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书籍阅读的重要补充,通过它可以更好地理解、吸收和应用书中的知识。如果你正在为写读后感而苦恼,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会有帮助。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一
《听听那冷雨》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读过此文的人,一定能感到一种惋惜之情。文章中的古屋听雨,多么的诗意,让人感到一丝丝惬意,我想也只有诗人余光中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吧。听雨的纤细,手拂着无数黑键和灰键,把晌午奏成黄昏,听那点点滴滴,忐忐忑忑,绵绵潇潇。“一阵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而如今之台湾,雨点却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没有音韵的乐音,瓦的歌唱已成绝响:雨来时,已不再,丛叶嘈嘈切切,不再闪动那湿湿的绿光,鸟声减了,蛙声沉了,虫吟没了。只是叹息,只是后悔,千片万片的瓦响已成了脑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忆。这世间已再没有“少年听雨,红烛成昏;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白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了。”多么美的.笔调啊!是一种怀旧,是一种思念,是一种对祖国、大陆、家乡的思念。一位老人对大陆统一的期盼!
听听那冷雨,听听诗人余光中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吧!
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歌——《写给未来的你》,这是一首现代诗,与其说这是一首诗歌,不如说是一位家长写给自己孩子的一封诗歌体的家书。诗歌娓娓道来,亲切、平实,严肃又不失温情和期盼。
它教育我们怎么做人。做人要有纯正的品格,高尚的情趣,远大的理想,要拒绝虚荣的诱惑,学会与他人不同,要懂得珍惜感情,要爱自己和爱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每天至少要拿出两个小时来读书,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眼界,要战胜自己,要超过自己所能达到的境界。
它教给我们怎么上进。不要为自己的外表所担忧,不要为自己的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改变自己的信念,不要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向世俗低头妥协,不要老是想着别人应该为你做些什么,不要把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娇、骄二气十足于身。
毛泽东主席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要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挽救出来,让他们过上平等、自由、公正的生活;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为此奋斗终生;孔老夫子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教育家,教育人们要知书达礼,仁义至信;我也想当一名科学家,通过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研发和创造出新能源,减少污染,造福社会。
理想和信念恰似走向成功的双腿,缺一不可。那些伟人,那些名人,那些成功人士都是依靠坚不可摧的信念来成就大事业的,所以我们要按照余光中先生诗歌里所说的:从小到大要有远大理想,做一个真实、平和、勤奋、努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二
几多感触。
几多心痛。
好想为你撑一把伞。
伴你走在风雨中。
好想生一双佛祖的手。
来抚慰你身心的楚疼。
这是一个跳跃的精灵。
这是一颗冰纯的水晶。
是上苍嫉妒了她的美丽。
还是达纳特斯觊觎了她的晶莹。
为什么。
为什么。
要掳去这灵动的生命。
为什么。
为什么。
要融化这水晶般的冰。
我要借宙斯之手。
擒来丘比特给你以爱情。
我要邀来女娲娘娘。
续你以生命。
窃盘古的神斧。
为你劈一片蔚蓝的天空。
我愿倾我满腔炽热。
换你生命的灵动。
-----请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有生命才有一切,无论爱情还是友情,要的都是一份真情,在乎的也不是结果,而是它的'过程,这样的人生才无悔;情是毋须回报的,祈求回报的情那就不叫真情了,坦然的面对,淡定的看待一切,才会彰显你生命的灵动。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三
当我真正看完冰心的散文集后,我发现了冰心写作不单是爱用"呵"字这样简单。在她的散文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一个字:爱。冰心爱美丽的自然"相关的作文"大自然,她爱海,因为在她眼里:海是温柔而沉静,海是超绝而威严,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广博,也许在冰心的心里,爱海就是这么一点一分的积渐起来的。冰心爱儿童,在她生病的其间,还为小朋友写了《寄小读者》可见在她心中,小朋友地位的重要。
冰心爱母亲,她甚至这样形容过她的母亲:母亲的话句句可使做儿女的人动心,母亲的字一点一划都可使做儿女的人落泪。冰心也曾傻傻地问过母亲爱她的原因,而母亲告诉她: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啊,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数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么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踏地的爱她,而且死心踏地的容她爱你?冰心爱亲人,爱父亲,爱三个弟弟,爱她的同学。
冰心把这种爱化为一种极为清丽,极为温婉的文笔,写成了散文,散文里有另外一个世界,有一个充满爱,也是冰心所向往的世界。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四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五
翻开《古代诗词鉴赏》,文化长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则是两岸的风景线,它们组成了中华文化最绚烂的风景线。
豪放。
北宋,不仅弘扬了一种崭新的词文化,还孕育了一位伟大的词人--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小人陷害,特别是当他被贬黄州时,他却并没有自甘沉沦,仍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境乘船出游,醉心于山水之间。虽然被贬,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之志依然在心中荡漾。他的豪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矗立在宋河之畔。
婉约。
正是战乱的年代,又一位伟大的词人--李清照,诞生了。她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上天赐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心,让她以美的心境去看待世界。
无论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还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一种美的感叹,竟是如此婉约。终于,她化作一道婉约的风景,伫立在战乱之河的两岸,供后人仰望。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墨笔勾勒出一道道风景线,静静地,默默地守护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两旁。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以现代人的身份与态度去仰望着这古老的风景。在仰望他们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
仰望历史,感受中华文化吧,让风景永留心中!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六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为人民奉献的人,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记得前不久,我在家里闲着无聊,便找书读。在不经意间,我从眼角瞟到了鲁迅先生写的《自嘲》诗,出于好奇,我拿起来看了看。《自嘲》这首诗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当年失魂落魄的事。现在想起来,意思大概是:交了倒霉运怎么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倒会把头碰到墙上。所以,走在大街上用破帽低低地遮住脸,怕被别人看到——招来横祸。我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湖中心的激流中打转,随时有被湖水吞没的危险。我这人不招人喜欢,有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应该没有病也会死掉,但我偏横着眉毛冷淡地对待别人的指责,甘愿为人民做贡献。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不管春夏秋冬。
读完这首诗后,我感到了当时政府的黑暗和鲁迅先生的无助,同时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无私崇高精神。鲁迅先生不仅满腹才情,还经常关心劳动人民和进步青年。虽然他已经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七
今天,任老师送我了一本书,叫《诗歌里的平阳》,我一看封面就很喜欢,封面色彩丰富,用了我喜欢的油画形式。在任老师的笔下写出了许多的美景,《凤湖公园赏桂》就在老师笔下栩栩如生。
在《凤湖公园赏桂》这首诗里,让我重新认识了凤湖公园,我仿佛看到了一只白鹭在飞来飞去。金桂银桂吐露出对生活的全部热爱,各色小虫闻香而来。
这首诗写到“在美好的桂花树下,看见一粒粒花瓣飘落下来,在草丛上逗留超过所有的露珠,制造出一场无声的浪漫。”任老师捡起一粒粒飘落在地上的花瓣,连同她的笑脸,也连同她带来的深秋和问候。
《凤湖公园赏桂》这首诗只要看到题目,它就会吸引着我们去阅读。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要细心观察,留意身边的小事,这样也可以写出优美的诗歌。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八
此诗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沦陷区的父老和朝中主降派官员形成对比,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强烈讽刺了当时宦官当道,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
《夜读有感》。
公卿有党排宗泽,
帷幄无人用岳飞。
遗老不应知此恨,
亦逢汉节解沾衣。
注释。
[1]公卿:朝中大官,指当时的主降派。宗泽:南宋初年抗金名将。
[2]遗老:沦陷区的老人。此恨:指诗开头说的事情。
[3]汉节:指宋朝使者。解沾衣:懂得流泪。
总结:南宋初年,以宰相秦桧为首的主降派当权,抗战派宗泽和岳飞等被排挤和受到迫害,沦陷区的`父老虽不知这些可怕的事,但他们看到宋朝使者,也忍不住流泪。由此也引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的释放,以及自己对山河破碎的无限伤感、悲痛的情怀。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九
在狱中的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在狱外的人牵绊里面的人。
有的人被逼无奈进了监狱,而有的人违法作乱进了监狱。
监狱对有的人是一种枷锁,而对有的人是一种表演的平台。
有的人很聪明,而有时候却很愚蠢,
有的人很坏,而有时候却很善良,
有的人很美丽,而有时候却很丑陋,
有的人很严厉,而有时候却很慈爱,
有的人很成功,而有时候却很失败,
有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有的人为爱的人不顾一切,
有的人追求亲情,
有的人崇尚权力,
有的人渴望金钱,
有的人向往爱情,
人在不同中努力寻找着相同,在相同中寻找着不同。
这样那样的人演绎着生活的种种,
这样那样的事改变着人们的点滴,
我们挣扎着时光的引力,有时候却无能为力,
我们抗拒着内心的萌动,有时候却蠢蠢欲动,
柏拉图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条腿的动物,
歌德说人是借助想象力创造文化的产物,
孔子说:生无所息。
而我说人就是一个导演,
导演着一部一部的戏剧,
或许是悲剧,或许是喜剧,
这样的你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十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被后人推崇的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行书,形质坚毅,神采俊朗,洒脱飘逸,行云流水,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追求所致,当然,更与那个时代相关。因为那是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
魏晋时期,名教溃烂、豪强专制,士人不再倾心仕途,反而有意疏离权力,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所谓“魏晋风度”,就是以老庄为本的玄学与佛学相汇而形成的“与道逍遥”的精神风度,淡泊世俗名利,寻求精神人格的自在真实。所谓“风骨”,就是不傍不倚、不趋不鹜的独立与自由。这是魏晋时期的精神风尚,汉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南朝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什么风气?清爽洒脱之风也!
代表了内擫遒劲与外拓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难以企及。
张旭与怀素,推开细腻古雅的清韵,倾一腔之热血,笔墨似从天上来,纵笔千里不复回。草书,直接变成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墨随心舞,笔共意扬,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
隋唐时代,天下归一,历史气脉大畅,南北文化能量聚合,这是一个政治开明、思想开放、文化融合的时代,不仅儒道释并存,而且西域文化、外邦文化兼收并蓄。什么是“盛唐气象”?说到底,就是大气量、大志向、大格局。这里看不到任何的精神禁锢与压抑,自信与豪情交响,热血与勇气激荡,热烈奔放的浪漫主义踏着历史节拍汹涌而来。
宋代承续了唐代文化,但难以逾越唐人。在楷书上,几乎被唐人穷尽了法度与风格,宋人一时也找不到拓荒之处,于是在意态上自由发挥。苏轼、黄庭坚等人把书法的法度先放置一边,不刻意讲究点画的平直均衡,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与才气入书,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之意,形成夸张变形的欹侧姿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宋人“尚意”。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显露个性,出新意于法度之外,但毕竟没有在法度上再创新格。
元明清还出现了许多书家,赵孟頫、董其昌等等。他们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点画到位,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象。他们既没有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啸傲山林之精神气候,更没有唐代那开放浪漫宽博的精神环境,甚至没有北宋那浓厚的人文气氛。他们的书法,更多的是学习、综合、继承前人的法度,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融入个人的些许情趣,体现出很好的文化修养与造诣。书法更多的成为一种实用技法,而很少成为个人情感与精神的抒发。加之明清不清明,大兴文字狱,思想禁锢,精神压抑,书法中再难见到率性而为的天真烂漫。精神被桎梏的时代,诗书仅仅剩下了诗书的形式,唯美而干瘪,形体虽在,生气难寻。
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这舞姿摇曳的是书法家的心性,也是时代的精神气象。
(选自《人民日报》7月31日第24版,有删改)。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十一
诗歌的文字仿佛是一群跳跃在纸上的灵魂,它们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诗人心中不灭的灯。诗人正是用这些灵动的方块拼出了自己在岁月的笛声中飘扬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诗歌是记忆深处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涟漪,是梦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记着一瞬间的感受,承载了千古岁月的绝唱。
古往今来,写诗的人很多,但诗人却很少。写诗的人和诗人的区别在于写诗的人用诗歌诉说了自己的感受,而诗人却是用诗歌描绘着自己生命。而徐志摩正是这样一位用诗句倾诉着生命的诗人,用他的一生追求着“美与爱与自由”。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近来我读了一些徐志摩的诗,在这冬天寒素的日子里,优美诗句在寒气中迷漫,就像刚吃了一碗热乎面,暖和全身。读他的诗源于对他和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的好奇。起初只是闲来无事随意翻翻,可读过两篇之后感觉他的诗虽然很简短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难得》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首。
这首《难得》写了一双“寂寞”灵魂深夜对视,互诉孤寂之情。但这不是一团无病呻吟,而是令人感受到的贴近诗人心中的炉火的温,还有对现实社会冰冷现状的担忧。人们常常把诗人和失意怯懦联系在一起,但我觉得诗句就是诗人手中的利器,在这白纸黑字上刻出了社会的分明;诗句更是入口的良药,美化了人们的心灵。
通过徐志摩的诗,我感觉到了他心中那份对浪漫的执着。“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为什么不让它飘满浪漫的雪花”。《雪花的快乐》一诗则将浪漫与情景融为一体。
读诗并不是去钻研它的意思,更注重的是它的意境,情到景到意象到既是读诗的大境界,自己的心情随着诗歌文字的浮现而波动,感觉自己的思想在窗外的浮云之上随风飘荡,来到诗人面前,感受着诗人创作的冲动。诗句结束,合上书,周围的一切还是原样,但嘴角一笑,心里已多了份对生命的礼赞。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十二
走陌生的路,
有着陌生的心情,
想要找寻另一种生命的真谛,
不需要文字来表达,
那里的天空。
飘着没有黑色的云,
吹着没有死亡气息的风,
每天,
听水叮咚,
每年等花开花落,
看四季慢慢流走,
留下一个个未完的`,需要等待的梦,
那里的生活可以很简单,
但不可以是一张白纸样的苍白。
带着这样一个梦,
妈妈,
我要去得很远,
一个你看不见孩子的身影的地方,
可是妈吗,
我只是你手中的一只风筝,
不管走多远,
我会记得风中那飘着的您那凌乱的银发,
孩子会在每一个角落,
思念着你,
请不要为我掉眼泪,
让孩子走得不用太悲伤,
妈妈,
请不要为我牵挂,
孩子会好好的保护自己,
那一片蓝天发着蓝色的光,
发着希望的火花,
那遥远的天迹送来的歌声正在向我召唤,
孩子即将远行,
那一个蓝色的梦……。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十三
再堵住耳朵。
不再去了解一切变化的过程。
不再探究某句话是诺言还是已经变成谎言。
只想回忆曾经拥有的美好。
像蜗牛那样做一个厚重的壳。
包裹着那一点卑微的灵魂。
自己紧紧地蜷缩在里面。
慢慢沉淀心底的'情感。
带着影子,浪迹天涯。
从此。
轻轻锁定心里这扇城门。
再把钥匙远远的丢弃。
注定曾经的一切都要逃离。
这里也将是一座空城。
纵然会腾起一丈青烟。
也便散去了无痕。
注定孤独旅行。
这样的日子会很苦。
可能堕落就不会再爬起来。
可对于别无选择的浪子。
对即将面临的一切。
只有淡淡的一笑。
付诸于东风流水。
除了行囊。
没有什么别的幸福。
一切拥有终将失去。
一切还得自己寻找。
心甘情愿匍匐在路上。
经历因和果。
忘记悲伤或圆满。
抛弃孤独和幸福。
像蜗牛那样。
只有壳是自己对自己的救赎。
回头看着背着厚重的壳走过的路。
没有离别的哀伤。
没有失去的痛苦。
便是心灵最想要的归宿。
2023年盛唐诗歌读后感范文(14篇)篇十四
对咱们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了解全唐历史足矣。
暑假有一天陪小外甥看以唐朝为背景的电视剧,俩人兴致勃勃地探讨剧中的历史人物和命运走向,我就萌发了一个通读唐代历史的想法,很快这本书也就跃入眼睑。比起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统史书,这本书不那么晦涩难懂占用太多时间;比起一些轻松细说野史漫画等明显迎合现代快阅读口味的书籍,它又自带史学的严谨和厚重基因。对于普通的业余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没有那么多“专业门槛”,读来颇为友好的书是恰恰能够解惑的。
但同时,写朝代通史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一方面总会有史学“专家们”跳出来批评内容学术不足缺乏厚度深度,另一方面又会有被各种书籍洗过脑的读者觉得没有演义、戏说、评说乃至小说们看得过瘾精彩。徒呼奈何。所以看到有作者愿意一坐三年耗费心力无数来认真做这么一件“蠢事”,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至少是我吧)了解历史、喜爱历史,并从中悟到一些生活道理,就可以说是本书的教化之功了。
身处其中的我们未必看得能如古人通透有远见。藩镇最初不是为了解决中央财力不足的尴尬吗?皇帝昏庸难道不是中朝内外隔绝一片阿谀奉承的日浸月淫吗?(最典型的不就是那位喊出“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当权力背叛鲜血死亡成为常态,任何一个惶惶如犬豚的帝王环顾四周第一想倚靠的难道不是身边最亲近的宦官?身处其中,人是无法逆转时势走向的,而回溯到时势发生转折的那一天,自己一切的决策又是那么地稀疏平常。理解了这些,我想对于生活对于如意与否,利益得失也会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耿介。
看到一代代权臣们起高楼宴宾客眨眼就楼塌人散,一个个势力熏天之辈转瞬就众叛亲离、惶惶逃窜,一位位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豪杰纷纷又陷入了骄奢淫逸、宠宦幸伶、炼丹卜神之中......其兴也嚣张,其亡也凄凉,还真应了那句话,一切敌人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剥去了层层包裹的装饰,他们瘦弱干瘪的躯干甚至不及普通人一二,时也势也。纷纷扰扰、白驹过隙,当我看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灵魂才恍惚归位,原来曾经一个轰轰烈烈万国来朝的鼎盛王朝已经不可避免地终结了,现在是新的政权,新的主人,新的历史明星正在收拾打扮、粉墨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