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写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也需要结合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要求。借鉴以下教学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计划的编写方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1883―1931)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一篇。《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诗人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在前3段“我”分别把自己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话”、“坠落到草地上的一颗星星”、“大地的女儿”、第4小段讲了自己的用途“朋友间的礼物”、“新娘头上的鲜花”甚至是“祭拜逝者的赠物”,“花”是世上美丽事物、人间真挚感情的象征;在5、6段“我”又歌颂了自己从清晨到黄昏,从大地到空中与微风携手同百鸟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7段则表达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物抒情,作者已与花融为了一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的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以流畅的语言,清新的文笔,愧丽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从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学情分析: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与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借花表达自己对美丽对光明的追求,正是两种手法的有机结合。加上“花”是学生们身边十分常见的也是大家较为喜欢事物,学生对它们的形态外表以及生长习性比较了解,所以本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不难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课文。
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并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重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查字典,“咏”什么意思?(歌唱)。
3、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静静的听一听。
二、初读课文。
1、录音示范读。
2、听之后有什么感受?
3、谁愿意代替花“唱唱”这首歌?(知名分段读)。
4、你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生生互相评价)。
三、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语言交流、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吟诵一首诗词)。
(在说到“我是一句话”这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第4段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第7段,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我”的幻想可能是对自己的孤芳自赏,希望自己更加的美丽,希望自己能和星星一样升上天空,希望自己永不凋零,希望自己被更多的人称赞等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二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什么意思?(歌唱)。
3、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静静的听一听。
二、初读课文。
1、录音示范读。
2、听之后有什么感受?
3、谁愿意代替花“唱唱”这首歌?(知名分段读)。
4、你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生生互相评价)。
三、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语言交流、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吟诵一首诗词)。
(在说到“我是一句话”这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第4段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第7段,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我”的幻想可能是对自己的孤芳自赏,希望自己更加的美丽,希望自己能和星星一样升上天空,希望自己永不凋零,希望自己被更多的人称赞等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四、朗读背诵课文。
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之后。
1、课下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更多信息,进行知识扩展。
2、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当堂仿写一段。进行交流。
3、读一读日积月累中“读一读”中的词语。
4、练笔:通过这首散文诗我们不但感受到花是美丽的,更体会到了花的崇高理想与追求,其实大地万物还有很多东西也有着崇高的气节,你愿意像作者一样为它们作词歌唱吗?(学生进行练笔)。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含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2、揭题、板题、读题。
3、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再读课文,自主学习。
这篇课文不但词语优美,句子更美。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画下来,想想为什么美,边读边作批注。
四、交流学习,品读一至四然段。
1、我是一句话,大自然把我吐了出来,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的心室里。
生1:这句话好在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我”比作“一句话”
师:文中的“我”指谁?
生1:文中的“我”指花。
生2:这里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当作人来写。(你从哪里知道的?)我从“吐、收、藏”这几个词知道的。
生自由说。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指名读、齐读)。
师:这个比喻句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比喻词为“是”)像这样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些。
2、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生1: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花”比作“星星”,还把“草地”比作“地毯。
师:我能请问你“湛蓝”是什么意思?(深蓝)对,还有哪个词也写颜色?(碧绿)深蓝是(天空)的颜色,碧绿是(草地)的颜色。作者把天空和草地的颜色写得如此鲜艳,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衬托花的美丽。)(指一两名读)。
3、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冬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眠。
生1: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花比作“大地的女儿”。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3:拟人和排比。
师:这里既有比喻,又有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年四季花儿在大地怀抱里生长的过程。谁能读?(指名读—女生读)。
4、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师:我还是什么呢?
生1:我还是礼品、彩冠、赠物。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这些都是花的什么?
生2:花的作用。
师: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是人间真情的象征。请你来读,读出对花的赞美之情。(指名读—男生读)。
5、师导读前四个自然段。
五、品读五至七然段。
师导学,生汇报。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要点:
1、“携手”是什么意思?(手拉着手)书写时“携”字的右上是“隹”不是“住”。
2、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3、叹吁:叹气。这里指花散发出香气。芳香四溢:到处散发着香气。
4、招徕:招揽,招引。第六段中的三个“她”分别指“草原”、“空气”、“白天”。
5、“啜饮”中的“啜”就是“饮”的意思。两个意思一样的字合成的词,增加了文章的韵律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而单独用“饮”就没这种效果。课文中还有一个这样结构的词,你能找到吗?(聆听)琼浆:美酒。
6、(生齐读五至七自然段)“幻想”: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想法,换个词(空想)。花的理想是什么?(追求光明。板书)。
7、这仅仅是花的心声吗?不是,这也是作者的心声。(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渴望什么,追求什么呢?
8、师:希望和平,向往幸福的生活就是他所追求的“光明”。让我们再次读出作者的心声吧。(示意再读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全文。
1、本文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作者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和理想。作者与花已经融为一体。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这叫(借花喻人。板书)。
2、课题能还能改为“咏花”呢?
3、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运用了(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什么是第一人称呢?(课件出示写作锦囊)。
七、拓展仿写。
仿照课文前四段,写上一两句话。
八、作业超市。
1、收集有关花的诗、词、句、故事,办一期专题手抄报。
教学板书:
歌唱美丽。
花之咏。
追求光明。
借花喻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四
教材分析: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不过比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种一片太阳花》更含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理解应能形成大致的共识。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应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查字典,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六
教材分析: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dd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不过比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种一片太阳花》更含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理解应能形成大致的共识。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应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七
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dd“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d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八
教材分析:
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1883—1931)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一篇。《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诗人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在前3段“我”分别把自己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话”、“坠落到草地上的一颗星星”、“大地的女儿”、第4小段讲了自己的用途“朋友间的礼物”、“新娘头上的鲜花”甚至是“祭拜逝者的赠物”,“花”是世上美丽事物、人间真挚感情的象征;在5、6段“我”又歌颂了自己从清晨到黄昏,从大地到空中与微风携手同百鸟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7段则表达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物抒情,作者已与花融为了一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的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以流畅的语言,清新的文笔,愧丽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从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学情分析: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与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借花表达自己对美丽对光明的追求,正是两种手法的有机结合。加上“花”是学生们身边十分常见的`也是大家较为喜欢事物,学生对它们的形态外表以及生长习性比较了解,所以本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不难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课文。
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并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重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十
教材分析: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
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点评:从课题入手,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培养自学能力。]。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点评: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总评:识字教学扎实。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教师指导“赠”的写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写法,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这些基本的训练扎实而有效。
采取不同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等,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背诵。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感悟写作方法。课文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教师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引出写作方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打通了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十一
第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3、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4、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第二、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十二
邮编:636150。
教材位置。
《黄河魂》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第118--122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联系。
在本组课文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黄河的雄伟气魄。在学习时,要继续复习、巩固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体会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场面,从黄河身上汲取营养。
教学难点、关键。
1、通过学习,了解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感受祖**亲河--黄河的伟大。
2、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3、反复体会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教、学用具。
教师:第四套五十元面额的人民币、图片、挂图、幻灯片、mp3、powerpoin课件、flash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图片及有关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历史资料和英雄事迹。
教学思路。
激趣导入新课。
朗读识瀑布壮美。
品读悟题目深意。
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第三部分学法分析。
本课语言文字优美,特别适合朗读。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悟文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并从中真切领悟题目的深意。
第四部分教法。
1、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
2、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壶口瀑布的壮美。
3、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并正确领悟题目深意。
第五部分学法。
1、以读为主,在读中释词,在读中释句。
2、在读中感受壮观,在读中领悟题目深意。
第六部分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又是万里黄河最壮观的景象。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咆哮而去。你们想了解那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吗?那我们就随着文中的作者到壶口去看一看吧!
[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好奇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
2、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壶口瀑布的?
三、反复诵读,想象情景(8分钟)。
1、播放《黄河魂》课件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感受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2、要求学生小声跟读,边读边找描写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自然段。
四、研读、赛读,找壮观(8分钟)。
l、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段落朗读。
2、推荐选手赛读。
3、播放《壶口瀑布风景》课件。
4、在读中深切感悟哪几自然段是描绘壶口瀑布的。(第3-5自然段。)。
五、品读,悟题目(7分钟)。
1、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边听边想:作者为什么长时间伫立在壶口瀑布前?
2、齐读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领悟这不只是写壶口瀑布的气势,而是写黄河的精神、黄河人的精神、黄河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
3、讨论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六、小结(2分钟)。
黄河--伟大祖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那奔腾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咱们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了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的豪情千秋万代、流芳百世,他们的精神就像黄河精神一样:如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七、延伸拓展(2分钟)。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精神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像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但黄河治理势在必行,你对未来的黄河有何设想?人们又将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黄河造福子孙后代呢?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写一篇以《未来的黄河》为题的想象作文。
[课内与课外结合,教材与生活结合,也体现了语文综合课的趋势。]。
八、布置作业(3分钟)。
1.展示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2.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这一环节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九、板书设计。
23、黄河魂。
目睹奇观震撼、折服。
令人赞美。
耳闻轰鸣感染、激动。
十、教学反思。
1、要进一步强调读,做到读--悟--再读--再悟--升华。
2、悟的程度一切由学生读来决定,决不能由教师包办。
作者邮箱:hugekey@。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十三
1、会认6个生字和“数据、轻松、悦耳、仓库、储存、示范、烹调,烹饪、预约、综合、判断、提供、防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与同伴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体会电脑的神奇,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并巩固认读字和新词:数据、轻松、悦耳、仓库、储存、示范、烹调、烹饪、预约、综合、判断、提供、防盗。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出最佳读书员。
二、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2、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填写表格,理清课文的结构。
1、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
三、合作交流,相互质疑、释疑。
2、结合示意图,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伴介绍电脑住宅中最感兴趣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要做到语言准确,条理清楚。
3、组织同学们以“电脑住宅小主人”的身份向“参观的游客”介绍电脑住宅的设置、功能和它神奇的地方。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四、发挥想象,深化感悟。
以“如果我是个建筑设计师,我想这样设计电脑住宅”为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讨论交流。
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美国的第一幢电子化住宅》和《中国智能化住宅的发展》等。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十四
感受天然之马与驯养之马的特点。(重点)。
体验作者对两种马的情感。
理解征服中的得失两难。(难点)。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法国作家布封的一篇的科学小品《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齐读)。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两句描写马的眼睛的句子。
1、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御人的颜色。
2、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
幻灯出示: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
问题呈现:
1、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抓住词语细读)。
2、拥有这样一双眼睛的马是怎样的马?
3、对这样的马,作者心怀怎样的情感?
幻灯出示: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
1、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2、是什么让马的眼睛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征服、人类的欲望、人类的需要……)。
3、人类的征服还让马发生了哪些变化?(总结性追问:这样的马是怎样的马?)。
4、对这样的马,作者心怀怎样的情感?(布封:如今我们极少看见天然状态的马了!)。
5、对人类这样的征服,作者如何评价?
(总结性追问:以这样的情感作出这样的评价,你认为合理吗?)。
背景介入:凭着他的智慧,许多动物被驯养,被驾驭,被制服,被迫着永远服从他了;凭着他的劳动,沼泽被疏干,江河被防治,险滩急流被消灭,森林被开发,荒原被耕作;凭着他的由科学产生出来的技术,海洋被横渡,高山被跨越,各地人民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一个个新大陆被发现,千千万万孤立的陆地都置于他的掌握之中;总之,今天大地的全部面目都打上了人力的印记……大自然之所以能够全面发展,之所以能逐步达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样完善,这样辉煌,都完全是借助于我们的双手。
征服与守护常常矛盾,陷入两难的境地。当人类征服了高贵而剽悍的马,人类获得了闪烁人性光辉与洋溢人格魅力的马,同时失去了马原始的野性。获得与失去常常并行,有些时候我们只能发一声叹息,道一声无奈。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十五
1、通过听、唱、说、演、画能大胆自信地用自己的声音和形体来表现歌曲《母鸡叫咯咯》,从而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为歌曲作简易、生动的伴奏。
3、通过感受农场小动物满怀喜悦、热情迎宾的热烈场景,培养学生热情好客、礼貌待人的好品德。
1、能用充满快乐和自豪的情感演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2、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作简易、生动的伴奏。
一、律动进教室。
1、师:欢迎乘坐本次音乐快车,今天我们要到小动物的家——农场去参观,小朋友们高兴吗?好,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出发!(随歌曲《火车开啦》跟老师做律动,欢快地走进教室。)。
2、随琴声唱师生问好歌,坐好。
二、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歌表演《下蛋啰》。
师(由此开始师化身为农庄主人):大家好,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我们“快乐农庄”做客。我是这个农庄的主人,听说小朋友们要来我们这里,母鸡也来欢迎大家呢!
2、歌表演《数鸭子》。
师:嘎,嘎,嘎,这又是谁来啦?对!小鸭子也来欢迎你们了,让我们一起去数一数吧!
3、揭示课题。
师:咯咯咯……咦,我那些可爱的母鸡到那里去了呀?今天来了这么多小客人,它们怎么会没来呢?对,让我打个电话问一问:喂,鸡妈妈吗?你们到那里去了?噢,原来在下蛋呀,我们这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是专程来看你们的,过来了是吧?好的,好的,我先告诉客人。byebye!
师:噢,原来刚才母鸡们都在下蛋呢!他们还带来了下蛋歌曲《母鸡叫咯咯》。
三、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你们听,母鸡在干什么呢!(播放歌曲)。
师:你们听到母鸡在干什么吗?
生:生蛋。
师:刚才,我们听了母鸡的歌声,你们听得出他们歌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生:高兴、自豪、快乐……:
师:那它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
生:母鸡生的鸡蛋可以孵出小鸡,鸡蛋也可以让人们食用,给人带来营养……。
师:你们看母鸡多伟大呀,那就让我们和母鸡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吧!唱唱这首《母鸡叫咯咯》。
2、跟唱歌曲4遍。
注:第一遍轻声唱。
第二遍要求放声唱并充分表现快乐的情绪,像是与母鸡们进行大齐唱。
第三遍要求合着钢琴伴奏唱,把较难的地方抽出来教唱。
第四遍要求合着钢琴伴奏有感情地演唱。
四、歌曲律动表演。
1、教师播放歌曲《母鸡叫咯咯》。
老师:“鸡妈妈究竟在干什么?”
学生:“下蛋。”
老师:“那我们小朋友知不知道这母鸡是怎样下蛋的?谁能用动作表演出来?”
选孩子表演母鸡下蛋的样子。
老师:“母鸡下蛋时会咯咯的叫,还会伸伸脖子,拍拍翅膀向人们报喜。”
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即兴模仿母鸡下蛋时向人们报喜的样子。
2、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鸡妈妈的快乐吧!”
师生共同即兴歌表演《母鸡叫咯咯》。
五、以趣激情,情感升华。
老师稍作评价后全体学生边唱边伴奏。全体学生演唱、表演、加伴奏。(老师用钢琴伴奏)。
六、学科综合,能力提升。
师:小朋友们来到快乐农场,你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是谁?用你的巧手把它画下来,现在开始行动吧!(再次播放歌曲,学生在音乐声中画画,教师巡视欣赏。)。
师:我真佩服小朋友们,画得真棒!把整个农场的小动物都请来了。
七、归纳小结,深化主题。
师:“今天,你们在农场里玩的开心吗?”
生:“开心!”
师:整个农场的小动物都到齐了,它们个个热情好客,礼貌待人,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早晨。我们的旅行就要结束了,启程之前你想跟小动物们说点儿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与小动物道别,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师:大家在农场里玩得可真高兴呀!我送小朋友们一只会生蛋的母鸡,让我们带上它一起回家喽!
师生随音乐《母鸡叫咯咯》律动出教室。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十六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通过对五彩池美丽、神奇特点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表达了“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12个;正确读写“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闪耀、拇指、镰刀、石笋、起伏、丘陵、折光镜”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通过学生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文章的文字美,蕴寓美。
投影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课,检查预习。
1、今天我们学习13《五彩池》。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出示投影,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你都读懂了什么?你哪些地方还不懂?提出来。
2、小组学习。将你提出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待会我们一起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五彩池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还有像什么的?你能用手中的笔画下来吗?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读读背背。
(3)池水为什么能显出不同的颜色呢?朗读第四自然段。
(4)为什么说“五彩池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现实中的五彩池比天上的瑶池更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三、总结全文。
你对五彩持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十七
《黄河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写得十分富有气势,其中的四字词语用得很绝妙,读起来有震撼力。而且四年级孩子本身喜读、乐读,所以结合教材和学生自身特点,确定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评读赏析”中来感受黄河水动人心魄的力量,体会中华民族所向无敌的气概。
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些许遗憾。本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计所设定的目标,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由读的一般到习得了读和评的方法。再到最后自己能够激情洋溢的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情感。每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层次清楚,每一环节效果落实较好。比如开课录象的播放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奠定了必要的情感基础,然后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给了大家8分钟读书,占了35分钟课堂接近1/4的时间。但正因为有这8分钟的有效朗读、评价,才有了后面导学的顺利,目标的达成。因此,这8分钟的读是相当有必要、是明智的设计。当大家说完第3段,诵读第4段,没有给予过多的指导,而是将壶口瀑布画面又做了一次精彩回放,很好地渲染和烘托了朗读的气氛,学生趁势读的投入,读的激动,读出了真情实感。而为了给全体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机会,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学习第5自然段时,我则完全放手,把权力交给大家,互相评读。这样,作到了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当大家能够与作品及作者产生共鸣之时,我又趁势而问,为什么文章不以壶口瀑布为题,而却要以‘黄河魂’为题。学生通过联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水到渠成地有所领悟,壶口瀑布所体现的是整个黄河的魂魄,整个中华民族的魂魄。最后一环节,梳理收获,学生归纳总结得重点突出,可见教学目标落实的比较扎实,学有所得。
以上都是本课相对来说处理比较理想之处。但不尽人意之处也很突出。当刚开始有学生先选择第四自然段来朗读时,我借本段来指导学生获得评与读的方法。其间落实的不很到位,不够深入。尤其是老师满足于几个学生起来的评价,蜻蜓点水地一略而过,几个能言善辩的学生的表现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使这种教学指导有流于形式之嫌。尽管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行为,但作为教师,课堂上一定得保持清醒的头脑,尽可能地减少失误,使课堂教学的训练目标落实得扎实有效。我想这当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生:我积累了刘禹锡《浪淘沙》中的一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很好,背诵古诗词就应该像他这样,富有激情的,谁再来?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师:这是出自李白的:
生:〈〈将进酒〉〉。
师:这些诗句无一不显示了黄河汹涌壮观的.气势。在滔滔的黄河沿线,还有着气势磅礴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那更是一道奇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作者一同来感受壶口瀑布的魅力与风采。(板书:壶口瀑布)。
师:上课之前,大家想不想来看一看关于壶口瀑布的录象?下面我们就先睹为快。(播放课件:壶口瀑布录象)。
师:看了这段录象之后谁能说一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壶口瀑布气势磅礴。
师:这个四字词语用的非常好。
生:我觉得壶口瀑布果然是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师:哦,你善于用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相当不错。
生:我觉得当千万吨黄河水从壶口瀑布流下的时候,那种感觉如千军万马奔腾一般。
师:棒极了!
生:我觉得中国有这样的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我们应该为它而感到骄傲。
师:棒极了,我想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一种骄傲。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又是写了壶口瀑布的什么呢?(学生默读)。
---------------------------。
师:想好的同学你就可以举手说。
生:这篇文章写出了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和壶口瀑布的样子。
师:很好,谁再来说一遍。
生:这篇文章写出了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和壶口瀑布的样子。
师: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一次地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一下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场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然后在小组内评读赏析。(自学8分钟)。
师:读到这,可以吗?
生:可以了。
师:你站起来读的时候声音大一点。谁愿意先读?
师:大家要听好,想一想他读的怎么样,一会你来评读。
生:放眼北望,只见……咆哮而来。
师:读到这儿,你有想法吗?
生:我觉得他读的不是很好,大家看,这一段有一个四字词语:铺天盖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铺天盖地,把天地都给铺盖了,不留一点缝隙。可见当时多么汹涌澎湃,惊天动地,而他读的非常平淡。
师:没有突出来这一点,那么你能来读一下?
生:读文。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
师:怎么样?
生:我要补充一下,张牙舞爪也要重读。
师:因为这也是一个四字词语,突出了黄河的气势。读的很有气魄,谁还能再读一下?
生: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的,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
师:有没有“的”?没有,而且还有一点点小的遗憾是什么,
生:因为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后面是一个逗。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十八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内容分析。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4.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6.教学课时2课时。
7.教学过程。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
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
师: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
生: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师: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师: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
以上是指导复述。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十九
教学目的: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2、初步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赏梅:播放梅花图片。
二、品梅:了解前人对梅的喜爱和赞誉。
三、读梅。
1、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梳理文章脉络。
(1)请5位学生分别读五件事。
(2)思考: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4、品读: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习感情朗读,并在文中简单作注解。交流。
第二课时。
一、引入:(3分钟)。
1、读课题;
2、思考从疑问开始。读了课题,你能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预设:魂是什么意思?梅花魂是什么?)。
3、小结: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围绕梅花魂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文章仅仅是写梅花吗?作者要通过梅花魂表达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梅花特点的段落,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
二、直奔主题,感悟“梅花魂”
1、学生自主学习。(3分钟)。
2、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注意发现学生观点的独特之处)(3分钟)。
3、引导分析:(这梅花,是我们……秉性才好。)(8分钟)。
(1)文章说,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谁能告诉我,“秉性”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说得很好,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2)梅花的秉性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四个“愈”“三个”最“的排比句式,充分突出了梅花的品性。这就是梅花的灵魂所在。让我们把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灵魂读出来。)。
(3)中国人的秉性是什么?(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就象梅花的灵魂一样。)你知道中华民族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让我们通过读把中华民族的气节表现出来。)。
引导:祖父的一段话,道出了梅花的秉性,道出了中华民族的秉性,这秉性是不肯低头折节,这秉性是顶天立地(板书:顶天立地),来,让我们把这个词读一遍,再读一遍,读出中华民族的气势来。(带读两遍)。真棒,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4)外祖父说这段话仅仅是为了向我介绍梅花和中国人的秉性吗?
4、小结: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是因为梅花有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寄托着祖父对祖国无尽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他拳拳爱国之心。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好感受感受外祖父的这种心情。
三、拓展迁移。
1、借梅花寄托思乡之情,这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情到深处,一草一物都能沟起人的相思。请同学们阅读拓展三里面的文章,想想这几篇文章和《梅花魂》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通过一些事物或事情表达作者的感情。)(读8分钟,交流2分钟)。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梅花,还了解了借物抒情的写法。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花,你觉得它代表了什么品格,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写8分钟,展示2分钟)。
板书设计:借物抒情。
梅花魂————思乡情爱国心。
顶天立地。
反思:这节课就课文教学来说,条理是比较清晰的,教学环节还算紧凑。从课题入手,抓住“什么是魂”“什么是梅花魂”“想通过梅花魂表达什么感情呢?”三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外祖父的一段话。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梅花特点的一段话,认真品读,看有什么发现。接着以“秉性”为切入口,通过理解秉性,进而理解什么是梅花的秉性,什么是中国人的秉性,理解外祖父说这段话的深意——表达思乡之情,爱国之心,教诲之意。最后回归课题,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水到渠成,前后呼应。
但从课堂情况来看,显得过于平淡。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够准确,对梅花魂的把握不够深入,由此也就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而仅停留在泛泛的表象思考中。具体说来,用“顶天立地”概括梅花的品格并不十分准确,梅花品格更主要的是愈压愈强,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那为什么要用梅花比喻中华民族呢?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该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在梅花与中华民族秉性的结合上,应该引导得更细一些。如课前做好充分铺垫,课堂拓展阅读一些有梅花秉性的人的事迹等。
第二课时(修改)。
四、引入:(3分钟)。
1、读课题;
2、思考从疑问开始。读了课题,你能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预设:魂是什么意思?梅花魂是什么?)。
3、小结: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围绕梅花魂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文章仅仅是写梅花吗?作者要通过梅花魂表达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梅花特点的.段落,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
五、直奔主题,感悟“梅花魂”
1、学生自主学习。(3分钟)。
2、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注意发现学生观点的独特之处)(3分钟)。
3、引导分析:(这梅花,是我们……秉性才好。)(4分钟)。
(5)秉性是什么意思?
(6)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
(7)从中能知道“魂”“梅花魂”指什么了吗?
4、重点探究“为什么要用梅花来比喻中华民族?”(10分钟)。
(2)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不肯低头折节”,说说你对“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理解,举例子说明。
(3)能发现两者的相通之处吗?
(5)小结:由此可见,只有梅花那种愈压愈强的品格,才能代表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绝不低头,越是在困境中越勇敢坚决顽强的精神。
5、那么,外祖父讲这段话仅仅是为了向我介绍梅花和中国人的秉性吗?(2分钟)。
六、拓展迁移。
1、借梅花寄托思乡之情,这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情到深处,一草一物都能沟起人的相思。请同学们阅读拓展三里面的文章,想想这几篇文章和《梅花魂》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通过一些事物或事情表达作者的感情。)(读8分钟,交流2分钟)。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梅花,还了解了借物抒情的写法。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花,你觉得它代表了什么品格,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分钟)。
板书设计:
借物抒情。
梅花魂。
梅花中华民族。
愈压愈强顶天立地。
越是困境越顽强坚定。
思乡情爱国心。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2.复习词语。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二十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侧重抓住描写梅花鹿语言、动作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实现自我教育。
侧重抓住描写梅花鹿语言、动作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寓意。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寓意。
课件。
一、抓题眼导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光我们人类爱美,动物们也爱美。上节语文课我们就认识了一只这样的动物,请齐读课题。这是一只怎样的梅花鹿?读出它的特点来。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爱美”来品读这则寓言,看看其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品读课文。
相机出示,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1)、“嗬,这身黄色皮衣油亮亮的,上面的斑点雪白雪白的,这一定是世界上看的外套了!我的身段那么匀称,简直可以做模特儿啦!”
(2)“嘿,我的角枝枝杈杈的,精美别致,好像美丽的珊瑚!若是像猴子那样,顶一个毛茸茸的秃瓢儿,真羞死人了。”
(3)梅花鹿不由自主地看到了自己的双腿,不禁撅起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真是美中不足,有点太干巴了,那雪花一样的斑点也少得可怜。若是它更美丽些,我不就可以当个的芭蕾舞演员了吗?”
2、分角色朗读1-11自然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交流:梅花鹿的腿起了什么作用?角起了什么作用?
5齐读:“唉,我真糊涂!我原来讨厌的四条腿,跑起来那样有力,可以救我的性命,而我赞美的角却如此不争气,今天是丧命在它手上了。”
6、引导学生给故事续编结尾。
7、交流想对梅花鹿说的话。
8、交流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
(设计意图:理解寓言蕴含的深刻哲理,强化体验。)。
三、拓展。
这则优美的寓言选自《伊索寓言》,让学生课下能走进《伊索寓言》阅读原文,并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下来,让更多的人感悟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训练复述能力,加深理解)。
小学四年级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热门22篇)篇二十二
1、猜谜:。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背诵古诗。
《江南》等。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要求:音乐带给你怎样的的画面?
交流:请你用最简洁的话告诉我,音乐带给你怎样面?
2、过渡导入。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喜爱的对象,描写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课文,是我国教育学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1、26、荷花(看老师板书,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因为他们都属于花。)。
2、齐读课题,指导朗读。(荷花这么美应该怎样读,再来一遍。)。
3、初看荷花。
a、想看荷花吗?(播放荷花录象)。
要求: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畔去看看,老师有个建议看的的时候同桌可以指指戳戳讨论以下,看你能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你所见到的荷花。
b、学生交流。
4、过渡进入第二小节。
相看两不厌,唯有白荷花,我觉得大家都是伟大的诗人,把荷花描写的那么迷人,想看看爷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二、教学第二小节。(出示内容)。
1、带问题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用心去感受感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怎么样?
交流。
2、带着问题再读第二小节。
要求;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读,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
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课件出示图片)。
你能把你的感觉读好吗?(指导朗读)。
b、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抓“冒”
(a)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在这里你用一个什么字?(肯定用冒字的精确)。
(b)荷花从这么多的荷叶中冒出来想干什么呢?(鼓励)。
c、有的……有的……有的……(每种姿态的荷花配图,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
多美的白荷花啊,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赞美这迷人的荷花。
三、教学第三小节。
1、叶圣陶爷爷写了三种姿态的荷花,还有其他姿态的荷花吗?想看吗?(播放图片)。
学生带着要求看图片。
要求:仔细观看图片,把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朵深深地印在脑中,呆会讲给我们听。要是给你讲的荷花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交流。(师辅导为荷花加上动作表示。)。
2、导读9这么多的白荷花……那一朵也很美。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a、学生读第三小节。猜猜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
交流。(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4、齐读课文。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热爱的大自然的同学一起与这位伟大的画家对话吧。
四、教学第四小节。(出示内容)。
1、播放录音带。
2、激读。
想不想与录音带比一比。
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朗读。
a、谁来作第一荷花?第二多朵?第三朵?
b、还有更多的荷花吗?齐读课文。
4、内化感悟。
交流。
5、齐读课文。
五、小结。
1、此时此刻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荷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呢?(同桌交流)。
2、交流。
六、小练笔。
让我们也来作回作家,模仿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也来写写自己的荷花。
1、荷花你真是千姿百态……。
2、忽然,我仿佛自己成了一朵荷花……。
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题目来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