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历史经验交流课件初中历史经验交流篇一
四、 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只对现实问题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的或者相似的,如当今巴印矛盾、俄格冲突、中国台湾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 注重自身形象,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很难想象,当一个蓬头垢面或穿着随便的历史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课堂,教学语言又毫无抑扬顿挫,学生会好好地听课?相反,当一个历史老师面净发整或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即使教学语言平淡无奇,学生恐怕也会好好听一段时间课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多看社会学书籍和教育教学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平时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历史老师自然会深受学生的敬畏,他的历史教学自然也就好进行了。
六、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课改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也有很大的变化,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是难以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由注重识记历史知识到注重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和理解运用能力的转变。
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历史,主动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才会喜欢上历史课。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继续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我们自己才能成为快乐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财富。第一,学习历史,我们才能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养成一种历史的眼光。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学习历史,能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第二,学习历史,才能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感情。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孙子兵法》的古代打仗的战略战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著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教育、启示、鞭策和思考,正是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很好地体现上述学科价值,那么历史教学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也就无可争辩了。
(2)、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说到底,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就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21世纪的人才要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培养兴趣,注重学法。兴趣的培养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就初中历史而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如多媒体音、视频的呈现,学生表演等。大家都喜欢时事政治,入今年的黄岩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把这些带入课堂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
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比如,对于一些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等)要抓住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及影响;对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正策,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等,通过比较加强认识和理解。
2)、刻意求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喜新”“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如中国古代史开始提到人类的进化,很多学生看到那些久远的复原图及头盖骨立马充满了好奇。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和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创新。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处理《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甲午风云》《林则徐》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与实践结合。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上《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查找三至五个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把他们解放前与解放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看香港和澳门回归时的视频及图片,„„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我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好。
2)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获胜者鼓掌,为落后者鼓劲。学生的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学生从教师的眼中感受到信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指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对教师的畏惧和约束感,师生建立起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的内心接纳了教师,喜欢了教师,就会乐意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能够事半功倍,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把重要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他们独特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最终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跃起来。
1)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以教科书为主要教材,并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
(4)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讲述方法,具体的史实要讲得生动,抽象的概念要深入浅出,理论分析要深刻。
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准确,即指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杜绝含混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
二要精练,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精练有助于扩大课堂知识量和信息量,精当地刻画出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四要艺术,即教师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大胆创作教学语言,构建意境,启人心智,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讲授过程中必须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和生气,语言表达快速而有节奏。
(5)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启发和调动学生接受信息。
.概念:
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
.使用小组讨论法应坚持的原则
1)有效组合,组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曾在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上,要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并且要推选出小组组长,组长要在学习热情、凝聚力、策略、计划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影响,并且善于组织,成为本组的核心。推选出组长后,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和职责。当然这个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课业内容进行调整。
(2)精心设题,注重课前调查和探究
小组讨论法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的,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所以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有争论性的问题(最好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所提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一定的综合性(设疑),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提供一些和教学相关的参考书目,以便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好课前的知识准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在讨论时才能有话可说且持之有据,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3)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
三)情境教学法—— 让历史复活起来
1.概念:
是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情境教学模式的流程
1)制定目标,师生准备;
(2)创设情境,具体展示;
(3)深入情境,情感体验;
(4)分析理解,共同探究;
(5)归纳评论,总结转化。
3.情境的内容来源与呈现方式
时政材料、经典论述、数据资料、乡土资料、影视资料等等。
口头表述、朗诵渲染、展厅展示、图文展示、现场报道、角色模拟等等。
4.使用情境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1)针对性: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和重点、
难点出发,围绕教学主题构建情境。
(2)生活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
(3)真实性: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底线,即使是虚拟
情境也要符合大的历史背景。
(4)挑战性:情境设计要有思维含量,能激发思考兴趣。要
善于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
炼出发人深省并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
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
的历史思维能力。
(5)适度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精选和适量,不能滥用
历史情境,否则会让学生目不暇接,浮于表面。
四、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
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体验先民们的生活与情感,感知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坚持的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即尊重史实。剧本的设计可 以做一些想象和虚构,但不能违背历史的本质真实,不能出现戏说历史的娱乐化做法。
(2)恰当处理虚与实的关系。
著名历史事件的大纲节目一般不能虚构;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当他们成为剧中主角时更应慎重;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也要尽可能符合历史的事实;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做任意更动。
五、课堂辩论法——没有硝烟的对垒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对许多问题都有属于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出乎教师的预料。通过课堂辩论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一方面能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在辩论中获取成就感,并不断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辩论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辩题的选择要符合教学主题,具有思辨性。
第二、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提供资料,适当点拨和启发指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第三、辩论时切忌走过场,要有辩论规则,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对待。
第四、辩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对正反两方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而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麦哲伦是一位具有典型性、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对于这位“半是天使半是野兽”式的人物,似不宜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全面、正确地评价麦哲伦,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按其历史本来面目,从分析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入手,抓住他一生活动的主流和典型事例,实事求是地加以考察和研究,作出公正的评价。
初中历史经验交流课件初中历史经验交流篇二
一、学习了公文的写作、公文排版、文件归档、制度汇编、人力资源 六大系统、商品条码培训手册、企业礼仪、产品知识等内容。 1、我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学习了公文的写作、排版,到目前为止 在领导和同事们热情的帮助下,我已基本能独立完成这项工作。但是 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去努力。 2、我用几天的时间学习了《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行 、 、 政管理制度》等,学习完之后按领导的要求独立编写了《档案管理制 度》和《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
3、学习了《商品条码系统成员》 (培训手册)和《商品条码应用指南》 (编码快速入门) ,学习完之后联系了商品条码制作商。4、学习了《企业人礼仪手册》和《公文写作教程》两本书。学习完 之后制作了“企业礼仪培训”的幻灯片。 5、学习了一部分产品知识,了解了我们公司现有的产品,但是对化 肥市场以及其他公司的产品了解甚少,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在公司领导的帮助下完成了公司公文的写作、发布、审批、归档 等工作。 1、这两个月我完成了从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全体员工会议纪要、财务 核算部第一期会议纪要、市场营销部第一期会议纪要,发布了“国泰 办 51 号—62 号的公司公文” ,并在公司 crm 平台予以展现。 2、根据工作需要,对开发公司和化肥公司的合同类档案分门别类的 做了正本和副本归档,并制作了相应的电子表格,在公司平台上的档 案类栏目予以展现。 同时完成了领导交代的打印、 复印、 传真等工作。 对公司所发放的通知及文件,及时做到了上传下达。
三、整理了档案柜里的所有档案、制作了员工花名册和员工通讯录。 1、由我和唐玉婷一起整理了档案柜里所有的档案和资料并制作了相 应的表格发给了刘经理。 2、重新制作了员工花名册,在 crm 平台里面录入了所有员工的个人 资料。 3、完成了员工通讯录的表格,发到了每位员工的邮箱里。
四、办理了社保。 1、我和唐玉婷一起办理了十一月份的社保。2、我独自办理了顺兴物流的社保和我们公司十二月份的社保。目前 我已经明确了社保办理的所有程序和地点,但是还不会算应缴金额。 这两次去交社保都是在别人已经算好并填好表格的基础上去完成的, 所以,接下来的一年我首要熟悉的就是这块内容。 五、完成了公司的接待工作。 六、把办公用品纳入到公司的统一管理之中。 1、我和唐玉婷一起统计了公司的办公用品库存并做了相应的表格, 然后做了办公用品台账。 2、发布了《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的文件,从 20xx 年开始实行。
初中历史经验交流课件初中历史经验交流篇三
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财富。下面就由本站小编为大家推荐初中历史经验交流的范文,欢迎阅读。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课外材料进行有机重组。备课时,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怎样写好教案。
在这一过程中要认真阅读课本,依照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本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再加之典型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
二、积极构建有效课堂
1.讲解课题和小标题是重点
“向45分钟要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一环。除仔细备课、课后复习总结外,我更认真抓好课堂效果。不仅要求有整洁的板书,还根据历年考试命题做到考什么,就讲什么、练什么。以考促教,以考促练。历史课的关键就是课题和小标题,课题和小标题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讲清楚课题和小标题至关重要。比如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要紧紧围绕本课大小标题,讲清楚该政策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练习更要围绕大小标题进行。
2.上课注重课堂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知识在于积累,历史学习更是如此。记好课堂笔记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复习。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脑袋抵不上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课堂笔记是最好的备忘录,为以后的复习带来方便。因此,从任教初三历史以来,本人一直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任何人都终生有益,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积极引导,培养兴趣
视剧如《郑和下西洋》、《贞观长歌》、《中国1921》等这样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介绍电视剧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避免“填鸭式”,使学生从学习这种苦差事中解脱出来,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无涯的学海中“巧”作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每节课导入别出心裁,还常给枯燥的知识加入些调味品---历史典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福熙车厢与两次大战;比基尼与原子弹;中非猴、殖民扩张与艾滋病等。利用故事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去叙述,这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浓了,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运用课本知识结合社会热点知识激发兴趣。
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讲课时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并适时的引入社会热点知识。比如我们在讲《动荡的中东》一课时,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国际新闻就是很好的素材。学生就会探究“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等等。再比如讲冷战时期的产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时结合当今的“利比亚”局势,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这样的看得见的事实更能增加知识、激发兴趣、增强了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热点知识作为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更好的作为学习的切入点。现成的素材更有新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善于吸收消化,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一个班由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编组而成,他们虽处在同一年龄段,但性格差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对此应因材施教、培养补差,对成绩良好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对中等生制定追赶目标并督促其定期赶上;程度差的学生更需要关爱、鼓励,不排斥、不挖苦、不放弃,给其特殊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当他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的时候,都及时的给予表扬,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宽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对改善中下等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科任老师与班级学生们的关系,那么我们科任老师的工作也就如鱼得水。
四、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每阶段学习结束后,我都要进行阶段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用一套题来进行一次考试。比如,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知识加以归纳小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成绩反思自己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五、积极贯彻“抓平时、抓细节、抓落实”的一贯教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教师只有持之以恒,抓平时,抓细节,抓落实,形成一贯的教风,才能促成学生的一贯的学风。
六、关于初三历史总复习的一点体会
1.“发散式”复习
“发散式”复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复习方法,所谓的发散式复习,就是一点带出与之相关的全部问题进行复习。比如将模拟题的单项选择题,将每一个选项逐一剖析,由此引出更多的与之相关的问题,可以做到比较学习,又将选项的知识进一步延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将十道选择题全部分析完,其实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基本复习差不多了。
2.“一对一”复习法
以往的历史复习时,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背诵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给了时间效果仍然不佳。面对这种情况,“一对一”复习法还是比较理想,所谓的“一对一”复习法就是粗略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所学的知识,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强化学生的记忆,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3.表格复习法
就是对容易混淆的知识和和历史上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列表格复习比较理想,比如中国古代史中“诸子百家”的诸子 、百家、观点列表格既能总结知识,更能比较各学派的观点;在比如“三次工业革命”这部分知识学生更容易混淆,混淆点就在每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上,如果教师列出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复习,作用会更大,效果更加明显。
4.课前小检测
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每节课前利用5-7分钟时间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检测形式多样,比如叙述、提问、集体回答、教师出题学生答卷等。只要坚持不断,学生也会形成习惯,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了。同时也反馈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教贵有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模式。
一、 热爱学生,相信学生。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是学生一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的重要形成期。作为教师,我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看着他们在我们身旁茁壮成长,由幼稚到成熟,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热爱学生,喜欢他们的活泼乱跳、童言无忌,也能包容他们的一些过错,莽撞行为。课堂上我 会和他们真诚交流,课下喜欢和他们聊天,听听他们的小烦恼,分享他们的小快乐。学生犯错,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我会在课堂上大力渲染。因为热爱学生,我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的学生也大都喜爱历史课。
二、 认真备课,平时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有网络资料。有助于我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这样讲课时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备课时,我会注意如何让学生树立整体的知识框架,在讲课时,帮助学生分析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他们的思维能由浅层慢慢深入,通过教师的讲解,能让学生有所懂,有所思,有所悟。讲课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更浓。历史是一门讲述以往的课程,但我会时时关注新的学术动态,新的研究成果,讲到相关内容时,会让学生了解这些新动向,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去研究历史。
三、 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班主任)请教。当教师最忌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听专家讲座,可以及时吸收、借鉴他人优秀、独到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也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因为历史与其他学科都是有联系的),便于我们上课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班主任)请教,可以学到他们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方法,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联手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四、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只对现实问题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的或者相似的,如当今巴印矛盾、俄格冲突、中国台湾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注重自身形象,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很难想象,当一个蓬头垢面或穿着随便的历史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课堂,教学语言又毫无抑扬顿挫,学生会好好地听课?相反,当一个历史老师面净发整或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即使教学语言平淡无奇,学生恐怕也会好好听一段时间课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多看社会学书籍和教育教学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平时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历史老师自然会深受学生的敬畏,他的历史教学自然也就好进行了。
六、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课改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也
有很大的变化,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是难以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由注重识记历史知识到注重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和理解运用能力的转变。
经验不是万能的,但有这些经验做指导,能让我们在教学中少走弯路。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只要抱着乐观的心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我们肯定会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不断地推陈出新,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不断地进步,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历史,主动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才会喜欢上历史课。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继续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我们自己才能成为快乐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四、 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只对现实问题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的或者相似的,如当今巴印矛盾、俄格冲突、中国台湾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 注重自身形象,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很难想象,当一个蓬头垢面或穿着随便的历史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课堂,教学语言又毫无抑扬顿挫,学生会好好地听课?相反,当一个历史老师面净发整或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即使教学语言平淡无奇,学生恐怕也会好好听一段时间课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多看社会学书籍和教育教学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平时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历史老师自然会深受学生的敬畏,他的历史教学自然也就好进行了。
六、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课改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也有很大的变化,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是难以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由注重识记历史知识到注重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和理解运用能力的转变。
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历史,主动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才会喜欢上历史课。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继续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我们自己才能成为快乐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财富。第一,学习历史,我们才能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养成一种历史的眼光。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学习历史,能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第二,学习历史,才能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感情。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孙子兵法》的古代打仗的战略战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著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教育、启示、鞭策和思考,正是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很好地体现上述学科价值,那么历史教学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也就无可争辩了。
(2)、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说到底,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就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21世纪的人才要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培养兴趣,注重学法。兴趣的培养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就初中历史而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如多媒体音、视频的呈现,学生表演等。大家都喜欢时事政治,入今年的黄岩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把这些带入课堂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
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比如,对于一些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等)要抓住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及影响;对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正策,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等,通过比较加强认识和理解。
2)、刻意求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喜新”“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如中国古代史开始提到人类的进化,很多学生看到那些久远的复原图及头盖骨立马充满了好奇。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和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创新。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处理《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甲午风云》《林则徐》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与实践结合。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上《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查找三至五个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把他们解放前与解放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看香港和澳门回归时的视频及图片,„„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我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好。
2)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获胜者鼓掌,为落后者鼓劲。学生的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学生从教师的眼中感受到信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指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对教师的畏惧和约束感,师生建立起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的内心接纳了教师,喜欢了教师,就会乐意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能够事半功倍,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把重要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他们独特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最终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跃起来。
1)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以教科书为主要教材,并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
(4)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讲述方法,具体的史实要讲得生动,抽象的概念要深入浅出,理论分析要深刻。
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准确,即指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杜绝含混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
二要精练,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精练有助于扩大课堂知识量和信息量,精当地刻画出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四要艺术,即教师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大胆创作教学语言,构建意境,启人心智,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讲授过程中必须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和生气,语言表达快速而有节奏。
(5)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启发和调动学生接受信息。
.概念:
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
.使用小组讨论法应坚持的原则
1)有效组合,组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曾在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上,要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并且要推选出小组组长,组长要在学习热情、凝聚力、策略、计划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影响,并且善于组织,成为本组的核心。推选出组长后,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和职责。当然这个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课业内容进行调整。
(2)精心设题,注重课前调查和探究
小组讨论法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的,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所以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有争论性的问题(最好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所提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一定的综合性(设疑),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提供一些和教学相关的参考书目,以便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好课前的知识准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在讨论时才能有话可说且持之有据,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3)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
三)情境教学法—— 让历史复活起来
1.概念:
是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情境教学模式的流程
1)制定目标,师生准备;
(2)创设情境,具体展示;
(3)深入情境,情感体验;
(4)分析理解,共同探究;
(5)归纳评论,总结转化。
3.情境的内容来源与呈现方式
时政材料、经典论述、数据资料、乡土资料、影视资料等等。
口头表述、朗诵渲染、展厅展示、图文展示、现场报道、角色模拟等等。
4.使用情境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1)针对性: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和重点、
难点出发,围绕教学主题构建情境。
(2)生活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
(3)真实性: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底线,即使是虚拟
情境也要符合大的历史背景。
(4)挑战性:情境设计要有思维含量,能激发思考兴趣。要
善于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
炼出发人深省并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
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
的历史思维能力。
(5)适度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精选和适量,不能滥用
历史情境,否则会让学生目不暇接,浮于表面。
四、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
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体验先民们的生活与情感,感知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坚持的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即尊重史实。剧本的设计可 以做一些想象和虚构,但不能违背历史的本质真实,不能出现戏说历史的娱乐化做法。
(2)恰当处理虚与实的关系。
著名历史事件的大纲节目一般不能虚构;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当他们成为剧中主角时更应慎重;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也要尽可能符合历史的事实;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做任意更动。
五、课堂辩论法——没有硝烟的对垒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对许多问题都有属于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出乎教师的预料。通过课堂辩论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一方面能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在辩论中获取成就感,并不断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辩论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辩题的选择要符合教学主题,具有思辨性。
第二、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提供资料,适当点拨和启发指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第三、辩论时切忌走过场,要有辩论规则,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对待。
第四、辩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对正反两方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而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麦哲伦是一位具有典型性、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对于这位“半是天使半是野兽”式的人物,似不宜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全面、正确地评价麦哲伦,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按其历史本来面目,从分析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入手,抓住他一生活动的主流和典型事例,实事求是地加以考察和研究,作出公正的评价。
初中历史经验交流课件初中历史经验交流篇四
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需要勇气,日常小事中也蕴含着勇气。
——题记
荀子认为勇有四种:猪狗之勇、商人盗贼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但是,所有的“勇”并不是指匹夫之勇。真正的勇气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原来,勇气就是敢于行动。成功和失败,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智力的强弱、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是否相信自己,是否敢于冒险,是否敢于对自己的判断采取果断的行动,是否敢于展现自己!
放开胆子,张开勇气的翅膀,就可触摸天空,触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