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观点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一
今天早晨,当我睁开朦胧的睡眼,便意识到今天的重要性,对于每个人来说,元宵节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节日。
中午吃过饭,我们便忙忙的回到了奶奶家,按照家里的传统,今天的下午饭吃的是格外的早。到四点半的时候,我们便结束了晚饭。
一切都是那么单调。但是,如此单调的方式却没有让我的热情有丝毫受损。因为我知道,今天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渐渐的,蓝色的天空已经落下帷幕。天际边的太阳已渐渐落下,天色逐渐暗了下来。
我和家里人都走到楼下。此时,远处已经有人在点放烟花,一个个烟花旋转向上、腾空,爆炸……一切的一切,都展示在我的眼前,依旧是那么熟悉。随着稀疏的烟花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这个行列。
盛宴现在开始……。
在八点左右的时候,放烟花的人已经不计其数,一个一个的烟花在空中舞动,绽放。爆炸声在耳边此起彼伏,当我每看到一个烟花在空中绽放,心中的压力也便疏减一分。此时的天际,已经被烟花所点亮。
我仰望着星空,看着一个个烟花的精彩表演,自然会愉悦一些。可是渐渐的,我闻到了刺鼻的火药味,这让我失落了许多。
我明白: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小视,一些大城市已经明令不许放烟花,但是,对于一向传统的我们来说,这可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想到这里,我已无心观赏烟花,默默的走回了房间。
坐在书桌前,我思考了良久,但仍纠结。
我们究竟该怎样做,这仍是一个问题……。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二
我的家乡位于中国南部的一个美丽的小城市,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让我带你走进这座美丽的城市,感受家乡的风俗。
首先,让我带你游走在家乡的街头巷尾,感受这里的独特风味。每当农历新年的钟声响起,人们都会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出门去,感受新年的喜庆气氛。而在家乡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制作传统美食的场景。糖葫芦、糕点、饺子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贴春联、放鞭炮,表达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
除了春节,家乡还有其他重要的节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端午和中秋。在端午期间,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表达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和敬意。而在中秋期间,人们会赏月,吃月饼,送月饼等,欢庆丰收和团圆。
在我家乡,文化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心,里面设有图书馆、博物馆等,供人们学习和欣赏。而每个社区也会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活动,如太极拳、舞狮等,让人们锻炼身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家乡的风景也是非常美丽的。有山有水的地方,风景格外迷人。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夏天,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秋高气爽,果实累累;冬天,白雪皑皑,景色壮丽。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总的来说,我的家乡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的地方。这里的风景、美食、风俗和节日,都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我们家乡的美丽和丰富。我的家乡,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是我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我深爱着这片土地,也深爱着这里的人民。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分享快乐,如何面对困难。这座城市,教会了我生活的真谛,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我期待着,未来的家乡,会更加繁荣昌盛,更加美好。我会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家乡,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迎接世界的目光。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爱上我们的城市。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乡,感谢这里的一切。我会珍惜这段时光,让这段回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风景。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三
正月十五这天,村庄被炊烟笼罩,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大人没有工作,小孩没有玩耍,老人没有打牌,人们都在做一件事——吃元宵。
太阳悬在山顶,夕阳在天边渲染开来。四周静静的,我跟疯狗般在厨房门口转来转去,时不时转头张望。“妈,元宵什么时候下锅啊?还没包完吗?”妈妈无奈的笑着:“马上就好了”我别过头,不满意地嘟着嘴,急得眼红。看着桌上那一个个白团子,红糖伴着芝麻的香味飘在鼻间,吞了吞口水,心里越发着急。
元宵下锅,水泛起一道浪花,我站在门口,看着铁锅慢吞吞的叹气,喉咙酸酸的。我激动的转过头去:“妈,妈,等会煮熟了,我要吃四碗,婆婆吃不得太多……妈,妈,爸爸和妹妹吃三碗,外公吃一碗,是吗?”我睁大眼睛期待的望着妈妈“小话唠,多大了,幼稚。”我朝妈妈做了个鬼脸。
“噗——”锅内又叹了口气,我望过去。心里嘀咕着:半个小时,怎么还没到!我漏气地靠在门上,妈妈依旧没有要去厨房的意思。我抬起头,闻着那淡淡的甜香,不自觉的想:元宵应该快熟了吧,个个外白里红,软软糯糯的,跟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有的像老奶奶,老爷爷一样在锅底慢慢走,有的和小孩似的调皮地跑,有的如舞蹈家一般再汤汁中欢快地翻滚着,红糖的香味弥漫整个厨房,伴着元宵又软又滑的触感。
“元宵好啦!”我回过神,妈妈已经走进厨房装元宵,我擦了擦口水紧跟妈妈走进厨房,一碗碗一盘盘元宵端上木桌,真让人食欲大增。
我迫不及待地拿上筷子,不等妈妈说,我和妹妹同手同脚端着碗,往嘴里一顿猛噻。妈妈严厉的道:“慢点吃,都不准抢!”我不听,使劲嚼着又黏又软的元宵,元宵烫烫的,有丝丝红糖从里渗出,很美味,不过这不是重点,我和妹妹抢的不是元宵,而是元宵里的钱币,我家乡包元宵时总要将一枚洗干净的硬币包进去,吃到硬币的人,长大后一定会财源滚滚。我的舌头翻滚着,眉眼微皱,细细的品尝着元宵,没有,又没有,我压下失落,看了看家人们,他们也没吃到,我还有机会。我把下一个元宵送进嘴里,嗯,这个元宵有点不一样,我赶忙吐出来,“硬币,是硬币!”我将硬币高举着,激动的泪水从眼眶中流出,“我会发大财!”一家人都笑了起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听着烟花的嘭嘭声,彩色的倒影映在窗户上,大大小小的碗空摆在桌上,半碗腊肉还未吃完,一锅小小的元宵却是吃的心满意足,一家人瘫在椅子上,这一刻,虽短暂,却美好。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四
我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被群山环抱,风景秀美。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地的传统风俗。
春节,这是中国人心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乡风俗的集中展现。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大街小巷变得热闹非凡。人们祭灶神、打扫房屋、购买年货,一切都按照传统习俗来准备。除夕夜,家人团聚,共同享用年夜饭,晚上点燃烟花,璀璨的烟花照亮了天空。年初一,人们穿上新衣,迎接新的一年,这一天,人们会给小孩和老人派发红包,希望他们健康、幸福。
除了春节,清明节也是家乡风俗的一个重要节点。清明节前后,人们会携带鲜花、香烛和祭品去山上祭祖。在这一天,人们也会采摘野菜,做成各种美食,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端午节,这个节日我们会做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制作龙舟,包粽子。龙舟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是这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粽子是一种传统的食品,用糯米和各种香料包裹住肉类或豆沙,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中秋节,这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也是赏月和品尝月饼的好时节。中秋节前,人们会买上月饼和各种水果,去公园赏月,同时也会在家中举办一些赏月活动。这些习俗,都反映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家乡风俗,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风俗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我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乡而感到自豪,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尊重这些家乡风俗。这些风俗在不断变化,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我相信,这些家乡风俗,会在未来继续传承下去,为更多的人带来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五
今天是元宵节,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把工人文化宫和附近的街道堵得水泄不通。因为这里要举行白城市第三届烟火晚会。
六点三十会,十多米长的鞭炮点燃了,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烟火晚会开始了,只听一声巨响,脚下的大地在颤抖,一颗火球直冲夜空,随即在人们头顶上炸开了,夜空中出现了一派雄伟壮观的场面,无数个绿色的小球形成了一个“大伞”,而每个小球又炸出了黄色的“珍珠”,像一棵绿树开着黄花,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好一个“春色满园”,真美极了!我不由发出一声赞叹。再看那边,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彩珠”,拖着长长的尾巴,带着叫声在空中钻来钻去。有的转着圈,像一条条蝌蚪在找妈妈;有的头朝下,像一只只小鸟在觅食,十分有趣。与此同时,又一簇礼花直入云宵炸开了,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粉的……把天空映得五颜六色,像一只美丽的凤凰拖着长长的尾巴,与地面呼应,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百鸟朝凤”。它把晚会推入了高潮。突然,一串紫里透黄的“葡萄”从天而降,令人垂涎欲滴。
这时,皎洁的圆月也钻出云层,欣赏这人间奇景,时而又迅速躲藏起来,大概是害怕人们笑话它此时暗淡无光吧。
不知不觉地,快一小时了,我回头问爸爸:“为什么用这么多钱来买礼花呢?”爸爸说:“现在人民富裕了,家乡繁荣了,这是在祝贺昨天的成绩,也是祝愿家乡的明天像礼花一样美好。”
我心里默默祝愿:“家乡啊!祝您前程似锦,盛世如花!”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六
按照温州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总要举行一次灯会。
在正月初七、初八,温州各地便进入灯会准备。在永嘉郡城,除了小巷子外,都要搭建“松棚”。话说这灯会,是温州正月里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
灯会真热闹。各个铺子都要挂出几十甚至几百盏灯来:珠灯、挑灯、渔灯、百鸟灯、布龙、首饰龙、拼字龙……琳琅满目,让人看不过来。万千灯火加上夜色的繁华,交织成了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景象。
灯会中最有意思的就属鳌江大龙,这可是灯会里的重头戏。许多外地人跑到鳌江来,就是为了来看抬大龙。据说这大龙是鳌江人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仓或是庆祝丰年而盛行的,它兼具历史、人文与艺术价值,还在20xx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这大龙约有三四间房那么大,要一百多号人来抬。抬龙者身穿红服,头戴金帽,十分显眼。龙口中的舌苔上躺着一颗明珠,上唇的背面是一座小亭子。龙身有着金灿灿的鳞片,与抬龙者的金帽相映成趣。四周黑压压一片:男人、女人、小孩、老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到处是相机“咔嚓”“咔嚓”的声音,到处是闪光灯发出的亮光,到处是议论声。
在灯会中,总会有小贩摆摊儿卖汤圆。汤圆可是元宵节非吃不可的食物,象征着“团团圆圆”。把汤圆下进锅里,让它们在锅里“咕噜咕噜”地待着,单看它那白白胖胖的样儿,闻闻那种清甜的香味,就够你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何况是,一大碗一大碗地盛上,大勺大勺往嘴里送呢!把一两粒汤圆送进嘴里,顿时唇齿留香,生出甜甜糯糯的感觉来,咬开汤圆的皮,里面便流出汤圆的馅儿。可能是芝麻的、紫薯的、花生的、还可能是红枣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无论它是什么馅儿,都非常之美味。
元宵节就这样在汤圆的香味、在灯火、在大龙的欢送中走向尾声,但我们仍然期待着下一个元宵节。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七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元宵节作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人地辽阔,幅员众多,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而这些风俗在全国大都一样:比如春节要吃团圆饭,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元宵节,元宵节当然是要吃元宵,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元宵节之所以吃元宵,是因为元宵寓意着来年幸福团圆,财源滚滚。
记得今年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准备去超市里买汤圆来吃。可超市里的生意异常火爆,冰柜里所有的元宵都被一扫而空了。正当我和爸爸垂头丧气之时,妈妈忽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今年我们自己买材料,自己做元宵,而且再来一个包元宵比赛!我们听后都表示同意,于是我们把爷爷、奶奶也邀请过来参加比赛。
首先,我们应该先准备食材:糯米粉,水以及元宵馅芝麻或花生馅。正当我要准备去买时,意想不到的是,妈妈早已经准备好了。可这元宵馅肉!我可从来没听说过。我也从来没吃过肉馅的元宵,这样能好吃吗?我们抱着试试的心态走进了厨房。
一会儿,随着奶奶的一声令下:“预备,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我们便手忙脚乱地做起了元宵。看!妈妈和奶奶动作好娴熟,爷爷和爸爸在一旁也学着她们的样子,有模有样的包着,包得还不错。于是我也赶紧进入战备状态,开始包起来。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先把揉好的糯米粉在手掌里压成圆形,然后放在旁边备用,再把剁好的肉末放进皮里,揉成圆形我是这么想的,可手却不听使唤,包来三不像,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啥都还没有包成,反倒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小花猫”。大家见到我这副模样,爸爸笑得前仰后合,奶奶笑得捂着肚皮,爷爷笑得直跺脚。我见状抓起一把糯米粉,撒在了爸爸的脸上,结果爸爸也变成了一个“大花猫”,于是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折腾了半天,终于做好了。于是妈妈把做好的元宵放进锅里煮了起来。元宵在锅中“打着转”,想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玩儿水。一会儿,元宵煮好了,妈妈捞起元宵,我赶紧端给奶奶和爷爷,爷爷奶奶都夸我越来越懂事,还奖励了红包。我平生第一次吃到肉馅儿的元宵,也是第一次吃到自己包的元宵,我心里感到美滋滋的。
我们的比赛结束了,没有胜负,元宵节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落下来帷幕,那幸福地笑声飘得好远好远。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八
元宵节我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在那里我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这段难忘的记忆也在我的内心留下了几颗闪亮的星星。
一到奶奶家,一股面团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见我进来,奶奶连忙用两只沾着面粉的手招我过去。我一看便一惊,桌子上是满满的食材,一个大盆子中竟然有一团面团。“来来来,奶奶教你炸汤圆!”奶奶边说边用手从大面团上抓下一小块,先用手压平后包成一个圆,只留出一个小口,再将一大勺黑乎乎的黑芝麻糖浆灌进去,最后用手将小口封住,一个小巧可人的圆子便做好了,白色的表皮下透着些许诱人的淡灰色。
我迫不及待地洗了手,立刻投入这项看似十分简单的“工作”。可是包圆子似乎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包的圆子奇形怪状,不但难看,还会“露馅儿”。“不要着急,慢慢来,总会好起来的。”奶奶慈祥的声音在我耳边一直鼓励着我,我不断地摸索尝试,终于我包圆子也变得有模有样起来。
接下来便是令人期待的炸圆子环节了,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奶奶将油烧开,金黄的油锅热气腾腾,不断冒着泡泡,一个个白色的小圆子落下去如同跳水运动“圆”,激起一连串的小水花,还发出“呲啦呲啦”的响声。奶奶用两根长长的筷子上下翻动着,白色的小圆子表面渐渐开始泛黄,那诱人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又过了十几分钟,圆子表面如同换上了一件新外衣,浑身变得金黄透亮。奶奶用勺子将圆子一个个捞出来放在盘中,我忍不住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烫得直呼气,奶奶见状笑道:“哎!慢点呀,别烫着!”待圆子有些冷却后,我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咬破那金黄酥脆的外皮,一股浓郁的香气就在我嘴里弥漫开来,突然我感觉嘴中一甜,原来是尝到了“藏”在圆子里的黑芝麻馅儿,就着脆脆的外皮一起咀嚼,香甜可口的味道仿佛令人置身仙境。我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等到圆子滑落腹中,嘴里仍有余香,使我回味无穷。
元宵节的味道是香甜的,但我更明白,这其中也饱含着奶奶对我浓浓的温情与爱。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九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因为那熟悉的旋律“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河南信阳光山县城关镇第三小学五年级:李新宇。
上一篇:美丽的桑叶牡丹。
下一篇:冬天的独境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十
今天是元宵节,但是元宵节的祝福在昨天就络绎不绝得到来了——那是因为在我的家乡(临海),我们的传统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这说起来还有个传说——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我们家乡(台州)抗倭时,曾打算过完元宵节攻打倭寇,战机密被泄露后倭寇决定元宵节当晚趁百姓过节、戒备放松时大举进攻台州府城——临海。戚继光又截获了倭寇的信息,决定将计就计,于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过元宵节。正月十五,过罢节的百姓躲了起来、众将士在临海县城设下埋伏,倭寇进犯时整个城市红灯笼高挂一派过节气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军来了个瓮中捉鳖,大败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窜,恰被潜伏在白水洋上峰岭的戚家军再次予以重击。这就是著名的上峰岭战役。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就将元宵节改为正月十四过了。
这个传说是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去上峰春游参观戚继光纪念祠堂时,当地的百姓讲给我听的。传说归传说,究竟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习俗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说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节,一般的地方习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乡,我们元宵节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们独特的习俗。糟羹分咸羹和甜羹两种,咸羹我们方言又名“菜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豆面,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呵呵,好多年没有吃了,这么一说,口水就出来。哎呀呀……。
当然,元宵节观灯、舞狮子、踩高跷也是习俗,还是很热闹的。我小时候有一个爸爸自制的高跷,每年元宵节都会拿出来玩的,可惜呀,后来被我们弄坏了!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提起元宵节,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错飞到人间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村里的人以为是一只坏鸟,就把他杀死了。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让天兵去把那村庄给烧了。仙女听到了玉皇大帝的话,就让一个神仙变成老奶奶到村里报信。神仙到人间跟村里的人说,在村里村外点上篝火,才能免去灾难。他们按照神仙说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还没有放火,他们就放起火来了,自己烧自己。玉皇大帝乐得哈哈大笑。这个小村庄真的免去了大难。这个事情流传开来,就有元宵节了。
这就是传说,不是真的,真的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印度人信佛,他们成佛的人,把他们烧成骨灰,扒一扒,有一个像珍珠一样的东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这事后来流传到中国的`汉朝,民间也有了佛教的活动。舍利子的事情被汉朝的皇帝知道了,他们也在皇宫,张灯结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着很好玩,也跟着玩,张灯结彩,但是没有舍利子,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放篝火的玩法。就演变成后来的元宵节。
唐朝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他们有宝马香车,灯楼高50米,有50000盏灯,灯楼里有20个房间,过三天,人们都到街上玩。宋朝是过五天,他们过的也很热闹,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过十天,从初八玩到十七。
正月十五,人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耍龙,狮,放烟花,踩高跷,扭秧歌.。对了,张灯结彩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活动,而扭秧歌是后来的风俗。有各种各样的玩法。
南方的风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别人家偷,别人看见也没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滚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滚,我的头都滚晕了。打花脸也很有意思,你给我打,我给你打,打来打去非常好玩。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十一
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元宵)节,中国人闹元宵、吃元宵。元宵形如月,有的称汤团或汤圆,寓意月圆人团圆之意。关于元宵食俗,曾有过一些有趣的传说。一说在嫦娥奔月后,其夫思妻成疾,终得仙人指点,于正月十五用米粉作丸,叫嫦娥名,终于与嫦娥相聚。另一说,唐朝皇帝为犒劳大将郭子仪西征归来,令御厨新制一道白圆团子。皇帝品尝后连赞好吃,并定名为“唐圆”。因唐圆是在元夕宵夜时吃的,故叫元宵。
油锤。
宋代《岁时杂记》中说:“上元节食焦锤最盛且久。”油锤是一种什么样的食品呢?原来唐宋时的油锤就是后世所言的.炸元宵。油锤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其制法与品种已颇具地方特色,仅广东一省,便有番禺的“通心煎堆”、东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
面条。
面条为元宵灯节落灯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这一食俗多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糟羹。
浙江台州地区在看花灯之后食用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十二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你知道元宵的风俗吗?下面本站小编就告诉你元宵的风俗,一起看看吧!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中国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树元宵在广州和香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和圣诞节的圣诞树的习俗类似。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元宵再添一景。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舞火龙。是香港元宵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古代有着七祭,其中的两种就是他们。祭祀的具体做法是,先准备好杨树枝把它门插在门上,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除了吃,玩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放孔明灯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南方有着许多独特的活动,看完上面的内容,你是不是增长了自己的见识。
第一、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是南方人才有的,吃汤圆的寓意就是能够全家人一起团团圆圆的,以前都是一家人一起做。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温馨的场合了,很多人都是在元宵节都是直接去超市买一包汤圆回家煮。
第二、吃饺子。
在元宵,南方人喜吃饺子,而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习惯,如河南。所以,饺子也是元宵经常吃的一种食物。饺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食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当然,饺子不是元宵节独有的食物了。
第三、豆面团。
除了汤圆、饺子,还有豆面团这种食物,也是元宵节受欢迎的一种食物。尤其是昆明人特爱吃。其做法就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就可以了,而且吃起来口感不错。
第四、吃生菜。
生菜,也许很多人都说,平时也经常吃,这个元宵节有什么关系。其实,元宵吃生菜是广东人喜欢的,生菜拌以糕饼煮是一种不错的食物,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节庆也图一个好兆头。从生菜的名字来说,可以谐音为生财,因此生菜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吉祥之物。
家乡的风俗元宵(实用13篇)篇十三
正月十五是农历的元月节,古人把“夜”称之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元宵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说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许多习俗。
元宵节,是一个特别温馨的节日。我家过元宵节,做元宵是最让人兴奋的事情了!
我认为做元宵太容易了,亲身经历之后,才发现其实还挺难的。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要开始最关键的.包元宵的环节!这可是最难、并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们把芝麻馅放入摊平的元宵皮上,一边转一边将元宵皮裹起来,最后变成了一个圆球。我连试了三次,都失败了。我问奶奶怎么办?奶奶说:“是你包的芝麻馅太多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没问题啦!”我恍然大悟。看来奶奶做元宵的经验已经炉火纯青了。按照奶奶的指点,我连续成功做了五个,一个个堪称完美。最后,我们把做完的元宵放到锅里煮十分钟。煮熟后,我们一起开心地品尝起来,真的太美味了啊!尤其是自己亲手做的,吃起来更是香甜。
这就是我家的元宵节。做元宵不但让我学到了制作手工食品的经验,也让我们一家人在元宵佳节,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享受到了春节过后又一次合家团圆的美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