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的编写要灵活多样,能适应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路径的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一
1、初步感知故事的幽默、有趣、丰富词语“贪吃、吞”,尝试用语言“他看见一只…,就啊呜一口把…吞下去了”。和“有…,有…,还有…。”讲述故事内容。
2、对哈罗德“贪吃”的本领感兴趣,乐意想象并尝试用动作大胆表现。
学会用“有…有…还有…”和“他看见一只…,就啊呜一口把…吞下去”造句;乐意复述故事内容、表演故事。
ppt课件、哈罗德的头饰
t:今天,殷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客人,它来了(出示图片蛇)
s:蛇
t:它的名字叫哈罗德,宝宝们记住了吗,它叫什么?
s:哈罗德
t:它是一条特别贪吃的蛇,谁知道贪吃是什么意思?
s:就是特别能吃东西的蛇
s:就是吃不饱的蛇
s:就是很贪吃,很想吃的蛇(老师引导就是很想吃的,很要吃的蛇)
播放第一张幻灯片
s:(大家一起举手,那就一起回答吧)吃东西
t:哈罗德看到谁了呢
播放第二张幻灯片
s:兔子
t:你们觉得饿扁了的哈罗德看到兔子会怎么想呢?
s:它想把它吃下去
s:好一个美餐啊(太像个哈罗德了)
s:好好吃啊
t:哈罗德会不会吃掉小兔子呢?我们来看一看
播放第三张幻灯片
t:“它看见一只兔子,啊呜一口,把它吞了下去”。看了图我们宝宝知道了吗,哈罗德吃掉了兔子,哈罗德是怎么吃的啊?(教师再次表演它看见一只兔子,就“啊呜”一口,把兔子吞了下去)现在我来做这只兔子,你们来做这只贪吃的蛇,怎么吃啊,我们一边讲,一边做动作表演出来(再次提醒要讲出来)
师生互动,第一遍孩子只做了动作没有讲出来,老师提醒以后做了第二遍,动作准确,语言准确。
s:小猪、小猴、小鸡、小鸟
t:它到底看见了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第四张幻灯片
s:凤凰、小鸟、长颈鹿
s:吃掉他们、把孔雀吃掉了
t:那贪吃的哈罗德是怎么吃掉孔雀的呢,谁愿意来当当哈罗德,表演一下。
给幼儿戴上哈罗德头饰
s:啊呜一口把孔雀给吞下去了(引导幼儿边说故事边做动作)
t:谁再来吃一吃长颈鹿呢
t:长颈鹿个子那么高,你嘴巴张这么小能把他吞下去吗?来,嘴巴张大一点。
t:真是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
你们觉得贪吃的哈罗德这时候吃饱了吗?它还会继续吃吗?
s:会
s;老虎、狮子、小羊
s:点数,7只、6只
t:到底是7只还是6只,我们一起来数一下(共7只)
t:哈罗德吃的动物真多呀!有“兔子”,有“孔雀”,有“长颈鹿”,有“大象”,有“狮子”,还有“袋鼠”。
(教师说“有”用手指着引导幼儿说出动物名称)
播放第八张幻灯片
t:这是什么地方呢
s:哈罗德的肚子里
t:动物全都在干什么呢?
s:睡觉
播放第九张幻灯片
t:哈罗德打了个哈欠也要睡觉了,这时来了一只什么
播放第十张幻灯片
s:虫子
s:小虫子会咬哈罗德的肚子;哈罗德可能会吃掉那个小虫子
播放11、12张幻灯片
s:马戏团
t:知道马戏团是干什么的吗?
s:看动物表演的;看动物演马戏的
t:马戏团的老板看到一下子看到来了这么多动物,高兴的说,哈哈,哈罗德给我送来了这么多的好演员啦!
t: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s:喜欢
t:为什么
s:情节很有趣
s:因为哈罗德肚子饿的时候一口把兔子吞下去了
s:我喜欢小虫子,它让哈罗德把动物都喷出来了
t:接下来我们要表演一个游戏(分角色,老师扮演哈罗德,其他人扮演小动物,戴上图片头饰)
t:你看看你是谁就做出它的动作让别人看出来(老师和学生进行表演并结束)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二
2、教师说谜语,让幼儿猜,引出新课内容
谜语:一座小山在中间,两个山洞通里边,
火车汽车通不过,传送空气保平安。
(谜底:鼻子)
3、幼儿猜谜语,提示幼儿谜底出自自己身体上的一个器官
4、教师出示鼻子图片让幼儿观察,同时出示汉字卡片“鼻子”教幼儿认读
5、教师结合谜语内容,让幼儿互相观察鼻子的特征
提问:两个山洞指的是什么?它是怎样传送空气的?
6、幼儿讨论:没有鼻子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让幼儿尝试捏住鼻子憋住气教师,直到
憋不住了,感受不通气的难受。
7、教师介绍鼻子的功能,让幼儿知道人要生存,身体里时时刻刻都需要新鲜的空气,
,你们说这个习惯好吗?
8、教师讲故事《拉拉种花生》
提问:拉拉为什么哭?花生塞到鼻子里会怎样?
9、教师归纳保护鼻子的方法(适当地请有抠鼻子毛病的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结束:教师小结本节活动的情况,并结合本班情况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牢记心里头》
耳朵不要掏,眼睛不要揉,
牙齿不要剔,鼻孔不要抠,
饭前洗洗手,饭后漱漱口,
卫生好习惯,牢记心里头。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三
1.协调性和灵活性。
2.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3.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4.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5.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青蛙头饰若干,在架高的竹竿或绳子上悬挂画在纸上的小虫子(数目与幼儿人数相等,“虫子”距离幼儿高举双手指尖20~25厘米),红花若干。
1.复习引入。
(1)教师集合幼儿成四路纵队,然后组织幼儿走成圆形队,听口令齐步走,跑步走,再成四路纵队。
(2)引入主题:教师告诉幼儿,小青蛙本领大,最会捉虫子,今天老师就要当青蛙妈妈,请小朋友当小青蛙一起来捉虫子。
2.学习纵跳触物的动作。
教师示范讲解纵跳触物的动作要领:腿微屈,体前倾,臂后摆预备,双腿用力蹬直,双臂由后往下向前上方摆起,右手上举触摸物体,腾空时不低头。
3.玩《青蛙捉害虫》的游戏。
全体幼儿玩《青蛙捉害虫》的游戏,教师注意悬挂的小虫子应高低不同,适合不同身高的孩子,以便每个幼儿都能捉到虫子,虫子用回形针或线绳悬挂,能反复使用。最后比比看谁捉的虫子多。
4.整理评价。
整理成四路纵队,做放松练习,最后评价结束活动。
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时,特别注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促使其获得成功体验。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四
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和蚊子》中的角色形象生动、有趣、反差大,便于幼儿理解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注意倾听音乐的不同,并用动作表现出来,符合小班认识靠行动、爱模仿的特点。为此,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
1.喜欢参加音乐活动,能注意倾听,理解故事内容,并用动作、表情表现自己的理解。
2.认识几种简单乐器(蛙鸣筒、手铃、小鼓),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的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1、运用乐器表现音乐的内容,理解音乐。
2、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大胆用肢体、动作、表情来表现音乐的快慢节奏。
鼓、蛙鸣筒各一个,手铃、沙发靠垫若干;、蚊子的提线纸偶各一个,画有森林的背景图一个。
(一)听音乐,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蛙鸣筒。
1.教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刮奏乐器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个乐器的名字。
2.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快于慢。
教师:请小朋友听一听现在是谁在唱歌?(小鼓)。
教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你们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慢,声音重)。
(二)看提线纸偶戏《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的纸偶,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另外,纸偶要注意突出胖胖的特点。
出示提线纸偶,伴随着三种乐器将故事:
有一头,长得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敲击轻缓的鼓声)。
有一天,出门散步,他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提线纸偶蚊子的出现,小铃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他们发现了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的屁股叮了起来,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呱——呱——呱”(蛙鸣筒发出三声连续的响声代表甩尾巴)蚊子被赶走了。又打起了瞌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小铃伴随着故事再次进入,发出响声)只好又用尾巴赶,“呱——呱——呱”(蛙鸣筒发出三次连续的响声)把蚊子赶跑了。可是,过了一会,蚊子又来了,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咚!”(小鼓重重的敲击两下)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提线蚊子纸偶纷纷落在地上)。
(三)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和小蚊子的事情)。
教师:哗啦啦的小手铃声是谁来了?(是一群小蚊子)。
教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在走路,它在散步)。
教师:“呱——呱——呱”的蛙鸣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音?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教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教师: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幼儿边答“小蚊子被震得晕倒在地上了”边表现晕倒的样子:有的平趴在地上,有点侧身躺在地上,还有的小手小脚都朝天上,吐着小舌头)。
(四)幼儿扮演小蚊子,配班老师扮演。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扮演小蚊子,请配班老师扮演好吗?
教师:“”要戴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带有松紧带的沙发靠垫,套在身上,代表的屁股),“小蚊子”也要戴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小手铃)。
(五)再次表演。
小蚊子的`角色都由幼儿扮演。
1.选材适宜,活动就成功了一半。活动中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故事中动物形象的大小对比鲜明、特点突出,整个故事短小,语言形象生动。情节比较单纯,在反复中带有一些变化,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接受水平。特别是一些生动的象声词,使故事更加的生动有趣,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表演,并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由此可以说,活动选材非常重要,选材适宜,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2.过程中情境创设巧妙,幼儿身临其境,假戏真做。故事内容与乐器伴奏相匹配,是活动的一个创新点。重点体现为提线纸偶和声音特点突出的乐器交相出现,较好地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因为有了情境,幼儿进入活动的状态非常积极,很快融入活动当中。幼儿通过看、听、演的感受与体验,辨别声音强弱和快慢的不同,并在活动中初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五
幼儿园要开展家长半天开放日,为开放日而设计的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抛接球的游戏,教幼儿练习投球的动作。
2、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3、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观念。
4、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投掷动作包含了手部的伸展和眼睛的瞄准等,是一个需要手脚协调,眼脑并用以及合作的运动,幼儿刚开始可能还掌握不好,所以在讲解时要重点讲,让幼儿多练习,变化调整和家长之间的合作。
活动准备。
箩筐人手一个,海洋球一大箱,画好投掷线,小松鼠头饰每人一个,奖品几个。
活动过程。
情景导入:小朋友戴松鼠头饰和老师一起进场,老师说:今天小松鼠到树林里面玩,看到了很多松果,我们一起来捡松果吧,捡了松果就把松果投到篮子里。
教师示范:先将箩筐摆在一定距离外(第一次不必太远,最好让每个幼儿都可以投进,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将球投入篮子里。
1、让每个幼儿都试试看,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投进情况及时讲解和让幼儿调整。
2、让幼儿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和自己一起玩游戏,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3、最先采得松果最多的一组为胜,进行游戏2次。
1、给予获胜组奖励,落后组以鼓励。
2、表扬积极并给力的家长。
3、结束活动。
在本活动中大多数幼儿能通过操作、观察、调整完成游戏,并学会投掷动作。
家长在本活动中能积极参加和配合,但我觉得在活动中游戏简单了一点,还可以加大难度,让幼儿和家长更有挑战性,希望在下次的活动中能有更好的构思和创意。
小百科:球是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也叫做球体(solidsphere)。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球面,球的中心叫做球心。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六
引导幼儿理解数字0,以及数字0的用法。
1、 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引起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0"的兴趣和思考。
2、 初步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懂得0比1小。
3、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引起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0"的兴趣和思考。
6只篮子,依次放入数量为5、4、3、2、1的实物玩具,第6只篮子内不放玩具。电视机、录像带(有关"0"的录像,尺、温度计、门牌号、车牌、比分牌、球衣编号)。数字娃娃表演。每人一张泡沫板数字。磁带《找朋友》。
一、 引出数字“0”
1、 依次出示篮子里的玩具。提问:篮子里有什么?用数字几表示?(复习数字1-5)
2、 第6只篮子内放有玩具,知道没有用数字"0"来表示。
3、感知"0"的形状。
4、 让幼儿说说还有什么没有了也可以用"0"表示。
二、 讨论
1、 教师: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0"。
2、 幼儿自由讲。老师放录像,帮助幼儿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1) 东西没有了用"0"表示,"0"表示没有。
(2) 湿度计上的"0"表示湿度0度,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的温度越低。
(3) 车牌、门牌、电话号码、年历、球衣上的"0"表示一个数字。
(4) 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5) 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1:0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
3、 总结。"0"的作用真大,不同的"0"表示不同的含义。
三、观看表演
1、 复习0-10的排序。
2、 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
3、 启发幼儿说出"0"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比其它数字大。
四、游戏"找朋友"要求两个数字娃娃做好朋友,比比谁大谁小,大数字娃娃站着,小的数字娃娃蹲下。
从教案上来看,你的教学目标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显得比较复杂一些,甚至于超出了你预设的教学目标。如:
“(1) 湿度计上的"0"表示湿度0度,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的温度越低。
(2) 车牌、门牌、电话号码、年历、球衣上的"0"表示一个数字。
(3) 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4) 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1:0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这些地方太复杂,太难,反而会分散孩子对你要在教学活动中达到的主要的教学目标——“1、 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引起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0"的兴趣和思考。2、 初步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懂得0比1小。”的理解。建议将说道的环节简单化,目的性更明显、突出一些!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七
了解老师的工作。
尝试当老师的乐趣。
表达对老师的谢意。
培养观察能力。
认读: “我爱您” “美丽”。
活动一: 我的老师
学习讲述人物的方法,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加深幼儿热爱老师的情感。
认读: “我的老师”。
录音机、歌曲我的老师像妈妈、辅导一名幼儿先讲述我的老师。
1、请出被辅导的那一位幼儿讲述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姓*,她长得很好看,皮肤白白的,眼睛亮亮的,头发又直又长。每天她都早早来到教室,把活动室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她的脾气特别好,特别爱笑……。”
2、幼儿分组,5人一组,讲述“我的老师”。
3、游戏“我给老师打电话”,让每位幼儿跟老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增强对老师的感情。
4、欣赏歌曲《我的老师像妈妈》。
唱歌《我的老师像妈妈》,进行表演。
活动评价:
能讲述老师的外貌特征、一日工作和对自己的关怀。
能用一些词汇进行讲述。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八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穿着大鞋在不同的桥上行走,发展平衡、协调能力。
2、敢于挑战有难度的.动作,培养勇敢精神。
活动准备:
1、梯子2把、椅子18把、独木桥2座、垫子18个,幼儿人手一双大鞋2、场景设置:1、农场种满胡萝卜2、小兔的家3、音乐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1、在地面初步体验穿大鞋走路的感觉。
师:小朋友们,今天可真特别呀!穿上爸爸的大皮鞋来做游戏了,可一定要小心,别让它离开小脚啊!
师:走,穿上大皮鞋,散步去喽!
师:穿上爸爸的大鞋有什么感觉?
师:那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鞋跟着我们的小脚呢?
2、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尝试穿大鞋与同伴合作在圆圈上进行简单运动。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脚尖勾住,走喽!来,让我们到圆圈上玩玩吧,脚尖对脚跟走,侧着走,转个圈,反方向转一转。
二、引导幼儿走梯子桥、椅子桥和彩虹桥。
1、引导幼儿到小桥上走走,感知走梯子桥、椅子桥、彩虹桥的不同。
师:开心吗?除了在地上走走还可以到哪里去走走?这里有三座小桥,让我们到小桥上去走走、玩玩吧!
2、幼儿分散自由走小桥,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稳稳的过桥,不从小桥上掉下来。
师:请你在走的时候感觉一下,走三座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走得时候小心哦,不要掉下来了哦!
3、交流分享师: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哪座桥走起来有点困难?
4、重点引导幼儿走梯子桥。
师:原来大家都觉得走梯子桥有点困难,那谁有好办法,能稳稳的走过梯子桥?
师小结:原来双脚走在梯子的边上的竹竿上,慢慢移动就能稳稳的过桥啦!
5、集体走梯子桥师:让我们用这个办法试试看吧!
三、游戏:为小白兔收胡萝卜送回家。
1、幼儿搭桥,链接农场和小白兔的家。
师:小白兔生病了,她农场上的胡萝卜已经成熟了。让我们帮小白兔收胡萝卜并送回家吧!
2、引导幼儿将三座小桥拼接在一起并链接农场和小兔的家。
师:可是三座桥都是断开来的,怎么办?
3、幼儿拔萝卜,走小桥并把萝卜送回小白兔家,教师巡回指导。
四、放松运动师:做好事真开心啊!累了半天也让我们休息休息吧!来!到垫子上坐坐吧!小脚丫,出来透透气喽,揉一揉小脚,转一转小脚,搓一搓小脚,小脚小脚弯弯腰:脚尖脚尖碰碰;脚跟脚跟碰碰;脚底脚底亲亲。来找好朋友喽,(幼儿与同伴互动)嗨!你好你好!好朋友的小脚亲亲!
师:小脚舒服了,把大鞋放进口袋,穿上自己的鞋子我们回去吧!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九
活动目标:
1.感受麦子成熟的丰收景象,了解麦子的生长过程。
2.知道麦子能制成许多有营养的`食品。
3.形成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爱惜粮食的好品质。
活动准备:
1.有关麦子的录象3段。
2.麦子生长过程土图片及录音。
3.实物:整株麦子若干棵,麦制品若干。
4.头饰:收割机1个。
活动过程:
1.看录象,导入课题。
内容:农村——田野——麦田——麦穗。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麦穗。
(1)麦穗是什么样子的?它的里面躲着谁?
(2)摸一摸、剥一剥、看一看麦穗,发现其中的秘密。
(3)田野里的麦穗怎样变成“麦子宝宝”进仓的呢?
(出示收割机图片)。
3.了解麦子的生长过程。
(1)探索:麦子宝宝是怎样渐渐长大的呢?
方法:图片、询问、录象、录音。
(2)用肢体动作表现麦子的生长过程。
a.个别表现。
b.集体表现。
c.游戏:麦子熟了。
方法:老师做收割机开到哪,哪里的麦子宝宝就跟在收割机后面进仓。
4.麦子宝宝变魔术。
(1)提问:人们种了这么的麦子有什么用?(讨论)。
(2)看麦子宝宝变魔术。(录象)。
内容:麦子——面粉——面条、饺子——油条、包子、馒头——各色饼干、糕点。
(3)尝一尝,用麦子做成的食品。
如:油条、饼干、面包、包子、蛋糕等。
5.歌曲《大馒头》。
(2)集体歌唱《大馒头》。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十
秋天到了,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经常捡拾院子里掉落的小叶子、小花瓣、花种子,甚至小石子,像找到宝贝似的攥在手里。这些在成人看来毫不起眼的东西却分外吸引孩子。我想,既然孩子们那么喜欢捡拾自然物,何不满足他们,"让他们把自己捡拾的自然物收集起来呢?在捡拾和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点数及类概念还不太清楚,因此,幼儿的收集正是积累分类经验和点数能力的好机会。
1、利用幼儿收集的自然物,发展幼儿点数及分类的能力。
2、让幼儿用收集的自然物拼摆画,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幼儿收集好的自然物、大白纸。
小筐小筐小筐小筐2、分类板3、自然物拼图范例。
1、说一说一一你收集了哪些大自然的礼物?
师:小朋友,请你说一说你捡到了哪些大自然的礼物?在哪儿捡到的?
2、分一分一一你捡了几种大自然的礼物?
1)师:小朋友,你们捡的东西太多了,老师给你们每人一张大白纸,把你捡到的礼物都倒在大白纸上,看看有没有长得一样的,把它放在一起。
1)师:小朋友捡了好多不同的树叶,你知道它们的树妈妈是谁吗?
2)出示分类卡,请幼儿仔细观察树的形态特征。
师:树妈妈们来了,看看都有谁?
3)这是松树妈妈,它的叶宝宝是什么形状?像什么?你那儿有吗?把松叶宝宝放到松树妈妈下面的小筐里。
(逐一认识松叶、梧桐叶、银杏叶、柳叶)。
4、拼一拼一一你会用自然物做画吗?
1)出示拼图范例,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2)幼儿自由创作。
5、比一比一一谁的画最好看?
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活动延伸:
家园配合,鼓励幼儿在家长配合下开动脑筋想出以自然物为材料的其它玩法。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十一
在小班时幼儿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多数幼儿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本次活动是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初步学习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形状进行分类。根据纲要提出的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进行的。结合本班幼儿好动,喜欢小动物等特点以及本园设施简陋等实际情况,设计该活动方案。因为农村孩子对饼干很感兴趣,也爱吃饼干,所以本次活动中我用饼干作为活动材料。
1、让幼儿在分饼干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初步学习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按形状进行类。
3、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初步学习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按形状进行分类。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各种形状的磁片、彩色纸张、四个带动物头饰的盒子、各种形状的饼干若干,纸袋一个,饼干歌视频。
一、组织教学:律动《小花朵》组织幼儿安静的坐下来。
二、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纸张,幼儿说出其名称及基本特征。
教师先出示圆形让幼儿说出名称,再出示长方形,然后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他们名称和基本特征。
三、幼儿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幼儿在身边找找。
四、教师出示神奇口袋(袋里装各种图形的磁片),幼儿从袋中摸出磁片,并说出磁片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将磁片贴在黑板上。师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出磁片:神奇口袋真神奇,里面装着好东西,谁来摸,仔细摸,告诉大家好东西。
五、引导幼儿将外形相同的磁片放在一起。(给表现好的幼儿奖励一朵小花)。
六、游戏。做饼干和分饼干。
1、播放《饼干歌》视频,师幼跟视频音乐一起游戏。
2、幼儿按要求将饼干分给的动物朋友。
教师出示带动物头饰的.盒子(盒子开口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师:喵-喵-,我是小花猫,我要吃正方形的饼干。嘎嘎嘎,我是谁呀?我可只吃长方形的饼干。我是小蚂蚁,我只要吃圆形的饼干。我是小白兔,我想吃三角形的饼干。
幼儿按形状把饼干分给小动物。
3、师幼共同检查分饼干的情况。
七、吃饼干。让小朋友挑自己喜欢的饼干吃。同伴交流,说说自己挑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本次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彩色纸张、四个带动物头饰的盒子、各种形状的饼干等,幼儿们非常喜欢,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由于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多数幼儿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孩子们容易接受,所以本次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过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非常的投入,到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还意犹未尽。
但在师幼检查分饼干的情况时,我发现给小动物的分的饼干没有发下去的多,原来有的孩子不愿意把饼干拿出来分给小动物,想留着自己吃,把饼干藏起来了,还有的孩子拿到饼干就吃,根本没听见老师说什么。爱吃饼干是孩子的天性,我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有的孩子就没有参与分饼干这一环节的活动。如果这个环节先让孩子自己吃一点饼干,再分一部分给小动物,效果会更好一些。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十二
1、能不受排列形式影响正确感知10以内数量。
2、在拼摆图形中,感受空间方位的变化。
3、能安静的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每人一盒火柴(或塑料小棉签),教师事先拼好的范例《有趣的数学》,水彩笔。
1、学拼火柴棍图。
(1)教师用展示范例,请幼儿在桌上用火柴棍拼摆出来。
(2)请幼儿说说用了几根火柴棍。
2、按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图。
(1)请幼儿用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拼摆摆。
(2)说说自己拼出了什么?如用4根火柴棍,你拼出了什么?用6根火柴棍呢?
3、练习《有趣的数学》中的"数一数,连一连"。
请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将相同数量的图片用线连接起来。
4、教师,结束活动。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十三
1、理解快乐的含义,知道大家在一起会得到快乐,共同劳动会得到快乐,为别人解决困难也会得到快乐。
2、能积极参与活动,会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4、知道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幼儿画册。
一、导入。
1、一起唱《快乐拍手歌》,感受快乐!
师:我们小朋友这么快乐,还应该把快乐的心情传递给朋友们,森林的小动物们却一点儿也不快乐,我们来听听怎么了。
二、分段讲述故事,理解快乐的含义。
(1)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并提问。(播放ppt)
提问:
1、老鼠、乌龟、狐狸为什么不快乐?
2、怎么样帮助它们快乐起来?
(2)老师讲述第二段故事并提问。(播放ppt)。
提问:
1、小动物想到了什么办法?
2、图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事情?
(3)出示操作材料,提出要求:每个房间住一种小动物,你们帮小动物们找到它最喜欢,最适合的房间。
提问:为什么这样分?哪一组分的最合理?
(4)继续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帮助鸭妈妈解决困难。
提问:鸭妈妈的房子被洪水冲走了,怎么办呢?
三、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给公寓起名字。
师: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给这个新房子取个好听的名字吧?
小结:小动物们用自己的特长,靠自己的劳动一起盖了新房子,还帮助了鸭妈妈,大家一起住在造好的房子里。小动物们很快乐!小朋友帮助了小动物们也很快乐,让我们一起唱着快乐的歌回教室吧!
这个活动的目标是让孩子体验快乐的情绪,其中包括很多种快乐:大家住在一起很快乐,大家一起合作造房子很快乐,孩子们为小动物们分房也很快乐。
在开头部分讲故事的环节中,一遍故事下来就立即提问,而且用的还是逆向思维,孩子们一下子无法正确回答我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应该自己讲完故事后不急于提问,而是再帮孩子们疏通一遍故事内容,让孩子真正了解整个故事后再进行提问。
另外整个活动的重点应该是放在让孩子们体验快乐情绪上,尤其是小动物们分工合作造公寓时的快乐,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去建造属于大家的公寓。这之前可以再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小动物们各自的特征特点,为下一步分房做准备。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孩子们学习小动物造公寓效果可能会更好!孩子们更可以感受到一起劳动的快乐情绪。
中班四和十教案(模板14篇)篇十四
训练大肢体动作。
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宽阔的游戏空间。
1、找个宽阔的游戏空间,让孩子尽情地跑动。
2、当你喊出“一、二、三,逃跑”时,孩子必须尽快跑开并远离你。
3、当你喊出“一二三,木头人”时,孩子必须即刻停止一切动作,并完整保持住那一瞬间的姿态。
4、在、重复第二个和第三个步骤,直到孩子不想再玩为止。
1、试着喊出其他口号,如“跳跃”、“跳舞”、“走路”、“爬行”等等。
2、保证游戏空间没有任何障碍物,以免孩子因为跑动而不小心撞伤身体或撞坏东西。
整个游戏比较简单,主要以学习儿歌和遵守游戏规则两项基本任务,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通过活动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经验。第一点,维持纪律的技巧。活动中有小朋友不听指令,独自玩乐。发出很嘈杂的声音。这时候我指着吵闹的小朋友叫他们不要再吵闹,可效果不是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