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和特色,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一
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求职态度,积累求职与创业的基本能力。有学者认为,在设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凡是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都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根据该课程性质,评价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对课程在内容选择、课时设置、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认知层面的评价,即该课程学业成绩评价;三是对学生技能层面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通过实习、实践与求职、创业互动中积累的经验等评价。总之,教学质量评价对象的选择要突破传统,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力求对课程教学效果做出全方位、立体式的诊断。
3.2评价主体多样化。
3.3评价方式科学化。
因该课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多样,使得评价的方式必须做出改革,以适应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除了利用传统定量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外,更应本着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自身成长需要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自我反思、实践效果评估等定性评价方式,充分尊重教师个人教学特点与学生个体差异,建立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集中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全方位诊断课程教学效果。同时,要积极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集成化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3.4评价结果导向化。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因此,评价结果要突出导向与激励功能。除了要以科学适当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受评价者外,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还应制订相关政策,分类设立教学型与科研型等不同类别的教师岗位,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的权重,以提升任课教师教学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路军.高等学校课程评估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二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呈现,民族民间美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映射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壤上的民间美术不仅表现本民族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审美理想,而且经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浸润,已经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征。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利用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偏颇,导致了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理想与文化价值的失落。
一、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民族民间美术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因为人的情感需要它,人的心理需要它,我们走向未来需要它。”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间美术因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产生出鲜明的美感特点,质朴与淳厚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在我国广大农村中,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是人们生活与情感传达的重要文化载体。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的民间年画,无锡泥人,陕西、河北、山东的剪纸与民间玩具、皮影,户县、金山、邳州的农民画与舟山渔民画,充分发挥了渔民和农民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富有民族特色与充满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2.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冲击着民间文化,使民间美术处于逐渐被遗忘的角落或部分慢慢地枯萎与变异。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中击下,已造成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老土文化,只有现世的文化才是有价值的先进文化。令人感慨的是,这种思想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市场。这正是作为民间文化重要一脉的民间美术逐渐消亡的社会背景和重要原因。这样的消亡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靳之林教授前对全国的皮影进行考察时,还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与平原的城乡,现在剩下的民间皮影班还不到250个。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活动方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表达着人们的审美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国家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普遍性存在着。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当前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对逐渐衰微消亡中的民间艺术来说,无疑是必须的,它将对民间艺术的延续起到一定的传承。
二、美术教育――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
1.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大环境。
随着我国对民间艺术保护意识的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培育了良好的人文大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与古琴名列其中,使得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近年来,国家下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华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专门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心。由过去民间自发组织的抢救和保护活动已经发展为政府出面的工作,此项工作无疑对民间艺术的`消逝起到了遏制作用。第二,教育部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中的民间美术内容要达到课时总量的10%一20%,体现民族特色,充分发挥我国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个规定为民间美术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三,教育部在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等目标,这对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学校美术教育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第四,民间美术渐渐走进了主流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者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精神结构,使民间美术能够多元化、全方位地发展,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态势。第五,中央美术学院正在进行民间美术教育试点,虽说是个案,但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编写各具特色的本土美术教材。
民间美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传达着人们美好情感和审美情趣。但是,这种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显现,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而美术教材的编写无疑承担着这样的任务。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对本土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完整地把握民间美术的艺术精神,统筹地安排教学大纲与内容。现阶段教育部门虽没有一本完整的民间美术教材,但随着民间美术在现行美术教材中的比重加大,客观地讲,几年以后将会出现民间美术教材。我国已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出编写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目前,部分省教育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在现有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正在逐步加大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内容上的比重,教材中主要渗透了民间工艺、剪纸、年画与渔民画等一些民间美术内容。可以设想,今后省级美术教研室和部分学校将会组织专家,利用民间美术的资源编写乡土教材或校本教材,这将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美术的开展。也可以看到,对于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一是给予民间美术以一定的课程地位,也可以把它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二是给美术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参考依据,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实施课程教学。三是教材的编写为学生提供了民间美术学习的方法,也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有助于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美感与精神。
3.优先在优势教育环境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育的途径,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艺术浓厚的地区。艺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对艺术影响于社会的认识程度较高,因此比较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与进程。而文化艺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也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最终目的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利用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首先成为可能。其次,拥有民族民间艺术的地区,也为其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平台。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各种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我们人类精神所需要的,也会以宽容心来对待艺术,认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同样具有价值,不会厚此薄彼,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北京石景山区是一个民间文艺浓厚的地区,中国民协在此创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正是以学校的形式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并为民间文艺铺路搭桥。
4.民族民间美术产生新的生命力。
当前,民间美术只有通过转化角度与通道,由此获得新生的可能。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无疑是一个落脚点,特别是在大学的文化情境中。而大学是主体教育,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艺,把握民间美术的民族精神,才有可能为民间美术做出实质性贡献。当然,随着艺术传承对象的改变以及教师对艺术精神的理解,势必产生不同于以往作品的形式美感与审美需要。在这里,民间美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美术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激发者和信息的呈现者,教师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达到对民间美术整体、辩证、动态的综合把握,应要求具备一定的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的知识,并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准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表述相关问题。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融合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电台、录像、多媒体、互联网等)来推广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这种新的融合不仅给艺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艺术提供了新的形式。应该看到,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重新进行融合、改编与创作后的新民族民间美术,必将会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论中国民间芙术[j].造型艺术.2003,(6)2―4.。
[2]张伟.现代化浪潮下的年画走向[j].美术观察,2005,(2)11―12.。
[3]董春雷.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文艺研究.2005,(5)146.。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三
抗震设计标准在桥梁工程抗震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历史中,众多专家以及技术人员得出一个结论:在遇到较小规模的地震时,桥梁不易发生损毁,中等规模地震发生时,桥梁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结构性损毁,但是若地震规模较大,桥梁结构将会受到极其严重的损毁,从而对桥梁整体构造产生致命性的打击。因此,专家在进行桥梁工程抗震设计时,要考虑到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等级。因此,在进行桥梁工程抗震设计之前,要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考察,并且桥梁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1]。在进行抗震设计标准的确定时,要分阶段进行考察,同时,标准的制定要随着桥梁施工实际状况及时作出调整。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关桥梁设计人员要不断对桥梁设计规范进行补充、发展,制定新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创新。
2.2延展性和位移设计。
传统的桥梁工程在进行防震设计时往往将强度设计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从一方面来看,保证和提高强度设计有利于增强桥梁的抗震能力;但从另一方面看,强度指标并不能完全体现桥梁的抗震性能。因此,在进行桥梁工程抗震设计时,还要考虑桥梁的延展性和位移设计。在进行桥梁的延展性和位移设计时,要使用非弹性的结构参数加以辅助,同时,设计时也可利用位移直接作为设计参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师要不断对位移参数进行丰富,不仅增强桥梁工程的强度性能,也要把桥梁的延展性和位移作为设计的重点。
2.3减震和耗能设计。
桥梁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其材料的消耗,这不仅关乎桥梁建设的成本,也直接关乎桥梁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抗震设计方面,桥梁的减震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未来的桥梁设计应该将减震性能的高低作为衡量桥梁工程抗震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相关设计人员要在节省施工设计材料、原料的同时,增强桥梁的减震性能和减少耗能。
2.4构造细节。
就目前我国桥梁抗震设计发展现状而言,桥梁抗震设计中的许多细节还不能加以数据化、具体化,影响了桥梁抗震设计的精度和准确性。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对桥梁的抗震设计的细节提出了详细地要求,并对细节设计进行了量化,制定了构造细节模型。例如,衬砌工作作为桥梁工程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设计人员要足够重视,提高衬砌设计水平,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止衬砌受到腐蚀,同时对于衬砌出现的结构性问题要进行及时解决[2]。当衬砌已经无法满足抗震的要求时,要及时进行拆除或直接注入注浆以提高衬砌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整个桥梁的稳定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相关技术研究人员要加强技术研究力度,从抗震设防标准、延性和位移设计、减震和耗能设计、构造细节、桥梁结构基础抗震设计等方面对桥梁工程抗震设计进行创新,以此增强桥梁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隐患,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陆本燕.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桥梁结构性能量化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
[2]张煜敏.公路梁桥位移型抗震分灾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1。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四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员工职业发展,希望通过为企业内部各类人才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促进其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从而实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帮助企业在未来更广阔的竞争中胜出。但是,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才能确保设计的职业发展通道既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原理,又符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管理基础。
1.通道层次原则。与组织设计中存在管理层次原则一样,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也存在着层次原则,但两者并不相同。在组织设计中,由于管理幅度的存在,管理层次的问题自然就显现出来。管理层次原则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管理层次对权力流、资源流、信息流的影响,如果因为层次增加而对上述方面的负面影响大于管理幅度增加的影响,则应减少层次,增加幅度。而通道设计的层次原则是指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既要考虑设计足够的层次,为员工提供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又必须避免层次过多导致的职业发展晋升的激励力度不足,从而无法达到设计的初衷。一般来说,包括职业发展的职等与职级,设计5至15层较为合适。
2.通道宽度原则。通道宽度是指设计的通道总的.数量,一般以职业发展序列的数量来衡量。这一点和管理幅度比较类似。管理幅度原则是要求各个管理岗位所控制的管理幅度要适当,但每个层级最适当的管理幅度并无一定的法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将军汉弥尔顿依据军事组织的历史得出结论,认为管理幅度应在3-6个人之间。而著名管理学者厄威克说:“对于上级当局来说,理想的下属人员是4名。而在委派的职责是执行具体的任务而不是监督别人的最基层中,这样的数目也许是8个人到12个人……”。美国管理委员协会1951年对1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表明,总经理下属人数从1到24人不等。在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宽度时,过多过细的通道会导致管理工作量增加,很有可能出现一个通道只适合一两个员工的情况;又不能设计太少的通道,使得通道内的人员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均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员工职业发展序列,以3至5种为宜,最多不能超过8种。
3.不破坏直线职权原则。要严格区别职业发展通道与直线职务、岗位职责之间的关系,新设计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不能破坏企业原有的直线职权关系。员工的职业发展等级得到晋升,只是表明员工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员工对企业可能的贡献变大,但是并不意味着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变化。当然,随着员工职业发展的提升,员工可以在工作中来指导较低职业发展等级的员工。严格避免因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而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破坏统一的指挥和命令关系。
1.合理设计职类、职等和职级。
职类也叫职业发展序列,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职位一般可以划分为管理类、生产类、技术类、营销类、行政辅助类等等。在合理划分职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划分职业发展等级。一般情况下,每一职类可以先划分为三至四个职等,例如高级、中级和初级;然后在每一职等内部可以设计相应的职级,如1级、2级、3级。具体的职业等级称谓根据企业和职业发展序列的不同而不同。
2.设计每一职等相应的内部任职资格。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员工的能力发生了较大的质的变化,其职业发展应该提升一个职等;而只是有了小的、量的变化,则可以提升一个职级。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应该设计出每一职等的任职资格,并且在员工跨职等晋升时进行资格审查。
3.设计理论晋升速度适中的职业发展晋升办法。
一般来讲,职级的晋升可依据员工年度综合考核结果来实施,例如:年度考核结果为“卓越”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5%以下),直接晋升两级;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15%左右,直接晋升一级;年度考核结果为“称职”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75%左右,累计三年可晋升一级;年度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不设比例,职业发展等级降低一级。
根据年度考核,员工到达该职等最高一个职级,需要晋升至下一个职等时,除了要满足考核的晋升条件外,还必须进行资格审核,必要时进行人数限制,确保较高一个职等的权威性。
4.设计出员工跨序列发展的流程的管理办法。
一般来讲,员工在进入公司之初,就应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序列;但为了加强员工培养,往往需要对员工进行跨序列的锻炼;另外,也会由员工因为个人兴趣或者其他的原因,希望调整职业发展序列,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跨序列发展办法。一般来讲,对于非管理序列间的跨序列发展,公司在保证有关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允许经审核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的申请者进入新的序列进行发展。
三、实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配套改革要求。
1.绩效考核改革。
如上所述,如果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在职等、职级的晋升时要使用绩效考核结果,因此就必须相应调整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确定各种考核结果的比例。这是因为,考核结果的等级或比例将会导致员工职业发展等级过快或过慢地晋升。例如,如果优秀比例增加,则可能导致过多人过快地晋升,使员工较为容易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等级,从而使较高的职业发展等级贬值;如果考核结果优秀、良好比例太少,则员工只能按照理论最慢的速度晋升,晋升至最高等级几乎没有希望,则将极大打击员工积极性。
2.薪酬体系改革。
员工职业发展实质是能力的提升,相应也必然要求薪酬的增加,否则职业发展通道的晋升将仅有象征意义,其激励能力将大打折扣。这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薪酬改革,将现有的以职务/岗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建设为以员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3.干部任用机制改革。
在对管理通道的设计中,一般也应提出一些退出管理通道的机制,例如某企业就提出了如任某一职等达仍无职等晋升机会者,则需离开管理通道,回到其进入管理通道前所在的通道,并定级为相应的职级。根据这项制度,如果有一名员工担任人力资源部经理长达10年但仍未获在管理通道的晋升机会,则将会遭到免职,回到其担任管理职务之前所在的通道。这些要求,都对干部任用进行了约束,并建立了退出机制,这必将要求干部任用机制进行相应调整。
4.组织与人员保证。
实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改革,必将带来一定的管理工作量,因此要想真正完成该项变革,则必须在组织与人员上给予保证。实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改革的企业成立员工职业发展委员会,人员由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人力资源部长等人员组成,负责审核、审批员工职业发展问题;另外,应该在人力资源部设立绩效考核与员工职业发展专责,专门负责员工职业发展信息统计、汇总、办理晋升登记、晋升公告等。绩效考核与员工职业发展专责的职业发展具体事项的办理由员工职业发展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
企业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必须遵循职业发展通道层次原则、宽度原则和不破坏直线职权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要合理设计职类、职等和职级,设计每一职等相应的内部任职资格和晋升速度适中的晋升办法,并且要设计出跨序列发展的管理机制。另外,在实施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改革时,还必须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调整公司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五
1995年,日本阪神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日本有关建筑设计技术人员对结构性抗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房屋设计或桥梁设计中,日本就十分重视结构抗震这方面,并重新编写了桥梁设计规范,以防止在发生地震时,桥梁发生倒塌现象,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与此同时美国也进行了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重新编写工作,新的设计规范在设计手法、设计思想、设计程序以及设计细节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对于增强桥梁抗震设计的规范性意义重大。我国也认识到了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要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修订了桥梁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结构性抗震的基本思路作为桥梁设计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利于实现桥梁设计的科学合理,减少因地震带来的桥梁损毁现象,因此,无论是哪一个国家进行的理论研究,都是以结构性抗震为理论基础的。桥梁的结构性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功能设计和安全设计。例如,在桥梁工程中防水处理技术是施工建设过程在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了桥梁的设计质量和安全使用。但是,在很多时候由于防水技术的落后,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漏水的情况,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另外,由于不合格防水材料的使用,也使得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漏水的现象。这时由于衬砌结构与地表土壤直接接触,在遇到水分等其他物质时,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使得衬砌结构被侵蚀,衬砌结构的损毁使得桥梁表面的保护膜被破坏,桥梁的稳定性也将受到影响。鉴于以上情况,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规范、提升技术要求的同时,应加强施工质量监管,与此同时还要提高桥梁的防震性能。在设计、施工阶段国家应结合地区实际发展状况及桥梁施工发展历史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施工人员施工过程、施工材料使用标准,加强建设行业管理等活动,增强施工人员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意识,规范地震事故预防措施。同时,桥梁抗震设计要结合实际的施工状况,以提高桥梁的.实际抗震性能。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六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现代社会分工中,各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经济原理则能够广阔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不同行业联系在一起。站在宏观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输送大量人才,确定研究对象及职业生涯发展展望,对优化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显著。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的对象则是经济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的高度开放,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面对wto。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市场更是面临着空前良好的发展局面,国际贸易的年增长量逐年攀升。加入wto,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得我国各个产业以及贸易体系得到更新,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资并购节奏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贸易涵盖面逐年扩张。基于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掌握国际外贸的理论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当中的各项基础法律流程、营销技术以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进行明确。在wto的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相关人才,当然也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完整性。
2、专业导航。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对象,并不单单局限于国内的`高校应届生,还包括联合办学的高级人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教育体系也逐渐走向开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会遇到较多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专业的冷热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人才,一直是当前的热点。这种人才,能够精通外语、国际贸易规则等,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3。专业培养。针对当前高校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上百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专业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以及实务基础。当然,在一些高校的专业改革当中,已经增加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使得该专业的学习更具特色。不但能够增强该专业类别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供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出价值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专业的适应性要求,发挥出就业适应能力与价值。该专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文理兼收、兼容并蓄。对个人的训练更加全面,既考验逻辑思维的训练,又形象地诠释整体思维的训练价值,经济类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够实现更积极的参与交流,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虽然在专业导航层面,涉及到的因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学生,但依旧需要对这一专业内容具备自身的摸索与探索,增加实用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已经十分广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该专业的重视度以及人才需求逐渐提升,成为一种全新的热门职业,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面针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方式进行具体阐述。
1、就业方向分布较广。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以及期货公司等,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经济部门。而当前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人民大学也已经给出相对乐观的回答。即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以及外贸机构等。同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等等,使得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
2、就业方式差异。就业方式差异方面的分析,主要是从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直接就业包括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外贸公司等直接的单位进行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当前现有的沿海城市当中,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良好,对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具有外贸自营权。而间接就业方面,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相关人才考取研究生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经济类专业的考研形式特别严峻,就业形式与其他专业类别相比较而言,能够发挥出就业价值。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探究,需要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视角下进行探索,深入探究内在的发展价值。当然,想要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可在内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基础之上,发挥出优势。
第一,内部条件方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思想上转变,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并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同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第二,外在条件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十分良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基于此,针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分析,世界经济已经被拉动。中国外贸以及金融也都已经呈现出复苏的发展趋势。同时,与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签订培养订单,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与构建。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战略高度建立企业合理的人才结构,制定中长期人才的需求计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活跃度、发展状态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知到社会形势,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就业机会,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反馈给社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国晖,吴易风。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政治经济学评论,,4(04):118―136。
[2]李红,邹月媚,彭慧丽。国际文化经济学:文化合作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j]。浙江学刊,,10(03):167―176。
[3]张卉。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技视界,,10(19):142―144。
[4]黄亚楠,华磊,饶武元。就业期望:经济学类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10(08):86―91。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七
论文摘要:体育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设施比较落后,不利于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职体育资源发展。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发展学校体育资源目的之一是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体育师资队伍是体育资源的核心因素,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通过调查,目前高职院校都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师资力量,师资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仍然存在体育师资高学历人才偏少,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抓好师资建设:
(1)成立师资建设委员会。学院分管体育工作的副院长任主要负责人,下设体育师资队伍领导小组,由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所在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对本学校体育师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和分析,包括教师年龄、职称、学历以及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等各个要素,掌握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依据。
(2)进行短期和长期师资建设规划。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增加经费投入,对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专业技术进行培训。
(3)进一步改革教师考核、聘任制度。抛开教师考核、聘任一味谈提高待遇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师考核、聘任办法,才能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满意度。考核结果一定要同教师的聘任、职务晋升、岗位津贴和工资待遇密切挂钩。
二、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体育教学采用的上课模式大多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便于组织,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资源利用率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式教学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运作方式,它是由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下,下设各种类型不同项目的单项俱乐部,各单项俱乐部有专职指导教师。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作方法是在每个学期开始前,体育教师把个人简历、特长以及所要开始的项目挂在校园网上,学校开放这个选课系统,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课时间以及对教师个人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选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愿望,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打破了班级和专业的`限制,使体育教学更加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要。
三、开发体育设施资源满足教学需要。
影响体育教学的首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要想改变资源不足的状况,我们要加强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加快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建设步伐,强化政府部门对高校体育设施体育经费的投资,改善体育场馆的数量与质量。各高校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有关规定与要求配备体育设施。其次,充分利用校内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地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购买活动体育器材,科学有效的使用。第三,充分利用大型运动会,集社会资金,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建设体育场馆,现在高校人数多,人均占有场地面积相对来说较小,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再加上资源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场地器材缺乏的状况。根据“一材多用,一材多能”的原则,充分开发现有器材的多种功能。现有器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用具的使用上想办法、出点子。同一块场地可以有不同的用处,不同的运动项目也可以使用同一块场地。
四、大力发展学校体育产业。
学校体育产业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体育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一体化经营的过程。学校体育走向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学校体育隶属于教育这一特殊性,使其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体制原因、经营人才缺乏、常规建设和思想意识等原因,使得学校体育产业化道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学校体育资源要利用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相关政策,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整合各种资源,推动、促进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各种体育资源的共享。体育资源的发展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具体措施如下:
(1)学校组建体育开发部门,或与社会力量联合成立体育文化服务公司。利用学校的师资、场馆、信息资源,按照市场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开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俱乐部要广泛吸纳社区居民积极参加,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居民经常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3)采取适当收费的方式,取得的经济效益一部分用作公司的运转;一部分用作场馆的保养、开发以及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教练员工资。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对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又补贴了教师和场地管理人员的收入,达到多方共赢的结果。
总之,高职体育工作者不仅自身要体现良好的素质,立足本职工作,把身体锻炼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还要改变传统观念,把体育的健身,健心,拼搏进取,把体育资源发展当作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进行关注。
参考文献:
[2]罗达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八
高职教育是培养和造就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应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应的职业运动训练,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岗位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职业性体育就是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据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而产生的,其注重的是在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与其职业特点相关的局部身体素质、实用体育技能、健身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性体育意识。因此,高职院校为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发展与要求,应从学生的职业特点出发,进行体育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性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九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因而国家教育发展中,应重视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就成人职业教育而言,要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者可采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够为学习者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而且可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对全面提高成人职业技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作用下,相关人员应采取促进成人职业技能发展的有效策略。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十
[论文摘要]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本文对外语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英语教师应该通过行动研究开展教学与科研。教师向研究型转化,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实现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
约翰考利尔(johncollier)最早使用行动研究这个概念。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lewin)是行动研究的又一创始人。他不但将行动研究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还对行动研究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行动研究予以解释,而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是凯米斯(kemmis)和麦克塔格特(mctaggart)(1982)提出的:“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
(1)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2)对自己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3)对自己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行动研究是为了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就是“行动”和“研究”二者的结合,它的特点是参与性、合作性、循环性和科学性。
行动研究应用到教育,就是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改进并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学校情境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品质,支持教师有效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并以一种反思的方式,不断创新,走出困境。教师在教育行动研究中,不仅从事着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工作,而且扩展着个人的专业知识。
二、外语行动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一直是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如何将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突破教师自我发展的瓶颈是外语教师关心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职业发展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是在“教师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验证和修正别人的理论,同时形成自己的信念,做出教学决策,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传统的教书匠式教师满足不了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教师。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呼唤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正经历着改革,而决定外语教学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但外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这种状况制约了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难以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外语行动研究。
外语行动研究在中国大陆还是比较新的课题。90年代初期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首次将其引入中国,随后,教学行动研究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中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形式。王蔷教授对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概括:行动研究以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课堂教学研究能力为目的,强调反思的重要作用,注重教师对所处教学环境的认识,对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的认识。它追求“变”,即改变现状,改进教学,变被动教学为主动追求,使未来教师形成自主发展、自主更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发展。王蔷从自身多年的行动研究实践出发,有力地阐述了行动研究课程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外语教师的效果和作用。此后,吴宗杰(1995)对行动研究的背景、概念、特点、意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和大胆的尝试。吴欣在吴宗杰研究尝试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在英语教师职业培训中对学员进行行动研究训练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从不完全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凡是涉及英语教师发展的论著,几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行动研究问题。由此可见,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反思研究方法为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工具。
1.能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行动研究提倡外语教师即研究者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动进行系统观察和不断反思、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和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数据,分析和评估效果,继而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使教学呈螺旋状持续上升发展,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当教师在行动中对其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研究时,实际上就成为了实践中的一位真正的研究者。在实践中教师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转换为行动,在实践中比较不同的策略,排除不恰当的做法,从而不断提高将知识由一个情境转移到另外一个情境的能力,将自己的内隐知识明朗化,进而实现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沉积。
3.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
二十一世纪的英语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研究型教师。行动研究正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利器。它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通过在教育行动研究中的教学行为,找到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自我完善的途径,并发现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它让教师从最熟悉的课堂问题起步,在课堂中开展科研,从而走向科研之路,享受解决问题和搞好科研的双重成就感,实现英语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行动研究为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实验田”。它对于众多工作繁忙的英语教师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它通过教学发展科研,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实现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但在实施行动研究时,也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的头脑,谨慎下结论、作概括;另外,要摒弃功利主义的心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地作研究,为教学服务。只有这样外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欣.行动研究: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3).
[2]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实践到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田凤俊.教育行动研究与外语教学创新[j].外语教学,,(6).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十一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劳动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注重的是对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增强学校体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化生产进一步向自动化、电气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前大负荷的体力劳动也逐步被局部的小肌肉群参与的小动作所取代,劳动者局部肌肉、关节的重复操作的强度不断加大。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肌肉发达而使其它肌肉萎缩。高职院校是学生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其进行职业病的预防和运动康复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所需的体能、自我健身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1.2学生从就业的压力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随着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体能的日益重视,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对专业知识掌握的要求外,更多的考虑企业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招聘人员的职业体能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电力企业、机械工程类企业等要对招聘人员进行职业体能考评。高职毕业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良好的职业体能无疑可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果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健康的体魄的锻炼,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肯定不会受到欢迎。因此,学生对体育技能和健身理论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特别是对与职业相关的实用体育技能和健身手段产生了越来越积极的学习心态。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十二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培养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新的目标体系;要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树立“终身体育”、“主动体育”的观点,激励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十三
论文摘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远程开放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巨大压力,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如何认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机制,怎样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机制,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电大远程教育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其内涵就是要求电大远程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但是长期以来,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实践教学成为电大远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例如没有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远程开放教育先进的理念与传统的实践模式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实践教学监控与考核机制不健全等。思想决定过程,过程决定质量。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应有的实践训练,毕业后缺乏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削弱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及电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
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性,尽管我们已经在全面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但从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到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设定,都基本延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清楚地看到,近年来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质量明显适应不了办学规模扩张的速度,其压力之大已成为提升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瓶颈”,以下几对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1.观念认识不到位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许多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与研究还停留在传统教育范围内,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不少人认为开放教育的学生都是在职成人,他们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没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的认为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比较适合于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并无太大助益。加上成人教育开展实践教学比普通高等院校难度更大、管理也更为复杂,使得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教学模式的远程化、开放化与传统的实践模式之间的矛盾。传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因为学生的整齐划一,完全可以“大一统”的安排。在统一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考核与监控都比较容易进行。但远程开放教育的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这造成了实践教学具有特殊性与分散性。学生因为岗位特点和学习习惯的差异,很难“大一统”地安排实践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与职能部门的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办学规模大与实验、实训设备相对不足的矛盾。跨越式发展的远程教育形势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将呈现进一步加剧的态势。河北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自开办以来,招生人数直线攀升,从当年首届的5255人逐渐增加到的3.7万人,居全国各省级电大前列。然而,实验设施、设备、实践场所等完善速度却相对缓慢,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我们对保定、邯郸、秦皇岛等11所市级电大的教师进行了问卷普查。85.9%的教师认为课程实践环节是电大教学的薄弱环节。对于专科层次的教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55.7%的课程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只有26.4%的课程按计划全部进行了各项实践环节,只有38.1%的课程实践环节占学分。由于组织实践教学难度较大,近25%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的积极性较低,教师和学生大都属被动参与。
4.学生的分散性、个性化与实践教学相对集中之间的矛盾。复杂的学生来源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所面对的现实。学生从年龄、工作性质、文化基础、学习目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理论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平台、电子邮件等远程教育手段实施个别化辅导,而实践教学则要求相对统一、集中,例如组织到某企业进行考察、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验等,这对电大成人化、业余化的教育对象则具有一定的困难。再如,有些学生的专业与自己的工作相一致,有的学生的专业与自己的工作相关,而许多学生的专业与自己的工作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对实践环节如何要求、如何实施与考核都需要认真研究。
5.实践教学过程要求与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目前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学生实践活动的要求。有的外聘指导教师尽管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但其理论水平相对不足,而与之相反,有的外聘指导教师来自普通高校,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经验不足。这两类单一型的指导教师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都有较大的距离,难以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还有些教师大学毕业后即来到电大,自身缺乏实践技能又没有经过培训、锻炼,有的教师因各种原因指导实践教学热情不高。这些问题已影响到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效果,制约了实践教学向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发展。
6.相对松散的网络教学环境与有效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之间的矛盾。电大的教学点遍布于省、市、县甚至乡镇,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教学组织一般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网络教学相对松散的环境与有效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之间的脱节也构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虽然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有相关规定,也明确了各级电大的职责,但是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检查、督导、监控还不到位,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考核,指导实践教学开展的手段、方法与措施明显缺乏,致使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上述矛盾如不能有效解决,必然会影响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发展前景。
三、几点建议。
1.从战略高度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首先,远程开放教育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体,而实践教学的真正内涵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能否落实、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其次,加强实践教学是实施质量立校的战略要求。电大的声誉和电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教学质量。社会对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毕业生的执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其三,加强实践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能否贯彻落实,关系到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关系到远程开放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2.要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一是要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督导与监控,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随时评价,以评促改。二是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有序化。要明确单个实践环节的流程管理内容,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和管理能环环紧扣,收到实效。要针对教师及其实践教学行为、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考核及评价方式等分别制订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去规范实践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步骤、程序与要求,使实践教学与管理各环节落实到位。同时应力戒急功近利、放宽标准、疏于管理、草率敷衍等情绪与倾向,以保持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机制。要结合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实际,转变并创新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就业,在组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随岗实践”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即凡所从事的工作业务与所学专业一致或相近的学生,经学校审批同意后,均可参加“随岗实践”。没有工作的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自己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寻找对口单位实践;学校可以出面帮助学生寻找对口单位;可以在虚拟实践平台上完成;学生自愿建立互助小组(例如有条件的学生为同学提供某些实践的便利等)。
有些学生可以考虑免于某些实践环节,例如在会计岗位工作多年且持有会计师资格证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在取得规定的学分以后,自主选择综合实践的时间,争取实现开放性与自主性的结合。也可以考虑改革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与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培训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实现部分技能性实践环节的学分替代。
4.发挥网络教育技术优势,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开发实践课件和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络共享实验环境是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必须以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综合能力为中心,突出实践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特点和实践主体的自主性特点,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虚拟实践平台。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专业、不同实践形式的特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手段的优势,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实践教学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课件等多种媒体资源。积极开展网上模拟实验,学生下载仿真实验软件,在家里或办公室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报告的提交、教师的批阅与成绩的查询都通过网上管理系统完成。这样,突破了学生与教师时空分离的的限制,缓解了学生人数多、实习基地少、师资不足等困难所造成的压力。
5.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涉及到人员、场地、时间、计划等一系列教学要素。要合理调配实践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资源的效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通过自建、借用和共建等多种方式以及与其他高校及社会组织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协议等方式,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从实践内容、数量和质量等多方面满足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建”,更重要的是“用”,要让学生定期、定题进入实践教学基地,采取“走进去、领回来”的方法,“用活、用好”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利用率。
6.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以明确的制度设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职称与资格考试,参与各类社会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与学习,从多方面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要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聘用一批适宜于电大实践教学的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指导教师,解决电大实践教学人才的匮乏是当务之急。要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职责,增强其实践教学职责意识,激发其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尤佳春.远程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6).
[2]罗梅娟等.对构建高校实践叫蹙额质量监控机制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8).
[3]张尧学.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调查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16).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十四
论文摘要: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针汁目前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的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论述了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在电大实施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学籍”专指符合招生规定条件被正式录取,并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后所取得的学生资格。而学籍管理则是对学生从招考人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学籍注册、课程选择、学习成绩的评定与迁移为中心的考核与管理。成人教育同普通教育一样,学籍管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又和普通教育不同,成人教育的学生相对分布松散,学生层次差异较大,使得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较普通教育管理难度更大。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重视学籍管理,明确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学籍管理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得传统教育向教育的开放性、广泛性和终身性发展。目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就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教育观念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过程开放。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电大的开放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具有允许学生自主选课,选择学习时间及个性化考试等特点,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正是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给传统的学籍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开放教育学籍管理主要内容。
1.新生人学注册管理:学生人学参加电大统一的人学测试,经过资格审核后报教育部学生司备案,同时将新人学的学生基本信息导入教务管理系统统一生成学号,建立开放教育学生基本电子学籍档案。
2.学籍异动工作管理:所谓学籍异动是指学生因工作调动,搬迁等原因申请的转学、转专业。学籍异动经学员自己提出申请,经过教学点和省电大批准上报中央电大备案同时建立电子异动记录档案。
3.课程注册管理:学生人学后每个学期在专业规则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本学期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注册学习。各教学点根据学生的课程注册信息开设课程并将数据汇总上报省电大,省电大汇总各地市数据上报中央电大。课程注册是每个学期教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材征订,教学、考试安排及收费的基础和依据。
4.毕业、学位审核:指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后,达到毕业年限由教学点上报到省电大进行毕业资格审核,省电大审核后将结果上报中央电大进行终审,最后由中央电大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条件的学生授予学位。
二、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的主要特点。
1.个性化管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是教育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教学上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资源,教学形式上由原来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根据上述特点电大目前的'学籍管理制度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自由选课,淡化了传统的班级管理,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班级管理到学生的个别化管理。
2.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电大学籍管理工作中充分地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开发了多个教务管理和学籍管理的系统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转变了管理观念、改革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学籍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三、目前电大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开放教育的学籍管理使用了先进的管理手段,但是由于实行学生自主选课,个别化管理,也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
1.入学注册数据带来的问题:人学的电子注册数据是学籍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育部实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后,人学的电子注册数据是学生人学资格、毕业审核、学历上网的主要数据来源和依据,但是由于招生人学时间紧,教学点分散,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带来了人学电子注册数据的不准确性。数据的不完整、不准确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证书的颁发和学历证书的网上认证,给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1.自主选课和课程注册带来的问题: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自主选课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管理的方式,但是部分学生自主选课时不根据专业规则要求存在多选、漏选、误选的情况。另外由于开放教育办学层次、专业和课程的多样性,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规则中的学分和收费标准的不同给学籍管理的选课和注册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学籍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统计、核实和修正学生的选课注册数据。由于课程的设置和专业规则制定的不科学、不严谨性,使得课程注册工作流程过于繁琐,制约了完全学分制的实行。
2.成绩和毕业审核的问题: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实现了考试过程和成绩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大大减轻了考试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但是由于办学层次和专业的多样性,出现部分相近名称课程的id(课程代码,id不同则代表不同课程)不同但是试卷相同的情况,而计算机系统只认id不认中文名称,造成部分学生考试完后成绩得不到认证。这给学籍管理中的毕业审核工作带来了麻烦也影响到了毕业证书发放的进度。
四、通过对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分析,我们从实践出发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利益的思想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改革意见和想法。
1、学籍管理规定的详细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部门比较多的岗位,涉及的因素也很多,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不深,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按管理规定的要求,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制定一套符合电大成人开放教育特点的详细学籍管理规定和相关文件汇编,另外建立专门学籍管理制度和文件查询网站供学生和教师查询,组织相关人员以各种形式学习文件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对学籍管理和专业规则中的相关内容的了解是减少错误的必要手段。达到规章制度人人熟悉,文件精神深人人心的效果,做到制度的详细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2、规范课程的设置和专业规则的制定。
对开放教育的课程开设进行严格的审核,包括必修和选修课,尽量做到能合并的课程进行合并,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应使用同样的教材和试卷等,避免引起混淆。规范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学分设置等。对专业规则的制定严格把关,做到相对稳定。逐步使课程注册工作由过去的按年级专业制定收费标准过渡到以课程为收费标准。
3、加强学生选课工作的辅导和检查制度。
完全学分制后允许学生自主选课,但是学生对专业课程不甚了解存在先选和误选情况。应该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不是把这个工作简单地交给学生,而应在每个专业设立多位专业教师作为辅导员,公开联系方式,在公开网站上对所有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对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使得每个学生在详细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以后再安排专业辅导员指导他们进行选课。另外每个教学点的管理人员要详细核对学生的选课结果,如有错误及时进行修正。
4、加强学籍档案资料的管理。
学籍档案包括个人档案和整体档案。个人档案是为每个学生设立的档案信息如学生基本信息表、学籍卡等,整体档案是针对某个年级专业的学生设立的档案如录取花名册和毕业生花名册、成绩册等。学籍档案管理是学校教务管理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因此保存好原始资料并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库是学籍管理的重要工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每个学期派专人收集学生的纸质档案材料并归类编号按顺序存放,同时根据纸质档案通过开发的系统管理软件建立和完善电子档案以方便信息的查询和发布。
5、改革毕业审核工作流程。
毕业审核环节处于教务管理工作的“出口”位置,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由于中央电大系统学生数量庞大,每个学期毕业证书办理日期都较长,为使毕业生在最快的时间拿到毕业证书,改革毕业审核工作流程,加快毕业审核进度是学籍管理的重要工作。
因此每个学期考试结束后,应立刻对当期需要毕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初审,将名单尽快发放到教学点核对,同时梳理相关问题,与考务和专业规则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毕业审核工作流程制度进行联动,发挥系统和技术的优势,对反映的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加快毕业审核信息的上传和下达。
6、不断开发管理软件,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人。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组织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情况的汇总和系统分析,联合开发部门及时地制作处理相关任务的软件项目,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例如我们专门制作了“教务信息发布系统”、“教务数据上传和下载系统”、“毕业生信息核对系统”、“在籍学生基本信息核对和修改系统”等。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相关软件使用的培训,使每个部门的管理人员熟悉业务流程和软件的操作流程是提高学籍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7、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水平。
工作需要学籍管理人员总是与档案管理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打交道,因此学籍管理人员需要对现有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定期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定期组织学籍管理人员进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在学校管理制度上作出相关规定鼓励学籍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积极参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参加相关软件开发项目的研发,与网络中心的教师组织知识交流活动可以快速地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使之更能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和教务管理工作。
文档为doc格式。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十五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可从根本上促进成人职业技能的发展。一方面,成人教育学校的课程内容更为丰富,教学方式更为灵活而多样,且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模式,学生能够扎实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然而,成人教育学校在应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教学资源的质量普遍不高、网络教育支持力度较小、缺乏多元的社会实践等[1]。
职业发展通道论文职业发展通道(专业16篇)篇十六
成人教育活动开展中,教育机构负责人应进一步对课程加以合理设置,使之能够与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相适应,这是增强成人教育成效的关键,也能对促进成人职业技能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一,在完善成人教育课堂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兼顾社会需求,进而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第二,在确立成人教育各专业课程结构时,教育方可结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生源地情况,进而对各种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排序,使教育更具针对性。第三,教育机构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并根据学习者学习能力而开设难易程度不同的教育活动[2]。
2.2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要促进成人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须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加快教学资源建设,进而为成人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依据。首先,教育者应重视将成人教育的教材内容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精心设计一系列有效的计算机课件资源,为丰富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其次,教育方相关负责人,应注重提高音像教材的质量,在此基础上,降低经济成本。同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使其为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3]。
2.3为成人教育提供有利的支持。
在成人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有必要为成人教育提供有利的支持。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成人教育各专业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素养,而且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既要提高音像教学水平,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服务,使学生能够获取相关教学资料,以确保学习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其次,教师应合理安排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时间,尽可能综合班级学生的闲暇时间。再次,积极建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既方便教师分享教学课件等内容,又有利于教师及时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职业知识专题讲座、职业技能初步培训等相关活动。
2.4加强社会实践。
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视角,教师在成人教育中还应加强社会实践,既能促进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又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首先,在校内实践中,教师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其学以致用能力。其次,在校外实践中,应以社会工作岗位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为出发点,树立人才培养目标,给予学生以良好的职业体验。结论:在成人教育发展中,相关教育机构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此过程中,既要了解成人教育的特点,又要关注促进成人个性发展,进而增强教育效果。结合成人教育实践,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应用对成人职业技能发展有重要影响,为发挥其应用优势,有关人员应采取有效的策略:一是促进课程设置与岗位需要相匹配;二是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三是为成人教育提供有利的支持;四是加强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