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它散发出的香气令人心醉神迷。在这个专题中,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一
除夕,是春节的前夕,是一个热闹又忙碌的好时节。为了除夕,我的爸爸大清早就开始做菜。因为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要提前把菜做好,摆在祖先的墓前,让他们先吃。
除夕的前三天,村里人都去买年货,而我的爸爸不会,他就喜欢后买。除夕早上,爸爸把年货买回来了。我和妈妈准备把猪肉炖了。
我的鼻孔里飘进了一股清爽又恶心的味道,问:“妈妈!这里面是不是烧坏了?这么臭!”妈妈乐呵呵得说:“傻孩子,这是他在为自己洗澡。”
下午,我们家的男丁都会去祭拜祖先,其他人就在家中准备晚饭。
除夕的晚上,我特别兴奋,因为我有零花钱了。晚上天空漆黑的,一束束烟花在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屋内,一家人围坐一起,温暖的气氛瞬间软化寒冷。
等了整整一年,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了:“爸爸,准备给我多少钱的红包呢?”我用手拉了拉爸爸的衣袖。
爸爸没有直接回答,问道:“你知道除夕的由来吗?”
我胸有成竹地讲:“知道。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爸爸拿出一个大大的红包奖励我:“小子,还真知道不少。给你一个大红包,作为奖励。”哈哈,有大红包拿了。
除夕,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有红包发,真好。大家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除夕、春节,是各地的习俗,也是我们应该热闹起来的时间。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清明祭祖,基本大同小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传达出哀伤。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每到清明节,我们一家总要早早起来,拎上装满了纸币、金银元宝和香的袋子,准备去扫墓。我们从城里驱车来到乡下的老家,又走了很长一段路才祖先的墓地。这时,太阳已经升出地平线很高了。在我们老家,必须等到太阳把露水晒干了才可以祭祖,我们到达坟地时,时间把握得正好。
这时,爸爸拿出铁铲,从附近的田地里挖了一块方方正正的土块,我忙问:“这是干什么呀?”爸爸答到:“这是土帽子,用来压钱纸的。”然后爸爸把钱纸放在坟头,再用刚才挖的这块土稳稳地压上。爸爸还跟我说,这钱纸,使人一看就知道这坟墓里的人后继有人。就这样,扫墓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直到所有的纸钱和用纸折成的金银元宝全部化为灰烬我们才能离开,这样,祖先们都收到后辈进贡的钱物了,他们在那边就可以衣食无忧过得幸福了。
清明时节,用这样的方式祭奠祖先,虽然有些迷信,但能表达出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难怪这样的风俗代代相传了。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三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和风格。下面,让我来为大家讲一下苗族的风俗和习惯吧!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说起苗族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让表达能力差的人来说就算说上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祖先起先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和长江中下游;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经常迁移,一会儿到湖南,一会儿到贵州、过几天又到云南。除此之外,我查阅资料,而资料上还显示说苗族有只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语言。资料上说是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还是个音乐和舞蹈圣地,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除了这些,苗族还有很多的工艺美术,如: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
苗族的简称也有许多,如:他们曾自称“牡”、“蒙”、“摸”、“毛”、“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四
我的家乡在洛阳,那里有闻名世界的牡丹、永不垂朽的习俗,今日,我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习俗。
我说的家乡,当然就是中国,大家可能会奇怪,我说的是洛阳,怎样跟中国扯上关系啦,别急,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洛阳是中国的一个地方,习俗嘛,当然跟洛阳有关系。
中国的习俗,(也就是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今日,我就为大家介绍重阳节:
据说,重阳节的来历是关于一个叫桓景的人,那年,河里出了一个瘟魔,很多人都被感染了,仅有桓景活了下来,他决定为民除害。他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名叫费长房的神仙,他日日月月的练习剑法,最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一天,瘟魔又来捣乱,桓景急忙回家,让大家拿着茱萸叶又让大家喝了些菊花酒,然后带大家的上了高山,瘟魔来啦,他追上了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感觉头晕眼花,这时,桓景用宝剑在后面把瘟魔给扎死啦。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五
我的家乡在江门,那里,每年过年,市民们举行的活动可多了!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除夕,江门习俗称“过年”。
除夕前人们就忙碌各式年货了:买鸡、鸭、鹅、鱼肉、衣饰、家具、器皿、画、春联……样样都有。餐桌上摆的大鱼大肉和糖果,让人直流口水。
人们还会买柑桔、青橄榄那些象征吉祥如意的水果。
旧俗过后,男的必新理发,女的必“挽面”。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和“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过年外出的家人一定要赶回来团聚。家里还会吃团圆饭。
如果是晚农家的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这样才能年年好运气。
农历二十三晚,俗称小年夜,人们为表示灶君一年来保护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的谢意,在灶君向玉皇大帝述职时,特地给他贱行。谢灶要摆设贡品,主要有:一碗清水,一碗白米,几棵带尾叶的甘蔗,还有炒米饼、柑桔、红糖和一封利是,以及一份“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就是谢灶。
说了这么多,也该说花市上了。
临近过年,香港人都喜欢按照习俗购买年花,取其“花开富贵”之意。
哎!不说这么多了,喉都干了,喝点水,自己查阅吧!我们江门可是有数不清的习俗哦!
文档为doc格式。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六
我的家乡—河南省焦作市,有一种风俗习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祭灶是河南的传统节日,俗称“小年”“小年”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每到腊月二十三,我总是能够听见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是新年的第一轮鞭炮,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燃放。而人们也都开始忙于购买灶糖,火烧等祭灶食物。而在农村祭灶仪式则在鞭炮声中开始了。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据说鸡是灶王爷升天时所骑的马。人们不把鸡叫为鸡而称为马。红公鸡称为红马,白公鸡称为白马。这时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用天执酒浇鸡头。若鸡扑楞有声,就说明灶王爷已经领情。这就是农村的祭灶仪式,祭灶的食物也很异常,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河南首选的祭灶食物是灶糖和烧饼。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小时候,我听大人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为了不让灶王上天说坏话,就吃灶糖来黏住灶王的嘴。这种糖是小孩们的最爱,我却不喜欢吃,因为我觉得这种糖太黏牙了,而我又不喜欢吃甜食所以祭灶时我很少吃这种糖。祭灶这天除了吃灶糖外,还要吃火烧。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烧饼摊点的生意就十分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看做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的人们都要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为的是吃到家里做的祭祖火烧。祈求来年平安无事。
朋友们,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焦作看看祭祖仪式,尝尝灶糖和火烧吧!到时我必须会热情款待的。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七
春节是我们每家每户的重要节日,风俗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噼噼啪啪……”这个声音把正在做美梦的我惊醒了。我听这声音就知道春节来啦!
在春节里,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啦!晚上我在门外,只见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汗水淋漓;所谓年夜饭,就是家里所有人都聚在一起吃自己爱吃的菜;我像一只小馋猫一样,闻着味儿走了进去,走近一看,哇,妈妈真在做听名字就很美味的“红烧猪腿!”
首先妈妈先用烫水把它煮一遍,放进盆里后抹上甜甜的蜂蜜,哇!现在就已经开始流口水啦!然后放进油锅里炸一炸,这一下白嫩嫩的猪蹄变成了金灿灿的黄色,现在味道变得更香了!等下做好了还用说吗?最后妈妈把八角,麻椒,酱油,草果,姜等食材和猪腿一起熬制。过了一会儿,猪腿变了一个好看美味的颜色:棕色让人看了想吃,肯定吃了之后还想吃口水一直流个不停!
盼呀盼呀……都已经等好久了,怎么还不吃年夜饭呢?忽然一阵香味飘来,对我这个吃货来说两眼都放光了!原来妈妈已经开始上菜了,那猪腿儿出锅后变得太诱人啦!
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每个人都互相对家人说着祝福溶,年味十足!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八
每年春天听到第一声雷响,在三天之内不准犁田、挖地,称为祭雷。三天之后又听到第二声,再禁忌三天;三天以后又三天,如果连着三天打雷,就算打了三次,忌三天就行了。而在丹寨县合心的塘中、杉木等苗寨还把忌雷过成了节日。到第一次打雷的那天,这些寨子里的青年男女要到丹寨和三都交界的二台坡去唱山歌。
在春天还要忌吃最早发芽的蕨菜,以为吃了瞌睡多。在鼠场天和马场天忌下种。以为下种了会招鼠虫害。苗家人称马日为虫日,所以有这种说法。水稻播种必须是卯日。不仅仅是水稻播种,苗家人无论过年(苗年)、吃新等等生活中的重大节日都要选在卯日过。这是因为苗家人认为卯日是吉祥的。吹奏芦笙的禁忌。芦笙是苗族最喜欢的乐器,但也不是一年到头都能够吹奏。在芦笙的吹奏时间上是有讲究或者说是有很大的禁忌的。一是从犁田、准备撒秧开始,到谷穗开始黄熟,吃新节前。这段时间不准吹芦笙。有故事说,吹了芦笙米魂(谷神)就被逗引去游方、跳芦笙玩乐去了,不安心农作甚至离开农田,庄稼就长不好而歉收。二是春耕、喀嘛(青蛙)叫开始,也是到谷子发黄过吃新节这段时间,禁止吹芦笙。传说谁要要这段时间吹芦笙,不但庄稼长不好,而且像青蛙鼓噪时那样要成为鼓胀的-子。三是从农历二月第一个翻鼓节、封鼓开始,到九月第二个翻鼓节后才准吹芦笙。传说苗家后生布腊,芦笙吹得又昂(昂,丹寨方言,响亮的意思)又好听,麻雀听了不想飞,姑娘听了不愿走,大人小孩都围拢来看。吹到二月间,桃花李花都开了,布谷鸟也催下种子,他还在吹,天神老人发急了传话送他:二月翻鼓节,活路渐渐忙,男人要犁田,女人要挖荒,田地种好了,有粮才不慌,九月再翻鼓,芦笙会更昂……。
风俗禁忌。
1.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上山砍大树不准唱山歌,不准打口哨,不准打吆喝,违反怕出事。每年栽秧要由“活路头”先栽,其他农户才能栽,禁止在“活路头”未栽之前擅自栽秧。过完苗年后,也要由“活路头”先动土才能动土。对燕子十分钟爱,不准打、不准捉。
在外劳动休息时,农具也要休息。如果是犁田,要把牛放了,犁要抽出来;如果是在挖地、掏土等,休息时锄头、钉耙都不能插在土地中;如果是在抬土,休息时簸箕不能装土,装了也要把土倒出来,体现的就是一个“要休息大家一起休息。”家里的灶不能用脚蹬。晚间灶上不能放东西,锅里没有食物时不能扣锅盖,这样做是为了“让灶休息。”在家里不准戴斗蓬。蓑衣也不准拿进屋。在芦笙堂上也不能披蓑衣戴斗蓬。姑爷和舅爷的鞋子不能交换着穿,穿了得罪舅爷。但只限姑爷本人,其兄弟不在此例。姑爷不能爬舅爷家的果树,舅家立房子时不能上楼。姑爷还不能摸舅爷家锅灶,以至与妻子同姓的人家的锅灶都不能摸。丹寨县苗族忌锅灶还有许多讲究。忌锅灶就是忌摸锅、灶和甑子。本地苗语叫做基威喜(jitweilxit)。具体来说就是苗族女子结婚后,不准再摸娘家或婆家的锅灶。苗族女子在婚姻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并不在男方家常住,只在农忙或特定的节日才会到男方家常住。住在男方家这段时间只能帮忙挑水、洗菜等事,不能摸男方家的锅、灶、甑子。就算吃饭,需要添饭也需要男方家人帮忙。或是由男方家母亲,自己的婆婆把米饭倒在一个大盆里或其他可以盛饭的器具,放在桌子上,女子才会自己去添饭。一直到女子怀孕后,在男方家常住,才会去摸男方家的锅灶。如果长期不生育,必须征得娘家同意才能选好日子在婆家做饭。到选好的那个日子,要举行做饭仪式,请族中老人聚餐。娘家(就是舅爷家)和族中老人送些米来。吃过饭后,如果舅爷家近,当天就要给舅爷家送饭去。路远的话,第二天一早去。在婆家做饭后,回到娘家就不能再摸娘家的锅灶。女子回娘家时,就像以前不常住的男方家那样,吃饭也要娘家人帮忙添饭。这就是忌锅灶的习俗。这种习俗在丹寨一带流传已久,据说在唐代,苗族的这种禁忌风俗就已经形成了,现在只是保留和继承过去的风俗。但也有的新娘在回门后,会给婆家带一包叫做“浣手饭”的糯米饭。如果娘家做“浣手饭”给新娘,就表示娘家已经同意新娘可以摸婆家的锅灶了,而不能再摸娘家的锅灶了。这种“浣手饭”是新娘的母亲悄悄地交给随新娘一起回门的新郎家的叔母的。回到新郎家后,就相约新郎的伯母、叔母们一起来吃,男人禁吃。吃完“浣手饭”后,一位叔母就悄悄地去拿一个甑盖,冷不防地擦在新娘身上,并大吼一声:“打浣了!”新娘就害羞地跑出门去,引得哄堂大笑。新娘第二天就可以在男方家做饭了。这种忌锅灶的习俗,在苗族中已成为不可更改的禁条。男女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得更改,更不能犯忌。传说一个叫娥久的女人犯了这条禁忌,引出老虎精吃掉她的儿子的大祸来。
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九
过年了,过年了,个个家里都是喜气洋洋,热热闹闹。可是,鞭炮不仅仅是我们小孩最受欢迎的,大人也不例外。擦炮,摔炮……种类繁多,好玩极了!
大年初一一早,“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甭提有多热闹了!
对了,要说放鞭炮,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呢!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十分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仅有让它胀满肚子,它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怕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鞭炮就代替了爆竹。
每当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散步,都会看到那美丽的烟花,都会融入那喜气的气氛当中……。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十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家乡的风俗无疑是难以忘怀的,尤其是在外地读书的这段时间里常常回忆起家乡的风貌,也许我的确是离开家乡太久才会缅怀这些吧,对我而言家乡的风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乡愁,每当思念家乡的时候总会想起各种有趣的风俗。
首先端午节这天用艾蒿洗澡的.风俗是十分实用的,也许是在城市里待的时间太长导致我对端午节的理解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吃粽子以及电视上的划龙舟之上,至于门前挂艾蒿以及泡水洗澡的风俗已经是记忆中的事情了,事实上这种做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至少在我经历了这种风俗以后能够感到很舒服,事实上后来听家中长辈的讲解才知道艾蒿的功效有很多,无论是辟邪的意义还是用来驱蚊或消毒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我不确定将来是否提到这个节日只能想到粽子,但对于其他出现较少的风俗不应该被我们遗忘,我也希望将来过端午节的时候能够在城市之中看到艾蒿。
其次则是大年三十这天需要给逝去的亲人“点亮”,即类似于扫墓的形式在坟前放置花朵以及蜡烛,要确保彻夜长明从而带来保佑平安的意义,后来为了环保将其改成了塑料花和电子灯,虽然不知道其他地区是否在这个时间段有着这样的风俗,但在我小时候的确和父母以及家中的亲戚经历过这种风俗,虽然不知道是否会在将来消失在历史之中却有着曾经存在的证明,也许在下次回家过年的时候也会参与到这项风俗之中吧,年纪越大的长辈越是重视对风俗的遵守,也许这种做法的确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有所寄托吧。
家乡的风俗并不只有上面的两种,但由于我平时关注较少以及在外地上学很长时间了,这也导致我连家乡的方言都仅仅停留在能听懂的层次上,似乎只有和家中长辈打电话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家乡的那种氛围,我觉得每种家乡的风俗都是值得我们保护的珍贵事物,一方面要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明白家乡有哪些风俗,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从而去除风俗之中的一些陋习,不知道长大以后家乡的风俗是否还是儿时记忆中的模样。
我会珍惜现在的校园生活并在以后努力学习,希望将来回到家乡以后能够再次和家人们体验记忆中的风俗。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十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我想要介绍的是我家乡的风俗。
阳光从稀疏的树叶照进房间,在房间里留下了斑斑点点的阳光,这就是除夕的开始。
大人们最忙碌的时间,也正是早上。大人们有的贴对联,有的包饺子,有的为年夜饭做准备,每家都会派一名代表去拜年,我们几小孩都会像跟屁虫似的跟着大人,这家收个红包,那家拿点吃的,格外兴奋。
到了下午,我们黏着大人拿钱买鞭炮,钱到手后,我们就浩浩荡荡的去买鞭炮了,鞭炮的种类数不胜数,在货架上奇峰罗列,姿态万千,令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什么刮炮啊,摔炮啊,冲天炮啊等等。等“大队部”到家时,已经接近年夜饭的时间了。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好热闹,大人们敬酒敬饮料,小孩子则狼吞虎咽的吃着饭,生怕比别人慢了半拍。年夜饭过后,辛苦了一天的大人们也该放松一下了。有的在麻将房里搓麻将,有的在厅里看春晚,而我们最兴奋的,无疑是收红包了,太爷爷,外公,二外公,四外公,舅舅,二舅舅,三舅舅,大姨,小姨的红包让人领到手软。领完红包后,我们就在外面放花炮,“砰砰砰”,“哈哈哈”,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悄悄流逝了。
新年即将到来的最后几分钟,大人们拿出烟花。在最后十秒倒计时,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10,9,8,7……”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着,我们的心情也是一秒一秒的激动了起来,最后倒计时,所有人已经做好了放烟花的准备。“3,2,1,0”,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一年的到来令所有人兴奋不已。烟花在空中华丽的盛开,像绚丽的花儿一般在空中绽放。烟花完美谢幕,这也算是为去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门前堆放着昨夜的烟花爆竹,人们看见的,只有一堆废纸,却不知道昨天这里发生了多么令人兴奋的故事啊,也许除夕的美好时光只有一天,但那美好的回忆却是永不磨灭的!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十二
在广东,快过年的.时候,大家备办各式年货,比如:买鸡、鸭、肉、鹅、鱼……选购春联、年画等。最重要的是要买柑橘、青橄榄、香梨等水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新送亲朋好友的佳果。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去“述职”之时,这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要进行清洗,谓之“采囤”。
晚上,我们还会将水缸里贮满水,米缸里填满米,灯火不熄灭,以象征这“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当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十三
转眼之间就到了一年中最末的时候春节的除夕。我的家乡在千身湖,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快乐的笑脸。
除夕的这一天,大家一大早就开始在门上贴对联,在屋子的门上贴上福字。因为贴对联和福,以工整抒发了美好愿望,而且为节日增加了喜庆的气氛。我也在我的房间门上了福,我把福倒的贴意思是福到了。
之后,家家户户飘出了鸡鸭鱼肉的香味,我们家也不例外,也开始了做年夜饭,但我们在厨房外面的也没有闲着,妈妈从抽届里拿出几张红卡纸,又拿出了几把剪刀,还有一本剪纸大全,提议,我们一起剪纸吧!大家一齐同意,看着剪纸大全剪起来,开始剪一点都不容易,但是我还是一会儿这里剪破,一会儿那里剪破,但我没生气,而耐心的剪下去,!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的剪出了双喜,其他人也剪的非常好,我们十分高兴。
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餐桌上的菜有鱼、有虾、有排骨和饺子等等。光看看就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我立马拿起筷子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活像几天没吃饭的人一样,而且在餐桌上爷爷奶奶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又吃了好吃的,又有了红包,我的心里是吃了蜜一样甜。
吃过年夜饭,我们一家做在电视机旁看春节年欢晚会,一个个节目让我日不暇接,其中我最喜欢看看小品,让我看的哈哈大笑。
这天晚上还有一个活动就是守岁,就是十二点之前不可以睡觉,这对于早晚的人真是个难题。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十四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新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我老家——潮汕有很多节俗以及活动,特别有趣。
回老家虽然坐了四小时的车,晕死人了,但我一下车,就闻到一股不一般的年味儿,让我晕意全无。原来我奶奶和爷爷在烧纸,形状各式各样,金元宝、纸钱等,我听大人说这是烧给天上神仙的,真神奇。再看看屋内,桌上摆着卤鹅、猪肉、鱿鱼干来拜天上的神仙。我知道其实晚上才最好玩。
终于到了晚上了,我们开始吃年夜饭,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都上来,我愿称之为“满汉全席”。
随着十点钟声敲响,我听到锣鼓喇叭齐响,那声音如雷贯耳,原来是游行队伍来了,他们是抬老爷的,老爷就是天上的神,詹厝村的人都很迷信老爷,我们是很激动,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提着灯笼就跟着队伍走,我也是。我发现大人的灯笼都十分古典,我们小孩的灯笼就不一样,有老虎的,蝴蝶的,蜈蚣的,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看着活泼有趣。我用灯笼照着旁边的人的脸,大家的脸都洋溢着笑脸,谈着一年的收获和趣事。我们小孩互送糖果,大人还送我们红包。红红火火的游戏队伍,犹如一条火龙。我在龙头的位置,看到龙头的人都拿一面锦旗。旗子上绣着一对龙凤,代表祥瑞、吉祥。锦旗上面还绣着一些吉祥祝福的话,那是大家对新一年的祈盼和期望。突然人群中小孩们开始骚动,原来是老爷来了。这眉毛、嘴巴,真带点神仙的气。一大群人跟在后面,人山人海,鞭炮声、锣鼓声、人群的喧闹声响彻云霄,顿时整个村子灯火通明。我们沿着村子最外围的道路转了一圈回到村子的祠堂。老爷们在祠堂前刚威武坐定,大家就开始上香拜老爷了。我们都要上前,跪在地上的垫子,向老爷许愿,报平安。走之前我发现祠堂大门上倒着贴的福字和两个门神,我问大人:“这么粗心,为什么把福贴倒了呢?”大人们解释说:“其实不然,福倒了的意思是福‘到’了。”至于门神,一定是神将秦琼和尉迟恭了,他们两位可以驱走不好的事情和妖魔鬼怪。
这就是我老家潮汕的过年风俗,虽然有些迷信,不过非常热闹,让人开心。如果你想来潮汕,热情好客的潮汕人欢迎您的到来!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十五
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一直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有着一个一年一度盛大的集会——那达慕。
没来过这里的,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吃过牛肉干,没看过那达慕。那达慕一开始只是为了祭祀山神,路神,也就是祭敖包,后来经过长期发展成为了现在的那达慕。
由于我出生在草原,所以经常领略那达慕的盛况。那达慕那天,商贩云集,吆喝声四起,我混在人流里,不断有人对我微笑,拉着我推销他们的商品,人们热情高涨,有许多准备上场的人在场上拉着马转来转去,那天天气好极了,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似乎也在为那达慕的开展表示祝贺。商铺出售的商品应有尽有,小到饰品珠宝,大到古董文玩,太阳伞。
可那达慕的高潮不止于此,民族表演,竞技,更让原本就热情的人群更加激动。一般的那达慕可以持续三四天,第一天主要是开幕式和民族舞蹈,马上杂技表演,人们的鼓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竞技同样很受观众喜爱,小伙子们表演赛马,摔跤,射击,场上激烈极了,场下也毫不逊色,掌声四起。场上的运动员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给人一种蒙古族特有的豪爽感。
总而言之,那达慕是蒙古族特点和文化的表现,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方式。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十六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
苗族的六年级苗族风俗(实用17篇)篇十七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昌吉,春天万物复苏,夏天花香四溢,秋天瓜果飘香,冬天大雪纷飞。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春节,春节是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在那天人们放鞭炮,吃团圆饭,收红包等。全家人欢聚一堂,别说有多喜庆了。
春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一种叫“年”的怪物,身长九尺、高十丈,像一辆大巴车那么大,破坏村庄、吃小孩儿。而有一天人们发现年害怕爆竹发出的声音和红色,于是每当“年”来破坏村庄时,就用这些来赶走“年”。后来便有了放鞭炮和贴对联的习俗。
在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人欢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有的人边看春晚边谈着趣事,有的人准备着团圆饭,还有一些孩子在雪地里打雪仗、放鞭炮,让人感觉到处都有浓浓的年味儿。
春节不仅是节日也是艺术的盛宴,长辈写对联、写福字,红纸、墨、毛笔无不是艺术的精华,长辈们写对联,艺术在纸上停留,一个个字栩栩如生,像一个个小人儿,为春节又增添了几分喜庆。
这就是我的家乡风俗,这不仅是个节日,还是家人团聚的喜悦,是记忆最深的、最珍贵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