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帮助。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穷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齐读课题,揭示文体。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师:掌声送给她。清楚,简洁,就像她那样,带着这些追问,放出声音来,自己说说。
(三)小结读法,引向深入。
师:带着好奇心去追问,我们很快就能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其实,每一个普通读者都会这样去读小说。但是,小说仅仅这样读就够了吗?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故事。
(一)通过环境描写,探究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
1.初读环境描写,了解顺序。
师:故事发生在一户普通的渔家小屋里。那天晚上,来接着读——。
生: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师:屋外又是怎样的?你来读。
师: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生: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师:大海上的丈夫呢?又是怎样的?
生: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师:孩子们,你发现这是一段什么描写?
生:环境描写。
2.再读环境描写,勾画词语。
师:让我们再看这段描写,从小屋里到大海上,再回到——。
生:小屋里。
师:又到——。
生:大海上。
师:小屋里、大海上到底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这段话,勾出有关环境的词句。听明白了吗?开始。
师:你勾画了哪些词句?来,汇报一下。
生:我觉得大海上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小屋里却是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师:有补充吗?孩子们,看看,你还勾到了哪些?
生:还有波涛轰鸣,狂风怒吼。
师:还有没有,看看第一处小屋里还有什么?
生:还有火炉,还有桑娜正在补的一张破帆。
师:是的,小海里大海上就是这样的,一起读一读。
师:小屋里,接着读——。
生:火炉、破帆。
师:大海上——。
生: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
师:小屋里却——。
生:温暖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亮。
师:大海上又——。
生:波涛轰鸣、狂风怒吼。
师:汹涌澎湃的“澎”是后鼻韵,不好读,再读一次。
生:汹涌澎湃。
3.又读环境描写,探究心理。
生:还有渔夫的艰辛和桑娜关心渔夫的心理。
师:哪个词语你感受到了她对渔夫的关心?
生:心惊肉跳,写出了桑娜对渔夫的关心。
生:1.填一填,读读环境描写揣摩出桑娜的内心。
2.议一议,关注环境描写和桑娜的内心,竖着看、横着看你会有新的发现。
师:听明白了吗?拿出学习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师:写字的时候,注意大小一致,行款整齐,赶快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
师:你们揣摩出了桑娜怎样的内心,交流一下。说说你们看法?
生1:我认为刚开始,桑娜的心情应该是放松而平静的。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2:我们写的是心平气和。
师:心平气和和放松平静,意思差不多。继续交流。
生1:我认为当桑娜看到大海上寒风呼啸的时候,丈夫却又没有回来,这时她内心应该是焦急而又忐忑不安的。
师:同意吗?你有不一样的想法?说说。
生3:我觉得还有害怕,因为从又黑又冷这个词里面,我感受到了桑娜内心的害怕。
师:很会读书,担心害怕,一样的意思。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4:我认为桑娜还感到很紧张,因为又黑又冷写出了外面环境的恶劣,又能突出桑娜对丈夫的'关心。
师:紧张、焦急、害怕、忐忑,其实意思也差不多。接着交流。
师:好一个越来越担忧。正因为这儿是寒风呼啸,所以桑娜的内心是——。
生:焦急、忐忑不安。
师:正因为这儿是狂风怒吼,所以她此时内心是——。
生:心惊肉跳。
生:我读到了一个不顾自己辛苦而去关心别人的桑娜。
师:还有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生1:我读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桑娜。
生2:我和前面那位同学是一样的,我也认为桑娜很热爱生活。
师:爱丈夫、爱孩子、爱生活,她爱着自己的家人。
结合学习单,探究表达。
师:我们再回到这个学习单,继续汇报。竖着看这些环境,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形成了一个对比,把小屋的平静和大海上寒风呼啸的景象形成了对比,可以突出桑娜的勤劳。
师:还有吗?除了对比,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还能发现桑娜一家的生活环境是比较差的,很贫穷。
生:我发现竖着看,差不多都是反义词,因为火炉是给人带来温暖的工具,而寒风呼啸形容天气非常的冷,温暖舒适让人感觉很舒服,但波涛轰鸣又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生:当桑娜看到小屋里面的温暖和舒适,她对自己非常认可。可看到屋外的环境,她又表现出对丈夫非常关心和急切的心情。她内心是跌宕起伏的。
师:好一个跌宕起伏,起伏变化呀。
师:我们再把环境和内心联系起来横着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不一样的环境可以给人的内心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生:映照人物的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5.齐读环境描写,感受形象。
生读。
(二)通过心理描写,探究桑娜矛盾坚定的内心。
1.情境带入,找出心理描写。
生:忐忑不安。
师:文中就有这样一段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找找,看能不能找到?
生:第九段。
2.探究内心,感知矛盾坚定。
师:透过这段心理描写,我们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桑娜呢?孩子们,让我们继续贴近桑娜的内心,尝试着去探究,桑娜此时都有哪些感受?请小声朗读这段话。
师:你感受到桑娜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桑娜此时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
师:忐忑不安,继续汇报。
生:矛盾而且不知如何是好。
生:桑娜此时的内心是纠结的,她既为丈夫担忧,又想救助西蒙的两个孩子。
生:桑娜她现在的神情比较激动。
师:内心也激动。
生:桑娜现在是矛盾的,她关心丈夫又同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是呀,纠结、忐忑、不安,所有的感受纠缠在一起,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桑娜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呀!)。
师:孩子们,桑娜的内心只有矛盾吗?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能够读出桑娜不一样的内心。看看最后。
生:桑娜此时的内心是犹豫的,她怕把孩子抱过来,自己的丈夫会反对。
师:因为矛盾而犹豫。再看看最后,除了矛盾,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桑娜的不知所措。
师:所以矛盾。
生:我读出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师:那是怎样一种感受?
生:坚定。
1.议一议:?桑娜为什么会矛盾,又为什么会坚定?
2.读一读:带着你的理解,试着读读桑娜的这段心理描写给同桌听。
师:刚才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3.汇报交流,感受人物形象。
(1)体会桑娜的矛盾。
师:孩子们,桑娜为什么会感到矛盾?
生:我认为她是因为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
师:文中哪儿写到她们家庭条件不济的?
生:请大家把目光看到第二自然段的这一句:古老的钟发哑的敲了十下,十一下……还有这一句,桑娜深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里可以看出她们家非常的贫困。
师:是的,穷人的生活是多么多艰辛,多么的不易呀。还有没有矛盾的理由?
生:桑娜内心的矛盾是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呆在一起,但他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不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生:因为桑娜非常爱自己的丈夫,她担心丈夫会为此不顾惜身体,从早到晚出去打鱼,害怕他会经历一些艰险。但她为什么又这么坚定,是因为她觉得这样做问心无愧,天经地义,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2)感受桑娜的坚定。
生:因为桑娜内心是善良的,她的善良会驱使着她去收养并抚养这两个孩子。
师:这是穷人善良的本能,掌声给他。还有没有坚定的理由?
生:我认为如果桑娜不去收养那两个孩子,孩子没有父母看管,很快就会死掉,因为没有食物来源。
生:善良。
师:如此的——。
生:高尚。
师:如此的——。
生:无私。
师:如此的——。
生:伟大。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我们心中那个桑娜的形象,又渐渐清晰了。
4.通过朗读,升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师:谁来读?读出桑娜的矛盾,读出桑娜的坚定。
生读。
师:我听到了桑娜内心的坚定,可她内心的矛盾,我没有听到。老师来读一读,可以吗?
师范读。
师:孩子,明白了吗?能不能再试一次?
生再读。
师:掌声给她。就是这样的矛盾,就是这样的坚定,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
师:孩子们,环境描写映照人物内心,心理描写直击人物内心。这正是托尔斯泰表达的秘,这正是托尔斯泰式的心理描写。
师:小说怎么读?我们可以像平常那样用好奇心了解故事情节,关心人物命运,还可以尝试着用探究心,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师:可是小说仅仅这样读就够了吗?下节课我们可以进一步走进托尔斯泰,走进其它穷人,走进穷人所处的时代,和穷人一起经历一段特殊的人生。
师:下课!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二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8.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1)估算一下,这15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2)估算出这15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小力对本单元10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户,订1份的有3户,订2份的有4户,订3份的有1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年5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1)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2之间吗?为什么?
(2)计算出这10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数量/个l529l62o221618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北对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11135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
1.计算出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四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教学反思。
教学中注重以读为主线,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还注意适时组织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五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1.口算下列各题。
128+9234+48800+750396÷12850÷457÷2。
2.只列式不计算。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多又惠超市。
20xx年4月20日。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3.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员工的工资全都低于1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没有错?
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1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三)、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
(1)引入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汇报。)。
生1:我认为是75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生2:我认为是75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生:中间位置。
(板书:中间)。
师:再观察,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
生1:从大到小。老师用手势指示方向。
生2:从小到大。
(板书: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2.中位数的即时练习。
完成课本p88试一试。
求出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数的个数是奇数情况。
10151825323448(中位数:25)。
(2).数的个数是偶数的情况。(在原题基础上加50)。
1015182532344850。
指出: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3.众数的定义。
师:过了一段时间,超市又聘请了两位新员工,请大家看看新的工资统计表。
特点?
生:发现有3个员工的工资是一样的,都是600元。
师:说明60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众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4.探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小组交流。
(2)可以用众数600元表示工作人员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5.反馈交流情况。
师: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众数没有影响。中位数650元,众数600元,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6.点名课题。
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四)、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在10、16、48、20、17、50、40中,中位数是()。
(2)在52、60、48、60、41、72中()是众数,()是中位数。
(3)在1,2,3,4,4,3,2,1中,众数是()。
指出:中位数是唯一的数,而众数不是唯一的。
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提出: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是相同的数。
【提高练习】。
1.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钟时间跳的次数如下:
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商店统计了某月的销售情况(见下表)。
(五)、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3、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1.411.411.441.451.47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独立完成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会找众数。
合作交流统一认识。
归纳总结明确关系。
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下面大家看,这是老师从卫生保健张老师那里拿到的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
4.84.95.04.95.35.24.75.24.94.85.0。
5.25.35.04.85.04.55.05.04.64.74.8。
5.05.25.04.75.14.95.05.04.84.95.1。
5.04.55.04.65.15.14.95.05.25.0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三)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
老师从我们班和二班中各抽出了10张试卷,下面大家看这是这10张试卷的分数统计:
(1)班:98988994959597919293。
(2)班:99968991958897939290。
(1)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2)你有什么发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这次考试,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应该用哪个量来比较?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七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生活的悲惨,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穷人》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体现在:第一,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但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可以从文中感受到。第二,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文中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该教学设计尽可能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做到读写相结合。利用板块式教学,从“读、悟、写”三个板块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教师: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一、活动一: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和,感到。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引导学生完成并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妻子桑娜的美好品质。(板书)。
桑娜:勤劳善良。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感悟“富有”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应变预设: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富有”。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重点的文段,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方面体会。
4、教师相机出示以下片段:
“家的整洁与温馨”
(1)课件演示重点句子:
(演示1):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指导思考:如何理解“温暖”和“舒适”,在句子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演示2):“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引导:让学生根据环境的描写来理解“孩子们怎么能安静地睡着”。)。
设计目的: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桑娜的勤劳!
“关心邻居”
1、课件演示重点句子。
(演示1):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引导思考:文中哪个词语引起桑娜想起邻居西蒙。表现了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演示2):“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
(引导思考:这时的桑娜有怎样的表现,朗读这一文段。)。
2、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应变预设: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丰富的现象,体会桑娜此时此刻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3、她忐忑不安地想:……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文中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在研读中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体会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
“收养孤儿”
1、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学生可以同桌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交流讨论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引导:这样的语句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抓住“熬”进行讨论,拓展思维。)。
从这些重点的语句中体会鱼夫和妻子桑娜什么样的品质?(板书: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达到理解内容、感悟品质、体会思想。
2、小结: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夫妇俩,他们为了帮助别人,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他们为了帮助别人,宁可承受各中痛苦。这种品质确实宝贵!
3、但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是怎样呢?我们联系上下文谈一谈。
“很幸福……很艰苦……”
活动二的设计目的:让学生从“读”、“思”、“议”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
三、活动三:领会“写法”
(1)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文章中写的都是穷人;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穷人的心是相通的;穷人都有“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2)课文是怎样来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以“事”表人)。
设计目的:课文以“穷人”为题目富有深意。让学生抓住“穷”字来理解文中的语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明确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领会课文是如何表现人物的思想。
四、作业:
(1)抄写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
(2)完成课文小练: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设计目的: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八
1、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彪西为主要代表的音乐流派,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它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是近代音乐史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2、印象主义音乐是现代音乐的开端,和印象主义绘画、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抽象、超现实的体现。特别是在旋律、织体、音色等表现方式上与古典、浪漫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学习印象主义音乐帮助学生了解欧洲音乐发展的历程、概况。
教学内容:第21节《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1、聆听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2、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1、重点赏析《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2、着重分辨作品的音色、速度、力度、节奏音型等的变化,以此来分析理解作品。
1、方法:“质探五环”教学法
2、准备视听、影像、图片等资料。
1课时
1、对比聆听两段音乐片段《爱之梦》和《大海》设问:哪一段是你熟悉的音乐风格,简述旋律、结构、音色的特征。(目的:引导学生学会从旋律、结构、音色上分析作品,为分析印象主义音乐特征铺垫)
导入意图:音乐浸入式对比聆听、分析为新知铺垫;画作欣赏与音乐结合,引导探索印象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音乐之间的联系。能将将设疑、点题和新知有效的融合。
1.()国()主义作曲家()被称为一个人的流派。
2.《》创作于1905年,取材日本版画《》的内容,为他一生最大的一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组成,也巩固了他印象主义大师的地位。
3.如果说:古典主义严谨,浪漫主义重情,那么印象派更强调的是什么?
意图: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音乐文化知识,用(3)引导回顾不同流派的特点,利于知识前后连接,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1、播放《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交响音乐片段,并出示思考题:
你捕捉到那些乐器的的音响?
2、再次聆听:要求(追随一中乐器,)听听这些乐器旋律、音色、节奏等有那些特点。
3、分段赏析《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1)导入部:由加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和竖琴的持续低音奏出,定音鼓极轻(ppp)的滚奏,描绘了黎明前大海的安祥。
(2)第一主题:从简单的双音音型开始,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吹出平行五度的降d大调第一主题:
(3)第二主题:由双簧管、第一竖琴和中音提琴组成混合音色奏出第二主题:它与第一主题构成对答,逐渐进入发展部分。
4、交流讨论(旋律线条模糊,结构自由、变化,音色独特、新颖)
5、聆听《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巩固对印象主义风格特点的认识。
6、归纳过渡:展示法国印象派作家莫奈的美术作品《印象﹒日出》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意图:增强学生体验、感受、分析、表述音乐的能力,初步掌握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1、过渡:印象主义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和感受。我们的自然界有很多的音乐,只要善于提炼它就可能成为一首动听的音乐。
3、分组创作,集中展示。要求:小组长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创作完成,面向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设计过程,展示活动的成果。
通过创造和表现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对印象主义音乐的认识。
2、你觉得印象主义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聆听《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结束新课。
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发展历程的了解;通过第二个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对音乐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1、教材内容深:德彪西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是一部很难驾驭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然而,作为近现代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特别是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又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它。
2、学生素养不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不足,课前又没有安排学生的搜集整理本节相关的知识,感觉到学生学习效果和预期都有很大的差距。
3、教学难度大:基于实际情况我遵循了以听为主的教学原则,既没有深入的灌输理论,也没有过多的讲解创作技法,只想让高一的学生能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得到一点点触动。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九
忙碌而充实、疲惫却喜悦……是啊,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这忙碌、疲惫中充实、喜悦、收获着。我将吸取遗憾的教训、收获的经验,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现根据市、区、学校的工作配档,制定如下20xx年个人工作计划:
一、思想政治工作计划。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音乐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学生一杯水的自来水。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快乐园。为了使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井然有序、包容性大,信息量多、形式活跃、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我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学软件的操作过程,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中全神贯注。处处体现音乐课特色,用旋律代替老师的指令,琴声就是他们出发的号角,让学生始终处于音乐的欢快氛围中。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谜语导入新课、故事贯穿课堂始终、音乐游戏中解决枯燥的乐理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的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教具:文字片一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课文。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6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学习第9段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桑娜宁可牺牲自己。
渔夫也要帮助别人。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一
1.会认12个生字词,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掀、魁、霉、裹、怨”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故事),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
3.学生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俄国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爱心的品质。
【重点】。
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形象。
【难点】。
感受俄国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爱心的品质。
多媒体演示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穷人”二字,提问学生看到这两个字有什么想法以及自己想到了什么?接下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它也主要讲到了处于沙皇黑暗统治下的俄国穷苦人民,那在这篇文章里又说到了他们的哪些事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圈画出来,老师通过ppt进行正音以及书写指导。
(搁、掀、魁、霉、裹、怨等)。
明确:一位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来到邻居西蒙的家中,发现西蒙死后,在一系列的心里挣扎过程之后,毅然决定收养她的两个孤儿,并最终与丈夫——渔夫决定一起抚养这两个孤儿的故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抓住重点,体悟道理。
过渡:我们知道在那个夜晚桑娜一家以及邻居家发生的事情之后,大家觉得在这篇文章中,女主人公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总结)。
1.“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明确:桑娜自己家里过得也很拮据,所以,在她想着要收养邻居家西蒙的孩子时,她心跳很厉害,另一方面,也是在担心自己的丈夫可能会不同意,但是“非这样做不可”足以体现出女主人公桑娜的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明确:此段运用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善良的女主人公桑娜的形象。“苍白”“激动”可以体现出桑娜此时此刻心理的跌宕起伏。
3.分组朗读——班里学生六人为一小组,朗读有关桑娜以及渔夫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等描写,从而深刻体会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桑娜一家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并且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那接下来,大家大胆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渔夫不同意收养两个孩子,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下节课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五)课后作业。
找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作品,并向大家分享读后感。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二
1、知识技能:
学生在自己关心、熟悉的情境中,掌握创建复杂不规则表格(编辑与调整表格、格式化表格的综合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同学及课本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课堂知识完成个人简历的制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让学生通过个人简历表的制作,了解现实社会竞聘上岗的趋势,对未来走入社会提前奠定心理基础。
(二)课题分析
重点:复杂不规则表格的制作;
难点:编辑与调整表格,表格调整为无边框。
(三)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在word的操作、编辑等基本知识,对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使用也比较熟悉,已掌握了简单表格的创建与编辑。
2、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提出设计“个人简历”为任务,与学生密切相关。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观察分析,通过实践掌握,发现问题,协作学习
(五)教学素材准备
环境:多媒体机房(带电子教室)
素材: word制作的个人简历;彩色线条图片,头像图片。
(六)教学内容和过程
1、情景引入:
1)、展示一个小动画《“小强”求职》,虽然这是一个带点搞笑的flash动画,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竞争,优胜劣汰,以后我们大部分同学大学一毕业也要应聘上岗,都要去求职,那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自己的岗位呢?我们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有特长。同时我们要带着自己的简历去面试,我想一份精美的个人简历也可以增加你面试时印象分。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就要用我们学习的知识word表格制作来完成一份自己的个人简历,让别人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你。
2)、效果展示
这是老师大学毕业时制作的个人简历,学会这节课你们也能制作出这样甚至更好的简历。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三
2.重点体会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从而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
2.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中音乐与人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1.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
2.让学生朗读体会,讨论理解;
3.播放琵琶曲,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
4.联系全篇深入挖掘诗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的原由。
5.大胆地从音乐描写段落切入,并把音乐描写作为研读主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展示ppt)。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打柴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共同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浔阳江畔,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浔阳城的白居易,在送别好友时,偶遇了一位身世凄苦的长安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板书课题、作者、音乐,竖写)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引入。(2分钟)。
二、初步感知:
1.本堂课我们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琵琶曲。(播放琵琶曲)。
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请学生们回答)。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可言传),可是诗人白居易就用文字将他所听到的琵琶音乐描述了出来,而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仍然如同亲耳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广为传播,吟诵不绝。(ppt)。
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描写琵琶音乐的经典文字。
2.七嘴八舌: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试与旁边的同学交流你读后的联想与感受。
二、初步感知:
1.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
(听音乐1分钟,过渡1分钟)。
(朗读1分钟)。
2.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2分钟)。
三、赏析:
1.与大家分享你们讨论后的收获。
旋律怎么变化?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除了刚才同学说过的句子以外,还把琵琶音乐比喻成哪些事物?(以声喻声)。
点出比喻与衬托即可。(3-4个就过)。
(板书:技巧:比喻、衬托)。
如果学生在之前点到了情感,就直接导入情感部分:
1)有声的是音乐,无声的是什么?声情并茂,除了写音乐本身,还有写琵琶女感情的句子。
2)刚才有同学提到“听出了什么感情”,引我们深思:琵琶女的弹奏能引起听众共鸣仅仅是因为她高超的演奏技巧吗?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因为她是带着情感来弹奏的,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2.心弦一动,琵琶声就不再是琵琶声,而是心声了。琵琶女借琵琶曲抒发了什么心声?(ppt)。
还是得联系她的人生经历来求解,(板书:人生)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写琵琶女身世的第三段寻求答案。请女生齐读。
妆成每被秋娘妒。——艳冠群芳。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众星捧月。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欢笑红颜。
如今: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鞍马稀,——门庭冷落。
舟中夜弹琵琶——无人知音。
一位过去粉丝如云、过着众星捧月一般生活的女子,如今是人老珠黄,“门前冷落鞍马稀”,无人问津,心里会是多么的愤懑不平啊。弟弟从军,阿姨逝世,身边再没有一个亲人,想要找一份感情的寄托,偏偏“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下自己一人在这清冷的浔阳江上独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内心是多么的孤寂啊。梦里想到过去风光显赫的时光,都会忍不住哭醒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板书:情感)。
如果学生结合音乐描写谈到了琵琶女的身世有相似之处,就直接将写音乐的诗句与写身世的诗句结合来谈。
3.我们能否从琵琶曲的起伏变化中,看出琵琶女生活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欢乐曲”:欢快明朗、清脆悦耳,起伏生动的乐章,往日盈盈笑语。“沉思曲”,心情沉痛,低沉停顿。“悲愤曲”,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高亢激越,愤怒控诉。帛裂心碎。
4.“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琵琶声,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琵琶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弹奏者的一腔幽愁暗恨?(ppt)与琵琶女素不相识的“江州司马”为什么会被琵琶女的弹奏感动?“同是天涯沦落人”
两人身份不同,地位也不同,素未谋面,萍水相逢,为什么会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请男生读第四段。
我从去年辞帝京——(结合材料)名噪京城,才华横溢(与琵琶女的色艺双绝,名动京城相似)。
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可见当年过的是“诗酒管弦,春风得意”的惬意生活(这与琵琶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相似)。
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受谗见疏,远贬浔阳(与琵琶女年老色衰,远嫁商人相似。美人自比忠臣,以女子被冷落比被君王疏远)。
白居易与陶渊明不同,本是抱着强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的,任谏官直言进谏,所作诗歌大都反映民生疾苦,他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他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被贬为江州司马,连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此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他仍想“兼济天下”,但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此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不安。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候。这次被琵琶女的演奏触到了内心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再听到琵琶女的身世,生出强烈的共鸣。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终于激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饱蘸辛酸之泪,写此篇。
四、小结:
回到我们上课开始时的问题:诗人是怎样用文字把“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音乐描绘出来的呢?从表面来看,这是在写音乐,运用了比喻、衬托种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挖深些看,这是琵琶女在借音乐来抒情,曲中含情;再挖深些,却是白居易在借琵琶女的演奏与身世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音乐只是载体,只是为诗人传达自己由人生际遇而生出的真实情感搭建了一座桥梁,音乐即人生。(板书)。
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来朗读这一段音乐描写,读出琵琶女弦上的真情,读出白居易笔下的幽情,读出琵琶女与诗人人生的起伏与不平!(ppt,配乐)。
五、活动:
(ppt)让我们就在此刻,铭记这一永恒的经典!试在课堂上背诵这一音乐描写片段。(请男生背、女生背或全班背,根据时间来决定)。
六、拓展作业:
通过学习《琵琶行》,我们知道:运用运用比喻、烘托等写作技巧来描写音乐,可以将音乐写得生动形象,而在描写中融入真情实感,才能将音乐写得打动人心。选择一段你喜爱的音乐,试着写一小段描述文字。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四
1、会认12个生字词,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掀、魁、霉、裹、怨”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故事),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
3、学生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俄国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爱心的品质。
【重点】
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形象。
【难点】
感受俄国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爱心的品质。
多媒体演示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穷人”二字,提问学生看到这两个字有什么想法以及自己想到了什么?接下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它也主要讲到了处于沙皇黑暗统治下的俄国穷苦人民,那在这篇文章里又说到了他们的哪些事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圈画出来,老师通过ppt进行正音以及书写指导。
(搁、掀、魁、霉、裹、怨等)
明确:一位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来到邻居西蒙的家中,发现西蒙死后,在一系列的心里挣扎过程之后,毅然决定收养她的两个孤儿,并最终与丈夫——渔夫决定一起抚养这两个孤儿的故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抓住重点,体悟道理
过渡:我们知道在那个夜晚桑娜一家以及邻居家发生的事情之后,大家觉得在这篇文章中,女主人公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总结)
1、“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明确:桑娜自己家里过得也很拮据,所以,在她想着要收养邻居家西蒙的孩子时,她心跳很厉害,另一方面,也是在担心自己的丈夫可能会不同意,但是“非这样做不可”足以体现出女主人公桑娜的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明确:此段运用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善良的女主人公桑娜的形象。“苍白”“激动”可以体现出桑娜此时此刻心理的跌宕起伏。
3、分组朗读——班里学生六人为一小组,朗读有关桑娜以及渔夫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等描写,从而深刻体会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桑娜一家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并且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那接下来,大家大胆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渔夫不同意收养两个孩子,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下节课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五)课后作业
找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作品,并向大家分享读后感。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五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精心的选材,组织巧妙的结构。
2、感受冰心与巴金的纯真友谊,学做真人。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僖藻尹汲靳笃
2、介绍古代一些表现友谊的诗歌。
赠汪伦 问刘十九 别董大
李白 白居易 高适
李白乘舟将欲行, 绿蚁新醅酒, 千里黄云白日曛,
忽闻岸上踏歌声。 红泥小火炉。 北风吹雁雪纷纷。
桃花潭水深千尺, 晚来天欲雪, 莫愁前路无知己,
不及汪伦送我情。 能饮一杯无? 天下谁人不识君!
3、请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小故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1919年在北京求学时即投身“五四”文学革命。1923年因成绩优异,提前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及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1954年以来当选历届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冰心文集》等。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春天里的秋天》、《寒夜》等,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1、如:淡交如水。语出《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学生讨论,课文中写了冰心和巴金哪些典型事例。(自由发言。)
再讨论,为什么要写这些事例,而不写冰心参加过“五四”运动;巴金勤奋写作,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启发学生应如何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就选,不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就不选。)
3、概括文章的主题。
本文选取了冰心和巴金交往的典型事例,表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纯真的友谊。
4、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用典型事例说出一个人的特点。
生答:《香樟树》、《山鸡故事》、《不能没有你》、《难兄难弟》、《兄弟连》、《红苹果乐园》。(3分钟)
2、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感人的名人友情故事呢?(5分钟)
生答:桃园三结义、高山流水、歌德席勒、鲁迅、马克思恩格斯。
3、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你与好朋友之间又感人的故事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5分钟)
4、(真情告白)也许,为了追求理想,我们不能与好朋友天天在一起,如今新年到了,你想对好朋友说些什么呢?请用笔写下来。(5分钟)
1老师寄语:相识是缘,相知是福,成为挚友是幸,我愿与每一位同学成为好朋友,共同谱写一曲人间至真至纯的友情之歌。
2、结束语:友情是写不完的、说不完的。歌德说:恋爱中的男女都是诗人,而我要说:友情中的男女都是诗人。你们写的一定是人世间最美的诗篇。真正的友情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结束也不会随空间的阻隔而淡忘,它只会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六
一、教材简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用多种方式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有直接心理描写,又有间接心理描写;既有错觉、幻觉的运用,又有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感人至深。教学时,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容中想开去,让学生在深挖文本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做到入情入境。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揍打、魁梧、倒霉、后脑勺、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的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
在阅读中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七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2、板书:忐忑不安。
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三、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患读课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刻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2、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3)桑娜想:与其 ,不如 。宁可 ,也要 。
再读课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
3、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1、自由朗读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1)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联系课文体会:
“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继继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读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丈夫对这个事有什么反应。
(2)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天气的恶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了)
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读理解。
2、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好!
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地多么善良。
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
与其 ,不如 。
宁可 ,也要 。
5、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二、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本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蕴含了新的教改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虽然是放下了架子,淡化了外在权威,真正是转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探究课文内容。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意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本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真正从“师道德严的架子中走了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了平等中的首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