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书后的一种心理和情感的抒发,它是个人对读物的理解和体验的表达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热门图书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一
有两个蠢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智慧,对那些有智慧的人又总是不服气。
这一天,这两个人碰到一起了。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哎,我说老兄,我们同那些公卿大夫一样,都是人,都禀承了天、地、人三才的赐予,为什么他们就该有智慧,而我们就没有呢?”
另一个人说:“我发现了一个诀窍,那些公卿大夫,他们天天吃肉,所以有智慧;而我们呢,每天尽吃些糙米粗糠,所以我们就缺少智慧呀!”
听他这么一说,第一个人高兴起来,他说:“照你说的,我们也吃肉看看。正好我把米卖了得了几千钱,我们把钱拿去买肉来天天吃,不就也可以有智慧了吗?”
于是这两个人回家吃了半个月的肉,几乎把可以吃一年的粮食全换成肉吃了。
这次,这两个人又碰到一起了。一见面,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老兄,自从吃肉以后,我忽然感觉我心窍都开了,心志清醒,头脑聪明开通,想什么问题都清楚明白,看什么事情都有智慧。”
另一个人说,“老弟说的对极了,我吃了肉以后,明白了许多道理。比方说,我原来总想不通,为什么人的脚板要向前伸出而不往后伸出呢?现在我才懂了,人的脚板向前伸出,走起路来甚是方便;如果往后伸出,走在路上,岂不要被跟上来的人踩着吗?”
第一个人听后满口称是,他说:“老兄高见,谁说不是这样呢?我也发现了一个深奥的学问。你看,人的鼻孔向下长而不向上长,这里就有学问。向下长很安全,如果向上长,遇到下雨,那雨水不是都灌进鼻孔里去了吗?”
两个人洋洋得意地互相谈论、赞颂着各自的“新发现”和吃肉后的智慧。
其实,与其说这两个人吃肉后变得聪明了,还不如说他们变得越来越愚蠢了,因为原本智慧与吃肉就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智慧只有从学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二
一个疯子在十字路口叫喊要出卖智慧,而一些没有头脑的人马上跑去购买,个个一本正经。他们看见疯子做了许多次鬼脸,然后付了钱,买来的却只是一个风箱和一条两米多长的绳子。
大部分买主都非常气愤,但对这种愚弄又无可奈何,这些人被别人嘲笑了。处理这种事最好的办法是,要么是一言不发,要么是一笑而置之,带着自己买来的风箱和绳子离开。谁要是追根问底想了解这两样东西能派上什么用场,他一定会被人看成是个愚不可及的白痴而遭群殴。
疯子的行为到底有没有理智?这种病态产生的理智事实上是偶然的、孤立的。有一个上当的人总不断地想这风箱和绳子的含义,因而有一天他憋不住,就去请教一个聪明人。
聪明人想了一会儿对他说:“这确实是些难以理解的东西,一些经过启发的人希望听到以下的解释:即在他们和疯子之间一般就隔着这根绳子般长度的距离。只有这样一种解释,我认为他们的心灵上才可得到稍许的安慰。你们一点儿也没有受骗,这个疯子卖的真是智慧。”
这篇出卖智慧的疯子拉封丹寓言其实就是说明:如果把疯子的话也当真的话,那么这个人也有疯子之嫌。但是,是不是所有疯子的话都不可信呢?这很难定论。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三
凡聪明人都是尊重常识、顺应规律的;世间一切的蠢事,往往都是漠视规律的结果。
看公路上跑的自行车,两个轮儿,为什么可以骑着不倒?汽车,四个轮儿,为什么有时会翻车?个中的原因不外乎:一个是保持了力的平衡;一个是失去了力的平衡。
上述现象告诉我们:保持平衡,车就能按我们的意愿奔跑、前进;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失事,甚至出大事。平衡,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
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保持了这种平衡的结果。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可以说,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
有一个说法,讲人的一生吃进去的食物总量约60吨,如果吃得太好、太多、太快了,把一生的食物提前吃完,生命也就提前终结了。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其提供的视角值得深思。现实中,我们常见一些人喜欢赶场子、下馆子,喜欢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天天满嘴流油,结果呢,吃出了高血压、糖尿病……吃得一身病。现代都市人,营养不良的不多,病大多都是吃出来的。看来,吃也得讲究“摄入与需要”的平衡。吃得太好是幸福,也会有痛苦。
时下,一些干部抱怨“为官不易”。确实,以“八项规定”为开端,从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到治理车轮上的腐败,再到打击会所里的歪风,中央连续出台多个禁令,制度笼子越织越密,作风管束越来越严,似乎一不留神就会“跌倒”。但仔细去想,这些禁令和要求,不正是以落细落小的严格管束,保领导干部为官用权的长久平安?如履薄冰、当官不易,方能稳健守正、不易跌倒。分析一些人“跌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失去平衡。他们不懂“吃苦与幸福”的平衡,不懂“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不懂“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不择手段谋取“幸福”,不该拿的拿、不该要的要、不该吃的吃……不劳而获是有违平衡规律的,违背规律当然会受到惩罚,就会“甜尽苦来”,悔不当初。
这个世界上,过得好的人都活在平衡的哲学里。凡聪明人都是尊重常识、顺应规律的;世间一切的蠢事,往往都是漠视规律的结果。过去雾霾天多少年也难见一次,现在雾霾天渐渐增多。这是人们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过多地消耗燃油、煤炭,盲目发展高能耗产业等所致。人们过分地“修地球”,围河造田、滥砍滥伐,结果引发一些灾害。实际上这都是我们打破了某种平衡后,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平衡规律不能违,保持平衡的状态,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必须谨记的真理。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四
清朝的时候,江南的马家湾有两兄妹,哥哥李玉山,忠厚老实,妹妹李秀水聪明伶俐,兄妹俩在路口开了一个小酒店。
一天傍晚,有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穿着一身青布长衫,手里摇着把折叠纸扇,一副斯斯文文的样子,后面跟了个随从,年纪与他不相上下,生得细皮嫩肉,白白胖胖。二人看了看店门口挂着的红布,走了进来,李秀水见了忙迎上去打招呼,将客人安顿在雅座上坐下,接着问道:“不知道二位想用哪等酒菜?”
中年人抬起头来瞧了李秀水一眼,见她生得玉容花貌、国色天姿,没想到在这穷乡僻壤有这么漂亮的女子,不禁看得双眼直发呆,直到身后的随从扯了一下他的衣衫,他才缓过神来,问道:“这位大姐,不知您店中有几等酒菜?”
李秀水扳起指头算道:“一等酒菜是山珍海味,官宦喜欢;二等酒菜是地方名菜,商贾爱吃;三等酒菜是粗茶淡饭,读书人充饥。”
中年人笑道:“你看我二人该吃哪等酒菜?”
李秀水悄悄将他们打量一番,说道:“你二人说是官人衣不华贵,说是商人嘴头不够油滑,说是百姓脚上没有泥巴,穷不溜秋的样子倒像读书人,就吃第三等酒菜吧!”
中年人听了好不气恼!二人是谁?他们正是当朝皇帝乾隆和贴身太监刘公公!这乾隆吃厌了御膳房的龙肝凤胆,看厌了皇宫大院的宫墙高楼,听说江南风景如画,于是青衣小帽、乔装打扮成普通人的模样,带着刘公公出了京城,一路上玩玩耍耍来到这里,早已是饥肠辘辘。哪知道这开店的李秀水看不起他们,就让他们吃最下等的三等酒菜!乾隆正要发火,刘太监暗地里扯了扯他的衣服,乾隆总算将这口气压了下来,心想你一个小小的乡间小店,竟敢对我不恭,我就点几道稀奇古怪的菜来考考你,如做不出,新账旧账一块算!乾隆主意已定,于是道:“你说的这一二三等酒菜我都不想吃,我想吃的酒菜只怕你做不出来!”
李秀水嫣然一笑,说道:“别说你要吃的酒菜,就是皇帝老子吃的酒菜也难不倒我!”
乾隆道:“此话当真?”
秀水道:“决不打诳语!”
乾隆想了想道:“好,我要吃黄龙采凤、青狮白象、红嘴绿鹦哥一共三十样菜,只素不荤,刚好两个人一起吃完。一个时辰做出来,赏白银百两。做不出来砸了你的招牌,封了你的店门,怎么样?”接着他又吩咐刘太监:“家人,快将银子拿出来,这么一堆银子,看她有没有能耐拿!”
刘太监见万岁开了口,赶紧从包裹里取出一百两银子放在桌上。
李秀水轻蔑地扫了他们一眼,说了声:“客官少坐,小女子这就去将酒菜办来!”
妹妹与乾隆在店堂说的话,哥哥李玉山在后面听了个一清二楚,等李秀水一进厨房,他便数落开了:“我的好妹妹这回捅了大娄子不是?那么多刁钻古怪的菜名,看你如何做得出!”
李秀水笑而不答。只见她将衣袖一挽,当即忙乎起来。不一会,李秀水将菜全做好端上来;看看滴漏,刚好一个时辰。乾隆举目一看,只见一盘胡萝卜丝炒花菜,黄丝悠悠盘绕着那朵花菜,花样独具;一碗海带丝夹杂豆腐汤,好似青丝(狮)托白象,形象逼真;一盘爆炒菠菜,那菠菜的根红得发紫,叶子绿得挂翠,就像一只活生生的红嘴绿鹦哥。乾隆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慧心独具,还算不错。”
李秀水道:“你这话听来勉强,难道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
乾隆道:“几道菜做得倒不错,只是才三样菜,还差二十七样怎么办?”
李秀水道:“我还没上完呢,请稍后!”
接着,李秀水又端出一盘八角煮绿豆芽,一盘韭菜炒四季豆,说道:“菜全上齐了,客官请慢用!”
乾隆忙道:“且慢,我刚才说的那二十七样,你就端了两盘就说是齐了,从何说起?”
李秀水不慌不忙地道:“客官,你扳起指头算算,八角八样,绿豆芽六样,韭菜九样,四季豆四样,加起来不正好二十七样?放在一起是四菜一汤,不刚好够你二人吃一顿?”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五
在寺院里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寺院里新来了一位义工,一开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帮忙,做了几天,她一会儿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会儿又嫌一起工作的义工偷懒,要求换工作。后来安排她到图书馆里帮忙,她做了没几天,又开始嫌一起做事的阿姨太慢,或是嫌来借书的人没有素质,总是乱放图书。于是又安排她到偏殿门口负责卫生,没想到,她的抱怨更多了,嫌游客乱扔烟头,嫌孩子乱丢食品袋……最后,她带着一腔怨气找到方丈,要求重换工作。
方丈听完了她的一番抱怨之后,问她:“你为什么要到寺院来做义工?”她答:“我想学习佛法。”方丈又问:“学习佛法为了什么?”她想了一想,答:“学习佛法是为了做一个佛那样的人。”方丈微微一笑,然后写了几个字送给她,让她悟了之后再来。
方丈写的字,义工拿给朋友看,原来是一句偈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义工请教偈语的意思,于是朋友告诉她这是六祖惠能《坛经》里的句子,其大意是说一个真心想学佛修道的人,心地是清净的,是看不到世间的是非人我的。义工辩解说:“我的心很清净啊,所以我才会看到他们的很多不对。”朋友只好又解释说:“这个‘不见世间过’是让你不要执著于别人的过失,不要把那些放在自己的心里、口里,不起怨恼,不四处传播,而是先要自己做个好样子,然后再以悲悯的心和智慧善巧的方便来帮助别人改过。”
听到此,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民间故事:
有一个染布的师傅,同时收了两位学徒。不过他为学徒立下了一个奇特的规矩:每个月底,学徒都要对他说两个字。
第一个月月底,师傅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饭香。”学徒乙说:“食劣。”
第二个月月底,师傅依然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觉稳。”学徒乙说:“床硬。”
第三个月月底,师傅又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活轻。”学徒乙说:“事多。”
第四个月月底,当师傅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学徒甲回答:“想学。”学徒乙却说:“告辞。”
看着学徒乙扬长而去的身影,师傅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结果,不出师傅所料,学徒乙此后又学过不同的技艺,但都未成功。而学徒甲却继承了师傅的染技,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不见世间过”,“不见”,不是看不见,也不是听不见,而是看到听见,但是由于心是清净的,所以不执著、不计较、不放在心上。“世间”,不单单是指人世间,还包括动植物、社会、物理世界等。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净,即是所谓的世间过,而佛视此世界如净土,所以佛不见世间过。可以说不是大路不够宽广’而是你的思想不够包容;不是鲜花不够鲜艳,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阳光不够明媚,而是你的心灵太阴霾。
正如藕益大师在《示昙生方丈》中所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达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以所历位,无非无外之法界也。知皆即法界,自无人而不自得。稍或未然,则富贵能淫之,贫贱能移,夷狄患难能屈之矣。孟子论素位而行,则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在吾门,则日,人如来室,坐如来座,着如来衣。要之皆不为物转,方能转物也。
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就是指见或不见世间过,其根源都是我们的这颗心,如果心是清净的,是善的,那么我们所见的就都是好的;如果心是不净的,是恶的,那么我们所见的就都是丑的。所以一切人_切物的是非差别都是缘于心的意识,而非外在的境缘。《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其中的“观”,就是强调要向内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过失。查看我们自己的心,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看到别人的不善处,我们也要回过来反省—下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生活中,“不见世间过”其实就是要我们学会以宽容和大度来包容一切,对于不如法、不如意的人和事,以慈悲之心,放下恩怨,放下计较,放下取舍。当代著名高僧星云大师的《星云禅话》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佛光禅师对徒众一向慈悲有加,尤其有关疾病医药、参学旅游、教育留学,乃至日用所需等福祉设施,无不考虑周详,督促常驻执法者要供应大众弟子衣食无缺,达到僧团利和同均的理想生活。
一日,掌管会计的师父拿来一叠请款收据,皱着眉头对禅师说:“师父!最近住众们患牙病的人特别多,牙疼虽然不是大病,痛起来的确很难受。常住尽量给大家方便,偏偏牙病的医药费非常昂贵,一个人补几颗牙,动辄万千金额,实非常住所能负担。”
“不能负担,也要设法负担。”禅师坚持他的意见。
会计又说道:“这些人受了常住恩泽,不但不知回报,说些好话,反而批评常住,不满常住,依我看犯不着为他们出这笔冤枉钱。”
佛光禅师自言自语般地说道:“这些人口中虽然说不出什么好话,但是却不能不为他们装一口好牙!”
以常理来说,佛光禅师这种做法可以被称赞为以德报怨,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不见世间过”,佛光普照,既照在好人头上,也照在坏人头上,所以禅师才会这样无差别地对待一切众生。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既是惠能大师悲心切愿的真实教诲,也是引导我们契人佛菩萨境界的真知灼见。期待大家都能如实观照,如实受用。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六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
解析: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
远古有一种鸟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解析: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战国时期的商鞅说,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就像鸟雀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一样。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解析: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戴晋人对梁惠王说:“您知道有一种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吗?”梁惠王回答:“知道。”晋人又说:“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上的叫触国,右角上的叫蛮国。
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每次战争后,总是尸横遍野,死亡好几万人;取胜的国家追赶败军,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来。”
惠王说:“呀!这都是您瞎编的吧!”晋人说:“请允许我来为您证明。您的想象在无广阔的宇宙中有边界吗?”惠王说:“没有。”晋人说:“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驰聘,而一回到现实中,您能够到达的地方却只限于四海九洲之内。拿现实的有限与想象的无穷相比,岂不是若有若无,微不足道吗?”惠王说:“你说的对。”
晋人说:“在我们所能够到达的领域里有一个魏国,魏国迁都大梁后才有梁国,有梁国才有梁王。梁王与蛮氏,有什么不同吗?”惠王想了想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同。”魏晋人走了以后,梁惠王情绪低落,好像丢失了什么。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我们在珍惜生命,珍惜我们这个世界。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训好鸡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周宣王高兴极了,立即带着这只鸡去斗鸡了。
解析:庄子认为,真正有大智慧、有着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是藏而不露的,他们的表现也许是愚钝,笨拙和胆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冷静、沉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阐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即“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解析: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七
一对老夫妻风雨同舟地共同生活了60年,在他们庆祝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客人们问他们:“你们二位是如何共同走过这漫长的60年的呢?”
“因为在我们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年代,所有破损的东西都要修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扔了了事。”
有一次,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朋友很容易变成敌人,而敌人很难成为朋友呢?”
“因为拆房子比建房子容易,砸车比修车容易,花钱比挣钱容易。”
一位游客慕名前来拜访当地的一位智者。这位游客发现智者的房子只有一个房间,房间里除了琳琅满目的书籍以外,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再无其他陈设。
“您的家具呢?”游客好奇地问。
“那您的呢?”智者反问。
“我的?我是来旅游的,只是一个过客而已。”
“我也是。”智者回答。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八
民国初年,皖东全椒县出了兄妹两位武侠,哥哥叫邓广义,妹妹叫邓广美。兄妹俩继承父业,组织了一个武术班,在长江南北一带城镇卖艺为生,方圆数百里赫赫有名。
邓家兄妹擅长攀“尖刀山”和马术等武术表演,尤其是邓广美,轻功十分了得。一天傍晚,兄妹俩率领武术班来到江南当涂县,住进一家饭店。因是初到生地,城里人还不知邓家武术班的英名,为了宣传,邓广美对老板娘道:“我们饿了,请你多做几斤大饼,弄几样可口的汤、菜,吃完后我让你用秤称,称出我有多重就付你多重饼钱,你看可好?”
老板娘是个热心开朗的人,她没多想,认为是江湖人说的开心话,便随口应道:“好说,好说!姑娘请放心,本店价廉物美,从不坑人。”于是,她叫伙计们做了五斤大饼和几样汤菜送上桌,邓家兄妹和徒弟们风卷残云,顷刻一扫而光。吃毕,邓广美对老板娘道:“本姑娘不失所约,请你拿秤来称我吧!”老板娘笑道:“姑娘是说戏言吧,难道真的要我称你?”邓广美认真地道:“当然要称,我说话历来算数。”
“那好,我就来称称看。”老板娘说着,叫伙计取来一杆大秤,一称不多不少,刚好四两重。老板娘惊得目瞪口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惊异道:“奇怪,真奇怪!一个大姑娘仅有四两,就你刚才吃下的饼和菜也不止这点重呀,你的体重哪里去了?”邓广义边笑边对老板娘道:“店家请放心,饼菜钱照付,我妹妹只不过是与你开个玩笑罢了。”说罢,如数付了账。
老板娘惊喜若狂,立即跑上街,逢人便说:“嗐!我店里来了一位‘四两女侠’,轻功好厉害啊!”接着,她便向人们神乎其神地说开了。有一位名叫许公和的教书先生听了老板娘的叙述后,主动上门为邓家武术班书写海报,遍贴全城。
翌日上午,人们看到许公和写的海报后,互相传告,城关居民和四乡八邻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地拥来观看邓家武术班的表演,广场上人山人海,一时间围得水泄不通。一阵紧锣密鼓之后,邓广义首先向观众深深一揖,讲了一番客套话,接着邓广美就出场了。只见她身着粉红色的紧身衣裤,腰束英雄带,脚穿绣花鞋,身材苗条秀气,花容月貌美若出水芙蓉。她神采奕奕,盈盈含笑,向观众道了个万福,然后即表演攀“尖刀山”。邓广义撑起一根几丈高的木杆子,杆子上面绑有数十把锋利的尖刀,刀口、刀尖向上,邓广美顺着这些刀尖、刀口攀摇而上。她轻巧伶俐地攀到顶端后,坐在刀尖上面,向观众含笑致意,继而进行“美人脱衣”等惊险动作表演。观众看得惊心动魄,一阵接一阵地鼓掌喝彩。
攀过“尖刀山”,接着表演马术。邓广美骑在一匹浑身雪白的马背上,一边扬鞭打马飞跑,一边在马背上作“竖蜻蜓”、“翻跟斗”、“燕子扑水”等扣人心弦的精彩表演。好戏连台,观众看得眼花缭乱,掌声雷鸣不息。这时,有几个富家少爷看得动情,将铜钱雨点般地扔去。邓广美一边打马转圈跑,一边“倒挂金钩”,采用“马下衔钱”的招式,将落地的钱币一枚一枚地拾起来,博得观众大声叫绝。
邓广美表演过后,邓广义接着表演“打砖头”。他的表演与众不同,将一块砖头拿在手里,伸出一指,七钻八钻即钻穿好几个洞孔,手指头竟然比钢锥还锋利。接着,他又拿起一块整砖用手劈,就像泥水工用瓦刀劈砖头那样,一块块碎砖纷纷落地。最后,在手心里握住一块碎砖,用力一捏,碎砖被碾成粉末,从手指缝里喷出来。观众热烈鼓掌,邓广美趁机端起盘子向大家讨赏钱。
就在这当儿,有个叫寇三两的流氓头子,杀气腾腾地领着大徒弟屠一刀挤进场内。邓广美来到他俩面前,俯首施礼道:“请先生赏几个小钱!”
寇三两掏出一块“袁大头”,在邓广美面前晃了晃道:“要钱我有的是,但我有个条件,不知小姐可敢接受?”
邓广美抬头一看,其人满脸络腮胡子,凶神恶煞模样,两只鼠眼色眯眯地看着自己,知道来者不善,便问道:“先生有何指教?”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九
过去,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里居住着一群人,这些人相互扶持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听说日本人要来了,为了活活命,他们决定逃到一个很远的村庄。
他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他们也不知道那么远的路,等待每一个人的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是否大家能够坚持到目的地。但是他们知道,必须逃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艰难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又累又饿,他们都没有多少力气了。很多人支撑不了已经慢慢地倒下了,还有一些人趁着自己还没倒下,就悄悄地离开了,因为他不忍心让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样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队伍中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这时候有一个老人,因为又累又饿,加上年纪太大,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对其他的人说,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们谁都活不了。大伙都舍不得丢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现在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如果再抬着一个人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路上。
最后大家只好留下老人,当大家正要走的时候,一个妇女把怀里的孩子递给老人,说:“这个孩子由你来带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时候,大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整个队伍都欢呼起来,但只有那位母亲一个人跑到村口,朝来时的路上张望。
第六天中午的时候,那位母亲终于看到老人抱着孩子一步步地捱了过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变得坚强而勇敢,当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有的人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因为他知道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因为在他身上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十
在一个果实飘香的秋季,一只老狐狸无意间经过一个被围墙围住的葡萄园。
它有一只非常敏锐的鼻子和一个出奇聪明的脑袋。凭着多年的经验,它闻出了这个园子里的葡萄很特别,是自己从未吃过的极品。
这只老狐狸曾吃过无数种好葡萄,它甚至曾向自己的同伴吹嘘过:“这世上还不曾有我没吃过的葡萄呢!”面对着这一园自己没有品尝过的葡萄,它的食欲和好胜心,都被挑逗起来了。它暗自对自己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就像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一样,是最没有出息的。”
于是,它发誓一定要吃到这里的葡萄,否则决不离开。可当它在四周转悠了二圈之后才发现:这个葡萄园的围墙太高,它根本跳不上去。又经过一番用心的搜寻,它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进入葡萄园的小洞。可是,这个洞口实在太小,它根本无法顺利通过。思索了片刻,它做出了一个决定:绝食减肥。
经过三天绝食,这只老狐狸真的瘦了下来,它可以从那个小洞进入葡萄园了。如它所料,这个葡萄园里的葡萄是迄今为止它所吃过的最好的一种。于是,它放开肚子,在园子里整整吃了三天。之后,它准备赶紧离开。耽搁久了,恐有危险。
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连日来吃了太多葡萄,它又胖了,无法再从那个小洞出去。无奈,它只好再次绝食,这次比上次花的时间还多了一天。利用这种方法,它的身体终于变得和刚进来时一样瘦小,于是,它再次从那个小洞里钻了出去。
回家后,它把这次吃葡萄的经历告诉了另外两只同样阅历丰富的老狐狸,并问它们:“这事儿做得值不值?”其中一只老狐狸说:“你胖了多步就瘦了多少,等于什么都没吃,还在冒着性命之忧,当然不值。”另一只老狐狸则说:“虽然你担了不少风险,但你吃到了自己从未吃过的葡萄,当然值得。”
老狐狸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对人生的一种思索:当一个人的人生立足于占有时,他注定会在占有欲未曾满足的痛苦与占有欲已获满足后的无聊之两极中徘徊;当一个人的人生立足于建设时,他必将会在未达目标时的追求与到达目标的体味中潇洒。
前一种,无疑是一个两难的悲剧;后一种,则笃定是一种幸福的人生。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十一
有一天,一只狼外出觅食,突然发现一只肥美的小羊。
他眼珠咕骨碌碌一转,心里想:
“好肥的一只小羊呀,这下我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了。”
于是,他从大树后面猛地跳出来,张牙舞爪,但聪明的小羊一点儿也不害怕。
他故意向四周看了看,并大叫起来:“狮子朋友,我已经来了,你快出来呀!狼大哥也在这里,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
狼最怕狮子了。他一听小羊这么说,以为狮子真的在这里,害怕得撒腿就跑。
小羊就大声地喊道:“狼大哥,别走呀,别走呀!狮子已经来了,我们一起做游戏吧!”
狼吓得头也不敢回,他一边跑一边慌张地说:“我……我家里着火了,我……下……下次再来和你们一起玩。”
狼连夹着尾巴灰溜溜的逃走了,小羊见了,捂着肚子哈哈大笑。
小朋友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千万不要惊慌,一定要冷静思考,动一动我们聪明的小脑袋想想办法,这种时候,你的惊慌和哭泣丝毫没有用处,可是当你冷静下来,想一想爸爸妈妈平常说的话,说不定可以转危为安哦!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十二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谭振兆吞阄是他机智地运用了另立标准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收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奇效。
鲍勃.霍博的机智与幽默。
美国喜剧明星鲍勃.霍博擅以自嘲说笑,不但获得了观众的笑声,也赢得了无数人的敬爱。
当他第一次去好莱坞应征演员时,导演问他:“你擅长表演什么呢?”
他说:“滑稽的动作和语言。”导演就要他当场表演。
于是,鲍勃.博走到办公室门口,大声对在外等候的应征者说:“你们都回去吧,公司已经录用我了!”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十三
美丽的夏天,蜗牛拉拉出去打猎。看见一只苍蝇,就想爬过去捉,可是没等他过去,苍蝇嗡的一声从拉拉身旁飞跑了,还说:“没翅膀还想来抓我?”
蜗牛拉拉不开心了,我怎么背着这个重重的壳,没有好看的翅膀呢。
正在想呢,树林里冒出一股黑烟,啊!是魔法师乌鸦婆婆:“拉拉,你想什么我可知道哦!”“哈!太好了,大婶,怎样才能拥有一对翅膀呢?”
乌鸦婆婆笑眯眯的说:“孩子,用你的小房子换,舍得吗?”蜗牛拉拉一心只想得到翅膀,马上高兴的答应了,乌鸦婆婆给它喝一小瓶蓝水,喝着喝着蜗牛壳没了,小蜗牛的光光的身体上慢慢生长出一对小巧的翅膀,真好看啊!
拍着美丽的小翅膀,拉拉兴奋的到处飞:“谢谢婆婆!”它和蝴蝶妹妹比赛飞呀飞,和蜜蜂哥哥捉迷藏。心里那高兴劲儿别提了。别的蜗牛们真是好羡慕它哦,小蜗牛痛痛快快地的玩了一段日子。
夏天过去了,蝴蝶妹妹飞走了,蜜蜂哥哥也回家了,只有小蜗牛没处躲。它觉得越来越冷了,光光的身体在发抖。
飞的越高却越来越冷。它开始想他的家了。秋雨来了,花儿谢了,叶子也落了,蜗牛已经受不了啦,飞到哪里都直打哆嗦,它更加想念它的家啦。
北风吹呀吹,快要下雪啦,小蜗牛冻得快活不了了,拉拉还没飞呢,就被寒风吹得翻了几个跟头。只好蜷缩在光秃秃的树根下面。它真的后悔了,还是自己的小房子好啊,又遮雨来又挡风。
终于,拉拉下定决心,艰难的顶着寒风,找到乌鸦婆婆,喝下红色魔水。翅膀消失了,亲爱的小房子又重新回来了。
这个寒冷的冬夜,小蜗牛睡着了,睡梦中露出甜甜的微笑。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其他人对你的看法,至于你对自己优缺点的描述,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印象。不要自贬身价,成为自己可怕的敌人。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要看轻自己。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十四
法国巴黎大剧场内,数万观众静静地注视着厚厚的玫瑰红天鹅绒。今晚,这儿要上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而且,扮演剧中男主角奥赛罗的是法国著名演员菲力浦。帷幕徐徐拉开,菲力浦穿一身中世纪骑士戎装登台亮相。
戏迷们突然惊讶起来:咦,奥赛罗是摩尔人,皮肤很黑。这位大明星脸黑如漆,手却是白白净净的。戏迷们开始嘁嘁喳喳议论开了。
菲力浦低头一瞧双手,心中恍然大悟:糟了!刚才因为参加宴会,回来晚了,化妆时竟忘了将双手涂上油彩。毕竟是久经舞台的老将,菲力浦打定主意后,不慌不忙地将戏一路演下去,一直演到戏中间下场,进入后台,菲力浦利索地取来黑色油彩,将双手涂抹得黑亮亮的,然后戴上一副洁白的丝质手套。
菲力浦又重返舞台了,瞧他仍是脸黑、手白的模样,容易冲动的观众们再也不买这位大明星的帐了,低低的议论声升级成起哄声、嘲笑声。菲力浦似乎沉浸在角色之中,没有理会台下的起哄,他搓搓双手,说出剧中的一段台词:“真急死人了,玳丝德蒙娜怎么还不来?外面的风真大,会不会是海风将这美人乘的船拦在海上!对,要派个人去看看!”他边说边自然地摘下了手套,露出了一双墨黑的手。
所有的观众都大吃一惊:剧中的奥赛罗原来是戴了白手套,噢,刚才我想,伟大的菲力浦怎么会出这个差错呢!”剧场里,顿时掌声如雷。菲力浦暗暗地笑了。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十五
狐狸骗了乌鸦一块肉,被大象看到了,狐狸得意洋洋,对大象说:“瞧见了没?我聪明不?”
“我都瞧见啦,你很聪明。”
“要不要我教你几招呀?看你漫山遍野找野果子吃,也太辛苦啦!”
“那倒不必,”大象说,“我有自己的生存原则。”
过几天,狐狸又演了场“狐假虎威”的把戏,把虎大王和百兽都欺骗了,这事又被大象看见了。
“你又看到了!”狐狸不满地说,“不过也好,你可以证明我的确很聪明。”
“是的,我可以证明,你的确很聪明。”
后来,狐狸去偷鸡,被人捉住,关进铁笼,这事大象也看到了。
“让你看笑话了!”狐狸沮丧地说,“现在你还承认我聪明吗?”
“我还承认你聪明。不过,你只有小聪明,却缺乏大智慧!”
“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诚实本分,不奸不滑,表面看起来与聪明无关,其实蕴藏着生活的大智慧;靠耍小聪明坑蒙拐骗,可能得逞于一时,但迟早要吃亏的!”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十六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智者敢于放弃,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得与失的道理。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是一门哲学,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要舍弃不恰当的自我定位,要忘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偶尔软弱不可避免,但在软弱中要学会坚定。不苛求、不奢求、不强求,才是“舍得”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道智力竞答题:如果卢浮宫失火,当时的情况只可能救一幅画,那么你救哪一幅?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要救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了。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赢得金奖的答案不是这个,而是法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贝尔特的回答:“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当雷军成为“金山”的管理者时,他就意识到企业若想长期稳定地发展,牺牲一部分利益、舍去一部分权力给员工是必然的。所以,在“金山”上市时,董事会给430名员工发放了占上市完全摊薄后的11%的期权,这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影响了公司短期价值,但是只有和员工分享上市财富,才可以保持公司长期发展的动力。雷军说:“我们舍得舞台、舍得给予,让更多杰出的人在‘金山’大放光芒。”不懂得取舍,企业就会变得脆弱、没有生命力。在“金山”,雷军明白了: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投资者,悟出“舍得”二字中隐藏的智慧是不可缺少的。
投资创业时,市场上总是有很多商机在不同的时候冒出来。所以,很多投资人往往希望“鱼”和“熊掌”兼得,恨不得抓住所有的机会,于是被眼花缭乱的投资市场打乱了方寸。他们任何业务都想做,但又没有长期发展的可行战略,最后导致整个企业的发展失去了重心。
投资创业,首先需要你有好的商业头脑,其次需要你有长远的计划,抓住重点,“舍”掉那些和战略不一致的业务。只有这样,投资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投资就像下围棋一样,虽然放弃小的利益,得到的却是更大的利益。
为了实现梦想,雷军当然想自己创业,但他同时表示,互联网创业者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都希望创造一个类似“百度”、“腾讯”之类的平台。“实际上作为创业者,可以先把平台梦暂时放一放,借助51(上海我要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及其他社区平台,开发相关的插件产品,同样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
雷军强调,如果想成就“伟大的企业”,必须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种主要产品的开发上。作为ucweb(uc浏览器)的董事长,雷军希望ucweb首先把规模发展起来,只要规模做得足够大,挣钱将非常容易。“在我投资之前,ucweb的全部十几个技术人员中,只有两个人还在开发浏览器,其他人都在给中国移动做软件项目。”雷军说。由于还无法通过个人用户盈利,为中国移动开发邮件办公系统是公司当时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但在雷军的坚持下,公司最终把赚钱的企业软件开发项目以1000多万元出售,扩招人员全力投入到手机上网浏览器的开发当中。
事实证明,雷军的“舍弃”做法是正确的。在雷军投资一年多后,ucweb用户增长了25倍。2007年中期时,在雷军的牵线下,国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晨兴和联创策源向ucweb进行了第二轮投资,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据统计,作为个人服务业务的uc浏览器全球下载量突破了10亿次,用户月使用量pv(页面浏览量)超过了1200亿,在全球拥有超过3亿的用户。
雷军的许多成功投资,都是经历了“舍”之后才有的“得”。在创业的路上,放弃什么,选择什么,是一门艺术。有时,放弃就是获得。勇于舍得是一种现实需要,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舍弃并不意味放弃,而在于将来更高层次的获得。
智慧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篇十七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