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小学教案时,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相应的调整。下面是一些小学教案的典型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一
1.同学们,上课之前先来看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几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下你们能从中发现怎样的数学信息,并且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第二板块:新授。
7.同学们,让我们动手探究一下,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动脑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第三板块:巩固练习。
3.同学们,现在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第一关,开火车。。第二关,青蛙过河。。第三关,勇攀高峰。。
第四板块:课堂小结。
第五板块:板书。
一定要记得写板书哦,在黑板中间偏左一点的位置进行板书的书写,字迹工整,布局合理,结束后记得檫黑板哦最后预祝大家顺利通过面试!!
第1篇: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高中数学教案精选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两篇第一篇《函数的单调性》1.题目:函数的单调性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创设问题进行导入,建立......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二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三)巩固反馈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c教师板书: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
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三)巩固反馈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c教师板书: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3.练习题。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
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三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掌握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方法。
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复习引入。
1、口算。
分别出示卡片:5+1=5—3=。
师:怎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想数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等。)。
学生开火车口算6以内的加、减法。
2、7的组成。
学生边打手势边说7的组成。(6和1组成7,5和2组成7……)。
(7可以分成1和6,7可以分成2和5……)。
师: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旧知识来学习有关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马图1):左边有6匹白马,右边有1匹黑马、
师: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6+1=7。
1+6=7。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知道两个部分求整体,所以用加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是一样的。)。
问: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两道题?还有别的想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想7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由学过的算式进行推想等。)。
(2)出示例题图(马图2)。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7—1=6。
7—6=1。
问:不看图怎样计算这两道减法题?(想7的分解,想加法算减法等。)。
(3)比较例题中的两组算式。
6+1=77—1=6。
1+6=77—6=1。
师:这四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请你试着说一说6、1和7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6是一部分,1是一部分,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整体7,从整体7里面去掉1这部分就是6那部分,从整体7里面去掉6这部分就是1那部分。)。
2、摆一摆。
(1)学生摆小棒、说题意、列算式。
(左边摆5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一共是几根小棒?5+2=72+5=7。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2根,还剩几根?7—2=5。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5根,还剩几根?7—5=2)。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5+2=77—2=5。
2+5=77—5=2。
让学生看小棒图说一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摆一摆,边说题意边列式。
(左边摆4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4+3=77—3=4。
3+4=77—4=3。
师:除了黑板上的算式以外,你还能说出有关7的加、减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7+0=77—0=7。
0+7=77—7=0。
学生齐读黑板上7的加、减法算式。
3、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7的加、减法,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法计算加、减法,今后计算的时候,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5页的做一做。
6+1=□5+2=□4+3=□。
1+6=□2+5=□3+4=□。
7—1=□7—2=□7—3=□。
7—6=□7—5=□7—4=□。
订正时问: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能用数的组成,也可能用数数的方法,还可能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上面的算式写下面的得数。)。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7页的第3题(出示蝴蝶图和树图)。
3、游戏:找朋友。
发给一组同学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其他的同学每人一张算式卡片,拿数字卡片的同学依次到前面来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算式的同学到他面前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学生手里的算式是7以内的加、减法)。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四
1、理解“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成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a2±2ab+b2=?
2、用两种方法解方程(x+3)2-5=0。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二)创设情境。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三)探究新知。
1、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得知:反过来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就可用前面所学的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
2、怎样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呢?让学生完成课本p.10的“做一做”并引导学生归纳:当二次项系数为“1”时,只要在二次项和一次项之后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这种做法叫作配方.将方程一边化为0,另一边配方后就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了,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作配方法。
(四)讲解例题。
例1(课本p.11,例5)。
[解](1)x2+2x-3(观察二次项系数是否为“l”)。
=(x+1)2-4。(使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用同样的方法讲解(2),让学生熟悉上述过程,进一步明确“配方”的意义。
例2引导学生完成p.11~p.12例6的填空。
(五)应用新知。
1、课本p.12,练习。
2、学生相互交流解题经验。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将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七)思考与拓展。
解方程:(1)x2-6x+10=0;(2)x2+x+=0;(3)x2-x-1=0。
说一说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
[解](1)将方程的左边配方,得(x-3)2+1=0,移项,得(x-3)2=-1,所以原方程无解。
(2)用配方法可解得x1=x2=-。
(3)用配方法可解得x1=,x2=。
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有三种:无实数解,如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如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如方程(3)。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
教学后记: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五
1课时。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数学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能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归纳总结分数乘整数的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苹果的图片,5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6个苹果,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如计算苹果总数(6+6+6+6+6=6×5)。接下来,教师提问从第一个篮子里拿出一个苹果,相当于拿出了这个篮子苹果数的几分之几?如果从每个篮子里各拿出一个苹果,一共拿出了几分之几?给大家讨论的时间,适当提示学生,相当于拿出了几个1/6,列分数加法式(1/6+1/6+1/6+1/6+1/6)。
得出结果,询问大家的`计算方法,然后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连加算式,并启发学生列式×5。师生共同完成计算过程。
2、让学生尝试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教师把×5改为5×,师生共同完成计算。
3、把苹果放回篮子,重新取出,每个篮子各取2个,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2/6×5),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果不是最简分数,应该约分。(有的会在算前约分,有的在算后约分)让同学讨论,哪个更简便。这时可以出一些题,让同学竞赛计算,体会算前约分的重要性。(7/30×10)。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课本中试一试的习题,4/5×3=?,5×1/3=?
四、回顾总结。
让学生来总结今天的收获:
1、分数乘整数的算法;。
2、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数学。
五、布置作业。
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整数:
1、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1×5/6。
2/6×5=10/6=5/3=1/3×5。
15/30×10=?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六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过程与方法】。
感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数感,实现数概念的扩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教学难点】。
几分之一的分数模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平均分1块月饼的结果。(2)教师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认识1/2(1)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平均分1块月饼,让学生观察分的过程。
(2)教师指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3)指导学生读、写1/2。
(4)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2.认识几分之一。
2、1/。
3、1/。
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5)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课堂练习。
想一想: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4。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作业:1.课后找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试着涂出纸上的1/4;2.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以及课后“做一做”。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七
师:谁能说下体积指的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生:。。。
师:在这里,有一种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现在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排在一起组成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它们的体积是多少?把4个排在一起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长方体,体积分别是2和4立方厘米,数个数就可以知道。
师:很好,我们有了不一样的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具,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下面开始吧,组内注意分工,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第一组先来。
师: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师:很好,再仔细观察一下,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小组内继续探讨。师:谁发现了,就你吧!生: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我们都知道了,下面就来用用这些公式。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想玩游戏吗?都想啊,好,那我们今天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老师刚才买了一本笔记本,猜一猜。我花了多少钱?你说,2元5角,多少元呢?2.5元,再来,猜一猜老师的身高多少米?1米6,对1.6米。猜一猜自制数位表的长和宽是多少?你来说,宽15厘米,长25厘米,这是我们猜出来的,怎么验证咱们的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量一量,很好,老师提前量好了,来看看与我们猜的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吗?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师: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小数,老师带来了这个,谁认识?对啦,米尺非常准确,我们把一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分,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一份应该是多长,对1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思考一下,你来说,分数1|10,小数0.1,很好,如果是3分米、7分米呢?用分数和小数又该怎么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内容。完成了吗?谁说说看?3分米就是3|10米,也是0.3米;7分米就是7|10米,也是0.7米,好,0.3米里面有几个0.1?0.7米里面有几个0.1?仔细观察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来说说你的发现:分数分母都是10,都是零点几的小数。
师:我们刚才把1米的尺子分成了10份,每一份师1分米,如果把每一份再平均分成10份,想想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你来说,100份。
1、0.001,好,它们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是10,非常的好我们今天再一次深入研究了小数,谁能说说今天都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想一想,你来说,很好,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怎么来的,还有呢?相邻两位小数的进率,很好。
我们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好,下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到此结束。
等式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能够抽象归纳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4、总结反思,深化重点。
5、布置作业。
亿以内数的认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亿以内数的认识》,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好,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同学们请坐,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想看吗?都想看是吗?你来说说看是什么呢?对,是大熊猫,非常的棒!看到大熊猫,你能想到我们国家的哪个省呢?诶,谁来说?谁的知识比较渊博,好你来说,呀,四川省,很好,咱们大熊猫的故乡就在咱们的四川省,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四川省除了大熊猫意外还有什么呢?奥,你得到了一个数学的数字,这个数字你会读吗?这是我们四川省的人口数量,你说说看,非常的大,这样的数里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你知道吗?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师:好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我们学习数,认识数的时候,需要用一个什么工具啊,需要一个工具?你说说看,对,计数器,计数器到底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么大的数吗?老师今天把这个宝贝也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我们以前通过计数器认识了谁,你说说看,奥,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还有咱们的千位,很好,在千的后面还有谁呢?你来说说看,还有万,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拨算珠,拨到万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神奇的事情呢,好,跟着老师一起来拨,一万,两万,三万,四万,五万,六万,七万,八万,九万,十万,唉,老师拨的过去吗?没有珠子可以拨了,怎么办,奥,这位同学说的可真是准确,要进位了,他说,我们九万拨完了,不可以往下拨了,那这表示9个一万,下面就应该是10个一万了,十个一万是几万呢?对了,眼睛尖的同学在咱们的计数器上已经看到了是十万位,非常的好,怎么把9个珠子给他拨过去,好,我们在十万位上拨一个珠子,那表示的就是一个十万,一个十万是几万啊?大家一起说,是10个一万,好那么我们继续拨,老师有一个新的想法,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起来给怎么拨拨看,好不好?好,就请你吧,你上来带领同学们拨,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很好,我们拨完了,发现了没有拨到九十万的时候又不可以拨了,怎么办?进到咱们的百万位当中去,在百万位拨一个珠子下来,这表示的是什么呢?动脑筋想一想,好,你来说,表示的是100万,是多少个十万呢?啊,对了。是十个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那比一百万还要大的数是多少呢?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拿出自己的计数器然后跟同学拨一拨,看你们还能发现谁,好,下面开始,同学们拨完了没有,老师发现你们数的声音越来越小了,好,你代表你的同桌,来给咱们汇报一下吧。奥,你发现拨到900万的时候也一样要进位了,所以在千万位上拨了一个珠子表示的是1000万,很好同学们你们告诉他,1000万是多少个100万,对了,是10个100万,非常好,那比千万位还要打的数是多少?你来说,是咱们的亿位,一亿表示的是多少?10个1000万,好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来说一下,10个一万是10万,10个百万是千万,10个千万是一亿(边说边拍手)很好,同学们我们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我们认识了哪些新的计数单位呢?谁来总结?你来说说看,他说: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还有亿,很好,那咱们以前又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这些计数单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特别是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你能给这些计数单位排一排顺序吗?好,老师请你们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来讨论下,老师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如果说忘记了没关系看咱们的大屏幕,大屏幕上有提示,好下面开始,同学们讨论完毕了吗?老师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你们讨论的一些结论,下面呢我们请一些同学代表你们的小组来给老师汇报下,给全班同学汇报下好不好,就请你吧,你来说说看,他说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他们的进率是10,为什么?说的真有条理,十个十万是百万,所以百万是十万的十倍,我们知道了进率,还有呢?哪个小组把我们的顺序给排出来了,啊。你上台来给咱们展示,同学们,他写的对不对,非常的准确,咱们的计数单位就是以这样的顺序呈现的,现在老师想让你们观察下咱们的计数单位,它们身上有什么特点呢?如果让你们来给这些计数单位分类的话,你们会怎么分?啊,你来说说看,分类你不会,但是你发现,有一些计数单位都是跟万有关的,诶,你举举例子,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很好,都是跟万有关的,这就是我们的万级,那比万级还小的同样也有四个数位,我们称它们位个级,比万大的就是亿级,这个以四个计数单位为一级,我们称他为数级,我们现在认识了计数单位,这个四川省的人口当中的每一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含义呢?你们知道吗?这个留作咱们的家庭作业回去之后探究一下,咱们这一节课就到这里。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八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
“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
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一座“通往数学王国的智慧桥”,引出复习题。
二、谈话导入:
新的一天开始了,神奇的数学王国里正在举行画画比赛,他们分三人一小组进行合作,瞧,他们多团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先请学生估算:三盒彩笔大约是多少枝?)。
4、师小结并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除了估算之外,还要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三、探究新知。
1、计算三个人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应该怎样列式?
2、想一想: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有几种算法,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分享。
4、学生讨论算法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算法,合理的算法。
给予肯定,不恰当的及时进行引导。
5、学生汇报算法,可能出现:(课件出示以下两种可能)。
(1)用加法:12+12+12=36(枝)。
6、比较算法:第一种用加法计算,现在是3个12,加起来比较少,很快就能算出来,如果加的个数多了,就比较麻烦,比如8个12,9个12,甚至更多,这样计算起来就很慢了。第二种算法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后,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运用了前面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出来。只是在计算的时候要进行三步计算才能算出来。两种方法比较,显然是第二种比较方便。
7、提出疑问,引出乘法竖式计算:那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加简便或计算更快的方法呢?
8、揭示课题:今天,数学王国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设计意图:这里这样安排同桌、及小组合作是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使学生体会小组合作的作用,培养初步合作的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四、介绍乘法竖式。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4页,小组内相互交流交流数学王国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给乘法算式列竖式的。(学生试着自学,并交流讨论乘法竖式的算理,教师巡视指导,遇到疑难时,可以给予引导)。
4、小结:在进行乘法的竖式计算时,把数位较多的因数写在上面,数位较少的写在下面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然后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写在个位上,再与十位上的数相乘写在十位上。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说算理,使算法进一步明确,算理更加清淅。)。
五、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74页“做一做”3道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黑板。
板演后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2、75页练习十六的1到4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共同交流、讲评。
(1)说一说用乘法计算的理由是什么?
(2)要求用竖式计算后,同桌交换检查,如果出现不同意见,可向老师。
提出,同时向学生调查,全部正确的人数。
(3)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有几种解答方法。
(4)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能稳步提高,同时也渗透一些科学和品德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科的联系。)。
六、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自己来谈收获,是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另外再次强调了笔算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记得更牢固。)。
七、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乘)12??因数36??积。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九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准确地实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准确使用运算顺序实行计算,并能准确实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实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实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准确实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实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使用计算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十
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用具和学生已有认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时,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讲解)。
(二)生成原理。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生活动:要求“制作茶叶盒所需的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边演示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
(4)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师生活动:用字母表示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话,该如何表示圆柱的表面积。
(三)深化原理。
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果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之和。如水桶。
(四)应用原理。
(五)课堂小结。
生: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如何确定?
生:确定底面半径,还有笔筒的高。
师: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并做一下“做一做”。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如画,风景秀美。山有奇山,水有秀水,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都会受到触动,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么?(板书:桂林山水)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的美丽山水吧!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页,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把你认为优美的词句画下来,好好体会。
师: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哪位同学知道“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生:“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师:回答的很好,(板书:甲天下)“甲”就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下面找位同学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好,请坐。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作者荡舟漓江,为什么要先写大海和西湖呢?
生:写大海和西湖是和漓江水作对比,更加突出了漓江水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作者先写大海、西湖是为了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美,那么漓江水有多美呢?(板书:水)请大家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
师:哪位同学找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这位同学你说。
生:静、清、绿。(板书:静、清、绿)。
师:找的非常准确,你把这句话带着感情读一读,让大家体会一下漓江水的美。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读的很好。这句当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生:用到了排比和比喻。
生:非常绿的玉。
师:对,那么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板书:无瑕)。
生:没有斑点的玉。
师:“瑕”是玉上的斑点,“无瑕的翡翠”就是没有斑点的玉,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比喻漓江的水,更加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在这句话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没学过的标点符号:分号“;”。板书:分号,“;”),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在感受美丽的漓江水的同时,领悟一下分号的用法。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生:看到一道道水纹,才感觉得到船在前进,说明了漓江水的“静“。
师:回答的很好。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读的同时,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字词,看看这一段的句式,写作方法和第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完了么?好,先来回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相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这位同学你说。
生:这一段的开始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写到了泰山,香山,然后突出了桂林山的与众不同。在描写山的特点的时候,同样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师:回答的真棒,不仅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还回答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同学们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带着感情齐声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板书:奇、秀、险)。
生:“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想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生甲:我也想去那看一看。
生乙:写的很美,读的时候,仿佛我们已经在桂林游玩似的。
师:概括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感受就是如临其境,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山水水写的活灵活现,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上几句话呢?拿出你们的练习本,看着课本中的插图用“像……像……像……”写上一段话。
师:同学们写的都很不错,我来读一下这位同学写的句子,“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有的像美丽的仙女,有的像拿着拐杖的老翁,有的像献桃的猴子。”这位同学写的很好,我们要学会这样的描写方法,在今后的写作当中加以利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完了么?谁来说说最后一段描绘了什么?
生:描绘了桂林山水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师:这一段即写了山,也写了水,山水交相辉映,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同学们,这一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板书:画中游)。
生:首尾呼应。
师:对,我们快速的浏览一下全文,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篇文章是用什么结构安排材料的?这位同学你说。
生:“总—分—总”的结构方法。
生:美!
师: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啊!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十二
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考编面试英语无生上课技巧。
【关键字】2015安徽教师考编教师考编无生上课英语无生上课技巧。
【导读】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考编笔试与6月28日结束,笔试成绩将于7月15日公布,成绩公布后,大家就要准备接下来的教师考编面试考试了。下面小编就广大考生最关心的问题给大家总结了一下英语无生上课的技巧之如何控制备课时间(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希望对大家考编面试有所帮助。
试英语无生上课技巧)。
最后,明尚教育预祝广大考生都能在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考编面试英语面试中取得优秀成绩,成功走上教师岗位!
2014教师面试“说课”和“无生上课”的区别。
“说课”和“无生上课”是近些年来“优质课”大赛中比较受推崇的两种教学模式,我也上过,也听过,最后还是觉得有些老师在环节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无生上课”这种模式,个别老师还没有真正领会,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说课”与“无生上课”的区别1、相同点:
(1)面对的对象相同:二者都是面对着评委、领导或同行;。
(3)课堂效果难以评估:因为都是没有学生参与,所以只能对课堂效果进行一定的预测;2、不同点:
(3)“说课”重点是“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偏重教学的理论依据。“无生上课”重点是如何改进教学,偏重于课堂教学中教的方法和过程。
3、“无生上课”的含义。
“无生上课”是一种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评委、领导或同行)上课,要求教学环节完整,省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时间,但活动内容和结果仍由上课者表述出来,许多问题要自问自答,是一种有预设而无生成的“课堂”教学。
二、如何上好“无生”的课。
1、首先要有一个优质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意识,体现学生为主、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教学环节合理,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连贯顺畅。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且要熟记它,你在“上课”时才能从容不迫,生动顺畅地表达。2、课堂重点要突出,一到两点即可,切忌面面俱到。
4、若使用课件,要向听者示意,可以说“请看大屏幕??”。
5、注意肢体语言运用,如目光、表情、手势、动作,但要合情合理,适度得体。
三、“无生上课”的技巧。
1、进门前深呼吸,调整情绪,然后昂首挺胸走向讲台,面带微笑扫视评委,从容整理一下讲台或教学器材,做好准备后抬头微笑问评委“是否可以上课了?”从容有礼貌容易获得评委的好感。
2、“导入”的设计不能过长,导入要熟练,表达要流畅,以便增强自信心。
3、不要关注评委的表情,不要被评委的表情所左右和干扰,稳扎稳打不分神。
4、板书及ppt设计要体现优势,不要太多。在上课过程中不要擦来擦去,以免浪费时间。5、眼中要有“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和评委有眼神交流,不能总是盯着书本或黑板。
6、按照预设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层层推进,不要节外生枝,给自己找麻烦,那样可能会乱了阵脚,或时间不够用。
8、必须有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开始说“上课”,结束要说“下课”。
总之,只有了解了“无生上课”的特点以及其所遵循的原则,才能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形式。
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形式“说课与试讲”
【导读】2015年安徽教师招考面试培训当选明尚教育。明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由2006年成立的合肥明尚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展而来,是一家集教育培训、教育研发、网络教学、图书发行为一体的教育机构。明尚教育秉承“明德汇才、育人至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打造最值得考生信赖的教育机构。
“说课”和“无生上课”的区别。
“说课”和“无生上课”是近些年来“优质课”大赛中比较受推崇的两种教学模式,我也上过,也听过,最后还是觉得有些老师在环节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无生上课”这种模式,个别老师还没有真正领会,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说课”与“无生上课”的区别1、相同点:
(1)面对的对象相同:二者都是面对着评委、领导或同行;
(3)课堂效果难以评估:因为都是没有学生参与,所以只能对课堂效果进行一定的预测;2、不同点:
(3)“说课”重点是“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偏重教学的理论依据。“无生上课”重点是如何改进教学,偏重于课堂教学中教的方法和过程。
3、“无生上课”的含义。
“无生上课”是一种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评委、领导或同行)上课,要求教学环节完整,省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时间,但活动内容和结果仍由上课者表述出来,许多问题要自问自答,是一种有预设而无生成的“课堂”教学。
二、如何上好“无生”的课。
1、首先要有一个优质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意识,体现学生为主、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教学环节合理,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连贯顺畅。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且要熟记它,你在“上课”时才能从容不迫,生动顺畅地表达。2、课堂重点要突出,一到两点即可,切忌面面俱到。
3、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多预设一些答案,由教师代替回答,学生的回答不能都设计成正确的,也不能都设计成错误的,表扬要适度,评价要中肯。
4、若使用课件,要向听者示意,可以说“请看大屏幕??”。
5、注意肢体语言运用,如目光、表情、手势、动作,但要合情合理,适度得体。
三、“无生上课”的技巧。
1、进门前深呼吸,调整情绪,然后昂首挺胸走向讲台,面带微笑扫视评委,从容整理一下讲台或教学器材,做好准备后抬头微笑问评委“是否可以上课了?”从容有礼貌容易获得评委的好感。
2、“导入”的设计不能过长,导入要熟练,表达要流畅,以便增强自信心。
3、不要关注评委的表情,不要被评委的表情所左右和干扰,稳扎稳打不分神。
4、板书及ppt设计要体现优势,不要太多。在上课过程中不要擦来擦去,以免浪费时间。
5、眼中要有“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和评委有眼神交流,不能总是盯着书本或黑板。6、按照预设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层层推进,不要节外生枝,给自己找麻烦,那样可能会乱了阵脚,或时间不够用。
8、必须有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开始说“上课”,结束要说“下课”。
总之,只有了解了“无生上课”的特点以及其所遵循的原则,才能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明尚教育地址】。
合肥分校地址:庐阳区淮河路与阜阳路交叉口香港广场1204室。
乘车方式:乘坐4路、5路、14路、46路、109路、117路、121路、127路、129路、701路;快1、快4等各路公交车到市府广场站即可。
阜阳分校地址:阜阳颍州区清河西路港利上城国际南门(阜师院新区往东100米)。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三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文《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讨论归纳。
总结。
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
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十四
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十五
教学。
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教学重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特点,领悟课文是怎样把它们的特点给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2、这篇课文是以这种动物的名称为题的。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二、初读指导1、自学生字词。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指名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齐读生字词语。
3、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5、理清层次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交代了恐龙的生活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活动范围广、数量多。第二段介绍了恐龙以及近亲的种类和生活习性。第三段恐龙消失了,但其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6、师。
总结。
:恐龙是两亿年以前地球的主人,属爬行动物,它们与神话传说的“龙“无关。恐龙的种类繁多,一般体大个小,生活在陆地或者水中。约在6000千年前消失了。文章直截了当地以“恐龙”为题,既可突出文章描写的对象,又可引发对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
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两亿年”、“大片大片”、“密密”、“到处漫游”、“遍及整个世界”等词语来感悟恐龙生活年代之久远,生活条件之优越,活动范围之广及数量之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四、布置作业1、出示生字。2、讲解生字要领。3、学生描红。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十六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口算。
分别出示卡片:5+1=5-3=。
师:怎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想数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等。)。
学生开火车口算6以内的加、减法。
2、7的组成。
学生边打手势边说7的组成。(6和1组成7,5和2组成7……)。
(7可以分成1和6,7可以分成2和5……)。
师: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旧知识来学习有关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马图1):左边有6匹白马,右边有1匹黑马、
师: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6+1=7。
1+6=7。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知道两个部分求整体,所以用加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是一样的。)。
问: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两道题?还有别的想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想7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由学过的算式进行推想等。)。
(2)出示例题图(马图2)。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7-1=6。
问:不看图怎样计算这两道减法题?(想7的分解,想加法算减法等。)。
(3)比较例题中的两组算式。
6+1=77-1=6。
1+6=77-6=1。
师:这四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请你试着说一说6、1和7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6是一部分,1是一部分,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整体7,从整体7里面去掉1这部分就是6那部分,从整体7里面去掉6这部分就是1那部分。)。
2、摆一摆。
(1)学生摆小棒、说题意、列算式。
(左边摆5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一共是几根小棒?5+2=72+5=7。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2根,还剩几根?7-2=5。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5根,还剩几根?7-5=2)。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5+2=77-2=5。
2+5=77-5=2。
让学生看小棒图说一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摆一摆,边说题意边列式。
(左边摆4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4+3=77-3=4。
3+4=77-4=3。
师:除了黑板上的算式以外,你还能说出有关7的加、减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7+0=77-0=7。
0+7=77-7=0。
学生齐读黑板上7的加、减法算式。
3、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7的加、减法,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法计算加、减法,今后计算的时候,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5页的做一做。
6+1=□5+2=□4+3=□。
1+6=□2+5=□3+4=□。
7-1=□7-2=□7-3=□。
7-6=□7-5=□7-4=□。
订正时问: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能用数的组成,也可能用数数的方法,还可能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上面的算式写下面的得数。)。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7页的第3题(出示蝴蝶图和树图)。
3、游戏:找朋友。
发给一组同学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其他的同学每人一张算式卡片,拿数字卡片的同学依次到前面来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算式的同学到他面前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学生手里的算式是7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七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是评价教师数学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能否适应教学环境的一种考核方式。在参与数学面试试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困难与挑战,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准备阶段。
参与数学面试试讲前,我首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我仔细研究了试讲的教材,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设计了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和板书展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我还准备了多种教学辅助材料,如双色球、教具等。
第三段:沟通交流。
在试讲过程中,我了解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我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用生动的事例和趣味的讲解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此外,我还多次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段:教学方法。
在试讲中,我还尽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引入新知识时,我通过提问和示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在巩固知识点时,我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助来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段: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次数学面试试讲,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数学教学方面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首先,我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流程的合理安排,确保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主次分明。其次,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巩固和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最后,我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努力成为一名理论扎实且能够运用灵活的数学教师。
总结:
数学面试试讲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和锻炼机会,通过这次试讲,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也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学习和提升,我一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十八
快乐高效课堂模式(新景航)。
号考生年级科目课型。
标题:
【
教学。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了解…、学会…、理解…、掌握…、会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高…能力。
体会…;激发…;培养…;养成…。
【教学重点】?
1.写法同(知识与技能)。?
2.确定方法:(1)在教材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考试中的重点和常考点。?
【教学难点】。
1.写法同(知识与技能)。?
2.确定方法:由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或该知识点比较抽象等原因,学生难以学会和掌握。
【教学方法】(又称教学手段)。
讲授法、自学(阅读)法、交流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强化训练法、互动展示法等。【教学准备】(又称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目的:凝神、起兴、点题。2、预习定标: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合作达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
4、师生交流达标:老师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5、课堂小结强化:教师用简短的语言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强化重点、难点。6、强化训练,反馈矫正:精选题目,检验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查找知识盲点。
【板书设计】?
模式:要点式;表格式;行文线索式;绘图式;对比式等。
【作业布置】?
(1)第几页,第…题。(2)要求。
【教学反思】?
总结。
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十九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面试试讲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面试试讲可以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最近,我参与了一次小学数学面试试讲,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将从试讲选择、教学设计、语言表达、互动方式以及教学感悟这五个方面,总结一下自己的试讲心得体会。
首先,试讲选择是成功试讲的基础。对于小学数学试讲来说,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试讲内容,并与年级和教材相适应。在选择试讲内容时,我会考虑到该内容与学生的先验知识的对接程度,教学难度,以及教学形式等因素。在试讲的时候,我选择了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相同与不同”的内容。这个题目既容易理解,又有趣味性,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其次,教学设计是试讲的核心。选择好试讲内容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机械记忆知识点。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引入部分、讲解部分、练习部分和总结部分。在引入部分,我通过举例子、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讲解部分,我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每个概念。在练习部分,我设计了一些操作题和思考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总结部分,我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再次,语言表达是试讲的重要环节。在试讲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被看做是一个教师是否能够清晰地传达知识内容和思路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试讲中,我注重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教学。我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能让学生专心听讲。此外,我还善于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这些举措使得学生更容易消化和吸收所讲内容。
然后,互动方式对于试讲也至关重要。互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重要途径。在试讲中,我采用了多种互动方式,如提问、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等。通过这些互动方式,我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互动也能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最后,这次试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学感悟。通过试讲,我意识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启示者。试讲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另外,试讲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需要灵活应变,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总之,这次小学数学面试试讲不仅加深了我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通过合理的试讲选择、教学设计、语言表达,互动方式以及获得的教学感悟,我相信我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实用20篇)篇二十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一、激趣导入。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6、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成人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习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