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完美的计划。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一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少年,他的名字叫——王勃,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课题——9少年王勃。
2.同学们,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师小结指导学法: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读出了少年王勃的许多优点,真好!那么,作者最想表现的是王勃的哪个优点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夸夸王勃。
4.板书:“奇才!真是奇才!”这是阎都督夸奖王勃的话,你们看:这个句子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可见这位都督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才!真是奇才!”
5.有谁注意到了课文中都督说话时的动作?你能加上动作夸一夸吗?
6.拍着桌子叫好,这就是成语拍案叫绝。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都督这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一)诗。
1.板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鹜”的书写)。
3.让我们一起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这句诗吧。
4.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6.短短14个字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一起吟诵这句诗吧!
(二)文。
1.同学们,当时正是重阳佳节,滕王阁边的赣江上好一派迷人的秋景,你看!【出示图片、文字渐入】“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2.这景色美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3.这段话美在哪儿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你愿意把这壮美的(绚丽的、宁静的)秋景用朗读送给大家吗?
5.评价:多么迷人的景色呀,连小野鸭也陶醉啦!/多么绚丽的美景啊!那灿烂的云霞仿佛依偎着辽阔的天空,久久不愿离去。
6.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赣江秋景吧!【齐读】。
8.在王勃的《腾王阁序》里像这样的名句还有很多。
9.难怪,当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指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插叙: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
今天是诗文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我们通过诗领略到了少年王勃的丰采,我也通过诗再一次感受了教学的快乐。最后再以王勃的一句话来结束本课吧。多媒体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有好朋友。
1.读课文2--4自然段,课文还有哪些词句可以体现王勃真是个奇才?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2.生交流。
(一)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2.为了做到写诗的时候胸有成竹,王勃是怎样做的?
(1)【红显:边看边想】他是怎样看的,他又在想什么呢?
(2)正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才做到了——胸有成竹。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王勃学习。
4.你知道吗?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下的这篇《腾王阁序》洋洋洒洒共有700多字啊!
5.读了文章,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6.这段话中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将奇才王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7.700多字的《腾王阁序》,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奇才,真是奇才!
(二)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谁也不敢答应。
1.同学们,王勃为什么要写《腾王阁序》呢?
2.都督的客人都是些什么人?面对都督的这个要求客人们是怎么表现的?
3.为什么这些文人墨客都不敢答应呢?
4.可是王勃是怎样做的?你还记得吗?
6.当那些知难而退的宾客们,读到王勃写的《腾王阁序》时,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7.也许有后悔,也许有嫉妒,但我相信更多的一定是对奇才王勃的赞叹。都督夸奖王勃的话也正是他们最想说的一句话:“奇才!真是奇才!”
四.。
1.最后,老师有一个问题留给大家:为什么王勃这么小的年纪就成为了文学界的奇才呢?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藤王阁景象视频、图片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生字,教学第一自然段。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出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板书课题,出示王勃图片)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14岁的王勃受阎都督之邀,写出了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
注意多音字“少年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1、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2、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3、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用各种方式读一读: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文章野鸭披着灿烂读《藤王阁序》才气秋景。
庆贺胸有成竹文思如泉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5、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7、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地点:南昌。
原因:藤王阁整修一新,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3、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故事。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二
作者:司马云云。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出王勃的非凡才气,教好、读好这篇课文,对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情操很有意义。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读中识字,感知语言美。
我这样导入新课:“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每个人都能背诵20几首古诗,真了不起。如果你能背诵描写景物的诗句,那老师更佩服你了。”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纷纷举手朗诵。“今天,老师要和你们再来学习一句描写景物的诗句。”“但是,今天要学的诗句却是出自一位14岁的少年之手,他的名字叫王勃。”我边述边板书课题。接着我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我提出自读要求并及时检查自读情况。课文中出现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平仄有序,简短精炼,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指导学生朗读时,我让学生在画线处停顿。请朗读水平有差距的学生分别进行朗读,帮助学生进一步读好断句和自然的停顿。课文叙述事情时的语句也通俗易懂,对于长句子,我先教读,再让学生听读模仿,把长句子读正确、读连贯。再通过读片段,联系上下文(查字典)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并在反复熟读的过程中提高生字、新词的复现率,并指导生字的书写,强化生字的记忆。
2、读中探究,感悟意境美。
这篇课文中的词汇非常丰富,在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出示新词让学生读正确,再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能想起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诗句吗?”根据学生的朗诵我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名读,再齐读。“你想欣赏这诗句描写的景色吗?”我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的动画,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学生听得认真,看得入迷。放完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色?”“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学生读书上的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指导感情朗读,再次播放描写这段景色的动画,让学生再次进入美景中。我请朗读水平有差距的学生分别起来为动画配音、感情朗读这两句话,做到熟读成诵。
3、读中迁移,感受自然美。
在第三课时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写了哪些景物?“书上是怎样来描写这些秋天的景物的?”指名背,齐背。“是呀,秋天的景色真美,那么,其它季节又有什么景物,它们美吗?”分小组进行讨论我随即板书“春、夏、秋、冬”以及四个季节的代表性的景物。再按照学生对四个季节的喜好分成四组,分别取名为“春、夏、秋、冬”。在小组讨论时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平时的观察力,用自己的话描写景物。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全班学生认真听,帮助纠正语病,适当补充内容。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到郊外观察傍晚的景色,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写一写;或者带领学生去美丽的公园看一看,记录下自己看到的美景。总之,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观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的运用语言。
二、以情相连,读中生情。
1、以“文”之情,激起“师”之情。
在情感相互推进的关系中,教师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少年王勃》这篇课文前,我读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滕王阁序》以及《序》后的《滕王阁诗》。《诗》中这样写到“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句中描写的迷人的景色与深刻的意境立刻使我在内心深处升腾起一股热流,那股热流是对少年王勃非凡才气的惊叹。在这种情感定势下教学《少年王勃》,我的感情基调都是饱含深情的,语气是激昂的。在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学生正确地读出断句与停顿后,我也会情不自禁地读一遍。学生被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迷住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对着画面深情地配起音来,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与迷人的秋景中。当学生读到“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我马上和都督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竟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下桌子,叫到“奇才!真是奇才!”
2、以“师”之情,激起“生”之情。
【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参考书目:
1、《在散文的情境中教散文》李吉林。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4期。
2、《以读为本,感悟自得》齐皓月 。
原载《小学语文教学》xx年第7期。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三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少年王勃》,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王勃,和他进行零距离的接触。(齐读课题)。
1、王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文中都督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奖王勃的?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2、(板书:奇才)相机理解“奇才”。
3、因为什么把王勃称为“奇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读。
4、那么你知道这句诗歌的意思吗?默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5、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理解第三自然段:
(1)理解“凝望”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迷人”的秋景。
(2)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一句更好,你的理由是什么?
远处,水天一色。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荡……。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这幅壮观悠闲自在的美景。
(3)反复读这句话,通过学生的读再次体会这幅美景。边读边想象画面。
(4)出示美景图,假如你就是王勃,看到如此样的美景,你能把它描述出来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
【过渡】看到这些王勃怎么做的,默读第四段,把给你印象深刻的词语画出来。
理解第四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齐读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齐读)。
(5)让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第四段。
6、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齐读)。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王勃被称为奇才是不为过的,其实文章的第一、二段也有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的句子,默读一二段,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1)抓住“邀请”理解第一段。
(2)抓住众多人的表现,衬托王勃的有才气。
(3)反复读加深理解。
【过渡】看了这些,是不是更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我们在带着敬佩在读这句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今天,我们读了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的时候当场写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让我们一起记住当中的千古名句:(生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他还有很多的千古名句,你知道吗?补充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像王勃一样的聪明,我们平时就要做到:多观察、勤思考、敢创作!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1、理解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含义。
2、会背诵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一、复习字词:
都督南昌宴会探望凝望余晖。
飞翔孤鹜千古传诵读书《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奇才)。
2、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奇才,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提醒学生默读的要求)。
三、相机精读全文:
1、学习第一节:
重点体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这句话,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略讲)。
2、学习第二节:
重点体会“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a、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都督会请些什么样的人?
b、这么多有才学的人为什么都不敢答应呢?这说明了什么?
3、学习第三、四节:
a、这两小节中哪些词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思敏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胸有成竹、拍案叫绝)。
c、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么?文章有一节描述的就是这句诗的景色,谁能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
d、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描写的什么样的景色?
你能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的句子么?
f、同学们都了解了这句诗的含义,那该如何读好这段景色描写呢?(师范读,教读书方法,边读边想,生个别读,注意情感)。
g、然后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注意断句和节奏)。
出示这两句:
“让我来试试吧!
“奇才!真是奇才!”
四、全文总结、诵读佳句。
通过刚才同学的动手动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少年奇才——王勃!在这篇课文中有些段落和词汇是非常优美和生动,让我们从课文的三四节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当堂背诵!
五、完成作业:
1、摘抄佳段第三第四节。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五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3、从本课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王勃所看到的美景,体会诗句意境。
通过朗读体会唐代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
:苏教版教师用书。
: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
:生字卡片,挂图。
2课时。
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9少年王勃)。
2.简介滕王阁。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的大概内容。
2.听师范读,感受当时的氛围。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检查长句子的朗读。
3.讨论:你从哪个词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四、学写生字。
范写,学生完成课后描红。
六、作业。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大家的表现怎样?
2.过渡: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
(1)理解句意。
(2)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
2.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理解什么是“奇才”,什么是“拍案叫绝”?
3、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背诵。
三、积累内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3.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四、小结。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四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谈话揭示课题。
1.生齐读可提,请学生介绍王勃。(教师补充)。
2.专心听介绍。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注意听老师的范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练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练读长句。
3.初步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写生字。
练习写字。
六、完成作业。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2.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2.指导观察图画,自由读,划一划,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三自然段。
4、练习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结合图画和第三自然段内容。
(2)全班交流。
2.说一说,演一演。
3、学生回答。
4.练习背诵。
三、积累内化。
1.找出句子。
2.有感情朗读。
3.全班读课文。
四、小结。
学生认真听师小结。
五、完成作业。
【作业布置】:
1、抄写并听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笔走如飞。
《腾王阁序》拍案叫绝千古传诵奇才。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六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重点:背诵三、四自然段。
2.难点: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1、分析字形。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有才气)。
1、学习第一节:
出示: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节:
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a、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都督会请些什么样的人?
b、这么多有才学的人为什么都不敢答应呢?这说明了什么?
3、学习第四节:
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的文章令都督都拍案叫绝,认为是难得的一个人才。由此可以看出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从都督惊讶的语气中也可体会到他是一个奇才。
4、学习第五节。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千古传诵”说明王勃写的文章影响广泛深远,不愧为是一个奇才。
指导朗读。
1、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的是怎样的情景?
王勃用那一句诗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
2、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谁愿意读一读?
3、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么?文章有一节描述的就是这句诗的景色,谁能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
4、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描写的什么样的景色?
你能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的句子么?
5、老师读诗句,学生读意思。
6、王勃看到的景象很美,写得更美,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师范读,教读书方法,边读边想,生个别读,注意情感)。
7、然后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注意断句和节奏)。
8、指导背诵。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七
1,初读课文,交流预习情况,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自主预习专题研究课教案。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知道王勃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
3,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规范书写。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预习课文,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他们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聪明才智和优良品质,如司马光,怀素,孙中山等等,今天再来认识一位这样的少年。
2,板书课题:少年王勃(学生书空。师口述“年”的笔顺,“勃”的写法。)(红点圈出“少”,这个字还读什么?板书,学生组词。)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交流读书情况。
1,交流预习情况。课前大家预习了这一课,你是怎样预习的?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字音。
1)第一段:指名读。板书:都督。这个词怎么读?学习“都”,多音字组词。预习时理解这个词了吗?(都督:古时候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
2)第二段:指名读,教案《自主预习专题研究课教案》。
3)第三段: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好长句。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先同位互相读,生推荐读)指名读。书上有幅插图画的就是这两句话写的景色,先看一看图,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着图上的情景。自由练读。指生再读。师范读。自读全段,指名读。
4)第四段:指名读。这一段有几个成语,能不能读好?出示,指名读。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指名说一说。明白了词语的意思,能把课文读得更好。谁再读一读?出示诗句。指名读。指导断句。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白了意思就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理解字面意思,联系上文看图理解,师范读引领读好诗句。)自由读全段。指读全段。
5)第五段:指读。
第三板块:交流资料,整体把握。
1)自由读全文。
2)提问: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他很有才气?(先用课文中的语句,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出示:“滕王阁序”片段。这就是王勃写的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共有954字。(红字映出课文中诗句,这就是课文中写到的诗句。读。)。
除了这一句,文中还有好多词句很有名,如......师朗读名句。
3)继续交流。你还了解了王勃的那些资料?交流后小结王勃生平。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他的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非常好,不愧为四杰之首,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出示古诗。读。
第四板块: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自己读一读,交流。你觉得哪些字在写时需要注意?
2,指导写“昌,宴,章”。这三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日”的位置不同,写法也不一样。板书。学生在习字册上写字。
预习的要求:
1,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3,标上课文自然段序号,标注文中不懂的地方。
4,查找和课文相关的资料,读读想想大概意思。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一、揭示课题。
学生齐读。
2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
3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小组读课文。
4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5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南昌探望藤王阁都督孤鹜拍案叫绝。
三、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板书:很有才气。
1课文的那些语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请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小组讨论学习)。
2全班讨论交流。
相机出示: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藤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藤王阁序》……名文。
3《藤王阁序》中的哪一句诗写得最好?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这句诗写了什么?请同学自己在书上找找答案。
4指导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正因为王勃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三、齐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二、背诵第三段。(出示投影片)。
看图指名背、齐背。
三、练习背诵第四段。
四、补充练习。
1组词。
篇()绝()诵()思()。
遍()决()通()恩()。
2填合适的词。
()的云霞()地飘荡。
()的秋景()地飞翔。
五、完成《习字册》上的词语书写。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九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也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朗读、品悟课文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设计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不论是生字词的学习,还是王勃才气的感悟,都是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组织交流。将读作为重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教学划分为2课时。下面着重要论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大致的思路分为五大板块:一、导入新课:由滕王阁引出文章《滕王阁序》,引出少年王勃。二、初读课文:练习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联系课文具体语句谈谈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王勃的才气。四、学习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练习描红、书写。
一导入新课。
1、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显示滕王阁的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文章《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在图片的下面出示《滕王阁序》四个字)在这篇文章里有一句最为著名。(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是一位14岁的少年,叫王勃。(出示少年王勃的图片)。
2、一座楼,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少年,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了解《滕王阁序》背后的故事,了解少年王勃。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少年”的“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自由读,教师行间巡视。
3、组织学生交流读词、读句情况。
出示词语,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文章野鸭。
披着灿烂读《滕王阁序》才气秋景。
庆贺胸有成竹文思如泉千古传诵。
采用个别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巩固学习的效果。
认识一个多音字“都”,会用两种读音分别组词。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交流长句子的朗读。
(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再读课文,要求: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在相关的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5、组织学生交流,梳理课文的内容。
教师引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
故事发生在一年的。少年王勃路过南昌去探望父亲。一位姓阎的都督宴请客人,邀请了。席间,都督让客人们,大家谁也不敢。王勃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于是,他,,一会儿就写成了。都督看到“,。”这两句时,连声赞道:“!!”
6、初读了课文,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联系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中具体的句子有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王勃的才气。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少年王勃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人,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2、组织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指名读这句话,从“听说”感受到都督觉得王勃怎么样?
补充相关的资料:王勃,字子安,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此时的少年王勃已经很有名气,所以文中说都督听说他很有才气,想邀请他来参加宴会。3、练习感情朗读。
四、总结。
少年王勃是否像传说中说的那样有才气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五、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十
一、感知人物,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朱德总司令和李广将军的故事,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聪明才智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就是:少年王勃!
2、你了解他吗?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简单交流预习后的了解,并质疑。(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令人佩服的事呢?)(课文中的评价很有才气、奇才;积累的资料如: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背诵他写的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说王勃做了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三、再读课文,厘清字词。
1、再读课文,巩固字词。
(一)检查预习及初读情况。
课文都预习了,生字能记住了吗?
(1)谁来响亮地读一读?
(2)在你自学生字时,发现哪个生字比较难记?(注意:探右边不是宝盖头。督的下边是目(监督要用眼睛) 序的下边没有一撇)。
(3)齐读。
(二)指名读课文。
1、分小节读课文,读时相机指导学生读不好的长句。
四、词句导读,切入重点。
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a、指名读。
c、读读这些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d、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词语。
e、到课文中读读这些词语。
这些词都是赞美王勃在写作上具有超人才华的,那他写出了怎样杰出的名句呢?
2、学生找出名句,谁来读?
(1)出示:落下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点多名学生读,对于如何停顿引发争议)。
(2)到底该如何停顿呢?如果你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你就会读了。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一段话描写的就是这句话的情景?用横线画下来。
(4)再轻轻的读一读句子,想一想哪一句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哪一句写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5)真厉害,再考考你们:
理解“孤鹜”(野鸭)、“齐飞”(野鸭缓缓地飞翔、云霞轻轻地飘荡,好象在一起飞。)。
指名读,赛读与评点。(从你的目光中,老师看到了你心中的画面)(省略号给人韵味无穷的感觉,从省略号,你感受到了什么?)。
(7)教师配乐朗读。
来,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老师想把这美妙的感受通过朗读带给大家。请你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让我们一起沉醉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
(8)这么美的景色把王勃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他的眼中仿佛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我们一起来吟诵诗句。学生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
请大家分组进行讨论,讨论时要说一说这样分段的理由哦。
交流:把学生的分法写在黑板上。
2、朗读全文。
六、作业设计。
1、背诵第三自然段和王勃相应的名句。
板书: 少年王勃 。
写 。
《滕王阁序》。
一(1)参加宴会。
二(2-4)写成名文。
三(5)传诵千古。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挂图、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录音,找生字。
2、交流:
tanchangpianzhangtudu。
探昌篇章突读。
3、读。
4、自己选1—2个记一记。
5、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被邀请参加宴会的?
2、指名读。
3、交流问题。
板书:才气。
4、质疑。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第三课时。
一、背诵三、四段。
二、练习。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p50页。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江边的美丽景色,理解少年王勃的奇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少年(王勃),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齐读)。
2、文中有很多词很美:(多媒体出示词语)谁来读一读?(指读,师相机评价)。
都督 宴会 邀请(评:读得准)。
凝望秋景 缓缓飞翔 轻轻飘荡(评:读出了赐予的美)。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评:读出了人物的才干)。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出示古诗。
知道最后三个词语是描写谁的吗?(王勃)说起王勃的才华,我们不能不提到腾王阁,瞧(出示滕王阁图)同学们看,这就是滕王阁,凡是到过腾王阁的人,都会在这停留,因为这里的一块石碑上刻有王勃14岁时写的《滕王阁序》,其中有这样一句千古流传:(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导读准诗句。
评: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这句诗的节奏 齐读。
2、这句诗写得什么意思呢?对照读第三小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
(2)找找哪一句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用“————”划出来。哪一句写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用“﹏﹏﹏﹏”划出来。
3、交流:哪一句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生答。
(1)问:孤鹜、落霞、齐飞的意思。
追问:谁跟谁一起飞?(野鸭与云霞)。
野鸭怎么飞?(缓缓地飞翔)指导读。
云霞怎么动?(轻轻地飘荡)指导读。
(2)落日的余晖、灿烂的云霞、加上缓缓飞翔的鸭鸭、轻轻飘荡的云霞,这一切是那么令人陶醉。
指导读该句。师相机点评 女生齐读。
(3)景能读美,相信诗也能读美。
读诗 师相机点评 齐读。
(4)女生读景,男生读诗。
4、交流:哪一句写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生答。
(!)问:秋水、长天、一色的意思。
(2)读该句 师相机点评 男生一起读。
(3)这一幅景就是这样一句诗 读诗句 齐读。
(4)男生读景,女生读诗。
5、师生读这一段话。
(1)师范读。
(2)生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同时揭示省略号的作用。(同学们说的都藏在省略号里呢)。
(3)生读。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十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课。
1、今天,学习第九课——少年王勃。师板书课题,学生跟写,
2、指读、齐读课题,提示:少(shao)是多音字。
3、课前同学们都已经自主预习了,一定做了很多工作。
读熟课文的同学举举手?字词的读音都掌握了吗?
4、检查字词。
第一屏:滕王阁。
“阁”(知道什么是阁吗?生先说):类似楼房的一种建筑,一般是四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多建筑在高处,可以凭高远眺。
你们了解滕王阁吗?(学生补充资料)对,滕王阁在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赣江边,是唐高祖的儿子腾王李元婴在这里任都督时所建,所以以“滕王”为名,叫滕王阁。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享有“西江第一楼”的美誉。(出图)。
第二屏:都督。
都督注意多音字“都”,提醒:“都督”连起来读,第二个“督”读得轻一点。生齐读。
师:都督是古时候的军事长官。
“督”字注意写法,特别注意写好哪一笔?强调上半部分“叔”没有勾。师范写,生练写两遍。
第三屏: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拍案叫绝。
四字词语读得好,平日里要多注意积累。
小结:预习的很充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主动查查相关资料,帮助学习。好习惯继续保持!
5、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你们了解王勃吗?查没查相关的资料?(学生介绍相关资料)师适时补充: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从小能做诗赋,显示出超凡的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小结:遇到这样写人的文章,查一查与人物相关的资料、生平、简介等,这是自主预习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过渡:文章讲了少年王勃的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说说文章的大体内容。(一人)。
出示屏幕:时间:重阳节。
地点:滕王阁。
干什么:写下《滕王阁序》。
你们看,把这些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了这些,同学们想用什么词送给少年王勃?(有才华、才气、了不起)师:不仅有才气,而且非常有才气书中用了一个词——“奇才”。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奇才?(有特殊才能的)。
三、细读全文。
过渡:过渡:从哪儿看出王勃是一个(有才华、了不起)堪称奇才的人?同学们默读全文,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一)、品读王勃表现——体会“奇才”
1、指名读句子。
胸有成竹:心中有十足的把握。(没有事先准备,当场写成,时间很短)。
文思如泉: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流出。
笔走如飞:因为思路像流水,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
3、小结:我们在读句子的时候,弄明白主要词语的意思,就能读懂句子的意思。
(二)、理解学习“霞鹜齐飞、水天一色”——体会诗句的“奇”。
过渡:还从哪儿能看出王勃是奇才呢?谁接着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1、我们还从哪儿看出王勃是奇才?
2、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传世佳句。生读句子。
2、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3、出段落、诗句。让学生说明诗句意。
诗句写得很精练,每个字都表示一定的意思。联系前面两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一句诗的。
老师来考考你:“鹜”指的是什么?“孤鹜”?
小结:读懂这个词,这句诗的意思就读懂了。说说下一句的意思。
4、让我们想象着诗句描绘的画面,读一读。先练一练。
5、配乐,教师引读。读出秋景的宁静、深远之美。
音乐响。先指名。
第一层:读出景色的空旷、辽远:
望着如此空旷、辽远的秋景,王勃写下了千古吟诵的绝句——。
第二层:读出景色的宁静、壮美:
师:在夕阳的映衬下,一切是那么的美丽,一只野鸭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
望着如此壮观、美丽的秋景,王勃禁不住吟诵——。
晚霞飘浮,孤鹜上翔,仿佛在一起飞行,秋水清澈,长天明净,相映成水天一色——。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十四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为了使学生在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运用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专题自主学习课文。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问题)。
名篇《滕王阁序》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又是什么意思?它经典在哪里?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好诗句,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深层次地体会王勃才华横溢,设计了一个练说题:假如你是都督邀请的其中的一位客人,你会怎么做?怎么说?为了让学生说得充分,我不但提供了句式,还提供了一些表现王勃“奇”的成语,这些成语很多是练习3中的,通过想象练说,学生不但会运用这些成语,提高了说话能力,而且被王勃的“奇”深深地折服,使王勃的“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朗读课文,充分感悟,质疑文章。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汇报预习。
(2)谈话交流。
(3)反馈总结。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十五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共同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
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
六、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三段。
1
(指导观察图)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2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读,画出你认为比较的句子。
3
交流。
(1)读词。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读)。
(1)理解句意。
(2)这句话好在哪?
(3)指导朗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王勃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3、交流。
(1)出示图,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再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能——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像什么?
笔走如飞:动作表演。
4、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你从什么地方知道都督也为王勃的诗句叫好?
什么是奇才?(板:拍案叫绝)。
如果你是都督,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表演)。
5、指导背诵。
三、小节。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的句子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几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写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说笔顺。
2、读写词语。
南昌。
庆贺。
才气。
文思。
如泉。
宴会。
叫绝。
秋景。
笔走。
如飞。
二、通读全文,练习背诵3、4自然段。
三、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篇()决()诵()。
遍()绝()解()。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的余辉()的云霞()的秋景。
3、背诵、默写“落日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后小记: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6篇)篇十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专题学习网站。
一、导入。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录音,请学生欣赏。师:刚才那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那就是《滕王阁序》。(板书:少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你通过朗读了解到什么?
2.指名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了解滕王阁(学生浏览网站视频、文字解说)。
过渡:大家读书的能力很强,真了不起!为了学习更多,请小组合作借助网页把字词学会。
三、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主浏览网页。
2、检测自学结果:无拼音、加拼音读生字、词。
过渡:字词也学会了,真不错!谁知道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滕王阁序》的?请细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四、精读课文。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说说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2、“落下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出示动画。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情景的?(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4、男生读、女生读;师生合作读。
5、这么美的句子,你喜欢吗?人们听到王勃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时有什么反应?指名答。
6、请学生演一演,理解“拍案叫绝”。
7、回味诗句。(读)。
8、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9、王勃怎么写出的?其他客人呢?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在座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10、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浏览网页了解王勃的成才故事。
11、扩展阅读:王勃还写过哪些千古传诵的作品?(学生浏览网站资料)。
五、自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