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二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
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赏画面。
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
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古代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看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先来看一位老朋友(出示辛弃疾的图片)这是谁?
对,那谁能谈谈你知道的辛弃疾?
齐读,板书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初读感悟。
请大家自读,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读。
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充分,词读的那么流利,那意思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大家说一说,不懂的地方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
全班交流。
你能不能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把整首词的意思说一说?
(三)再读感悟。
你喜欢作者描绘出来的画面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相关诗句和你的想象谈谈想法。
是什么人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丰年与稻花香、蛙声有什么关系?是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看到“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会怎样想?怎么做?
从“旧时茅店社林边”和“路转溪桥忽见”两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当时心情怎样?
请你带着你的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
(四)拓展延伸。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写的是作者在夏夜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色,表达了此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人不仅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而且产生一种身历其境的美妙感觉。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方法引导,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拓展延伸几个教学环节,希望引导学生在疏通、理解古词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搜集整理的资料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在理解古词意思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基本上完成了预设,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词的意思。但在理解“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我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七八个,两三点都是虚指,造成了错误,在课后也及时进行了纠正。体会意境这一环节本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有没有过词人那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感受,可是因为前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上课时就把这部分给略过了,造成了这点没有讲透。
新课标规定,对诗词的学习应该是由诵读开始,到体会意境,最后在落实到诵读,但整堂课我只在第一个环节扎实了诵读,没有进行诵读的指导,还是读得不够。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今后我会继续学习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争取讲好每一首古诗词。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四
1、请学生读这首词,注意把字读准确,把词读通顺。
(见转)。
2、强调“见”的读法。同学们在哪里还学过这个字?
出示课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其义自见。
师:你怎么知道读这个音?(鼓励学生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见”这个字学生容易读错,联系旧知,进一步了解通假字的用法加强记忆。)。
3、读诗词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走近作者,走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师:指点词的读法,讲究平仄和停顿。请同学们认真读,把你认为该停顿的地方划出斜线。
4、考考同学们。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划分的。引导正确划分。引导学生反复读好这几句。
(设计意图:这几句学生在节奏的划分上容易出错,为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把这几句难的句子专门提出来讨论,做到教学中的有的放矢。)。
5、指名读整首词,指导词平仄和停顿的读法。
6、采用多种形式读,对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加强指导。
7、齐读整首词。(可带动作)。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形式、层层深入、重点词句指导读的方法,将读落实到实处,不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在反复的读中感受词所描绘的意境。)。
三、解诗意。
师:要想了解词中所写的内容,关键要知道字词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连通顺。
那怎么扫除字词障碍呢?(借注释、查资料)。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五
2、通过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词的意思。
3、品味词所蕴含的感情。
2、品味词所蕴含的感情。
一、导入。
二、读。
(1)重读夜(生读)(如知时间)。
(2)重读行(生读)(如闻事件)。
(3)重读黄沙(生读)(如晓地点)。
那题目的意思就是?
2、好,千古美文在手,须得朗朗上口!今天就让我们像读题目一样,细细地读这篇词,首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生读)。
3、古人常说,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既然是一首词,我们也可以手舞足蹈一番,体会其节奏美。请伸出你的手把上阙手舞一番。
不仅可以手舞,还可以足蹈,可以踏歌,让我们一起来踏歌下阙。
把整首词手舞足蹈一番。
4、我们的诗歌也好,词也好,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音韵美。请大家打开你的书,划出节奏,(生划好后)看看你们的节奏划得是否和老师一样呢?现在我们根据节奏来读读这首词,要做到音断气连(师试读一句,生再自读,再抽生读)。
三、想。
1、词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夜行的道中,词人“遇”到了些什么?
(明月,阙,清风,蝉,稻花,蛙,星,桥)。
2、读着这首词,说说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喜鹊被惊飞到了其他的树枝上,蝉此起彼伏的叫着,微风吹来很是惬意,稻田里飘来阵阵芳香,青蛙们聚在一起讨论丰收的场景,几颗星星挂在天边,几点雨落在我身上,我猜想大雨快来了,急忙想到找地方躲雨。以前熟悉的茅店好像就在土地庙旁边,怎么没看见了,转过溪桥,哦,原来它就在这里)。
四、品。
1、这些自然而然的景物,诗人对此赋予了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惊)。
2、请大家默读这首词,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推敲这词中的哪些地方,饱含了“惊”。
(1)“惊”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什么被惊动了?鹊,是什么惊动了它?月,月亮太迷人,惊动了熟睡的喜鹊,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见这月亮可真有魅力,所以我们惊叹月亮。鹊出来,谁也跟着来赏月了?蝉,好像也被月亮迷住了,不停地唱着歌儿。)。
过渡:惊有惊叹的意思,还可以是惊动或者是惊讶。
(2)“惊”声。
月亮惊动了哪些声音啊?
鹊声,蝉声,蛙声还可能有人声,我们也惊讶词人在夜晚能听到这么多的声音,那是不是说夜晚很热闹呀?这些声音其实是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以动衬静)。
其实这首词里不久有声音,它还感官齐聚,说说还有哪些?(嗅觉、触觉、视觉)。
(3)“惊”见。
月亮太美是惊叹,它惊动了鹊和蝉,声音太多是惊讶,惊动了各种声音,那忽然出现的桥是惊喜,词人为什么会惊喜呢?(他太沉醉月色,忘记了身边的一切,连以前熟悉的茅店都找不到了,忽然找到自然惊喜,也不会淋雨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这两句里面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七八比较大,却是形容星星少,月明星稀,而两三点,数字比较小,却形容雨点大而稀。我们上阙的听取蛙声一片,这个一,数字最小,却感觉最大,满满的一大片全都是)。
这样美好的夜晚,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什么图呢?给它取个名字?(乡村月夜)。
月色迷人,丰收在望,诗人的心情自然是高兴的,此情此景,自然想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这可以说是?(安居乐业)。
看到这“安居乐业”,你觉得词人最终向往的应该是什么呢?(看时间是否讲故事)。
(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安居乐业,渴望国泰民安)。
小结:真好,这才是词人月夜所想,“安居乐业”才是他追求的境界,是词人寄托的精神家园。此景,此情,此刻,惊叹月夜,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次吟诵起来吧!
五、唱。
千年前的月夜,让我们惊叹,让我们惊讶,让我们惊喜,就让我们把这“月夜”吟唱出来吧!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六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搜集宋词,吟诵宋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知诗人。
1、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大家有信心回答吗?听好老师的问题: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羡慕白发翁媪。有这么一位词人,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有这么一位词人,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就是——(板书:辛弃疾)。
2、你能背背他的词吗?
3、真厉害!今天,就让我们一块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同行吧!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词,复习词的知识。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心中对于古诗词的沉淀,在词的情境中陶醉,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介绍由来,解诗题。
1、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名“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
2、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谁能说说你对“黄沙道”的了解?
你是怎么知道的?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课前查找资料进行预习,是很不错的学习方法。谢谢你为大家推荐了这样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有个点儿,读时要有停顿。(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让我们相伴辛弃疾,与他一同走进那个月光如水的夏夜。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初读,感悟诗情。
1.大家自由读词,要读得字正腔圆、通顺、有节奏。读的时候,还要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自由读,开始。
2.好,哪个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4.再请一位同学读。
5.读得正确,流利,非常好。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6.老师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觉,我想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走进那个山野夏夜。
7.同学们,睁开眼睛。在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很好,诗中的景物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是作者却能将这些景物写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这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到了这些景物中去了。那么你们能用一个字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情吗?对了,“喜”。(板书:喜)我们遍观全词,其中有“喜”字,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词人心中的喜悦呢?请大家带着这个“喜”字再次品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喜”的词句。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创设情境,把握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四)品读,
你从哪里读出词人的“喜”?
1、(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谁来说说第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树枝、乌鹊、清风、鸣蝉)。
2、月是什么样的月?风是什么样的风?
多么晴朗的夏夜啊!此时,你就是辛弃疾。炎热的夏夜,你漫步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遥望渐渐升高的明月,你会发现“明月————”(引读:“别枝惊鹊”)“别枝惊鹊”是说喜鹊怎么样?(明月升起来,月光惊动了乌鹊。)喜鹊被惊动会怎么样呢?(扇动翅膀离开树枝惊叫)“明月————”(引读:“别枝惊鹊”)不写“啼”而啼自现,这真是“此句无声胜有声啊!月光惊醒了睡梦中的喜鹊,使它离开树枝,那么这里的“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别”呢?好一个依依不舍的“别”啊!“明月————”(引读:“别枝惊鹊”)好一幅有景、有声,更有情的画面啊!
3、辛弃疾除了听到乌鹊受惊拍打翅膀的声音和不安的惊叫,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徐徐凉风伴着这种叫声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真是恬静的山野夏夜啊!看到这明月渐升、喜鹊翻飞,听到蝉唱声声,怎么不让夜行山道的词人为这份恬静优美心喜呢?让我们读出词人的行在美景中的喜吧!(齐读一、二句。)。
4、听着蝉叫虫唱,感受迎面吹来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啊!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闻到了什么?(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自由读这两句,你读出了什么?(稻子扬花飘香。很多青蛙都在叫。快要丰收了。)稻花飘香,丰收在望,这真是让人心喜的事儿啊!谁能来读出这种丰收的喜悦?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在对谁说丰年?)出示:说话训练。指名完成对话。读这两句。人人都展望着丰收,都流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6、读读三四句。
辛弃疾走上幽静的山路上,任明月相伴,感微风清凉,闻稻花飘香,听蛙鸣丰年,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夏夜山路行啊!让我们齐读上阕,读出词人的一喜再喜吧!(齐读上阕。)。
8、天要下大雨了,正在山路上的辛弃疾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应该怎么办?(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你从这两句中知道了什么?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还用担心淋雨吗?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来读这两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明月无言,清风无声的情景,体会黄沙岭的夜晚是寂静中的热闹。)。
(五)指导吟诵。
2.听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恬美幽静的意境之中了,你们的思绪也随着那皎皎的月光飞到了迷人的黄沙道中了。
看,明月高悬,绿树环绕。乌鹊翻飞,蝉儿轻叫。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高兴地吟道――全词(学生齐读)。
闻,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听,蛙鸣齐唱,喜讯远传。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学生齐读)。
顺也!遂也!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全词(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再次升华情感。)。
(六)课外拓展。
这就是夜行山道中那喜悦的辛弃疾,这就是夜行山道中辛弃疾的喜悦。
1、辛弃疾一生向往着国家统一,垂暮之年自荐备战——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辛弃疾空怀一身将相之才,报国无门百折不回——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辛弃疾一腔壮志难以酬,被迫隐居无奈闲适——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4、辛弃疾一生注重安定民生,——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可是国已破啊!目睹了北方战乱之苦的辛弃疾,此时此刻最渴望的是什么?(要是北方的老百姓能够像南方一样,人人都能生活得如此安定恬美多好啊!要是处处都能这样稻香蛙鸣多好啊!)走在山道上的他还能为北方的老百姓做些什么吗?(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
(设计意图:了解时代背景,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七)作业:
1、改写诗歌:
观察课文插图,想象自己是诗人,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
2、搜集辛弃疾的诗词,并积累名句。
(设计意图: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这首词。积累古诗词。)。
【板书设计】: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七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引读——与学生对话。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破题,理解题目。
初读——与文本对话。
读正确,读流利。
读出节奏。
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品读——与作者对话。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扩读——与宋词对话。
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介绍相关网站。
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详谈教学过程及特点:
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节课的几个特点:
一、注重个性培养,处处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1.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这个问题贯穿于品读词作的环节始终。学生只有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并赋予形象的体态语言,这时,他们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2.作业安排赋予学生选择权。
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
二、以诵读代解析,感受全词意境美。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八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学生交流(学生有的说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有的说想把这美景画下来,有的说想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还有的说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九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词已不陌生,积累了不少有关诗词的知识和诗词学习方法。小组长及部分学生已能自主进行诗词的学习,并且能带领小组成员有效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根据上阕词意,自学下阙词意。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曲调,悟特点。
出示辛弃疾词《破阵子》,教师诵读这首词。
师:我们知道词可以唱,词牌名就相当音乐中的乐谱,我们来听听《破阵子》的曲调。播放曲调《破阵子》,学生谈感受和看到的画面。在听一首曲调,播放曲调《西江月》,生谈感受看到的画面。引出词牌西江月。
师小结:这就是西江月,词的词牌名,词可以唱,不同的词牌名就有不同的曲调和各自固定的格式。词牌名也决定了词的风格,是豪放的、婉约的、还是清新的。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前面已学习了好几首词,对词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但对于词可以唱,选择什么样的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风格比较含糊,因此,本节课通过辛弃疾的两首不同风格的词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的特点。)。
师:回忆我们学过的词,同学们对词还有哪些了解?(上下阕词的题目等方面来说)。
学古诗词的几个步骤呢?
小结:读解明悟诵默。
(设计意图: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词打下基础。)。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多媒体课件、扇子。
一课时。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一,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板书:景美。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舒缓)2、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给掌声。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师也被你们的朗读给陶醉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看看我们的读能否把后面的老师也陶醉了?有信心吗(配音师生串读)。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诗人笔下田园风光在夜晚独特的美,你能不能挑战诗人,用现代文改编这首词,做一个现代小诗人。(配乐)。
推荐同学们上台表演。(我们班谁创作现代诗最厉害?有请黄怡昕同学边说边演。
你们想编吗?现在拿起笔来,写下来吧。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深夜回到家,诗人忍不住挥笔写了《》:……。
温馨提醒: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词句,可诗人的动作、语言、心情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自选)。
1、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2、把这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3、把词改写成美文。
板书设计: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十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以诵读来“帮助”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六年级学习诗词的要求:“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想象等来体现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考虑到本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活动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品读词文,通过想象,把平面的词句想象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幕立体的场景,进而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词中的情感。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结合《课标》要求、我设想了五字课堂教学模式。
1、导。
通过曲调《破阵子》和《西江月》的对比,使学生了解词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选择什么样的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风格。
2、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实现对古诗词大意的把握。另外,悟诗人之情,要读懂诗词的景,词的意境就呈现在眼前了。
3、赏。
赏析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趣和意蕴。以诵读想象来“帮助”赏析,带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
4、悟。
在赏析中,体会此人对景的喜爱之情和期盼丰年的喜悦之情。
5、写。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做到文景合一,身临其境。
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辛弃疾)。
景(美)情(真)。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十四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件。
一、导入。
1、名句背诵。
2、简介辛弃疾,知背景:
3、揭示课题:
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遨游吧!
教师介绍黄沙道。
二、整理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请看屏幕,指明读“学习任务”,齐读“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
3、检验:
(1)指明读词语,齐读词语。(评价)。
(2)解释词语。
(3)检查朗读:(评价)。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读“学习任务”、“温馨提示”。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点拨启发。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生1:词人看到了明月当空,喜鹊正在枝头欢叫,惊飞……(随机出示句子)。
板书:看:(学生写)明月清风惊鹊鸣蝉。
听:(学生写)鹊声风声蝉声。
师: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2。
师: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它飞到另外的枝头,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师:多美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引读)。
师:多美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师: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乌啼”的场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诗句——。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引: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板书:闻:(学生写)花香听:蛙声人声。
a、此时此刻,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水国的骄子们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词人拥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板书:愉悦、与民同乐)。
师引: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
他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板书:想。
(如:“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师:是啊,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就让这种喜悦通过你的朗读传递出来吧!
b、朗读诗句生1。
评:读得怎样?(生评)。
谁再来吟一吟?生2齐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千古名句,让我们也感受了丰收的喜悦。
过渡:还有另外的发现吗?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板书:雨声。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挂着几颗星星,听到了雨的声音。
师:谁也从这句听到了、看到了和想到了什么?
a、这里词人采用了什么手法?(对偶)。
(师引导:“天有不测风云”几颗稀疏的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小雨沙沙送来夜的清凉。这是无声中的有声,这是不动中的悄动。)。
b、师:让我们再次诗意地读——。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过渡:还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a、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诗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心情?(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c、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d、请你带着诗人此刻的心情,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兴奋、激动)。
师:是啊,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齐读这一句——。
六、当堂达标——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先配乐,后画面展示。
师:这样的一个夜晚,不仅是一首词,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这幅画你可以用语言来描绘。咱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歌的意境。
1.仔细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配乐写话。
师:此时此刻,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请你拿起笔,静静地想,静静地写。写下那动人的画面。(师巡视指导)。
3、展示画面。
(1)师:你能给自己的画配上一个动听的名字吗?尽量用精炼的语言。
(若有困难,小组讨论,比一比哪组的小标题最美。)。
(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4、课件展示部分译文,一生朗诵。
(1)学生补白。
(2)译文展示:(师范读)。
·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3)教师朗诵。
师: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尽管词人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艺术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让我们再次把词人这种情、这种爱读出来吧!会背的可以背诵。
板书:珍爱生活。
5、齐读(或背)整首词,整体感知(师生共读)。
师:我又一次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七、拓展延伸,对比欣赏。
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但是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十五
关心人民。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有这些可喜之处:
1、我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
2、在读懂词的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3、读透诗词。这不仅可以引领学生去领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学生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中,与时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把诗词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感觉每个学生对诗词都有了自己不同程度上的新的收获,但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之处:
1、在本节课上学生基本上能对诗词读得入情入境,但是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时,有一些同学能想象到,却表达不出来,或表达得不好。
2、教学时间显得紧张,总觉得有太多的东西要探究,课上的时间又不能让我们面面俱到。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协调、解决好这个问题。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专业16篇)篇十六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大意,了解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感情。
一、诗句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二、破题读词。
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2、请大家放声朗读这首词,把音读准了,注意停顿。
3、指名读一读。
(1)纠正读音:见:
4、范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齐读。
三、学习上阕。
生自己读上阕。
上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交流:
看到的:明月惊鹊。
听到的:鸣蝉蛙声。
适时指出:现在你知道这首词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你能把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吗?
生交流: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介绍“稼轩”一词的来历。(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读到这里,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师:谁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
指读。
范读。
师:无论是月亮、鹊儿,还是清风、蝉鸣、蛙声,都是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的巧妙组合,就显得很不平常了。我们再来读。
四、学习下阕。
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读读下阕,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师:找到“茅店”,他的心情怎样?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个“茅店“,诗人曾经来过,你读出来了吗?哪个词?(旧时)。
五、涵咏全词。
师:“忽见”什么意思?
师:现在老师有一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疑?
完整地读读这首词,想想,是什么影响了他?
生交流感受。
师:(板书:企盼丰年)。
这种内心之喜,你能读出来吗?
指读。一起读。
六、感悟延伸。
生交流。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介绍辛弃疾:他的词留下来共有600多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词就是他闲居在江西上饶时的作品。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难怪看到眼前所景,忍不住要“说丰年“呢。
师:齐读这首词。
师:回忆另一首描写农村闲适生活的词《清平乐村居》。
师:同学们,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全体起立:一起背诵《西江月》。
辛弃疾的《水龙吟》《丑奴儿》《南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