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与学科教研组进行密切配合,共同研讨教学方案。通过学习这些五年级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只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括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迸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和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同学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同学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同学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同学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同学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身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同学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协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绝句》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3.学习杜甫的另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早发白帝城》。
1、介绍作者。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了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随笔,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绝句描写了他的住所——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
2、默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草堂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小组学习。
(1)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2)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哪句感受到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写了千年的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的积雪和草堂的建筑和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录像片,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的意境。诗人身在草堂中,透过窗口远眺积雪终年不化的西岭,那雪岭的壮丽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再向门外一看,见到停泊在岸边的来自东吴的船只。“泊”,停靠,“万里”,虚指遥远。船只来自远方的东吴,又将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这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做到,对刚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看到船只畅行万里,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欣慰啊!“万里船”是从空间来讲,“千秋雪”是从时间来说的,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5、看图说一说诗的意思。
三、课后延伸。
1.运用本诗学习方法,阅读杜甫另一首《绝句》,与课文对比,想一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即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闲适、欢悦的心情,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描摹景物清丽细致,与课文中《绝句》异曲同工。
2.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弘扬祖国的五千年的文化。
四、作业。
1.把通过想象把《绝句》中的美好景色写出来。
2.介绍关于古诗文方面的书,找找关于这两位诗人的其他作品。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绝、鹂、鸣”等7个生字,指导书写“吴”“含”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能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能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唐代一位大诗人穿越时空来我们班做客,猜猜他是谁(杜甫)杜甫是咱河南人,被称为“诗圣”。
2、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流传千古的《绝句》(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孩子们,找到生字了吗?(出示课件)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谁来分享一下好方法?(评价:你发现“鹂”和“鸣”都是鸟字旁,鸟字旁的字就与(鸟)有关,你就是一休!)还有吗?(评价:你的方法真有趣,一口咬掉令尾巴,赶紧含在嘴里面,乐中记字,)我们带上节拍一起来读这些生字!
2、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把诗句读流利。谁来展示,出示课件、听读古诗,我们要读出诗的节奏,大家一起读。
3、这首绝句共有(学生答:四)句,每句有(七个字)叫“七言绝句”。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首诗描绘了哪些画面呢?
(一)学习第一二句。
3、感受诗的色彩美。
同学们,看画面,诗句中写了哪些色彩?这么多颜色,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愉悦欢快的心情感朗读吧!)看课件朗读。
4、朗读指导。
一句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们读诗句、想画面,展示出了两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看,多美!诗人喜欢!老师喜欢!你们喜欢吗?一起读出我们的喜欢。
(二)、后两句诗也是两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要先展示诗句画面,再读出美的画面。
哪组汇报第三句诗?你们这组!有没有疑惑的地方“窗含”有不理解?同学们,诗人在什么地方看雪景呢?(对呀,诗人透过窗户看窗外的雪景,窗户框就像表在雪景的周围,多么完美的一幅雪景图!出示课件理解)。
哪组汇报第四句诗?你们组吧?画面展示了,也读出停泊的船要到遥远的东吴去!
四、反复读诗,读出韵味。
有时一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还能玩对对子的游戏。敢和老师一起玩吗?师出上句,你对下句。
如:师: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两个黄鹂。
生:一行白鹭。
师:鸣翠柳。
生:上青天(师的语气不断加强,引领学生读出韵味)。
五、吟唱古诗,表演诵背。
诗歌,一首诗其实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所以才称其为“诗歌”。有人就把这首诗谱了曲,唱出来了,想听一听吗播放童声儿歌《绝句》。学生跟唱。
六、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大明来说吧!(我们来看是不是?两个字里的口都要写小一点、扁一点。)小红说!(我看也是“吴”字上窄下宽,“含”上宽下窄。)看老师书写吧!在书上描红两个字,再各写一个字。
七、总结。
我们再来诵读古诗,读出美的画面,读出愉悦的心情。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四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4、继续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
通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小故事。
1~2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但你们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是从猿猴变的、是女娲造的、是上帝造的、是神创造的……)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归功于一个叫女娲的女神。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出示课题《女娲创造人类》,齐读。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1、出示女娲挂图。这儿有一幅女娲的画像,美不美?我们也可以将她画得更美,传说中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起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
2、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指名提问,有三到四个问题后,让同学们主动回答一下,再接着提问,接着讨论回答。注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一题,进行分析解答。
3、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分几步展开叙写的呢?
分三步: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造人的方法是什么?
(3)怎样让人一直生存下去呢?
分四步: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出第一个人的?
(3)怎样才能造更多的人呢?
(4)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教师:我觉得两种分析都对:一是概括分,一是具体分,我们暂且按第二种分法吧。谁能回答这四个问题呢?(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回答。)同学们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并用喜爱的符号勾画出来,再全班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我们共同探究一下。(可分组讨论。)
第一个问题: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赋予她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她又是一位母亲的化身,女娲创造了人,使她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的身影,正显露出一位的母亲勤劳、智慧、伟大。我们姑且把她视为一个“人”吧,说说看,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是一个神通广大、勤劳、大公无私、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有智慧、极其聪明、手非常巧、慈祥……)
归纳:就以《女娲创造人类》为例,它借助想象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象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象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神话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强,对我们有教育意义。
1、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近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关于人类的起源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课外去找一找,读一读。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创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2、神话既然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它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改造,请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合理的想象,或许你的想法更高明,更有吸引力。指名交流自己的想象。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五
一、色彩美。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xx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六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背诵自身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会读。
(1)同学自由读。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请生读,其余同学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考考同桌。
(3)汇报学习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我想问。
同学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读中感悟。
1、同学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四、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听课件朗读。
2、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家长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七
1.通过讲授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有所了解。.
2.明确赏析古诗词的几个基本点。
二、教学思想设计。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学习课文之文本,而且学习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因而从课文文本分析入手,首先进行现代文——文艺评论的阅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所展示的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简介杜牧其人;背诵《清明》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是,
牧童遥指杏化村。
2.老师简介作者(见课本注解)周汝昌先生,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纷纷”;比较法。
明确:“诗眼”即诗句关键处,乃全篇“神光所聚”,能使全诗境界全出,开阖变化而一动而万随者。
(四)请学生例举含“诗眼”古诗词名句。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
(五)周汝昌先生对“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进行赏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较法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
(六)复习:想象的种类。
明确:再现的想象和创造的想象。
(七)作者在分析《清明》绝句第三、第四句时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联想法。
(八)复习:联想与想象的主要区别何在?联想一般而言有哪些种类?
明确:想象无须触媒;联想则必须有触媒。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
(九)想象与联想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何在?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作家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作品,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阐明人生哲理,那么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脉络,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蕴。
(十)作者对《清明》一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明确:音节十分和谐、圆满;形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十一)我们能否总结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总体特点?
明确:(1)语言简练;(2)生动形象;(3)音韵和谐;(4)想象独特;(5)情感丰富;(6)境界优美。
明确:(1)品味涵咏语言,抓住诗眼。
(2)分析把握修辞,明辨手法。
(3)探究作者思路,分析结构。
(4)分析情景关系,体味意境。
四、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训练中的有关练习。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八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x?写了哪些景物?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x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x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x水鸟。青天:蓝x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x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x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x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忽视了课文中x图的作用。课文中的x图我仔细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x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x图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九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1~2课时。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十
教学目标:
在听音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画画想像等环节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情。背诵诗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字眼,通过想象,听音乐,画画,练读等等方法明诗意,并在朗读中悟诗情,让学生在美好动人的春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泥融飞燕子”的繁闹,和“沙暖睡鸳鸯”的悠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会背这首诗吗?两个黄鹂……(学生接背)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绝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绝句》(课件出示课题),它的作者也是杜甫。
绝句在这课是生字,但它们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大家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读一读。
二、初读,读准字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来读一读。
2、指导认读词。
这首诗中有一个词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认读词,(课件出示鸳鸯的图片和文字)大家读读。
这就是鸳鸯,是一种水鸟,看,它们羽毛的颜色多美丽呀!在诗中的诗句是沙暖睡鸳鸯。咱们一起读一遍。
3、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诗的内容),要注意把字音读准,读出诗的节奏来。自由读。指名读。
三、多种感官参与,感悟诗意。
1、读完这首诗,你眼前出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呀?
2、你从这首诗的什么地方感到这是春天呀?快找一找。
默读,边读边画。
指名汇报。
指导:其实诗中还有两个词也能说明描写的是春天。泥融。“融”查字典理解。还有一个是迟日。古代有一本书叫《诗经》,上面有一句诗是:春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太阳照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春天的太阳成为迟日。
3、如果让你把这首诗画成画,你认为这幅画中应该画些什么?和同组同学商量一下,一起完成这幅画。
师巡视指导,指出不足。
4、展示:贴到黑板上,给大家说说你们都画了什么。
都谁把春风画出来了?
大家一起看一看,我们把这首诗表达的意境画出来了吗?
5、下面,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边读边想像春天的美景。
看,这是不是你头脑中的画面啊?在春天的阳光照耀下,山河多么美丽!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天变暖了,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呢。一对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下面我们再跟着音乐读这首诗,感受春天的美景。
6、杜甫用短短的四句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这么美的诗一定要背下来。
四、古诗中还有很多描写春天的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课件出示,美丽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古诗内容)。
五、作业。
1、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2、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绝句。
迟日江山丽,
学生的画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十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绝句”的定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十二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任务或目标,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阅读文章、观察生活、妥善表达,独立提取知识、总结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
随着探究性学习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堂,如何实施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成为研究的热点。对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心理特点、实施环境等问题的研究确实起到了理顺操作思路、明确实施过程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还是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把探究和接受对立起来,单纯引导学生探究,忽视了教师的传授;布置探究题目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堂只用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过分强调自主,忽略对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帮助。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恐怕是因为没有理清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的关系、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每种学习方式都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就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因此,倡导探究并不意味着排斥接受,探究和接受是相对的,但不是相对立的,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互相补充。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接受,接受的过程中也有探究。接受是探究的基础,有意义的接受和探究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石钟山记》一课中,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体现了苏轼的哪些精神品质?学生回答说他敢于大胆怀疑前人的结论。为了使探究深入,老师补充介绍了郦道元的身份、成就,于是学生在思索之后有了下面的探究成果邮道元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对地名的考证是很有权威的,苏轼仍然不盲从,由此可见苏轼敢于质疑、勤于实践的治学品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给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把手,学生在接受的同时将探究深入下去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相反,它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取更广更多的知识,它强调的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明确了探究的含义、理顺了探究和接受的关系,我们再来考虑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什么样的任务能取得撮佳的驱动效果呢?学生在走进文章之前是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经历体验的,因此探究任务不能是零起点的,应在学生已知已有己会的基础上确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以己知为基础,探究的思维力度更强,而思维力度;恰恰是学生探究的内驱力,能够让学生精力更集中,更容易进入高水平的思维状态。还以某教师执教《石钟山记》为例,整节课的探究层次如下:
1.文中作者主要探究了什么问题?
2.是什么引起了作者探究的兴趣?
3.文中写到了古人的两种说法,都是谁的?
4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5.苏轼考察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6.你认为李渤可笑吗?作者为什么耍笑他呢?
7.文中体现了作者的哪些精神品质?
8.在这次探险之旅结束后,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1-8的探究层次体现了非常清晰的教学顺序,探究题目的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在这些题目的引领下,学生的探究能够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但是,教什么的前提是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这个探究层次的设计关注到了教学顺序的科学性,却忽略了教学起点的合理性。对高中学生来说,前五个问题结合注释完全可以自主阅读解决,零起点的探究问题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价值不大,反而会消耗学生的精力,消磨他们的斗志。第6、7、8个问题是整节课的着力点,但一步一步地搭台阶搭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课堂时间己经过了三分之一,学生探究的劲头明显不足。如果注意到了探究的起点问题,学生探究的热情恐怕会更高。
探究的方向和方法可以由老师限定,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定。在学生还没有养成探究的习惯、没有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之前,老师要帮助学生选定探究的方向,至少要帮助学生调整探究的方向,而且要在探究方法上提供尽量全面的帮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找到方法,循序渐进地由教师限定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选定。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不能单纯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设计中,某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阅读的感受,然后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选题探究,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后,选定了八个题目:
1.浅析《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2.对旧教材删改原文的看法。
3.分析《荷塘月色》中我的形象。
4谈《荷塘月色》比喻手法的使用。
5.谈《荷塘月色》叠词使用的效果。
6.《荷塘月色》炼字艺术例说。
7.谈《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8.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选定题目后,老师详细说明探究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写鉴赏文章:
1.探究情感要先找出文中直接或者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了解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引起情感变化的触发点是什么。写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扣紧原文。
2.探究语言特点首先要找出有特点、有味道的语句,然后把这些语句分类,发现共同点,再逐句分析表达效果。写赏析片段不能空说、空评,一定得用具体的词句作例子来支撑观点。
3.分析别人的评价文章,要在论点、论据、论证上下功夫,依据原文看他的观点、例子、论证方法是否站得住脚。自己要有明确的观点,不能被别人的看法牵着走。
最后,老师批改学生阅读探究后写成的分析文字,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分成“情感分析”,“语言分析”“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三个组,课上交流三个小组的赏析文章,并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同学提问,大家共同讨论后得到探究结果。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探究方向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主选定的。在选定方向的同时,教师还明确了探究的方法,这样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以后的选题探究提供了参照,学生在操作实施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方法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一些探究方法,整个探究过程自然顺畅。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与成人的科学研究是有区别的,它更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体验和把握比探究结果的得出更加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过程的推进中构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不是真的要学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学生开始使用的万法可能不恰当,但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可以边实践边思考、修正,最终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法。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方法应该正是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所需要的,能够支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其操作性越强越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探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如何使之深入下去呢?对于课内合作探究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体现,巧妙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究,良好的探究过程也往往可以带来良好的探究成果。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以下手段:
1.开展批判性阅读,激发探究的欲望。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方法。它是构成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也是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尺,是深入学习、研究和不断进取的基础。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是积极进取的,这就需要读者独立思考,通过批判与扬弃逐步获得真知,而不是人云亦云,全盘接受。中学生可能不了解批判性阅读的概念,但他们有批判的欲望,这种批判也符合正在发展中的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够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
在《胡同文化》一课中,某教师抛出了这样的探究题目:“我想问问各位,读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受,或者发现了什么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活跃的思维状态,有人发表见解说:“我认为文章完全可以从‘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写起,前面的内容和题目没有关系,和后面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观点只是一种直觉的判断,但这种直觉的判断往往能引发他们探究求证的强烈愿望,使探究在兴奋的心理状态中展开。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批判激发探究的起点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课情和学情来确定。对于知识功底比较好的学生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前五个间题作为预习题,课堂探究从第6个题目开始,让学生的探究有较强的思考力度。
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个问题就成为他们走进文本的切入口,在用心阅读、品味后,学生理解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关系,掌握了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因为学生整节课都在验证自己的观点,为自己寻找论据,因而对文章的阅读细致而深入,探究在沉稳的情绪氛围中逐步推进。
2.采用多种训练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的思维状态是探究走向深入的重要保证。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呢?新鲜的训练方法常常能事半功倍。新鲜的训练方法能够让学生觉得新奇、有兴味,进而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思考、乐于表达。笔者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设计情境。在《将进酒》一课中,请同学们聚焦在李白和朋友一起饮酒的情境,想象一下,李白当时会说些什么。要了解李白会说些什么,首先要了解诗歌里写了些什么,这个情境推动学生品味词句、探究思考,进而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仿写练习。在《项脊轩志》一课中,用《醉翁亭记》和《陋室铭》的内容和情感拟了两句话,让学生仿写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
仿写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的过程,这一设计使探究不着痕迹地深入下去。学生写出了借项脊之轩震川叙三世遗迹言人事变迁之悲情的语句,这就表明学生把握了文章忆往事、言悲情的内容和情感。
(3)填空练习。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填空练习: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梦。
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诗歌所写梦境的特点,要求学生阅读诗歌第2段,填入词语后结合诗句解释分析。
学生发表见解后,再给出新的探究题目梦是心中想,李白写这样一个梦,传递了他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他怎样的慨叹?学生的探究结果是这样的作者借梦的无常写出了人生的无常,借梦的瞬息万变写出了人生的起伏变化,他渴望的宫廷生活忽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梦打着李白长安三年的生活印记,是李白人生探索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李白人生的巨大落差。学生的探究成果说明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探究的目的不只在于探究结果的展示,还在于教师能够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上三种训练方法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成果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逐渐完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4.引入评论,增加探究的力度。探究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注意把握好探究的着力点。我们可以用引入评论的方式来突出着力点,增加探究的力度。例如在《项脊轩志》一课中,我们可以引入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姚鼎对归有光散文的评价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这句话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情感,文章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引入评论后,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寻找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交流阅读发现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入文本的过程,在评论的带动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冲动,感悟新鲜独特,而且有了相当的深度。
应该说,引导探究深入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使用手段的法则是有利于营造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具体的手段可以根据课情和学情不断创新,而且要努力做到常变常新,以保证学生的探究状态和探究成效。
在课堂上呈现探究成果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发光体,保证学生探究热情的持续。探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读、说、写都是很好的方式。
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读出来,这是比较感性的呈现方式,学生为了更准确地将探究成果展现出来,就会尝试使用一些诵读技巧。诵读容易创造交流感悟的气氛,让其他学生在对诵读的思考、比较中重新审视、修正自己的观点,使探究结果更成熟、更准确。
说出自己的探究结果或心得体会也是常用的方法。有人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发言时的精神状态和遣词用句都是他们探究成果的外化,教师能够借助学生的外在表现发现问题,从而匡正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结果。在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清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听众也可以边听边思考、鉴别,在说出来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在贡献自己的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
写出鉴赏文章是比较高水平的呈现方式,好多学生能说得清楚,但落实在文字上却显得艰涩,这是因为从思想到文字还需要一个整理的过程,如果学生每次都能够将探究结果形成文字,那会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
在整个课内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示范、引导、矫正、评价的作用,使探究整体推进,帮助学生真正养成探究习惯、鼓励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支持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这样,探究课就变成了没有终点的课,探究就变成了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
一节课很难把一个问题探究清楚,我们还要把探究延伸到课外,将短期探究学习与长期探究学习相结合、课堂合作探究和课外个人独立探究相结合。长期探究和课外个人独立探究是以课内的探究成果为基点的,是短期的课内探究的延伸和拓展。
怎样实现课内合作探究和课外个人独立探究的融合呢?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和布置开放式长作业的策略。
例如一位教师在《祝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使用了网络课件。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两部分。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这一问题。教学顺序如下:教师发布关于作品主题的几种不同观点,让学生在网站上通过投票来分组,然后在网络论坛里发帖子讨论,最后在论文栏里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各组的版主把本组论文保存到与教师共享的文件夹里,版主发言时再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同学和老师边看边听,以助于理解,加深印象。课后,教师把各组论文上传到课件里,以保存学生智慧的结晶。在这节课结束后,如果学生还有想法,可以继续登录这个网站的留言板,表明自己的见解,教师和其他同学再给以回复,如此循环下去,这个《祝福》的网络课件就超越了时空,成为师生研究《祝福》的永久阵地。借助这个网络课件,学生以课内的探究成果为基点继续进行课外的个人独立探究,使对《祝福》的长期探究得以实现。
布置开放式长作业也是使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融合的好方法。所谓开放式长作业就是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探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探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探究性学习作业。例如在新词语的使用情况调查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新词语的基本特点、形成原因、主要来源、使用人群等问题,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搜集新词语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一个月后,学生共同交流搜集、整理的情况,并进一步探究新词语是否具有生命力、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和使用新词语。在这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课外独立探究是由课内合作探究引发的,学生探究的热情很高。第二次课内探究又是在课外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外探究为课内探究的深化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开放式长作业的效果显而易见。
课内合作探究是对探究方法的体验,课外独立探究则是对课内所学方法的应用和实践。两者有机结合,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感受会比较全面,因而也更有利于培养探究的思维习惯。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其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内容涉及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探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成果。单就学习成果来说,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次主题演讲。丰富的评价内容需要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评价能够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各个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制定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完善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可以说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永远没有终点。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十三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去写习作。
2.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分享交流。
能写清楚心爱之物的外形,得到心爱之物的过程,以及成为自己心爱之物的原因。
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课件。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心爱之物”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的心爱之物”吧。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2)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板书:心爱之物)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板书:心爱之物的外形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
三、组织材料。(出示课件3,4)
1.想想什么是自己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它产生这样的感情。按要求准备。
要求:
(1)说一说它是什么。
(2)说一说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你和它之间发生过怎样动人的故事。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四、突破难点(出示课件5)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描写心爱之物样子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它的外形特点进行描写;简要介绍得到它的过程;详细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板书设计: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略写)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详写))
五、动笔练习(出示课件6)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六、小结:(出示课件7)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我的心爱之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板书设计:
我的心爱之物
心爱之物的外形
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略写)
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详写)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十四
1.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让学生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1课时。
1.齐读课题。
2.“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给它加上引号?
3.莎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作者把书比做“长生果”,与莎士比亚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1.默读“阅读提示”。
2.交流:想想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把你感受较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并和同学交流体会。
3.“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课文有什么帮助?
下面我们就结合提示中的问题来自学课文,理解感悟。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2)想一想,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3)写一写,在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旁边写出体会。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默读、浏览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文章主线,在细读深思中了解作者的感悟,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1.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2.作者在这些事情中悟出了些什么道理?(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朗读句子。)。
(1)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2)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板书:构思别出心裁内容与众不同情感真实细腻借鉴模仿创造)。
3.学生朗读课文中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建议:不仅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还要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描写自己读书的句子,体会她是怎样读书的,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
4.有感情地朗读打动自己的部分。
1.作者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2.作者在写作文方面有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3.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写作文的经验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帮助?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十五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主旨。
3、教导学生保护水资源。
4、了解非洲文化。
(一)、谈话导入、产生疑问。
1.师: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非洲。板书:非洲(同学们交流以前对非洲的了解。)
生:我从以前学过的课文《梦想的力量》,知道非洲是一个缺饮用水的地方!
生:非洲黑种人居多,非洲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生:非洲是个贫穷落后,怪病丛生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
师:是啊!孩子们,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经开始了。
(二)、带入情境,走进文本
1.师播放课件:非洲风光视频
2.欣赏后交流感受。
师:说一说,你现在的感受又是什么?
生:非洲原来如此美丽!
生:非洲有着很多美丽、迷人的风光,
生:非洲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足以让人满怀赞叹。
3.你们的感受在文章里可以找得到!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读准字音,字词,找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
刚才读了课文,现在老师要看看书上的生词你们自学的怎样:
色彩斑斓炽热充沛硕大火炬树巨蟒渗透奥旺多聆听木薯红沙瓤强悍粗犷篝火(指名读)
读得真好,同学们自主识字的能力真棒!
4.谁能说一说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句子。
生: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生: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师随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课件)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感叹句;
生:一个在课文的前面,一个在文章的最后,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5.师:你们真细心!这两个句子分别放在课文的首尾,表达的意思相同,照应课题,像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前后呼应。(板书:色彩斑斓多姿多彩)作者是怎么赞美非洲的?让我们来学着作者的语气一起赞美非洲吧!(生齐读: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看大屏幕要求(出示)
6.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用笔写一写,记一记,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汇报
生:那里骄阳蓝天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艺术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师结合此处课件,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师:在文中作者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呢,大家自由汇报(充当小导游进行介绍)。
生:漫山遍野的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高大的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极为普通的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更为常见的火炬树,绽开的红艳艳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烈火,一排是一片落霞。
生: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有数不清的红羽鸟、各种颜色交织的五彩鸟,有美丽温顺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狮、河马、金钱豹和象群。
生:黑人兄弟的住房,虽然大都是不甚宽大的白铁顶房,但许多房子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你若住在宾馆里,房内房外皆是绿色和彩色。
师:通过大家的发言,老师也感受到了非洲的色彩斑斓,下面让我们随着图片去感受一下非洲的五彩缤纷。
(三)、欣赏课件,领略彩色的非洲
1.欣赏风情,引导学生浏览教师制作的彩色的非洲网页,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2.再回文本读文
3.我当小导游:
现在请大家放慢脚步,看看非洲的哪一处风景最让你心动,为什么?然后当一回导游向大家介绍。(自由练习,巡视指导)
(四)、总结全文,(爱心将让非洲变得更美丽)
非洲是一方热土,古朴自然、迷人美丽,它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关注的目光,非洲是彩色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同学们,这是一片如此美丽的土地。但是,疾病、战乱、缺乏饮用水……仍然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临的严峻问题。非洲的儿童则是这些问题最严重的受害者,他们渴望喝上纯净的饮用水,它们渴望健康,他们渴望你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共同保护和建设这片奇异而又淳朴的的土地。爱心将让非洲变得更美丽。
课后习作:
给非洲小朋友的一封信。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十六
(1)理解课文4—9段内容,感受“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4—9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地的朗读感悟文章4—9段的内容。
(2)通过对文章4—9段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4—9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复习旧知。
1.不一样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精彩,乡下孩子的生活因天窗而变得丰富多彩,今天,让我们继续回到作者的童年,去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和老师一起齐读课题两遍《天窗》。
3.提出问题:天窗是什么?男女搭配读幻灯片。
二、正课。
学习4至7段。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4-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能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什么?
2、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
a.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们不许我们在外面玩啊,其实我们反而喜欢怎样?
b.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木板窗又了关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c.是啊,我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却无法尽情享受,于是,在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我们只能(教师用手向上一指):看天窗!看天窗啊!
d.看天窗!你看见了……。
g.师生搭配读4、5段。
4、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为什么,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6、7自然段。
a.从这小玻璃上面作者看到什么,想象到了……从中看书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b.交流汇报。
c.学生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
d.朗诵6、7段(音乐起,文中的“你”换成了“我”)。
学习8、9段。
1、师:若不是有了这小小的天窗,若不是这天窗使我们产生了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所以说——(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a.“这小小一方的空白”它指什么?
b.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是啊,天窗是神奇的!你想对发明这神奇天窗的大人们说些什么?
3、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a.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天窗”加了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呀?
b.理解“无、虚、有、实”
c.为什么作者说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d.齐读8、9段。
三、总结拓展。
1、齐读全文。
2、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跟随茅盾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感谢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学习完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填写练习册。
3、预习27课。
板书设计计:
天窗。
孩子们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十七
本册生字共224个,其中要求会写的148个。本复习针对要求会写的148个,但课标要求的积累量远不止这个,因此复习必须体现前后联系。
字的复习首选归类、比较、前后联系等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明晰,在归类中强化。
一、形近字比较并组词。
芬、芳绚、询耕、耘瀚、潮渐、惭婪、焚匆、勿竿、竽。
腮、鳃捧、棒禄、绿壁、臂俄、哦斯、欺诱、绣朴、扑。
摩、磨悦、脱详、祥卖、买纲、钢贩、返恋、蛮予、矛。
莱、菜骇、孩履、覆旬、甸役、设酒、洒羞、差诞、挺。
二、同音字、音近字比较并组词。
昏、晕韵、均铜、筒昂、仰纺、访稍、艄筏、伐脑、恼。
劈、避暂、崭佩、配震、振均、匀废、费。
三、看下列各组字有什么规律。试着再加偏旁组字。
尾、娓老、姥黑、墨吾、语昆、棍牙、讶卓、掉眉、媚。
采、睬扁、骗巷、港。
四、写同音字组词。
yi——洋溢意思友谊异常意义。
jin——胸襟今天金银禁不住。
cui——翠绿干脆脆生生。
tian---恬静甜蜜填空。
lin——鱼鳞树林临近邻居波光粼粼。
mu——暮色幕布墓地屏幕。
li——厉害历史勉励利益例子。
chui—--锤子捶背垂头丧气。
yan—--砚台燕子大雁厌恶鲜艳。
ken——肯干恳切勤恳恳求。
lan——船栏栏杆阻拦篮子蓝色。
cong----匆忙葱姜聪明。
tao——波涛掏出来滔滔不绝。
五、加偏旁组字组词。
欠:炊烟吹拂道歉饮食款待欣喜。
鬼:惭愧瑰丽魂魄魔鬼魅力。
录:绿色剥皮俸禄。
乍:奸诈昨天作文。
戈:戳穿穿戴栽树满载。
乔:华侨桥梁轿车。
竖心旁:不懈恒心。
“浅”右半部分:饯行一盏灯深浅。
“富”下半部分:逼迫福气一幅画副班长。
六、扩词。
绚凛伦宏刹浊。
七、写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门
(见各练习)。
八、写本册中表示“看”的意思的字。如“瞧”。
九、整理学生作业中的易错字集中复习。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十八
1.认识这篇课的文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儿,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各,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实用19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抓住不同季节的典型景物。
2、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本单元课文中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表现季节的特点。
2、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描写的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表达自己的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运用本单元课文中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表现季节的特点,把内容写具体。
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描述画面,猜想季节。
1、用简短的语言,抓住典型景物,表现季节的特点,但不允许说出季节的名称。
2、指名猜想同学们描述的是哪个季节,要求不仅说出是什么季节。
三、分组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四、品位四季,引导口头表达。
1、创设情景,学习表达。
你们最喜爱的季节是什么?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出示范文,引导表达。
要求学生朗读范文,说说文章为什么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组织讨论,相机归纳:抓住春天的特点,抓住典型景物的形态、色彩、变化,从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想象到的等不同方面,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得便法手法进行细致地描写,描写有序,语言生动,抒发真情。
3、鼓励学生抓住季节特点,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变换观察角度和表达顺序,重选典型景物以及任务的衣着、开展的活动,改写、补充、续写范文,启发学生多角度构思,多角度描写,防止个避免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现象。
五、描绘四季,鼓励动笔成文。
第五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三、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季节的特点和对季节的喜爱。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四、整体评文,总结闪光之处。
五、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
2、选取更多学生的精彩语段组织点评,进一步领悟表达的顺序,描写的方法。
六、精心修改,锤炼习作语言。
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修改习作。
七、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