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悟篇一
一本好书是可以让人细细品味,每一页都会散发出阵阵书香韵味。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成长·感悟人生3》的书,它那一个个激励着人们的小故事让我感悟至深。
看书前,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谐又温馨的插画:一位老人回头看着自己走过的路,地上的脚印还依稀可见。非常符合书名。
这本书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是:生命芳华、浮世彩绘、真爱琉璃、人间暖情、梳理心灵、智慧流光、品茗得失和善心清泉。每一个故事背后都一个令人叹为观止、五彩缤纷的美景,你能感受到不同的风味。
我第一篇看的是智慧流光中的《人生三愿》,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可是他背后折射的而是一种社会现状。
一位中学生被老师布置了一个采访父亲的作业,问题是:“你最想实现的三个愿望是什么?”这位中学生的父亲的回答让这位中学生惊讶万分:第一:吃得下饭、第二:睡得着觉、第三:笑得出来。当我读到这里时也很奇怪,难道这位爸爸没有自己的梦想吗?这可是要交到学校的作业呀!这三个只不过是生活中的小细节而已,这也能成梦想吗?可是,下文给了我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解答:“实现这三个愿望时最不容易的”。
现在,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上、家庭上、学习上、社交上等一系列的压力将每个人弄得精疲力尽,要想每天达到“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确实不容易,学生可能还好,可是家里的大人呢?他们需要支撑这个家庭,照顾晚辈。
读完这篇文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最简单的快乐不外乎能吃能睡能笑,往往也是最不容易实现的。
这本书中还有像这样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哲理故事,它们就像闪烁的智慧星星,当你阅读完并真正读懂它想告诉你的人生哲学时,这些星星自然会被收入你的智慧流光中,这就是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悟篇二
我在署假时,有幸看了高尔基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 《在人间》。这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
高尔基家境贫寒,父亲死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外祖父破产以后,他不得不走向“人间”,自行谋生。这是他还不到十二岁!
他在“人间”,什么活都干过:烧水、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洗衣、搬运······还挨过打,住过医院。总之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
但他很顽强,很自信,能吃苦耐劳,特别是会思考, 学习异常刻苦勤奋。为了学习,他甘愿承受一切,包括被人欺负、忍受饥饿,甚至是遭到毒打。但他从书本中汲取了力量,看到了希望与光明······如果他没有书本,没有顽强的精神,今天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高尔基了。他是真正的自学成才者,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高尔基在书籍的海洋里越游越畅,五年后,他走进了自己梦想的大学。让我感受到了:书籍可以开拓我的视野,增长我的见识,丰富我的知识。我也要像他一样,热爱学习,孜孜不倦地看书,将来像他一样走向自己的梦想!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悟篇三
当又一条小溪汇入我知识的海洋后,我如释重负般地舒了口气。翻开《感悟人生》这本书的扉页开始阅读,到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始终以自己最大的热情、以自己的心灵去汲取书中的每一滴甘露。
这本书从季羡林老先生千万字的著作中筛选出这位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东方大师的想法及成长经历。这不仅是季老先生的感悟,也是我们的导师对年轻人的教诲,它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探索,怎样追求理想与目标,也使我们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
书中,看似是先生在我们,但更多流露出的是他对下一代的关心与鼓励。他把自己成长、学习的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每一位读者,使读者获益匪浅。
读完这本书,老人的'声容笑貌好像浮现在我眼前,他的金玉之言,将永久地刻在读者的心田,催人猛醒,激人奋进;读完这本书,犹如品尝醇美的甘露,自有滋味在其中,“世纪老人”非凡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对我感悟最深的、启迪最大的是季老先生对人生的态度。他一共写了3篇“论人生”,每一篇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察点洞察着人生的意义与美好。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还有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从这些朴实、简洁的话语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先生的气质与人品。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更要告诉我们对待人生要有不懈的努力与强烈的责任感。
要想使人生变得有意义,就要有目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没有这许许多多的个体,链子也就无法组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这就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体现。季老先生虽已到耄耋之年,但正是由于老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仍然笔耕不辍,他想把更多的“财富”留给下一代,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无私和博大,也从中《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