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帮助我们理清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的教学反思心得,希望可以给其他教师们带来一些启示。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一
1、语文学科的一主要特点是“实践性”:
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是在真空间进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在此意义上,我发现网络中的交流中缺乏现实的语境。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说中学会说,写中学写”。网络下的课堂很难满足这一点。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弱化了学生“说”的能力。所以,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从策略上讲,它是传统课堂的一种有效补充。
2、课堂的定位:
这是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媒体四个课堂元素之间的动态过程。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发现问题的过程。是无法预设的课堂。在这一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得不断地修正自我。每一节课都是一节新课,每一个过程都是一种遗憾。
3、教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
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中的一员,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但同时,中学生身上依附性、自主性并存,他们身心尚未成熟,面对信息海洋会无所适从,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激励。这样问题就产生了,如何在“引导者”、“合作者”之间找到转换自如的切入点?比如,在自由交流讨论的那一段,我想完全抛开教师的权威意识,平等地关注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但是学生的网上讨论中有一部分脱离了文本,只是浮于文章内容之上地发表一些空洞的观点,发了帖子,学生不在意,我该怎么办?只好用“广播”强迫他注意。这其实是很霸道的,所以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论题也是一个问题。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二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我以简洁的语言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在课前我充分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中,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让他们读与悟,发挥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深感课堂的'氛围与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开始我问“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得太大呢?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上才会碰撞出各种耀眼的火花。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四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一节课的内容竟然没有上完,说明:
1、环节不紧凑,在一个问题上扩展的.太远。
2、随意性太大,往往在新生发出来的问题上扯得太远,想让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是不现实的不高效的。
3、条理性不强,思维混乱,没有重点。
4、对教材的理解片面,没有一针见血的点中要害。
5、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应向庞春燕、刘雅君、张邦富、张梅恒、张勇、赵晓伟等老师多多请教。
6、对五年级教材缺乏整体把握、还没有融会贯通。应加强研究与学习。
恳请到家批评指正,多提缺点和建议。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五
1、能借助字典认识三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感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
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地说(不会时,老师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如:大树教育小树苗要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地与风霜雨雪作斗争等)。
(设计图图:培养口头表达力和想象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的小树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
林的资料。指名回答。学生交流,介绍季羡林。
板书:苗苗季羡林。
(设计意图:了解被采访者的主要事迹,为了解课文内容、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设想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小组长做好记录,再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激发对文本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为文本打好基础。)。
3、同桌讨论一下,在采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听录音,课文朗诵。学生看书。
(设计意图:养成听读的习惯,边听边思考。)。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ppt出示:生字词(水浒传、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起码、滚瓜烂熟、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古文观止、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闲书)(设计意图:检查读音)。
3、同桌分角色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一老一少都谈论了哪些问题?读完后同桌互相简单的。
说一说。
(设计意图:角色朗读,初步了解人物的对话。)。
4、组织讨论:
a、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板书:多看书三贯通学古文。
回答问题,并说出对季老提出的要求说出自己的见解。
b、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板书:访谈录。
(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访谈录?)。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题目的精妙。)。
(设计意图:揣摩人物的特点)。
3、自由读课文,把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4、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并全班对其评价。
6、师生表演“现场采访”,再进行评价。全部学生演苗苗。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与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请你评价。
五、课文总结,梳理文章脉络。
从课文的谈话中,同学都得到了读书和学习的启示了吧。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如老师、同学、家长或亲友,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是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教学目标是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重难点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设计成(1、导入并简介作者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3、细读课文,深入探究4、品味题目,深化理解5、写作手法,学习探访技巧6、作业设计)六个方面。让学生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畅谈读书、多读闲书、学会甄别有益的书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对读书的热爱。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由第一课林海音的《窃读记引入到此文:你们想知道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吗?让我们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此中进行课题板书,并要求学生跟写课题,齐读课题,以较好的状态进入到课堂的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交流预习中对作者的了解,并结合生活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二)、明确要求,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可适当引导他们在适时看些适宜的课外书,而不是引导他们抛掉正课不顾,即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4、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体会人物形象)。
苗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季爷爷: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五)、学习探访技巧。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a、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交流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3、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设计。
1、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2、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填写阅读记录卡。
3、搜集整理好读书名言。
三、课后反思。
在授此课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诟病:
1、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本应完全交给学生,而在课堂,我把此阅读课文当成精讲课文细细剖析,结果是牵引过度,学生引而未发,没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在较好引入课文的前提下,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没能更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整个课堂大部分是食如嚼蜡。
3、朗读对话单一枯燥,没给学生自如的学习机会。
4、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情景再设:
在引导学生重点学习“阅读”部分时,在课堂设计一个因看闲书而走神的情景,让学生来判别其好坏,那样一来,很多语言都成多余的了。对人物的评价交给学生,也许,并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了。
其实,一堂课,并不需要教师去折腾,只要是能真正合理地交给学生就够了。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七
语文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更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细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简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化教学过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它需要教师要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正如李怀远老师所执教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认为,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的课就像一杯真正的没有任何香味的水,自然、和谐、不事雕饰地美。
1.教学内容简约。从听课者的角度来看,我想,课前李老师肯定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读。只有课前在“深入“上下了工夫,课上才能做到“浅出”。李老师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最主要的五大块,每一块都设计了具体要落实的学习任务,如:
(1)读出下面的词语;
(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4)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5)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都以“闯关”的形式进行,内容简约,重点突出,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了不得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浮光略影。
2.教学过程简化。李老师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五大块,实施的时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条理很清晰,也没有让学生感到复杂深奥。去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重点也就更突出了。
3.教学媒体简便。众所周知,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时使用不当,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用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李老师只用了幻灯展示了季羡林爷爷的生平介绍,苗苗和季羡林的人物形象,以及“闯关”的问题。没有五花八门的动画,最主要的还是靠粉笔在板书。
4.教学语言简洁。李老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都做到了精炼、简洁、准确。如:当学生对究竟“是谁背的忘不了”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时,教师说“你觉得怎么理解好”,委婉地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给出固定答案,学生怎么理解都行,因为每个人读书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又如:当教师让学生思考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时,有个学生的问题很简单,教师没有说他回答得不好,而是说“这个问题如果你不问他,你知道答案吗?”学生很快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时教师又说“那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学生说不要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学生自己明白了,采访时要提一些分量重,只有被采访的对象才能回答的问题,不问就能知道答案的题目就免了。执教者避免了啰唆杂乱,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真实、朴实、简单、高效,便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了。这仅是我个人的体会,望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去共同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八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多少人阅读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成功之路。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如同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之后,感受很深的就是这点。《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他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并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学生不喜欢读书的症状,本文是一篇有教育性的课文。我在教学本课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学生熟读课文后质疑,作者为什么以“书”为侣?“书”给作者带来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汇报,老师相应的进行指导。学生在质疑中抓住重点并理解了课文。
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作者认为“书”是自己的“朋友”“家”,学生体会后畅谈感受,,激发读书的欲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读书的,效果如何。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提到的读书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了好的读书方法,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这点效果很好。
根据课堂中的畅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读书方法写出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鼓励学生可有自己尝试的读书方法,也可采用作者的读书方法,总之,要在读书中寻求到乐趣。
1、教学中感到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是朗读指导不到位。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2、还有就是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检查,让学生的预习起到作用,落在实处,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九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把握主要内容,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准备材料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引导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二、板书课题。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四、感悟课文讨论: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
五、感情朗读1.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六、作业布置: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说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1、写好文章多看书。
2、三贯通学好外语。
3、积累古诗文。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十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不足之处:可能是自己这样的设计有问题,方式过于直白、简单,以问题来贯穿,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在实施教学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透文章,也导致课堂沉闷的原因,我高估了刚上五年级的孩子的能力,以为在很短的时间,他们就能从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炼出最主要的内容。这是自己对于学生的学情不了解造成的。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十一
3、同学间探讨读后感受。
1、根据教学重点,我由题目开始,提问:“这难道是一篇童话吗?”引起学生对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对应人物的思考。
但是,孩子对于苗苗是小苗可以理解到,但是为什么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就只停留在岁数的差距上,忽略了象征含义:“小苗”暗指苗苗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求学路上需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好似根深叶茂的大树。
2、在寻找、勾画不同话题的见解时,没有直观的.表格或者带箭头的板书,容易造成少部分学生虽然找得到每一次季羡林提出的见解,但是不能区分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的。(在同步练习时填空)。
做得好的地方:因为班级拼音普遍不好,特别是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所以我把学生向上网录音中错误率高的字整理出来,课前单板书纠正读音,并举例强调字音。
之后还可以将口音特别重的学生(谢欣钰),单发送标准录音,让他们先听再跟读,再自己朗读,最后录音。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十二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学习目标第三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内容: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这一设计使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了解了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使每个学生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十三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十四
1、语文学科的一主要特点是“实践性”:
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是在真空间进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在此意义上,我发现网络中的交流中缺乏现实的语境。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说中学会说,写中学写”。网络下的课堂很难满足这一点。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弱化了学生“说”的能力。所以,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从策略上讲,它是传统课堂的一种有效补充。
2、课堂的定位:
这是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媒体四个课堂元素之间的动态过程。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发现问题的过程。是无法预设的课堂。在这一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得不断地修正自我。每一节课都是一节新课,每一个过程都是一种遗憾。
3、教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
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中的一员,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但同时,中学生身上依附性、自主性并存,他们身心尚未成熟,面对信息海洋会无所适从,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激励。这样问题就产生了,如何在“引导者”、“合作者”之间找到转换自如的切入点?比如,在自由交流讨论的那一段,我想完全抛开教师的权威意识,平等地关注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但是学生的网上讨论中有一部分脱离了文本,只是浮于文章内容之上地发表一些空洞的观点,发了帖子,学生不在意,我该怎么办?只好用“广播”强迫他注意。这其实是很霸道的,所以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论题也是一个问题。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十五
1、能借助词典,认识本课生字,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懂得就应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资料,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准备】。
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课文,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先听听本课的朗读,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把生字新词及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
教师抽查学生,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了解。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资料。
1、分主角朗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资料。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透过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崇敬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全班交流,重点研读。
1、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欢乐,帮忙写作。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闲书也能发挥它的优势,帮忙大家写好文章。
这天老师要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那么请先爱上阅读吧!
四积累运用,培养潜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喜欢读的课外书,为大家推荐一些书目。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十六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主角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资料。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资料,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明白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资料。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状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资料。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透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取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能够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透过抓群众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忙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带给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就应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就应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必须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构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群众备课、网络备课以前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群众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超多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能够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应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状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能够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忙。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就应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王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十七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回答得很激动,可能自豪吧)。“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在简单解决一些问题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因为我们的孩子处在农村,手头的课外书极少,有的也只是少数的那么几个学生有那么少数的几本,且课间也很少看到有人带课外书来学校看的,偶尔如果有那么一两个人在看,就已经很不错了。)有的说喜欢,但苦于没书;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理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接着,我提了个要求:全班每人准备一本课外书,自己看了之后做些读书摘记或者写写读书心得,然后转借给其他同学,同时,你也能借到其他同学的书,这样轮流看的话,咱们不就有书看了吗?很多孩子都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带书来的还是很少。
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十八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主角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资料。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资料,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明白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资料。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状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资料。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透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取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能够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透过抓群众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忙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带给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就应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就应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必须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构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群众备课、网络备课以前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群众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超多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能够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应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状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能够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忙。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就应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王林)。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十九
教学目的: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具准备:准备材料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二、板书课题。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六、作业布置:(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说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1、写好文章 多看书。
2、三贯通 学好外语。
3、积累古诗文。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二十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在课前我充分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中,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让他们读与悟,发挥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节课中我深感课堂的氛围与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开始我问“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得太大呢?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上才会碰撞出各种耀眼的火花。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与反思(专业21篇)篇二十一
1、能借助词典,认识本课生字,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媒体资源。
1课时。
一温习课文,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先听听本课的朗读,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把生字新词及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教师抽查学生,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了解。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崇敬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全班交流,重点研读。
1、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欢乐,帮助写作。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闲书也能发挥它的优势,帮助大家写好文章。
今天老师要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那么请先爱上阅读吧!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喜欢读的课外书,为大家推荐一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