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对作者的赞赏和敬意,也可以是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心挑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一
读着朱自清写的散文《匆匆》,我感觉像是一阵舒心的清风迎面扑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自己始终无法解答的问题,也是留给我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解答的难题。
而我呢?只是把这些珍惜时间的名人事迹。格言警句熟知而已,扪心自问我又为把握时间付出了些什么呢?我又得到了些什么收获呢?每天重复而机械的过着相同的日子,庸庸碌碌地过着乏味的生活。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自学是学习的最好时间,有时我却让这宝贵的时间在与同学的闲聊间度过了。过去的日子如白云,被风吹散了,过去的日子如落叶,被尘埃掩埋了,过去的日子如流水,匆匆流逝了,过去的日子如水中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昨天已成为过去无可挽留,未来迷茫不可窥视,只有现在,只有今天是属于我们的,不要再让时间从手中流逝,不要给明天留下无尽的悔恨,努力吧,奋斗吧,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疑惑,不要犹豫,赶紧行动!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二
在暑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窗。我沉醉于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不论是美景还是一切生灵,在他笔下,都显得格外生动。
我特别钟爱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比较的方式来突出了岁月流逝之快,不错,世间万物虽有毁灭的一天,但总会有重生的.时候,而我们人,在这世上的时刻是有限的,性命不能重来,岁月又何尝能够倒流呢?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时刻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过的岁月,谁又会在意呢?因此,当一个人的性命走到尽头时,就会加倍地珍惜仅剩的时刻,正因,他知道,他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刻了。“时刻就是性命”,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笔下,就更衬托出了它的价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仅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十分优美,他对景物的描述可谓是淋漓尽致,仿佛能够活生生地展此刻你的眼前了。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三
很多人都明白朱自清,他的散文集也十分地有名。但在他的散文集中最著名的要数《背影》和《荷塘月色》了。
《背影》这篇散文集描述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画面。主要资料是:“我”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我”回到了徐州,在父亲家见到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我”留泪了,父亲教育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然后就去办丧事去了。
办完丧事后,“我”的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去南京后,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了,但因他仍然不放心,最终最终还是说服了“我”送我去念书。
我们到了车站后,“我”买票,他就帮着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小费,他又去谈价格,谈完后便送“我”上车。又叮嘱“我”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我”让他走,他说;“我去给你买些橘子,别动!”他带着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胖胖的,蹒跚地走了过去。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他抱着几个朱红的橘子往那里走,走到了铁路那里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我慢慢爬起,然后再抱着走了过来,一股脑的将它们放在了“我”的大衣上,然后就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然后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
如果说《背影》的语音质朴,那《荷塘月色》的语言就十分清丽了。
《荷塘月色》里主要讲的是“我”在院子里乘凉,想到荷塘去看看,于是就去了。到了荷塘,荷叶,荷花让“我”感到荷塘里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让“我”想到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州曲》。这样想着,突然发现自我已经到家了。
这篇散文集里最美的一段在第四段:区区折折的荷塘上,弥漫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些场景让我想起了叶圣陶写的《荷花》里的第二段: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荷花多美丽呀!我又想起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比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四
朱自清用《匆匆》这篇文章让读者知道了时间是不会倒流的,是不会停止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时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应浪费时间。我想:这就是“时间就是生命”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吧。《朱自清散文集》中还有很多感人的文章,比如《背影》、《河塘月色》、《梅花》。
在此,我想对全世界的人们说:“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书吧!一起去读自己所需要的书吧!知识是无价之宝呀!”
文档为doc格式。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五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感悟的同时,我也致力于去体会朱自清的表达手法。既然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必须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文风比较朴素,如《背影》,全文辞藻并不华丽,但仍然十分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与常人的区别吧!而成段的疑问句就成了他标志性的写作手法,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来到达意味深长的意境。就像《匆匆》离得那样: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真是这些疑问激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吧!
渐渐地,我又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当时政府的讽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这也许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
我看了一些关于朱自清的介绍,发现他真是人如其名,事事要求自我做到问心无愧,生活也十分简朴。我想,也许正是这种质朴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得他的文风如此朴素吧!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六
这几天一直在看《朱自清散文集》,觉得有着很大收获,对于读书技巧方面,也有了新的感悟。
散文集不似小说,传记,我只能从大致的角度来说。朱自清的文笔,我一向认为很好。他的文章,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有很独特的风格,通俗易懂,读来颇有清秀之气。《春》与《荷塘月色》即使如此,文中没有太多的华丽之词,而大多用的是拟人、比喻等普通常见的修辞手法,却能将眼前一排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栩栩如生,由此,朱自清的写作手法,也便可见一斑了。我本人的写景作文写得并不是特别好,但读了他的文后,便有很大收获。他的文章平淡质朴,有很浓烈的生活气息。而在他的所有文章相比,文笔风格也有很强的转变。
朱自清早年的文章与后期的相比,其中早年文章的笔锋就颇有些文言文的味道,读来并不顺畅,大都让我半知半解,而后期的作品则有了许多白话文,更加贴近现代了。前言中说“语言风格是一个年代的特定产物”,此语不假,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追求,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改变。相声大家马季先生,的早、晚期作品相比较,其变化,不难看出来。人皆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任何人都是如此。
文章是一个人思想方面的表达,有着独特思想、处事性格的人定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读一本书,从而读出一个人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式,从表面现象,折射出更深一层的内涵,这才是真正用意。
从朱自清的文字来看,他一定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的文章,每一篇每一字,都喊着自己的真正思想,他平生视人平等,为人正直,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人”,想必,他做人处事之品质,一定高尚。
以上就是我读完《朱自清散文集》后的感想,作为一名中国人,他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是我们的榜样;作为一名文人,他的文风格调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有时,读一本书,可以读出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可以读出一个人的性格思想。
读书,读人,读你。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七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看《匆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燕子飞走了有飞回来的时候。但是,只有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了。“今天、明天和昨天”,时间在慢慢的流逝,可见它是多么的匆匆啊。看着文章里时间从饭桌上溜走,在洗手的时候,从水盆里流逝,让我想到自己的时间也在不经意间流逝,这多么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在学校里课间休息和同学玩闹、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在家里偶尔会拿起平板电脑玩游戏消磨时间的时候,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过去了。时间走得那样的悄无声息,又是那样的如箭如梭。时间都去哪里了?我知道,时间犹如生命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利用好每一分钟,珍惜每一天,做好时间的小主人。
书中的字里行间中,我体会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真情实感,更让我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这本书是我永远的朋友,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细细品味!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八
读过许多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其中,最令我陶醉而沉迷的,便是这《荷塘月色》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的眼前立时就有了这样一幅画面:这月下的荷塘静如隔世,风轻花香,吸引着诗人的光顾,同样也吸引着我的目光。
细细观来,宽阔的荷塘中亭亭玉立着些沉睡的荷花、荷叶,我仿佛看到,月光柔和地铺在花上、叶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洒下她的怜爱,整个荷塘好似笼罩着轻纱,在梦中沉睡。空气中,淡淡的花香,夹杂着薄薄的雾气,真是个人间仙境啊!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也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上。”花儿受叶儿滋养,叶儿被流水洗涤,一切的生命源于这水,这脉脉的水,这清澈的水,这细密密的水,而水却被荷叶朦朦胧胧地盖住了,使叶子更清更晶了。
伴着这清香的荷塘,我深深地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对美的向往,对宁静平淡生活的憧憬和对家乡那种江南水乡的无限回忆与怀恋。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九
这些天,把刚买来的《朱自清散文集》大致看了一遍。有许多文章都是一知半解,但读来读去才发现,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篇早已学过的《背影》。
一次普普通通的送行,让儿子改变了对父亲两个字的认识,更表现出那份伟大的父爱。
文中“我”虽然已经不小,也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了,但并不放心的父亲还是执意要为我送行。到了车站,安排好了一切,还要嘱咐再三。父亲的一举一动让我不能理解,“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明白了父亲的伟大,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自责。这也就是文章中最令人感动和难忘的一幕,“登月台,买橘子”,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接着“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个个简单的动作轻易的就能做到。但对于身材肥胖,腿脚蹒跚的“父亲”来说,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他还是做到了,是对孩子的那份爱便成了他源源不绝的动力。
这一幕,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这一幕,也同样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父母有何常不是如此。即使儿女已从昔日的一棵小草长成了一颗苍天大树,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儿女永远是一棵长不大的小草,永远需要照顾。但无知的我们总是不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总是嫌他们唠叨。殊不知,那一局局的唠叨是有点点滴滴的关爱凝聚而成的啊!
其实,在我们生活之中的“背影”还有许多,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地去发现。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感受,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每一次感动都能会集成一张张美丽的“背影”。
让我们用心去发掘那一张张“背影”用感恩的心去铭记他们,去报答他们!
所以,感恩的心,从现在开始!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
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他善于把自己等真情实感,用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他的笔致简约,亲切,让人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他的作品风格很朴素却又缜密;清携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我很喜欢看一些诗集或是散文集,因为这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值得认真读它的人细细品位,它的味道,它的感情,它的色彩,都是妙不可言的,都是美丽高贵的。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完《朱自清散文集》的时候,我并没有把它放回书架,而是又一次的打开了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时写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他在这篇文章里的文字、语言的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荷塘的月色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读起来更是有一番韵味,闭了眼,仿佛这情这景就浮现在你眼前了。
不知为何,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是在描写什么,叙事也好,抒情也好,写人也好,写景也好……都有一种清风拂过脸颊的感觉。不见华美辞藻,也没有造作娇揉。而单单只用了明净简单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也许是一段优美至极的语言,也许只是短短几句话,却能将要所描绘述说的事情朴素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身临其境,不论是梅雨潭的景色,还是清华园的月色,都在他的笔下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读他的散文的原因之一吧,朱自清的文章总是一篇有一篇的韵味,使读者总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即使你看完了这篇文章,也总有想要从头再一次的细细品位一番的念头。
这本书从最初开始的清丽婉转,到中间的质朴永,再到最后结束的深邃,没有一处不显示着他风格的独特,也没有一处不表现着他别样的人格魅力和对于人生的哲学。(陈莉莹)。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一
已记别清是多少次再读《背影》。中学时的我并别能体会其中深意。现在,我已日渐成长,书中爸爸提着橘蹒跚的背影,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经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慨。
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文海中,歌颂父母的文章别计其数,而《背影》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可能就在于作者用一般人的双眼去发觉一般的爸爸一具最一般只是的动作。而这恰恰触碰到了我内心某个最敏感的部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细腻的情感绵绵别绝,汇合成一条温和的小溪,在我心底徐徐流过。
我敬佩和艳羡那些作家或擅于写作的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情感通过笔尖,自但是然地流泻于纸上,读来总能带动读者的心灵随之跃动,让心灵深处的情感也随之点燃,继而蔓延,情到深处,禁别住泪眼含糊,就像《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
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的父母。想着尽管日子艰辛,但他们却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亲见我时孩童般的欢跃;想到他们冬日里还是在凛冽的.寒风中,守着收入微薄的小摊,任冷风吹痛了脸颊的身影;想起他们日渐加深的皱纹、愈加清楚的白发……确实,想到此处,我便忍别住泪眼蒙蒙。
平庸的父母给了我别平庸的。我有一具非常简单的愿望:早日让父母卸下沉重的担,安享晚年的幸福。我惟独尽我的努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因为我懂,父母基本上无私而伟大的。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二
《朱自清散文集》是伴我走过这个暑假的好朋友,我非常喜爱读它。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散文集,朱自清先生的情感凭着文字在书中流淌,让我觉得散文就像是一篇篇情感的记录,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看《匆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燕子飞走了有飞回来的时候。但是,只有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了。今天、明天和昨天,时间在慢慢的流逝,可见它是多么的匆匆啊。看着文章里时间从饭桌上溜走,在洗手的时候,从水盆里流逝,让我想到自己的时间也在不经意间流逝,这多么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在学校里课间休息和同学玩闹、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在家里偶尔会拿起平板电脑玩游戏消磨时间的时候,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过去了。时间走得那样的悄无声息,又是那样的如箭如梭。时间都去哪里了?我知道,时间犹如生命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利用好每一分钟,珍惜每一天,做好时间的小主人。
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来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付出,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
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读完后我想想自己,每天清晨做好早饭的妈妈来到我床前。
叫醒我的时候,我总是那么的无奈和抱怨,每天晚上在灯下、在桌前陪伴在我身。
书中的字里行间中,我体会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真情实感,更让我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这本书是我永远的朋友,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细细品味!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三
茶是淡雅的,咖啡是苦苦的,红酒是辛辣的,它们各有一番风味,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似咖啡,还有的像一杯浓郁的红酒。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时;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读了这篇《匆匆》,我发现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就无情地跑掉了。从前,我做作业不抓紧时间,拖拖拉拉,自从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学会与时间赛跑,而不去浪费时间。
《朱自清散文集》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少女的裙。层层的叶子间,零星地点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打着朵儿的。”“哦,好美丽呀!”我读着那优美的文字,欣赏着优美的句段,心中涌出一种不知名的快乐,陶醉在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身在月光如水的荷塘边,与朱自清爷爷共聊这奇丽的荷香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笼着轻纱的梦。坐在荷花如海的荷塘边,望着轻柔的月光,轻轻的薄雾,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我不禁轻呼,从未见过如此美景的我好似尝到了一杯无法忘怀的美味。终于,梦醒了,我回到了现实,但我的脑海里深深络下了美丽的荷香月色呀!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已舍不得放下它,情不自禁地再次打开它,去细细品味人生……。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四
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像是走进了一片森林,头上的天空被树阴遮的严严实实,但森林里却散着慵懒而自然和谐的光芒,不是华丽的采光灯,却是映照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柔和颜色。红、粉、橙、蓝、靛、青、紫……于是我就好像到了好多好多个不同的世界。
雅,柔顺细腻之情,让人从久违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气里摆脱出来,从而让人有一种乡村感,又好像有一种原始的,清新的感觉,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家!可以说,没有他,中国的现代散文就不可能这么灿烂。我读了他的文章,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让我受益匪浅,真是饱餐了一顿美味的文学大餐。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五
朱自清一位高尚的人,相信大家也阅读过它的文章,那么你有什么感想?看看下面的朱自清散文集精选读后感吧!
近来无事,又翻开了这本买来已久的《朱自清散文集》。从书柜里拿出的这本旧书,在多年的精心保管下,未见老旧。
封面上那位儒雅含笑的中年人如在眼前,就像一块冬天里的温玉,在胸口荡起了阵阵暖意;就像先生那恬淡含蓄的文字,仿佛字字都在心中弹奏出一曲曲清丽悦耳的和弦。
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散文与俞平伯一时并称。而二人同做《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是取材相同、角度不同,但又大都以先生所作为好,可见先生散文造诣之高。
手中的这本朱自清散文集,来自于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收录了朱自清《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几个主要的散文集子中的主要文章,选录了《国文教学》、《读书指导》、《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论语文影及其他》等短论,还有一些尚未编入集中的作品。基本涵盖了朱自清的主要代表作。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隽永。他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这几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匆匆》虽是一篇散文诗,但却以新颖的一问一答的方式,用大量的排比与生动细腻的描写,用亲切的声音告诫了我们时间流逝之匆匆,时间之河不能倒流、不可回溯。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
须知我们正在荒废的此刻,正是逝去之人所期盼的明日啊。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难得的今日。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独自在清冷夜里漫步在清华园的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用水彩画一样的淡淡笔触深刻而传神的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和那时的心情。最广泛的读者也都是从这篇文章中认识先生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者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但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一种诗意”。读完此文,教人不得不沉醉在这酝酿已久,贮藏满溢的诗意,沉醉在当时先生所凝望的那池月光里。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
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朱自清大家因该都了解他,他是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写了许多有名的文章,都是以叙事的抒情为主。我读过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和《桨声中的秦淮河》。这些散文都有同样的特点,素朴,慎密,语言洗简,文笔清丽,读完以后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在《朱自清散文精选》中,有他三十五多篇散文,这本书中第一篇散文就写了他最有名的一片的散文,《匆匆》。这篇散文写出朱自清面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无奈,怅惘,比切还有对未来的追求和探索。
我最喜欢边读《匆匆》边思考它所表达的意思。在《匆匆》里一句话是这样的“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表面上是疑问句,但实际上却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已逝去的的深深遗憾这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反复回味,总觉得有无穷无尽的含义包含在这句话中。
当我读到最后一段时,我又在细细的回味,原句是“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和前面的那句起到了呼应作用文末和文首的提问在文字上看是一样,但是在表达的感情上却不一样了,文首的提问是强调一种无奈和怅惘,而这句的提问是一份激情,是一声呐喊,我们要区分这两句,在读这两句话时语调是不一样的。
时间,它本身是看不见的,又摸不着的,可是在朱自清的笔下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事件的形象描述出来,为我们捕捉了时光逝去的踪迹。他把时光比作针尖上的水滴,青烟等,表现出时光的`无声无息。
在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无形的时光不做他朝夕相伴的朋友,这样可以表现时光的一往无前转瞬即逝的态势,还可以极其传神的表现出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欲留不能,欲追不及的惋惜和怅然。
读完朱自清的散文,我突然明白时间是宝贵的,不要虚度光阴,一定要珍惜时间,尽力做好买一件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尤其是读了《匆匆》这篇文章,更使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时间只有三天“今天”、“明天”和“昨天”。
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可见时间多么宝贵,想想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嬉戏的时候,在和同学玩闹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终于我明白了,要做时间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钟,那么生活就变得更有意义了。同学们,好好利用时间吧!
还有《背影》这篇文章,它讲的是: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看见有买橘子的,就去买橘子,此时,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儿子一下子感觉到父亲的伟大。
散文集还有许多感人的文章,如《春》、《威尼斯》……,从一件小事中,能够悟出一个大道理,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不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
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
我们要想秋天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 《朱自清散文精选》,作者是朱自清,里面的内容可丰富了朱自清初次创作的抒情散文,他体现出他的生活观。
文中的《背影》散文,这篇散文中体现出父子之间的情意,《背影》这篇散文警惕我们,往往很平凡的情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否则,在将失去时,才去发现东西的存在,知道有多重要。
朱自清还写了反应社会生活的散文如文中的《论吃饭》散文,这篇散文充分写出了农民反抗大户.反抗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勇于反抗的集体意识。
我看完这本书时,认为这么一句写的最好: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道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脚.腰,它领着我们向前。
娃娃.姑娘.青年。
把春天写活了,这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春意盎然。
读完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触是:做为一个人,应该知恩图报,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决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相信正义可以胜过邪恶。
当我想道要知恩图报时,就幻想:长大后,我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一定要报答我最敬爱的成老师。
自从我从三年级开始,来到这里,认识了因为一些调皮学生才会凶巴巴.才会愤怒的成老师。
但是,就是成老师我的的成绩有了改善,正是因为他教书严格,让爱捣蛋的同学成了温顺的小羊。
我深情地说:“成老师,谢谢您。”每当我头仰望蓝天时,它是那么湛蓝,又想到如今的社会已经发达了,科技技术提高了,成功人士越来越多了。
我仿佛见到了未来的美好瞳幜。
是啊!在党的阳光下,生活如此美好!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六
最近我买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集》,当我读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时,颇有感想。
这时发生在电车上的一幕,作者看到两个西洋人,他仔细的看其中的一个孩子,不料却受到那个西洋孩子的袭击——眼神的攻击,那眼神中也透露着轻蔑与鄙夷,让作者不禁感到一丝凉意。
我觉得朱自清说的对,人人都应有赤子之心,因为这个世界不属于某种人,也不属于某国人,更不属于某个人。我们都有享受这个世界的权利,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义。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却片面的嵌入了国家与人种的定型中了,他们自认为比别人优越,所以以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人,来践踏国人的尊严,这不光是中国人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这也是对世界的侮辱,再回头想想也就是那时中国人“低三下四”,才会出现“中华不振”的情景。也就是那是中国的“弱小”才“育”出了那样的小西洋人。而我又从“脸上布满了横秋的老气”看出,这样的优越感不仅仅能使人变成穷凶极恶的禽兽,也能使天真的儿童变成老态横秋的老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称那个孩子为小西洋人而并非“孩子”,因为他不属于世界,只属于大洋彼岸一个渺小、孤独的人。
读完这个小故事,让我更加看清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其中一份子。而在这时我想,胜者也不必须为“王”,败者也不必须为“寇”吧。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七
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像是走进了一片森林,头上的天空被树阴遮的严严实实,但森林里却散着慵懒而自然和谐的光芒,不是华丽的采光灯,却是映照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柔和颜色。红、粉、橙、蓝、靛、青、紫……于是我就好像到了好多好多个不同的世界。
——题记
a. 竞走,小步跑,大步跑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小学的时候就学了这篇《匆匆》,在那个年少无知又单纯的世界,我们激动的在语文课本上已经度过的三千多个日子浓缩成一个数字,然后一天给这个数字加一,最后一个月后就把这件事全然抛到了脑后。都是这样的。可是时间还在不停不停地流逝,日子还在一天一天的往我们的反方向跑,然后我们过了5年级,过了6年级,然后现在马上又要进高中。有的时候真是觉得这样的光速实在太不可思议,不管是快乐、悲伤,无论怎么跪着向上天祈求多一些时间,时间还是一样冷漠的继续跑着,然后才会有我们恍然大悟的开始发奋、努力,开始学会跟时间一样的速度或是比时间还快的与它赛跑。
有的时候我们会赢,我们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超额的付出了许多,这个时候就有种绝妙的成就感。但这种坚持真的很困难。有很多次在时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兴致勃勃的列出了一张计划表,还不停的鼓励和安慰自己“我已经按照自己的能力设定计划了,一定可以完成!”心情更好些的时候还有兴趣为我的计划表加上好看的花边。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期限到头了,心情也变糟了,计划表上的红勾勾寥寥无几……有什么办法嘛!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总是对自己太好了,觉得不能委屈了自己,所以行动就跟着意愿走了。
因此,6月份15岁了以后,我在新一年的目标就是,一定要学会怎么利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为自己成功的付出感到自豪!大家一起跟时间竞走,然后小步跑超过时间,再大步跑把时间拉开一大段距离,回过头享受胜利的快乐吧!(哈)
b、隐藏着的灰色地带在改变
《朱自清散文选》里最先看的是《憎》,看完后有很长很长的感想,也不由为文字中所勾勒出的社会感到遗憾。我们国家有很多很多人,每天在不同的城市里来来往往,彼此互不相识,也就牵引出一片片沉没。往往一些意外的事情才能打破这样的宁静。但这些打破了宁静的事情常常像玻璃杯,碎了,打破宁静,也很容易划破很多人的手,所以有很多人会痛苦。但是对于其他过路人来说,大多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不过是在回家后跟家人说一个新鲜事:某地某时出了车祸了,真惨。另外还有的人,像文中那位骄傲的华捕一样,看见一位跌倒的妇女都能让他舒了冷黑色的眼睛,痛快的叫好“哦——呵!”然后毫不吝啬的露出他那贵重的金牙。我感到愤怒,同时也为他感到悲哀;我从不喜欢说别人可怜也不喜欢别人说我可怜,但对那个人,我却能狠狠的说他真可怜,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为别人着想的美德。他觉得自己高贵而不可一世,但却被朱自清先生当作一个人与人间冷漠的灰色地带的一个负面的例子。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国家已经充满了温暖的感觉。近日的四川大地震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忘不了救援的战士们为了拯救生命而日夜工作,忘不了自主前去灾区救灾民的那些好心的人们。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内心有一种在沸腾的感动,让我想落泪却又有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让我更坚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两个感叹号还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
我一度觉得2008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太重要太重要的一年了,8月份奥运圣火就要抵达首都北京,掀起奥运的荣光了,在那之前却发生了那么多起天灾,就不禁要担忧起来。但朋友很坚定的告诉我:面临了这样的灾祸才能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民族举办奥运会的资格!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是团结一心的,不屈不挠的!
所以我说灰色的地带已经变的很淡很淡,因为我们民族的团结凝聚了阳光,撒遍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
尾声:心情起伏不定的写了两个部分,总觉得一直在跟自己说话。朱自清先生笔尖的流淌带给我的感受根本就不是三言两语抒发得尽的。放下笔,我想我会继续将他的文字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