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能够提供丰富的辅助材料和学习工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初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一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五、如果人类加入到生态系统中,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看图片介绍例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注地球的意识。
1、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3、砍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危机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得到恢复。
六、做练习。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二
教学目标:1.复习蒸腾作用。
2.能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3.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3.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教学过程:一.引题。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
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
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
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思考题)。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三
(1)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使学生能概述地面上动物适应地面环境的特征。
(2)观察常见的哺乳动物,概述哺乳动物的特征。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家兔的内部结构图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综合的能力。
(2)利用对现实生活中哺乳动物之间形态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动物,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2)了解动物与人类具有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对哺乳动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各种地面动物特征的资料。
教学过程。
生:动物。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面上的动物。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组织学生查询信息库中有关“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查询信息库识记相关的内容。
师:提出问题:除“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以外,你知道地面上还有哪些种类的动物吗?
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生:得出——地面上还有家禽和昆虫等动物。
组织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几种动物图片资料,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
2、请说出这些动物有哪些适应它们生活环境的特征?学生前后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一名组长,共同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组长作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结合课前查阅的背景材料(见电子稿),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适当补充。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认真倾听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
(有可能需要的知识:地面上的动物主要有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等几类,其中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如:猴、猿、鸭嘴兽、袋鼠、海豚、蝙蝠、家兔等],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体表长毛、恒温、胎生、哺乳。爬行动物包括蜥蜴、壁虎、蛇、龟、鳖、鳄等,它们属于变温动物,大多数有冬眠习惯。
可能需要详细介绍的动物及其资料:[北极熊]生活在有大片浮冰的北极南部边缘地带。媾紧靠着海洋,有一块块断裂开来的浮冰和来这里繁衍的海豹。北极熊以捕食海豹为生,特别是环斑海豹。它们常趴在冰面上海豹的通气孔旁边等着,或是当海豹爬上冰面休息时就蹑手蹑脚地扑过去。北极熊为了觅食而长途跋淑,路程长达70千米。它们每天都找寻食物。当冬天海水结冰,浮冰面积扩大时它们会向南迁徙,夏天再回到北边。初冬时分,雌熊便不再四处游荡,它会在雪地上挖一个洞,在洞里产下2-3只熊仔。熊妈妈乳汁中脂肪含量很高,靠着这么丰富的营养,熊仔会迅速长大,并能保持体温。在3月或4月时,它们便从积雪的家中出来,此后再跟母亲一起呆上两年。北极熊很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它们那白色的皮毛与冰雪同色,便于伪装,而且又厚又防水。皮下的脂肪层可以保暖。除了鼻子、脚板和小爪垫,北极熊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覆盖着皮毛。多毛的脚掌有助于在冰上行走时增加摩擦力而不滑倒。捕猎北极熊现在受到了严格控制。北极的土著----因纽特人,仍每年捕杀少量的北极熊。他们用北极熊的毛皮制衣。除了它那维生素a含量过高而有毒的肝,其他的都被吃掉。[长颈鹿]在非常辽阔的大草原和半沙漠地区,身材高就可以看得很远。这样,很容易看见敌人,自己就能及时逃脱。长颈鹿大约有5.5米高,它就象一座流动的了望塔。顺便提一下,长颈鹿颈堆骨的数量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也是7块,只是每要长得多。一对对雄性长颈鹿通过打斗来确定谁最强。它们肩并肩站在一起用头互相猛烈撞击。还把脖子缠在一起,但战斗中没有一头长颈鹿会受重伤。成年长颈鹿用它那大而有力的蹄子保护自己,它们可以把一头狮子一脚踢死。而年幼的长颈鹿尽管出生时就己有约2米高,但还不是很强壮,所以它们更多的时候处于危险中。)。
组织课前查阅资料的学生向大家展示相关资料。展示相关资料,同时与其他同学交流。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面上的生物多种多样,而它们之所以能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因为各种生物都具有适应其生活环境的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学生与教师共同小结本节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地面上的动物主要有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等几类,其中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如:猴、猿、鸭嘴兽、袋鼠、海豚、蝙蝠、家兔等],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体表长毛、恒温、胎生、哺乳。爬行动物包括蜥蜴、壁虎、蛇、龟、鳖、鳄等,它们属于变温动物,大多数有冬眠习惯。
作业布置预习家兔的知识。
教学后记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的同时,学生涉及问题的答案可能远远超过了初中生物的范围,这是一个问题。教师回答的过于专业学生就听不懂了,而一些问题,教师又很难给出深入浅出的答案。这样对教师“深入浅出”的要求提高了,同时要求教师掌握更多更加接近现实的知识,和把理论知识形象化的能力。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四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启发提问为主,配合讨论以及教师讲解。【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生态系统。
引言:上次领同学们观察了校园里的睡莲、马蹄莲和鲫鱼等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假如我把睡莲和马蹄莲移栽到沙漠上,把仙人掌搬到池塘里,把鲫鱼放到海里,把带鱼放在池塘里。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回答:这些生物都会死亡。这说明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它的生活环境就要死亡。)转入新课:(放课本第159页草原上部分生物的幻灯片)这个画面是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提问:大家认识这些生物吗?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回答:有鹰、鸟、蝗虫、兔、蚯蚓、草,土壤中还有细菌。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鹰吃鸟,吃兔。鸟吃蝗虫,吃草籽,吃蚯蚓。兔吃草。土壤中的细菌吃生物的尸体。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为了发展畜牧业,就要把牧草种好,可是有些鸟偏偏要吃牧草的种子。怎么办呢?有人在内蒙古草原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于罩起来。可是过一段时间,草的叶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草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提问: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回答: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将以上三个例子归纳起来,可以说明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而且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叫生态系统。(学生用红笔在课本160页生态系统的概念下划横线。)。
〔板书〕。
一、生态系统。
(回答:这个湖泊里有水、土壤、阳光,还有水草、鱼、螺蛳以及浮游生物,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并且生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回答: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这说明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范围有大有小,如:森林、海洋、湖泊、农田以及学校的花园等,这些都是生态系统,这是因为它们都具备生态系统的条件,或者说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具有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
〔板书〕。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提问:你们分析一下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和非生物具体有哪些?(回答:生物部分有植物、动物、土壤中还有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土壤。)物在生理功能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成为有机物并贮存能量和放出氧气,供生命活动需要。)因此,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生产者的角色(教师把生产者写在“植物”的后面。)提问:动物能不能像植物那样在体内合成有机物呢?(回答:不能!人和动物只能吃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教师把消费者写在“动物”的后面。)。
讲述:动植物的寿命是有限的,必然会死亡,留下尸体,植物还会有枯枝落叶掉在地上。这些尸体就像城市里的垃圾一样,如果没有清洁工每天清扫处理,就会堆积如山,日子久了垃圾山越来越大,就会使我们人类没有活动的场所。同理,动植物的尸体也有“清洁工”来帮助处理,那就是细菌和真菌。它们把这些尸体分解成无机物,还给大气和土壤。因此,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分解者的角色。(教师在“细菌和真菌”后面写分解者。)非生物部分主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提问:我们知道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实际上青虾吃的是水中的浮游生物)。你们知道这谚语的含意是什么吗?(回答:生物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是普遍存在的。)。
(放幻灯片图v-19)并问:这张画面中哪是生产者?哪是消费者?哪是分解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回答: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昆虫、鸟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昆虫以植物为食,鸟又要吃昆虫,细菌和真菌吃植物和昆虫以及鸟的尸体。它们之间是一种食物关系。)这种食物关系把它们连成一条链子,所以叫食物链。
〔板书〕。
三、食物链。
呢?(回答:蛇和吃虫的鸟。)吃呢?(回答:可以被野猪、紫貂、黄鼬所吃。)讲述:这说明一种消费者不只吃一种食物,同一种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吃掉。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内的许多食物链,自然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复杂的食物网。(请同学们用红笔在第160页食物网的定义下面划上横线。)〔板书〕食物网提问:这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中,你知道哪种生物的数量最多?那种生物最少?(回答:植物最多,虎最少,其余都是中间数量。)(放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幻灯片)每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之间的数量比例都一样。
假如人靠吃鱼增长体重,体重长1kg就得吃10kg的鱼;10kg的鱼要吃100kg的浮游动物;100kg浮游动物则需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按这个数据比例,同学们你能绘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思考)像书上的金字塔形。(出示预先绘好在小黑板上的金字塔图。)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有生有死,有迁入和迁出,因此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如昆虫吃草,鸟吃昆虫,这是一条食物链。草多时,吃草的昆虫数量会随着增多。昆虫数量增多又使得吃虫的鸟也增多。昆虫数量多,使草大量被吃,数量下降,鸟的增多和草的减少又使得昆虫数量下降,进而使草的数量得以恢复。这样,草原上各种生物数量的比例就能维持相对的稳定。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请同学们看书第162页并用红笔划横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的现象叫生态平衡。
〔板书〕。
四、生态平衡。
提问:(再次放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幻灯片)如果我们大量打鸟,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回答:鸟减少了,蚱蜢就会大量繁殖。蚱蜢多了,植物就会减少,野猪、紫貂都会减少。这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被破坏了。讲述:又如我市的锦江河,过去是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草丛生,岸边垂柳倒映在河水中,水中游动着无数的鱼虾,真是好一幅美丽的画卷。可是现在的锦江河,污泥堆积,河水浑浊,鱼虾全没了。这样的景象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回答: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不按生态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讲述: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活动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对自然资源盲目地进行掠夺式开发,全世界的沙漠面积每年扩大5—7万平方公里。全世界因沙漠化、盐渍化和污染而失掉的耕地面积已达5亿公顷左右。地球上森林面积已由19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的28亿公顷,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动物栖息的地方也在减少,不少的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如果我们还不注意维护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更加严厉的报复!
盘山中学。
陈胜。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五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六、教具准备: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2.精子形成过程的示意图;3.果蝇的精子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七、学法指导: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六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问,引出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二、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1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衰老或死亡。
2.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三、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细胞核)。
一小(细胞体积)。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谢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运输速率)。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细胞凋亡举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儿手的发育。
3.细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动。
4.细胞凋亡的意义。
完成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五、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细胞坏死的概念。
种种不利因素下,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2.细胞坏死举例。
割伤、烫伤的细胞。
3细胞坏死的特征。
有害、被动。
4.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
凋亡强调主动、有益,坏死强调被动、有害。
六、课堂练习。
书后练习。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七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j)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八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在已知的约150多万种动物中,节肢动物占85%左右,是动物界的第一大门。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最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对学生全面了解节肢动物的类群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教材最后介绍了人类对虾和蟹的利用,体现了人和动物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本节课拟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展开:
1.利用求同比较法,请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动物,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得出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2.利用求异比较法,请学生寻找各种动物的不同点,进行整理归类,得出最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昆虫类、甲壳类、多足类、蛛形类。
3.通过人人动手画甲壳类动物虾和蟹的洄游规律的示意图,使知识变得形象、简单。
二、课时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
3.了解虾和蟹的洄游规律。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在学习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2.初步接触作图法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的应用。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使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节肢动物的特征。
2.教学难点: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课前准备蝗虫、苍蝇、马陆、蚰蜒、蜘蛛、虾和蟹等实物。教师准备蝗虫、蜈蚣、蜘蛛、蝎、虾和蟹的挂图或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蝗虫和苍蝇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为什么都属于昆虫类呢?你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学生答:蝗虫和蝇具备昆虫的主要特征,是经过观察比较得出的。教师强调只有认真地观察和比较才能发现事物间的共同点(即求同比较)。
(二)新课。
1.展示实物和挂图,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1)节肢动物的特征。
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备实物,比较各种动物在足、触角、身体表面等的异同点(相互间可以讨论),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适当引导后得出: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都具备分节的足、触角和身体,都有外骨胳。最后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其他各类节肢动物。
拿虾和蟹与昆虫比较,是否具备昆虫的特征?学生答:无。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观察虾和蟹的头胸部,得出它们的共同特征:都具头胸甲。故称之为甲壳类。
拿蜘蛛、马陆、蚰蜒与蝗虫比较,找出它们在足、身体分部的不同点,得出蜘蛛属蛛形类,马陆、蚰蜒属多足类。
2.设计简图,表示对虾、河蟹的洄游规律。
由于对虾、河蟹、梭子蟹的经济价值高,人们对它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对虾、河蟹的洄游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教学材料,再设计简图(教师适当提示)表示它们的洄游规律。教师课堂内巡视,选出最理想的简图投影,并给予介绍和补充(简图见板书)。
(三)小结本课。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
2.其它节肢动物。
甲壳纲。
头胸部外有头胸甲,如虾和蟹。
多足纲。
每个体节有一对或两对足,如蜈蚣和蚰蜒。
蛛形纲。
如蜘蛛和蝎。
3.虾和蟹的洄游。
渤海(繁殖)。
浅
到达10月底。
长江。
江河(生活)。
交配产卵。
3月11月初。
第二年3-5月。
迁移。
黄海(过冬)。
海
对虾的洄游规律。
河蟹的洄游规律。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本节课中,得出节肢动物主要特征所用的方法是()。
(a)分类法。
(b)归纳法。
(c)求异比较。
(d)求同比较法。
(2)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甲壳类动物的是()。
(a)金龟子(b)梭子蟹(c)虾(d)青蟹。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属甲壳类的有,身体一般分为。
;属蛛形类的有,属多足类的有。
2.课后练习。
(5)蚯蚓身体和蝗虫一样分节,为什么不属于节肢动物?
3.参考答案。
(1)(d)(2)(a)(3)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4)蚊子、螳螂、蚱蜢头胸腹河虾、河蟹头胸部和腹部狼蛛、蝎、棉红蜘蛛蜈蚣、蚰蜒、马陆(5)蚯蚓身体虽然分节,但它不具备节肢动物的其它特征:体表有外骨胳,有分节的足和触角,身体一般分部。所以它不是节肢动物。
4.简要分析。
(1)比较是常见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为求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点,为求异比较。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九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2、在本节的内容中,要想说清种子萌发的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些问题仅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实验,以加深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课前2~3天,在培养皿里培养一批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课前把这些种子和干小麦种子冲洗干净,以便上课时供学生咀嚼并领略萌发种子的甜味,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转变具有感性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促使种子内部有机物(内因)的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确保胚根、胚轴、胚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使胚发育成幼苗,帮助学生树立起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4、关于种子寿命的知识,要尽量联系实际,如当地农民在贮藏种子时的经验。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以布置学生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组做发芽率的实验,并加以比较、分析。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陈旧的种子发芽率低。通过实验还可以看出种子是有一定寿命的。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出苗整齐,必须要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根据发芽率可以计算出每公顷应该播种的数量,做到节约播种。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十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的意义。
1、通过观察切片、动画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等,提高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观察探究的过程。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第3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由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相似的新细胞的过程。
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1、植物细胞。
2、动物细胞。
单细胞生物繁殖。
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细胞更新。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从一个受精卵到成人的图片及数据资料。
提问:人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成人,细胞数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细胞通过怎样的生理活动实现数目的增加?回忆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细胞分裂的概念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完善、总结细胞分裂的概念。观察,概括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概括概念的能力。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也随细胞分裂而一分为二?
遗传物质会越分越少吗?
分裂前已经复制的遗传物质在分裂时是怎样分配的呢?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如何分配?
实验探究: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指导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反馈观察结果。
动画资料分析: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提问: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的意义。思考,回答。
思考大胆做出猜想。
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引发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思索有关遗传物质的分裂问题。
通过观察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细胞分裂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及植物细胞分裂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要求学生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归纳细胞分裂的过程。观察图片,结合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观察图片、动画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对比,描述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细胞分裂的意义提问: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思考,回答通过讲授,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能力目标: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人类的起源。
1.观察与思考:四种现代类人猿。
2.看录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引言、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放录象。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
观看、分析。
看图、展开想象并描述。
人类的进化。
1.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2.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实物投影展示化石图片,指导观察。
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语言产生及运用语言的重要作用。有专长的同学讲;看资料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观察早期古人类化石图片,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分析“露西”、“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
预习。
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预习。
方法[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预习提纲:人粪尿的价值:
1.人粪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这些经过某些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转化成、和等多种无机盐。
2.人粪尿同家畜和家禽的粪尿等同属于。同化肥相比,人粪尿具有。
和、、和特点。
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3.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的、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会污染、、以及农作物,进而传播疾病。
4.无害化处理:
沼气池:(1)密闭的.沼气池,使生活在条件下的会大量繁殖。
(2)它们将人粪尿、畜禽粪尿和秸秆中的分解,并产生。的成分主要是。沼气池中的残渣可以作肥料。
(3)这些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形成高温,高温可以杀死各种。
高温堆肥:就是将人粪尿、畜禽粪尿和秸秆等堆积起来,使和大量繁殖,将分解,并且释放能量形成高温,高温可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
生态厕所:地下有,
屋顶可以。
5.(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包括、、和肾小管三部分。
(2)进入4的液体是,与血浆相比,它不含。进入4后,大部分的水、全部和部分被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外面的毛细血管。最终从4流出的液体是尿液。
观察描述;表达与交流。
分组游戏(依据练习题第3题)。
三、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类人猿及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小组讨论:
1.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2.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他们。
教学过程:
1.人类的起源。
2.达尔文的进化论。
3.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比较。
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森林古猿的生活。
引言:通过《七上》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这大家圆中作为“物种的人”是怎么来的?作为“个体的人又是怎样来的?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进入新课:关于人类的起源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
现在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观点是:进化论。
请小组交流课前找到的信息资料。
投影展示四种现代类人猿,请同学指图说出与人类的相似处、根本区别(教师适时补充更正)。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下地生活进化成人类?同学们课下可继续找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探讨。
有的说:人是进化来的;有的说:人是猴子变来的;有的说:人是从海里来的;有的说:人是自己生出来的;有的说:西方人认为上帝造人,东方人认为女娲造人等。
神创论、进化论。
类人猿的定义、现代类人猿的分布、种类、数量、生活方式(略)。
观察图片、思考。
相似处:可直立(主要是臂行),无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
根本区别:运动方式的不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总结、记笔记。
根据图展开想象并描述(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教学后记: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解实验过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2)学会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知道细菌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3)知道细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及细菌生命活动的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
(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使其认识到讲究卫生、维护人体健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及结论,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探究方法,能阐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为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讨论交流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细菌的发现、发布、形态结构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及时间安。
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3分钟(课件展示情境图片)。
那么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细菌的世界,了解未知的奥秘。
出示课题:细菌生1:巴斯德的实验告诉我们,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生1:这些都与细菌有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对图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15分钟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阅读下面小资料来认识一下细菌:从小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资料】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科学数据显示,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污垢里可藏有38亿个细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种细菌。
过渡:细菌那么小,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吗?要想观察到它们,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行。
演示实验:观察细菌。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10页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并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小组内共同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物像?
(3)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2、请2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操作步骤,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指出其不足之处。
总结:细菌的形态有三种,及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5、课件展示:几种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归纳。
过渡:虽然细菌的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6、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2、3-6,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细菌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2)细菌的细胞基本结构有哪些?
(3)有的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分别是什么?这些特殊的结构对细菌有哪些作用?
精讲: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都有遗传物质。有的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7、指导学生比较植物、动物细胞。
和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列表比较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成形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植物细胞有有有有有有有。
动物细胞无有有有有有无。
细菌细胞有有有有无无无。
精讲:细菌细胞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遗传物质,属于原核生物,而动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因此,细菌比动植物低等的多。
认真阅读资料,从中提炼信息。
生1:细菌十分微小。
生2:分布很广。
生3:细菌的种类繁多。
生4:我们要经常洗手、讲究卫生才能减少身体上细菌的数量。
小组内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并讨论其他问题,尝试回答:
生1:低倍镜视野大,容易找到物像,而高倍镜视野小,不容易找到物像。
生2:直接扳动物镜易导致镜头松动而损毁显微镜。
两名学生代表到前面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他的操作是否规范。并思考问题。
全体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菌,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
生: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继续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更清晰的认识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的细菌。
迅速判断、并抢答。
认真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回答:
生1:细菌是单细胞的。
生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和遗传物质。
生3:有的细菌还有荚膜,对细菌的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生4:有的有鞭毛,能使细菌运动。
回顾植物、动物的细胞结构。
比较细菌细胞与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比较后回答: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线粒体、叶绿体。
认真听教师精讲,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添加这个小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取一下有关细菌的知识,对细菌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数字,体会细菌体积之小、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与人体关系之密切。
通过复习,对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熟练掌握,进一步学会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的操作方法,循序渐进。
教材在此处第一次安排高倍镜的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设计这两个讨论题,能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以后使用高倍镜观察物像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并让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刚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巩固。
设计这3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图时有一定的目的性,降低难度,起到导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的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分析它们与细菌细胞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同时让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
通过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然而然的发现细菌的突出特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处给学生介绍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更高等,帮助学生建构结构越复杂的生物越高等的生物学观点。
(二)、10分钟知识点二:细菌的生命活动。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11页有关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它是如何获取有机物的?
(2)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什么?
(3)细菌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对氧气的需求相同吗?
总结:可见大多数细菌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异养有分为腐生和寄生。
点拨: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我们把细菌分为好氧菌和厌氧菌。
2、课件播放(细菌的繁殖过程和芽孢的形成视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1)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2)细菌繁殖的速度如何?
(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是如何度过的?
点拨: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和前面学过的孢子不同。芽孢是一种休眠体,可以生存十几年,当环境适宜时,休眠体就会重新萌发成细菌。
过渡:细菌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几乎无处不在。尤其看了电视剧《731》以后对细菌更深恶痛绝。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
生1:有些细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获得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
生2:有些细菌是直接从其他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我们称之为寄生。
生3:不同的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有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活,有的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也有的有氧无氧都可以进行。
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视频,并尝试回答。
生1:细菌是通过分裂生殖的。
生2:在条件适宜时,细菌每隔2030分钟就分裂一次,分裂的速度特别快。
生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内部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动手算一算,看看结果如何。
生:细菌繁殖的速度真快!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思维、归纳能力。
通过总结和精讲,拓展自养和异养的概念,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分类,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些名词,因此有必要拓展。
细菌的分裂生殖和芽孢的形成是难点,比较抽象,此处利用一段视频动态的展示其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区别芽孢和孢子,理解生物能适应环境的观点。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十三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及《第八章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十四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
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十五
通过观察常见的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苔藓植物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了解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等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只能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重点。
如果环境允许,课前可组织学生采集周围环境中生活的苔藓植物。教师也应该准备葫芦藓或小墙藓的实物或浸制标本、挂图、照片等。
围绕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除了利用挂图以外,还应该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苔藓的实物,如:植株的形态和颜色、茎的长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然后要求学生拨开土粒,寻找苔藓植物的假根,让学生描述它的形态。观察结束后,让学生凭借已经学过的知识,说出茎、叶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别关注苔藓植物的假根只有固着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无机盐。要仔细观察苔藓植物的叶的厚度,最好能将其与种子植物的叶进行比较,以理解苔藓植物的叶除了进行光合作用外,还兼备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出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它生活的阴湿环境是相适应的。
讨论苔藓植物与自然界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时,要引导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全面分析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这样的观念,即对自然界中的生物,人类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护。
1、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等特点;
2、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互的适应性。
由于学生对苔藓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学生切身的体会入手,展开教学。借助实验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得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于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学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这个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收集。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同学们平时都听说过有一类植物叫做苔藓植物,有很多同学还亲眼见过。那么就请同学们谈谈你所接触到的苔藓植物有什么样的特征?"。
2、组织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对苔藓植物所了解的情况。(如在其中出现错误,教师在后面的讲解中一定要进行纠正)。
3、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在同学们的叙述中有些说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们的误解,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苔藓植物的观察,对这一类植物进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一)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或投影:
向学生演示常见的苔藓植物,如: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向同学们简要的介绍这些植物的名称及生活环境。
2、请学生讲述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苔藓植物为什么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引出下面的实验。
3、组织学生按照实验五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观察:
观察重点:
(1)识别实验中所给的苔藓植物是录像或投影中介绍的哪一种?
(2)观察所给苔藓植物的外形、颜色,并对植株的高度进行测量。
(3)观察所给苔藓植物的根、茎、叶的特点。
(4)认真填写观察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结果的汇总、分析,得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学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师可进行补充。
重点强调:
(1)苔藓植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有茎、叶的分化,一类没有茎、叶的分化。
(2)苔藓植物的茎、叶中都没有输导组织。
6、提出问题:"苔藓植物为什么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二)苔藓植物的经济意义:
1、出示苔藓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或由学生介绍本小组收集的有关资料(这项活动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苔藓植物的经济意义。
3、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补充。
组织学生回答并及时进行纠正。
第二节苔藓植物。
一、常见的苔藓植物:
实验:观察几种苔藓植物。
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一类有假根与茎、叶的分化,如葫芦藓;
另一类只有假根与叶状体,没有茎、叶的分化,如地钱。
2、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十六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很强的学科,要想控制它,就得亲身瞧察、实验。不管动物学、动物学还是生物卫生,都与实践联系很紧密,所以学习每一章每一节都需注重从瞧察、实验进手。
(一)明确瞧察手法。
不管瞧察标本、实物还是瞧察实验,都要先经过预习,了解瞧察的手法,才华使本人的注重力集中正在所需瞧察的东西上,才华对症下药地进行精细的瞧察,才华对瞧察的东西有明确的感知。
(二)要按雄道的步骤瞧察。
瞧察的步骤和要领一般要由东西的全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全体。瞧察应先指向于东西的各个部分,先瞧上面、前面,后瞧下面、后面,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养成按顺序瞧察的习。瞧察时要精细,以了解其特、作用、种种细节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全体获得确实的全面的深进的熟识。
(三)瞧察时要用多种感官和分析器。
不但要用眼瞧,也要凭据东西的实践情况使用听觉、触觉等器官精细感知。如蚯蚓的体外,大部分体环生刚毛,刚毛较小,不易瞧清,常超卓忽略。要用手摸,用触觉感觉刚毛的存正在,进一步瞧察蚯蚓运动的情况,领会刚毛有帮手运动的作用。
瞧察时要积极考虑,将生动的直瞧与抽象思想相联合,组成正确的观点、断定和推理,熟识事物的本质。如了解鲫鱼种种鳍的作用,可用几条作实验,一条走?失胸鳍和腹鳍,一条走?失尾鳍,一条维持种种鳍完好无缺。瞧察三种鱼正在水中游动的情况,考虑它们差别的体现,就可以分析总结出种种鳍的作用。
别的,要及时做好瞧察记录。记录瞧察结果既可以稳定后果,又可促进本人精细瞧察和考虑。
(四)要勤于动手。
除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外,要本人动手作生物标本和做实验。这样不但能加深印象,更能扶植分析标题和解决题手法能力,还会扶植动手作能力。别的,注重对大自然的瞧察,联合本人身边的质料做多种实验,如解剖、养殖等等,就更能扶植本人学习生物的喜欢。
ii、阅读、探究的要领。
(一)可接纳带着标题阅读的要领。
(二)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问结构。
有些章节,阅读课文后要考虑其学问的内正在联系是什么。有些教材内容固然联系实践但无标本可瞧察。如“海洋鱼类资源的掩护”,这就要分析教材探究其学问结构,接纳分析式的阅读要领。这样既能读进走,又能记得清。
(三)弄清观点。
生物课中名词观点较多,难记易混,是学习中的难点。正在阅读课文时碰到的观点要进行分析,弄清其内涵,还要晓得同类观点有哪些,学习时要前后联系相比,务必弄清。如完整与不完整;生殖回游、索饵回游与季节回游;留鸟与候鸟等。对这些同类观点,要注重经过相比,找出异同,从而构身明确、正确的观点。
总之,阅读与探究联合起来,才华使智力得到发展,组本钱人解决题手法能力。如读到课文中所讲的两栖动物的外形结构与水陆两栖生活相顺应时,本人就可以考虑田鸡的外形结构有哪些特是适于陆上生活的,有哪些特是适于水中生活的。课文中写鲫鱼身体反面深灰玄色,由反面到腹面色彩渐浅,腹面白色,这种体色使鲫鱼不超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觉。读到这里,我们就该卖想一想为什么不超卓被敌害发觉?经过这样考虑得出的答案,印象就相比深进,并会逐步改变融会贯通的学习要领。
别的,还要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注重瞧电看“动物世界”以及相关科技电影等,这些都能扩张看野,并激发学习生活的喜欢。
iii、回纳整理要领。
回纳整理学习内容不但利于控制学问,利于记忆,并且更重要的是能从事物之间更广泛的联系中找到新的规律,悟出新的原理来。所以,每学完一章,要小结一次,回纳本章主要内容;学完一单位,要小结一次,回纳本单位主要内容;学完一本书,要做一次零碎的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十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
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
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1资料发布。
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
2.1.2阅读课本p52~53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
资料分析。
2.1.4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
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
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
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
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
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2.1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
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和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探究。
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
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课后活动。
到有关部门获取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五、如果人类加入到生态系统中,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看图片介绍例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注地球的意识。
1、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3、砍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危机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得到恢复。
六、做练习。
教学后记: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二十
(1)学会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2)学会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知道细菌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3)知道细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及细菌生命活动的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
(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使其认识到讲究卫生、维护人体健康的必要性。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及结论,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探究方法,能阐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为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讨论交流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细菌的发现、发布、形态结构方面的资料。
那么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细菌的世界,了解未知的奥秘。
出示课题:细菌生1:巴斯德的实验告诉我们,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生1:这些都与细菌有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对图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
15分钟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阅读下面小资料来认识一下细菌:从小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资料】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科学数据显示,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污垢里可藏有38亿个细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种细菌。
过渡:细菌那么小,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吗?要想观察到它们,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行。
演示实验:观察细菌。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10页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并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小组内共同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物像?
(3)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2、请2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操作步骤,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指出其不足之处。
总结:细菌的形态有三种,及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5、课件展示:几种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归纳。
过渡:虽然细菌的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6、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2.3-6,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细菌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2)细菌的细胞基本结构有哪些?
(3)有的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分别是什么?这些特殊的结构对细菌有哪些作用?
精讲: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都有遗传物质。有的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7、指导学生比较植物、动物细胞。
和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列表比较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成形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植物细胞有有有有有有有。
动物细胞无有有有有有无。
细菌细胞有有有有无无无。
精讲:细菌细胞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遗传物质,属于原核生物,而动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因此,细菌比动植物低等的多。
认真阅读资料,从中提炼信息。
生1:细菌十分微小。
生2:分布很广。
生3:细菌的种类繁多。
生4:我们要经常洗手、讲究卫生才能减少身体上细菌的数量。
小组内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并讨论其他问题,尝试回答:
生1:低倍镜视野大,容易找到物像,而高倍镜视野小,不容易找到物像。
生2:直接扳动物镜易导致镜头松动而损毁显微镜。
两名学生代表到前面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他的操作是否规范。并思考问题。
全体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菌,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
生: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继续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更清晰的认识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的细菌。
迅速判断、并抢答。
认真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回答:
生1:细菌是单细胞的。
生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和遗传物质。
生3:有的细菌还有荚膜,对细菌的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生4:有的有鞭毛,能使细菌运动。
回顾植物、动物的细胞结构。
比较细菌细胞与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比较后回答: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线粒体、叶绿体。
认真听教师精讲,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添加这个小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取一下有关细菌的知识,对细菌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数字,体会细菌体积之小、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与人体关系之密切。
通过复习,对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熟练掌握,进一步学会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的操作方法,循序渐进。
教材在此处第一次安排高倍镜的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设计这两个讨论题,能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以后使用高倍镜观察物像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并让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刚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巩固。
设计这3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图时有一定的目的性,降低难度,起到导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的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分析它们与细菌细胞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同时让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
通过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然而然的发现细菌的突出特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处给学生介绍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更高等,帮助学生建构结构越复杂的生物越高等的生物学观点。
(二)。
10分钟知识点二:细菌的生命活动。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11页有关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它是如何获取有机物的?
(2)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什么?
(3)细菌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对氧气的需求相同吗?
总结:可见大多数细菌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异养有分为腐生和寄生。
点拨: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我们把细菌分为好氧菌和厌氧菌。
2、课件播放(细菌的繁殖过程和芽孢的形成视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1)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2)细菌繁殖的速度如何?
(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是如何度过的?
点拨: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和前面学过的孢子不同。芽孢是一种休眠体,可以生存十几年,当环境适宜时,休眠体就会重新萌发成细菌。
过渡:细菌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几乎无处不在。尤其看了电视剧《731》以后对细菌更深恶痛绝。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
生1:有些细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获得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
生2:有些细菌是直接从其他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我们称之为寄生。
生3:不同的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有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活,有的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也有的有氧无氧都可以进行。
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视频,并尝试回答。
生1:细菌是通过分裂生殖的。
生2:在条件适宜时,细菌每隔20xx分钟就分裂一次,分裂的速度特别快。
生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内部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动手算一算,看看结果如何。
生:细菌繁殖的速度真快!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思维、归纳能力。
通过总结和精讲,拓展自养和异养的概念,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分类,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些名词,因此有必要拓展。
细菌的分裂生殖和芽孢的形成是难点,比较抽象,此处利用一段视频动态的展示其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区别芽孢和孢子,理解生物能适应环境的观点。
最新初一生物教案(实用21篇)篇二十一
1、通过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等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比较藻类植物与其他类群的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本节的重点是水绵、海带、紫菜等常见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选择了海带等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们的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是我们了解藻类的知识基础。而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基础,故这两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
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结构的认识却不容易。对水绵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辨别,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结构,故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难点。
藻类植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学生对藻类植物了解却又十分不够。原因是像海带、紫菜等食物同学都是了解的,但是海带、紫菜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学生又是不清楚的。建议可将海带、紫菜等用水泡后让学生进行观察,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看其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拿市场上出售的不完整的或经过加工的植物体来讲述时,要解释清楚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另外,像水绵、衣藻等藻类植物学生更是缺乏直观了解。水绵的细胞具有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它的细胞很微小,液泡、细胞质、带状叶绿体和细胞核的位置关系,单凭口述是讲不清楚的,因此应该使用挂图或者自制的水绵细胞立体模型来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或演示水绵的细胞。在低倍镜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绵细胞的结构。观察时要思考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问题,特别是藻类植物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有水、有阳光的环境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可尝试让学生观察统计含衣藻水样的烧杯中向光面和背光面、水的表层、中层和深层不同位置衣藻的分布密度。)。
藻类植物与人类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或教师收集资料后让学生讨论。讨论时要让学生体验自然界中藻类植物的多样性,让学生知道藻类植物中许多种类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海洋环境污染后出现的赤潮生物也是藻类植物,这样能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藻类植物。在讨论中更应该要让学生认识到如何保护环境,保护藻类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重点:
1、常见藻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水绵的细胞结构。
通过观察多种常见的藻类植物,使学生对藻类植物建立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寻找它们的共性,得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鱼缸中水变绿主要原因是因为水中存在着一种植物,即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的种类非常多,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藻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干燥的海带、紫菜让学生辩认。从而介绍自然界中除了刚才鱼缸中存在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藻类植物,还存在一些比较大型的藻类植物,如海带、紫菜。
2、组织学生按实验六的方法步骤进行观察,了解海带、紫菜和水绵的外部形态和颜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点:
(1)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
(2)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海带、紫菜往往是不完整的。完整的海带、紫菜虽然个体比较大,但并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只是从外形上分为叶状体和根状物。
(3)虽然藻类植物的颜色各异,但都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4)水绵的细胞不仅具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同时具有带状叶绿体。(此内容如条件允许,可制成临时装片,利用实物投影或挂图进行讲解)。
(5)衣藻虽然可以自由游动,但它具有杯状叶绿体,可进行自养,所以仍属于植物。
(二)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及对大自然的意义:
提出问题:"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藻类植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之处?"。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藻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进一步总结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教师应指出,藻类植物虽然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对大自然不利的因素。如赤潮,就是由于藻类植物和以这些藻类植物为食的单细胞动物大量繁殖,一些单细胞动物产生毒素,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当然这一现象也是由于人类大量的向水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提出问题:绿色植物都是绿色的吗?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以本节中的切身感受进行回答。
第三节藻类植物。
一、常见的藻类植物。
实验: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
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植物体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但是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大都生活在水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及经济意义:
食用、药用、鱼类饲料、制造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