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集思广益,充分调查学生的需求和学科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编写教学计划有所帮助。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一
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时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只是,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二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为之感动。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个谭老师?(关爱家人、工作尽责)。
导入: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个什么样的姿势?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板书)。
(2)课文中共3处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
三、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3)指名读好句子: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
(4)齐读这句话。
3、交流(当时地震突然发生,情况万分危急)。
4、你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岌岌可危)。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危在旦夕、岌岌可危、命悬一线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注意:摇晃)。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课文连用三个感叹号,也在提醒我们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得急促、有力)。
忽然间,地震来临,谁都没有想到,谭老师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谭老师的喊声中你懂得了什么?(懂得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还懂得了谭老师临危不惧,关爱学生)。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严重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是说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你知道“塌陷”的意思吗?说明楼房不仅倒塌了,还陷到地底下去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学生自由读)。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过渡: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祖国西南处那块美丽的国土上,顷刻间满目疮痍。(出示图片)。
10、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这就叫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想一想:课文在对谭老师正面描写时,为什么还要用三个自然段进行危急环境的描述呢?(从侧面烘托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板书:侧面烘托)。
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想一想:这一幕给我们展示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11、齐读4-7自然段。
12、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
(板书: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
四、精读第二处。
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第二处出现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为什么都被震撼?
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再也撑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
“死死地”。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挪动身子。
“凹下去”、“血肉模糊”都说明他受到致命的打击。
师小结: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
你能把这令人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
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这段话中哪个词会深深地吸引你的眼球?(注意:飞身)一个“飞身”让你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机智果断、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5、出示:一位老师的话。
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理解“生死攸关”:
同学们,什么叫“生死攸关”?如果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同学,离开教室,他就能获得……但他选择了留在教室,保护四位学生,因而他失去了……这就叫“生死攸关”。
(2)师: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呢?这就是作为英雄的本色。
6、导语:然而,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告诉我们: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出示:谭老师课堂上的讲话)。
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读到这,你能将谭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接着说下去吗?
出示:人生的价值是,是,是……。
7、小结:为了让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更加完美,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这也是侧面烘托。这样的烘托,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五、精读第三处。
1、引读十一自然段。
导入: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引读)生:--“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生:“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师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是课文中第三处出现的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出示练习题:“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是人们__________的姿势。
(1)学生练习。
(2)交流小结:课件先后出现:恪尽职守、大爱无私、舍己为人、永生难忘。
2、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价。
六、总结。
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作业:
在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人物。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班会课交流。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侧面烘托。
无私大爱。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四
山崩地裂,江河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大地震颤,花儿折断了新生的嫩芽。
残垣废墟,生命失去了绚烂的阳光。
万众瞩目的,竟充满了如此多的磨难;冰雪灾害,冻坏了美丽的南国;打砸与抢烧,玷污了圣洁的高原;汶川地震,震碎了人们的家园。
但是,汶川不会倒下,中国也不会倒下!
废墟里,四个学生没有失去生存的信念,因为有永不倒下的谭老师给他们生的力量。老师,折断了自己的翅膀,让学生继续飞翔。我看老师那宽阔无比的怀抱中,永远留着那脆弱的生命灵魂,自己却折断了翅膀,永远停栖在了天堂。那永不倒下的力量,让他以这个姿势,飞入了天堂。
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句话如今我终于懂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果敢无畏的姿势,这充满大爱的姿势,将永远定格在汶川大地震中,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废墟中,发生了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襁褓里,母亲用短信留给几个月大的孩子最后的礼物,最后的爱,因为母亲有永不倒下的力量,让她匍匐着,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担架上,3岁孩童有着永不倒下的力量,因此他向救他的官兵举起仅能活动的右手敬礼,那震撼,那感动充盈着人们的心;当面对余震来临的危险,荆利杰跪地哭求“让我再救一个”,因为他有永不倒下的力量,有一颗跳动的火热的中国心……一个个有着永不倒下的力量的人,一件件感人的事,数不胜数。
2008,汶川不会倒下!中国不会倒下!2008,中国人将被自己感动……。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五
师: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生:我从“立即”、“拉到”、“撑”、“护住”这些词中觉得谭老师很了不起。
师:你找的很准确。能结合当时的环境具体的说一说你的理解吗?
生:我从“楼房摇晃的厉害”、“吱吱声”体会到当时情况非常危急,谭老师没有其他办法,拉学生到课桌底下是唯一保护学生的办法。
生:我觉得谭老师“撑在课桌上”是为了稳住课桌,怕它随着楼房的剧烈摇晃而倒下来。
师:“撑”表示的是一个动作,同学们可以在下面试一试,感觉一下。(学生做“撑”的动作)
师:“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学生演示“放”、“按”的动作。
生:“不可以。因为人撑在课桌上,全身都绷紧了,充满着力量,而“放”、“按”不行。
师:读读下文,你觉得“撑”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生:谭老师可能意识到砖块、水泥板会重重的砸下。他怕课桌承受不了重力,所以绷紧着身体,使出全身的力撑在那儿挡一挡,好保护课桌下自己的学生。
生: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学生,说明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学生的.安危,真是一位好老师!
生:我读出了一个从容不迫的谭老师。
生:我读出了一个镇定自若的谭老师。
生:我读出了一个誓死护卫学生的谭老师。
生:我读出了一个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谭老师。
生:我读出了一个充满爱与责任的谭老师。
师:是啊,谭老师对学生始终充满着爱,即使灾难瞬间发生,他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这一壮举,这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责任!(出示最后的姿势图片,音乐响起)
师:让我们把镜头重新拉回那一刻,一起来看一看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伟大的壮举吧!(学生齐读)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六
”
地震时,他选择了救护学生,却忘记了自己和女儿,这是他的大公无私。
地震时,他选择了死死护住学生,即使后脑勺被砸得深凹下去……这是他的舍己为人。
地震时,他告诉学生,什么都不要拿,这是他的`临危不惧。
地震时,他选择飞身扑到学生身上,即使他知道这样做会死,这是他的勇于献身。
谭老师,您是在太伟大了!您的才华,您的做法,您的舍生忘死……您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敬佩。我们赞颂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七
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把学生的安危放在了第一位,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一心想着他人,而不顾个人安危,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长存!这不禁让我去想起了最美司机吴斌,他与谭老师一样,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在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乘客。吴斌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司机,可在一次灾难中,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他成了人们心中最敬佩的人。那是一段陡峭的山路,他被钢管砸到了,生命随时可能终止,可是,他没有急刹车,因为那段山路急刹车是十分危险的,那是一车人的生命啊!他忍着剧痛,聚集全部精力,继续平稳地开着车,直到安全地段,他支撑不住,晕倒了。乘客们这才明白他们刚才几乎与死神交手,人们多么希望吴斌能安然无恙啊,可是,吴斌在完成了他最后的使命时,安然地离开了人世。
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我没当读到这些感人的文章,总是不禁潸然泪下。你说这难道不让人感动,不让人震撼吗?谭老师是多好的老师啊,他讲课绘声绘色,又孜孜不倦地为学生付出,同学们多么喜欢这样的老师啊。按理说谭老师地震时就在门口,完全有可能逃出教室,但是他选择了保护学生,牺牲自己。我要向谭老师学习,做一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让我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八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述了在“5.12”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位学生,壮烈牺牲的故事。读了这篇文章,我被谭老师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了。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但在谭老师心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而是学生。他的心系在学生身上,这种崇高的师德灵魂令我肃然起敬!
地震中,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不止一位。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铭记。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九
5。12这个特别的日子你们还记得吗?信任大家也都不会忘却的,那是汶川产生8级地震的日子,在那天的14时28分,屋宇倒塌了,学校倒塌了,工厂也倒塌了,四川同胞们的生命也在刹那间被天灾夺去了。在温总理得悉这新闻后第一时光来到汶川指挥救济工作,后来,经由中外国民的踊跃捐钱,才使得汶川同胞们渡过这次灾害,这就诠释了天灾无情,世间有爱啊!
固然这次劫难使得许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很多家长失去了亲生骨肉……然而,在这场从天而降的灾害中,让咱们看见了人间处处都有情,就拿一所中学的一般老师谭千秋老师来说吧,乙肝民间偏方!5月12日下战书,谭老师在课室上课,忽然课桌动摇起来,谭老师意识到地震,立刻指挥学生撤退,但是最后有四位同窗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破行将学生拉倒课桌底下,自己双手撑在课桌上维护学生。当救援职员发明谭老师时,他自己牺牲了,身下护住的四位同学却得救了。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可贵生命诠释了爱与义务的师德灵魂,人们赞扬他“豪杰不逝世,精力千秋”。
面对危险,谭老师基本不想到自己,二心只想将生的盼望留给学生,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不能让学生受到任何损害。假如当初谭老师站在我眼前,我要对他说:“谭老师,你做得对,我支撑你,你是好样的,你为了救四位学生,不怕就义自己的生命,我信服你,你是位铁面无私,忠于职守的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他短暂的毕生中,用本人的性命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他的好汉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那种大爱永世长存。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那我们就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
这些战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就是这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倒下,人们在埋葬它们时,救活了一头身负重伤的战象,它的名字叫嘎羧,它成了――最后一头战象。
二、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检查字词。这一课有一些词语,要特别注意它们的读音。谁来给大家读读?
日寇扑喇喇摩挲斑斑血迹浴血搏杀。
齐读。
其中的寇字既不好读,又不好写。注意看老师怎么写。
回到刚才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嘎羧临死之前主要做了几件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临死之前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
同学们,阅读这样的长课文,我们可以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这样可以很快的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细节,会感情。
这是一篇动物小说,它的作者是沈石溪。沈石溪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
那么,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人类情感,课文又是怎样表现他的情感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5、6、7段,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体会他的感情。
画好了吗?我们来交流,先读句子,再说体会。
生交流:没想到,嘎羧......
真会学习,你找到的是这部分课文最感人的句子。其他找到这句话的同学请举手。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就让我们看这句话,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请把它圈画出来。
生标画。
泪光闪闪、久别重逢。摩挲。动作有人关注它的`神态吗?
呼呼。
那为什么嘎羧见到象鞍会如此激动。
联系上下文。想象。
嘎羧当年就是披挂着这件象鞍,出生入死,所以看到象鞍,如此激动。
板书:联系上下文,想象。同学们,我们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就读懂了嘎羧的心,体会了它的情。
你们能读出嘎羧激动的心情吗?自己先练习练习。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价。
张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嘎羧见到象鞍时的动作和神情。
请大家和老师一样,带着自己的体会,带着自己激动的心,一起读。
还有谁找到别的句子,也请读给大家听。
26年归去了,快要死了,但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英勇的战象,它没有忘记辉煌的过去,作者就是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嘎羧的内心情感,如果能圈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就能读懂嘎羧的心,这就是品细节的读书方法。
接下来,就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着学习重回战场这部分课文的细节描写。
请看自学提示:
1、自读14段,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内心感情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圈出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批注在旁边。
请与小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大家细心的批注和讨论,我想你们一定找到品细节的感觉,现在就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然后,它踩着哗哗......
它的吼声就像是在说话,你觉得它可能在说什么?
“久久凝望”读出嘎羧当年拼杀的情景,你能读书这种感觉吗?
谁比他的体会更深?
读的更好,这才是久久凝望的感觉,请大家一起读。
是的,26年前的那场战斗,让嘎羧失去了所有的同伴,让它成为――最后一头战象。
26年中,它无时无刻不再怀念着过去,思念着战友,这样的深情,它能像谁诉说,因为它是――最后最后一头战象。
所以,它重回战场,缅怀往事,它怎能不激动啊,同学们,让我们齐读这一段。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带着对战友的怀念,跋山涉水,感到百象冢,在战友们长眠的地方,它耗尽生命的最后力量,为自己挖了一个墓坑,请齐读最后两段。
哪个细节让你感到。
凝望天空。
它一定有话想说,它想说什么。你看到寂静躺在墓坑的嘎羧,想说些什么?任选一个句子。
嘎羧想说:
我想对嘎羧说: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动物小说,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是人类的情感。这节课我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了细节,感受了嘎羧丰富的情感。
请大家在课下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在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一定会体会更多的感动。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一
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身上。”获救的同学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们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课文相关。
谭千秋(1957-)男,汉族,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1978年3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在该厂职工大学和中学任教。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卓越,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在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以来,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他非常疼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教师”。198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谭千秋从教26年,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奖励。20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波及绵竹。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当时,谭千秋正在这栋教学楼的教室里上课,他迅速组织同学们向楼下疏散。当他得知有几个同学还没有离开,立即从三楼返回四楼。看到水泥天花板即将坠落,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扑了上去,用双臂将4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的遗体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讲台上。手臂上伤痕累累,脑袋后部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4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可是他就这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荣誉称号。荣获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二
今天我在语文课本上认识了一位忠于职守、爱生如子的好老师――谭千秋。5.12这个灰色的日子,事情的主人翁谭老师用他并不强健的身躯死死的护住身下的四名学生。学生们获救了,但是讲台上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他再也不能走上讲台了,他永远的倒下了。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谭老师的同事说:“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等第一个撤离到安全地带。”但谭千秋老师并没有这么做,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在灾难来临之时,谭老师不顾自己的安危誓死保护自己的学生的伟大壮举,令人感动!令人震撼!他不仅在言语上教育学生,更在行动上为我们上了生动的最后一课,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这种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正如人们所赞颂的“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完之后,我掩卷深思。谭老师为了学生不顾生死,令人感动、令人敬佩。老师能对学生如此,而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在学校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踏踏实实学做人。在家里我们要听父母的话,体贴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我们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我们用努力学知识学做人用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国家社会。请永远铭记: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三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找出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感情和对昔日战友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战象的基本特点;
3.学生收集其他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与自己的同桌分享。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效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说说对大象的印象。
3.对照幻灯片上的图片与课文的描写,让学生描述下战象的外貌特征。
二、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1.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先来学习生字词,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给大家读读?v播放生字词的幻灯片,指名学生拼读生字,让其他人留意读音,并给以纠正w。
2.全班学生齐读生字,让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些生字的理解,老师及时给以帮助。
3.出示5个成语,先小组讨论,再在班上汇报,老师重点解说“威风凛凛”这个成语v播放幻灯片w,然后让学生造句,加深理解。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看来大家回去都有做功课了,值得表扬,给点掌声自己……那么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最后一头站象”这个题目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你的疑问吗?指名回答。
2.同学提出的问题都很好,现在我们一起默读课文,体会体会这些问题。
4.非常感谢以上的同学为我们复述这个故事!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也可以流利地,有感情地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亲人或者同学。
板书:重披象鞍。
告别村民。
凭吊战场。
庄严死去。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自己喜欢的六个成语。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四
xx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是我国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大地震。在那次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其中,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最为让人感动。那天下午,他正在为同学们讲课,这堂课他讲得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同学们在认真地听着他的讲课。突然,课桌、楼房,一切都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是地震,他离门口最近,最容易逃生,但他没有那么做,大喊“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一个接一接个地跑了出去,楼房即将坍塌,还有四名同学没有跑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他让同学们钻到课桌底下,谭老师不顾一切的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把同学护在了课桌底下。当救援人员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一块水泥板,大家都惊呆了,谭老师的头被水泥板砸得都深凹下去,可还死死地撑着,同学们获救了,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
谭老师的这种举动正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不仅体现了他那血浓于水的师生之情,而且也体现了他与学生间的父子深情,父爱如山,谭老师就像是一座山一样,用自己坚强的身躯死死地保护了这四个孩子。他面对死亡毫不惧怕,面对倒下的水泥板,毫不退缩,他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谭老师走了,讲台上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了幽默的声音。可是,谭老师没有死,他曾经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学身上延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谭老师做到了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同学们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他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模板15篇)篇十五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