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学计划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状。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编写和执行教学计划。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
(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15、短文两篇。
1、读书的目的、对比论证。
2、读书的方法、比喻论证。
3、读书的作用、举例论证。
d浦中学:谢白雪。
生:读书使我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
师:恩很好,读书使这位同学收获了很多,那么书应该怎么读?读书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思想,一起去感受他那简练有力的语言!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看注释,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对于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我们听过“知识就是力量”,一起来走进大师!(点击幻灯片),好赶快来读一读课文。我想邀请两位同学来配合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推荐推荐。
(学生推荐同学朗读课文)。
(师生共读课文)。
师:读得怎样?
生:好!
师:鼓励鼓励!(掌声响起)恩这两位同学读得不错!但有些词语读得还不太准确,我们来巩固巩固!(点击幻灯片)。
(生读字词)。
(生沉默)。
师:再看看课文吧!
(教师巡视课堂)。
师:好,哪位同学来谈谈,你来吧!
生:谈了读书的作用。
师:很好!读书有什么作用?
生:怡情,傅彩,长才。
师:除此之外,还有吗?
(学生沉默,教师面向全班)。
生:读书还能塑造人的性格!
师:好!我们来看最后一层,“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生:可以疏通才智。
师:那就是说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很好!
师:文中还谈了哪些内容?
生: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
师:好!
板书:
1、读书的目的。
2、读书的方法。
3、读书的作用。
生:还从反面来讲。
师:很好,这就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对比论证!
师:接下来讲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还有什么呢?
生:读书与观察要结合。
师:最后指出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同意吗?
(生齐声回答):同意。
师:接下来谈了读书的方法。大家在平时积累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可以通读,选读,精读…。
师:恩看看培根是怎么说的?谁来?
生:读书时要有怀疑的态度,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生:要浏览读,选读,精读。
师:文中还提到读书应与什么结合在一起?
生:与讨论,作文结合。
师:好,像老师读这篇文章后,在课堂上与大家讨论,下课要写一写教学反思,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师:最后谈了读书的作用有?
生: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师: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了解了,大家在读这篇文章时,觉得文中的语言怎样?
生:优美。
师:不仅这样,它的语言很简练,让我们来品一品。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或最欣赏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点击幻灯片)。
(师巡视)。
师:好哪位同学来谈谈?
(一女同学举手)。
师:(高兴)你来。
生:“读史使人明智…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各个学科对人性格的作用,很有气势。
生: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师:很好,这就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举例论证,
师:它会使说理更有说服力。(点击幻灯片)。
师:我们来齐读这句话!
师:谁再来谈?
生:我谈这句话,“读书费时过多…学究故态”我觉得书读太多也不好,成呆子了。
(生笑)。
师:是啊,读书总花好多时间,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如果老按书本的来做就成书呆子了。
师:不错的看法。老师挺喜欢这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想想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沏一杯青茗,躺在柔软的床头,让阳光温柔地照进屋子,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师:品析句子时可以从不同角度。
师:谁再来谈谈?(师指名)。
生:我喜欢这句“天生才干…如何修剪移接”它讲了读书可以使我们更好。
师:为什么说天生才干是自然花草?
生:没有修剪。
师:那么我们通过读书来修剪移接,就是读书能使我们更完美!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这样说理更形象易懂。(点击幻灯片)。
师:这篇文章几乎每句话都是名言,我们要把它们积累下来!
(生齐读句子)。
师:文章围绕“读书”谈了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并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还有排比的修辞方法,使说理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师: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培根随笔中的精彩语句,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共读)。
师:关于逆境,美,友谊,培根是这样看的,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跟小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
师:在谈时我们应该注意先确立一个观点,加上有力的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师:谁来谈谈?好,你来。
生:我来说说逆境,“逆境对于积极乐观的人来说是垫脚石,对于消极,意志消沉的人来说是绊脚石,就像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就是在仓库里发明了该公司的产品的。
师:很好啊,这位同学的观点鲜明,用了事实论据,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还有谁?
生:我认为外在美不重要。
(生笑)。
师:说说理由。
生:我们应通过读书来弥补不足,而不是之注重外在美。
师:是啊,你从文中有了新的认识。再一个同学来。
生:我认为友谊是我们一生的宝石,应该珍惜。
师:很好,这位同学同样用了比喻论证。
师:大家谈得不错,老师认为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有读书的机会,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回家后,请你围绕我们今天谈的话题,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
教学反思。
教授完《谈读书》一文后获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3)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考虑初三学生的应试需要,在授课过程适时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在“找话题,谈看法”环节,指导学生应先确立鲜明的观点,再找到有力的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完成对话题的论述。这就是议论文考查开放性题型时应注意的应试技巧。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谈话导入时准备不充分,未能很好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开始并不成功,这为后面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难度。在整体感知环节条理不太清晰,学生还不能很清楚地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对本文的论证结构也不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不能得到巩固。虽然本文不是严格的议论文,但属于议论性随笔,有关的知识点应该有所涉及。另外课堂需要有一个点燃激情的台阶,应设计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可以是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或是读书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并化为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由于未能发挥自身良好状态,与学生的交流较生硬,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
在反复思考琢磨后,对本课教学设计做出如下调整。为加强学生对文章理解,可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在品析语言进入拓展延伸环节时,设计问题来过渡,如“现在社会上流传这种说法,读书根本没用,还不如来学炒股,学习如何赚钱来得实际,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认识,获得启迪。
以上是《谈读书》一课的教学反思,这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上公开课不仅仅会留下宝贵的教学经验,还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通过参赛,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并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将为之奋斗一生!感谢汕头市第七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感谢各位老师!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二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口算在实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二、探究新知。
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在得数后面添上两个0。
三、尝试练习。
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和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有什么异同点?
四、分层练习。
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4、5题。
课题二用两位数乘的乘法估算。
1.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三位数乘两闰数的乘法估算。
3.能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引入。
谁能说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口算:28×8。
89×9。
312×7。
498×6。
22×9。
说一说口算的简便方法。
二、探究新知。
把本题的估算和前面的一位数乘法的估算作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三、尝试练习:完成第46页做一做。
四、分层练习。
1.估算下面各题。
79×5602×4。
87×9。
188×2。
2.写出下面估算结果。
12×4232×5184×6293×53。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3题。
课题三除法口算。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口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口算意识和习惯。
一、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快。
200÷50。
280÷70。
3600÷90。
450÷50。
2.仔细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与上面的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500÷100。
2400÷100。
二、探究新知。
1.探究500÷100怎样口算?
2.教学例5。
3.归纳: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分层练习。
1.仔细观察下面左边的算式可以看成右边的哪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800÷100。
6÷2。
600÷200。
15÷3。
2800÷70030÷6。
1500÷3008÷1。
3000÷60028÷7。
2.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的第3-5题。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关于作者。
孔子与《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历代统治者称为圣人。《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四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
2.会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20直观表示11~20的数,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3.在动手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难点:为什么用“十”计数及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课件、20根小棒、橡皮筋、计数器。
【教学课时】1。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与组织操作探究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古人计数(十进制计数法的铺垫)。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数宝宝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还不会用数宝宝表示羊的只数,也不知道每天放了多少羊,但这并不影响他管理羊群。
师:瞧!(课件)这就是牧羊人在清点自己的羊,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计数的?
小结:用一块大石头表示10,再加上一块小石头,合起来就是羊的只数。
过渡:古人真聪明,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聪明的牧羊人,利用手中的小棒来代替小羊,摆一摆,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1~20各数的组成,十进制计数法的开始)。
1.摆小棒,初步认识“11”
(1)引导学生用小棒一一对应地记录羊的只数。
(2)牧羊人一共放了几只羊?可以数数的知识数出小棒的根数,也就是羊的只数。
(3)10后面的数是几?比10多1的是?多2呢?多3呢?
(4)全班一起1个一1个一地数,数到10个一,将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
2.捆小棒,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1)学生动手操作,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2)认识11是由1个十,1个一组成的。结合小棒,说说12、15表示的意思。
(3)小结: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3.拨计数器,理解“数位”的意义。
(1)介绍计数器,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同桌之间说说计数器上有什么。
(2)动手拨一拨,感受将10个一转化成1个十。
(3)结合拨数,知道数的组成,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a.在计数器上拨11,知道1个十,1个一是11,会用算式10+1=11表示。并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同。
b.同桌合作拨一拨19,并说说是怎么拨的?
c.重点指导19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让学生说一说“20这个数你是怎么拨的?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帮助学生理解2个十就是20。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第一关:看图写数。书本75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第二关:猜猜我是谁?
a.我是由1个十,4个一组成的,猜猜我是()。
b.在计数器上,我的个位有2个珠子,十位有1个珠子,猜猜我是()。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20以内的数,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能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与你的家长分享。
10个一就是1个十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
10+1=1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15、短文两篇。
1、读书的目的对比论证。
3、读书的作用举例论证。
鮀浦中学:谢白雪。
生:读书使我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
师:恩很好,读书使这位同学收获了很多,那么书应该怎么读?读书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思想,一起去感受他那简练有力的语言!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看注释,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对于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我们听过“知识就是力量”,一起来走进大师!(点击幻灯片),好赶快来读一读课文。我想邀请两位同学来配合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推荐推荐。
(学生推荐同学朗读课文)。
(师生共读课文)。
师:读得怎样?
生:好!
师:鼓励鼓励!(掌声响起)恩这两位同学读得不错!但有些词语读得还不太准确,我们来巩固巩固!(点击幻灯片)。
(生读字词)。
(生沉默)。
师:再看看课文吧!
(教师巡视课堂)。
师:好,哪位同学来谈谈,你来吧!
生:谈了读书的作用。
师:很好!读书有什么作用?
生:怡情,傅彩,长才。
师:除此之外,还有吗?
(学生沉默,教师面向全班)。
生:读书还能塑造人的性格!
师:好!我们来看最后一层,“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生:可以疏通才智。
师:那就是说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很好!
师:文中还谈了哪些内容?
生: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
师:好!板书:1、读书的目的2、读书的方法3、读书的作用。
生:还从反面来讲。
师:很好,这就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对比论证!
师:接下来讲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还有什么呢?
生:读书与观察要结合。
师:最后指出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同意吗?
(生齐声回答):同意。
师:接下来谈了读书的方法。大家在平时积累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可以通读,选读,精读…。
师:恩看看培根是怎么说的?谁来?
生:读书时要有怀疑的态度,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生:要浏览读,选读,精读。
师:文中还提到读书应与什么结合在一起?
生:与讨论,作文结合。
师:好,像老师读这篇文章后,在课堂上与大家讨论,下课要写一写教学反思,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师:最后谈了读书的作用有?
生: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师: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了解了,大家在读这篇文章时,觉得文中的语言怎样?
生:优美。
师:不仅这样,它的语言很简练,让我们来品一品。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或最欣赏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点击幻灯片)。
(师巡视)。
师:好哪位同学来谈谈?
(一女同学举手)。
师:(高兴)你来。
生:“读史使人明智…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各个学科对人性格的作用,很有气势。
生: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师:很好,这就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举例论证,
师:它会使说理更有说服力。(点击幻灯片)。
师:我们来齐读这句话!
师:谁再来谈?
生:我谈这句话,“读书费时过多…学究故态”我觉得书读太多也不好,成呆子了。
(生笑)。
师:是啊,读书总花好多时间,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如果老按书本的来做就成书呆子了。
师:不错的看法。老师挺喜欢这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想想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沏一杯青茗,躺在柔软的床头,让阳光温柔地照进屋子,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师:品析句子时可以从不同角度.
师:谁再来谈谈?(师指名)。
生:我喜欢这句“天生才干…如何修剪移接”它讲了读书可以使我们更好。
师:为什么说天生才干是自然花草?
生:没有修剪。
师:那么我们通过读书来修剪移接,就是读书能使我们更完美!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这样说理更形象易懂。(点击幻灯片)。
师:这篇文章几乎每句话都是名言,我们要把它们积累下来!
(生齐读句子)。
师:文章围绕“读书”谈了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并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还有排比的修辞方法,使说理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师: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培根随笔中的精彩语句,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共读)。
师:关于逆境,美,友谊,培根是这样看的,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跟小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
师:在谈时我们应该注意先确立一个观点,加上有力的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师:谁来谈谈?好,你来。
生:我来说说逆境,“逆境对于积极乐观的人来说是垫脚石,对于消极,意志消沉的人来说是绊脚石,就像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就是在仓库里发明了该公司的产品的。
师:很好啊,这位同学的观点鲜明,用了事实论据,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还有谁?
生:我认为外在美不重要。
(生笑)。
师:说说理由。
生:我们应通过读书来弥补不足,而不是之注重外在美。
师:是啊,你从文中有了新的认识。再一个同学来。
生:我认为友谊是我们一生的宝石,应该珍惜。
师:很好,这位同学同样用了比喻论证。
师:大家谈得不错,老师认为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有读书的机会,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回家后,请你围绕我们今天谈的话题,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间:
1课时。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意思填词语:
3.了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3.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六)当堂训练。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2)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
思考题: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目的。
培根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七
谈古人改姓(网友来稿)。
朱艳梅。
由于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原因,中国人非常重视姓氏。古人不是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吗?似乎古人是不轻易改姓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追溯中国的姓氏史,常可发现一些改姓的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刻意回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触犯尊长的名讳是绝对不允许的。当某个姓与帝王、长辈、名人的姓重合时,就必须换掉。如北宋大臣文彦博,他家原本姓敬,曾祖位了避石敬塘的讳而改姓文,后来晋亡,复姓敬。偏又碰上宋太祖的祖父叫赵敬,只好又改姓文。真是敬字虽好,奈何“敬讳”难违呀!还有的人为躲避仇家追杀而改姓。如殷朝末年,有一个叫理利贞的为逃避纣王的迫害,和他的母亲避于李子树下,饿了吃它的果子,后干脆改姓为李以感激其救命之恩,又可避人耳目。
二、化繁为简。这较多地发生在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为了和汉族更好的融合,改原姓为汉姓。如拓拔氏改为元氏,贺葛氏改为葛氏。这样,其姓氏化繁为简了。还有一些姓氏在读音不变的前提下改为更简便的字。如姓改为云姓。
三、赐贬姓氏。帝王为奖励其臣子,有时赐另一个尊贵的`姓(通常为皇姓)给手下。如郑成功矢志反清,被南明皇帝赐姓朱,得了个“国舅爷”的称号。反之,如果某人犯了罪,帝王会迫使其姓一个凶姓或带侮辱性质的姓,臣子还得感谢帝王的“恩赐”。如南朝齐有巴东王子萧响,因犯谋反罪,其后人被贬为虫萧氏(虫萧,一种长脚蜘蛛)。
以上是历史上改姓的主要情况,其他情况往往与求富贵吉利,生养之类有关。如:南北朝时有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而訾字有资财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为訾姓;汉代东方朔之父原本姓张,东方朔出生三月,他的母亲就死了,由邻居抱养,当时正值东方发亮,故改姓东方,其后人遂成东方姓;北齐时有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结厚,遂改成高姓。
封建时代的臣民受皇权意识的影响,对姓氏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动机。统治阶级也把姓氏作为尊卑屈辱的象征和奖惩的手段,认为姓氏的好坏关系到家族的兴盛,地位的升贬,后世子孙的发展等,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上面的改姓的情况。现在看来,姓氏就是家族及其成员的一个标志,用以指称家族及其成员,与富贵吉利之类毫无关系。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八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1、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265830000。
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九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song;决。
2、b。
3、示例:学习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有恒心。而恒心是成功的基础,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我一点要勤奋读书,又恒心,有毅力,不半途而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十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尺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十一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板书:数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学生回答:人们在劳动生产中有了计数的需要,比如数人数、物体个数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教师明确: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词数物体的个数,只是知道“同样多”。“多”、“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来计数。
2.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内容。
(1)放牧时摆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对应起来,若二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2)人手中的木棒,木棒上有好多道,这就是记录。人们出去打猎时,拿走的武器,每拿一件武器就在上面刻一道,等到人们打猎回来时,再看二者是否同样多,以此来判断武器的丢失。
(3)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过去人们无论采取的哪种计数方式,都是要把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地对应起来。
(4)随着语言的发展,便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符号也不同。
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国家的数字?各是怎样的?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5)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因进位制有很多种,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所以后来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有了数的概念、数字和计数方法,又逐渐发展成较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教师提问:a、九亿再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十亿应写在什么位置?百亿、千亿呢?(教师同步板书)。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十进制计数法,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5、6、7、8、9。0)。
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3.数位分级(学生自学)。
自学题目:从右边起几个数位为一级,各是什么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有什么异同点?
(四)教学亿级的读法。
1.下面的数该怎样读呢?(回忆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
5000010600040030500。
2.在上面三个数后各加4个0,变成例1。
(1)学生试读、互相读、小组讨论读。
(2)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学生讨论: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什么位置的“0”不读?什么位置的读,读几个?
学生总结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
(2)十个一亿是()亿。
(3)10个一百亿是()亿。
(4)……是亿级,万级有……。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308040000000读作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3.读出下面每组数。
(1)656500006500000000。
(2)407040700000407000000000。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止,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330000人。
2.1999年全国有生135479600人。
3.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500000千米。
六、板书设计。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十二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2、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数是可以抵消的;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正数和负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理解正负抵消。
2、解决有关正数和负数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游戏、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直观材料,理解正负数的求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完成学案“温故互查”并二人小组交流。
2、揭示《正负数(一)》并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2、在表格中记录得分情况,然后根据得分情况独立完成学案“设问导读”第一小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结果。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阅读课本第74页的“试一试”:
1、独立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的第二小题。
2、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独立完成学案“自我检测”1题和2题,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学案“巩固练习”,小组交流、汇报。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十四
《数星星的孩子》是讲读课文,在低年级要通过讲读课文反复不断地指导学生朗读,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以便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和识字能力引导学生自己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重视朗读的训练,强调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手段。课堂上要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甚至要熟读成诵。
3、重视教学上的直观形象,因为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
4、指导思想上遵循以学为主,重感情悟理解,重引导废注入的教学原则。
《数星星的孩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张衡小时候坐在院子里数星星的事情,是一篇向学生渗透爱科学思想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的认识,认为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要求是:
(1)会认12个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1-3自然段,了解张衡从小爱观察、善于观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下面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读通,整体感知课文,是对二年级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对容易读错的字词,包括多音字,要重点强调。、
3.老师范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熟读成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赛讲了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夜空里,张衡坐在院子里,指着天空数星星。幽美的天空,可爱的孩子,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图画。这是学生朗读训练的最好着眼点。
首先我请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设问,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探究的品质。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这两段主要是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奶奶的慈爱,小张衡的专注执着溢于言表。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再指名说说奶奶的想法是什么?出示句子“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从“又”字体会出张蘅是在长期观察。指导学生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疼爱小孙孙的语气。接着问:小张衡是怎样说的?出示“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总是离得那么远。”让学生多读读这句话,再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小张衡的话。引导学生读出天真、肯定的语气。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渲染点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和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了语言。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十五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教材第71、72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与认真审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四、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的算理,即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相加减。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数学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2、(出示新华书店图片)你们看这是哪?
(先找学生列算式------独立列竖式------展示答案------一起回忆整数加减法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2、(出示小丽想买的两本书的价格)学生齐读价格。
3、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发言,先来解决加法问题: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把做法写在数学作业纸上。
(3)在小组内交流做法。
(4)学生投影展台展示不同做法,并跟同学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课件呈现正确做法,教师板演正确做法,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1)找学生列式6.45-4.29。
(2)在学习卡上独立完成,并找一名同学板演。
(3)学生完成后,一起看学生的板演,并强调书写的规范(小数点、位置、退位、横线等号要用尺子、单位、答句)。
(4)多媒体展示过程,师生共同说计算过程。
(5)做对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真是计算高手啊,那让我们再来挑战一道:7.52-3.22,在数学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学生投影展台展示做法。引导学生发现小数末尾是0的情况,横式中的得数要最简(并让学生思考:依据的是什么?小数的性质)。
6、总结算法:通过刚才我们做的三道题,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1)小组讨论,总结算法。
(2)根据小组汇报,教师出示小数加减法童谣,帮助学生理解算法:小数加减点对齐,
从右往左计算起,
满十进一要牢记,
退一当十别大意,
得数化成最简易!
(3)强调: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改错。
2、列竖式并验算。
3.98+0.565.64-1.78。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六)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6.45+4.29=10.74(元)6.45-4.29=2.16(元)。
答:一共花了10.74元。答:《科学家》比《童话选》贵2.16元。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十六
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课题: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数学北师大一年级上p74---p76。
11~20各数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了解“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
能力促进数学感知。
3.了解数的起源及数的符号化经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些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为什么用“十”计数及对“数位”的理解。
一、情境引入。
古人计数(十进制计数法的铺垫)小朋友真有精神,老师奖励大家一个故事,想听吗?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数宝宝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还不会用数宝宝表示羊的只数,可他们是用什么办法表示自家的羊有多少呢?看!(课件)这就是可爱的小女孩在清点自己的羊,图片中告诉了古人计数的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古人计数)。
你能说说牧羊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计数的吗?(一块石头代表一只羊)两块石头呢?三块呢?十块呢?十五块呢?二十块呢?大家想一想那么一大堆的石块摆起来不方便,对吧?那怎么办呢?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一种新的办法,瞧!(课件:十块石头变成一块大石头。)你看到了什么?那么这里1大块和3小块表示多少?一块大石头表示多少只羊?现在只用1大块3小块表示13只,方便吗?再看这1大块6小块表示多少只?想想用一大块表示10块和前面一块表示1想比,有什么好处?小结:一小块一小块摆太麻烦,用一大块一大块表示10就很容易又很快数出来,对吧?又省时间又省力气。古人真聪明,对不?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聪明的古人,用一根小棒来表示一只羊,摆一摆。
二、展开新知(11~20各数的组成,十进制计数法的开始)。
1.摆小棒,体会小棒的根数就是羊的只数请大家准备好小棒,老师要开始放羊了,我放出来一只羊你就摆几根小棒,再放一只呢?再放两只呢?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的手和眼睛配合得最好。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来摆。(磁性小棒)请其他的同学就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摆完后,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牧羊人有几只羊?一共有几只羊呢?一起来数一数。
(11)比10还要多1是11。
2.捆小棒,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分成10和1)左边是几根?你怎么知道?指着十根小棒:这刚好是10根小棒,拿起1根问:几根?我们就说有1个一(大写)2根呢?10根里有几个1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0个一)板书。
用绳子把10个一捆在一起!咦!这一捆是几根?几个10?1个十。这一捆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
小朋友们,你想不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那老师想问问:你先要数出几个一,那接下来怎么办?(捆起来)好!那自己动手试一试。
(捆好的同学快举起这一个十)帮助一个慢的同学,请大家放下手中的一个十,我要先问他一个题目,听听他都回答对了没有,回答对了,老师就帮助他。(举起那10个一,你让我把这些小棒捆在一起对吧,那这里是几个一)判断对了,只有10个一才能捆在一起,捆好后,问现在变成了多少?(一个十)。
(12根,先是1根1根摆的,不能马上知道,电脑马上把10根捆成一捆,很快说出来。)摆了多少根?(1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15)你们想学着摆一摆吗?你摆了几根?(一个十,(把你摆的向同桌说一说。小结:把10个一变成一个十来计数更加方便。练习p75小结:刚才我们学了这么多新的数宝宝,大家一起来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都是1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数是十几)小结:1个十,几个一组成十几。对口令几个19再加1根是多少?(20)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一个十,10个一)10个一又可以捆成一捆又变成了一个十,合起来就有2个十。课件演示。
5.在计数器上拨数计数器上还有珠子表示数,那咱们就一起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你们数,我来拨。(1个一,2个一,3个一。„„)。
现在我们来比赛,比一比拨数宝宝10谁拨的快?学生出现有两种拨法,哪种方便?(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就行)为什么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就行了?(因为在十位上)哦!十位上一个珠子就表示一个十,这个珠子已经表示1个十了演示,原来个位上的10个一可以变成十位的1个十,更方便。那谁帮我把这1个十摆在这个计数器上(板画的),就用这个小磁铁代表一)个一)。
个珠子摆一摆。给大家说说你摆了几个十?拿出你的计数器,跟老师一起来拨一拨,边拨边数(1个一,2个一。„„„10个一。满十进一,拨去10个一,变成1个十)。
6.拨11,加深理解数位11怎么拨?请小朋友上来演示。
(1)老师报数,学生拨12怎么拨?(1个十2个一,十位是1个位是2)13呢?比13多2呢?一个十8个一个位7,十位1同学们想拨吗?心是想好一个数,请同桌拨一拨。
(2)同桌合作,我说你拨。(一人报数另一人拨)(3)同桌合作,我拨你说。
小结:11~19十位上都是1。为什么呢?都只有1个十。最后拨19,19再加1个变成多少?怎么表示?为什么只要拨两个珠子就行了?因为是十位?哦!十位两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两个十就是20(板书两个十是20,10+10=20)。我们一起再来看看20是怎样来的这有1个十,这有10个一,10个一怎么办?拨去10个一变成1个十,这里有几个十?(2个十)刚才我们自己动手拨了拨,写了写,重新认识了这些数,我相信每个同学今天都有不少的收获,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来做练习吧!
三、练习实践,夯实新知第一关:做一做(练一练第二题)第二关:猜数游戏拓展:用两个珠子在计数器上可以表示哪些不同的数。
四、课后练习,深化新知游戏,你说我做(练一练第八题)。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十七
有幸听了王老师执教《古人计数》一课,受益匪浅。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课前准备充分,教学形式多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认一认、拨一拨、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其中摆小棒能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学生印象深刻。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中,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交流、讨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获取新识,通过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3、练习设计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孩子的动脑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4、注重了数学课中的“读”、“写”、“说”的训练。学生的习惯养成好。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应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注重平时的课堂积累。
2、老师说的有些多,应多让学生说,合理妥善运用教学时间。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十八
3、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虽然学生刚上一年级,但他们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认识钟表的经验,在教学整时认读时,首先让学生认识钟面,分清分针和时针,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对比、观察“三个钟面(6时、8时、4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得出结论: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通过活动,看一看、拨一拨,加强对整时的认识,与生活联系,出示电子表示法,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最后出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渗透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指#一年级#导语:今天是我们一一班全体学生第一次来多媒体教室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非常高兴,有这么多的老师在后面看着我们一一班小朋友,看看谁表现的。
总结:你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钟表,钟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真聪明!钟表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上课、放学、吃饭、睡觉),它的作用多大呀!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新授。
1、看,老师带来了一个钟表,你们仔细观察这个钟表,钟面上都有什么呢?
板书(分针(长)、时针(短))还有12个数字,大家来读一下。
2、拿出你们手中的钟表,同桌互相指一指,那个是时针、那个是分针。
总结:我们生活中通常说的7点,在教学上把7点说成7时,大家仔细观察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都分别指着几呢?说得很好,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这就是7时。
4、那你们知道这个钟表几时么?分针和时针都指着几?
5、仔细观察这几个钟面分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分针都是指向12,时针指向(6、4、8),那么,我们就说: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6、既然大家都认识了整时,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么?
(1时、5时、7时、8时)回答的真好,老师说时间,你们自己动手拨一拨;同桌互相说时间,动手拨一拨。
三、练习。
我们认识了时间,就要合理的安排好时间,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收获可真不小!那么我们就要像小明那样合理安排好时间,做一个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十九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所以,本课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位制计数法。
此环节,一方面引导学生一一对应的进行计数活动;另一方面体会了“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当羊的数量超过10以后,自然产生如何进一步计数的需求。再结合新问题“比10多1的数,如何计数”,引导学生体会到11—20各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捆一捆,认一认。
在认识到小棒的数量就是羊群具体数目的基础上,设计了“捆小棒”的活动,把10根捆成一捆,直接体会“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并结合对计数器的认识,了解十位和个位,进而拨出十。在认识十的基础上,继续了解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并在计数器上拨出相应的数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数位的概念。
第三部分:做一做,说一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数的组成,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情境进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分享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数学文化的渗透。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正确认识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能正确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重难点:
突破方法: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学生理解。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分享课前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
环节一:用小棒代表羊,摆一摆,数一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用小棒一个对着一个来表示羊的只数,引导学生一一对应地进行数数活动,并体会“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感知计数单位“一”,并意识到当只数超过10以后,自然产生如何进一步计数的需求。)古人计数(师板:古人计数)。
师:古时候,数字还没发明出来前,人们还不会用数来记录物体的数量,牧羊人。
生:一块石头代表一只羊。
师:老师知道你们比牧羊人更聪明,所以把羊群请到了纸上,你能用小棒代表羊,摆一摆数一数吗?(一边数一边摆,摆的时候要注意把小棒摆整齐)。
生1:1、2、3.……10,比10多1是11.环节二:捆一捆,认一认(设计意图:在认识到小棒的数量就是羊群数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决定把小棒捆起来更方便数数,这样便于学生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在认识十的基础上,再认识计数器,了解十位和个位,进而拨出10初步建立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在认识十的基础上,继续了解10个一和1个十是11.)。
师:孩子们记录的真棒,我们再来看看牧羊人的记录结果,你能看出来牧羊人摆了多少块石头吗?(师出示ppt)他觉得这样看起来太麻烦,所以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你看懂了吗?(师出示ppt:11块小石头变成一块大石头和1块小石头。)。
生:捆一捆。
师:我们的11根小棒变成了1捆和1根。同学们,这一捆是几个一根?是多少根?
这1捆小棒表示1个十,)。
师:请你拿出你的计数器,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个位上1个珠子表示1个一,相当于1根小棒,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相当于1捆小棒。
师:请你拨6,该在什么位上拨呢?(个位)师:请你拨10。生1:个位上拨10个珠子。
生2:十位上拨1个珠子(都给予肯定)。
师:那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的都表示10,但是他用了一个珠子就表示十了呢?(因为这个珠子在十位,表示1个十)师:请大家在10的基础上,拨11.。
(引导学生知道,要拨11,个位是没有办法直接拨出11的,在个位上拨出10个珠子的学生,会重新调整自己的计数器,会把个位十个珠子退去,然后在十位拨一个珠子,再在个位拨1个珠子)。
师:个位和十位都有一个珠子,(在黑板板书)师:两个。
1、两个珠子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根据这句话和这个动作,你能列一个算式吗?(10+1=11)师:12用小棒怎么摆、怎么说,12用计数器怎么拨,怎么说呢?师:我摆你拨,出示小棒,1个十,5个一,是15环节三:做一做,说一说(设计意图:通过摆、拨活动,直观体会到当个位满十时,需要在十位上拨一颗珠子,当个位一个珠子也没有时,用0表示,帮助生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
师:活动我摆你拨。
师:以后咋们遇到10根小棒都可以捆成1捆,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师:19,再添一颗珠子是20.环节四:巩固提升(机动)(设计意图:通过多种练习,丰富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概念。)。
1、看图写数(先完成的孩子下位交流,分享写得快的好办法,再全班分享)。
2、做一做。
3、读一读,讲一讲师讲故事:结绳计数。
5、课后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二十
《数星星的孩子》是—篇思想教育较浓的文章。在上这课时,正值四川大地震,很多学生非常激动说要是张衡现在还在,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死了,最早的地动仪是世界上一流的,由此学生们对张衡更加地崇拜,决心要好好学习长大也要象张衡一样成为一名天文学家。
本课教学采用变序法进行教学。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了解张衡由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那么,他小时侯是怎样数星星的呢?再学习前面的课文,抓住张衡认真耐心的词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件,演示星空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星空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感情朗读。
1、主导线索清晰明了。
整个课堂教学用两个问题进行贯穿: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小时候的他是怎样一个人?所有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主线索展开,一气呵成。
2、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坐、靠、仰、指、数”等几个动词后,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自己做做、自己数数。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融描写人物,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优秀教材.课文通过对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洁,优美,处处透着童趣,显着童真,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科学知识介绍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星空的美,感受张衡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识字教学与阅读结合,充满情趣,体现识字效率.
在初步感知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自读生字时,出示学生感兴趣的星星宝宝,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认生字,然后,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加以检查,正音及巩固.
二,采用多种阅读的方法,体会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能力.
1,图文结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洒在碧玉盘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句子教学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我先让学生读读,谈谈你感受了什么然后通过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夜空的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们在朗读中体验,又将体验融入朗读中,将这句话读美了,读出感情了.接着我又请孩子们看图自已感受星空的美,融入孩子们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将文本内化的同时,又引领学生们产生新的感受.让学生对星空的美感受得更深刻,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2,情境中体验,深化学生的感受.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先带你们去看看美丽的星空,你们愿意吗"。
由于这样的导入方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儿童对夜空里的星星比较好奇,他们有时也喜欢观察闪烁的星星,也想神游太空,联系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内容,激发儿童的认知积极性,使学生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正是因为张衡从小善于观察,而且有恒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所以他后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一堂课有了良好的开头,整个的课堂效果自然不会差.
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自己做一做,自己数一数,在情境中体验.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情境体验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接着问孩子们想对张衡说些什么孩子们就有话可说了,因为他们有了这样一种情感的体验.这种感受也就深了.
3,自读,自悟,自得,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张衡数星星的决心和对星空的认识.
在进行二,三两小节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会奶奶对小张衡的疼爱,学着奶奶的语气笑着劝劝张衡.从中他们体会到了张衡不是第一次数星星,体会到奶奶认为星星是数不清的.
读读张衡的话问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自读中去感悟张衡数星星的决心之大.读懂他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星空的知识,这与他不停地数星星,认真地数星星是分不开的.
最后让孩子们进行角色体验,分别读读奶奶的话和张衡的话.加上表情和动作.让孩子们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情感.
天坛潘村小学 李秋霞。
《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融描写人物、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优秀教材。课文通过对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课文语言生动、简洁、优美,处处透着童趣,显着童真,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星空的美,感受张衡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洒在碧玉盘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句子教学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我先让学生读读,谈谈你感受了什么?让学生理解“珍珠”是怎样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样?“碧玉盘”是怎样的,在文中“碧玉盘”指什么?然后通过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夜空的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们在朗读中体验,又将体验融入朗读中,将这句读美了,读出感情了。接着我又请孩子们看图感受星空的美,融入孩子们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说话,“满天的星星像 ”。有的学生说像眼睛,有的说像萤火虫。最后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将文本内化的同时,又引领学生们产生新的感受。让学生对星空的美感受得更深刻,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自己做一做、自己数一数,在情境中体验。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情境体验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接着问孩子们想对张衡说些什么?孩子们就有话可说了,因为他们有了这样一种情感的体验。这种感受也就深了。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二十一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7~48页“小数加减法”。
教材简析。
小数加减法是小数计算的基础,也是重点。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加减法计算认识的一次飞跃。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及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探究新问题——小数加减法。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在比较中建构并完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动手操作,理解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探究过程,能借助直观完整地表述算理,形成算法,发展初步的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
3.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呈现例题。
2.提问:同学们,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一步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结合回答相机板书:
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小丽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小丽比小芳多用多少元?
3.提问:以上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结合回答相机板书:
追问: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购物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在呈现例题后,让学生捕捉例题提供的有用信息,并以大问题“你能提出哪些用一步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有序提出多种求和求差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问题提供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入探究算法的学习。)。
二、借助直观,理解算理算法。
1.先估后算,培养估算意识。
(1)问题:4.55+3.4,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
启发:算出结果后有办法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并搜集资源。
(2)呈现:给出学生的两种竖式计算过程。
(3)追问:你有办法判断哪个结果可能是正确的吗?
估计:4元加上3元多就有7元多,所以结果4.89肯定是错误的,结果7.95可能是正确的。
(4)强调:计算前先估一估,再进行计算,可以有效降低错误率。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会根据经验主动进行规则的迁移。部分学生可能从整数加减法的法则上进行迁移,采用末位对齐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采用情境迁移的策略,联系元角分的单位换算,采用小数点对齐的计算方法。教者将两种计算方法一并呈现,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对结果进行判断。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体会到估算的价值,从而对“先估后算”的计算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2.借助学具,直观理解算理。
(1)引导:为什么小数加法不能末位对齐?7.95是正确的结果吗?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学具袋,选择你认为有用的学具帮助你进行计算,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一:借助学习币进行计算。
完整表述:4.55元等于4元5角5分,3.4元等于3元4角。元加元,4元加3元等于7元;角加角,5角加4角等于9角;分加分,5分加0分等于5分。再把7元加9角加5分等于7元9角5分,也就是7.95元。所以,4.55+3.4=7.95。
相机呈现直观图:
(3)汇报二:借助百格图进行计算。
完整表述:4.55用4个块5个条5个格表示,3.4用3个块4个条表示。块加块,4个块加3个块等于7个块;条加条,5个条加4个条等于9个条;格加格,5个格加0个格等于5个格。一共是7个块9个条5个格,表示7.95。所以,4.55+3.4=7.95。
相机呈现直观图:
(4)汇报三:借助计数器进行计算。
完整表述:先画4.55(白珠子),4在个位上,一个5在十分位上,另一个5在百分位上;再画3.4(黑珠子),3在个位上,4在十分位上。计数器上合起来就是7.95。所以,4.55+3.4=7.95。
相机呈现直观图:
3.横向比较,凸显“相同单位”。
(1)并联呈现:
(2)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只有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
(3)思考:竖式中如何体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呢?(只要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就能将相同的单位相加)。
(4)小结:小数加法怎么算?(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5)教师示范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估算判断的环节,初步形成对“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的感知。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必要的学具,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能够借助直观理解计算过程,并结合操作完整地表述计算过程。接着,在不同计算方法的汇报交流中,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并在比较中凸显对“相同单位”的认识,形成对“小数点对齐”计算规则的深刻理解,逐步建立理解竖式计算的表象支撑。最后,教师的示范为学生接下来自己探索解决小数减法计算提供正确的导向。)。
4.迁移内化,类推小数减法。
(1)问题:4.55-3.4,你能自己列竖式计算吗?
指名板书:
(2)思考:列竖式时应怎样对齐,为什么?(强调小数点对齐才能使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
(3)比较:小数减法与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独立计算4.55+2.65和4.55-2.65,体会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数位对齐,并且计算结果要化简)。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直观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后,能将相关经验迁移类推到小数减法的计算中,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计算4.55-3.4的过程中规范书写过程、内化计算方法,并在与小数加法的比较中加深对相同单位相加减的认识;在计算4.55+2.65和4.55-2.65的过程中巩固对计算法则的运用,并在比较中发现计算结果可以进行化简,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比较沟通,完善知识结构。
1.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独立思考后,组内讨论)。
明确: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使相同单位相加减,整数加减时末位对齐使相同单位相加减。因此,不管是小数加减法还是整数加减法,都必须相同数位对齐后相同单位相加减。计算时都是从低位开始算起。
2.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注意进位退位),结果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学生能快速地从头脑中提取小数加减法的表象支撑并再现,借助直观来帮助理解并说明。本环节进一步与整数加减法作比较,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小数点对齐和整数计算中末位对齐的表象虽然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就是要让相同数位对齐使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在比较中形成更完整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认知结构,也为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好了铺垫。)。
四、巩固应用,内化计算法则。
1.针对性练习。(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1题)。
(设计意图:该练习重点考查学生在计算小数加减时数位如何对齐的技能,还应注意连续进位以及去掉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进行化简等细节。学生通过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的方式巩固了计算法则,强化了计算注意点。)。
2.应用性练习。(课本第50页练习八第3题)。
(设计意图:应用性练习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联系与区别,并感受到小数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思维性练习。
在方框里给竖式添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减法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思维性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通过添加小数点才能使“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竖式的表象理解。这样改变练习的呈现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全课总结,为下节课铺垫。
1.全课总结。(重点回顾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以及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算理)。
2.课后计算3.4+2.65和3.4-2.65,思考这两题计算中又有什么不同,下节课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呈现的素材只解决了其中四题,还有两题作为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不仅可以复习旧知,还能自学新知,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实用22篇)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会认9个字,会写12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通过集体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情趣和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张衡从小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精神。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在愉快轻松的学习中掌握生字,记忆字形,并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生字;能正确、流利、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通过细读品味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热爱科学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一、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1、1900多年前,就在这美丽的星空下(课件出示星空图)有一个数星星的孩子。
2、板书课题,指导写“数”
3、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测学情,初识张衡。
1、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生:张衡。),指名读词语,注意“衡”是后鼻音。
2、张衡是汉朝人,(卡片出示:汉朝)生齐读。
汉朝是一个朝代,距离现在已经1900多年了,再读。(生齐读)。
三、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找一找下面的拼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同桌间你读给我听听,我读给你听听,读不对的,帮他纠正。
3、生提示哪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的。
“傻”是翘舌音“撒”是平舌音。
4、去拼音,学生当小老师代读生字。
5、指导读句,学习字词。
a.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卡片出示:无数)师提示“数”是多音字。
比喻句,把星星比作珍珠。
感受“撒”这个动作。
(课件出示:繁星图)师范读句子,生美美地读句子。
b.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学习词语“距离”,理解词语意思。
距是形声字。
c.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指名读句子。
依次出示:楚、清楚、清清楚楚,指名读、齐读。
四、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读好句子。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词语“仰起头”
3、师带着孩子一起数星星,体会星星很难数。
4、课件出示: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指名读、齐读)。
(二)第二自然段,纠正读音。
2、女生读奶奶说的话。
(三)第三自然段,理解“距离”,识记“距”字。
1、男生读课文。
2、小张衡发现,这颗星和那颗星总是隔那么远,就是它们之间的什么没有变?(生:距离。)。
(四)第四自然段,识记“勺”“组”,理解“一组一组的”。
1、爷爷听了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他又说了什么呢?(生齐读)。
(课件出示:孩子,你看得很仔细……)。
2、我们的祖先把天上的星星分成一组一组的,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组星,瞧,这还有一组——(课件出示:天鹅座。)这里呢?(课件出示:狮子座。)。
师:我们的祖先就这样把它们分成——(生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天上的星星是——(生:一组一组的。)。
3、识记“组”字?
“绞丝旁”加一个“且”。
“祖先”的“祖”,“示字旁”换成“绞丝旁”。
(字卡出示)有丝便是“组”,有女便是“姐”,有米便是“粗”,有示便是“祖”。
(生动手画)。
5、(课件出示:北斗图)仔细看,这北斗七星多像一把勺子啊!
(课件出示:那七颗星,连起来()叫()。
(课件出示:“勺”字的演变过程)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写“勺”字的,现在我们这样写——(师范写)。
6、爷爷说的话张衡相信了吗?(课件出示: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生读)。
(五)师生合作读最后一段。
这个孩子名叫——(生:张衡。)是——(生: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的——(生齐:天文学家。)。
五、指导写字。
下面我们好好写字,一定要把字写正确,写规范。这节课我们要写这些字。(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词)。
(师指导书写)。
师: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把“睡”和“距离”在书上描一遍,写一遍。记住: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学生写字)。
小结:张衡为什么能成为的天文学家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张衡汉朝天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