有无穷的秘密。
出示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图片。
请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说说你对加拉巴哥岛岛的了解。
相机出示:太平洋绿龟图片。
(通过了解背景资料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师:课文为我们揭示了大自然什么秘密?
生自读课文后交流。
相机出示一组幼龟、老鹰、海鸥、鲣鸟等图片。
(目的是让学生融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相机出示:
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理解:这里的道指什么?
改板: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生口头填空。
师提示:弱肉强食这就是大自然之道,大自然的规律,也是大自然的秘密。
(为理解课文的中心句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作铺垫)。
三、感悟中心。
出示: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愚蠢至极点)。
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呢?
默读课文第3节至结束。
相机出示:
一只成百上千。
欲进而止争先恐后。
踯躅不前鱼贯而出。
(结合理解内容积累词语)。
出示: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遇到危险。
向导为什么而悲?
引读课文第11节。
(以读代讲,注重情感体验)。
师:如果幼龟会说话,它会如何谴责我们人类?
出示:一只死里逃生的幼龟悲愤地说道:
生写句后交流。
(借幼龟之口谈认识尊重个性化体验)。
相机出示课文最后一节。朗读。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你还有什么疑问?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
生合作学习后交流。
(课内外结合,拓展学习;培养探究精神)。
四、拓展练习。
出示:
为了保护加拉巴哥岛的幼龟,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请你代岛上的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拟一条旅游须知。
生完成后交流。
(以写话代总结,并创设运用语言的情境)。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3、领会课文深刻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事要专心致志。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警句引路,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生齐读名言警句。
师:这两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师:你都积累过哪些用文言文写成的名言?背给大家听听。
生背诵积累的名言。
师:积累是学语文的好方法。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与结晶,学好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老师也很喜欢文言文,今天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
师:知道这篇文章出自何处吗?(《孟子》)通过预习,你对孟子有哪些了解?
生汇报资料。
师课件展示孟子简介。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这篇经典文章。(板书课题)“弈”字是生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书空练习。(生书空后齐读课题)。
师:谁能单讲这个“弈”字?那“学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在现代的汉字中有一个字和“弈”字发音相同,长得又特别象,你知道是哪个字吗?(生:是“神采奕奕”的“奕”字)对,就像我们今天的学习状态一样。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他们在下什么棋?(围棋)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老人在教两个人下棋,一人听得很认真,另一个却三心二意。
师:认真观察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那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把书打到46页。
二、范读引领,自渎学文。
(课件出示:自渎要求。)。
学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这篇文言文该怎样来读呢?(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的有什么特点?
生:语速慢,停顿多,有感情。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诵,读得入情入境,如醉如痴。学好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朗读,最好的方法也是朗读。
生用多种方式朗读(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互读、赛读、齐读)。
师:要想把文章读得更好,怎么办?
生:要理解课文内容。
师:你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生:可以看注释、联系上下文,还可以对照译文。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一定能把课文学好。
三、研读课文。
师:读了这么多遍课文,谁愿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说课文内容。
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师:者,的人的意思。如读者是读书的人,作者是写作的人。像这样的你还知道吗?
生:听者是听别人说话的人......
师:这么好的老师,肯定会“严师出高徒”啊,这两个人又是怎样学的呢?
生:其一人专心致志。(师板书:专心致志)。
师:一人专心致志,这个称呼合适吗?理由呢?
生:惟弈秋之为听。(课件)。
生:一心一意者、一丝不苟者......
师:其实你们说的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文,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如果有人问你“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来自何处,你可以自豪地告诉他——(生:学弈。)。
师:另一个人起个什么名字?
生:三心二意者。(师板书:三心二意)。
师:既然能找到句子,能不能说说它的意思。(生)我们还可以怎样评价这个人?
生:心不在焉者、一心二用者......
生自学后交流(课件出示带“之”字的六句话)。
师:通过理解这六个“之”字的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能更好的断句了,更加理解文章的意思了,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相同。
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师:他们都师从弈秋,既然拜了名师,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课件: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式?(生:设问句)。
指导学生朗读。
生: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有了这样的精神就能获得成功,反之将一事无成。
(师板书:成功失败)。
指导朗读。
师:我们看,不管是下棋还是做其他事情,智力是不是最重要的?那是什么?(生:态度)这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态度决定一切(师板书)。
师:想象你是弈秋或你是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你会怎样来劝告三心二意的那个人呢?
生自由发言。
生:做事不专心致志,什么也得不到。
师: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那专心致志呢?
生:则得也。师:则大有可为也。
师:古文译文都读明白了,谁能读得更有韵味呢?
生个别读、齐读。
生试背诵。
师:背诵时,我们应该“理清条理,找出联系,依序而背。”
师生配乐齐背课文。
师:老师把学好文言文的秘诀编成了一首小儿歌,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儿歌)。
四、全课总结。
师:古人云;“温故而之新。”牢记我们总结的方法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
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就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将一事无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生齐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四
1、让学生读准文中的生字词,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引导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寓理于事的表达方法,且加以运用。
4、体会“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
二、重难点。
引导领悟课文寓情于事、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且加以运用。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板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引导发现课题的命题方法与《同学,请大声点》相同,都运用了语言命题法。
(2)、引导从课题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课前导学:通过预习课文我能解决下面问题。
(1)、给字注音。
趔()趄()黯()淡颤()得厉害柴担()弹()得老远担()着柴禾困扰()。
(2)、理解词语。
劫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趔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若千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通读全文后,我发现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进行了描写。
3、小组长汇报小组成员的预习疑难,老师引导学生释疑。
(三)自主细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文章写作特色。
1、课件出示课中导学。
(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情况,交流后,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朗读找到的句子,体会情感。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感受父爱,理解“男孩,别哭”的含义。(抓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品读)。
5、小结写法。
(1)环境描写——烘托心情。
(2)运用修辞、描写人物活动,融情于景。
(四)课外练笔。
期中考试之后。
走出考场,有的同学心情愉快,有的同学懊恼万分;得知成绩,有的同学感到意外、惊喜,有的同学感到伤心、难过??选取一个片段,通过环境烘托,运用恰当修辞,把人物当时的心情描写出来。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五
1.
搜集邓小平爷爷的相关资料。
2.
有条件的可看一看《邓小平》纪录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3.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过渡:是啊,邓小平爷爷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扫除文字障碍。
默看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勾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同桌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接力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两段,师生共同正音。
四、再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体会倒叙的作用。文章的写作思路就是作者思考的思路,作者是由眼前看到的这棵枝繁叶茂的高山榕,联想到伟大的邓小平同志,联想到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联想到他在1992年南巡深圳时,种下的那棵高山榕,特别是联想到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由于是看到眼前的景物想到已故的小平爷爷,所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让我们更加真切地回想起小平爷爷对祖国人民的卓越贡献和深沉的爱。
五、品读课文,体会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1.
自读课文,同桌或师生分享。
默读课文,弄明白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反复地朗读,读出你的体会。说说这些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如果愿意跟你的同桌分享,就先跟他(她)分享一下。学生默读,勾画,自由分享,交流。
2.
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自由发言,说说体会,并联系相关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谁说点什么,或者问点什么呢?引导学生自由质疑,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一步复习巩固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3、检查生字读音。
4、指导识记字形。
二、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提出要求: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三、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怎样安排材料的?
2、讨论交流。
(1)文章题目:养花。
(2)文章中心: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
(3)材料安排:
a、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
b、具体讲养花的乐趣。
c、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指导“置之不理”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
1、范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六、作业: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北极熊捕食、繁衍等生活习性。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并运用排除、比较等方法感受说明文用词科学、准确的语言风格。
3、关爱生命、关心动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播放有关北极熊的vcd片段(5分钟左右)。
观看vcd片段。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表现北极熊的可爱。
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文中着重介绍了北极熊的哪些内容?
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营造书声朗朗的课堂氛围。
再读理解。
1、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请再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介绍北极熊的。并圈划。
1、学生再读课文,并在文中圈划相关内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交流发言。
本文讲述的内容是严谨的科学知识,但作者却通过细腻的描写变枯燥为活泼。在朗读的过程中,可重点品味一些描写生动、用词准确的语句,使学生感悟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科学及作者描写的生动。
讨论。
1、为何丘吉尔村如此吸引北极熊?
1、学生讨论后交流,要求讲明原因。
读书需有疑,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口头表达练习。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否又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准备1分钟后交流。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请记录下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3、假如你是丘吉尔村里的一名学生,下课时忽然看到一头北极熊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吗?你的心情会怎样?请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来表述。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作业设计意在培养学生摘抄和随时记录内心所想的习惯。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八
1、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3、检查生字读音。
4、指导识记字形。
1、提出要求: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怎样安排材料的?
2、讨论交流。
(1)文章题目:养花。
(2)文章中心: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
(3)材料安排:
a、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
b、具体讲养花的乐趣。
c、总结养花的乐趣。
1、范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九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一课时。
生字卡、挂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要点: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
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明6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
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1974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
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一、1节、二、2—4节,三、5节。
(段意见课后第2题。)。
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
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2题的填空。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一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要点:
一、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
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明6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
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1974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
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一、1节、二、2—4节,三、5节。
(段意见课后第2题。)。
三、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
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2题的填空。
四、课堂练习:练习册1—4题。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式题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学会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数学问题,同时学会倾听、交往与合作。
2、理解连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情境图(聪明屋)。
师:今天,我们要去数学聪明屋里去玩玩。在聪明屋里有很多聪明题,看看我们班上谁最聪明。看,四位小动物先出来欢迎我们了。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题目。(课件)。
长颈鹿小狗小乌龟小猫。
师:你想和谁交朋友,就算算它带给你的题目吧!(请四位学生口答)。
2、小结。
师:今天我们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为小动物解答了难题,你们可真了不起,希望你们在聪明屋里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连加。
1、说图意。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小鸡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先跑来了两只,又跑来了一只。)。
(2)师: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
(1)名学生口头列式。5+2+1=。
(2)读算式。(师:刚才的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你也跟着他读一读吧)。
(3)比较不同。(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有三个数,两个加号)。
(4)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或更多的数加在一起,就叫连加。(板:连加)。
3、说算理。
师:这个算式你会算吗?(指名说:先算5+2等于7,再算7+1等于8)。
请学生跟说,齐说,同桌说。
(二)探究连减。
1、说图意。
师:你们帮小鸡解决了难题,他们可高兴了,过了一会儿,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掉了3只,又跑掉了2只,还剩下几只?)。
指名说图意(同连加)。
2、写算式。
(1)师: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减法,为什么?
学生列式。(板书:8-3-2=)齐读算式。
(2)师:这道算式和以前的减法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连减)。
(3)小结: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几个数,用连减。
3、说算理。
师:你会算吗?(先算8-3等于5,再算5-2等于3)。
学生跟说,齐说,同桌说。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连加、连减,在计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三、练习巩固。
师:聪明屋里还有很多聪明题,需要我们小朋友来解答,请你们帮帮这些小动物的忙。
1、课件出示燕子图、猪八戒吃西瓜图。(请学生复述图意,再在课本上列式计算,并说算理)。
2、课件出示小棒图和三角形图。(方法同上)。
3、算式(折叠卡片)。——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3+4+16+4+04+3+22+2+4。
8-5-39-5-410-6-28-0-6。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三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等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发学习兴趣,观看《话说长江》视频,导入新课。
1.板书“长江”,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
2.简单介绍《长江之歌》。随机出示学习目标。
二、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三、快速浏览诗歌,说说自己的发现。
1.个别交流,你的发现是什么?
2.问题导读:诗歌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把长江比作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个别交流)。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在文中作者的话——。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你想了解什么?
(一)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导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指导朗读: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二)精读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指导朗读第一句: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3)指导朗读。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展示,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出赞美、自豪的情感。
六、课堂检测。
七、知识拓展,感受古代诗人笔下的长江。
八、总结,聆听歌曲结束课堂。
九、作业:背诵课文。预习《三峡之秋》。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四
第一课时:直方图(1)。
学习目标:了解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步骤。
重点、难点: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学习过程:
问题一:下面数据是截止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293935333928333531313732。
383631393238373429343832。
353633293235363739384038。
373938343340363637403138。
请根据下面的不同分组方法,你觉得比较哪一种分组能更好地说明费尔兹奖得主获奖的年龄分布,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年龄分组划记频数。
合计。
4.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课堂练习:
1、光明中学为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八年级同龄的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
将数据适当分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列频数分布表:。
(1)全班有名同学;。
(2)组距是,组数是;。
(3)跳绳次数在范围的同学有人,占全班同学%;(精确到0.01%)。
(4)画出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样评价这个班的跳绳成绩?
3、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名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
组别次数x频数(人数)。
第1组801006。
第2组1001208。
第3组120140a。
第4组140。
第5组160。
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表中的a=______.
(2)请把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
(3)若八年级学生1min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140为合格,140160为良,x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第二课时:直方图(二)。
学习目标:能正确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画频数折线图。
重点、难点:能正确地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学习过程:
解:(1)计算极差:(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列频数分布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
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
2、教法建议。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己大声地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我们叙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这六个要素请你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回答。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2、齐读这些句子。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据我们找到得有关鲁迅的外貌描写,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瘦)。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你要买这本书?——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惊异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是送你的——感动流涕)。
2、从这些对话当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鲁迅向我推荐书,最后还送我书,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人呢?(鲁迅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3、当我知道了鲁迅的身份时,我是什么反应?请个别学生来读第27段。
我结结巴巴的说明我很激动很兴奋,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最后却没有蹦出来,为什么呢?(当时流社会黑暗,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反动派的迫害,作者想要保护鲁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惊喜没有说出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七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对老吕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学习反复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比较点设计】。
1、通过变换相应的标点符号,改变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使得学生体会出老吕虽是一个在朝鲜战场负过重伤的功臣,可他并没有当成一回事、没有炫耀。(淡泊名利)。
2、通过人物一问一答所表现出的不同语气,突显出老吕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3、通过老吕先后两次话语语气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4、文中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通过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吕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
5、本课与《在炮兵阵地上》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此,进一步体会在刻画人物时不仅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同时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等内容,展现人物的品质,以及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深山风雪路》。
2、在这条深山风雪路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老吕清晰的脚印。
3、明确:文章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
4、出示:
“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啊,是这样的默默无闻,然而又是这样的放着光彩!”
问: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放着光彩?
5、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条深山风雪路,感受那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二、以“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深入阅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内容,把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深入地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一)重点引导感悟“谈伤疤”部分,体会老吕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
(1)指名读11—16自然段,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其他同学评读也可以谈出或读出自己的体会。
(2)出示:
“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此处的“?”表明什么?(想不起来了)。
重点感悟“炮弹皮碰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平静”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放在心上、不当回事)。
(3)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激动地说。
(4)比较:“我好奇地问”“老吕平静地说”
“我”好奇,是因为老吕脖子上的深深的伤疤的来历让我奇怪,他一定又很危险的经历吧!
老吕平静是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5)齐读这句话。“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师:对于这样一位谈起自己的辉煌过去却如此平静的战斗英雄,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齐读(我的心理活动):
出示:
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板书:不居功自傲。
过渡:文中的我和老吕在这深山风雪路上巧遇,通过谈起老吕脖子上的伤疤,使我了解到老。
(二)围绕谈工作,体会老吕是一个热爱工作、默默奉献的人。
1、出示:
他告诉我,走这条邮路送信,已经25年了。我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从乡邮政所到冷风口,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1)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数字说明,体会到时间长、路途远。
(2)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深山风雪路上,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文章的第1、2自然段。
(3)指名读,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那深山风雪路上。
在这样的山间小道上(齐读这惊人的数字):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2、引导感悟“谈换工作”部分,体会老吕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质。
师:现在钦佩老吕的我,后来更被他深深的感动了。来读读换工作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出示:第19自然段。
“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这两年虽说来了些新人,可还是不够用,我要不跑,不是还得占人吗?再说我也走惯了这条路!”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吕的语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2)老吕为什么急了?你感受到了什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3)轻声自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师:回想谈伤疤时老吕的语气,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
指名两位同学对读。(通过老吕两段话语气语调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男女生对读.,通过同学们有语气地朗读,让我们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5)师:在抓人物语言时,还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语调,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总结:我们从文中对老吕神态及语言细致入微的刻画中,可以了解到老吕做邮递员工作时间之长,行程之远以及他对工作的热爱,表现了他火一般的热情。
过渡:说话间,到了分手的地方,在呼啸的寒风中、在迷茫的雪雾里、在险峻的小路上,老吕继续艰难地前行,小路上又出现(齐说):一串清晰的脚印。
(三)体会三次“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老吕这一串串的脚印,不仅仅印在险峻的小路上,战火纷飞、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同时也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将文章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出示:
第一次:“不远的岔道上有一串清晰的脚印,脚印沿着险峻的小道,向前、向上,消失在半山腰的雪雾之中。”
第二次:“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第三次:“他哈哈笑着,朝我摆摆手。于是,去冷风口的小路上,又出现了一串清晰的脚印。”
1、三次出现是不是重复了呢?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每次出现各有怎样的不同含义。小组讨论。(出示表格)。
次数不同点。
第一次表现老吕工作环境的艰险。
第二次表现老吕是一个不居功自傲的人。
第三次表现老吕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2、教师总结反复的写法:同样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又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描写叫做反复。
“清新的脚印”三次出现,让我们一次比一次加深了对老吕的了解。
(四)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默默无闻又放着光彩?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内心感受,也是为了衬托老吕的品质。
(这是老吕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一个曾经战斗在朝鲜战场的英雄,在这深山风雪路上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行走30多万里路,是老吕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放着光彩。)。
三、与第五课《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比较。这两篇课文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描写彭总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深山风雪路》: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二、写作内容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深山风雪路》:主要是通过写两个不很熟悉的人一路谈话,表现人物的品质。
第三、文章结构:
《在炮兵阵地上》: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深山风雪路》:以老吕“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
总结:
由此看来:1、我们在练习写人的文章时,不仅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同时可以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板书设计】。
深山风雪路。
老吕。
不居功自傲。
清晰的脚印放光彩。
无私奉献。
【作业布置:】。
1、说说老吕是一个怎样的人?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体会出老吕这些品质的?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九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