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

时间:2025-01-04 作者:薇儿

读书心得是阅读一本书后,通过总结和概括书中内容以及个人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在写读书心得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书籍的读后感和思考,并且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路。读书心得是我们探索和理解知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希望大家都能积极阅读,并写出精彩的读书心得。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一

阿德勒心理学简单的理解是:“个体心理学”、“使用心理学”也可以看作是“勇气心理学”。他不同于大名鼎鼎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地方在于,阿德勒否定“心理创伤学”。佛洛依德认为很多成年人的烦恼和痛苦来自于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也就是每个人都背负着曾经经历过的种种阴影。而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也就是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为了某种“目的”而活。比方说,一个人形容自己说话总是脸红,他不敢去与人沟通。那么按照佛洛依德的观点也许要探究这个人小时候是否收到过某些“伤害”从而不敢表达自己。而按照阿德勒的理论来说,这个人也许是因为”害怕被他人拒绝“这个目的从而选择了”脸红“这个自我逃避的手段。又比方说有的人经常挂在嘴边说自己脾气不好,那么按照此理论,他只是为了”震慑“住别人或者用更少的沟通控制别人这个目的,利用”发脾气“这个手段去大发雷霆。脸红也好,发脾气也好都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这个人是否有勇气去改变。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所以想获得幸福的关键也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承认我们是有能力改变的,并真切的付诸行动改变。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不足,比起用”儿时阴影“、”外界因素“为自己找借口来说,改变其实是很难的。对大多数人来说保持现状都是更加安心,更加简单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幸福。改变难同等于幸福难。

自我接纳。

很多人都有羡慕别人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要真的问问自己:“你想成为别人吗?”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成为别人,这件事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获得幸福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自我接纳。我们要知道“我”这个容器不可以更换,但是可以更新。”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可以看作是人的性格,广义来说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或者人生观。阿德勒鼓励人们分清“可以改变的事情”和“不可以改变的事情”。当然我们的出身、父母、家庭、国籍等因素都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自由的对可改变的事情进行“重新选择“。我们要告诉自己:”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如果想获得幸福就要拥有改变自己的勇气,学会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

课题分离。

说到他人的问题就不得不的提到烦恼二字。书中提到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我觉得这样的烦恼在我们国家就更为明显。因为中国的文化里有一种“耻文化”,人们都十分在意自己的“面子”。在过去的农村就更为明显,就像李银河老师说提到过的,在过去的农村人们会花很多钱去办“红白喜事”也不会投资钱在改善生活和教育子女上。这种落后都在于人们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在意自己所谓的“面子”。阿德勒心理学也提到所有的烦恼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但是人们又不得不面对人际关系这个课题,这就好比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一样无法逃避。所以切断烦恼的根源也在于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书中提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做好—课题分离。我们要做到不去妄加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判断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如果不需要你承担的结果那就是他人的课题,也就真的不需要你去妄加干涉了。书中阿德勒举例说,心理咨询辅导认为,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最后还是要被辅导人自己去下决定做决定,辅导顾问师不能干涉的。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课题分离很容易被消极化,其实他并不是让我们对他人放任不管,而是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的课题,让自己和他人由自己处理课题的自信和能力。尤其在亲子关系中更是如此,作为父母更要让孩子认识到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如何把自己的课题做好,为自己做好。

人际关系按照距离和深度大致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课题。这三个课题的分离难度是递增的,给人们带来的烦恼也是递增的。其实人生这三大课题中工作课题是相对简单的,倘若有人不喜欢这个工作大多都是因为在工作中受到了批评、被贴上了无能的标签、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当你离开这个工作的时候,这个烦恼也被剪断了,工作课题是很容易被处理的。再者就是交友课题,在这样一个”友船翻“的时代,很容易瞬间失去一个所谓的闺蜜或者知己。爱的课题其实最难的,按照深度来看亲子关系又难于夫妻关系。因为亲子关系是不会被任何因素割裂的。因此父母对孩子做好课题分离也是帮助自己和孩子获得幸福的关键。

以最难的亲子关系为例,父母和孩子也要做好课题分离。这种分离和放任完全不同,放任是指:“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相反阿德勒主张:“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能做到亲子关系的课题分离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课题,这样是帮助父母减少生活的烦恼和负担更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课题,给他们独立和自信的能力,更是给予孩子获得幸福的勇气。只有接纳自己,过好此时此刻的自己才是幸福的开始。

做好课题分离,幸福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重要指标。

他者贡献。

做好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入口,只需要我们记住:”在意我们脸的只有我们自己。“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即“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做“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告诉我们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一点其实是让我们找到幸福的导航,我们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去生活,不去向外寻求认可和肯定(那是他人的课题不是自己的课题)只需要从心底信赖别人,相信别人是自己的伙伴(至于别人怎么对待我们也是他人的课题),从我们自己做起不去计较别人的反馈,由内而外的获得自由的幸福。比如工作也是一种他者贡献,我们工作更多的是要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非单纯的满足,在我们做好自己对集体贡献的同时,收获了归属感从而回归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即自我接纳)。

共同体的概念无限大,可以让我们用宇宙观的视角看问题从而也可以化解一切问题。你不在这里工作,也会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离开家庭你还有国家,离开国家还有世界......有无限大的共同体让你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价值,因此每个人都无需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实践中阿德勒提出了“横向关系”的概念,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做到“不表扬”也“不批评”,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都来自于你对他人的不平等关系。比如你表扬别人,那一定认为那个人的位置比你低,一定有等级产生。批评就更是如此。这样有等级对对话都是一种“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的纵向关系。阿德勒心理学强烈否定赏罚教育也是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我们只需记住无论是老板、公司职员、家庭主妇、同性恋、异性恋都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人与人之间“虽不同但平等”。学会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表达,尤其是一句”谢谢“真的足够表达你对他人的感谢和肯定了。这也让我想起《零极限》那本书中提到的四句箴言:”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这些都是横向关系的很好的展示也是获得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核心。

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用”存在标准“代替”行为标准“,每个人的意义在于他的存在而非他的行为。这一点特别能够帮助老人和失业的人找到幸福的坐标。很多”工作狂“都只能狭隘的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庭的不和谐来自于“生产者”。他们很容易因为自己是生产者来以不平等的方式对待其他家庭成员。比如很多父亲会以挣钱养家为由拒绝陪伴孩子、对妻子动怒、支配家人等等。书中提到每个人都有不是生产者的时候,退休的人、重病的人等等。我们要有勇气用“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从而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比如妈妈是一名家庭主妇,她做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对他者的贡献,这种贡献就是一种幸福。很多贡献都是看不见的,而我们自己要感受这种“贡献感”,这种感受就是幸福。甚至是重病在床的老人,他即使无法做事,全家也因为他还活着而倍感幸福和喜悦,这也是一种贡献感,更是一种“存在标准”下带来的幸福和自我接纳。

关于幸福的总结。

“世界及其简单,人们随时都可以获得幸福。”人生不是一条设定好终点的线而是点的连接。我们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可以获得当下的完整和幸福。你的世界只属于你自己,不能靠他人改变而智能靠“我”来改变。阿德勒说:“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从接纳自己开始不去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被他人妄加干涉;信赖他人,无条件的相信他人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而非敌人;从我开始进行他者贡献,体会贡献感带来的幸福感,最后找到自我的价值和归属;最后再次回归到对自我的接纳。

哲人说:“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并且还要记住一点。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愿我们每个人可以认真但不深刻地过好每一个幸福的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二

初看《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鸡汤式的畅销书,给你罗列很多观点,却对于生活的改变并没有什么意义。还好,最近在一次咨询中被推荐了这本书,认真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种观点也在脑子里混作一团,通过以下文字作简单的梳理。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这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见合著的,内容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形式呈现。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下面,我就分别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里介绍了阿德勒哲学的基本立场,即否认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如何认识现在的“目的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我,即某种生活方式——狭义上称为性格,广义上是世界观或人生观,但是我们了解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责任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改变的,之所以不能改变是我们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过去或环境影响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章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这里探讨了自卑感、追求优越、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自卑感是感觉目前有所欠缺的状态,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和努力工作;追求优越则是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一等;自卑情结则是因为我没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种逃避和借口,而优越情结则是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共处,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们要通过克服工作、交友、爱着三大课题去实现。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是使用心理学,使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们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这里主要介绍了课题分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你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队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念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如何判定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阿德勒否定追求认可,“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包括“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问题在于我有没有下定决心。

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谈论了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怎样的人际关系。上一章的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仅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积极主动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带来了良好的关系,而“横向关系”则是形成互相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横向关系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样求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进一步阐释“共同体感觉”,进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三点做起。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他者贡献是体验到我的存在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拒绝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闷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实际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能够赋予你人生意义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贡献为引导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即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对你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如果我改变了世界也会改变。

最后,读完此书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脉络一样生硬甚至不成逻辑,但是确实是思想上的一个冲击,以后我还会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够拥有这份简单的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三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读书,又一次凌晨四点入睡。只因为,今天下午的读书会,群主要求我分享还未读完的《被讨厌的勇气》,于是为了这一安排和对读书会的期待和喜悦,我做出了应允的勇气,所以开夜车一气读完。下面是本人对这本书的浅薄认识,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也拿起这本书,以便我们更多更顺畅的交流体会和收获。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哲学思想的心理丛书,是由两位日本作家及哲学家编著,他们分别叫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俩人以一位年轻人和一位禅师即哲人的五个晚上的对话形式,对阿德勒“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加以分析,里面告诉人们: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而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客体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他用家长怎么对待那些不爱写作业、不爱学习的孩子来阐释客体分离,用“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的谚语告诉家长,学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和全部,所以家长不能强加干涉。他还强调孩子既不应该批评也不应该表扬,是用糖还是用鞭子,产生的结果都是在操纵孩子。

而他还说: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伙伴,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而这些课题里,强调“我为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要求别人为我做了什么”!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让我们不停的舞动人生,活出精彩。最后,阿德勒哲学论对人生的意义做了解释,他说: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义是:我是个凡人,我活着的意义就是被需要,说白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娘说,生我那天早晨,生产队分谷子,虽然我刚降生,也给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觉得,为家人奉献,是我的最大享受,这样挺好!

这本书,建议作为案头书阅读,因为里面的道理不是一遍俩遍,一天俩天明白的,专家说,从现在起,要再用你岁数的一半才能参透悟懂,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四

最近读完《被讨厌的勇气》,它没有小说那样华丽与曲折,但却给人无比的力量,让人深刻的反思与启发。全书围绕哲学家与青年人的辩论与对话展开,深入浅出,余味绕梁。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身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身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身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区分清楚到底是自身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身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身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没那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身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目的、面子或者是自身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因此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身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身决定就行,并且要对自身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如果你不想被人讨厌,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身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显然,这种对自身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想不被讨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身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讨厌”是我自身的课题,我有权利自身选择;“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左右。即使有人讨厌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文档为doc格式。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五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显摆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来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

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课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来,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来的自然会来,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来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六

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关于人生的其他许多课题,书中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细细品阅后的你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七

前段时间读完了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书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副标题,吸引我的是书里面新颖的小标题,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以及"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这些充满成长性的观点正投我所好。

贯穿整本书的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以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书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着阿德勒,青年就像是个愣头小子,没大没小地不断质问和怀疑着智者的说法。

谈起心理学,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点的还会知道荣格,但是大多数人听到阿德勒的名字都会一头雾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本书都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数《超越自卑》了吧,传说阿德勒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成绩还不好,三岁时弟弟死在他身旁,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死于肺炎,可以说命运多舛。他有足够的理由自卑,但他却成为逆袭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帮助别人超越。

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创伤"的概念被创造出来,是否是为了满足"逃避责任"的目的?前两天读到李笑来的一篇文章,谈到"英语思维"是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英语思维"纯属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为许多人因为说不好口语而编撰的借口呢?这个观点提供了我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视角,或许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上,我们只是一直不愿承认因冲动和懒惰而闯下的祸罢了。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他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用"目的论"解释的话,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越惧怕受伤,就越会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阿德勒还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诠释来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他主张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进,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叫做未来。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书中有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有,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很多观点都让我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读起来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读完,可读完后,你却希望再多读一遍,慢慢咀嚼,让回甘在脑中持续得久一些。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在于这本书带给人多少新思考和改变,我相信,等过一段时间再读它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我已经潜移默化的在实践着其中的教义,会有更深的共鸣。

《被讨厌的勇气》是对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解读,以类似《理想国》中的对话形式,通过青年与哲人之间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对阿德勒的心理学做了很好的诠释和示范。

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人五个夜晚的讨论,透过生活中各种烦恼的表象,朴实平直地阐释这些束缚产生的原因,并试图让我们读者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同样,面对市场竞争和更新迭代的压力,传统行业在转型和战略调整上,总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

企业过去的业绩与经验、一贯以来的工作方式、内部的改革阻力,也让不少企业止步不前,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攫取新的成长机会,甚至走向衰落。改变,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也是从不幸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改变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现状,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选择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摈弃"保持现状"的安全感,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动权。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太害怕被他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看到身边的人活跃幸福的姿态,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而选择缩在自己的壳里,避免与人发生关联。适度的自卑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追求优越性,并非是要尽力超越他人甚至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晋升,而是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接纳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长处,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常常见到年轻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或者儿时的经历作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将自己当前的窘境归咎于他人。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论,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却根本不考虑"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们的竞争或胜负意识,因为常常拿自己跟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步入那个"之类的想法,自卑情结或优越感就会随之而生。竞争或胜负意识,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当成"敌人".而因为这种竞争关系,人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会步入权力之争,通过发怒、责难对方,试图让对方屈服,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夫妻关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是如此,同事之间甚至上下级关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骂或者公然挑衅,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对方的隐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其实是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借此让对方屈服。一旦破除这种竞争关系,我们就能克服自卑情结;直面人生课题,不给自己找借口,才能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摆弄。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过分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常常会扼杀我们选择的自由。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那就不能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法获得自由。

在中日韩这几个推崇赏罚式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这一手段,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获得表扬和奖赏。对于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认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身边有个朋友重点大学毕业,毕业后开了家餐馆,虽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别充实,每个月也能净盈利两万。但朋友的家人对他开餐馆一事特别反对,认为餐饮是低级的工作,三天两头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压力,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去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干起了文员,每天郁郁寡欢,觉得相当痛苦。

第四夜。

如果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即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也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们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以为看到了些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尼布尔的祈祷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活在当下要求我们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通过为他人做点什么,发掘"我有能力"的意识,更积极地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达成共同体感觉,赋予人生以意义。

阿德勒的心理学,通过对简单案例的讨论,把读者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真正让自己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对于我来说,一本好书应该是钥匙到锁开的那种直接。如果磨磨叽叽,半天让我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那我的选择一定是放下他,没有兴趣再读下去。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让我捧起来,就不想放下的书。

这本书是以对话的方式来解答问题、阐述观点的。正如序一里说的:对话体使得我们阅读时感到亲切,有"如师在临"的体验。

读这本书之前,先认识一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书的观点很多,我依然选择让我感触很深、我能够理解分析透彻并且和我自己有连接的部分来分享。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弗洛伊德认为:你今天的不幸,都是你过去心灵受到创伤的原因。而阿德勒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场大的灾难或幼年受到虐待对人格是会有影响,但死抱着过去不撒手,拿过去当借口,认为我现在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我过去心灵受过伤害所造成,让自己深陷于一种悲伤不能自拔的情节当中,那只会让你停滞不前,起不到任何的积极作用。只有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积极意义,让我们正视我们的创伤,才会起到积极作用。你自己过怎样的生活,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这让我想起去年看过毕淑敏的一篇文章——《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可以简单直白的告诉你,应该怎样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年的伤害,摘抄下来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这些"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深深的烙印。(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那时你还小,你受了伤,那不是你的错。但你的伤口至今还在流血,你却要自己想法包扎。如果它还象下水道的出口一样嗖嗖地冒着污浊的气味,还对你的今天、明天继续发挥着强烈的影响,那是你仍在听之任之。童年的记忆无法改写,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却可以循着"重要他人"这条缆绳重新梳理,重新审视我们的规则和模式。如果它是合理的,就变成金色风帆,成为理智的一部分。如果它是晦暗的荆棘,就用成年人有力的双手把他粉碎。语言犀利,一针见血。

自卑感来自主观臆造: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一直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有自卑感。但心理学上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自卑。了解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后,发现无论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要看你赋予他什么样的意义。如果赋予他积极意义,你的自卑感,也会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你的自卑感,其实是你不满足于现状。所以不断要求自己进步,让自己变的更优秀的一种推动力。被赋予了积极意义的自卑感,是会起到积极作用的。

而完全沉浸在自卑中,让自己变的越来越消极,便进入了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也被阿德勒认为是一种借口,一种停滞不前安于现状的借口。其实安于现状也是一种选择,无关对错,只要能够符合自我满足、自我接受的前提条件。但是,那是因为你愿意并且接受,与其他无关。如果你已经区分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请审视一下自己,你是有一点点自卑感,还是深陷于自卑情结之中不能自拔?还是阿德勒的观点: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如果有了竞争,不知不觉中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一个人跟一群"敌人"生活在一起,怎么会轻松快乐?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的前进即可。这句话很好理解,但是真正做到还是有难度的。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外面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总与他人比较,产生嫉妒、怨恨等心理是不可避免的,那种感觉不但产生不了什么积极作用,同时会让自己很苦恼。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或看到自己是嫉妒与怨恨的。可是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这种情绪很难避免。所以,努力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向着理想中的自己努力,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离理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近。这种感觉会让你更加自信,而且你相信,不断在超越自己的自己,会越来越优秀,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终于到了这一章节了,这是最近我一直在自己身上实验运用的课题。他真的可以帮助你解决生活中、人际关系中的很多问题。简直就是生活中的"万能膏"。

先摘抄书中一些比较有力量的字眼儿:

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我对课题分离的理解是这样的:比如生活中经常有人需要你给予建议。那么,你的建议就是你的课题。而是否接受你的建议就是他的课题,你不能干涉他是否接受你的建议。他的课题,他可以自己做来做决定。当你没做好课题分离时,你会觉得,我在帮他,可他不但不接受还不领情,多么令人气愤。可是课题分离清楚了,事情也一下就变的清晰明了了。

再举个例子:我需要你帮忙,是我的课题。你决定帮不帮忙是你的课题。你帮与不帮都是你的决定,我只能接受,不能干涉。如果我对你的不帮忙,横加指责,我就干涉了你的课题。课题分清楚了,然后互不干涉,自然会减少矛盾,人际关系也和谐了。即使你们是母子关系、你们是亲密的伴侣关系、你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是,他是他,你是你。

上述的课题分离还算容易,对于我而言,怎样面对我跟孩子的课题分离?比如我怎样认识学习是他的课题,哪些是干涉,哪些是帮助?虽然有难度,但是这个课题分离是一定要做的。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一直以来,共同体感觉这个词都让我感觉到很抽象,我想拼命的把他具体化?可是难度很大,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直入内心去认识他,把抽象的具体化。那就从一个特别具体的名词----伙伴作为切入点,来尽量把共同体感觉具体化吧。

生活中我最可以称之为伙伴的人,就是我们家沈先生。家庭,是共同体中的一部分,一个点。从这个点,放射开来,再从家庭到学校、单位、国家、人类等一切,甚至包括宇宙。

在家庭中,我和大小两位沈先生,是合作伙伴。我们各司其责,分工不同,自己有自己的位置。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不能一味的索取:你一定要来关心我,认同我,包容我。而更重要的是,我能为家人做什么?我可以为他们做准备可口的饭菜、有干净衣服、储备一定的知识为你们解答困惑。

在平时,不断的积累、进步,把一个积极的、充满能量的、能够给伙伴们提供帮助的自己准备好,这便有了共同体感觉。继续展开说,走出家庭,来到社会,我能够为社会做什么,能为社会中的伙伴们做什么?一样的,我已经把一个积极的、充满能量的、能够给伙伴们提供帮助的自己准备好了。在我能量低下的时候,我的伙伴也准备好了一个可以为我提供能量和帮助的他自己。这样,大家都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从付出中获得归属感,无论你所处的天地有多广阔,你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共同体感觉。

只要存在就有价值。

其实写完共同体感觉,我就不想写了。可这样就留给别人了一个错误观念,对别人有帮助的,才是有价值的。

书中举了个例子:假如某人的母亲遇到交通事故,而且陷入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他能活下来,该就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她只要存在对他的至亲而言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了。所以说:请用存在的标准去看待他人,而不用行为标准。如果按照存在标准来看待他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

当你有了共同体感觉,你存在就是有价值的。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不要将灯光打向人生整体,去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于与未来,而忽略的此时此刻。人生,正是由每一个此时此刻组成。认真的过好每一个此时此刻,你现在这一刻就能幸福。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这是一本心灵层面的书,有点曲高和寡,不太容易读懂。读书会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家各自把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分享出来,让彼此在一个一个抽象的名词中,找到了具体化的意思。

书中的内容很实用,他就象开出一剂剂心灵处方,把身边很浅显易懂,而你却被深深陷入其中,不能理解的问题罗列出来,给你提供解决办法。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谢谢年妈推荐。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八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出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你可以选择继续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容易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变又害怕改变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气,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讨厌或者不喜欢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如果一开始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九

今日读了一本很薄的书,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翻开书就看到这句话: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句话。那么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你,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吗?你存在的价值、你的幸福还是无法用金钱买到。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是这么认为的。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以及爱。这些就是烦恼的来源。那么,有解吗?不能够逃避,阿德勒说请直面“人生课题”吧。所有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但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不惧怕被任何人所讨厌,真是太需要勇气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会被人讨厌,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绝不去编造谎言。

这样的生活,估计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阿德勒却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呀。

因为我们有这种力量,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十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生追求一个女生,结果女生答应做他的女朋友没多久,他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渣男。

但是在《勇气》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见,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父母强烈反对你所选的工作,父亲大发雷霆,母亲痛哭流涕,甚至扬言断绝父子关系。但是,作者认为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父母的课题。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进一步,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是剔除掉别人给你的外在压力,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按照作者这个观点,那么这个男生只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罢了,那个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课题。

最近重新思考了这个想法,关于课题分离,似乎并不能简单的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还涉及到了责任的问题。比如,我们是否可以不顾责任,任由自己选择。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需要思考:女生答应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承诺,应当承担某种责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种承诺,是否可以不顾这个承诺毁约。或者说这些都无所谓,毕竟最后也是他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然后他就会看到这个选择究竟是不是对他自己最好的选择。如果是,那他继续,承担后果。如果不是,那么他也就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按照新的自认为的正确道路前行。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十一

这其实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悦纳自己的工具书!

但这本书与市面上那些浅薄的心灵鸡汤文章不同的是,它提供的理论逻辑是完整的,是完全自洽的——青年已经把我们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提了一遍,而智者也一一为其解答了。当所有可能的质疑都通过理论本身解决之后,读者自然会觉得:“好像只要我们换一种视角看世界,就能获得生活中的幸福、成长的可能……”

书中的青年身上有我们很多人的影子,他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见的问题——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现实,总被过去的原因蒙蔽双眼。渴望摆脱过去,但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牢牢盯着过去的事情不放,所以我们只能困于过去,一再重复过去。就像书中的青年,一再坚信那些使自己痛苦的原因,无形之中强化了“自己是无法改变的”这一错误信念,所以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只能一再重复过去的使我们痛苦的生活。真正使我们痛苦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即使遇上可能使我们成长的劝诫——如同书中智者的言论,我们下意识的第一反应也是如同刚开始的青年的反应一样——觉得荒谬、可笑,于是反驳、质疑。

也许现实中大多数人没什么机会遇上一位如此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智者(看完了这本书之后可以算是间接认识了哈哈),但是现实中不乏一点一滴可能促使我们成长的机会,它们就像是不那么巧言善辩的智者,就像那些老套的心灵鸡汤文章中只会用演绎的方式给青年解答疑惑的智者。如果我们像青年一样只信奉那些所谓“坚不可摧的原因”,我们也会觉得这些故事荒谬、可笑,然后质疑,置之不理。我们是这样错失了能使我们成长的可能性的,所以我们只能受困于我们信奉的原因论,在不可改变的过去的事实中受苦。

如果信奉原因论只能让我们受苦,那不如换一个视角看待世界,改为信奉目的论。

人类是可以改变的,那些过去的痛苦并不能定义我们是谁,也不能决定什么——如果能相信这一点,也许就能寻找到幸福的钥匙——不纠缠于不可改变的事实,着眼于此时此刻,找到自己的目标,冲着自己想实现的未来而努力。

但我在亲身实践的时候,总觉得这有一定的难度,人类好像总是习惯于回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给自己下一个结论,定义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旁人做自我介绍时,我们总会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举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事例来佐证;我们评价某一个人时,也是从他/她做过什么来评价的。

这好像是人类思维的惰性,总想快速给某人某事贴上标签来进行简单易懂的思考,从而忽视了对方不确定的未来改变的可能性。

所以,我会评价这一本书为“工具书”,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提出的理论是具有指导意义和可行性的,还因为如果要想亲身实践其中的理论,必须要反复翻阅这本书,时不时提醒自己要克服思考的惰性。

改变都是困难的,尤其是彻底的“破茧成蝶”。当自己亲身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也成了书中莽撞而不成熟的青年。原本当初看了一遍便翻阅过去的自以为了然的问题,在现实中却是切切实实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而当自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再回去翻阅这本书时,对已经看过一次的解答才能有更深的体会。于是我不得不感慨,阿德勒心理学能有这般足够强大的厚度和生命力,能够支撑起人们在生活中的一次次检阅。

所以,亲身实践后我才明白:阅读这本书时,不能站在智者的角度去看青年,也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二人的辩白,应该站在青年的角度去聆听智者给我们的教诲,就像我们自己在聆听一位智者给我们的教诲一样。并且每当我们生活中遇见类似青年的困境时,都要提醒自己回到书中去重温智者的教诲,就像智者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生活一样!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十二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十三

之前我说过,我变成了一个油腔滑调,油嘴滑舌的人了。当时半调侃半认真的说自己只是在靠近自己的本心。但进来发现并不全然如此,可以说是在靠近本心,但是是以一种更加曲折的方式,绕了半圈。

最开始改变的尝试是想着皮一点,将一些想法半认真半虚假的说出来,比如说特意给陆哥买,留的提子。然后发现还挺好玩,开始大家好像也觉得不错,自己也挺享受其中。结果我就像小孩子拿到了喜欢的玩具,不停地如此尝试,放飞自我。中间我还产生了误解,以为这正是我所喜欢,想要这么做的(虽然那段时间确实很喜欢,也想这么做)。但现在想来,这样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加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只不过与此同时在其中也参杂了玩笑,虚假的成分。其结果就是在油腔滑调,油嘴滑舌上越走越远,带着几分真心,几分玩笑,不停的口嗨。

然而这一定程度上,这并不能说保持本心,仍然不过是换了一层马甲的软弱罢了,本质并没有变。在很多关键的地方,仍然十分软弱,十分被动,实际上仍然是在逃避。所以很多时候仍然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仍然小心翼翼,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伤害他人,小心翼翼。

下一步我会尝试更多地直接表述自己的喜欢与讨厌,想与不想,更加从心。但至少现在,还是做不到课题分离就是了,或许永远也不想做到这个地步,或者不敢做到这个地步。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十四

是值得时时翻阅的书。常读常新。

书中提到,我们无法改变,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气。当一个人具备了被讨厌的勇气时,关系也更简单轻松了。

课题分离很重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可以避免我们被束缚或束缚别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课题是谁的呢?那就看这个课题需要谁负责?谁需要承担这个课题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还有一个反常规的点在于,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不能决定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什么人。如何看待过去、创伤或什么,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开自己的人生课题了。面对它们。

自我接纳而不要自我肯定,无需假想自己是多么优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骗,需要实事求是。这才是诚实地肯定自身的价值,但凡存在,就是价值。

对他人要当成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看成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这样才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分,真正获得了自由。

以及,要发展、意识到共同体感觉,我们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当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会自然而然地贡献,这个贡献不一定要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在这种贡献中,我们会更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要批评和表扬,无论是对孩子还是谁。很简单,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体系,都带着上级对下级的不平等色彩。也会在无形中形成干涉。一个有赏罚心理的人,容易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变得胆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而故意讨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鼓励是这样的,是平等和自由的关系,是真诚地说谢谢,当他人帮助了我们时。鼓励也是对他人的帮助,必要的一种帮助,当他人需要时。

发现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真正读这本书是最近,很有缘,对应到我的许多“症状”,可以说解开了我的不少心结。书里还提到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不要盯着过去,也不要盯着未来,自己去赋予意义才是自由啊!

并且,请活在当下吧,当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刹那,它不是一条线,更像是一个点,这才是我们可以把握住的。

读完之后,真心感觉到内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种情境下该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人生自助书。

感恩。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十五

20_年,应该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败。同时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实是从一开始就在冥冥之中决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接触到什么样的人,人生能走多远。

其实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我羡慕着周围的人、我也希望我能变成其他人。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也有限,没有背景、没有房、没有车、没有钱、大龄女性还没结婚、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人生何其失败,想要的都没有...想争取的从来不会到我手上....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越长大越发现“万事如意”太难了…申博士失败、国考失败、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惨痛经历、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绝望....也许我的一个借口吧。我已经分不清自己走到这里是实力还是运气,我觉得运气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会在运气“用光”的时候这样颓然不振,对过去、对整个人生都充满了失望。

也许是自己已经经历过一遍了,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实道理很简单,天生的因素和过去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的时候也没有人问过我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以这种方式生活(我其实...真的宁愿我从未来过,这个想法一直没有改变),但是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我们都有重新选择如何去生活的权利。所以,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也许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独终老,那么我也要让自己开心快乐地孤独终老。

人生贵在不断学习、不停思考、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给自己的。这本书,仿佛让我自己复习了一下20_年的痛苦与释怀,有很多时候,这些道理,不经历,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应该进行比较,做自己就好。活在当下,认真活着。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十六

一半科普一半鸡汤,后续中有提到并不是阿德勒心理学,而是岸见-阿德勒心理学:换言之,摘取和套用了阿德勒提出的一些主张和概念,但整本书的idea其实是岸见先生的。

我一直觉得在什么阶段看什么书,怎么读,读书的先后顺序都很重要;少年要的是鼓励和适当的磨练,青年需要批判和反思,中年则是沉淀过后好好做事业有所贡献的阶段。

全书的鸡汤味还是比较重的,对话侧重让来访的青年引出哲人的观点,意在降低阅读难度增加趣味性,而非思辨性;结合全书的信息量我更倾向于用非对话体来写,能大大缩短阅读时间;更像是一本临床心理学治疗中的指导手册,而非哲学性质的心理学著作,也需要和阿德勒心理学区分开来,书中某些片断性的方法论论点具有启发性,但失之严谨和思辨。

以下几点是我感触比较深的:

用目的论的方法来解读过去的“创伤性时间”,而非原因导致的决定论,我个人赞同这种观点,但否认书中所说的床上并不客观存在。

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题分离”,认识每个人自身的课题从而明确责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即找到在多个层面社会共同体中的位置和归属,但我也否认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的看法。

人际关系岸见提到了横向和纵向关系,认为获得幸福的关键是建立横向关系,但我也反对纵向关系的非客观存在一说。

书中提到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的人生三大课题:工作,交友和亲密关系;阿德勒主张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是“不可分割”的完整存在,反对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的二元对立,强调个体全方位趋于一致性的融合发展。

岸见认为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一切的改变都为时不晚,而在于读者是否能下定决心开始改变自己;追求自由的人生需要勇气;还有不被人喜欢的勇气。

最后一张提到舞台的聚光灯效应,提倡活在当下;如果舞台灯光足够强,台上的人看不见台下的观众和台后的人员,从而得出只要对当下足够聚焦便不会纠结于过去抑或惧怕未来,得出“活在当下”的主张。

后记中有一段话心有戚戚焉:“…我遇到过很多‘青年’。青年们都想认真的生活,但很多人往往被自以为无所不知,通晓世故的年长者提醒‘必须要更加现实’,今儿不得不放弃当初的梦想;同时因为纯真,所以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累,感觉疲惫不堪。

希望认真生活非常重要,但仅仅如此还不够。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如果不懂得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就会因为想要满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伤害他人而导致虽有自己主张但无法传达,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纵观全书,核心观点乃是岸见先生的选择自由人生的勇气学说,同时对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些观点有所提及。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十七

《被讨厌的勇气》里面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梦想这件事,但我觉得关于人生是一条直线还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刹那的问题,其实就是在说梦想。

书里提到,人生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刹那,而不是一条直线的“在路上”,它让人“活在当下”,其实活在当下听起来是一件很空的概念,但书里面论述的其实非常好。

对于人生目标这件事,根本不在于什么远大计划,因为人生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把每一个当下都用尽全力的过好,也就无所谓什么远大不远大的目标了,因为毕竟“越努力,越幸运”,往往好的结果常常会与有准备的人不期而遇。

任何的眼高手低都不配谈远大目标,而真正的脚踏实地又不需要谈远大目标。所以,远大目标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

我记得9月15号中午才写了匆匆那年的那种小感叹,傍晚就接到了父亲病发的通知。然后我整个人在之后的时间里,陷入了一种消沉悲观的情绪里,我突然意识到今后的人生将都是减法,我不知道如何去调节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我的家人。

我想,我不能奢求生活温柔待我,但我可以温柔待她,常常微笑,常常感恩,幸福感总不会离我而去的。

《被讨厌的勇气》不是一本故事书,甚至看起来非常像一本鸡汤书,但其实它自有其深刻处,我很喜欢亦非常感谢这本书,就算它是鸡汤,我也要先干为敬!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十八

可以说是对于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因为里面谈及的好多问题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决了。

自我承认是一个内心戏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我好久没有给朋友圈的人点赞了,如果我给她点了赞,另外一个人看到我之前没有点赞怎么办,还有如果我在某个人发的朋友圈评论了,她不回我怎么办会有点尴尬。

然后总会给自己设置不同的未知困难,比如我想转租房子房东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转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广州,然后房东不给我押金咋办。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你们女生真是醉了,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想着有个困难在那里,我跨不过去怎么办呀?欸欸,就是这么事多,我自己看着这些小九九都心烦,太累了。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学的书,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反,而是目的论。原因论是发生事情导致结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以过去发生一些难受的事情为因,导致现在的”我“有不开心的症状或者说是抑郁症。而目的论,是”我“遭遇了悲伤的事情,我需要悲伤的情绪来使我坚持我下去,正是因为我需要才有选择悲伤或者抑郁。而事实是,我可以选择这次事情作为一次经验,我选择去面对它挑战它,我至少战胜了它,是一个勇敢的人。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之前总是找借口,我现在这种软弱的性格,就是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得到过肯定。其实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不能因为童年没有陪伴,我就选择自暴自弃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为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夸奖而自我否定。

其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人说过,”任何事情只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是好处还是坏处,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主观的看法。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说的,“我想一辈子做个钓鱼人,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鱼的心情了。”其实往往是自己伤害自己,所以,也想对那些抑郁的人说,不要和自己纠结也不要责怪自己,你没有错。

文中还提到人生的意义,这完全是一个主观问题没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现在有了答案,也会随着时间自己的三观改变而改变,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它意义,你想有它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意义。

最后,要关注于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也不要过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来,当下才是进行时才是最可靠的。

前段时间读完了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书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副标题,吸引我的是书里面新颖的小标题,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以及“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这些充满成长性的观点正投我所好。贯穿整本书的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以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书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着阿德勒,青年就像是个愣头小子,没大没小地不断质问和怀疑着智者的说法。谈起心理学,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点的还会知道荣格,但是大多数人听到阿德勒的名字都会一头雾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本书都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创伤”的概念被创造出来,是否是为了满足“逃避责任”的目的?前两天读到李笑来的一篇文章,谈到“英语思维”是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英语思维”纯属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为许多人因为说不好口语而编撰的借口呢?这个观点提供了我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视角,或许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上,我们只是一直不愿承认因冲动和懒惰而闯下的祸罢了。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他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用“目的论”解释的话,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越惧怕受伤,就越会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阿德勒还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诠释来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他主张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进,就在追求卓越。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叫做未来。

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书中有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有,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很多观点都让我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读起来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读完,可读完后,你却希望再多读一遍,慢慢咀嚼,让回甘在脑中持续得久一些。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在于这本书带给人多少新思考和改变,我相信,等过一段时间再读它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我已经潜移默化的在实践着其中的教义,会有更深的共鸣。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团队老大说我在看《被讨厌的勇气》,老大又看过了,还和我说有电视剧,但是和书不太一样。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电视剧。

对于剧中开头年轻女士毫不客气地买走小女孩极度想要的最后一个草莓蛋糕的行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这个人怎么这么没道德和一个小孩抢东西”这样的想法。

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勇敢地说“yes!”而面对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胆说“no!”,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并不存在谁应该因为年龄差距、社会地位等原因而让着谁,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奥义。

而我自己正是因为缺乏“被讨厌的勇气”才会出现有人和我借了钱长时间不还,而我担心提醒对方还钱这个动作会影响到我们的关系而迟迟不说,导致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又没有的情况发生。

实际上大胆的说出来自己需要用钱了,请他把欠的钱还一下,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关系,反而不会因为自己不说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猜忌,以至于两个人的关系因为猜忌而慢慢疏远。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们需要并且一定要学会的一项技能。这本书通过对话的方式让生涩难懂的心理哲学变得通俗易懂。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最近看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内容是在讲述阿德勒的心理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用目的论来分析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认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接下来,运用目的论的观点来分析一下以下的行为。

1、最近在家里闲来无事,终于有时间可以做之前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了,比如学习、健身、看书等等。想好了就要开始行动了!刚打开书突然发现有个事情需要现在处理一下,处理完了就开始学习,刚忙完发现自己了,不能亏待自己要吃点好吃的,在吃东西的时候得看个剧刷个视频啊饿,光吃东西太无聊了。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每天都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没有时间学习。可是实际上是这样的吗?不是。我是因为不想学习,所以制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订了今天要学习的计划,但是因为课程时间太长、老师讲课太无聊、还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学也没有时间学习。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逃避学习刻意制造出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每次学习时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为都是逃避学习的做法,不是因为有了这些事情没有办法学习,而是为了逃避学习刻意制造了这些事情。

2、性格内向的人,不太喜欢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为内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论:因为在人际沟通、交通方面有障碍,害怕和人说话,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现出来内向借此来逃避和人交际。

3、以前的好朋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联系了,有时候也很想去联系,但是每次都会想到之前以前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甚至不敢去联系。之前的想法:因为过去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应该联系,保持现状即可。目的论:因为不想或者不敢联系,所以想起了以前发生的事情,来加深自己的这个念头。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所做的很多逃避现实的事情没有意义,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立足当下看未来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出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你可以选择继续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容易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变又害怕改变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气,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讨厌或者不喜欢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如果一开始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区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决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如果你不想被人讨厌,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显然,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想不被讨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讨厌”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左右。即使有人讨厌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十九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团队老大说我在看《被讨厌的勇气》,老大又看过了,还和我说有电视剧,但是和书不太一样。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电视剧。

对于剧中开头年轻女士毫不客气地买走小女孩极度想要的最后一个草莓蛋糕的行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这个人怎么这么没道德和一个小孩抢东西”这样的想法。

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勇敢地说“yes!”而面对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胆说“no!”,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并不存在谁应该因为年龄差距、社会地位等原因而让着谁,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奥义。

而我自己正是因为缺乏“被讨厌的勇气”才会出现有人和我借了钱长时间不还,而我担心提醒对方还钱这个动作会影响到我们的关系而迟迟不说,导致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又没有的情况发生。

实际上大胆的说出来自己需要用钱了,请他把欠的钱还一下,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关系,反而不会因为自己不说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猜忌,以至于两个人的关系因为猜忌而慢慢疏远。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们需要并且一定要学会的一项技能。这本书通过对话的方式让生涩难懂的心理哲学变得通俗易懂。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二十

“生活给了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感谢本书,让我获得了解脱和治愈自己的方法。

本书基于阿德勒的理论体系,帮我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是来自过去。当哲人平静地说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时,我的思绪有瞬间的凝固,然后瞬间豁然开朗。是的,是瞬间原谅了某些人和事,瞬间释怀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经,瞬间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近,瞬间——放下。

我认为我不是个执念很重的人,虽然“过去”——直白的说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我的选择我的判断,但当我终于有勇气执起他的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感受到他带给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时,其实我已经将所谓的过去深埋心底,虽然仍旧不能释怀,但我试着遗忘——既然我不能改变血亲的事实,那我只要做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种义务。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继而认识了阿德勒,如果说正面管教让我不再纠结那些所谓的伤害,让我理解那只是他们不懂爱我的方式,那么透过《被讨厌的勇气》所呈现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让我更加释然和解脱——过去的好与不好已然成为过去,它已影响了我那么多年,为什么我还要让它继续?放下过往其实是放过自己,当我有勇气走入婚姻并将我的女儿带到这个世界,那些过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经的不释怀也不过就是一段不开心的经历——仅此而已。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在没参加读书会之前我觉得在人际关系这个层面我没什么可纠结的,因为我狭义地定义了“人际关系”。感谢19班的lisa,这个学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维和逻辑的缜密呈现给了我对“人际关系”更全面的认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顺了自己的问题。

她总结的人际关系包含三大矛盾:比较、竞争及权力之争。从前,当我烦恼体重直线上升、考试考不好、与父母意见不一时,我不认为这些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但现在当我仔细且深入地探想这些烦恼问题的目的时:在意体重源于比较,考试是为了竞争,而执着于对错则是对权力的争夺,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说法,其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人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要得到別人的认同。即,人的烦恼在于离不开群体,却不知道该如何合适的、把自己放置在群体中并让自己成为有贡献感的人。

接着,“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打开了一扇改变我命运的大门。原来——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的人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与我无关的人生,别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与我无关。如果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即,在“我”的课题中做好决策者和承担者,在“他人”的课题中做好旁观者或援助者,忘掉别人的标准,感受自己的幸福,就已经足够圆满了。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我常说“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如同我将我的人生界定成“一直在路上”。可其实,人生中只有现在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与其纠结过去或忧虑未来,不如在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就像书中所说:“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曾公曾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活好了当下,就活好了一生!

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是幸福的勇气。不要怕被讨厌,这样心才会自由,人才会自在。

要怎样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呢?

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

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阿德勒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此时此刻才是生活的真谛。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就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我承认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写文章,大概没有什么逻辑和结构,只是一些思考,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是一本日本作家写的,却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据说卡耐基(就是那个写了《人性的弱点》的那个人)深受这位据说是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著名的人影响。

书中用哲人与青年的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一些穿着心理学、哲学外衣的问题,内容我不想赘述,我们就只来谈谈我的看法。对话这种模式相信成熟的读者一定能识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设置了两个仿佛对立观点的人,这种假象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剥夺了我们思考的权力。

全书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但我认为这种积极向上可以说是消极的,不顾一切的向前,当然这种态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国情需要的,但是作为有思考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一味地吧读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会意识形态当中,给人们灌输努力、进步的想法,忽视社会的不公,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

我认为他所说的进步甚至不算进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这样的话是空洞的,即使是问我们的父母,努力奋斗一辈子的父母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认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无法说出一个答案,甚至已经会破罐子破摔的说:“为了你啊”。我们的上一辈已经没有答案,到我们更加没有,我的答案是只是跟着社会的车轮往前走,最好的办法是不加思考。活下去,以父母为负担的活下去,干干净净的走,不伤害两个单纯的灵魂。也不知道谁曾有幸见过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在这个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时代。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哲学家)、古贺史健(自由作家)。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装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的自然会,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二十一

刷知乎时,看到有人提问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几本书,该提问下,几个高赞回答都提及了《被讨厌的勇气》,书名和我以往认知不太一致,出于好奇,我就立刻选择了这本书。

2.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第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禅者辩论的形式展开,一人一句,你来我往,我们仿佛就是那个青年,在被禅者说服和质疑中产生自己的思考。由于是对话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觉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决自己的困惑,还是应该多读几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书有太多观点值得深究,由于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只能凭直觉觉得部分观点太过主观,比如阿德勒否定过去经历对现在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现在你的行为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以过去的经历为借口。

阿德勒认为幸福的主动权掌握在现在的自己手中,关注自己能改变的,而不是不能改变的过去,如果能那么容易舍弃过去,世界的确很简单。

其实对我产生启发的是下面这个观点。

阿德勒提出,我们应着眼于“此时此刻”,而“此时此刻”是指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于“此时此刻”,就会忽略过去和未来。由此,阿德勒还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等时机到了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会无所进展,在达到目标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再结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经济实力了,或者等工作稳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闲时间学画画,但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谁也不知道,于是画画的种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过寄托未来,而忽略了”此时此刻“,此时此刻,虽然我没有钱,没有工作,但只要热爱,总会有千万种方法去学画画。当然,我不会承认,我不够热爱画画哒~我只是懒以及寄托于未来。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二十二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哲学家)、古贺史健(自由作家)。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装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的自然会,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被讨厌的勇气》是对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解读,以类似《理想国》中的对话形式,通过青年与哲人之间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对阿德勒的心理学做了很好的诠释和示范。

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人五个夜晚的讨论,透过生活中各种烦恼的表象,朴实平直地阐释这些束缚产生的原因,并试图让我们读者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同样,面对市场竞争和更新迭代的压力,传统行业在转型和战略调整上,总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

企业过去的业绩与经验、一贯以来的工作方式、内部的改革阻力,也让不少企业止步不前,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攫取新的成长机会,甚至走向衰落。改变,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也是从不幸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改变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现状,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选择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摈弃"保持现状"的安全感,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动权。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太害怕被他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看到身边的人活跃幸福的姿态,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而选择缩在自己的壳里,避免与人发生关联。适度的自卑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追求优越性,并非是要尽力超越他人甚至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晋升,而是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接纳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长处,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常常见到年轻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或者儿时的经历作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将自己当前的窘境归咎于他人。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论,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却根本不考虑"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们的竞争或胜负意识,因为常常拿自己跟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步入那个"之类的想法,自卑情结或优越感就会随之而生。竞争或胜负意识,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当成"敌人"。而因为这种竞争关系,人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会步入权力之争,通过发怒、责难对方,试图让对方屈服,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夫妻关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是如此,同事之间甚至上下级关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骂或者公然挑衅,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对方的隐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其实是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借此让对方屈服。一旦破除这种竞争关系,我们就能克服自卑情结;直面人生课题,不给自己找借口,才能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摆弄。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过分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常常会扼杀我们选择的自由。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那就不能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法获得自由。

在中日韩这几个推崇赏罚式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这一手段,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获得表扬和奖赏。对于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认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身边有个朋友重点大学毕业,毕业后开了家餐馆,虽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别充实,每个月也能净盈利两万。但朋友的家人对他开餐馆一事特别反对,认为餐饮是低级的工作,三天两头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压力,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去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干起了文员,每天郁郁寡欢,觉得相当痛苦。

第四夜。

如果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即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也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们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以为看到了些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尼布尔的祈祷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活在当下要求我们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通过为他人做点什么,发掘"我有能力"的意识,更积极地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达成共同体感觉,赋予人生以意义。

阿德勒的心理学,通过对简单案例的讨论,把读者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真正让自己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对于8型来说,一本好书应该是钥匙到锁开的那种直接。如果磨磨叽叽,半天让我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那我的选择一定是放下他,没有兴趣再读下去。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让我捧起来,就不想放下的书。

这本书是以对话的方式来解答问题、阐述观点的。正如序一里说的:对话体使得我们阅读时感到亲切,有"如师在临"的体验。

读这本书之前,先认识一下阿尔弗雷德。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书的观点很多,我依然选择让我感触很深、我能够理解分析透彻并且和我自己有连接的部分来分享。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弗洛伊德认为:你今天的不幸,都是你过去心灵受到创伤的原因。而阿德勒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场大的灾难或幼年受到虐待对人格是会有影响,但死抱着过去不撒手,拿过去当借口,认为我现在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我过去心灵受过伤害所造成,让自己深陷于一种悲伤不能自拔的情节当中,那只会让你停滞不前,起不到任何的积极作用。只有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积极意义,让我们正视我们的创伤,才会起到积极作用。你自己过怎样的生活,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这让我想起去年看过毕淑敏的一篇文章——《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可以简单直白的告诉你,应该怎样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年的伤害,摘抄下来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这些"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深深的烙印。那时你还小,你受了伤,那不是你的错。但你的伤口至今还在流血,你却要自己想法包扎。如果它还象下水道的出口一样嗖嗖地冒着污浊的`气味,还对你的今天、明天继续发挥着强烈的影响,那是你仍在听之任之。童年的记忆无法改写,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却可以循着"重要他人"这条缆绳重新梳理,重新审视我们的规则和模式。如果它是合理的,就变成金色风帆,成为理智的一部分。如果它是晦暗的荆棘,就用成年人有力的双手把他粉碎。语言犀利,一针见血。

自卑感来自主观臆造: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一直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有自卑感。但心理学上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自卑。了解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后,发现无论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要看你赋予他什么样的意义。如果赋予他积极意义,你的自卑感,也会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你的自卑感,其实是你不满足于现状。所以不断要求自己进步,让自己变的更优秀的一种推动力。被赋予了积极意义的自卑感,是会起到积极作用的。

而完全沉浸在自卑中,让自己变的越来越消极,便进入了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也被阿德勒认为是一种借口,一种停滞不前安于现状的借口。其实安于现状也是一种选择,无关对错,只要能够符合自我满足、自我接受的前提条件。但是,那是因为你愿意并且接受,与其他无关。如果你已经区分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请审视一下自己,你是有一点点自卑感,还是深陷于自卑情结之中不能自拔?还是阿德勒的观点: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如果有了竞争,不知不觉中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一个人跟一群"敌人"生活在一起,怎么会轻松快乐?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的前进即可。这句话很好理解,但是真正做到还是有难度的。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外面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总与他人比较,产生嫉妒、怨恨等心理是不可避免的,那种感觉不但产生不了什么积极作用,同时会让自己很苦恼。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或看到自己是嫉妒与怨恨的。可是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这种情绪很难避免。所以,努力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向着理想中的自己努力,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离理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近。这种感觉会让你更加自信,而且你相信,不断在超越自己的自己,会越来越优秀,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终于到了这一章节了,这是最近我一直在自己身上实验运用的课题。他真的可以帮助你解决生活中、人际关系中的很多问题。简直就是生活中的"万能膏"。

先摘抄书中一些比较有力量的字眼儿:

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我对课题分离的理解是这样的:比如生活中经常有人需要你给予建议。那么,你的建议就是你的课题。而是否接受你的建议就是他的课题,你不能干涉他是否接受你的建议。他的课题,他可以自己做来做决定。当你没做好课题分离时,你会觉得,我在帮他,可他不但不接受还不领情,多么令人气愤。可是课题分离清楚了,事情也一下就变的清晰明了了。

再举个例子:我需要你帮忙,是我的课题。你决定帮不帮忙是你的课题。你帮与不帮都是你的决定,我只能接受,不能干涉。如果我对你的不帮忙,横加指责,我就干涉了你的课题。课题分清楚了,然后互不干涉,自然会减少矛盾,人际关系也和谐了。即使你们是母子关系、你们是亲密的伴侣关系、你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是,他是他,你是你。

上述的课题分离还算容易,对于我而言,怎样面对我跟孩子的课题分离?比如我怎样认识学习是他的课题,哪些是干涉,哪些是帮助?虽然有难度,但是这个课题分离是一定要做的。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一直以来,共同体感觉这个词都让我感觉到很抽象,我想拼命的把他具体化?可是难度很大,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直入内心去认识他,把抽象的具体化。那就从一个特别具体的名词————伙伴作为切入点,来尽量把共同体感觉具体化吧。

生活中我最可以称之为伙伴的人,就是我们家沈先生。家庭,是共同体中的一部分,一个点。从这个点,放射开来,再从家庭到学校、单位、国家、人类等一切,甚至包括宇宙。

在家庭中,我和大小两位沈先生,是合作伙伴。我们各司其责,分工不同,自己有自己的位置。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不能一味的索取:你一定要来关心我,认同我,包容我。而更重要的是,我能为家人做什么?我可以为他们做准备可口的饭菜、有干净衣服、储备一定的知识为你们解答困惑。

在平时,不断的积累、进步,把一个积极的、充满能量的、能够给伙伴们提供帮助的自己准备好,这便有了共同体感觉。继续展开说,走出家庭,来到社会,我能够为社会做什么,能为社会中的伙伴们做什么?一样的,我已经把一个积极的、充满能量的、能够给伙伴们提供帮助的自己准备好了。在我能量低下的时候,我的伙伴也准备好了一个可以为我提供能量和帮助的他自己。这样,大家都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从付出中获得归属感,无论你所处的天地有多广阔,你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共同体感觉。

只要存在就有价值。

其实写完共同体感觉,我就不想写了。可这样就留给别人了一个错误观念,对别人有帮助的,才是有价值的。

书中举了个例子:假如某人的母亲遇到交通事故,而且陷入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他能活下来,该就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她只要存在对他的至亲而言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了。所以说:请用存在的标准去看待他人,而不用行为标准。如果按照存在标准来看待他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

当你有了共同体感觉,你存在就是有价值的。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不要将灯光打向人生整体,去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于与未来,而忽略的此时此刻。人生,正是由每一个此时此刻组成。认真的过好每一个此时此刻,你现在这一刻就能幸福。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这是一本心灵层面的书,有点曲高和寡,不太容易读懂。读书会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家各自把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分享出来,让彼此在一个一个抽象的名词中,找到了具体化的意思。

书中的内容很实用,他就象开出一剂剂心灵处方,把身边很浅显易懂,而你却被深深陷入其中,不能理解的问题罗列出来,给你提供解决办法。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谢谢年妈推荐。

最近读完《被讨厌的勇气》,它没有小说那样华丽与曲折,但却给人无比的力量,让人深刻的反思与启发。全书围绕哲学家与青年人的辩论与对话展开,深入浅出,余味绕梁。以下分享触动我的几个点。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出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你可以选择继续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容易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变又害怕改变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气,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讨厌或者不喜欢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如果一开始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区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决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如果你不想被人讨厌,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显然,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想不被讨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讨厌”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左右。即使有人讨厌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实用23篇)篇二十三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关于“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处理人生的课题”,给出了阿德勒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原因论”(通俗来说,是指一切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阿德勒则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产生的,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我们所投射的主观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10摄氏度,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清凉,冬天觉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没变,可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变了。所以当事情发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将会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观问题。要去温暖地拥抱它,还是冷漠地疏远它,这就成了我们自己人生的课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人抱有期待的。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欢,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因此,我们逐渐地在他人的王国里沦落。阿德勒则告诉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可欲求是我们烦恼的来源,我们把别人的认可这个别人的议题,误当作了自己人生的议题。我们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感到不幸,为自己没有做到别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别人的王国里小心翼翼地乞讨,并以此为荣耀。

如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这不是在疏远人际关系,相反,这是在寻找人际关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只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贡献”,当你把自己和别人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便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是纯粹基于自我内心,因此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哲学是基于勇气的哲学。怀抱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痛苦,拥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即使这份勇气被讨厌。因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人生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那一份被讨厌的勇气,珍惜当下的力量,在每个日子里起舞。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教师工作总结可以促进个人思考,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师工作总结六:如
自我介绍可以让他人更加了解我们的身份、背景和兴趣爱好等信息。在下面的自我介绍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可以提升你写作水平的建议。我叫,来自xxx,年龄xx岁,于今年
租赁是一种经济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满足暂时的使用需求,而无需购买或拥有物品。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些关于租赁流程和注意事项的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出租方:______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回顾所学知识或工作经历,思考自己的成长和不足。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人际关系中,聪明人不
通过自查报告,我们可以及时找出自己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计划,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这些自查报告范文来源于不同行业和职位,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系统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和修改这些教案模板范文,使其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从而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启发。请看以下为大家准备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优秀作文需要有适当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以增加文章的趣味和吸引力。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的亮点和特点,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华。
编制教学计划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面是一些精心准备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太阳是大家的》是人
通过编写报告范文,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专业。为了更好地与工程
作文是我们展示自己独特思维和感受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成长和成才的见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发。可是有一天,小水滴遇
新年是一个全球性的庆祝活动,不同国家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和习俗。祝你新年的步伐稳健,前程似锦,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除夕放烟火,是我和妹妹爸爸早就准备好的活动。一
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相聚在这里,我将竭尽全力为大家带来一个难忘的活动。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主持会议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母亲,是世界最伟大的称呼;母爱,是
通过写述职报告,能够促使我们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进行思考和反思,从而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别担心写不好述职报告,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指导。
优秀作文能够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近期获奖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参考和借鉴。一、母亲是海,我童年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独特的观点,还需要有充分的论据和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小编精选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作文的风采。1.《〈论语〉十则》
学习英语可以加强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下面是一些英语学习中的心得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和指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使教师对教学进程有清晰的了解,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份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在教学中的思考。
无论是申请学校还是申请工作,良好的更多申请书都能给审核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申请人:xx、民族、出生年月
调研报告的撰写需要一定的调研方法和技巧,并且要符合一定的科学规范。接下来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调研报告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今年是“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全面
每篇优秀作文都是作者思维的抽样,是作者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结果。需要写一篇优秀作文时,可以多读一些范文,以获取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灵感。放弃春日的百花争艳,腊梅才
家长会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以下是一些家长会活动策划的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指导。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对于孩子的教
家长会是家长表达对学校工作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可以推动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长会会议纪要,供大家了解会议内容和讨论结果。
读后感可以是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情绪和情感的记录和呈现。小编整理了几篇经典的读后感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读后感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
在策划方案中需要明确项目的时间安排、资源分配、风险控制等具体内容。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策划方案的实用技巧和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婚庆重要人员名单:
自我评价应该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可以定期进行,及时总结和调整。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自我评价范文,可以作为你自我评价的参考和借鉴。工作描述:负责产品先后有呼叫中心坐席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帮助。课堂转型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以下是小编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借鉴。今年xx村党支部将以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通过对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系列活动的学习,下面我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要点和技巧,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入党申请书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一种书面材料,是党员选拔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入党申请书的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党是伟大的,是最有希望的,
事迹材料是通过描述人们在某些具体场景下所做出的出色表现来展示他们的价值和能力。这些事迹材料范文都是真实的个人案例,它们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在项目中的工作成果和亮
感恩是一种能够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让我们更加谦虚和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下面是一些感恩仪式和活动的策划方案,希望能够为大家的感恩活动提供参
采购是企业日常运营中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采购计划、供应商选择、谈判以及采购合同的签订等环节。掌握一些采购技巧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采购工作。经过双方友好协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安排,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自我管理。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分享和学习。教学目标:1、简要概
优秀作文是作者对生活、人生、社会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感悟的表现。优秀作文是语言文字的精华,是思想与情感的流露,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优秀作文是
作为优秀作文的作者,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和知识储备,以丰富自己的内容和观点,提高作文的质量和水平。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思
心得体会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动力,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通过阅读别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春季运动会作为学校重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抓好落实培训期间党委肖
优秀作文是作者用心铺展出来的一道美丽景色,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文字的魅力。鉴于大家对写作优秀作文的需求,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每到端午节,我
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避免混乱和无序的局面,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规章制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路和灵感。每一个企业的加班费都是
通过感恩,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从而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感恩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温暖。孝,其为人之本,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规范教学内容和步骤的一种模板,它可以提供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资源等信息,使教学更加有序。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教案模板来提高教
优秀作文是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良好的结构组织,使文章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通过阅读以下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作文写作中的技巧和要点。语文学的好的同学一定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恰到好处的节奏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令人流连忘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我打开窗户,一阵阵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这个经历,我明白了专注和执着对于达成目标的重要性,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优秀作文的语言要准确、流畅,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我的数学老师—何老师,她留有一头齐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文学作品,它能够让读者陶醉其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语文写作水平。那便是因为白天里海棠花
编写个人简历需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无论您是应届毕业生还是职场新人,以下范文都能为您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1.简历虽简,但投
在个人成长中,诚信是塑造良好人格的重要要素,也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诚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面对失败,我学会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小编整理了一些富有感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母校行”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
期末考试的成绩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进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在备考期末考试的过程中,总结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活动策划需要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分析竞争对手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活动策划实例,通过这些范文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策划思路和经
优秀作文是一种对文学艺术的追求,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使文字和思想达到完美的结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优秀作文的魅力,以下是一些精选作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
优秀作文是较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炼和表达思想的产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是“诚”,在我的成长道
通过撰写军训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自己在军事训练中的成果和价值。推荐给大家一些精彩的军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优秀作文的语言表达应当准确精炼,避免使用模糊或重复的词汇。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范文,供你参考。我家门前有一棵银杏树。每天清晨,鸟
实习总结是一个机会,通过写实习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在实习中的经验和教训。接下来是一些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实习总结,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案例。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和反思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工作总结是一个综合性的文书,以下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优秀作文是一篇字字珠玑、深入人心的佳作,它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白天,金色的沙滩,映着碧蓝的海,就像电视
通过对小班教案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并且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小班教案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借鉴。1、能比较主动的
写心得体会可以梳理思路,促使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摘录,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动力。红色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我们的文
青春是一段成长和探索的旅程,我们应该积极尝试新事物并不断学习。以下是一些青春心情随笔,或许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青春如诗、如梦、如火。年
作文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和个性的好机会,写一篇优秀作文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通过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和素质。。坚强存在于我们每个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和人
优秀作文是指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并且具备清晰的逻辑关系和精彩的文采的一种写作杰作,它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深度思考和丰富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所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观点。宣传报导和心得体会是两种常
这次实践让我领悟到了很多人生道理,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下面是一些作者们分享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近年来,廉洁从政
在工作、学习、旅行等各个领域,都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成长和体验。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个人的成长和感悟,非常值得一读。第一段:引言(
除夕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传统与文化的传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除夕电影音乐节目,让大家在欢快的氛围中迎接新年。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一年中的
活动方案的执行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确保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阅读这些活动方案范文,您可以了解到一个优秀的活动方案应该包含的要素和步骤。20xx学年至今,州
合同协议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用于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您对合同协议不太了解,不妨看一下下面的范文,或许可以帮助到您。一、从签订本协议之日起,即
年度总结是对个人或组织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重要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人力资源作为公司多种制度
自我介绍是展示个人特点、能力和目标的重要机会,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你。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内容的自我介绍,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我是xx学院会计
辞职报告是离职员工向上级汇报自己要离职的一种书面材料,用于公司内部管理和组织调整。下面是一些行业内较为知名的辞职报告范文,为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尊敬的领导:已进
优秀作文具备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这是一份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合集,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秋风吹走了炎热的夏天,送来了凉爽的秋天。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这些作品无论从语言表达还是内容深度都非常出色。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对其内容、主题以及个人感受的整理和总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启示和借
自查报告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根据区委组织部《关于做好基
述职报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工作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和安排工作。这篇范文的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的工作成果和想法。
合同协议一旦确定,各方就应该诚实守信地履行约定,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在起草合同协议时,请参考以下范文,并与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沟通和确认。卖方:_________
搞笑是一种通过幽默和滑稽手法引发笑声的艺术形式,可以带给人们快乐和放松。您是否正在寻找一些幽默的视频来缓解生活的压力?请看以下的推荐,笑声无限。亲爱的:。这两天
运动会是学生们享受运动乐趣的时刻,也是展现个人才华和实力的舞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运动会注意事项和规则,希望大家能够遵守。1.切感.随着播音员一声令下,
施工过程中需要经常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小编整理了一些施工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施工工作有所启发。签订时光:签订地点:甲方:
优秀作文是语言和思想的完美融合,它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感动。学习优秀作文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啊!疼死了!”怎么了,难道有人袭击?不是,是
汲取他人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更快取得成功。回顾你参加某个志愿者活动的经验,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以及你为社区贡献的一切。政治生态这个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
优秀作文是体现我们语文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志,通过写作可以展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把人民对党的“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过去学习和经历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和提高的指导。以下是一些感慨万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生活和成长的深思。自从成为惠州市公安局的一
公司需要注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业务优化。以下是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的成功之道,它们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首先感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心得体会,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中班教案的撰写需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大语文】中班教案范例: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进行故事阅读。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精炼和情感的表达。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段落,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画画对你们来说,可能
采购是企业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涉及到资源调度和成本控制。以下是一些关于采购协同和团队管理的专家意见和经验总结,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甲方:乙方:依照《中华
这个月的工作中,我积极参与了团队会议,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一:通过本月的努力,我成功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任务,并取得了相应的结果。时间过的好快,不经
作文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努力写好优秀的作文。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选段,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亚运会是亚洲
优秀作文富有语言的魅力和艺术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我的爸爸今年39岁,
演讲稿是一种通过演讲形式表达观点和交流思想的文字材料,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和演讲有所启迪。尊敬的各位评委、
在社区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我们参与的各项活动,评估自己的表现和取得的成就。希望以下社区工作总结范文的分享可以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学、所做、所思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经历、整理思绪、发现问题和提升自我。"这些总结范文具有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语言
租房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找房子的过程,还需要考虑到房屋的地理位置、装修等因素。租房是很多人在外打拼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住所。如何在租赁市场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