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在学习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他们有时需要老师或家长的启发和鼓励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小编精选了一些中等生的总结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一
论文摘要:社会在高速发展,技术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常态。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市场就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帮助中职教育找到计算机教学的准确定位。
现今社会,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的人。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工作在第一线、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计算机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给中职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关注程度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渐高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定,应该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进程的不断发展,在高等院校扩招分散生源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逐渐降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员数量及质量都大幅度的下降。加之部分中职学校审批不严格,盲目扩充,致使计算机专业招生生源的专业基础差且认识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又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此造成了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率逐渐降低。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如何定位,归根结底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因为专业课程的设定决定了教学定位,从而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去向。
1.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开始教授,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触类旁通,较快地接受新的计算机技术。虽然,中职教育旨在培养企业工作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但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学员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仅只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较差的问题,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而且要刻意强调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技能中,更应该通过所学的技能,思考探索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应该到工作中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敢于探索求新善于思考的专业技术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首要应该以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对应往届的毕业生就职去向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工作表现评价,了解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招聘市场在各种渠道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的反馈。从调查中综合分析总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学校目前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哪些差距,根据这些情况分析设置出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学到真本事。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该分配较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尽量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单向讲授而脱离实践。由于在较多计算机类的工作中,例如速录、编程等都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这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应该趋向于实践应用方面。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应用型人才,这里的“用”,指的是实用。这就要求各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生的学习课程时,必须以市场的`发展为依据,进行课程的调整安排。课程的教学均应突出实用性,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精髓。现阶段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训练学生软件技术的应用技巧为主,积极追求“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何种软件以及训练什么样的专业技能,这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使用的软件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在选择计算机教学软件时,必须充分做好市场的调查,紧盯市场需求的变化,重点将“实用”原则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市场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定位方向应该由社会就业需求方向决定。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学会专业技能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企业的青睐。因此,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定过程中,应该多加考虑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实际应用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步入市场后,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一证多牌”是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途径之一。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如同其生命线,而学校的生产产品是学生,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为学校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除了要与同层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外,还要和高等院校的高学历的本科、专科毕业生竞争,就业压力十分重大,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一证多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证”是指毕业证,而“多牌”则是指多种技能牌证,例如劳动局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二级合格证以及会计电算化合格证等,中职学校可采取强制性方法,规定学生必须拿到至少一张技能牌证才给予颁发毕业证书。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多一张技能牌证,就能够为自身多铺设一条就业路、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于毕业过后的就业。此外,中职教育还应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中企业联动,定向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便在保证学生在中职教育后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三、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应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该明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后根据社会市场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制定。其次,中职学校选拔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注重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还要高度重视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在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需要教师也要自觉更新知识。以往,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学习了公共教育理论,表面形式较多,并未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现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师要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地自学或是积极到高等院校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新的计算机理论以及新软件的使用,增强自身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知识与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中职学校应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的完善,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需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
总之,中职教学中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注意计算机是一种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工具,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生源、市场需求以及师资教学设施情况设置。目前,社会各方面对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认同,中职的学生就业定位方向就是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应该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芽,《浅析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定位》[j],《大众科技》,2010。
3.刘文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
4.刘玲,《浅谈职业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学》[j],《成才之路》,2010。
5.赵蕾,《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定位》[j],《福建电脑》,2008。
文档为doc格式。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二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准入门槛亟待提高、办学行为亟待规范、招生制度亟待改进的软环境问题。本文披露了这三方面的突出表现和严重危害,并呼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
论文关键词:加强;教育软环境;建设。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的贯彻实施,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保障机制正逐步得到改善,各地中职学校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中等职业教育正迎来极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职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中职教育领域鱼龙混杂的结构、投机牟利的办学、混乱无序的招生等问题,正严重地污损着环境,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中职学校的准入门槛亟待提高。
对于中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已经明确了每50万人口重点建设好一所学校的宏观政策。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各县域内的骨干中职校给予了大力扶持,从而使这些学校的规模和品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原有的l4所国家级职业高中,师资质量、校容校貌、实验实训设施、培养管理水平,都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其中,已有两所接受了“四星级评估。但是,这些由国家花费巨资打造出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学校的学额饱和度一般只有7层左右。面对逐步萎缩的生源,这一现象还可能逐步加剧。而与此同时,那些没有稳定的师资和场所、管理失控、甚至连基本实验实训设备都不具备的招牌职业学校还在堂而皇之地招生、办学。应当承认,追溯到5年、lo年以前,那些小打小闹的'职业学校作为骨干学校的补充应运而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如今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们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资质要求,也应与时俱进,提升规格。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任务,国家教育部也把“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确定为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重做好的工作。党中央、教育部明确的历史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根据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当前,在中职教育领域,如何维护教育的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子弟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高中职学校的准入门槛、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明白,中职教育的质量事关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它和消费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宾馆、酒店、浴室允许不同层次的“消费”,而教育追求的是人人享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当优质资源能够满足教育需求时,决不能让农民子弟流入“招牌中职校”。
二、中职教育的办学行为亟待规范。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也允许学校的举办者取得合理回报。因此,包括从事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的各类学校,都存在公办和民办两类。众所周知,公办学校有政府和财政作后盾,而民办学校主要靠举办者进行市场运作。目前,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民办学校,以他们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收取可观的“择校费”。民办高校,由于公办高校发展不能满足人们上大学的需求,国家也允许其收取相对高的学费。而中职教育的民办学校却不同,其办学规模和条件无法和公办学校抗衡,也不可能收取高额的学费和“择校费”。按理说,这类学校大都已经失去生存的空间。但事实不然,他们以自己的“特殊方式”生存着:一是偷工减料,降低办学成本,赚取学生的学费。只要交足3年学费,一年半载就可以送学生上岗。这是钻了职校生可以提前项岗、毕业发证无门槛的空。二是巧取豪夺,利用国家对中职生的补助政策,骗取财政的钱。有一位办学者自得地说过:“我的学校已经是某省某职校的分校,只要招进一个学生,就可获得财政3000元补贴,还可以得到某省的第二份补助。即使学生跑了,这笔钱也跑不了。”如此轻松地获利,这是钻了注册就能入学,注册就能领钱的空。
严峻的现实警示人们,除了对中职学校的准入门槛需要设防以外,更要加强对办学行为的全程监控。教育行政部门须对每一所学校、每一学期的在校生数情况和管理现状了如指掌,并依法履行职责。
三、中职招生的混乱局面亟待改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在制定出台中招意见的同时出台中职招生的政策规定。其中不乏试图改变中职招生混乱局面的应对措施。但是,中职招生的现状却日溢恶化、脏化,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那些挂着职校招牌的中职经营户”、那些虽名日公办却要“自食其力”的中职校纷纷视生源为衣食之本。他们不失时机地挤进生源校作美化自身的宣传,不择手段地疏通关节,窃取生源信息,再以寄发邮件、电话联系、上门动员等各种方式,向生源家庭展开“地毯式的轰炸”。他们以每生千元以上的价码,雇佣包括生源校教师、生源地乡村干部在内的各类关系人充当招生代理人。
争抢生源的恶战,也把各地公办骨干中职校卷进了漩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学校给几乎所有的教职工摊派招生指标,并实施考核和奖惩。广大中职教师因此被绑上战车,他们不得不撕破脸皮,参与到兜售自身、抵毁他人的恶作剧中。有的教师被村民讥讽为满天飞的“苍蝇”,有的教师用自己的积蓄请客托情,有的教师还遭遇了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此类现象的不断漫延和升级,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扭曲了教育的社会形象,使所有的学生和家长在入学前就对职业学校产生认识上的错位,从而极大地挫伤了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即使进入了职业学校,学生也会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一部分学生会把自己当“上帝“,是老师踏破门槛请来的,学校和老师在他们心且中毫无尊严可言;一部分学生则会把自己当“猎物”,是学校在招生大战中俘获了他,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毫无信心、一片迷茫。毫无疑问,这将对日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职招生的市场再也不能如此开放自由下去,我们必须从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教育的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改进中职招生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果断制定和实施对中职生源分布合理、调控有力、监管到位的招生制度,从而保证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扶持政策和经费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三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且已进入规模性发展模式,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管理问题问题频发,现整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如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更加注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愈加增大的招生规模严重挤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迫使许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生难的困境下降低招生标准,以更低的招生门槛来换取招生数量,这就很难保证招生质量,而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降低带来的学生基础差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来看,由于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初中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极易出现上课学习效率低、课下又懒惰不用功的现象,长此以往更是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不断的恶性循环,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不被重视,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容易缺乏自信,加之该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常常有比较强的虚荣心理,好攀比,他们比较倾向于做出一些异常之举,从而弥补在学习方面的不顺心,其较强的表现欲和自我个性将严重阻碍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反而大大增加终端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有不少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对错观念淡漠,在涉及自我利益的事情上道德和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不能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为人处世缺乏理智和技巧,又大多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理想,担忧自己的将来,却又没有付诸实践改变现状,经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十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管理。
5.学生管理者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均缺乏有效的沟通。
沟通,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递和反馈彼此思想和感情的一个过程。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人与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阶段,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沟通。首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融洽的有效沟通,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在矛盾双方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事态极易扩大化;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和老师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不与老师沟通,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难以更好的.传授知识、开展教育;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够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深入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因此我国目前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中等职业学生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育应当顺应市场需要,并坚持学生自主管理。
在充分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如下:。
1.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学校学生的管理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证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必须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赏罚分明,并保证管理制度和准则的严格执行,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
加强学生管理必须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沟通应当互相尊重和平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情感必须真诚,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的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有效提高重大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扬正气、促和谐。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一方面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充分发挥社团、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宣传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扬正气、促和谐。五、总结本篇文章在了解、分析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沟通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的对策和方法,旨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四
在中等职业学校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财务管理的情况下,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学校发展需求相符的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最终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权责发生制的合理运用,不断完善双轨制核算体系。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目标已经发生一定转变,需要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使用效果给予高度重视,并选择最合适的会计技术、会计核算方法等,才能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能够得到最合理配置。在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明确确定各项成本,将教学费用、教学收益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最终保证教学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注重权责发生制的合理运用,并不断完善双轨制核算体系,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例如:对中等职业学校面临、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明确学生培养所需的教学成本,不仅可以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更加合理,还能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
(二)注重成本项目的合理确定,正确运用固定资产计提制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支出项目主要有商品与服务、工资福利、个人与家庭的补助、其他资本四个方面,可以有效反映学校的教学成本情况,因此,注重成本项目的合理确定,并正确运用固定资产计提制度,才能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中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人员支出和折旧费等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注重教学成本监控体系的有效完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并快速转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财务控制意识等,才能在会计核算方法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需要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方法、会计制度等,才能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等制定合适的计划和预算,最终提高教学成本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资产的有效利用等,都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的重点,对于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有效落实上述几种策略,并注重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的不断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五
政府和地方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校人数及招生规模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形成了以《职教法》为核心、地方配套法规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成为了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做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共同编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指出重点加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使其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骨干力量。2008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教材、实习等方面提出了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2011年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显示,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促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1999年提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1999年工作要点》,以此为契机,教育部每年都会提出当年的工作要点,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中更是指出要加大力度巩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此外,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模式,重点推进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精神,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改革方面,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完善专业管理,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开发教学指导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六
(一)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足够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实务,具备初步投资和理财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实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金融基础课程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将金融实务类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实务类课程中出现听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
(二)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据调查显示,学校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一般每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交易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往往教师只能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解。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金融下,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学生是难以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技能的。
二、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理论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仅仅开展金融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在学生基本掌握货币、国际金融学、保险概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对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及金融理财等实务类课程的学习。根据经济管理类的具体专业开设金融实务课程,如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可以增加外汇交易、保险实务等课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等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及课时,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在社会金融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金融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金融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出的新产品;二是金融在居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金融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采用传统的金融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心的金融业务。为此,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金融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实验和实践教学,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所以,对于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假期那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现代化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金融交易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虚拟交易,使学生对金融的`常见知识有深入地了解。
(三)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等三个方面下手:在教学方面,适当调整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在科研方面,加大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建立科研平台,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应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将年度考核体系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外校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的学习,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
总的来说,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开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教学的优化策略,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七
现代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我国小学教育的要求,这应是我们从事中师美术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首要问题。
中师美术教学同其它教学一样,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必备要求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师美术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在教学目的上补充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要求上补充了“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思维训练和美术素养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因此,现行中师美术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目的要求,在认真贯彻中师美术教学原则(思想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的前提下,变革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致力于教学改革实验,加强学生艺术思维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开拓型的多能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成为现代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合格师资。
这一问题,其实质是当今小学教育所承担的职能所决定的。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筑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兴国,教育先行的重要性。“国家要富强,民族文化要提高,必须从孩子抓起。”已成人们的共识。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他们中除有少数人继续升造学习外,大多数要到农村小学去工作。如何使现行中师美术教育主动适应当今社会建设事业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培养农村小学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此,现行中师美术教学在体系上必须具备完整性、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一、美术教学应以必修课为基础,通过选修课和活动课带动全校美术活动的开展,通过教育实践巩固美术知识和提高美术技能,从而使学生切实具备合格小学教师的美术素质。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强调课外实践,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核、测评,积极开展美术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强化美术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和教学评估。四、根据中师美术教学的需要配备必要的美术教学设备和设施,并要有前卫意识,以保证完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按新大纲要求,美术教学还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职能。
一、进行美术素养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师美术教学通过各种不断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着艺术素养的教育,如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名家名作,扩大知识面,加强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培养民族自豪感;了解绘画、建筑、雕塑、现代设计等的艺术特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通过书法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提高书法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以此,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使学生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新型人才。
二、培养和提高中师艺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是科技信息时代,中师美术教科书随着时代进步,从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也在更新。在教材内容和教学编排上,主要突出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设计与制作的课时比例由18%提高到33%,并且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密切联系小学现行教学实际,使学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如进行黑板报、招帖、统计图表、教学挂图、教具、模型及校园或教室美化、节日环境等的设计、制作和布置。教材还编排了诸如“拍脑袋发明”、“头脑风暴创造法”等例题,使学生通过命题创作、想象、记忆等作业形式,以达到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另外,还补充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如编排了大量现代绘画大师吴冠中、刘海粟、李可染、靳尚谊、贾又福等人的作品,作为学生赏析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把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从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用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周围的新鲜事物,以适应新型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以适应新型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从形象思维的沃土中培植和挖掘出来。将“术”的训练和“美”的欣赏、创造能力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本技能的前提下,不择手段地去实践,从工具到材料,从平面到立体,从再现到表现,从具象、意象到抽象,从二维空间到多维空间,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地构成,大胆地去想象,自由地发挥,突出学生个体的独创性,只要符合教学规律,一般不应去扼制。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传统型的讲解――示范――临摹的教学模式,应采用多方位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如将学生作业展评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和学的效益成为一种动力,来促进教学发展。让学生通过展评看到自己的创造价值,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美术发生兴趣,从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这就彻底打破了过去教师指定教材范画,全班学生集体强制临一幅画的现象。通过类似的多种渠道,把美术课真正变成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创造能力的也是最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之一。
三、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职能是新的教学大纲对中师美术教学所赋予的新的课题。如何体现这一学科职能?
1.紧紧围绕美术必修课,搞好美术选修课,扩大学生美术知识面。在选修课教材内容和教学思想上,不但要体现中师特色,还要采纳二类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的先进经验,严格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和课时总量、考核办法,做到有据可行。
2.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样,不能完全套用高师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由于中师选修课课时有限,学生年龄偏小,不宜采取强制性的盲目练习,而应按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安排课程内容,采用循序渐进,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训练方式,逐步达到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为他们从不同方位、不同层次,顺其自然地去继续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八
1.营造社会环境,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在我国,学科型教育模式长期以来都是人才培养的唯一模式,许多人一直把其视为正宗,而很多人对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一直持怀疑的态度。从培养目标来看,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教育职能,对中职教育从舆论支持、政策扶持、经费倾斜、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关注,才有可能促进地方中职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
2.结合苏北地区区域实际,探索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资金的投入和支持。由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北地区作为区域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有所发展,第三产业尚未形成相应规模,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区域经济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不强,相应的对中等职业学校也没有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设。如为切实解决学生的企业实习问题,政府可以出台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中职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对中职教育的资金注入。
3.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与苏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接轨。
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有广阔的视野,坚持以劳动服务为办学目标,使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在适应的前提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要与市场接轨,在考虑中职教育供需之间的关系,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用人需要来对专业进行调整,为增强中职教育对市场的迅速应对能力,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专业设置少些限制。教学内容上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注意突出“创业”和“技能”,同时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实践环节的成功与否是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自己特色的关键,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程实践,它的开设具有很高的设备和环境要求。由于资金等各方面条件限制,中等职业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实践都放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课程平台原本就来自企业。办学模式以适应市场为目的,对外国“双元制”办学模式进行推广,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使该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本地化,积极地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在办学形式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制可长可短的方式。根据受教育者上岗和转岗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灵活的'学制,为学生的半工半读和工学交替及分阶段地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组建职教集团,实现校企联合。
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层次链接的新途径和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更高层次,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有效途径。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更多、更好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探索建立一种以重点职业院校或企事业单位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模式。根据苏北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首先组建以下几大类专业市级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电子信息业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农业职教集团。
二、总结。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于区域经济为最终目的,如何使中等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作为有第一资源之称的人力资源,它对人才资源的投入是收益的最大投入,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则是最大的浪费。要想实现对苏北地区经济全面、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确立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本地经济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以提高本地化的就业率,只有这样,才能使苏北地区经济拥有强劲的竞争力,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才能促进苏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九
改革需要从根本做起,而其根本在于教学使用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传统教学中,说教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社会实践证明:知识体系再完善,也必须符合社会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与社会实践。
注重实践,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学生,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学生走出学校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在社会上发挥多大的作用,都基于学校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把培养人才放在教学首位,把培养高素质、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视为己任,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第四,注重校企合作。企业是学生就业的地方,对学校来说,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教学资源,如与一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不仅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实现校企双赢,而且有利于企业借助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二、校企合作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能及时了解当下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使学校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整合、优化资源,使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最优化。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校企合作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大多数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科研基地,企业的管理人员就是最好的老师,能教会学生最具实践意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企业合作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企业职位,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但是,教师要注意一点,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校企合作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合作模式,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而学校具有高度集中的智慧优势,两者互补,互惠互利。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只有找到真正合适的教学道路,才能开创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教学新天地。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十
论文摘要:在教学实减中,反思是对教学行为的重新审视,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教孕的得失成放,吸取教训,权军经脸,才使救学实减更合理,更有效。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否则即使有30年的教学经验,也不过是毫无改进的简单重复,教学水平没什么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落榜生,在学习上,基础薄弱,漫无目的,主动性差,方法不当,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面对以上学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笔者试作如下探讨。
1、反思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其显著特点是培养劳动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向社会输送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与普高以升学为目的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同。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领悟为原则。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仍未走出传统教学的樊篱,教学特点不明显,理论教学偏重于实践教学。
笔者刚进人职业学校教书时,按部就班对定理的内涵,公式的推导,原理的分析,一点一滴的讲授,听得学生从皱眉瞪眼到恢恢欲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意识到这样讲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痛定思痛,通过调查学生学习感受,学习教育教学经验,我看到了问题所在:没弄清楚站到讲台上的目的是干什么,只把上课的目的放在了完成“教”的任务上,以为教完课本就算交差了,而没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有没有必要这样教,学生需要学什么,要怎样学。
理清思路,我及时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方案,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上采取低台阶,稳步走的方式,降低理论知识的深奥抽象性,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去讲述,将死板的定理变活,使定理形象化物质化,使得学生容易接受,掌握。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习,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由厌学到愿学、爱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教学模式,精讲多练,强化实训。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递—接受的方式,但接受不等于理解,不等于会用。笔者教电烙铁的使用时,事先在课堂上讲了电烙铁的结构,好坏的判别方法,工艺要求,操作要点等,并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原以为准备充分,学生应该轻轻松松就能学会,但其结果很不尽如人意,在实际操作时,有的烙铁头部有凹坑,学生看也不看拿起就用,有的烙铁内部断路或短路,学生也不知道事先要检查。还有的学生姿势不对,甚至不知道松香怎么用,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看此情景我便现场教学,边演示边讲解,并让学生跟我一起做,在做的过程中引人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很快学生就进入状态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放不开,深怕学生操作有闪失,做不对,做不好,总是事先把相关概念、基本要求、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等,讲了又讲,强调了再强调,总认为学生记住了才能会做,做不对是因为没记住或记错了。笔者认为在实际动手操作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去做,不要怕出错,出错不一定是坏事,在他们出错以后及时纠正讲解才会使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到,这件事谁是主角?老师做的时候学生干什么?学生做的时候,老师起什么作用?要从学生怎样能学会,怎样能学好的角度去设计教的模式。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知来源于实践,鉴于此,笔者坚持实践—认知—再实践—提高认知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如下模式:第一阶段:认知准备。这一阶段讲解、示范相结合,教师要启发学生从视觉形象的直观上来观察操作要点,用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为规范操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分块训练。一个复杂的技能操作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掌握,可以把操作过程分成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分别加以训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不要给予太多的帮助,否则将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亲身去做,才会发现问题,才会想怎么去解决,才会把学过的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在以后的实践中自觉自如的运用知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在学生已经分步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要把技能操作由单一训练变为综合训练,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合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技能操作的协调自如。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对操作技巧有更熟练的把握,对操作步骤的差别有更细微的辨识,对操作质量的优劣有更科学的评价,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所以教学时,要以训练为主线,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生疑—思疑—解疑的过程中感悟提高。
3、反思教学资源。善于发现,巧妙利用。
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提问:“xx,请你来说说这道题选哪个?,生:“选ao”师:“选a吗?”生紧张:“选$o”师皱眉:“好好想想,怎么能选b呢?”生低头,小声:“选c,”师怒:“这样的题我们不讲过吗,很明显选d嘛!行了,坐下吧。”学生窘迫的坐不了,还是不知为什么选d,其实当学生说选a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说说选a的理由,以充分暴露其错误认识的根源,再加以引导这样做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上述情况由于教师的武断处理,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同时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高度紧张无法正常思维。
笔者在讲电阻的测量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问学生有哪些测量方法,学生大声回答:“有伏安法,惠斯通电桥法!”我点头称赞,忽有一生低说:“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我疑惑,课本上不就讲了这两种方法嘛,我示意他说下去,生:“用万用表的欧姆档可以直接测量电阻值。”是啊,这个方法简单又实用,我的思维却仅仅局限在个别章节中,我很佩服的表扬了这个学生。课堂上常会出现师生意见分歧的“异常”情况,作为教师应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而不是一言堂,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充分得到发挥,才会进出奇思妙想的智慧火花。即使学生的有些认识也许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荒谬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则必然会挫败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暂时性错误作为宝贵的鲜活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在实验实习条件,多媒体教室,环境布置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上,其实教学资源就在教师的身边,只要用心挖掘,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会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学充满乐趣。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
以上是笔者从三个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反思探索,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还很多。经验加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只有教师深入思考,仔细琢磨,原始的经验在重新审视加工的过程中才会去粗存精,不断升华,成为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法宝。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十一
摘要:中国中职教育几起几落,通过总结人才培养代表性的几类模式,从实践出发,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出现的问题上,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从而推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试图探索一条既能吸收国外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经验,又具可操作性的适应中国基本国情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人才;中职教育;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1.五阶段模式。是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五个阶段入手,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产学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将学生的培养与校办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在校办企业中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相结合,把通过前期理论学习的学生安排到合作企业中的学生实训基地,进行后期阶段的生产性实习;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自办或引进企业到校内创办生产性实习工厂;在学生学习期间,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完成职业技能的形成,直接引入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从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社会认同的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双证制。学校自主开发高新实用型技术项目,将人才培养灵活运用到项目开发研究当中,以项目开发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开发。
3.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突出中职人才在市场中的位置。首先,长期而细致的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是专业设置的必须功课。只有通过对地方经济和产业机构变化的跟踪调查,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建立起来的专业才能够对学生的就业起到提升作用,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其次,强调成功专业的品牌效应,树立优质院校知名度,不断开拓市场,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专业随时进行有效的灵活的调整。
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必须签订一份用人和人才培养协议,也即是“人才订单”。此订单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学校必须按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对合乎要求的人才必须录用。
二、中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现状水平、道德水平、心理状况等了解;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了解不足,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政策等的教育时,仍大谈空谈理论,生搬硬套,理论脱离实际,缺乏与变化着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很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且大多数中职院校由于师生比例失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采取“大锅饭”方式,有的院校一名辅导员要带上百名中职学生,这一具体情况不论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当然不能针对不同的个体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因此缺乏针对性教育。
2.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低是一个普遍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开来,在中职学校理论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兼顾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其次,学校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其次,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最后,师资队伍的短缺。由于缺乏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团队和后备力量,造成经常有设备,而没有能胜任的合格实训教师的局面。要搞好教学质量,必须积极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师资队伍力量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很所占比例较低,占比例较高的普遍是专科生及本科生,造成师资力量的学历层次不高。另外,教师实践能力偏低,普遍是理论型的,实际动手能力都较弱。大多学校的课程也都集中在基础学段和公共学段,实践型课程只占到1/3强。最后,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游刃有余“,既能教给学生理论又能教会学生方法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
4.校企、产学分离格局待改变。合作方之间缺乏合作动力。在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中,学校的动力来自就业压力。企业受人力资源过剩的影响,在整个产学结合过程中起分离趋势。产学结合所需要的运行体系并没有完备地构建起来。
1.加强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功能。表现在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育针对性;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改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做到中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针对性。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或个体,针对个体的不同思想水平层面,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工作。
2.建设好中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中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硬件基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其建设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同时必须紧跟应用技术发展的新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先进的机器或设备。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本着高效率、示范性、开放型的实训基地。因此它的建设可本着共享、共建、共管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3.完善中职教育的教学体系。一要重视理论教学。中职课程教学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要求,并且理论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的理论教学要避免求多、求全,而应该以应用为目的,深入、细致有效的指导、服务于实践教学。在讲授方法上,教师要坚持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对于不同的理论知识要符合客观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讲授方法。二要突出实践教学。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后,再通过实际岗位的操练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要突出实践教学,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密不可分,好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结构合理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善学历结构。学校既可以拨出专款,鼓励教师们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学历和素质。也可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通过面向全社会、全球吸引各类高学历人才;第二,加快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该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培养方法上,应该鼓励教师走出教室,走进工厂和企业,让他们积极参与生产管理及深入生产第一线担任技术工作,使其切实提高实践能力;第三,也应该从企业第一线中引进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解决中职教师待遇问题上,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方面鼓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建立专门的评定机构对其进行考核和评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苗喜荣。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d].苏州:苏州大学,2004.
[3]栾晨。“订单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傅培群。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十二
摘要: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教育深化改革,旨在不断地增强全民素质,教育部和社会大众越来越多地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联系,这也是当前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主流。
事实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如果建立在发挥双方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将能培养更加多元化的优质人才。
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在家庭和学校共同的环境下培养。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优势。
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其积极作用的地方,所以在研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双方的重要性和互补性,将二者有效地结合,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因为家庭与学校属于不同的教育者,仅注重一方面的教育并不合理,往往会陷入教育失误的尴尬境地。
所以,必须使家庭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发挥二者的积极优势,坚持教育目标一致的方针,就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向充满正能量的方向发展。
从组成要素来看,家庭教育属于教育的一个部分。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开展的一种教育,即长辈对幼辈、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等意识性的活动。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特指在家庭环境中,长辈对幼辈、父母对子女等意识性活动或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接触到的首个教育的学校实际上是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这一方面有神圣的教养责任,这是社会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孩子的健康成长直接与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关,甚至孩子的人格也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从内容上来看,学校教育是指施教者按照社会要求,有针对性、有组织、有步骤、有目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指引,将其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的活动。
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学校教育属于有目的、有组织、有进度地教学影响,而教育者还会根据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来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这不但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的智力,并能借助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教学理论弥补儿童心理上一些遗传素质的缺陷,完善他们的才能。
目前,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仍然属于关键性的主体地位。
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学生获得群体教育的感受,而家庭教育旨在针对孩子的共同性特征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带有明显的“标准化”。
就是说在家庭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施教者往往会促使学生朝某一阶段或获得某一学习成果而开展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而言,家庭是他们的首个启蒙学校,也是他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对学生的影响比较深远,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比拟。
但是,每一个学生的特征不同,尤其是在个人性格、能力、素质、心理等方面都大同小异,所以家庭教育等最大困难之一在于因材施教。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既是教育的提供者,又享受亲情,更能促使学生接受教育活动。
并且,从功利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学校更多地强调社会利益,家庭强调家庭个体利益,将这两方面的利益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引入家庭个性化教育设计,形成一体互动的教育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减少家长教育过程中的本能冲动负面影响。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也必须重视家庭教育里的情感特征,将其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做到情理交融。
正是由于家长与教师教育功能的不同,才更应该促使双方及时沟通、协调、合作,全面一体化地促进学生与子女的全面发展。
1.家庭教育的实践性与学校教育的智能性。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均十分关注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从内容上来看,如团队精神、性格、目标等非智力因素,如记忆力、逻辑思考能力、观察力等治智力因素。
不过,由于每一种教育形式不同,各自关注的侧重点也并不完全一致。
家庭教育注重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旨在凭借孩子的生活实践,锻炼他们的抱负、信念、团队精神、兴趣等,从而帮忙他们提高在生活方面的能力。
但是,学校教育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一些的教学活动来传授教学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想象力、思考力、记忆力,等等。
此外,学校教育大多在课堂里进行,鲜少有接触到社会实践方面,往往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尴尬窘境。
2.家庭教育的灵活性与学校教育的模式性。
从教育方法方面入手,系统化地注重单独教育与规模教育的优势,认同尊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性。
事实上,家庭教育带有灵活性,在教育时间、教育步骤与教育资源等方面都能保证灵活的掌控。
但是,学校教育却容易受到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目标等方面的束缚,必须兼顾班级里的所有状况,即便存在灵活的教学模式,但是也无法突破模式的约束。
3.家庭教育的无序性与学校教育的系统性。
家庭教育属于无序性的教育。
绝大部分家长没有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科学的教育内容,往往在教育上缺乏序列性与系统性。
由于客观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家长往往只是根据一个宽泛的教学设想,并没有详尽的具体操作环境。
但是,学校教育十分注重系统性与有序性,往往会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监督考核机制、教学评估,等等。
所以,基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与教育,学校才逐渐变成学生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
家庭教育带有一定的一贯性特征。
按照社会学原理,社会中比较稳定的单位是家庭,大部分儿童从诞生开始,一直到能独立生活的过程中,大多受到稳定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甚至部分人会在独立后仍然与家庭保持紧密的联系。
由此可见,家庭对人的教育属于长期性的,也可以说是终身性的。
如今,我国基础教育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年限为十几年,学校环境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环境并不一样,面临的教师、同学、班级也并不相同。
所以,每次教学环境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环境的固定性能借助学校环境来进行克服,而学校教育环境的变动,将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不适应心理,渴求到家庭环境中寻求稳定或安慰。
参考文献:。
[2]司永红.小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13):45.
[3]侯锡刚,高永萍,黄玉凯,纪萍.扎实做好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工作的新思考——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j].辽宁高职学报,,(07):107-108.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教师也要不断提高并改善自己,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丰富自己来满足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职业中学学生特点是基础薄弱,纪律意识差,但同时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思维活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扶持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同时优秀的教师资源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十三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积极适配着现代经济和思想大发展的现实。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的同时,德育教育却成为了一块短板,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缺失。这种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经发展到影响学校的发展的地步,甚至,这种长期的德育教育缺失都有可能影响到这一代专业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和现代化市场的高素质的人才标准。要想完全契合或者贴近这个社会人才标准,就要不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道德素质教育,结合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各行各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理论体系。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能力教育,非常看重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这就给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就是在这种“硬件”设施齐全的情况下,似乎中等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德育教育没有和硬件相适配。导致如今社会上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人才,专业技能较强但是道德理论水平却是低得可怕。在社会实际工作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学生很难达到社会高素质实用人才的要求。这就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先进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相应教育措施。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逐步让中等职业学校步入“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模式。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向社会输送实用人才。
学生作为一所学校的主体和主题,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近年来,“普高”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社会都在追求的升学理念。一些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要选择一所好高中,然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所自己理想的大学,之后找一个满意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在升学热的大潮中对自己形成了一种社会群体似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也一定要进入高中,然后想办法考入大学,最终和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跨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有那些成绩非常差的学生,进入高中没有机会,还不想辍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这部分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学习相关理论的能力都不是很强。这样就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兴趣不大,学校学生品性逐渐下滑的现象。同时在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希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将来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处于无奈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在他们眼里,专业无所谓,成绩无所谓,工作无所谓。这样的“三无”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厌学,经常以各种理由不上课。久而久之,就忘记了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但作为从事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中等职业学校却不能抛弃这样的学生,要用特殊的、符合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德育的形成过程。
德育的大众概念是指“学校对学生(儿童与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了细化的总结和概括,他们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地参与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这两种概念体系中都强调了德育这个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德育教育的。因为只有把德育教育贯穿在职业教育动态体系中,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充实了教师的职业德育认知以及相应的专业教育素养。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自然地要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用良好的师德去积极影响学生,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去带领学生,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道德水平有一个隐性的提高。在这种隐性提高过程中自然地就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发展方向。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社会普遍道德要求规范化为学生的个体内在道德体现,并通过实际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个道德影响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基础形成的过程。而学校在这个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时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不能当做客体来对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从人生导师和真心朋友两个方面积极引导,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刻把握教育交流的主动权,最终引导学生自我内在道德的形成。
(二)形成良好德育教育的对策。
1.尊重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学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实际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尊重学生,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身心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体系。尊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因势利导,全面评价学生。
在日常的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德育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有品德的学生,相反的,对一个有品德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的他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以及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应该评价学生的优势,用忽略战术逐步改掉学生的劣势。不再挑剔地看待学生,而是赞赏地看待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
3.形式多样,培养注意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自然地对待学习的热情就不会很高。那么,这种现实存在状况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影视、ppt、广播等,在学生有学习热情的同时,自然地就主动接受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及所传播的精神内涵。
4.心理教育,全方位保护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经历了“上不去、下不来”的那个尴尬时期最终才选择读职业学校。所以在这些学生中会习惯性地给自己贴上不是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形象标签。这种自我心理暗示的形成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因此,对这些学生要加强心理教育,把他们从“失败者”“落水者”的阴影中解救出来,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社会生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当今,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多元的价值观体系不断冲击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意识里,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健全道德体系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更好地推进整个民族的大进步、大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十四
在目前中职教学的大背景下以迎合当前形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用变通的方法,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拥有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想。并努力实践,培养应用的意识,以增强学生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的信念。所以优化中职数学教学,实践教育理论在中职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
一、对中职目前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国家对中职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中职的校园,但是,在扩大招生的同时,中职教育的生源也和原来有了或多或少的差距,在过去生源大多数是经过统一考试,有的还要通过面试,才能被录取。而现在大部分的生源都是中学或者是高中学习中的“差生”,现如今中职招收的初中生中有80%以上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其具体表现在对概念不理解,对学习知识内容的巩固较低,掌握的知识中漏洞太多,不懂得把新学到的知识与旧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并转化归纳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同时这些学生还普遍存在心理自卑,厌学等表现,因为在过去的学习中由于学习的方法不对,或是学习不够刻苦,考试经常失利以至于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对自己产生了质疑,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差在差。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育方式的改变才是根本。面对与过去学生素质有很大差距的受教群体,在承认他们存在着或多或少客观问题的同时,确定“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心中想着:教师就是要代表学生的利益,所作所为,所说所想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为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不过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帮助他们成长。在中职的教育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一切教育是为了学生,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才是每个教师所期盼的,作为一个现代的教师,更应树立自己形象,而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让学生认同,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
二、变革教育,以新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模式去教育学生。
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倘若教师不知道学生不理解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技能,天赋,倾向,那么他就不会教好学生。我们要明白,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于开导学生的教师。作为一个教师来说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来以身作则,来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都将起到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从而使师生关系处在和谐融洽之中。当你安排学生去做一件事,有时他们也许表现的不是那么情愿,但是如果教师能和他们一起来做,或是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那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班级卫生差,教师来到班级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拿起工具自己干起来,我想学生马上也会跟着教师一起干起来。
成为一个教师就要献身于教育事业。要时刻知道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而且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学生榜样。例如,作为教师不允许学生迟到早退,教师首先就不可以迟到早退。最为教师应该先严格要求自己之后,再来教人,否则学生只会和教师一样纪律涣散,什么也做不好。所以,为人师表,必须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来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韩愈在《师说》中提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传授学习知识给学生,更多的时候应当能够把深刻问题从浅显易懂的角度去解析,让学生做学问。
同样,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征服”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如果一个教师教漏洞百出,那么它很难得到学生的信任。相反,如果教师知识渊博,讲课很容易理解的,有条不紊的做事,他将能够吸引学生,然后赢得学生对他的信任。显而易见,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其次还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多读书,多看书,以扎实的教学专业素质来“征服”自己的学生。
三、要懂得教学情感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数学,其中有学习、学问、科学之意。所以,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数学的教学中,不单单应该只以学习为主,做学问,学科学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在很多人眼里是枯燥,乏味且无聊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注意情感,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更加喜欢数学,在教学中应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这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为一个自己带了很长时间的学生来说,我们必须考虑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要充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倾听者,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亚于亲情之间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要懂得教学情感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把教师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懂得教学情感的重要性,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师生情的温暖,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之下,运用新的实践教育理论,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技巧的改进来优化中职数学教学。只有如此才可以让中职数学的教学可以取得更大的教育上的成功。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十五
科教兴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国家各项企事业行业都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因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在逐步向人才需求方向靠拢,进行教育方式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今社会需求相适应,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招生比较困难,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而被迫选择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基础较差,其就业前景不乐观等等问题,迫使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对改革特别重视同时要认清楚现实存在的情况,人们对接受教育获取相关学历等方面逐步重视起来,并且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求必须加强对社会劳动力相关职业能力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一个非常有利于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大机遇。虽然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改革和发展形势涉及多种因素,但是只要中等职业学校明确改革发展目标,并积极实施相关改革措施,就能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大形势下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和技能实用型的综合人才。
2.1完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专业设置。
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结合企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的职业性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全部过程。现阶段,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专业结构设置和教育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表现为:没有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而及时设置并调整学校的相关学科专业,加上职业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够完善与专业结构不能够相互适应,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等没有良好的衔接导致发生相互脱节,进而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由此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超前意识和加强教育的前瞻性,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首先紧跟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总形势,对市场进行调研并收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情况,围绕这些现实情况设置相关需求专业,或者调整原有专业方向。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派教师调查、走访各个企业单位,从而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条件以及对学生要求需要掌握的技能,而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知识学习和受教育的水平,为完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的管理体系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教育研究工作。
2.2壮大教育师资力量。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薄弱,教学设备有待更新,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缺乏优秀的专业教师,逐步影响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培训现有的专业技术教师,和企业合作,让教师多参加企业的成产经营活动而获得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课教师能够掌握新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更新其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其次,中等职业学校除了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以外,还可以聘请企业中优秀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或者担任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提高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此外,学校还应当积极的引进社会上具有高技术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及研究生或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再上岗,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鼓励企业的管理、技术等人员到学校任职的相关政策。
2.3加强重视和完善专业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结构及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中,学科教材内容偏重理科知识,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秀架构;内容比较之后没有反映出当今时代的新技术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等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重视和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首先,应当强化教材的职业性质,开发教学大纲和设置课程时应当重点强调劳动过程综合性,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是要注意关注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专业水平和方向的要求,然后在编写适合教学的相关学科教材。其次,学校编写教材时应当注意融入培养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的相关内容,组织教师编写与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教材内容,结合专业性质重点突出学生对学科技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突出对学生知识、实践技术等综合能力的考核。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设并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使之主干课程能够适应岗位和职业的技能要求,使理论课程知识服务于实践能力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做出了一些改革,就是相比理论课程增多了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兴趣较低,而对实践课程需求较高同时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这样一来理论和实践课程联系就更为紧密了,也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实际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加深记忆理论知识和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培养出综合能力人才。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多引进用于实践操作技术教学的相关设备,应突出教育的技术性,组织学生进行最新的技术实践操作,实现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及时更新以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再次,中等职业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些企业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氛围,多和企业合作建立相关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多组织学生进入到实习基地中并进行相关生产安全方面的培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多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完善,进而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综合素质人才。
2.5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应当结合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及团队协作等综合方面,加强有关择业技巧、职业理想、心理、就业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多了解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学生树立好的职业理想,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学生联系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让学生积累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完善对技术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而适应职业要求,能够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发展已是必然。因此,学校应在教育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科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训练基地或者联系能够实习的相关企业单位,为步入社会成为技术性人才建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为社会提供技能型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1.
[2]王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彭瑜.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07:4-7.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十六
摘要: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德育教育。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参照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经验与实践,就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自我教育法。
现代德育提出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分两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学习者自身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主体我),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客体我)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包括自我认识的方法、自我体验的方法、自我控制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摆正学生在德育中的位置,发动他们自己做好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提高认识。所谓批评,就是要发动所有相关的学生都来参与教育工作,让中职学生自己指出对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或者通过赞美、表扬第三人的文明行为来间接地指出对方的努力方向,相互教育、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
二、情感教育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管学生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明白,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即使需要批评,我们也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只能批评他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把矛头指向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心灵有过创伤的学生尤其应该如此。其次,要肯定学生的价值和个性差异的存在。应当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的人确实具有不同的才能,也会有不同的展现才能的方式,我们应当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容得下有不同个性的中职学生。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中职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别人的关注、尊重或者认同,往往会玩出一些新花样、新花招甚至犯错误,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训斥,而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利用,尽可能满足其情感需要。如多鼓励引导其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做好收心导引工作。另外,中职学生其实也渴望有一种成就感,希望能为同学、为班级、为老师、为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时,老师尤其应当对其所作所为给予积极的肯定。
三、个别谈话法。
调查显示,大约75%的中职学生无法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15%的学生与父母很少沟通;6%的学生能够经常与父母沟通,但有时也存在代沟;能与父母很好交流沟通的仅占全体学生的4%。其实,老师与中职学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这种欠缺正是我们的德育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目的是要了解其思想,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他们头脑中的思想,然后恰当地加以引导,才能使他们纠正错误思想回到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真诚地交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和颜悦色地与他们促膝谈心,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其思想状况,从而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四、榜样示范法。
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良好形象,能够使抽象、枯燥的德育教育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让学生感觉到更加亲切和实在。榜样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先进人物的选取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那些影响较大的人物,如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倡导的“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等;另一方面是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如同学、邻居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德育过程中,老师自身一定要发挥表率作用,为人师表。正是因为老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不仅要做语言的巨人,而且要成为行动的巨人,身体力行,表里如一,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以模范行为影响学生。事实上,中职学生个体的行为总是受到外界推动力的影响,当这种外界推动力被学生个体自身消化、吸收后,就会产生一种自动力,使其由消极的“要我这样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这样做”。这种转化正是德育中榜样示范的本质所在和具体表现。
五、行为养成。
教师通过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行为教育来提高其认识,改变其思想,启发其觉悟,从学生的一点一滴抓起,使之自觉养成好的习惯。德育强调思想先行,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个学生的心坎上。但是,思想教育是一种“软”手段,因此,要在立足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对中职学生进行行为管理,把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必须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来规范、约束中职学生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要严格奖惩,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要通过严格的奖惩形成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良好氛围,以矫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参与社会,强化德育实践,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六、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和教育的方法。严格说来,它并非德育方法,但是,我们将其引进德育工作,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的人,解决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及人际更新诸方面的心理和思想问题,保持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当然,本文只是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中职德育方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方法,其核心必然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下去创新德育方法,去帮助学生解决其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十七
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关系互老师的切身利益(评优、选模晋级等)但因为种种原因,学生的基础会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有的班级学生基础与在的班级无可伦比的。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将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成绩评定拿到一个标尺上底子差的班级的教师的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很大的挫伤。有的所谓乱班,在短时间内要见到大成效是很难的。学生基础太差,学校定的要求对差班来说太高,教师无信心,学生无动力,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障碍,稍微不能承受打击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很危险的,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从期末和开学是的起点,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方面进行评定。定好教育教学的起点,把握好评价教师的标尺,以好公平处世。在这方面,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对学生对原有知识积累的评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几套指导性和综合性的试题让学生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一目了然。
2.行为测试。
现在有种现象:学生嘴里念得头头是道,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截然两样,找不到一点书上行为的影子。这种情况下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行为测试,故意设置一些生活小岔子,让学生去处理。教师有意识设置,学生在无意识中处理,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并按正确的方法做,以明确以后工作方向。
3.能力测试。
能力是指人或动物运用自己已经是学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灵活处理其它相关事物表现出来的气质。学校在测定学生音、体、美方面测试标准的最好办法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通过定目标不定时的面对面进行检测,音乐方面能否识简单的谱,是否有简单的乐理知识:美术方面能否画一张像样的'画,体育方面是否能蹦能跳,经过检测一看便知。
学校定好起点,测定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出来,确定好教师的教学任务,必须上升到多少个百分点,定好教学目标,每超过一个百分点,或差一个百分点的奖惩措施,通过评分量化表的形式予以认定。学校利用期末和开学时间进行评分量化表整理,存入学校档案予以妥善保存。这样虽然各个班给学生基础不一样,但由于评价标准不同,也就在一个起点、一个标尺上了,有利于学校领导公平处理。
二、领导日常监督。
领导对教师的监督是经常性的直接考核手段,它具有分散、灵活、及时的`特点,是学校领导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形式。
1.参与教师备课行动。
学校领导深入课堂、操场、教师办公室的场所,直接参加教师备课活动,教研活动,班会团队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等。通过观察,检查和指导等方式,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听课。
听课是日常监督检查考核教师的主要形式。比如:对新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听课了解和判断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特点。对老教师可以通过专题听课,帮助总结经验,推动教学改革等。学校领导经常有计划地深入课堂听课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教学工作,而且能推动教师认真备课,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听完课后,认真检查本节课教案,看所讲的和所写的是否相符,既有监督作用,也有减少周前教案检查负担,也可避免老师多抄教案对教学工作无一益处的缺点。
3.听取汇报。
学校工作多而复杂,作为学校领导不可能事事亲临第一线进行直接考核。因此,在某项工作中或到了一定阶段后,听取教师工作汇报,以便监督其工作进度,完成程度和质量,以为日后综合评价作材料准备。
4.抽样调查。
由于受人力、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学校领导小组不可能对教师各方面工作都进行全面考核考查。因此抽样检查是对教师进行经常性考核的基本方式。例如:检查教案、备课记录、检查教师对学生作业处理情况,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等。根据考核的要求和检查的任务,要适当选择样本和抽样检查的方式,是采取有意抽样检查、随机抽样检查、分层抽样检查等方式,抽查时注意全面性,以照顾教师情绪,公平处世。
三、教师自我评价。
以教师的自我评价的基础和为前提。教师的工作表面看来似乎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但作为一个潜心投入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讲,还得做很多幕后工作。这些工作只有通过教师自我评价才能深入了解。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吸引教师参与考核。有助于发扬民主,增进考核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有助于教师认识自我优缺点,以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激发教师的自信心及工作主动性,也能增进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考核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渠道,其形式主要采用三种:一是如开学生座谈会,参加座谈学生应是随机的:二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涉及面宽内容广,具有普遍性优点,评价意见容易接近真实情况:三是空端式意见调查表,学生按栏内所提问题逐一发表意见,内容比较广泛,不受约束,学校根据学生评定给教师评定。通过学生评价进行考核,其目的在于广泛听取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如收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资料,了解教师教育教学态度,突出事件或特征性表现:听取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看法、意见、建议和要求等。
五、社会评价。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与其他网络相互联系的,成功的教育应该得到社会的好评。学校的工作要得到社会的好评,必须吸收社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学校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学生家长。学校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师教育评价中来,现在有些教育是封闭的,孤立的,未与社会接轨。学校管理要与社会接轨,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设立家长意见箱。
家长对担任其子女某学科的教师意见,建议(出勤、教学态度、师德)通过纸条形式写好装入学校家长意见箱,学校定期开箱,听取家长意见。这样,有利于对教师教学及学校工作在家长心目中进行摸底,也有利于成为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能给教师以警示,使学校管理,教师评价社会化,以获得对教师的公正进行。全体教师参加,以免领导感情用事。
2.定时召开家长会。
学校还应对大面积的学生进行家访,由于有的学校服务范围广,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是很难的。这些偏僻地方学生家长很难到校一次,通过家长会的,给家长了解学校教师教学情况,也可听到家长的呼声及对学校的希望、建议,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给教师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推动力。
总之,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也是相当复杂的。教育评价牵涉到教师的方方面面,学校领导要运用好手中的权力,谨慎从事。在评价过程中中,坚持教师自主评、互评、学生评价、家长、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的积极工效。中有这样,教育才能稳妥地进行,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呈一条不脱链的状态,呈现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过程,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校管理一体化,推进整个教育的优先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十八
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确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主动学习、主动求知,才能促进自己发展,实现创造。要由传统教学中的只注重知识的储备、片面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得被动学习方式向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造思维转变。在评价标准上,由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向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转变,确立开发学生综合潜能的科学的评价观。
2综合实用性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心。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关系到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各个方面。
2.1课程学时。
实现四增四减:增加应用性强的课时量,删减或简化不实用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减少普通课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课的技能操作课时量,减少理论课时量;增加必修课的课时量,减少选修课的课时量。
2.2课程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知识的掌握要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教学内容要朝实用方向转变,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1)普通文化课设置。
在普通文化课教学中,突出记忆性知识,把生动形象的人文知识变成死板的教条,掩盖了文化知识的情感特征,导致学生对普通课不感兴趣,也不重视,教师感觉课难教,学生感觉学得烦。因此普通课的内容选择要突出职教特点和学生实际,实现职业性、应用性、生活性三统一,应用性指要突出课程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职业性指课程内容要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选择。生活性指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除此之外,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专业课设置。
由于职业岗位的变化加快,应加强通用知识、基础技能和综合化课程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转岗能力。专业课实现两结合,一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二是专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专业实践课突出实践性、应用性、适应性,强化实践技能,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专业活动课,从趣味性出发,突出适应性。围绕学生的素质形成和发展来组织,锻炼学生的从业能力,适应社会需要。
(3)课程结构设置。
为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就业能力的需要、不同岗位的需求,必须对现行的课程进行调整,重组,实现知识的整合。
3灵活而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改革也应建立在“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之上,教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会学、乐学。
3.1理论与实践整合法。
这种方法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3.2情境激趣法。
问题的设置要巧,要新,要奇,要难易适度,要有艺术性,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式课堂中,用艺术化的问题激趣,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乐学。
3.3活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核心展开教学,教师真正放权,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4问题驱动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能进一步拓展思维,教师要通过问题借助四步阶梯把学生引入生疑、解疑之门。
3.5行为导向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直接走向实际,并通过视觉感知获得感性认识,消化、领会、理解、落实所学的知识的方法。
3.6合作探究法。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探究法是有效的途径。
3.7激励诱导法。
也称为讨论学习法,是通过集体智慧的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激励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学习方法。
3.8角色扮演法。
教师应创设不同的角色演练情境,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播,激发学生们的演练激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情景角色扮演的过程给自己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发现不足,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既加深了对职业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职业素质,缩短了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提高了就业能力。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立体音箱。现代化教学手段自身融声、形、貌于一体,变枯燥为生动,深入浅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多媒体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中,这种音、图、文、声、色并举的立体手段,能抓住学生的心,能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的积极性,手脑并用,激发人的情感意识。教师既可以声情并茂的讲,学生手脑并用的听、说、读、练;学生既可以现场演示,也可以讨论、练习。在讲授、练习、反馈、作业整个教学环节都能派上用场,极大地调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效果事半功倍。此外还有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多种软件等。
5科学的评价手段。
科学的评价手段是师生发展、完善的裁判员。传统的课堂单一性、片面、缺乏科学性的评价标准体现在:对教师,只有领导从某一方面对教师单一评价,缺乏全面性;对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的评价,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评价标准制约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严重阻力。因此,重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评价标准既要考察现在又要着眼未来,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适度灵活,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教学改革。评加的目的不在于裁判与鉴定,而在于引导与促进。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标准评价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5.1对教师的评价。
本着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研究;所教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培养、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实行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评价。
5.2对学生的评价。
一是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对学生评价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学时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而全面的评价。二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维护自尊心,克服由于他人的评价造成的逆反心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实事求是的剖析自己、认识自己,找出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形成自主性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力求上进的信心。
6全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振兴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教师为本。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全能型教师队伍。中等职业院校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岗位需求的、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依靠全能型的教师来培养,具体策略如下:
6.1构建教师培训络。
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中职教师。而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构建一个系统培训网络,加强教师理论培训的强度,扩大参与学习的教师的覆盖而成为一种必需的途径。在培训交流中,要向他们阐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使中职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而且愿意将改的内容实施到真正的课堂教学第一线,并且鼓励教师的教、改、研,实践出真知,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改革路径。
6.2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双师型”教师是指要既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教学,而且在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发展等方面有较高水平,即既是专业教师又是高级技师,既是人师又是经师。“双师型”教师目前是职教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职业教育发展的必需人才,加大力度发展“双师型”教师,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兼得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7比较成型的新教学模式。
7.1分层教学。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指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就是指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科学地把学生划分为水平层次小同的学习群体并区别对待,以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教学策略和师生互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的常见模式: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目标分层教学模式,走班分层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
7.2互动式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途径、多方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实现教学中认知、情感的和谐。目前,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强调下,很多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但深入观察发现,学生能力水平的单一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低下令人担忧。有的学生知识而极为狄窄,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非常差,有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此困难很难调整心态,有的学生而对市场就业竞争束手无策。学生的生存和从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礼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显得明显不足。中职学校尚缺乏对师生双主体的认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种互动的默契配合。因此,树立学生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教学过程的互动模式,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传递接受式为主向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7.3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训练与顶岗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实践学习。这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师队伍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成为一体。为丁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应具备一体化的教学机构、一体化的教师队伍、一体化的教学场所、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一体化课程教材。职业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实习“一体化”;工学结合“一体化”;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上述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十九
摘要:我国中等高职专科院校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高技能的一线实践人才,在就业竞争压力如此激烈的现状下,为了能够提升中等职业专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要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更扎实的功底。但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专科学校的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文主要对中等职业专科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那么如何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中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中职院校必须要能够认真地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探索相应的有效对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以普教化教学模式为主。
一直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都采用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虽然随着教学的改革,中等职业院校也开始逐渐地对教學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惯性仍然广泛地存在着。这种普教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在教学中强调学科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记忆的训练,虽然这种教学效果能够提升学生抽象知识学习的能力,保证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但是这种更适合于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中职教育的需求[1]。中职教学更注重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这种普教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中职院校教学的有效性。
(二)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
在中职教育的困境中,很多人都将其归结为学生的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等客观原因上,而没有从中等职业院校自身找原因。虽然现代的中职学生与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在素质以及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现代社会的影响下,现代的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乐于享受,对学校的有效教学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所以中职院校还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因材施教,不需要刻意地追求知识的抽象讲解,而是要能够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立足于专科职业院校的现状,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缺乏教学有效性理念。
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仅有20%左右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的中职院校甚至更少[2]。同时教师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索的时间非常少。而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少,大多时候都是教师单独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此外,课外活动少,使得学生缺乏职业认识,实践能力也难以提升。
(一)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中职院校的有效教学开展,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教师能够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束缚,使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形成思维惰性,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能够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去弥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树立“三为一体”的教师观。
“三为一体”主要指的是为师、为生、为学,要求教师能够具有现代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师者素质,不仅能够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传道授业,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能够以教师为表率,在学习中不断地向教师看齐。同时教师还能够跳出授业者的角色,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学习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教学的需求。因为现代生产工艺以及管理理念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要想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教师首先要能够保证自身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这样才能够将社会上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三)善于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的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而完善的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能够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能够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社会的实践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对于一些学生独自操作和实践比较难的课程学习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知识和操作过程,如果有条件的学校或者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较高,还可以将具体的实践过程制作成软件,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实施操作,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专科学校的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加之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相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较低,所以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为了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中等专科院校还需要从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改善,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素芳。中职学校课堂有效性的实施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31(17):231—232。
[2]林丽萍,宫振宇。对促进中职学校开展有效教学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3(3):75—76。
中等职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热门20篇)篇二十
目前教育体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二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要选择好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实践课程开始,要想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对于已经达到了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继续学习,让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且,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兴趣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被忽视,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多证式”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多证制”适应了这种需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至少一种技能。手握一技之长毕业离校,是“多证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可见,“多证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这也是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实行“多证制”,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多证制”促使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职院校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08)。
〔3〕刘彩红。中职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成才之路,(04)。
〔4〕吴全会。体验——探究性教学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6〕霍宪丹。法律职业的特征与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