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些教案模板范例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素,可以帮助你全面规划教学。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画画树木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树木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不同的形态特征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此课中教材以水墨的眼光,引领学生感受水墨的表现力,用笔墨的浓淡干湿画出树木的最美姿态,体验水墨创作的乐趣。
学情情况: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敢于大胆表达,形象思维活跃,对于水墨工具和“笔墨”学习兴趣浓厚,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欣赏水平有限,且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对水墨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意境之美了解不多,也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教师准备:
毛笔(狼毫、羊毫)、墨汁、各类宣纸或毛边纸等、中国画颜料、调色盘、毛毡、笔洗、抹布、镇纸、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
毛笔、调色盘、洗笔桶、毛毡、抹布、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笔墨的基本技法,并学会用合适的笔墨表现树木。完成一副以树为题材且有水墨韵味的水墨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体验、讨论、游戏等活动,进一步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并通过各类活动提升学生水墨的眼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水墨的独特绘画语言,体会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用毛笔的粗线细线、浓墨淡墨、枯笔湿笔来画树。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水墨的独特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画出树木的姿态和精神。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
一、笔墨热身。
1.ppt课件出示:“墨点、墨线和墨块”玩一玩。
2.学生尝试笔墨练习,教师巡视,并展示笔墨效果较丰富的作业。
注意:教师选择效果不同的作业进行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笔墨异同。根据不同的学情,也可提出行笔中锋、侧锋的问题。
3.ppt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设置问题:仔细观察这些墨点、墨线和墨块,说说怎样画的?
水()【多、少】。
墨()【多、少】。
笔()【干、湿】。
注意:本环节可以根据学情不同,安排不同难度的导入环节,如果学情基础较好的学校,本环节采用出示笔墨作业展示提问,复习笔墨基本知识的方法快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尝试练习(笔墨小挑战)。
1.ppt课件出示:
树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枝、干、根、叶。)。
你能用这些“笔墨”画一棵树吗?
2.学生尝试笔墨练习,教师巡视。
提问:这张作业满意吗?说说理由。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注意:教师有意识选择典型作品,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讨论对这些作品的直观感受,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学生自评互评,引发思考。教师根据生成,抓住重点,适时启发导入揭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2个练习,导入新课。第一个笔墨练习,复习水墨基本笔墨。熟悉学情。第二个练习,尝试水墨画工具画树,并引导启发学生,表现好水墨画树,必须要通过良好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第二环节:揭题。
想一想:
1.ppt课件出示:【树完整图片】——【水墨画树图片】(动画演示)。
2.揭示课题“水墨画树”,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局部图片——完整图片——水墨画树的动态演示,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感知,培养良好细致的观察方法。
3.提问:掌握【树的结构】和【笔墨技法】,要画出生动的水墨树,还需要什么?
【板书图示】:水墨(如何)画(好)树?(水墨眼光)。
4.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注意:本环节根据每个学校不同的硬件设施和不同的学情,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基础较差的班级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多观察现实树木图片,同时设计恰当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入学生尝试作业,直观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第三环节:新授。
1.观察比较:ppt课件出示【图1】。
《古树》任伯年(1840~1896)。
出示问题:
用一个词来表述欣赏这幅画的感受。
画家分别用了哪些笔墨来表现树的各个部分?
师生互动讨论,简介画家,教师板书。
2.出示:【图1】和【图2】师生互动,对比欣赏,发现笔墨之美。
【图1】韵味【图2】逼真。
设置问题:
比一比相同(相似之处)?
比一比不同之处?
【图1】和【图2】给人感受?
3.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图1】和【图2】的直观比对,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画家如何用水墨的眼光观察表现树。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如何用水墨的眼光和表现方法来画水墨画树。
三、走进博物馆、儿童美术馆。
单幅欣赏。
1.ppt课件:出示各类大师以及学生作品,逐个欣赏。
设置问题:
枝干、树叶、树皮用什么笔墨?
树皮的纹理怎样表现?
2.学生边欣赏,边回答问题,师生互动。
对比欣赏。
3.出示【图3】和【图4】,欣赏比较,并回答问题。
【图3】《大树》傅抱石【图4】《水墨树》黄宾虹。
设置问题:
【图3】用了什么笔墨?有什么感觉?(水墨淋漓—茂密)。
【图4】用了什么笔墨?有什么感觉?(枯笔勾勒—苍劲)。
4.学生并思考,回答问题。
5.师生互动,简介画家。
6.教师小结:同样是画树,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呈现不同的树最美的姿态。枯笔勾勒可以画出树的苍劲,水墨淋漓可以画出树的茂密。
注意:本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视频简介,也可根据学情,布置学生课件了解各个画家的简单生平,上课时请同学互相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活动,层层递进,体验、探寻画家面对树木如何取舍,表现出富于美感的树。通过系列作品(大师作品和儿童美术作品)观察、比较,学会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的树木。
探寻古画:
1.ppt课件出示【图5】及其简介,学生欣赏,观察并回答问题。
【图5】壁画魏晋这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仔细描绘树木的绘画原迹!
2.说一说这幅画表现的古树有何特点?
四、教师示范。
注意:教师示范时,一定要关注和学生互动交流,关注生成。
五、互动讨论。
1.学生观察讨论,评一评老师的画,有建议吗?
注意:根据学情,还可鼓励学生帮老师修改,关注构图、树干的质感(皴法),树枝的穿插等。
2.教师小结小窍门,并板书。
ppt课件出示:
小窍门:
(1)先从主干或大枝条画起,再添加小枝条和树叶,这样更容易表现。
(2)细线勾画枝干、树叶,再染上淡墨和色彩,会显得更加郁郁葱葱。
3.想一想:两棵树如何表现?
4.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或演示。
注意:本环节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示范,既可以在学生作品上进行添加,也可以根据情况多示范些树干的画法。教师通过设置观察、比较、示范、互动讨论等活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探寻表现树木的笔墨技法。并在演示环节,解决笔墨技法中较难的部分,教学时,要关注学生课堂生成及其师生之间互动,灵活教学。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二
《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是是一篇儿童诗,是一篇阅读课文,说实话我本不想这样上这节课,由于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儿童诗。但这不是我这样上这节课的主要的目的。主要的是学生很喜欢儿童诗,在还没有学到这一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说还喜欢这一课,我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这样的文章语言多美啊,还有这不是画,但是读了之后大脑就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还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也想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小诗。
我想生本教学不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吗?但是我也知道要想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没有一篇阅读的课文好上。特别是生本教学的这样模式。为了满足学生,我今天这节课也是尝试着来上的,所以肯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的地方,诚恳的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与批评与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课前背古诗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三
说教材:
《故乡的“水墨画”》选自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1单元。
第1。
课。
本单元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的画面,通过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优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文拟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主要讲解第一课时。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能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说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优美。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迅速融入本课的情境之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多媒体出示多幅菱的图片,教师简要介绍菱的生长环境和特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出文章的段落,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与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2、教师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情况。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正音。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生字、组词、造句,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段都对识字有要求,对小学高段的学生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小学高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还要求高段的学生能够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因此,本课的识字环节,我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2、要求学生深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思考每一段之间的联系。
3、要求学生再次深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小组讨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因此,本环节,我在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了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到故乡风景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水墨画”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我通过比较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及时地理解与掌握。
四、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运用正确、简练的语言,将本课学习的知识整理归纳,使之系统化。
为了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和积累优美的词语。本课的作业,我设计为如下;
1、将本课生字各写5遍组两个词。
2、找出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各位评委老师,本堂课我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处于轻松、积极、愉快地氛围之中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四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文笔优美修辞格别致的诗文,描写的是天真烂漫欢乐自由的童年画面,对学生来说想要完全理解略微有些难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描述不同的画面。第一个部分《溪边》要求背诵,语言充满了诗意,重点在表述手法的赏析学习;第二部分《江上》配合课本插图,通俗好懂;第三部分《林中》修辞格较别致,描写的场景较容易理解,但其中的借代手法是学生陌生的。
三年级的学生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
教法: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
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教学时数:2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都来说说关于自己童年的回忆,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什么玩具?(播放课件图片)。
生:滑板车、积木、游泳……。
师:这些都是大家喜欢的,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另一种童年,没有滑板车也没有动画片,但是同样的快乐和自由。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课题,我们一起去了解诗人张继楼笔下的不一样的童年画面:童年的水墨画。(板书)。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也可学生自己提)。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课文,不会认的字同桌间交流解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2.检查自读情况。(课件展示词语)。
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边读边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场景?读诗句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段?(课件展示)。
这首诗描写了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场景,我们来逐个了解。
(四)品读课文。
1.指名读《溪边》,提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展示)。
2.请同学说说在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讨论,派出代表,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更好。(可将回答得最好的一组答案写在课件上展示出来作为鼓励。明确内容:溪水的碧绿平静,蜻蜓立竿的安静,“扑腾一声”的动景,鱼跃人欢的愉快。)。
4.指导朗读:该段语言优美明快,孩子气十足,或运用拟人,或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童快乐的生活,富有形象感。朗读的时候,节奏要明快,语调要风趣,表现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
(五)品读分析,体味《江上》。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江上》。齐读。
(1)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快乐)。
(2)从哪些词能感受到快乐?
(鸭群、戏耍、笑哈哈、水葫芦、两排银牙)。
2.分析点拨。(课件展示,合作完成)学生质疑,释疑。请同学模仿其中动作“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拨动浪花”加强理解。
3.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方法同《溪边》)。
4.指导朗读,齐读回顾。
(六)合作交流,理解《林中》。
老师带着大家了解了《溪边》的愉悦和《江上》的玩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领老师来理解《林中》的风景。请大家仔细阅读《林中》这首诗,想一想它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把你们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交流,然后带着老师去学习(课件展示)。
(七)课文小结:
1.齐读课文,根据层次图背诵《溪边》。
2.总结:《溪边》《江上》《林中》都是孩子们在大自然自由自在欢乐玩耍的画面,孩子们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或雨后结伴去林中玩耍,享受着欢乐的童年生活和大自然的乐趣。作者的优美的语言和手法,都能让我们读的时候就感受到欢笑和快乐。大家可以积累其中优美的诗句和词语,在以后的交流或写作中可以运用。
3.完成课后习题比赛背诵《溪边》。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画画树木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树木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不同的形态特征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此课中教材以水墨的眼光,引领学生感受水墨的表现力,用笔墨的浓淡干湿画出树木的最美姿态,体验水墨创作的乐趣。
学情情况: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敢于大胆表达,形象思维活跃,对于水墨工具和“笔墨”学习兴趣浓厚,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欣赏水平有限,且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对水墨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意境之美了解不多,也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教师准备:
毛笔(狼毫、羊毫)、墨汁、各类宣纸或毛边纸等、中国画颜料、调色盘、毛毡、笔洗、抹布、镇纸、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
毛笔、调色盘、洗笔桶、毛毡、抹布、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笔墨的基本技法,并学会用合适的笔墨表现树木。完成一副以树为题材且有水墨韵味的水墨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体验、讨论、游戏等活动,进一步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并通过各类活动提升学生水墨的眼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水墨的独特绘画语言,体会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用毛笔的粗线细线、浓墨淡墨、枯笔湿笔来画树。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水墨的独特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画出树木的姿态和精神。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
一、笔墨热身。
1.ppt课件出示:“墨点、墨线和墨块”玩一玩。
2.学生尝试笔墨练习,教师巡视,并展示笔墨效果较丰富的作业。
注意:教师选择效果不同的作业进行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笔墨异同。根据不同的学情,也可提出行笔中锋、侧锋的问题。
3.ppt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设置问题:仔细观察这些墨点、墨线和墨块,说说怎样画的?
水()【多、少】。
墨()【多、少】。
笔()【干、湿】。
注意:本环节可以根据学情不同,安排不同难度的导入环节,如果学情基础较好的学校,本环节采用出示笔墨作业展示提问,复习笔墨基本知识的方法快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尝试练习(笔墨小挑战)。
1.ppt课件出示:
树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枝、干、根、叶。)。
你能用这些“笔墨”画一棵树吗?
2.学生尝试笔墨练习,教师巡视。
提问:这张作业满意吗?说说理由。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注意:教师有意识选择典型作品,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讨论对这些作品的直观感受,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学生自评互评,引发思考。教师根据生成,抓住重点,适时启发导入揭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2个练习,导入新课。第一个笔墨练习,复习水墨基本笔墨。熟悉学情。第二个练习,尝试水墨画工具画树,并引导启发学生,表现好水墨画树,必须要通过良好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第二环节:揭题。
想一想:
1.ppt课件出示:【树完整图片】——【水墨画树图片】(动画演示)。
2.揭示课题“水墨画树”,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局部图片——完整图片——水墨画树的动态演示,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感知,培养良好细致的观察方法。
3.提问:掌握【树的结构】和【笔墨技法】,要画出生动的水墨树,还需要什么?
【板书图示】:水墨(如何)画(好)树?(水墨眼光)。
4.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注意:本环节根据每个学校不同的硬件设施和不同的学情,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基础较差的班级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多观察现实树木图片,同时设计恰当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入学生尝试作业,直观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第三环节:新授。
1.观察比较:ppt课件出示【图1】。
《古树》任伯年(1840~1896)。
出示问题:
用一个词来表述欣赏这幅画的感受。
画家分别用了哪些笔墨来表现树的各个部分?
师生互动讨论,简介画家,教师板书。
2.出示:【图1】和【图2】师生互动,对比欣赏,发现笔墨之美。
【图1】韵味【图2】逼真。
设置问题:
比一比相同(相似之处)?
比一比不同之处?
【图1】和【图2】给人感受?
3.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图1】和【图2】的直观比对,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画家如何用水墨的眼光观察表现树。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如何用水墨的眼光和表现方法来画水墨画树。
三、走进博物馆、儿童美术馆。
单幅欣赏。
1.ppt课件:出示各类大师以及学生作品,逐个欣赏。
设置问题:
枝干、树叶、树皮用什么笔墨?
树皮的纹理怎样表现?
2.学生边欣赏,边回答问题,师生互动。
对比欣赏。
3.出示【图3】和【图4】,欣赏比较,并回答问题。
【图3】《大树》傅抱石【图4】《水墨树》黄宾虹。
设置问题:
【图3】用了什么笔墨?有什么感觉?(水墨淋漓—茂密)。
【图4】用了什么笔墨?有什么感觉?(枯笔勾勒—苍劲)。
4.学生并思考,回答问题。
5.师生互动,简介画家。
6.教师小结:同样是画树,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呈现不同的树最美的姿态。枯笔勾勒可以画出树的苍劲,水墨淋漓可以画出树的茂密。
注意:本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视频简介,也可根据学情,布置学生课件了解各个画家的简单生平,上课时请同学互相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活动,层层递进,体验、探寻画家面对树木如何取舍,表现出富于美感的树。通过系列作品(大师作品和儿童美术作品)观察、比较,学会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的树木。
探寻古画:
1.ppt课件出示【图5】及其简介,学生欣赏,观察并回答问题。
【图5】壁画魏晋这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仔细描绘树木的绘画原迹!
2.说一说这幅画表现的古树有何特点?
四、教师示范。
注意:教师示范时,一定要关注和学生互动交流,关注生成。
五、互动讨论。
1.学生观察讨论,评一评老师的画,有建议吗?
注意:根据学情,还可鼓励学生帮老师修改,关注构图、树干的质感(皴法),树枝的穿插等。
2.教师小结小窍门,并板书。
ppt课件出示:
小窍门:
(1)先从主干或大枝条画起,再添加小枝条和树叶,这样更容易表现。
(2)细线勾画枝干、树叶,再染上淡墨和色彩,会显得更加郁郁葱葱。
3.想一想:两棵树如何表现?
4.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或演示。
注意:本环节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示范,既可以在学生作品上进行添加,也可以根据情况多示范些树干的画法。教师通过设置观察、比较、示范、互动讨论等活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探寻表现树木的笔墨技法。并在演示环节,解决笔墨技法中较难的部分,教学时,要关注学生课堂生成及其师生之间互动,灵活教学。
文档为doc格式。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六
鲁迅的《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上一单元侧重“思想风采,哲理性较强。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作为知识目标;把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能力,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作为能力目标;把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情感目标。
三、学情分析。
《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流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理解,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第二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主要运用引导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四步:扩展教学。从《故乡》入手,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重点是“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以及我的情感变化为纵向线索,以典型人物“杨二嫂、闰土、我”为横向线索。简单明了。
故乡。
过去―――现在―――未来。
豆腐西施杨二嫂。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水生(廿年前的“闰土”)。
迅哥儿“我”
宏儿(当年的“迅哥儿”)。
期望―――失望―――希望。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七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每年初春,过了一冬的池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时常有几个心急的孩子,放学后奔到池塘边,拾一根树枝,拨两三块菱盘过来,翻起来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出水的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凉津津的,胜似苹果。站在岸边的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走进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了,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这是西师版教材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这四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自然风光”这一单元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其中有长满菱角的池塘,有采菱欢乐的笑声,也有那美味的菱角,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独特、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故乡的“水墨画”》时,最吸引人的要数故乡的采菱女或划一叶扁舟,或荡一只水盆,熟练轻盈地采菱角的情景了。于是,我摇身一变,变成了那快乐的采菱女,一边唱着愉快的采菱曲,一边熟练地采着菱角。孩子们就成了站在岸边眼巴巴地等着吃新鲜菱角的小孩,我慌忙把“水盆”划过去,塞一把放进他们的衣袋,他们的小脸便个个灿烂如花了!这样的情景互动,让我和孩子们都融入到文字之中,置身其中,快乐无边,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随后,我们又请班级的一位“小导游”带着我们游览了美丽的塔木钦大草原和迷人的葡萄沟,她生动地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异域美丽的风情: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那似乎是从地面拱起的巨形彩虹门;那变换多端的云彩;那晶莹透亮的“绿玛瑙”;那甘甜美味的葡萄干,无一不让我们惊叹,无一不让我们流连忘返!
在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这些美丽的文字间的时候,那种心随文动的心境处处可见。尤其是师生一起共同畅想某一个美丽的场景的时候、共同演绎某一段文字的时候,那种和作者心灵的契合便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快乐,更活跃起来。在我们的心里,那些毫无生气的文字也变得更加美丽起来。
把语文课上成属于孩子们的课,让他们沉醉其间,少去程序化,少去说教,便会让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八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九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1、磁带;
2、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找几首儿歌读一读;
4、了解《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1、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2、课后小结。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十
《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是是一篇儿童诗,是一篇阅读课文,说实话我本不想这样上这节课,由于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儿童诗。但这不是我这样上这节课的主要的目的。主要的是学生很喜欢儿童诗,在还没有学到这一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说还喜欢这一课,我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这样的文章语言多美啊,还有这不是画,但是读了之后大脑就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还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也想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小诗。我想生本教学不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吗?但是我也知道要想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没有一篇阅读的课文好上。特别是生本教学的这样模式。为了满足学生,我今天这节课也是尝试着来上的,所以肯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的地方,诚恳的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与批评与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课前背古诗 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十一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课前背古诗,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十二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是是一篇儿童诗,是一篇阅读课文,说实话我本不想这样上这节课,由于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儿童诗。但这不是我这样上这节课的主要的目的。主要的是学生很喜欢儿童诗,在还没有学到这一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说还喜欢这一课,我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这样的文章语言多美啊,还有这不是画,但是读了之后大脑就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还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也想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小诗。
我想生本教学不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吗?但是我也知道要想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没有一篇阅读的课文好上。特别是生本教学的这样模式。为了满足学生,我今天这节课也是尝试着来上的,所以肯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的地方,诚恳的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与批评与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课前背古诗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故乡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13篇)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三、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四、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