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份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一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设疑自探。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1.简单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缘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这天,他们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互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单独的。尽:消失了。唯:只。这三个字汇聚而成一种浓浓的惆怅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二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三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1第一学时。
一、导入。
1、师:今天的课让我们从一首歌开始(播放《送别》)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生回忆背诵)。
2、师:这些都是送别诗。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
师: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我们要学的20课就安排了两首很有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好吗?(生答好)。
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注意“陵”的右下部是折文。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补充课件)。
师: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
师:广陵了解吗?
生:广陵就是扬州。
师:是!扬州在汉朝时叫广陵,之后两种叫法都有了!
生:扬州很美!
师: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课件)。
生: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
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城——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读诗。
1、课件播放全诗。
2、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师:刚才老师看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些让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那我先来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谁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得飞快。
生:读诗。
师:你读的时候注意到了用不同颜色表示出的生字,读音很正确,还注意到了古诗的.停顿,相当不错了。
谁还愿意读?
生:读诗。
师:你不仅注意了停顿,而且很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可以当小老师了。
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
师:看来大家读得不错,一起来。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师: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先自己学一学,等会,把你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把你能够解决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学生自学古诗。
3、汇报:(根据学生的问题和汇报内容随机调整讲授内容的顺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提出问题。
师:真了不起,学贵有疑,这么多问题,我们着重来看烟花三月啦,天际流啦,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体会一下诗句的内涵。
(1)故人西辞黄鹤楼。
生解释。
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凤凰城)。
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2)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刚才有同学问道“烟花三月”的理解,谁来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生:“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美景。
生:三月是我们农历的三月,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鲜花盛开的春季。
师:四月份的确是春意最浓的时候,咱们唐山春天有什么花?怎么美?说说看。
生:四月有蔷薇。
生:公园里,马路边鲜花又多又艳。……。
师: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
生:“烟”还有可能是雾气缭绕,雾里看花,有种神秘感!
师:老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的世界,让我们去看一下烟花三月的景像。(课件)。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生:五彩缤纷。
生:万紫千红。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扬州有吗?(指板书)。
生:武汉也是。
生:路上也有。
生:(生读,节奏稍快。)。
师:从你的读中,教师仿佛看到花朵啦,但还不够多!
生:(生又读,节奏放慢,较有感情。)。
师:这回老师仿佛看到一大片花了,能不能让大家仿佛看到看不尽、看不透的阳春烟景。
生:(生多人读。)。
师描述: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让我们来看诗的三四句。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
师:“碧空尽”怎么理解?
生:船消失在天水相接的尽头了。
师:尽是消失的意思,是不是像现在的大轮船一样,“呜——”很快就消失了?
生:不是。
师:从哪儿看出?
生:远影。
师:解释一下。
生:船划起来较慢。
师:说明目送的时间长。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
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再看课件,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在船上渐行渐远的孟浩然面对与自己依依不舍的李白,此时会怎么想?模仿《赠汪伦》的后两句。江南三月美如画,不及李白送我情。
生1:(拱手)今日相别,何日再见!
生2:(略带悲伤)朋友,一路走好!
生3:(深情地)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啊!
生4:(自信地)后会有期!
师:是呀,今日相别,后会有期!可是,相见的日子遥遥无期呀!
4、有感情朗读古诗师: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看视频。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让我们再次读起这首诗。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指名背诵)。
师:古诗读起来有韵味,唱出来就更有韵味了。(跟随课件唱古诗)。
五、总结。
1、师:时间真是飞快,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短暂却又弥足珍贵的40分钟已经接近尾声。你们的朝气蓬勃,你们的乐观向上让我如此难以割舍。分别在即,老师也想赋诗一首表达此时心中的感受:
金秋时节实小逢,吟诗学赋乐融融。童心稚语留心中,依依不舍师生情。
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两句话表达一下心中的感受么?能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最好。
生:(学生汇报)。
师:好了,感谢同学们的深情厚意,最后,老师老师要将学习古诗的方法送给大家作为礼物,(课件)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学习更多的诗词,感悟更多的人间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五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凄婉.这首诗写道: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历尽坎坷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采,送别诗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心境与诗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其四.
情意深挚,是这首送别诗的第二个特点.宋方回论李白诗曾说:“最于赠答篇,肺腑见情愫”(《杂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情惊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有本作“孤帆远影碧山尽”,或“孤帆远映碧山尽”.但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说,还是通行本的文字最为贴切.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而“孤帆远影碧山尽”,以山做参照物,诗人与孤帆的距离便受到限定.若把“远影”改作“远映”,更将船行的情景坐实,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题为《送别》的诗中曾写过这样类似的诗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虽诗语较“孤帆”两句更为质朴,情绪也较低沉,但以此为注脚,正可体会李白的思维方式与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底韵.
更多。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六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2、解释题意。
3、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学过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诗句给大家听听。生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回顾以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文的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朋友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师简单介绍“文包诗”这种体裁:本课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体裁,在这里结合课文对此作一介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并熟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饯行伫立凝视暂时孤帆唯见。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
通过刚才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一些句子的朗读。
如: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四、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如还有一些句子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
(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也要做到正确书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些生字。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课后习题)。
1、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思考:在写每个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个生字生先说,教师进行总结,范写。
如:孟:上下结构,“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横一样长。
饯:左窄右宽,左边“饣”的横钩不宜长,竖钩的竖稍长,右边的二横稍短并略向上翘,撇画要放开,落笔在竖提的交界处。
酒: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第六笔不连左右,最后一横既连左又连右。
饮:左部与“饯”的左部一样,右部第三笔撇要对准上面两笔相连处起笔,竖撇,撇到竖提交界处。
暂:上下结构,“车”和“斤”要紧凑,“车”的末笔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间一竖直,右部的“凡”的撇为竖撇。
脍:左窄右宽,左边的二横连左不连右,右边的“人”的撇、捺要放开。
炙:撇和横撇稍平,下面“火”的点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宽,左边的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的第一个撇是平撇,第二个是竖撇,竖提的竖要稍长,捺要竖一点,成一弧度捺下来。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
(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后也有这样的练习,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当然学生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去完成。
这些生字的出现可用多媒体出示,这样就更形象、生动了。)。
五、布置作业。(课外)。
体会人物感情,练读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八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一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
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
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
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
生:是。
师:是吗,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无语)。
生:去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
师:“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
生:出使。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明白了吧?那么说说看,题目的意思是谁送别谁去哪里?去干什么?第一首是——。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
师: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题目。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歌,读两边,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
生:朗读。
师:我想请两个同学来读这两首诗歌。
生:朗读。
生:是早晨下的雨。
师:对呀,早晨下的雨就叫——。
生:朝雨。
师:那晚上下的雨叫——。
生:夜雨。
师:那傍晚下的雨叫——。
生:(无语)。
师:暮雨。一起读这句诗,要读“zhao”
生:朗读。
师:另一个字是“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一起读。
生:朗读。
师:古诗光是这样读,还不行,还要要读得有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这两首诗。(范读)下面,请大家先看看下面的注释,想想诗歌的意思,想想诗歌带给你的感觉,再大声地朗读两遍,要读出韵味。
生:朗读。
师:我还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生:朗读。
生:很久。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说朋友的船都看不到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说明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着。
生:孤帆远影。
师:孤帆就是——。
生:孤零零的一条帆船。
师:什么的远影?
生:船的远影。
师:一条小船越去越远了,只剩下了一个影子。到最后连影子也没有了,只看到了——。
生:碧空。
生:长江。
师:江水流到哪里去?
生:天边。
生:长江中一条小船越去越远,看不见了。
师:你来读读“孤帆远影”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够远吗?再远一点,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你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小船越去越远了,长江水向着天边流去。
师:你来读读“碧空长江”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够长吗?长江一直流到了天边啊,再长一些,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那幅图画了吗?我们一起朗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
生: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
生: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
生: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
……。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为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十二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孤帆远影碧空尽”意境热烈。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726年(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广陵,到北方的汝游玩。之后到达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的`特色。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孟浩然、李白的交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三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诗人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他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孟浩然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时,孟浩然乘舟远行,望着自己的好友乘舟渐渐消失在天际,李白情不自禁地低声吟诵出这首千古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文背景。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热烈。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726年(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广陵,到北方的汝游玩。之后到达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十四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十五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十六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重要词义。
之:去、到辞:告辞、辞别烟花:形容花开得茂盛,像浮动的烟云。
尽:完唯:只。
(2)诗文解释。
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后两句的解释特别重要)。
(3)诗文赏析。
1)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2)孤帆:并不是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在那只帆船上。
3)“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神秘巧妙地展现出来。
(4)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前两句写事,后两句写景,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知识拓展:
1)中国三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
2)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我们还学过他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
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七
关于广陵(扬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北岸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春秋末,吴于此凿邗沟,以通江淮,争霸中原。秦置县,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以广陵县为治所,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西晋沿魏设广陵郡,隶徐州。初治淮阴,后移治射阳(今江苏宝应东)。东晋还治。广陵郡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城南四十里江滨有瓜洲镇,系扬子江中之沙碛,因其状如瓜而得名。长江自西北六合县流入,南对丹徒县之京口,两城隔江而对,南北呼应,共同构成拱卫上游京都建康的重镇。江面原阔四十里,后逐渐狭窄,至南北朝后期只阔二十里左右。东晋谢安镇广陵时,于城东二十里筑垒,名曰新城。新城北二十里有埭,是谢安为挡水在邵伯湖边所修的土坝。后人将谢安比作周代燕国的召伯,称此埭为邵伯埭。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六年(225)伐吴,登广陵故城,临江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东晋时,以广陵控接三齐,青、兖二州刺史皆镇于此。咸和二年(327),苏峻、祖约之乱爆发,时郗鉴以都督青、兖二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加领徐州刺史镇广陵,遂自广陵起兵平乱。太元二年(377),谢玄为南兖州刺史,将南兖州军府从京口移至广陵,召募侨民组建北府兵。东晋南朝,因中原乱离,流民南渡,常置侨州郡于广陵。宋元嘉八年(431)于广陵郡置南兖州,齐、梁沿袭。北齐改为东广州,陈朝恢复为南兖州。北周灭北齐后改为吴州,仍为军事重镇,设置总管统领。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后改为江都郡,太守秩与京尹同。隋炀帝杨广数至江都,欲迁都于此。唐时先后改为兖州、邗州、扬州,后又改为广陵郡。
关于李白。
关于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十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十九
在三月的一个晚上,李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因为他得知好朋友孟浩然要在这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扬州了。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起来了,来到黄鹤楼,亲自摆下酒席,为孟浩然送行。
孟浩然到了黄鹤楼之后,李白就满脸忧伤。他遗憾地说:“你要去扬州了,我舍不得你呀!”
孟浩然也很伤心,说道:“我们一分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了。”
是呀,我很舍不得你。李白悲伤地说:“如果你回来了,我再邀请你来黄鹤楼饮酒!”
时间不早了,去扬州的船也要起航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多保重啊!”
看着渐渐远去的帆船,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江风把他的长袍都吹乱了。李白看着滚滚的江水,在心里对孟浩然说:“如果你回来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再来喝酒,写诗。”
这时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怎么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案(专业20篇)篇二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