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扁鹊治病教案及反思篇一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的第二个寓言故事,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病情,小病酿成大祸,无药可医,警示人们姚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学情分析]
瓯海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使用的时浙教版的语文教材,对于人教版试验教材的课文掌握有一定困难,但是本篇寓言语言浅显易懂,应该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不能按课后生字表所示进行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进行调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具体、生动。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几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老师说他主要是形容一个的人的,你能猜出老师要形容谁吗? 简介扁鹊。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指导生字词。
3、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记起来太麻烦了,你能不能简单的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悟感知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区拜见蔡桓公。
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拜见”、“名医”。
蔡桓公相信扁鹊是个名医吗?他是怎么评价名医的?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们同意蔡桓公的观点吗?你认为怎样的医生才能称得上名医?
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扁鹊是个名医?用横线划下来。
2、交流。
估计学生会围绕着扁鹊医术高明来回答,先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对扁鹊医术高明的钦佩。(抓住“站了一会儿”、“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等处体会。)
是不是医术高明的医生都能称为名医?(学生讨论)(板书:医德高尚。)
我们来看看课文,扁鹊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b、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c、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蔡桓公对扁鹊这样傲慢无礼,而你如果是扁鹊,你会怎么想?
3、最后,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吗?请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
想象病入膏肓的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小结拓展
1、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
2、我们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可以得到哪些教训?(板书:防微杜渐)
3、介绍作者韩非。
4、(机动环节)读课文的原文(文言文):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课后反思]
此次研修班活动,我执教了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一文。文章主要人物有两个,扁鹊和蔡桓公,是通过扁鹊的医术高明理解防微杜渐,还是在蔡桓公的言行举止中明白讳疾忌医,成为难以抉择的问题。我反复推敲,最后决定沿着蔡桓公三次拒绝扁鹊为其治病的傲慢态度为线索,进行课堂引领,教学设计流程为: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读蔡桓公三次拒绝扁鹊的句子。
3、感悟课文深刻的寓意。
第一次试教时,课堂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师: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扁鹊不再请求为他医治。看来,蔡桓公离死亡也不远了。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朗读。
师:如果你就师蔡桓公,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时候,想起扁鹊当时对自己的劝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讨论交流。
生:蔡桓公肯定会想,我真是太傻了,当扁鹊说我生病的时候,我就应该相信他,让他帮我医治,现在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而且就要死了,后悔啊!
师:你说得真是太对了,当小毛病出现的时候,不能掉以轻心,要早点医治,不要让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用成语来说叫“防微杜渐”(板书)。
生:(高举着手)老师,我有问题。
师:好的,请你说以说?
生:老师,为什么蔡桓公原来对扁鹊的态度很傲慢,而这时却派人去“请”扁鹊。
(他重点强调了“请”字,我当时一愣:多好的一个问题啊!)
师:你很会读书,古人说: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打进。从你这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上看,你已经进了一大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蔡桓公这时候已经知道扁鹊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名医,自己又病得很严重,需要扁鹊帮助治病,不敢再对扁鹊不恭敬,所以要去“请”扁鹊治病。这个提问的学生也很满意讨论的结果。)
下课了,许多听课的老师都认为这个环节生成得很精彩,可是我当我再次阅读文本,发现蔡桓公从拒绝治病到派人去“请”,其变化的关键在于蔡桓公怀疑扁鹊是不是一位名医。那么,一位名医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应该是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如果从扁鹊的言行中去体会名医的医术高明,再从蔡桓公的态度中读悟名医的医德高尚,不是成功解决了文本两个主角的取舍问题吗?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蔡桓公认为扁鹊是个名医吗?他是怎么评价医生的?
3、你认为名医要具备哪些条件?
4、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又从什么地方看出扁鹊医德高尚?
5、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再次试教时,明显感觉学生对扁鹊和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形象,教学效果也好了许多。通过这次磨课的经历,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教学要立足宏观,落实微观,不要对学生牵引、牵制过多,一个个教学设计正是因为教师人为地把学生的思维定位在扁鹊和蔡桓公三次见面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的空间,只是在老师的预设中盲从。而第二个教学设计牢牢抓住了文本隐含的矛盾冲突,从“名医”一词入手,把蔡桓公对名医的理解和学生对名医的理解矛盾激化,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主动学习,思维的火花闪耀课堂。
扁鹊治病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课揭题
1.认识扁鹊。
2.引出蔡桓公
师: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一个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3.总体感知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文本细读,抓课文重点词句的方法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读着读着,我看到了 的扁鹊, 的蔡桓公。
2.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四、随文练笔,揭示寓意
然而,不管扁鹊怎样说,蔡桓公还是,——指着板书说:不相信医生,不听劝告,自以为是……
师:五六天后,错过最佳的医治时间的蔡桓公病入骨髓,浑身疼痛。只能等死的蔡桓公,后悔极了,他想起了扁鹊三番五次劝告,此时此刻他会说些什么呢?写在课文上: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说 。
师:不久,蔡桓公死了。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总结:
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的身上重演!
布置作业。
反思:
第一次试教时,我是以名医扁鹊——治不了病——蔡桓公死因来展开学习的,黄、杨两位老师认为,名医一条线后,又回头研读蔡桓公死因,课文学习过程显得重复拖沓,建议我把两条线合并。我别无他法,反复思考后,最后定稿:读文后,以你看到了( )的扁鹊,( )的蔡桓公为主线,抓住重点词句,人物语言来细读课文。并试图通过学法指导进行迁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认为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寓意。所以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朗读的训练上。朗读训练一直都是我的弱项,本次我也是有意挑战自己,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分角色,加提示语等方式指导朗读。自己认为比起以前来,这一方面是有所进步的。但是觉得读得不到位,担心时间不够而匆匆流于形式,不能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朗读的设计也未能打开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共振,因此填不出提示语,也读不到那时,那人的心底。
关于最后寓意的揭示,课文是采用泡泡的形式: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来设计的。我当时也想利用好课文提供给我们的课程资源展开,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设计,学生就是一种说教式的言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小病不治,大病难治”……估计也就这样的种种。于是我就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拓展:……全身疼痛的蔡桓公说:( )。有的学生是从蔡桓公明白后,知错了的角度来想象的,也有的学生则完全以蔡桓公本人的角度,临死时要求部下找回扁鹊的迫切心理展开描写的。其实,前者就是揭示寓意,而后者则是对蔡桓公人物形象的再一次丰满,自大傲慢的蔡桓公致死都无法改变一意孤行,目中无人的坏毛病,导致最后的不治身亡。
课堂中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家的探讨、关注就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和鼓励。希望大家能积极跟贴,畅所欲言。
扁鹊治病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板书,齐读。
二、 学习生字
1、“扁”和“鹊”是要求我们掌握的生字,看到“扁”,你会想到哪些字?(编、遍、蝙、骗、偏、篇、翩……)
师:看来,扁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哪里学要他,他就毫不犹豫地去帮忙。你怎么记住“鹊”?(爱惜的惜竖心旁换成鸟字旁,错、蜡)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是什么人?让我们把名医的名字写一遍。
2、其他生字预习得怎样?出示:肠胃 汤药 敷烫 蔡桓公 理睬 几剂 比较学习“肠 汤 烫”和“睬 菜 踩”,教写“蔡”。
(根据学生基础差,学生字困难,尤其是形近字分辨不清,考试失分情况,教学时尽量细致些,教会他们识字方法。但是对于“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是什么人?”这一问题,可能太开放了,学生受老师刚才的“乐于助人”一词影响,也答他是乐于助人的人。而我的本意是让他们答“名医”。于是,我马上换成“扁鹊是做什么的?”才比较准确。)
三、 初读课文
1、 同伴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同伴纠正。
2、 指名分段读文,正音。其余同学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浏览课文,课文讲扁鹊几次见蔡桓公?分别是哪些段写的内容?(共四次。第一次:第1-2自然段 第二次 第3自然段 第三次 第4自然段 第四次 第5自然段 最后一段写结果。有明显的时间标志)
(初读课文,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比以前进步,还用上“三番五次”而“几次见蔡桓公”这一问题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条理,便于下一步教学。)
四、 理解课文
(一)、第一次
1、指名读1-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扁鹊和蔡桓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导朗读(尤其是蔡桓公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
(问题给了学生,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只好换成“你认为扁鹊(蔡桓公)怎样,从……看出”,这样的句式便于学生回答,以前学生回答问题很简单,不会接着阐述,经过训练,学生会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了。此时,学生通过谈体会明白,扁鹊真是技术高超,在大王身边站了一会儿就看出大王有病。二蔡桓公根本不相信扁鹊的话,不听他的建议。为了解寓意已经做好铺垫。)
(二)、第二次
1、指名读第3自然段,边听边想:假如你是扁鹊或者蔡桓公,你是怎么想的?
2、师采访扁鹊:大王根本不相信你,你为什么还来?
3、采访蔡桓公:您为什么很不高兴?不理睬扁鹊?
(让学生进入角色,谈谈心里想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此时,学生已经了解到: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病已经严重些了。同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引导下,有些同学思维活跃起来,用上广告词: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比喻句:力大如牛 ;夸张句:力举千斤,一顿能吃一头牛……)
4、 指导朗读。
(三)、第三次
1、指名读,再次采访。
2、齐读。
(其实第二段已经训练过,这一段完全可以一读而过,结果浪费了时间。)
(四)、第四次
1、默读第5 段,这一次见蔡桓公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2、蔡桓公为什么惊奇?
3、扁鹊怎么想的?从文中找相关语句。读扁鹊的话。
4、练习 选词填空
因为……所以…… 即使……也…… 一旦……就……
(1)、( )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 )还能治好。
(2)、( )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 )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3)、( )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学生很快找出这一次与前三次不同,扁鹊不像前三次一样再劝告蔡桓公,而是见了就跑。从而引出“蔡桓公为什么惊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人物心理。而扁鹊的话正是他的心理想法,应让学生多读,但是时间关系,读的少。本段中有关联词,但都不是完整运用的,现在完整出现关联词,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五)、最后一段
1、结果呢?齐读第6自然段。
2、蔡桓公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他怎么想?
(六)、总结
1、看板书,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了命?
2、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3、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老师经常强调写字姿势,可是有同学不听,不改正,结果近视了……)
(因为前边已经做好铺垫,所以现在总结寓意水到渠成,因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总结,只好用“积少成多”一词,于是,老师教他们一个词:防微杜渐。并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会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板书:扁鹊治病
一天 皮肤
过了十来天 皮肉之间
十来天后 肠胃
又过了十几天 骨髓
五六天之后 病死了
(教学反思:设计的一课时完成任务,但是时间到了,还剩关键的总结寓意没完成。只好再一节课去总结。生字教学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生字不学,学生基础知识抓不住,学生阅读和习作能力又不强,卷子上丢分更多。在课文内容处理上要注意详略得当,不能每段都平均使用力量。另外,黑板上写字要注意工整。同头课的老师有时也有同感:本来一课时该完成的任务,往往两课时才能完成,因为学生基础差,课文读不通,上课不举手。所幸的是,通过一年努力,学生预习方面进步很大,考卷上生字词错误率降低。读课文比以前熟练了许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能力也强了。但是阅读和习作方面仍须努力。)
扁鹊治病教案及反思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扁鹊 蔡桓公 理睬 肠胃 烫 剂量汤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感悟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品读感悟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名医扁鹊,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段传奇经历。
2.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3.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关于扁鹊你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说说
师小结:本文所指扁鹊 真名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看气色) 闻(听声音) 问(问病情)切(按脉搏)四大诊法,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他所创四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
5.出示课件:扁鹊治病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体会扁鹊是一位名医。
6.师: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给谁治病呢?(板书:蔡桓公)你对蔡桓公有哪些了解呢?生答
师小结:蔡桓公,本名田午即田齐桓公,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
师:由“扁鹊、蔡桓公、治病”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质疑,师提炼:
(1)扁鹊为什么要给蔡桓公治病?
(2)扁鹊几次给蔡桓公治病?
(3)蔡桓公的病治好了吗?
师:喜欢问问题是喜欢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有的问题我们想想就知道了,有的问题还得我们仔细读课文,认真思考才能得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明确两点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
②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2.交流第一个问题
师:首先,老师想检查同学们有没有把生字多读、读准。
课件呈现生字词:扁鹊 蔡桓公 理睬 肠胃 烫 剂量 汤药
指名读,师正音,全班齐读
3.交流第二个问题: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指名说
师:蔡桓公生病了,扁鹊三次主动请求给蔡桓公医治,三次都被拒绝,于是扁鹊不再请求医治,结果蔡桓公死了。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步。要想走进人物内心,深入了解人物,还得细细地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师:什么叫名医?板书:名医 你知道在我国古代有哪些名医吗?指名说
师补充:呈现四大名医的图片,师相机简介
2.“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交流:
(1)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①你从哪个词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站了一会儿、看)
师:扁鹊仅仅是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就发现了蔡桓公皮肤上的小病,他对蔡桓公病情的诊断主要采用的望、闻、问、切中的哪一种方法呢?(望)看病人的气色就知道人家生了什么病,普通的医生能做到吗?他的医术可真是---高超。板书:医术高超
②好心好意的扁鹊第一次被拒绝了,蔡桓公的病情是否像扁鹊预料的那样向体内发展呢?他下次还会来吗?
(2)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③此时的扁鹊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有点焦急)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说这句话呢?再指名读
④用心良苦的扁鹊第二次被拒绝,蔡桓公的病情是否像扁鹊预料的那样加深呢?他下次还会来吗?
(3)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⑤此时的扁鹊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更焦急了)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说这句话呢?再指名读
师:扁鹊啊扁鹊,你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人家对你不理不睬,几次三番把你拒绝,你为什么还要来呢?生讨论
师小结:扁鹊本着对病人的负责和对生命的尊重,当他前两次被拒绝后,第三次依然前来,他的医德可真―――高尚啊!板书:医德高尚
⑥可是苦口婆心的扁鹊第三次又被拒绝了,蔡桓公的病情是否像扁鹊预料的那样更加严重呢?他下次还会来吗?
⑦讨论:不来,为什么?
(4)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⑧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扁鹊说呢?生交流
师:医术高明的医生有很多,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四、探究蔡桓公之死,理解寓意
师: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
1.默读课文,用“~~~”划出蔡桓公病死的原因。
2.交流。
(1)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指名读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不相信自己有病)板书:不相信
(2)“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认为自己没病,怀疑扁鹊给他治病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医术)
(3)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不理睬 他在想什么呢?
引读:“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师:读出蔡桓公的很不高兴,很不耐烦,体会其内心想法。齐读
(4)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从这句你读懂了什么?为什么非常不高兴,他在想什么?
引读:“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指名读
师:读出蔡桓公的非常不高兴,非常不耐烦。齐读
师:像蔡桓公这种认为自己没病不愿接受治疗并怀疑扁鹊的治疗动机的人,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师板书:“讳疾忌医”词意: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师:这是我们这堂课学习的又一个新的四字词语,把它抄在你的课堂笔记本上吧!
师:蔡桓公本来有三次治病的机会,而且越早治痛苦越小,因为他的讳疾忌医机会一次次溜走了,最后他只能等死。如果蔡桓公要改变这个悲惨的结局,他应该怎么做?
3.生讨论
师总结: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这个词里包含“防”和“渐”字,你知道吗?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板书:防微杜渐解答词意思: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
师:要想和老师或他一样聪明,就要平时积累,积累多了,当你需要它们的时候它就会从你的脑子里迸出来,现在我们又知道了一个新的四字词语,快把他抄在你的课堂笔记本上吧!
五、课外延伸
1、如果能穿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2、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老师经常强调写字姿势,可是有同学不听,不改正,结果近视了……)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扁鹊治病》这则寓言,老师还想给你们推荐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相信你读了后一定会有更多启发和收获。
1.出示图片及寓言名字
2.学生课后读一读。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名 医 不相信
医术高超 不理睬
医德高尚 不高兴
{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则寓言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先通过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感知课文,再以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象合理丰富。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写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但个别同学胆子小,发言不是很积极,今后应多鼓励他们多发言,以提高其口头表达等语文能力。这堂课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备课真的要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等。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以文本为工具,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