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展示自己思想和文采的平台,通过写作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接下来是一篇精彩的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一
今天阳光灿烂,我们五年级的全体师生来到了洪江市黔城区的芙蓉楼。
一下车,我们就直奔芙蓉楼而去,进入景区,热情美丽大方的导游小姐向我们芙蓉楼的历史:“芙蓉楼是一座江南古园林建筑,占地面积达4250平方米。是为了祭奠王昌龄修建而成的。”跟踪着导游,我们首先参观了记事碑廊,记事碑廊里记载着许多书法家的字。有书法祖先顔真卿的、有王羲之的、还有枊公权的呢!有些字写得行云流水;有的写得笔直到位;有的歪歪斜斜、大大小小,别具一格。对我这种喜爱书法的人来说,真是一次不小的触动啊!随后,我们又参观了“长寿木纹石”。据说这块石头从水中捞起的时间已经有2。5亿年的寿命了!导游说,“摸摸它可以长寿、永远不老哦!”大家感叹着,陆续上前摸了摸。特别是老人,摸了一遍又一遍,好象摸一次就可以多活一百年。走了两三分钟,我们来到了“八龙碑前”,在古时候,只有考上了状元,都能踏过这碑去见皇上。天子贵为龙,而且上九条龙。状元就是八条龙。可想而知,当年考上状元是多么受皇上的器重。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王昌齡与好友饮酒作诗的地方——“宇翠楼”。“宇翠楼”三个字是用篆体书写成的,十分大气。听说,当好友辛渐离开时,王昌齡站在“宇翠楼”的第二层与他挥泪告别,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原来,这千古佳句就是在这般情景之下创造的。后来,诗人死了。“宇翠楼”因年久失修,毁于烟火中。于是,后人为了祭奠他,重建了“宇翠楼”,并将王昌龄居住的这块园林命名为“芙蓉楼”。
参观后毕,我登上返程的大巴,望着芙蓉楼,我仿佛看到王昌龄正挥泪告别着辛渐。他的心是那么晶莹剔透、那么清正廉明好像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渐行渐远的女性主义的表演特征的艺术论文。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质量。
浅谈丰子恺《渐》及“大人格”的内涵。
天气渐冷发给朋友的问候语。
女性的政治改写。
甲状腺手术颈丛麻醉应用地佐辛的临床分析。
关于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中隐秘创作意图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二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慢慢变黑了。窗外寒风呼啸,刺人骨髓,伴随着凛冽的西北风,冰冷的雨水也淅淅沥沥的洒落下来,落在波涛起伏的江面上,打在步履匆匆的路人身上,路人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缩了缩脖子,不由自主的加快步伐,继续向目的地跑去。
此刻,诗人王昌龄和好朋友辛渐坐在“芙蓉楼”酒馆里,就着两个小菜,满腹忧伤的喝着酒。随着大半壶老酒下肚,王昌龄的愁绪也越来越重,心中暗暗想到:明天,老朋友辛渐就要离开此地,返回洛阳。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又想到自己虽然在吴地生活了这么多年,但回想当初为了承救日渐没落的国家,自己舍弃故乡和亲朋好友来到这里,这些事情就像昨天刚刚发生一样,时常在脑海中闪现。纵然现在自己面临各种不利的舆论,但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仍是那么强烈,而这一点,只有辛渐最清楚。
想到这里,诗人斟了满满两杯酒,说道:“辛兄,你我饮了此杯,就当为你饯行,祝你明天一路顺风。”说完,王昌龄率先把酒喝了。辛渐满含忧伤的说道:“好吧,多谢你的好意,希望你也要珍重。我知道你的心里,装着我们的国家。”然后也是一饮而尽。
王昌龄听到这句话,禁不住双目含泪,悲伤的说道:“辛兄,明天你回到洛阳,朋友们如果问到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虽然我已经渐入暮年,但是我爱国的热情,就像玉壶的冰一样,晶莹剔透,丝毫不变。无论有什么困难,我都热爱我们的国家。”
窗外,风似乎没有那么强了,雨也变小了。苍天好像也感受到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心。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三
那天夜晚,长江上秋雨绵绵。而明天,王昌龄在芙蓉楼给好友辛渐送别。
“朋友,一路保重!”王昌龄含泪说道。“再见!我会记得你的。”望着辛渐远去的背影,王昌龄热泪盈眶。一阵凉风飘过,落叶纷纷飘落。辛渐回过身来,颤抖地说:“还有什么事要转告洛阳的`亲友吗?”王昌龄含泪说道:“如果罗样的亲友提到我,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晶莹剔透。”
辛渐渐渐走远了,模糊的背景渐渐消失在了旷野之中。山,也那么寂寞、孤独。王昌龄心想:辛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这里还有一个朋友,一份海枯石烂也改变不了的友谊,一颗永远惦记着你的心。
王昌龄回到家里,提笔便写下:“芙蓉楼送辛渐”。行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四
一个寒冷的夜晚,冰冷的雨水滴落在江上,漾开了一圈圈涟漪。这冰冷的雨水啊,也落在了我的脸上。我正快马加鞭赶往吴地,我要去送别我的挚友---辛渐。
官场坎坷,人生无非也是这样。我俩接二连三地被贬官,现如今,我唯一的朋友也要离开我去洛城了!心中的愁绪丝丝缕缕冒出来,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芙蓉楼。
平明的芙蓉楼无比美丽,可我却无心观赏这美景。因为再过一会儿我就要送走我的朋友辛渐了。辛渐啊辛渐,你是否知道,送走了你,就等于送走了所有人。如此之大的吴地,就没有我的朋友了!我就会像北方的楚山一样孤独地生活下去。即便有万般的不舍,我终究要与你分别。你登上芙蓉楼,眼含热泪,对我说:“来,今日咱们痛饮一番,一醉方休!”“好!”我们喝了一杯又一杯,终是醉了。
我含含糊糊地说:“辛渐兄,我送你一支杨柳,再敬你一杯酒!”你微微一笑,喝了最后一杯酒,回首也折下一根柳枝递给我:“时间不早了,我也该走了,你要多保重,咱们后会有期。”看着你走出几步又回首:“倘若你在洛阳的亲朋好友问起我你的近况,我该如何回答呢?”我看着他没有回答,转身写下了一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渐行渐远的女性主义的表演特征的艺术论文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质量
浅谈丰子恺《渐》及“大人格”的内涵
《村居》改写作文【精】
天气渐冷发给朋友的问候语
女性的政治改写
游园不值的改写作文
木兰诗改写作文【推荐】
木兰诗改写作文【热门】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五
古时候,唐朝有两位既是同乡,又是好友的诗人,他们就是王昌龄和辛渐。
他们一见面,就泡杯热茶,在一起,有写不完的诗,作不完的画,感情极其深厚。
王昌龄虽然满腹经纶,学高八斗,才高一丈,但一生官运不济。虽进士及第,博学多才,二次登科,但由于不倚才清高、不随波逐流、不攀龙附凤、不阿谀奉承,两次被贬,这次被贬到江宁当个县丞,且一做就是七八年,毫无升迁之望,心情十分凄苦悲凉。难得有像辛渐这样的好友,千里迢迢从洛阳到江宁来看他,当辛渐要离别时取道运河水路北上洛阳时,王昌龄远行一百多里,从江宁一直送到润州芙蓉楼。
在秋寒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十分清冷。明天,王昌龄就要在芙蓉楼给好友辛渐送别,清晨,当第一丝的曙光划破了黑暗时,王昌龄怀着沉重的心情起床了。他的心情非常低落:辛渐去了洛阳后,还会回来看望我吗?到了芙蓉楼,王昌龄和辛渐相对无言,倚窗而坐,不禁热泪盈眶。王昌龄多么想留住辛渐啊!朝夕相处了这么久,友谊天长地久。难道就这么一走了之?“朋友,一路保重!”王昌龄泪水长流。“再见,我会时常挂念你的,”王昌龄一把握住了辛渐的手。一阵凉风飘过,落叶纷纷飘落,辛渐回过神来,颤抖地说:“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打听我的情况,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晶莹剔透,未受功名利禄等世俗玷污。辛渐慢慢走远了,模糊的背影消失在旷野之中。山,也那么寂寞,水,也那么孤独。王昌龄心想:“辛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我这个朋友,一份淡如水的友谊,一颗永远惦记着你的心。”
王昌龄回到家里,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提笔写下了的“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六
夜晚笼罩着吴地润州,大雨还在不停地下,到处一片灰蒙蒙的,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第二天清晨,雨后的楚山孤山兀立,王昌龄来到楚山前的芙蓉楼去送他的好朋友辛渐,因为辛渐马上就要从润州去远方的洛阳了。临走前,王昌龄红着眼睛对辛渐说:“辛渐啊,你是我的最好的朋友。如果你去了洛阳,遇到了你的老朋友,请你不要忘记我;如果你去了洛阳,遇到了你的兄弟姐妹,也请你不要忘记我。我就好像是你的亲人,请你记住我。”
王昌龄过了一会儿,又悲伤地说:“你回到洛阳,遇到了我的亲戚和家人,如果他们问起我,那么请你告诉他们,我在润州当了一个小小的官,所以不能过去看他们了。”
王昌龄想了想,又说:“你要对他们说,王昌龄的心就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高雅无瑕。”
说完,王昌龄就牵着辛渐的.手,两个人找了张桌子坐了下来。王昌龄叫来店小二,要了几个下酒菜和几碗酒,两人开怀畅饮,一起谈论了一些难忘的往事,最后两个人才依依不舍地分别了。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七
那天夜晚,长江上秋雨绵绵。而明天,王昌龄在芙蓉楼给好友辛渐送别。
“朋友,一路保重!”王昌龄含泪说道。“再见!我会记得你的。”望着辛渐远去的背影,王昌龄热泪盈眶。一阵凉风飘过,落叶纷纷飘落。辛渐回过身来,颤抖地说:“还有什么事要转告洛阳的亲友吗?”王昌龄含泪说道:“如果罗样的亲友提到我,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晶莹剔透。”
辛渐渐渐走远了,模糊的背景渐渐消失在了旷野之中。山,也那么寂寞、孤独。王昌龄心想:辛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这里还有一个朋友,一份海枯石烂也改变不了的友谊,一颗永远惦记着你的心。
王昌龄回到家里,提笔便写下: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窗外迷蒙的雨滴滴答答的下着,笼罩着整个吴地江天。窗外的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秋雨的寒意不仅仅弥漫整个江城,更沁透在王昌龄和辛渐明天一早就要惜别的两位朋友心里。清晨,天色已亮,一夜都没睡好的王昌龄睁开朦胧的双眼,心情无比沉重,为什么又要分别呢?王昌龄赶到芙蓉楼,看到辛渐凄凉的背影,让他的心无比的寒。友人辛渐要回到洛阳,与亲朋好友相聚。他想:我何时能还乡呢?辛渐转身的热情问候让离别黯淡的气氛九霄云外。送走好友辛渐,只剩下楚山的孤影和他做伴。孤零零的王昌龄望着对面的楚山,哀叹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世间为什么要有分离?”看来只有你楚山矗立在苍莽平野上坚定不移。
在他们道别时,两人已是热泪盈眶。辛渐拍拍王昌龄的肩说:“又要分别了,人虽分离了,但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王昌龄忍着快掉下来的泪,把辛渐拥在怀中。想着自己被人诬陷的一些事会传到洛阳亲友耳里,慷锵地说:“如果亲友们问起我的状况,就告诉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晶莹剔透,永不改变!”辛渐的背影渐渐消失,王昌龄望着小时的背影,寂寞感油然而生在他的心头,作诗的灵感也涣然而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民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迷蒙的烟雨,仍然弹奏着无比伤感的曲子。空气中,满是淡淡的离愁。吴地的一家酒馆里,一盏灯彻夜未眠。我和辛渐在那里一直饮酒,为他饯行。再多的酒,也浇不散彼此离别的伤感,浇不散那股淡淡的离愁。
朋友啊,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不能和你一起走,你可知我的内心是多么的凄凉、孤寂!如同那挺拔的楚山,即使再高大、再雄伟,也没有群山陪伴,是那么的形单影只,那么的孤寂、无乐!
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把我的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朋友啊!此情此景,我纵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言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也模糊了你的眼睛。不久,你将踏上归途。我,将会独自留在他乡,只能思念那远在天边的故乡。
在此,我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朋友啊,请你珍重,珍重!
如果,亲人们询问我的情况,请你务必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同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会保存一颗高尚纯洁的心,一定会为官公正廉明、两袖清风,一定会坚贞不屈地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绝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
抬起头,看着朋友那双发红的眼睛,握住那双颤抖的手,耳边突然萦绕起那忧伤的乐曲,在朦胧的烟雨中渐飘渐远。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八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第一课时。
一、以情导入:
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集体诵读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诵读,默写。
拓展: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十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平明送客,临别托意。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十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地。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苎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十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注释。
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人物介绍。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文档为doc格式。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汇总13篇)篇十三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