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精心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一
《画杨桃》这篇课文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的讥笑,但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耐人寻味,颇有哲理。文中有记叙,有议论,父亲和老师说的话中的议论意味深长,令“我”一生受用。
【教学目标】。
1、学会“级”、“哈”、“审”、“晌”、“悉”、“诲”等生字;理解“审视、“神情”、“叮嘱”、“半晌”、“教诲”、“角度”、“严肃”和“和颜悦色”等词语。
2、能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初步懂得既要相信自己的观察所得,又要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词,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大义,懂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相信自己的观察所得。
【课前准备】。
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杨桃的图片。
教师:图片上的杨桃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因为图片上的杨桃不是同一只。
教师:对啦!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
2、从袋子拿出一只杨桃,出示杨桃其中一个侧面。
教师:同学们,现在请仔细看这只杨桃,观察一下它的形状。看轻楚了吗?
学生:看轻楚了。
(教师把杨桃放进袋子,又抽出一只,出示与刚才不同的一面)。
教师:同学们,仔细看这只杨桃与刚才那只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把杨桃放进袋子,又抽出一只,如此重复几次,每次的出示面都不同。学生的回答都是“不一样”。)。
学生:想。
学生:想。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画杨桃》,从中得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倡导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并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审视”、“严肃”、“半晌”、“教诲”和“和颜悦色”等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听记字音。
3、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问题。
4、教师带读生字,教导学生区别“晌”与“响”,“诲”与“海”的字形和字义。
5、小组内互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1)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给“我”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3)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4)如果让你给课文改一个题目,你会改成什么样的题目?
(以上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各抒己见,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意义有所了解,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熟记、练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指名读课文。
二、抓住重点,理解文章脉络。
1、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并要求:
(1)用“~~~”把“我”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的句子划出来。
(2)用“——”把“我”为什么会看到这个样子的杨桃的句子划出来。
(3)试用“因为……所以……”把划上“~~~~”和“——”的句子连起来。
(4)试用“不像……而像……”造句。
2、要求学生概述“看了‘我‘画的杨桃,同学们的态度是这样的?”
3、课文中老师听到几个同学的笑声和他们之间的对话,做了哪几件事?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提示:
(1)老师听了同学的笑声是怎么做的?
(2)同学们都说“我”画得不像时,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3)几个同学仍然觉得好笑,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4)当同学们知道自己错了,老师的神情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做的?
(要求学生结合上述4个问题,认真朗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整概述老师做了哪几件事。)。
4、教师:最后,老师和颜悦色地说的那段话,主要讲了哪两层意思?
要求学生各自小声朗读这段课文,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间的关系:因为一样东西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因此,对别人,他画出来的不像自己熟悉的样子,不要忙着发笑。对自己,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教师相机地提出“不要……要……”,要求学生造句。
三、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1、指导学生朗读同学说的两句话:“杨桃是这个样子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读 出讥笑的意味。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师生第一次对话,其中“不像!”“像五角星!”是同学大声回答的,要读得响亮些。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师生第二次对话,其中“好——笑!”也是同学齐声回答的,“好”字后的破折号表示这个字的声音要延长些。
4、指导学生朗读“不……像”“像……五……角星”省略号表示说话节奏缓慢(那个同学在“我”的座位上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五角星,知道自己错了,感到难为情)。
5、自由朗读。
6、指名分角色朗读。
7、全班朗读。
四、总结课文。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们懂得什么道理?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二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1、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三
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课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1.查字典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认准生字、读通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平别人的画。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
2、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导入新课。
1、盲人摸象。
从前在印度有位国王,一次,他对身旁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只大象来,给瞎子们『瞧瞧』。我想他们所说的『瞧』,一定要靠手去摸了。」不久,象牵来了,这批失去视觉的盲人,果然以手去替代眼睛,慢慢地在象身上摸呀摸的。过了一会,国王便把这些瞎子叫到自己的跟前,问:“你们刚才所看到的象,究竟是像什么样子呀!”
这一群盲人里面,其中有一个因为是摸到象的牙齿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支又粗又大的萝卜一样;另一个摸到象的耳朵的,就说象的形状,和扬米去糠的簸箕一样;第三个摸到象脚的,就干脆说象的形状,类似舂米用的石臼;再下去一个摸到象的背脊的,就说象的形状是一张平坦的床;第五个摸到象的肚皮的,就说象的形状似瓦瓮;第六个摸到象的尾巴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条绳索一样……。总之,说来说去,彼此各执一词,谁也不肯承认谁错。而实际上他们所接触到的,仅仅是象的一部份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像盲人摸象那样,仅仅只知道一部份,就乱下结论,这样不但会发生错误,与事实的真相不符,而且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我们必须要仔细观察,小心求证,从事实的全面着手,才不致于闹出笑话来,暴露出我们的无知浅见。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2、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也可以轻轻地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思考: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请注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生交流。
3、出示主要内容,齐读。
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1、在你们评价的时候,老师可是有个要求:
你只要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来评价学生的作品,你在评价的时候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
2、评第一幅画(选画得正确的,重点指导评价方法。要坐到别人位置上去看再评。)。
师提示: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谁找到了,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怎么样的看?(理解“审视”)。
现在知道了该怎么正确评价了吗?
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学生学会用文中语言来进行评价: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3、评第二幅画(也选画得正确的,重点让大家从评价中明白画时是怎么画的。)。
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指名进行评价)。
(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他读懂课文没有?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引用有关语句。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学生评价: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评第三幅画(选一幅画得不太像的画,重点让学生理解不能想当然画画。)。
我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谁来评价?
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
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别的,犯了什么错误了?(画走了样)为什么画走了样?(想当然了)。
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话?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相似)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学生评价:
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三、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1、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里?(1、2段倒数2、3段)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小结: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些段落里呢?在这三个段落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指名)。
出示:
第一步: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
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
概括父亲话中的重要词句: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2、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作者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段落里的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你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板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
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5、拓展延伸,明理导行。
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什么呀?——实事求是。
知道什么了?(指名说)。
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板书:实事求是。
小结;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6、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出示作者简介)。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现在,让我们看着大屏幕再来整体感知一下全文,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通过一件小小的事情你由此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请以简短的讲讲你的故事。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体会并学习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和遇到问题有自己主见的品质。
3、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体会并学习乌塔生活上和思想上的独立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交流: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你到过哪些地方?
2、通过课前交流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乌塔。来,让我们一起亲切地跟她打个招呼。
3、板书课题:乌塔(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在暑假里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三、体会乌塔生活上的自立。
1、过渡语:如果让你一个人去外国旅游,你敢去吗?(不敢)大家都不敢,怎么乌塔就有这么大的胆子呢?我真想问问她。
你们读了课文,肯定对乌塔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吧,我们来进行一次采访,我当一名记者,你们当乌塔,来回答我的一些问题。比一比,看谁这个乌塔当得最好!
2、采访过程:
乌塔:我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记者:你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乌塔:我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还有希腊等一些国家。
(3)记者:你怎么知道这些国家的哪些地方好玩呢?
乌塔: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4)记者:旅游要花很多钱的,你的钱是向父母要的吗?
乌塔:不是,是我自己打工挣的。
(5)记者:你怎么挣的呢?
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6)记者:一个小孩子独自在外,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乌塔:我带了闹钟控制自己的起居,还知道外出前把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3、总结:啊!你真了不起!知道自己安排生活,知道自己挣钱,知道怎么去游玩,知道自己照顾自己的安全,既能玩得开心,又不让父母为你担心。
4、提问:聊到这里,你觉得乌塔身上有什么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体会乌塔思想上的独立。
1、过渡语:我们都感觉到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精神,其实在她的身上还有另一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另一种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从课文中找一找。
文中有两处写到了作者与乌塔的争论,看看我们能否从他们的争论中体会点什么?
2、第一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一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各持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中国的家长爱孩子,所以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远门。乌塔认为: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出远门?)。
(3)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
(5)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回答让我们知道了你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3、第二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二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这次争论的话题是什么?两人各持什么观点?
(争论的话题是:孩子的乐趣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孩子有电视,有图书,有游乐园,很快乐。乌塔认为:中国的孩子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肯定缺少乐趣,因为只有亲自感受,才能体会它的美丽。)。
(3)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你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的童年更有乐趣。
(很有主见)。
五、拓展延伸。
1、是啊!乌塔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跟她一样独自一人去国外旅游呢?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学的是乌塔那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在生活中多多锻炼自己。并不一定要像她那样一个人去旅游,毕竟这还是有一定危险的,而且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2、结束语:最后,我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在生活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要养成依赖的心.而且做事说话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板书设计]。
乌塔。
生活上独立自主。
思想上很有主见。
作者邮箱:xiaoli20060613@。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六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3、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读生字,口头组词。
2、读课文,练习按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
2、读父亲的话,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二、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当我交出去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各是什么样?
4、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5、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读读老师和父亲的话,从中懂得了什么?
三、理解第三部分内容。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拓宽思路。让学生来介绍。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课文。
六、教学心得: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七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
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八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谁愿意向困难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
你来,(第2段)真不错!
你来读,(第1段)你把藏在这段话里的生字读得多正确呀!
你来读,读得一字不差,真了不起!
3、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时间内就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了,从你们津津有味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还若有所思呢,的确,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那么,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你来,你来,你来。
4、看来,图画课上的嘲笑声、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老师的教诲都是因为我那幅画得象五角星的杨桃图而引起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堂图画课,目睹我的那幅杨桃图。
1、自由读读第2小节,想想:在课堂上,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划出句子多读几遍。(生读书动笔)你来读,课件出示: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1)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你说,你从“认认真真”这个词上发现他画得很认真,很仔细。请你把那份认真读出来。
你来,噢,原来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老老实实地遵从了父亲的叮嘱。
(2)(课件出示)读读这位父亲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你读懂了“想当然”。对呀,还是在那个前排靠边的座位,如果我想当然地去画,也许会把杨桃画成什么样呢?你来,你来,你来。
对,不管是把它画成苹果,画成香蕉,画成平时最常见的那样,结果都―― “画走了样”。
所以,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
在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
(3)你还从哪些地方发现了“我”的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
你来,你可真会读书!你发现了“我”老老实实地在座位上观察。
课件出示: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自己读读这句话,你怎么发现“我”的老老实实的?
你来,原来他将眼前的杨桃和平时的杨桃进行了――对比。
还有什么发现?
你在从小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听着你的理解,你仿佛同作者感同身受!真高明!(师走到前排靠边的位置)是不是这样的座位?现在就让坐在这里的同学“现身说法”。(示意一同学起立)
还有谁想读?你来,(请同样坐在前排靠边位置的同学再读句子)
我似乎听到了小作者的心声了。假如你就是这位小作者,此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我该不该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心中升起一种疑惑。
2、你说,正是父亲经常叮嘱我的话使我消除了心中的疑惑。让我们再来读读父亲的话。
(课件出示)齐读: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就是这样,我老老实实地听从父亲的教诲,在座位上看到杨桃像五角星,我就老老实实地画出了――五角星。
把自己对“老老实实”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课件出示)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你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老老实实作画的孩子。
你读,从你的脸上我感受到了一份如此坚定的“老老实实”。我坚持着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换种说法就是――实事求是。
师板书:实事求是(生齐读)
把那种自信、满意读出来。你读,多自信的孩子!你来,大家一起来。
1、师: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自己读读下面两则对话,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生读对话思考)
你来,噢,你发现了,第一则后面是个感叹号,感叹号的语气是很肯定的。那第二则呢?
(2)同学们从这两则对话的字面上发现得不仅多,而且很有价值,我知道你们都在思考,文章的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品出来的。
那么,该怎么把自己的发现读出来呢?自己联系上下文读读2-18小节想一想,怎么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味呢?自己有收获了,就和同桌一同分享,合作读一读。
2、(课件出示第一则对话)
(1)哪对同桌愿意第一个尝试?你们吧。
你为什么这么读?噢他画错了,杨桃怎么可能是五角星呢!
请你们读(另一同桌对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大声呢?
噢,杨桃根本不可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知道,大家的回答是异口同声的,
请你们吧,为什么你的语气中还带有笑意?同学们觉得很好笑,竟然有人这么画杨桃,太不可思议了。同学们会怎样地笑呢?你说,你说,你说。
(2)就带着这种讥讽的笑、轻蔑的笑、讽刺的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话,(师生对读)从你们异口同声的话语中、从课堂上传出的嘻嘻的笑声中,我听出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嘲笑。
3、(课件出示第二则对话)这则对话呢?又该怎么读?哪对同桌想试一试。
你们来,为什么你读得如此吞吞吐吐?噢,原来这里有很多省略号,
你们来,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能联系上下文发现问题,提出想法,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真了不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聚集目光的力量,注视着我这里。此时我就是文中的那位老师,我把杨桃的一端正对着大家,(现场演示、慢慢移动让全班同学都体验这个角度)看,你看到了什么?你可以放声地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5、现在,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学生动笔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很多同学都已经写完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学习成果吧!请鼓起自己的的耳朵用心地倾听,别人的理解可能就是自己不曾想到过的。
(1)你读。我知道你已经学会去尊重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了。
你说。你真会学以致用,用省略号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了。你说。我知道你已经学会去评价别人的画了。
(2)请你再说。从你的感悟中,我发现你对父亲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课件再次出示父亲的话)一起读。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从这以后,我们不需要父亲经常的叮嘱了,我们已经将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自信的说出这句话:(课件出示)
我们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6、父亲就是在教导我们作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听着你们用真情写下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了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愧疚!就把这份愧疚送到这则对话中说出来吧!(课件出示第二则对话)
孩子,现在的杨桃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那么,它像什么?
听着这些充满愧疚的回答,看着你们充满愧疚的脸庞,我知道你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对照板书)因为你们已经学会如何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画杨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只要用心地去品,还能品出更多的味来!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思考、去探索老师是怎样引导同学们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别人的画的?通过下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实事求是”有更深的理解。
作业:预习“画杨桃”下节课的内容。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九
这篇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同学们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当训练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建议。
1.朗读体会法。让学生在多种读书形式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角色体验法。教学中,建议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教学目标。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十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送个谜语给你们:天上有一宝,天南地北到处跑,从东看像只鸟,从南看像匹马,从西看像条狗,从北看像只羊。(学生猜)同是一朵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呢?(引出:从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不同)
2、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一节图画课,看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而引起的一场小风波。请翻开11课:画杨桃。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新的朋友多打几声招呼。
3、检查生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哪个生字朋友的名字最难叫?)
4、拿起笔,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在小组作个小交流。(汇报——个人读——齐读)
二、研读中心段,辐射全文。
1、小组研读:老师是针对班里的哪些现象而说这段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这节图画课去看看,听听,然后想想,说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堂。
3、汇报:讲到哪一句算哪一句。
重点品读的句子:
a、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个人读——评读2人——齐读)
b1、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一二组对三四组读:你想到了什么?——男同学对女同学说:你想到了什么?)
b2、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c、生1: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生2: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师: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生:不像!师:它像什么?生:像五角星!师: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生:好—笑!(四人小组练读——表演读——师生体会读)
d、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三四组对一二组读:你想到了什么?女同学对男同学读:你想到了什么?)
e、师: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生:不……像。师:那么,像什么?生:像……五角星。师:好,下一个。(四人小组练读——表演读——师生体会读)
f、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师:读给自己喜欢的同学听,你想读给谁听?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三、课外延伸。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杨桃角度五角星
不同不同不同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一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3)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
(2)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3)小结。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1)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2)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3)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小结:
(4)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4、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
(3)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4)小结。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十二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2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
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1
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
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
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
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
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教学后记: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三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平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习。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习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1·同桌互背课文,再请几位同学背给大家听。
2·怎样做写句子的练习呢?(先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考虑要写的内容;最后再动笔写。如:不像……而像…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
作业设计:
a:把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尽可能详细的写下来。
b:说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并完成句子练习。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句子练习。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十四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继续练习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叮嘱、审视、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体会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研究有感情朗读。
(一)、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二)、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评议。
3、从这两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前面说得肯定,后面比较犹豫)。
引入:这两段话是从画杨桃这片文中节选的(揭题),同学们体会得对吗?读得对吗?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段相似的对话呢?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4、小组交流。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说,师生讨论)。
4、说说段落大意。
四、再次研读两段话语。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画杨桃这么一件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懂课文,进而复述这部分内容。
一、复习学习提示。
1、师问:怎样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2、既然复述时要抓住重点词句,那么我们就先来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理解意思,再进行复述。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圈圈点点划划写写、
2、小组交流意见、
3、全班交流,重点理解。
a、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b、同学们怎么笑。
(1)、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2)、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c、老师怎么做的。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让学生从中懂得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三、练习复述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说一说。
2、小组互说,选好参赛者。
第三课时。
复述比赛,完成练习。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十五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继续练习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叮嘱、审视、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体会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3课时。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研究有感情朗读。
(一)、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二)、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评议。
3、从这两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前面说得肯定,后面比较犹豫)。
引入:这两段话是从画杨桃这片文中节选的(揭题),同学们体会得对吗?读得对吗?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段相似的对话呢?一起来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4、小组交流。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说,师生讨论)。
4、说说段落大意。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画杨桃这么一件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懂课文,进而复述这部分内容。
1、师问:怎样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2、既然复述时要抓住重点词句,那么我们就先来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理解意思,再进行复述。
1、学生自由朗读,圈圈点点划划写写.
2、小组交流意见.
3、全班交流,重点理解。
a、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b、同学们怎么笑。
(1)、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2)、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c、老师怎么做的。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让学生从中懂得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1、学生自由准备说一说。
2、小组互说,选好参赛者。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十六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情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两课时。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平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习。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习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七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继续练习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叮嘱、审视、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体会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第1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2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十八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送个谜语给你们:天上有一宝,天南地北到处跑,从东看像只鸟,从南看像匹马,从西看像条狗,从北看像只羊。(学生猜)同是一朵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呢?(引出:从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不同)
2、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一节图画课,看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而引起的一场小风波。请翻开11课:画杨桃。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新的朋友多打几声招呼。
3、检查生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哪个生字朋友的名字最难叫?)
4、拿起笔,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在小组作个小交流。(汇报――个人读――齐读)
二、研读中心段,辐射全文。
1、小组研读:老师是针对班里的哪些现象而说这段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这节图画课去看看,听听,然后想想,说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堂。
3、汇报:讲到哪一句算哪一句。
重点品读的句子:
a、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个人读――评读2人――齐读)
b1、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一二组对三四组读:你想到了什么?――男同学对女同学说:你想到了什么?)
b2、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c、生1: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生2: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师: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生:不像!师:它像什么?生:像五角星!师: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生:好―笑!(四人小组练读――表演读――师生体会读)
d、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三四组对一二组读:你想到了什么?女同学对男同学读:你想到了什么?)
e、师: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生:不……像。师:那么,像什么?生:像……五角星。师:好,下一个。(四人小组练读――表演读――师生体会读)
f、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师:读给自己喜欢的同学听,你想读给谁听?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三、课外延伸。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杨桃角度五角星
不同不同不同
画杨桃教案设计(实用19篇)篇十九
1.认识“靠、而”等15个生字,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
2.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从课文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1.生字词卡片、图片。
2.课件。
2课时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画杨桃》。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订正。
3.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初步认识了杨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我”是怎样画杨桃的,以及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人物的对话部分,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课件)
2.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我”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__。
(课件)
(1)我的座位在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
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课件)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对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课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课件)
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五)抓住老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课件)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件)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仔细看。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课件)
(1)对“我”的图画感到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此时此刻老师在想什么?(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不满,想办法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示教师的话语。读后讨论,老师的话的含义是什么?(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是想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联系生活,想象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课件)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画杨桃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有很多,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学生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二、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老师的话,总结“他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五敛子。常绿或半常绿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圆至椭圆形,顶有短尖头。花小,钟形,紫红色。浆果椭圆形,长5~8厘米,有五棱,间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绿色,熟时黄色,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时黄色,性喜高温多湿,好阴。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华南地区均有栽培。果质生食或制成各种加工品,也供药用,能生津止渴。叶有利尿、散热毒、止痛、止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