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是一种示范性的文本,它能够展示出一种优秀的写作风格和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和进步的好帮手,通过对范文的仔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关注智慧的教育。教师要想真正走进新课程,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多方面发展为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应该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教师应真正走过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过程,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有效教学实施环境。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受到老师与自己的平等。因此,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堂的氛围自然而然的活跃了。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方向的和提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想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被重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热情与期待,让学生感到你值得信赖,让学生相信你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和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多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样,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重视的阳光。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多赞赏学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课堂上教师总是脸带微笑,用亲切自然的目光注视学生,让学生产生信任感,使学生知道老师正期待他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就热烈了,教学效果当然会更有效。
三、充分发掘教材内涵,以情感培养丰富学习模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最适宜开展情感教育的.课程,因为小学语文课本中载有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伟大作家的篇章比比皆是,如古代的诸子百家,近现代的老舍、朱自清、鲁迅等等。(教学论文)这些伟大的作家协同他们经典的作品传递给后辈的除了恰到好处的修辞、激发与意境之外,还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包括这些篇章的延伸知识,都涉及很多的人文历史等知识。而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读一篇文章或者推崇一份读物,往往是因为这其中包含很多可以触及他心灵的情感流露,或者可以让他心潮澎湃的元素。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于那些跃然纸上、观点鲜明的古代文化与思想遗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心底感染与激励学生树立阅读的兴趣。另外,教师也要通过自身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对阅读教学的真正重视来激励和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道路上的楷模。
四、及时丰富与更新教学手段,立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以往很多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读”的授课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视觉与听觉疲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学校背景,举办类似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讨论、话剧等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对一些经典的篇章,尤其是一些话剧、小说、寓言故事等类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采取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感情投入;对于一些经典的诗歌,可以让学生采取朗诵比赛的方式;学习一些科教类的素材,可以采取知识问答或者知识竞赛的方式,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课堂教学充分更新教学手段,还体现在对多媒体的利用上。
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六、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更多彩。
多媒体设备因其强大的音频、视频处理能力,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课堂上轻易达到“化静为动、化曲为直、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具有其他教具无可替代的作用,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自觉运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感受美、体验美。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七、实施激励评价,推动学生自主发展。
据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成长进步的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注重发挥激励性评价作用,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对学生提出的不足以及独特的个人见解,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哪怕学生提出的不足或见解是错误的,也要对其勇于质疑与发言的勇气进行肯定,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推动学生自我修正。同时,还要在学生间开展互评互议活动,营造张扬个性的和谐、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以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二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让学生预习好。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集中给学生展现一些必要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例如,我在讲解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种茄子》时,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进行了播种观察,同时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督促学生做好定期的观察记录。等到上课时,切实做好观察实践的学生,就对所学内容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踊跃发言。于是,我对取得较好实践成果的学生给予了表扬,这样,对其他学生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能够鼓励其他学生重视以后的课前准备。
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另外一个途径是,教师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如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对于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小学科学学科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观察新课要求观察的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够在课上获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课程改革推行一段时间之后,部分小学科学教师仍然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满足于给学生“讲科学”。这样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由侧重教师讲解转变为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能用教师的讲解或者放投影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习惯。而教师的讲解往往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势必不能达到科学这一学科的目标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比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费尽口舌地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在学习小组划分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情,既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能够促进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能够让学生放松心情,更有兴趣去听教师讲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次,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必担心因为回答错误而被教师或者同学嘲笑,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为了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语言要平易近人,设计的问题要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有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问题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其次,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要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具有梯度的问题设计,防止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忽略。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鼓励。
四、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后,课堂有效教学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仅仅做好上面一些环节是不够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恰当的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接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这也是改进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试卷进行教学评价,这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不能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实验操作比赛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乃至综合素质与能力。
第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平时课堂进行评价。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因素,可以把平时的课堂评价纳入学生的期末考试评价。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不注重课堂表现、只关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目的不能止于评价,应该以评价为手段,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这门学科的新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善于课前、课后反思与总结,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三
1.1树立正确的体育课教学目的,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一件事要想做好的前提,就是要明确做事的目的,只有明确了事情的真正目的才会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对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任务,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课堂教学目的。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体育课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因此,体育老师对于体育课教学目的的理解把握相当重要。只有明确体育课的教学目的,并围绕此目的为中心进行教学,才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实施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的内容,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将情景教学故事化,依托教材,挖掘有一定价值的相关内容,结合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体育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当老师教学生理解打羽毛球,就可以让同学们联想到平时玩的打口袋游戏类似,一个人打出去另一个接住并要打出去。这样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游戏了解并掌握了这个体育项目。因此,实施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才会更加愿意配合老师,这样也就会大大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与学生间应该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引导者,运用自身肢体魅力、语言魅力、情感把学生引进课堂,他需要热爱、尊重、关心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表现不好的提出批评但是言语要适当不要过激。只有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才会更加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非常大作用。
1.4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提高小学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课堂管理问题是有效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场地躲在室外,当对于在教师的文化课课堂形式,不易于纪律的管理。这种不易于纪律管理的学科,应该更加重视课堂纪律的管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才会使学生们上课更加集中注意力,增加学生们的听课效率。如果体育课堂的纪律方面做好工作,也将会大大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体育老师需要建立一整套体育课堂常规制度,并且要让学生学会遵守,维持良好的体育课堂纪律,从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1.5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的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进步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一是,可以利用比赛进行教学。在竞争中,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单一动作教学变得生动有活力,能够大大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以及提高学生们上课的热情。二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生理特征、体重、身高、性别、身体素质等,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项目,例如身体素质好的个高的男生可以重视他们打篮球的训练,这样充分发挥他们的身体特征。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三是,丰富体育授课的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使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体育课的上课热情慢慢地降低,上体育课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少。因此,改变原有单一的体育课授课方式,丰富体育课的授课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丰富体育课的授课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可以适当组织学生们进行比赛,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式,把握学生们的好强心理,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们就会更加认真听讲,更加认真学习。二是,可以对上课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励,对于课堂捣乱不好好听课的同学提出批评。这样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三是,增加游戏环节,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余,可以适当组织集体游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可以开心快乐的进行学习。以上三点都能够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2.结语。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今已经广泛得到重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继续总结经验有改进措施,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们在体育课堂的有限时间里,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们在身体上和心灵上都能够得到发展与提高。本文就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四
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而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还有一些初中科学课堂,虽然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少有让人怦然心动的。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则把传递知识的价值视为重中之重,这样高效课堂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化成以完成认知目标为宗旨的课堂和演绎“教案”的过程,就会制约师生的活动,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非常的机械和沉闷。这样的课堂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施初中科学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在体系,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演绎成学生获取新知和探寻真理的乐土。
笔者在今年的温州市精品百课展示课《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图的教学抛弃了传统的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形部位和等高线地形图,并让学生识别。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自己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做了一些创新设计:用海绵制作了各种不同的地形模型(山地、丘陵、盆地),4人一小组,随机发给每组,学生亲身体验将三维的地形特征转化为平面的图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自己亲手画出来的等高线地形图,得出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标出地形部位。然后将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实物投影,让学生将地形图与模型一一对应,并各抒己见、讨论总结。
科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并受生活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科学新知识,影响科学学习的效果。有效的科学教学需做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并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如,笔者在《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的教学时,给出了温州的几个地点:乐清雁荡山、瑞安万松山、文成大峃镇和温瑞平原的照片,判断地形,这些都是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原来故乡有这么多地形。然后百度一段文字材料介绍家乡温州的地形特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并且安排了关于地形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思考题,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养成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习惯;(2)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的需要,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和当地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道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感情。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时,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不进行实验活动和探究,就无法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
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大气压,笔者让学生用挂钩、饮料、吸管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作解释。更巧妙的是教师事先在吸管上做了手脚:有些吸管上被剪了小洞,有些吸管完好无损。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知道了用吸管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对“为什么吸管上被剪了小洞的话饮料就吸不上来了”这个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因此对大气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初中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作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从实际的生产或生活中,从现实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取素材,也可运用科学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近几年电视节目里魔术很流行,于是笔者将其作为情境搬进了课堂,并作为导线贯穿了《大气的压强》一堂课的始终:通过“魔术大表演—魔术大揭秘—跟我学魔术—生活中的魔术—历史的魔术再现—创造魔术”六个环节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以“生活中处处有魔术,魔术中处处有科学”结束。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以学为本,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安媛。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尝试.天津教育,2006(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五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1.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做才能使课堂有效呢。
3.1深钻教材,备好课。
3.2上好课。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按《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正所谓是实践出真知。
(1)巧设导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启发导入;直观演示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讲故事导入等。不管使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求教师准备充分的相关资料,在开始讲解课文前,能够先以丰富生动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到整堂课的气氛。
(2)讲授知识应注重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懂得知识真正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进而真正地喜欢上语文课。
(3)课堂讲授中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4.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专家们说过: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是自己快速成长的重要方法。每天静下心来,回顾这一节课的程序和细节及整个流程,有哪些不足和优点,及时写好反思,一点一滴地积累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日积月累,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5.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老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你这门功课,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怎样的老师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想,尊重、相信、热爱学生、性格温和,谈吐幽默、富有爱心、学识渊博、真诚对待学生的老师,一定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就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做一个受学生尊敬、爱戴、喜欢的好老师。
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所追寻的目标,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勤奋、刻苦、认真、钻研,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六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
但纵观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新课程改革到现在有一段时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总结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五类非常普遍的现象:一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二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而造成“假主体行为”;三杂: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四碎: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五偏:轻视“双基”,完全否认接受学习,弱化教师职能。细细想来,这些现象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低效、无效的主因。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呢?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益?下面本人将结合教学实践,从解读文本、制定目标、实施教学策略、教后反思等几方面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潜心文本――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静下心来,走进文本,认真解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新课程改革让许多教师开阔了视野,观念进行了更新。积极响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号召,为了和新课程接轨,教师唯恐被教材束缚,纷纷费尽心机,在教学形式与手段方面不断创新。于是课堂花样百出,异彩纷呈。但是由于忽略了深入钻研文本,课堂中夹杂着一定程度的肤浅、浮躁,有的课脱离文本,有的课甚至放弃文本。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科学,导致一节课结束后,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教师过分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追求面面俱到,没有教学重点与难点;着眼于对单个词、句、段的品悟、品读,使文本支离破碎而无视文本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中忽视教材,过早、过多地补充拓展内容,过多地进行非本学科活动,导致学科本位缺失。针对这种弊端,所以我们仍要提出:“钻研教材”.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要潜心研究文本,这是有效教学最基本的要点。
怎样对文本进行解读呢?佛教在概括人生的三重境界时,是这样说的:第一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比喻,教育专家把它同样用在了对文本的解读上。
1、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研读文本。反复诵读,读得琅琅上口,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情感,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同时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停于对课文内容的表浅理解,还应该沉浸到文字中去,去发现文本的特色,把握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这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读懂”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2、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读文本的时候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教材本身,而是要读出广度,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如:作者本人、作品时代背景、同类型的文章、整组、整单元、全册、整年段的文章安排特点等等。即把书“读厚”――“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3、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可以十分深入透彻,但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得一样多,感悟得一样深,成人的阅读与儿童是不一样的。因此把书读“厚”之后还要将其读“薄”,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再读文本,看他们所看到的,想他们所想到的,感悟他们所能感悟到的。不把课上成拓展课,回到文本,文本才是课堂的主角。即把书“读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二、目标制定――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按实用主义的观点来说,即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终目的。就像跋涉中的人们,准确的目标是他们能轻松到达目的`地的向导一样,教学中的目标同样也是我们教学中的指挥棒。它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目标制定要注意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目标难度要适度。
目标过于“高广深”,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通过教学达到;目标过低,在教学中学生感到没味道,失去意义。所以,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点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设置最好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
2、注重目标的全面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3、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
预设性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定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它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面对学生在课堂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对能够提高学生能力或深化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适当调整教学,看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有针对性的给予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根据教学实际调整目标,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是否有效。提高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主体的认知需要,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是说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学习无法发生;但是没有环境的外在刺激,学习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小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更需要依靠教师去激发和调动。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巧留思维空白。
课堂上,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画家画画,不会铺天盖地,布满画纸,而总会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有名的留白之作。“留白”观画者便有了暇想的余地;作家作文,讲究含蓄,“纸有尽而意无穷”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音乐家演奏,时而“千山咆涛”,时而“万马齐喑”,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样,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会“满堂灌”,而是在细针密线,精辟入理的同时,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以此引起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教学开合有度,点到为止。
教学中,有时有意对所学的教学内容引而不发,激起悬念,让学生对被所学的内容产生探索的欲望;有时有意对有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给学生以研究、咀嚼、发挥的空间;有时延伸课堂教学的给学生以无限的回味和想象,让学生去探索。这实际给了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创设民主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4、善用评价语言。
语文课堂学生的答案远不止正确和错误两种,教师需对复杂的情况做出及时、准确、具体的判断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及时修正错误,强化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并且要提倡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教师有利的评价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作出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心理暗示或是有着导向性。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5、充分预设和动态生成。
课堂有如约而来的风景,有不期而至的精彩,这里告诉了我们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预设是一节课的奠基。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充分、科学地预设,如:预设目标――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预设文本――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预设学路――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预设生成――充分预设。只有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引导生成。
但是,事实上课堂情况变动不居,稍纵即逝,预设再完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想得再周到也无法预知下一步课堂里会发生点什么。于是“课堂呼唤生成”.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对“课堂生成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课堂生成的有效性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关注点主要是在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增加或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和重点、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可在生成中替换。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误以为“生成”仅是预设之外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有的甚至错误地将“预设”完全摈弃,出现了“放羊式”课堂,如:远离文本、任意生成;旁逸斜出、无谓争辩;陷于一点、纠缠不清;漫无目标,听之任之。这种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非常重视课堂动态生成,但她“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强调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明确要求在教案中要有三维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设计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然后就是按预设开展教学,动态生成。
可以说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课堂教学,信马由缰式的教学,是“目标虚化,内容泛化,生成无效”的主要原因。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6、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
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人文性,也要重视工具性,只有二者有效结合,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性。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关注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对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四、教后反思――“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教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师在自己上完一节课后,处理一个教学情况后,随即进行一种反思,以便有目的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提出并修正下一步的教学主张,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坚持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把握以上五个要点,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璐: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月。
2、诸葛宏:有效教学策略探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4月。
3、王斌华:关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研究,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1月。
4、陈旭远、秦玉友:关于教学质量与效率几个问题的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1月。
5、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七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教学研究者都在不断进行课堂观摩,在观摩中捕捉学生学习灵感,激情,兴趣火花之于何时,何情,何景下闪现。然后进行科学研究,推广。他们也细心发现课堂教学中微有不足之处,将这一教学片段进行剖析,重新构设新的教学设计。这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暂的课堂中,如何学得更多,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有效地促进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实切的发展而进展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它的实效性!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标准都是不同的,但是从低到高,肯定是层层递进的,循序渐进。因此,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熟悉课程目标,清晰教材目标,清楚单元目标是关键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
一教师方面:根据学生,制定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一个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实,它的设计,不是单纯从教师,文本的角度出发的。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风格合而成之。所以,教学目标要设立科学,适切。
我们都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差异性,而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差异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繁华城市与普通城市的教育,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由于地理差异,家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已习得的知识,视野的开阔面,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是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影响因素。
去年,笔者聆听了几节我镇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有作文指导课,阅读教学课,语文教学展示课。听完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市区的教师在教学理论上掌握得比郊区教师多点,还是市区的孩子突出的表现成就了老师呢?这个真的很难说。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好,说得具体又生动。老师指导得也相当不错。同是二年级的学生,如果把这堂看图写话拿到我的课堂上,某些说话训练就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所以,适度地降低教学要求,无论是对于我,还是我的孩子们都是有利无裨。太高的要求,学生达不到,教师有一种挫败感,学生也有一种沮丧感,从而双方都失去对教学的信心。
而我们的教学,并不是为了打击学生,也并不是为了拔苗助长,适当的拔高是希望学生能跳起来试一试。是为了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抵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适切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会让你的孩子真实的掌握了他们需要的,想要的知识。而做好这一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全面考虑,合理筛选,科学设计!
二学生方面:有所侧重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要看优等生的收获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学困生是否也有收获。小学低段语文,注重深层理解还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理解能力除了跟智力,学习有关外,还跟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有关。有些知识,任凭你怎么讲解,若他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若没有成熟,都收效甚微。譬如:人的情感。许多调查表明:那些少年天才虽然在学业上精湛过人,但他们的情感智商似乎十分低下。一个14岁的少年才子,坐在大学爱情课堂里,听着老师讲解着那位失恋之人是如何痛苦,如何悲伤,让学生细细品位字里行间的情感时,对于他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些凄美的文字而已,他走不进作品当中,因为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甚至他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所以让他去深刻体会爱情的滋味,他很苦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进展,不是看他是否和好生最终一同站到起跑线的终点。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起跑线,怎么会同时站到一块呢?而是相对于以前他的未知领域,他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而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了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他加快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再快一点,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为目标。
如果一节课一味地关注学困生,对于教学开展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的教学计划滞留,让你的课堂变得沉闷,让你的心情受挫,对于那些优等生,虽然他们也会有所收获,但是你忽略了他们表现的情感,淡却了他们的学习激情。长此以往,那些平时敢于举手,想要发表自己想法的人就会习惯于安静聆听。我想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我们教育者所期待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呢?
1)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课堂训练与检测,选择互动的学生应有所侧重。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字词的掌握是重点,因此,字词的训练尽多地照顾学困生,多给他锻炼,展示的机会,让他有种成功感,喜悦感,让他保持对语文课堂强烈的学习兴趣。而那些好学生,字词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他们十分想要挑战的项目;而对于朗读方面,应体现一个层次性,先让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读,老师适时点拨,让他有所进步后,再请好同学展示读,这样一来,不仅让差的有了进步,又给好生搭建了一个自如展现的平台。也使整堂课有了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对于那些教学难点,则需要集体的智慧结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究与讨论的兴趣。往往在这个时候,学困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设一个思维过度的阶梯,他们会有畏惧,烦躁,乏味之感。害怕和老师互动,担忧自己被老师抽中,烦躁自己很迷惘。这些情绪在课堂上都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所以在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想要关注那些差生,讨论交流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让他们在小组里,学会倾听,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至少可以让他们有了一丝头绪。会明白一点。而且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也让他学会了与人合作。经过讨论之后的交流,好学生理解的更深更透,而那些学困生也会得到进步。这就是一种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整体有效进程还要顾全大局。在低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能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中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挑挑他们回答,可结果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有的差生答非所问,老师启而不发。折腾了半天,答案还是未见雏形。可是下课时间已经到了。一节课就在教师启发与等待中消磨殆尽。可以说,这不是有效课。所以,要想在一节课,让教学设计顺利地进展下去,顾全大局的意识一定要有,我们的课堂不是个别人的课堂,而是所有学生的课堂,这节课,该要完成的内容还是要完成,个别学困生遇到障碍没关系,我们要换一种方法让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不能因为他们而熟视无睹那一双双渴求,等待知识的眼睛。
三课堂方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切忌课堂结构的单一性。
1)课堂活动应动静交替。
课堂活动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整堂课是喧哗的,热闹的,一直像表演某个情景剧那样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堂的确需要活跃的东西出现,但也需要安静的东西在里面交替填充,动静结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有个思维的空间,也让他短暂的注意力有一个分散的时间。一个孩子,要让他整整坐一节课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很难做到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长期处于思维状态中,这是单调枯燥的。所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创设动静皆宜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构思:你这节课,你认为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小朋友静下心来思考的,需要仔细品位的内容,你就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安静思考的时间,当这个问题不能通过个人的读读想想感悟出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降低这个难度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如果继续让他们自己思考下去,他们会感到烦躁,疲惫,不太愿意再次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的再次思考,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应给学生一点点拨,一点提示,也可以换种思考方式改变这种沉重的气息,让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四人一小组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的地方,让他们在合作的,质疑,探究的氛围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增添孩子学习的兴趣,缓和一下课堂的紧张,沉闷的气氛。让孩子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消除因个人不会解决问题的无助与挫败感。二是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还能感受到团结,合作,交流的幸福与成功体验。如今的国际教育提倡的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些观点的提出,真的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深思: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这些能力呢?如何做,学生们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地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些必要的规则呢?我们很容易听见这样的大学毕业心声:“学校跟社会真的是大不相同啊!”“生活真的很累啊!”“与人交往真难啊!”“社会怎么跟学校不一样啊!”……我想这种结果的诞生跟我们教师,教学,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缺失,缺失对孩子未来步入社会生存,合作,交际,沟通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就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该有一种长远教育意识,以小见大的概念,小课堂,大道理,大学问,大益处!做到这样了,教师问心无愧!
2)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新颖化,合理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一个适宜的,恰当地呈现方式。譬如在小学语文《人间仙境九寨沟》里,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采取的呈现方式就可多样化:“攀吊”这是一个新词,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猴子攀吊树枝是怎样的呢?然后教师可以随时拿出一个教棒做树枝,让学生演示一下既可。这样一来,既提高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了这个词语,从而达到了积累的作用。当然,一堂课,需要演示的词语不能多,一多就会适得其反。而对于“雪峰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则可以借助画面来感受,当小朋友看到那么高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雄伟,壮观时,他们是多么的惊讶,多么震撼啊!他们会把这样的一种画面深深地印到脑海里。可能我们一时是看不出这些画面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提高,但是待他稍大一些,等基本掌握了语言的表达之后,遇到想象写景时,相信他在调动大脑里储存的材料时,一定会有这一幅画面的闪现。这就是一种素材的积累。而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也需要画面的积累。为什么那么多的作家想要创作,想要激发灵感,不顾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穿越撒哈拉沙漠呢?游览祖国边境西藏呢?因为亲眼所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有了众多的素材,灵感自然会出现。
其次,语文课堂要注意读想,读诵,读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综合。
语文课堂,光听,光看,光说是不行的。语文是一种综合素养。以前听别人说:“有的人会写但不会说”,“有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看似合情合理。其实,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是教育的一种欠缺,还是教育的忽视呢?学生欠缺的是什么?教师忽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能扎实抓好学生读、说、听、写每一环节,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展示平台,锻炼他们的机会,提高在众人面前展现的心理素质,还会有这样的局面吗?据我调查:会写的人,但不会说的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1胆小,在私下和朋友讨论时,很能说。可是一旦站在众人面前,可能说得就会很少。为什么?一方面是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语言组织能力,还没有完全想好。再者就是平时积累有关的信息太少,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忘记已经想好的话。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组织自己想要说的话的能力,理清要表达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一堂课要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把自己读到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组织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肢体的!这种表达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年级特点有所针对地安排进展。如果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你让他把自己读出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不是故意给他设置障碍吗?故意挫败他学习的积极性吗?如果二年级的学生,你还不让他尝试让他写一写,你这就是一种忽视学生表达的需要,低估学生表达的能力。万万不可,到了哪一个年级,我们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跳起来,尝试一下“摘苹果”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长得更快,跳得更高,得到的果实又多又好!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当你吸取了太多的知识,你能在你的生活中,学习中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它,这就是一种外化过程。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不仅外化到那一张张试卷上,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3)课堂上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
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到位,到点,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进程需要给予他们及时亦或有目的性的滞后评价。而激励,肯定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致勃勃,提高学习兴趣!我们不难发现:经常得到别人肯定与表扬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外向,活泼,开朗,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受老师的表扬的孩子则不是很大胆,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不能肯定答案是否正确,他们往往声音很小。我们还可以从自己身上深深体会到:当你在某一方面干的出色,被别人认可,赞赏的时候,可能成人在表情或肢体上没有孩子那样太大的反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你很开心。也许这种表扬更加激发了你对被别人肯定的这方面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大人的成长需要激励,更何况小孩?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做一个细心的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真诚的鼓励他,肯定他!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表述往往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回答的得体,有的人回答的有灵性,有的人回答的很智慧,有的人回答的很淳朴,有的人回答的很妙!这些答案之中,可能某些说法是不可取,但是语文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特性,灵活的评价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积累生字和词语的主要阶段,他们在表达上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化,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想要做到多样化确实需要动一翻脑筋。如何不重复使用一句表扬语,如何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特别可取之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口头表扬?什么情况下使用书面评价?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的肯定,譬如:眼神的肯定,期待,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身体的靠近,握手,掌声的鼓励等等,这些形式各样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动作或表情,其实,这些给予孩子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做一个有心,有情的语文老师,你的课堂就会心心相印!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使我们师生双方的收益都达到最大化,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企盼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独立体,因此,没有固定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只要你在你的岗位上再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细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执著,多一点钻研,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反思,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比现在的课堂更精彩,更充满教学智慧!而我们的教育也就是在不断的付出中,不断的反思中,滚滚向前!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八
新课程理念特别指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5]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6]它也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高年段的具体目标要点为:养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书写行款要整齐,有一定速度。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能力的增强,在借助汉语拼音以及工具书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养成这个这个能力对学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洁整齐认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重要习惯之一。但是目前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据统计,作为新升五年级的我们班,50位学生当中,有五、六位同学的字写的横不平、竖不直,甚至写成一撮,让人几近无法辨认;至于写字成型入体的同学,大致有四分之一;能够每次认真书写的同学大致有三分之二。通过调查其他班级的书写情况,结果大致相同,看来部分学生书写不够规范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希望在学生书写“关键期”的一、二年级就把习惯给培养起来,针对这样的部分同学还需教师多多费心才行啊!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九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因此,中学教学方针发生变动,中学体育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仍然存在定位不清、强度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探讨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以期推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智育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体质的锻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体育教学作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中考成绩已经将体育成绩包含在内,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学校、教师和家长也逐渐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打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中学体育教学的定位不清晰。从根本上讲,我国中学教育仍处于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考试导向阶段,因此,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试教育学科被视为“主科”,受到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在体育教学方面,虽然体育成绩已经纳入中考总成绩的考核,但中学体育课并不受重视,体育课始终被视为一门“副科”,考试也只是“临阵磨枪”,体育教学的定位出现偏差。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事实上,即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也只是因为其能够缓解部分文化课压力,并非发自内心地对体育课程拥护,认为将来考大学还是需要文化课成绩。因此,许多学校和教师会将体育课的时间肆意挪用,以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许多家长也支持这一决定,一些努力学习的学生也很高兴。
1.2中学体育教学的强度不足。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肩负着直接而重要的责任,中学体育教师必须从体育课程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际教学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训练计划、训练强度,明确培训方式。近年来,为了适应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在聘用中学体育教师时,会进行严格的专业能力审核,选拔专门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然而,虽然这些教师的体育素质较高,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性有所欠缺,很多体育教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对体育课堂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缺乏课堂协调和组织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体育教学的强度不够。
1.3体育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通常会选择跑步、跳远、体操等常见的运动方式,这些枯燥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接受这些项目的训练,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中学体育课自然也就丧失了原本该有的吸引力。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教师未能真正把握体育教学的目标,在课程设计时仍然沿用传统观念。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十
摘要: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一直是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笔者从研讨教材、创设情境、课堂互动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互动;高效;小学科学。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一直是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作为教师只有认真、正确研读教材,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及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因为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目标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灵活变通地制定教学目标,而不应该机械地照搬教学参考书或网上的一些教学资料。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有几个活动,学生应掌握多少,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针对本节课教材前后的知识有什么内在联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对这些都模棱两可,课堂就无高效、无效果可言。其实我们的课堂就像打仗,如果目标定不好,战士都不知道打哪?何谈能打赢仗?教师要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材难点、有效地解读习题、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让课堂有效、达到高效。
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具体、现实的场景或氛围,或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例如,在进行《地震》(河北版五年级上册)这一课中“提出问题,了解地震的情形和危害”这一活动的教学时,教师课始谈话:“同学们,知道5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同学们争着回答:“是汶川地震纪念日!”汶川地震有8.0级,波及了很多省。这时候教师提供资料:汶川大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我这里有一个关于地震的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看之前,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看地震发生时都有哪些情景,另外还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谁观察得最有条理。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选取了汶川地震作为情境,给了学生深深的触动。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入探究主题,自然引起学生探究地震的的极大热情。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师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应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课堂中有效的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但在实际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有形式却无实质性,缺少同伴的分享、互助和欣赏,缺少同伴间的质疑和质疑之后的深度思考。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只动手做不动脑想,二是交流汇报时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例如,教学《让灯亮起来》(小学科学河北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呢?”的交流环节中,在实际的.课堂让我感受到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同,引导学生交流汇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比如,在交流汇报中我边板书边多次询问学生“谁还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不同的连接方法呢?”“那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连接方法?”“你们挺有创意呀!看看哪一小组和他们不一样的连接方法?”“你的这一种连接方法大家可是没想到呦!你很棒!”用“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连接?”“你的连接方法灯泡亮了吗?”“你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方法与他不同在哪里?”等来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中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不仅专注地去倾听别人汇报,同时也把自己的发现、做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了比较、分析,汇报出与众不同的发现和做法。学生不仅关注了电路是否连接成功的方法,还思考了不成功的原因。这样的学习交流就展开了,也“深”了。像这样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也是科学探究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交流、思维得到碰撞,得到了共同的提高,对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所以,课堂上学生仅仅交流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在倾听的过程中接受不同的观点、改变自己的观点的重建,这样的互动才是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而在我们现实的科学课堂中,确实是很多时候学生“动”了起来了,课堂上也“热”了起来了。表面上给人以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却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的精彩回答,究其原因,是课堂缺少学生思考的深入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表面的“热闹”,虚假的“繁荣”,从而使课堂效率低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思考,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多给学生一次机会,又要恰如其分地发挥好教师的有针对性引导、启迪和精彩的点拨,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高效。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十一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要根据国际上目前科学发展的情况,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标准、内容等要求,设计出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包容性的小学科学课程。但是由于传统的科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只注重从僵化的知识出发,而忽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因此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教学改革后依然存在的不足。
1、合理安排课堂的问题。
由于小学的科学教学对象是刚走进学校的儿童,儿童的自制力、意志力都很差,不能够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强调纪律,因此,课堂中班级纪律、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就占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就造成正式进行知识传授的时间非常有限,使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
2、教学活动的组织的问题。
学生相较于单纯的知识的说教和输入,更喜欢教师以丰富的游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在积极参加、一边玩一边学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能有效地组织接近四五十人组成的一个班级,使教学活动能够热闹而不失秩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兼顾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3、忽视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巩固和提高作用。
很多教师会认为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课下又忙着给学生布置功课,安排各种课外活动,因此,认为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只是打个分数或成绩等级即可,而忽略了评价对于改正学生错误,弥补学业漏洞以及调整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作用。
4、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等问题。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直被社会大众赋予了为人师表等道德模范的角色,网络媒体等平台也对教师的道德身份比较敏感,然而由于教师的待遇处于一般的公务员水平,而普通民众对教师的期望却过高,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幸福感非常低,极大一部分教师由于无法面对工作压力而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等心理障碍。
二、针对以上教学问题提出的建议。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针对以上的教学问题,结合具体的科学教学实践,我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
1、教师要学会民主管理,在放权学生中减少工作量。
很多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以及工作存在着误解,认为一名好的教师就是要事必躬亲,要处处为学生考虑,事事亲力亲为,让学生心无挂碍的'学习。其实这种做法和一部分过于溺爱孩子的家长没有什么区别,从本质上来说都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发展与锻炼的机会。我认为,让孩子跌倒,也是一种爱。不怕孩子跌倒,就怕孩子跌倒后家长和教师急着把孩子扶起来,而不给让他们自己爬起来的机会;还有的家长,连孩子跌倒的机会都不给,直接替他们走过人生的坎。因此,教师要学会做甩手掌柜,适当给学生放权,让学生在跌跌撞撞中处理一些事情,在摸爬滚打中成长。这样的民主管理,会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更多成长的空间,同时,教师自身也不用事事都去操心,反而能够轻松地面对工作,更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合理使用科学教材。
科学教学方法虽然要有创新,但是并不能脱离教材,依然要坚持“用教材教”的原则去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多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以科学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去探究理论。现如今我国的素质教育大旗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科学》教材更是把重点放到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如教材中的“生命”这一节,摒弃了以往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模式,而是把更多的动手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给予指导和建议。这样以来,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动植物标本,在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往大家都认为科学探究有七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论点、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与记录、得出数据、评估、课后讨论,但这些步骤并不一定完全照搬到每一个科学探究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进行探究科学的方法。同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完全依赖于教材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新突破。
3、与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握好课前和课堂环节,学生就会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点,然而高质量的科学课堂,还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后环节。科学探究之后,学生的兴趣与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弱,教师如果忽视了课后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那么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很难上升到新的层次。科学探究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给他们提出与教材有关的话题,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进行共同探讨,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对科学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背后存在的规律,让他们有足够的主动权,在他们提出解决性策略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在表述想法时可能存在一定障碍,当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即使观点不是那么准确或者没那么正确,也不能让学生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4、重视科学活动的课外延伸。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无处不在,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最终也要应用到生活中。“走不出实验室的科学最终对人类也没什么用”,所以学生要将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对应起来,身临其境才会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寻找自然界中的科学。因此,教师要在这个应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引导。如:“水为什么夏天可以变成雨,冬天又能变成雪那?”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尤其教材中的重难点或者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去探究,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总之,作为优秀的科学课程老师,应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加强科学活动的课外延伸,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十二
《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听、说做了明确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根据交流对象的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通过“听”、“说”与别人交流。课堂上发言、讨论、诵读等都是一种学习的机会,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站起来说话吭吭吧吧。指导学生坚持说话规范化、条例化,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要懂得尊重,树立自己发表意见与仔细聆听别人发言同等重要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爱说、喜听的机会。班级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比如:班会、朗读比赛、××问题辩论赛等。在活动当中参与的过程当中,把要点多次进行强化,天长日久,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尊重意识就会提高。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十三
李燕。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学校)。
摘要: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当小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进行认识时,要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小学科学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和探究,以此来揭开未知事物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自然界、融入社会。老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要进行正确指引,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获取,还要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在今后进行应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科学这门课程。
关键词:生活细节;小学课堂;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开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现在正是知识学习和接受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进行发现以及创造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技能,还要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而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进行教学,则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贴近生活来进行实验。
实验本身就是开展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被实验的器材、现象和蕴含的知识吸引。老师最好选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容易,或者说更加贴近生活。
比如,我们在对浮力进行探究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进行分析,老师选用厨房里比较常用的蔬菜马铃薯来进行试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把三块形状、大小都基本相同的马铃薯放到体积相同的盐水、糖水和清水中来,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通过耐心地观察,学生发现大小一样的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里面沉浮情况是不相同的,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来翻阅资料了解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后来大家通过推断来判定是因为密度不一样,那么什么是密度?密度对物质有哪些重要的影响?老师这时可以进行指导,盐水和糖水的密度都比清水要大,马铃薯之所以能够在水中沉浮,都是与排开同体积的液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水重,所以就会下沉,如果比同体积的水轻,就会不断上浮。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和水有关的实际例子,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游泳,在大海中游泳和在游泳池里游泳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是海水中有盐的成分,所以浮力相对比较大,人就容易学会游泳,死海也是因为含盐成分比较多,所以人能够自由地浮到水面上来。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细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得出可信的科学原理,有效地推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提升。
二、通过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下的实验对于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看到科学的实用性。例如,让学生观察平时吃的白米饭,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白米粥,自己在家里做一些实验,准备一些碘酒,把碘酒滴到大米粥里面,让家里人和学生一起来观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会看到玻璃杯中黏稠的大米粥颜色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清澈的,后来慢慢地变成了蓝色,这时候学生就会感觉很新奇。很多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都会皱紧眉头,思考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神奇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组成课下实验小组,共同对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发现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碘酒和淀粉的混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蓝色的物质,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会有很深刻的记忆。学生有时候还会联想到我们在细细咀嚼米饭的时候会感到有一丝的甜味,其实原因就是里面有淀粉。在课堂上老师讲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很容易,这样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量,让学生主动对课外知识进行获取,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在拧瓶盖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手滑就不容易拧开,妈妈在厨房做饭,有时候手上沾满水,为了拧开瓶盖,就要垫上一个干抹布来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理。通过了解学生发现这和摩擦力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如果接触面过于平滑,摩擦力就小,就不能打开瓶盖。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提问:在火车站发现很多箱子上面都有轮子,那么轮子和地面也有摩擦力,为什么就比没有轮子的箱子在搬运的过程中省力?老师这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就会顺畅很多。我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有,在平时烧水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观察水蒸气,但是很多学生都认为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气,老师有时候会纠正说白烟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其实,这样的解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给学生解释。首先,问学生“白烟”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白烟是白色的,那么我们问学生水蒸气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无色无味,那么白烟是水蒸气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不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更加容易进行理解,通过这个常识,我们要告诉学生在烧水的时候要离壶面远一些,因为在水要烧开了的时候,我们因为离水壶比较近,喷出的水蒸气会落到皮肤上,因为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在凝结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如果落到皮肤上吸收的就是我们皮肤的热量,会造成灼伤。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安全意识,只有学生了解了原理,才能够有所警示,也避免了安全隐患。
四、把知识学以致用。
对于实验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把生活实际和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一些相关的科学体验,科学的学习是对科学现象的重新认识,也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以及升华,我们让小学生把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一种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传递正能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还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观察,对生活细节进行思考,对于不明白的现象可以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来进行思考,让科学知识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科学课堂的动态学习过程,把生活中科学想象和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和运用,这样可以让生活和科学融为一体,让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真正透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努力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科学。
参考文献:
[1]徐燕,马永双,叶宝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05):3-5.
[2]毛加宁,刘忠琦,蔡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2):10-11.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十四
摘要: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透彻的学习,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就业以及发展来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及作用。如何提升中职院校机械制图的有效性成为中职院校的一个侧重点,关于有效性的提升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要分析清楚我国中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而施行策略的优化教学。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有效性。
随着这些年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于中职人才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鼎力支持,国务院也为此出台过相应的政策,可是,在中职院校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生机勃勃的学习气象以及积极进取的氛围,特别是在机械制图这门学科中,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并且灵活制图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学效果可以说和教师的努力与付出严重的不成正比。机械制图又是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不学好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都是一种阻碍,面对这样的相关现状,施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一、帮助学生认清现状,懂得机械制图存在的必要性。
1、学生一般对于这门课不知道有多么的重要,一般都是遇到了困难就喜欢做鸵鸟,躲起来,不予理会,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懂得机械制图课有它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学生仅仅靠听是不会理解这其中的内涵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相关教学。
2、可以在进行授课前期带学生到学校的.实训中心去了解高年级同学是如何实验的,让学生对此有一种好奇的心理,让学生看看高年级学生的工作流程,对于车工、数控以及钳工等实训过程,应该让学生进行零距离地和机床、图纸以及零件等接触,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和那些实验班的学生沟通交流,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会懂得学好这门课程才会学好以后的课程,以及想要熟悉相关机器和进行机器的具体操作都需要灵活学懂机械制图,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学习。
二、学习需要衔接,机械制图需要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信心。
1、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研究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不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探索式地进行学习,有些关于初中数学方面的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比较欠缺,教师应该耐心讲解,对于基础没有打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进而改进,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图的相关内容。
2、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能力,建立一个机械制图与数学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体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调查以及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足,进行漏洞缝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完善教学计划,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害处,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兴趣。
3、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在发展和理解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水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灵活教学,适当地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施行课堂学习小组的模式,每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人选,搭配一定要合理,避免一个小组都是资优,另一个小组都是素质偏低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在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抒己见,增进课堂机械制图的有效性。
4、环境决定了很多关键因素的成败,“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学生学习也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中职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慢慢地对学习变得消极,不喜欢和教师进行沟通,甚至离教师远远地,这种自卑心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用爱走到每个学生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制图是其基本也是其根本的部分,只有学好了机械制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机械制图课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产生一定兴趣的同时,也应是加强学生机械制图的能力培养,在学生进行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实践方面的相关培养,对于学生机械制图应该贯彻到实际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制图方面的合理创新,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是一种发散,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关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09)。
[2]杨成。关于提高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十五
2.1以学生为中心,引导教学。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合当代体育课堂教学。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对课堂教学具有完全的控制权,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备课决定的,但传统备课方式缺乏灵活性,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被动式的学习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教学观念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体育教学这类实践性科目,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关键,也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理念。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主要在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之间做出变化,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应重视各类师生互动活动的发展,并采用综合指标考量学生,进而逐步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从意义上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按照学生的医院展开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体系中,体育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例如在进行体操的学习时,学生只是生硬地跟随教师练习动作,甚至认为学习体操是一种累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课堂氛围僵化,教学效果不乐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角色。另外,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娱乐性因素,以趣味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结合情景教学的模式,营造体验式学习氛围。中学体育教师必须主动转变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悖论,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教学观念。在体育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培训线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将教学重点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教学方针,明确教学目标。举例来说,当进行篮球教学的单手肩上投篮内容时,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动作规范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明白单手肩上投篮需要身体多个部位的配合,动作连贯性和节奏都比较快,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这样首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可借助多媒体设备等进行视频观摩学习,通过精彩的篮球比赛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针对重要的动作点,教师应进行示范教学,对动作要领加以点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囫囵吞枣式的教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而如果想真正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贯彻实施教育改革中因材施教的理念。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设计一些无差别的基础训练,借以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进行一个大致的掌握,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科学设置适合各组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强度,让学生不会感到过大的训练压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跨栏教学为例,身高可以作为教师分组的主要参考依据,对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设置不同高度的障碍。
2.3增强课堂趣味性,有效教学。中学生青春洋溢、活跃好动,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课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难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普遍倾向于趣味课堂,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强课堂趣味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轻松学习,实现身体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完美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内容一般是根据教学目标提前进行备课,但备课并不意味着进课堂内容必须按所准备的内容分毫不差的进行,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例如,当进行篮球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易建联和姚明等优秀篮球运动员引入课堂内容,不仅介绍篮球训练的技巧和方式,同时增加运动员的精神教育,借助优秀运动员的努力精神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教师可以在篮球训练中加入有趣的小游戏:将每10个学生分为一组,令其围绕成圈,成员间进行运球和传球训练,随机确定接球人,若不能成功接球则要接受“惩罚”。这样的游戏能够最大限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发现篮球运动的有趣之处,从而自发主动学习。
2.4结合生活,实际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强调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衔接已成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传统教育理念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将体育成绩考核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没有意识到将体育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使体育教学完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钩。传统体育课堂上,教师一般选择跑步、跳远等基本运动方式,学生也只是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课堂氛围僵化,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缺乏是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关键,从长远来看,枯燥的学习氛围容易引起学生对体育课堂的负面情绪。因此,教师必须体育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主动探索生活中的体育元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教育生活化的一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生活用品进行体育锻炼,如用例如用空罐作为投掷物或标记来进行投掷训练;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地质条件,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游湖等户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贴合生活实际,让体育教学更具生活气息。
3.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范围,但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中学体育教师必须首先明确体育学科的定位,以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身体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另外,学校要完善体育教学的设备设施,重视教师的专业性,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和教研讨论,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十六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重要部分,社会和教育领域对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就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为两点进行分析: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综合能力。
引言。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状况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中地理的改革与发展。
一、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变得更加积极,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地理课堂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虽然很活跃,学生对地理学习都非常的认真积极。但是这种状况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并没有更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完全按照相应的探究步骤机械式的进行学习,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学习,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效率变得非常的不理想。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地理教育的发展。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被引进实际课堂的教学中[2]。多媒体能够将文本中的信息转以图片、声音、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数地理知识比较考验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立体思维,同时有部分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通过教师的板书讲解有时不能够很好的了解教材内容,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教师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海水运动波浪、潮汐、洋流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海水是怎样运动的,从而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世界洋流的具体分布情况,掌握洋流的分布情况。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要合理的应用多媒体,发挥其教学作用,提升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高中地理是一门需要师生之间不断互动的课程,良好的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的理解和注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例如,进行《地球运动》学习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提出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地球仪在围绕着什么转动?地球运动有几种方式?地球运动的方向什么呢?这样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学生的思路会不自觉的引入到学习中,课堂氛围也会因此变得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三)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进行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机械式的记忆、练习来学习地理知识,但对于地理中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来讲,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用,而且学生会因此浪费巨大的精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知道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地理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地理中地图的使用和学习的能力等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爱思考,能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相对于其他科目比较抽象,学生再进行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3]。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例如,学习《农业区位的选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来进行教学,如我国部分地区的梯田、澳大利亚的牧场等,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是牧场,有的地方是梯田或者是水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对该课程的解释,是自然环境与经济状况导致农作物的不同。教师随之引出相关的概念,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定义,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但可以增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丰富地理课程,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高中地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十七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教师们很费力地在上课,学生们也很配合地在听讲,但最终成绩总是离大家要求的.有一段距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答案是多方面的,但课常教学效率差应该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作者:陈晓曦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小学刊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通用18篇)篇十八
摘要: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一种基于交流、合作和研究的学术气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一、备课现状的分析。
英语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是要产生有效的课堂效果,但如何达到课堂的有效性呢?集体备课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充分的备课可以使得教学过程轻松有趣,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易懂,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学互动的课堂效果。所以,英语课程的集体备课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目前英语集体备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低效方式:
1、用分发承包的方式将备课章节任务安排到人,然后合成教案集。这种方式看似“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实际上起不到集体备课的实效,对个别教师甚至是有害的。
2、利用互联网下载各种现成的资料,不加分析,全盘照搬,不顾学情,不加取舍。这种方式使教师过分依赖网络,大大弱化了教师的备课能力。
3、众人一面,过分强调统一。如作业统一、授课方式统一等,缺乏教师的个性化劳动,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虽然有备课,但只不过是讲台上的一种简单机械运动。
二、集体备课过程的实现。
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是:“三定”、“五统一”,同时注意搞好“五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精选“两题”。“三定”是指定单元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单元教学进度;“五统一”是指统一单元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习题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五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五点”是指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两法”是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题”是指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这些具体要求是确保集体备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首先,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是明确主备人,确定备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备课时间的限制,使得其备课过程首先要确定一名重点发言的人员,所有参与备课的教师对其备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和补充,该过程要求目标清晰,备课发言人可以由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担任,这样可以起到对年轻教师以及教学薄弱的教师的帮扶指导作用。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也要大胆启用年轻教师担任备课发言人,这样做既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同时也可以革新除旧,纠正不合时宜的传统教学方法。集体备课时,除中心发言人做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各位科任教师在这一教案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在备课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明确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薄弱的地方就是教师全力以赴突破的重难点。
其次,集体备课的关键环节是“研备”,具体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一是“备教材”,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写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制定好单元教学计划,同时还要在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做到充足的准备。二是“备学生”,教师备课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情、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围绕学生,以他们为主体,以他们对知识的可接受度为标尺。三是“备教法”,在集体备课时,教师还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可行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如何讲清难点,突破重点,使其能够轻松愉快地接收和理解,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效学法指导。准备的内容要实在,备课的密度、深度要符合学生实际,准备的教学方式要实用,最终达到备课有实效,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集体备课最终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要充实,不能过分追求形式,要防止其教学效果脱离教学目标。我们所备课的内容密度和深度也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吻合,否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分析、选择适合所教班级学情的有效教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得教学效果通过集体备课达到最终目的。
最后,集体备课的教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商讨。集体备课教案经集体分析,做出合理安排,最终达到大体上的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阶段测试,这种情况结合各班学习实际情况和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因材施教。要实现这个过程,应该坚持做到五点:坚持先攻难后解易、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坚持既精讲又多练、坚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坚持不断反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解决预设的重难点,才能够在大同的框架下保持独特的教学个性风格,才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掌握和综合能力上有所收获,才能够让师生共同教学相长。
三、集体备课结果的实施。
要实现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利于学生的学习,易于教师的教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重视上课的课前预热和预习,就方法而言,可以采用诸如在上课前播放英语歌曲,做有趣的英语游戏或者讲英语故事等方法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快速融入浓厚的英语氛围,全身心地准备开始学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生活中类似或模拟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用具。这样可以在抽象的语言与实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有利于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引起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开放性教学,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开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发展;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达到自我完善,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从而乐于学习。
只有使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产生了实效,才能推动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们要依托集体备课的教案,做好轻松愉快的导入,配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灵活组织教学。课后及时搜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及教学策略,也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课后,教师应及时获取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包括学生掌握吸收的情况和教师自己的评价等信息。为了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总之,在高中英语集体备课中分工合作、精心研备、统一尺度、因材施教、及时总结与反思是最重要的几个方面,而高效备课则是目的。做好分工合作、精心研备、统一尺度、因材施教、及时总结反思的集体备课,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提高课堂效率。笔者阅读了大量关于英语集体备课、英语教学论著等资料,经过深入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初步探究出新课改下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集体备课,使集体备课逐步完善,而且更能体现英语新课标理念,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由于笔者教学实践经验尚浅,有很多地方谈得不够深入、全面,有待日后在教学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继续深入研究、完善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肖明华、开发潜能的教育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