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学工作计划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学工作计划文档,供参考借鉴。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一
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结合本单元反映儿童生活的主题,及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操。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本诗浅显,借助书上的画面和注释,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因此,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揭题。
二、简介作者,描述一个与诗有关的故事引生读诗文。
(一)、初读诗文,读后表扬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
(二)、结合注释,再读诗文,要求边读边想象。
1、说说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情景?并说出根据诗中的哪些词句想象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相关的词句完成诗抄。
其间解决下列问题。
(1)儿童的样子。
(2)“垂纶”的意思,在诗中找出近义词。
(3)儿童专心钓鱼的神态动作。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三、表演再现,品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让自己想象的画面活起来。
(一)、准备阶段。
1、让学生根据诗文安排环境,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
2、根据诗文安排角色,为他们改变一下形象,选择道具,并根据诗文说出理由,帮助理解古诗。
3、用语言对装扮后的环境、人物进行生动描述,进行语言训练。
(二)、表演阶段。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
2、在表演中,教师适时穿插询问。
问路人:刚才你一脸焦急,怎么现在面露惊喜?
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诗?(生吟第一句。)。
问稚子:你远远地摆手是想告诉他什么吗?(板书:暗示、示意)。
你为什么不出声和他说呢?
看他走过来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这句诗怎样读最能体现你的心情?(生品读第二句诗)。
3、学生品读全诗。
(三)、背诵积累。
说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领会到感情,培养观察说话的能力,训练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让莲山课件变得即好玩又有目的性。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脚和情感,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四、拓展。
师:诗读完了,可是故事结束了吗?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
说明:问题指引了续编的方向,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观察,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练习。
点评。
本课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演为依托,通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动作的刻画,既让学生领会了诗意,也让学生体会了感情,受到的语文训练是多方面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了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运用。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二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想象小男孩学钓鱼时可爱的姿态及路人问路时的转们、专注神情。
2、培养幼儿学古诗的兴趣,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二、活动准备:
课件动画图片、诗句卡片、轻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小儿垂钓课件)。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幼儿举手自由讲述)。
讲故事:一天早晨,有一个小放牛娃起床后,没有洗脸,头发也没梳就急急忙忙来到小河边钓鱼,他随意坐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身旁边还长了些草,正当他专心致志钓鱼之时,一位过路的人远远地向他问路:小孩子,到王家村怎样走?小孩急忙向他摇摇手没有回答他,因为他怕响声把快要上钩的鱼给吓跑了。
刚巧这个有趣的情景给一位写诗的人看见了,他立刻就写出了一首好听的诗。我们一起来听一遍。
(二)欣赏古诗。
诗画欣赏一遍。
提问:刚才听到的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我们再来听一遍,仔细听好这首诗有几句,都讲了些什么?
老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幼儿在回答之时,同时出示诗句)。
(三)分句理解诗意。
1、“蓬头稚子学垂纶”谁知道“蓬头稚子”是什么意思?(刚才看到的动画里小男孩头发怎么样?“蓬头稚子”就是指这个头发很乱的小男孩。“学垂纶”就是学习钓鱼的意思)。
2、“侧坐莓苔草映身”谁来说说这句话讲了什么?
指导朗读:你觉得古诗里的小男孩可爱吗?我们一起用喜欢他的语气来朗读第一句与第二句。
3、“路人借问遥招手”请小朋友讲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小男孩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害怕吓走上钩的鱼儿,所以不回答那人的问话)读这句话是声音应该怎样?(轻点)。
想象第四句:小孩怕什么声音吓走小鱼?(除怕路人的问话声,脚步声、还怕什么声音呢?(害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
师: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连起来朗诵(集体朗诵)。
5、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
我们除了用动作来古诗外,还可以用那些形式来表现古诗呢?
好,现在就用吟唱的方式来唱唱我们今天学的古诗吧,我们可以用哪首歌来为这首古诗配音。《小孩不小歌》幼儿唱古诗。
结束:小朋友唱得真好听,回家把这首古诗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三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七绝,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四年级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
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
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
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
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
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关钓鱼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在什么地方钓鱼?
第二个问题: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为什么?再问一个问题: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你很聪明。你善于观察。呵呵,大家真是钓鱼的高手!)。
一。揭题生趣。
1.钓鱼确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小孩儿学钓鱼就更有趣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师板书)。请大家拿出笔来,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写好课题。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四
设计意图:
小学古诗教学要眼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情感,体会用意。遵循以下思路展开: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读背体会。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偷采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稚子垂纶。
路人借问。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会写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常常跟谁去钓鱼的?
2、带着你们兴奋的.心情跟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一个小朋友。他也喜欢钓鱼,我们去认识认识他吧!
3、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
6、作者简介。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播放朗读。
2、生自由朗读古诗,强调朗读的节奏。
3、圈出生字。出示生字,齐读生字。一组开火车读生字。
4、“蓬”是什么结构?带有草字头还有哪些字?(芳、草)。
5、“垂”是独体字。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同学们真聪明。我们的祖先更聪明。
6、字理识字:“垂”。(土上长着一颗树,树上挂着两个果。)我们的祖先这样记下这个字,也这样写着着。后来又写成,最后又写成现在的楷书。
7、指导书写“垂”字。出示“垂”字笔顺分解图。
8、“侧”古今对照。
9、“应”是多音字。(应该、答应)。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映身:掩饰着身板。
2、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
3、这句写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4、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探询看望,指有礼貌地问。
遥:远远的。应:应答。
5、说说诗句的意思。
6、这句写出了小孩钓鱼专心认真。
四、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背诵练习。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景。
遥招手。
怕鱼惊。
不应人。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六
《小儿垂钓》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夜书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思念家乡之情。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
儿童生活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蓬稚纶侧莓苔。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5)读课文测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促篱。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童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七
春风吹拂着大地,鸟儿啼声不断响起。我走在田间小路上,不知不觉走到了小河旁边,河里鱼儿在嬉戏,芦苇害羞地把头低到水中去。
河对岸,有一个孩子在垂钓,眼神那样专注,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已坐在野草中,头发乱蓬蓬的。右手一动不动地举着鱼杆,生怕鱼儿上了钩自已却不知道。一个路人前来问路,小孩子子远远地招了招手,意思是让那个路人走近一些,他和路人小声说,怕鱼儿受了惊吓,所以不敢大声应答路人。
我看了这情景,不由得在心里感叹:这真是一个聪明伶俐、天真专注的孩子呀!
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回放着刚才的情景。孩子的样子让我久久不能忘却。我突然诗兴大发,写下了《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八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会写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课时: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常常跟谁去钓鱼的?
2、带着你们兴奋的心情跟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一个小朋友。他也喜欢钓鱼,我们去认识认识他吧!
3、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
6、作者简介。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播放朗读。
2、生自由朗读古诗,强调朗读的节奏。
3、圈出生字。出示生字,齐读生字。一组开火车读生字。
4、“蓬”是什么结构?带有草字头还有哪些字?(芳、草)。
5、“垂”是独体字。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同学们真聪明。我们的祖先更聪明。
6、字理识字:“垂”。(土上长着一颗树,树上挂着两个果。)我们的祖先这样记下这个字,也这样写着着。后来又写成,最后又写成现在的楷书。
7、指导书写“垂”字。出示“垂”字笔顺分解图。
8、“侧”古今对照。
9、“应”是多音字。(应该、答应)。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映身:掩饰着身板。
2、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
3、这句写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4、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探询看望,指有礼貌地问。
遥:远远的。应:应答。
5、说说诗句的意思。
6、这句写出了小孩钓鱼专心认真。
四、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背诵练习。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景。
遥招手。
怕鱼惊。
不应人。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九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者介绍。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诗释。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赏析。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十
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上午,有一个小孩出来钓鱼。
他蹦蹦跳跳的来到一片树林。他左瞧瞧,右望望,东看看,西张张。终于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池塘。池塘旁有许多的芦苇,还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长满了苔藓。这里十分隐蔽。连鱼儿都难以察觉,他装好鱼饵,拿起鱼竿,高高举起,,用力向前一抛,湖面上顿时荡漾起圆晕。他侧着身子,坐在石头上,专心致志地钓起鱼来。
这时有位路人走来。他迷了路,想回城里。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路。这时,他眼前一亮:前面有个小孩!
他问道:“小朋友,知道从这儿怎么去城里吗?”小孩吃了一惊,心想:他若再喊,鱼会吓跑的!于是便摆摆手。示意不要打扰他钓鱼。路人却以为他没听见,便再次大声喊:“小孩,从这怎么去城里?”小孩急了,他再次摆摆手,还指了指手里的鱼竿。
路人恍然大悟,低声问道:“请小朋友指个路,好吗?”说完,还特意双手抱拳,表示请教。小孩朝远处一指。路人明白了,告别小孩,心里还称赞:这小孩真专心。接下来他上路了。小孩松了一口气,继续钓鱼。过一会儿,就钓了许多鱼。满载而归。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十一
在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里,柳树泛出淡淡的青绿,花儿展开笑脸,草儿挺起了胸脯。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正在池塘边学钓鱼。在清澈见底的水面下,是色彩斑斓的石头,几条小鱼正在嬉戏玩耍。小孩子斜坐在草丛中,不知不觉地看入了迷,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
我东张西望,不知哪里是杏花村。见到那个小孩子正在钓鱼,远远地朝他叫了几声。小孩子远远地招手,好像在说让我靠近一些。我慢慢走过去,孩子那天真的笑脸出现在我的眼前。孩子把嘴靠在我的耳边,小嘴呼出温暖而甜蜜的气息,说:“嘘,小声一点,请不要吓跑这些鱼儿。杏花村在那边!”
我不知道,我的心中为什么会涌起一股暖流,不禁写下这首《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十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儿童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儿童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儿童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十三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诗鉴赏。
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即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可知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稀少人迹罕至之处,这是一个鱼不怕惊、人不暴晒的'理想的钓鱼场所,旨在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十四
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上午,有一个小孩出来钓鱼。
里十分隐蔽。连鱼儿都难以察觉,他装好鱼饵,拿起鱼竿,高高举起,用力向前一抛,湖面上顿时荡漾起圆晕。他侧着身子,坐在石头上,专心致志地钓起鱼来。
这时有位路人走来。他迷了路,想回城里。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路。这时,他眼前一亮:前面有个小孩!
他问道:小朋友,知道从这儿怎么去城里吗?小孩吃了一惊,心想:他若再喊,鱼会吓跑的!于是便摆摆手。示意不要打扰他钓鱼。路人却以为他没听见,便再次大声喊:小孩,从这怎么去城里?小孩急了,他再次摆摆手,还指了指手里的鱼竿。
路人恍然大悟,低声问道:请小朋友指个路,好吗?说完,还特意双手抱拳,表示请教。小孩朝远处一指。路人明白了,告别小孩,心里还称赞:这小孩真专心。接下来他上路了。小孩松了一口气,继续钓鱼。过一会儿,就钓了许多鱼。满载而归。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十五
有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柳树的叶子绿的如同翡翠。河塘边的芦苇也不甘示弱,它绽放出了自己的`美丽。河塘里的鱼儿在水中自由的嬉戏,它们可真有趣呀!
河塘边有一个小孩子子,他正在学钓鱼哪!他一点也没注意到自己的头发乱蓬蓬的。他只是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上,绿草掩映着自己的身体。即使小孩子儿坐在这些野草中,但他还是专心致志学钓鱼,没受一丝影响。就在这时,一位路人来了,他向小孩子儿打听:“杏花村怎么走呀?”小孩子儿并没有告诉他,只是远远地招了招手。小孩子儿的招手并不是让路人走,不告诉路人,而是让路人过来,小声告诉路人。路人见小孩子儿这样专心致志的钓鱼,便忍不住笑了。小孩子儿之所以这样专心是因为他怕鱼儿受惊呀。
我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觉得这个小孩子儿学钓鱼很认真。突然,诗意大发随。
口吟到: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十六
他找了一块长满青苔的大石头,侧身坐在那儿,长长的青草遮住了他的身子。他拿出鱼竿,装上鱼饵,使劲一甩,鱼钩就落在了水里,他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水面的浮子,一会儿,浮子动了一下,他刚想拉,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钓鱼的时候,要看到浮子下沉时才能往上拉。”于是他又坐下来耐心地等下去。
正在这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先生从这里路过,他身穿长袍,头戴草帽,肩上背着一个行李包,好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才到这儿,他正茫然地望着远方,不知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忽然看见了钓鱼的小男孩,眼前猛地一亮,急忙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问道:“小朋友,到刘村怎么走啊?”只见小男孩看都不看他一眼,老远就摆手,示意他走过来,好像在说:“过来吧,我告诉你。”然后依然一动不动地蹲在那儿,盯着水上的浮子。老先生走了过来,小男孩告诉了他,老先生又行了个礼,悄悄的离开了。
过了不久,浮子动了一下,并向下沉去,小男孩手疾眼快,猛地一拉鱼竿,哈!是一条大鱼,他高兴地脸上乐开了花,那白里透红的脸蛋看起来真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就这样,他钓了一条又一条,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小男孩已经钓了满满一篓鱼了。他一边哼着歌儿,一边收拾好鱼竿鱼和篓,高高兴兴地沿着那条山间小路回家去了。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十七
1、学习生字“侧、稚”,理解“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在诗境里的意思。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读诗,感受童真与童趣,体会作者向往孩童般淳朴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课前先学:
1、搜集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儿垂钓》,试着划节奏。
3、自学诗中两个生字“稚”“侧”,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看图理解“稚子”和“侧坐”。
4、看图大致理解诗意,不理解的地方用“?”在书上标注。
课堂共进:
一、交流分享:(出示先学问题)。
1、交流收集的表现童真童趣的诗。
2、交流初读。
(1)出示古诗,指名读,评议,正音,再指名读。
(2)读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指名划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小儿在悄悄地垂钓呢,谁来轻轻地读。
3、交流自学的生字。
“稚”、“侧”是本课的生字,“稚”是翘舌音,“侧”是平舌音。谁来读好这两个字,指名读。
你能记住这两个字吗?“稚”禾字旁加一个隹字,“侧”单人旁加一则古诗的则字。一起读读这两个字,稚子就是小孩子。侧坐:斜着身子坐着。
4、交流诗意和先学问题:你理解这首诗吗?说说你理解的词句,不理解的提出来一起交流。
二、探究共进:
孩子们,这首古诗写的是(指板书)——小儿垂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儿呢?这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呢?下面就请大家围绕这两个问题,再读古诗,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出示合作问题,指名读。
合作小贴士:
1、读读古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儿呢?
2、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从哪儿读出来的?
2、小组合作。
3、全班交流。
问题一预设:
(1)蓬头古时男孩子都是从小就开始留长发的,头发分两边在头顶扎成一个发髻,扎的松松的;而有的孩子呢,年龄小,头发还扎不到,这样的头发都叫——蓬头。
(3)学垂纶现在来读读诗的第一行,“蓬头稚子学垂纶”——纶,是指什么?(钓鱼用的丝线。)是的,垂纶本来是指钓鱼时垂下来的丝线。诗句中的垂纶就是题目中——垂钓的意思。
可是诗人这儿为什么不用垂钓,而用垂纶呢?古诗讲究押韵,这首诗一、二、四句是押韵的,师范读,再读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味。刚才我们读出了小儿很小,很稚气,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他很小呢?说说理由。
(4)草映身是呀!因为身子很小,河边的小草都把他遮掩住了。映:在这里是遮,隐藏的意思。小儿好像躲在了草丛里一般,真是个有趣的孩子!
*孩子们,再读读一二两行,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板书:天真、可爱)。
1、能说说他长得什么样吗?脸蛋,眼睛,头发……一个充满稚气的小男孩,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头发蓬松。
2、多可爱啊,来,读好这两行,读出你眼中的那个小男孩,指名读。
3、引读:头发乱乱的小男孩。……。
眼睛大大的小男孩。……。
脸蛋圆圆的小男孩。……。
(1)遥招手为什么只做动作?因为他怕惊跑了鱼,不能回答人家,只能做手势。有人问路都不回答了,学得多认真、多专注啊!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2)师生表演:你们是小儿,我是路人。小儿在野草丛中专心垂钓。
*侧坐的感觉怎么样啊?
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怎么坐舒服就怎么坐,很随意,很轻松。
准备好了,开始表演了。
“小朋友,杏花村怎么走呀?”怎么没有人回答我呢?怎么只是冲我招手啊?我要去问问是什么意思了。
唉,小朋友,你为什么不回答我啊?怕鱼被吓跑。
是呀,大人钓鱼的时候也怕打扰,你这个小儿真专注。
这位小朋友脸都憋得通红了,冲我摆摆手,你刚才为什么也不回答我呢?
这个小儿钓鱼也像大人一样钓得很投入。
你一个劲儿冲我使眼色,后来冲我招手是想和我说什么?
你冲我摇摇手这是为何?
学垂钓很投入呢!
我冲你大声喊,你心里怎么想?
看来你们此刻的感受就是诗中的一个字“怕”。怕什么?
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看看这个小儿“不应人”只用手势动作来打发我,你觉得他学钓鱼学得怎样?有模有样、专心致志呢!(板书:认真、专注……)。
(3)表演得真有趣,真传神哪!通过表演,走进诗的意境,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儿“不应人”的认真劲读出来吗?读读诗的后两行。
挺认真的。
钓得很专注呢!
专心致志,有小大人的样子了全神贯注,完全投入了。
三、反馈提升:
1、小练笔:
小儿,专心钓鱼而“不应人”的场面多么有意思啊!诗人看着情不自禁地笑了。现在,你就是那个小儿,或者就是看着站在旁边看小儿钓鱼的诗人,拿起笔,写一写当时的情景。注意把刚才你心里的想法和你的表现写出来。老师给你一段开头:
(1)生练写。
(2)指名读写作片段。
小男孩真是天真可爱,专心致志啊!
诗人多么喜欢这个小儿!
诗人多么羡慕这样的生活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背诵全诗。
(1)是呀,正是孩子的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打动了诗人,所以诗人欣然动笔,写下了这首诗。现在,把这首诗完整背一背,待会儿比一比谁最能把小孩的形象传神地表现出来。(自由背)。
(2)指名背诵。
(3)让我们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起赞叹小儿自由自在的生活,一起感受他的天真可爱,认真专注。齐背。
课后延伸。
1、师再补充表现童真童趣的诗。
儿童可爱天真的样子令人陶醉,其实古往今来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些熟悉的诗句,体会体会诗中的童趣吧!自己读。(出示诗句)。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宋·雷震。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诗句。
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搜集,查找。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认识了一个充满稚气得小儿,看到他学钓鱼的认真专注,特别喜欢,拿起笔,试着默一默这首古诗。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十八
有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柳树的叶子绿的如同翡翠。河塘边的芦苇也不甘示弱,它绽放出了自己的`美丽。河塘里的鱼儿在水中自由的嬉戏,它们可真有趣呀!
河塘边有一个小孩子子,他正在学钓鱼哪!他一点也没注意到自己的头发乱蓬蓬的。他只是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上,绿草掩映着自己的身体。即使小孩子儿坐在这些野草中,但他还是专心致志学钓鱼,没受一丝影响。就在这时,一位路人来了,他向小孩子儿打听:“杏花村怎么走呀?”小孩子儿并没有告诉他,只是远远地招了招手。小孩子儿的招手并不是让路人走,不告诉路人,而是让路人过来,小声告诉路人。路人见小孩子儿这样专心致志的钓鱼,便忍不住笑了。小孩子儿之所以这样专心是因为他怕鱼儿受惊呀。
我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觉得这个小孩子儿学钓鱼很认真。突然,诗意大发随。
口吟到: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十九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诗鉴赏。
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即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可知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稀少人迹罕至之处,这是一个鱼不怕惊、人不暴晒的'理想的钓鱼场所,旨在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优秀20篇)篇二十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阳光明媚的清晨,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早早的起了床,轻手轻脚的拿着家里的渔具,出门了。
小男孩目不转睛的盯着渔标,旁边的任何东西都打扰不了他。一只美丽、漂亮的大蝴蝶飞来了,小男孩当作没有看见,蝴蝶飞到他的头上了,他也当作不知道,小男孩多么专心呐!蝴蝶看到小男孩没反应,只好怏怏地飞走了。一只羽毛鲜艳的小鸟飞来了,在小男孩身边打圈,小男孩不动声色。小男孩不管它了,没想到小鸟却得寸进尺,继续打扰他,在他耳边“叽叽喳喳“地叫,小男孩轻轻地伸出一只手,把小鸟赶走了,之所以是轻轻地,是因为小男孩怕把湖里的`鱼儿吓走了,不敢来咬钩了。
这时,一位路人在大路上朝小男孩喊道:“喂——小朋友!请问你知不知道王刚这个人呐!”小男孩不理睬他,路人以为他没听见,又大声喊道:“小朋友!你知不知道王刚这个人呐!”小男孩还是不理他,路人以为小男孩是个聋子,又看小男孩在远处背对自己摇手,以为他不知道,只好无奈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