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篇一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篇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失败。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注释】
[1]为学:做学问,求学。
[2]资:天资,资质。
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篇三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家会分辨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希望能帮到您!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篇四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篇五
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40个官职名。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士兵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长。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篇六
1.行李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出使的人。
2.夫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古义:那人。
3.爪牙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古义: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4.大夫今义:医生。古义:官职名。
5.地方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古义:土地方圆。
6.养生今义:保养身体。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7.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8.婚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古义: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9.从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古义:官名,泛指一般属官。
10.以为今义:认为。古义:把……当作。
11.非常今义:十分,极。古义:不平凡,意外的变故。
12.逢迎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古义:迎接。
13.上路今义:走上路程,动身。古义:高高的道路。
14.学者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求学的人。
1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用来……的,……的凭借;……的原因。
16.从而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跟从并且。
17.小学今义: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古义:小的方面进行学习。
18.不必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不一定。
19.经营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古义:搜集、保存的金玉珠宝等物。
20.颜色今义:颜料或燃料。古义:容貌。
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篇七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篇八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9、开张 ?古义:扩大。 ?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涕 ?古义:泪。 ?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1、兵 ?古义:兵器。 ?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狱 ?古义:案件。 ? 今义:监 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情。(《曹刿论》)
13、池 ?古义:护城河。 ?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居 ?古义:停留、过了。 ?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走 ?古义:“跑”的意思。 ?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汤 ?古义:热水。 ?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 ?古义:离开。 ?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8、但 ?古义:只,只不过。 ?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9、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0、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 ?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21、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 ? 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2、致词 ?古义:对……说话。 ? 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23、再 ?古义:第二次。 ?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4、何苦 ?古义:怕什么。 ? 今义: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 ?古义:丢弃。 ? 今义:献出。
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