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一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二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三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可是,在他少年时代,学习条件是非常艰苦的。
他四岁失去父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一个人来维持生活。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自己当了教师。家里贫穷,买不起文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办法。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走过的足迹,认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写字。
于是,她就让欧阳修到沙滩上搬些沙来。她在家里选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接着,把沙倒下去铺平。这样,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笔墨纸砚。学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折断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画出一个生字,等欧阳修学会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写一个。欧阳修也利用这个地方来做练习。
母子两人,一教一学,教的认真,学的起劲。后来,欧阳修在文学上的许多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个小小的沙坑帮他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四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然后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六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种说法我非常赞同,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更加的进步。看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妈妈弟弟都睡着了,平常这个时候我也应该睡着了,但是我却没有睡着,本来我可以把《女巫》的结尾看完的,可却被妈妈叫到了床上。那个结尾吊着我的胃口,我真的很想把它看完,要不然我会睡不着的。
我轻轻地坐起身子,看看四周-----一片漆黑。这么晚了,我出去看书不会影响到别人吧?不过我真的很想看书,不管了,出去看吧!
我慢慢地下了床,观察一下四周的动静,确保安全后,我才踮起脚尖,贴着墙慢慢地挪移几步,就到了门前,急忙打开门。
来到书房时,汗珠已经布满了我的额头。我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赶快的打开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这时我已经被它深深地迷住了。已经忘了我是偷偷地读书。当我快要看完的时候,妈妈又出来了。
“你在看书呀,这么晚了,还偷偷地看书,快去睡觉!”本来可以把它看完的,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不过我马上又想出了个好主意。“妈妈,我饿了。我要煮鸡蛋。”“好,我马上给你煮给你吃。”我又为自己争取了一点的时间看书。
“煮好了,快来吃呀,我先进去睡觉了。”我把书看完之后,吃了煮鸡蛋就进去睡觉了。
这就是我的读书经历,为了争取更多的看书时间,我家 还 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以后慢慢说给你听。
书,在莎士比亚眼中是“营养品”,被高尔基喻为进步的阶梯,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害人的家伙”。
某天的一个晚上,我在家做完作业后,就迫不及待地捧起《哈利·波特》,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不知不觉时间到了9点整。这是,妈妈就像往常一样唠叨开了:“9点啦,该上床睡觉去了”,“赶快睡觉,多睡觉才能长高”,“不要看书了,再看把你的书给撕了”,听到这话,我一下子怔住了,要知道这书可是从图书馆借的,撕了可完了。
于是,我迅速把作业整理进书包,很不情愿地走进卧室,灯还开着,我偷偷地躲在床的一个角落,继续看书……不知不觉,妈妈已经来到我的床前,无奈地说“你真不自觉呀!”我吓了一跳,连忙把书藏进了被窝,笑嘻嘻地发出“啊啊”声。妈妈带着愤怒的表情离开了房间,并把灯给关了。
书啊,你那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害得我被妈妈批评,你说你呀,是不是一个“害人的家伙”,而我,就成了一个“受害者”。
一本书像一艘远行的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
一本书像一杯香浓的`冰奶茶,在炎炎夏日,让口干舌燥的你感受阵阵清凉;
一本书像一个装满学问和知识的大口袋,在你需要时,你可以随时来取。
以前,我做了错事,妈妈一般会这样惩罚我:三个星期内,不准打游戏,把你打游戏的时间都用来看书,10天看一本书,给你两本书,最后一天写篇读后感。那时,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正常反应是:“妈妈,不打游戏没问题,就是别让我看书。”而现在,再收到这张“罚单”,我会兴高采烈地跟妈妈说:“好啊,好啊,那多给我几本书吧!”好像这不是“罚单”,而是给予我的最高奖赏。
其实,我从不爱看书到喜欢看书中间只隔了两天时间。在这两天里,我学了一篇课文,叫《走遍天下书为侣》。从这篇课文里,我领悟到了很多读书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对我很有感触。于是,我也给自己立下了几条读书的规矩:
一、读书时,发现好词佳句划出来并尽量背诵下来;
二、不懂的词或语句立刻去查下,并一一作批注
……
同学们,我的读书方法也是从书中悟到的,你的呢?
说道读趣事,这让我想到在书城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暑假的一天,天气十分炎热,我像往日一样跟同学一起去书城看书。我刚来到书城,我就跑到三楼,我已经看到一半的《爷爷的微笑》,看着看着,我已经完全地进入老了书里,我仿佛看见书中的老人,看见他那慈的笑容,感受到爷爷的孙子一样的关爱,触到了老人满是皱纹的脸,接着看到老人渐渐老了快要死去时,我眼睛湿润了,眼睛水慢慢地从眼睛里流了出来,旁边的惊异地看了我一眼,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继续着。
时间不知不觉地游逝着,这本书在手里待了两个多小时,我把这本感人的书全部看完了,我真想把后面的故事继续编下去,可是因为时间不够,无法编下去。
现在我承认读书是件好事的真理了,读书的确给人生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看书能让人心灵舒畅,看书可以多积累知识,就像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给我买了一本书——《爱的教育》。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被书中的故事情节给吸引住了,我看得津津有味。读到小石匠做鬼脸是,仿佛看到了,他搞怪的动作,滑稽的动作,不禁哈哈大笑。读到卡隆的妈妈死了,我热泪盈眶,心里像堵了块石头一样难受。就这样一直看下去,我如饥似渴,我仿佛走进了书中,成为了书中的一个人物,突然我从爸爸的喊声中醒了过来,才发现已经十一点钟了。此后尝到甜头的我渐渐爱上了看书。
记得有一次我在看书,突然尿急了,我就把书一起带进了厕所,就这样我就一直捧着书蹲在坐便器上。十分钟过去了,三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妈妈发现我不在房间,大声地叫我,我从厕所出来,感觉脚发麻,走路都不会走了。
读书使我快乐,没有去过长城,但能从书中感触到长城的雄伟,没有去过大海,却能真实的体验到那种汹涌和一望无际,没有去过泰山,也仿佛看到了他的高大雄伟。所以说阅读就是一种奇妙的旅行。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七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孙康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孙康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孙康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孙康眼花缭乱。孙康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孙康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孙康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孙康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八
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是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一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一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九
“书是人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眼中的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刘向眼中的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韩愈眼中的书。
在我的眼中,书就是一把钥匙,让我打开文学之门;书是一叶小船,载着我在书海里远足;书是一位老人,告诉我一个个人生道理。
平时,我没太多的空闲时间可以看书,只有晚上睡觉前才有一点时间,我用这段时间看看书。可是我一看到书就走火入魔了,如果看到很晚我也不睡觉的话,妈妈就会强行把灯关上,可是我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会在被子下放一个手电筒,每当妈妈走了后,我就从被子下摸出手电筒,然后打开,并装到被子里,然后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孜孜不倦的继续贪婪地阅读着关灯前未看完的书。
虽然我的感情不是非常丰富,但我也被书中的人物所深深的震撼,我曾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发出叹息;为《茶花女》里的玛格丽特的遭遇黯然泪下;为《简。爱》中的简爱找到幸福而雀跃……面对一本好书,我毫不吝啬自己的情感,让自己融入书中,走进人物心理。
书,让我有了想像的羽翼,让我有了奋斗的目标。我和书的故事永远也不会画上休止符。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十
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岁高龄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项决定:重新开始学习俄语。
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董老担任着国家的重要职务,工作极为繁忙,况且年纪又大,记忆力也差了,学习外语该有多困难啊!
董老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将俄文生词,每五个写在一张卡片上,并风趣地称作一个小队,每十个词称作一个中队,每二十个词称作一个大队。又把两个大队称作一个联队。生词写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释写在背面。随后,象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样,先认第一小队,再认第二小队,接着将两个小队合起来认,作为中队检阅多记熟了之后,再认第三、四小队,然后将三、四小队合并作中队检阅,以后再将两个中队合并作大队检阅。用这种“检阅”法记单词,效果很好。
由于年老记忆力差,一个生词往往花了好大的气力才记住,可是过一会儿又忘了,董老就反复地认、记、背。有时因为咳嗽得很厉害,医生让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坚持给生字标重点,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间断学习。
董老说:“我决不灰心,就是这样搞,记生字,每天总有可能增加儿个。”
十几年后,董老保存下来的外语卡片,上面抄录了一万零五百多个单词,甚至连剧目单、会议签到卡上面也写下了外语单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董老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能阅读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仅俄文版《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董老就读了四遍,抄录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张,记录单词二干九百二十八个。
“学习当如卒过河”,这是董老八十七岁时留下的名句。在学习的道路上,象中国象棋中的过河卒子一样,一步一步,奋勇直前,这不正是董老学习精神的最好写照吗!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十一
小时候,父母给我买了一大堆图书,可我并不喜欢读书这些图书除了整天陪我“睡大觉,”就是被我“遗弃”。
“?暌灰唬?”停电了,家里的电视、电脑、全都“死亡”了,我只好灰溜溜地走进书房,看里面有没有一些新鲜玩意?“哇!里面有一本《木偶奇遇记》”我兴冲冲地叫道,因为《木偶奇遇记》是同学们常看的一本图书,很火!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一页,当看到满页都是文字时,我心想:不就是一行行文字嘛!那有什么好看的?我正准备关上书去玩时,看到“小木偶和老爷爷”几个字,突然,这本图书又勾起我极大的好奇心。
我开始认认真真地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去感受每一个汉字;去感受……。
看着看着,我便入了迷为老爷爷感到操心,为小木偶感到高兴,为大灰狼看到恶毒。真没想到,一本一点也不起眼的图书居然有这么多富多彩的故事啊,我贪婪的读着每一个字。
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看书,不!是爱书,每天看书已经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十二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
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十三
夜幕降临,一桌,一灯,一书,一个人。我手捧《看见》灯光摇曳着书影,细细品读,感受柴静对社会,对自身,对岁月的思索。沉寂带领我沿着记忆的溪水,逆流而上。
从小时候坐在妈妈怀里。听她手捧小书,讲给我一个个小故事开始,我就对妈妈手里那个方方正正的东西产生了好奇。
后来,我初识文字就拿着《西游记》,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慢慢念,虽似懂非懂,但脑海里总有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英勇神武。手持金箍棒瞪着火眼金睛。傲视一切的身形,然而,当时所理解的也只是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直到我四五年级时再次阅读时,才能模糊的意识到孙悟空口说“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时”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反思。
我在六年级暑假时阅读了《基督山伯爵》一书,十分入迷,躺在床上看上课下课也看。一旦看起来就忘了时间。一次,我在课间看这本书,心里满是伯爵独守黑牢。法利亚长老给他生命带来一丝光明……直到听到老师说:“现在开始做成乘方例五。”我才意识到已经上课一段时间了,而我竟然没有听到老师宣布上课。经此一事,我便格外注意自己的“读书选择性失聪”症,不能因读书而错过了上课。
《基督山伯爵》所带给我的,不仅是对他的智慧与坚韧的震撼,听他谈吐,纵观古今历史,横览异国风情,是一场精彩的文化之旅。
从此,我迷恋上古代文化开始不断了解古代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诗意而又雄壮的一生。我开始大量背诵古诗词,从“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壮志,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的似水柔情,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纷乱时代。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繁华天下,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政治远见,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情,这些诗词给我的生命带来一份宁静,让我在喧嚣中内心仍保持着安静如流水一般,悄然滑过。
乘着这流水,目光再次集中到眼前的书上。夜已深,灯光下,一桌,一椅,一书,一个人,一份回忆。
读书的小故事(实用14篇)篇十四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如鸟儿没有翅膀。所以书籍使我们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唯一不会腐朽的东西。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虫”,对家里最感兴趣的就非爸爸那黄褐色的大书柜莫属。书柜里装了很多书,我拿不着,就踩着椅子拿。不料,书没拿到,反而摔了一个大跟头。从那以后,爸爸不准我一人拿书,只能叫大人帮着拿。时钟三兄弟整天你追我赶的,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转眼间,我上六年级了,可是我跟书之间的感情却历历在目。
一年级的时候,我天天都读爸爸书柜里的书,直到我把书都差不多读完了,爸爸就带我去了书城。那次,我和爸爸买了很多很多的书,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屋顶上的小孩》、《城南旧事》等等,各种各样的书籍应有尽有,都能够堆成一座“小山”了。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整天都把书捧在手心里,爱不释手。我上哪儿都带着书,逛街、旅游,甚至睡觉都要把书放在枕头底下。没过几周,爸爸就会带我去一次书城。每次去书城,我都会去汲取书的“营养”。书,能够提高我的写作本事、丰富我的想象力和获取一些课外的知识。
一天,我全神贯注地在课桌上看书,一位同学向我借书,我毫不犹豫地把我那本《城南旧事》借给了她。几天后,我来取书,却看到那本书已经损坏了。书上的一层薄膜被撕了一半,书中的页数已经不完整了。当时我看到这一幕时,气极了。真想把那位同学的书也撕了。那位同学看到我很生气,就对我说:“对不起,我会帮你补好的。”听到这话虽然还是很愤怒,可是还是觉得她说了应当能做到。于是让她把书带回家去补好。之后,她真的把书补好还给了我,虽然书上有些粘补的痕迹。
偶然有一天,我在书店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蓝色的海豚岛》,一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就被吸引住了。我不假思索的掏出了三个月的零用钱买下了它,我走到了公园的石凳上津津有味的看着。看着看着,肚子自我叫唤起来了。可是高尔基说过:“书中自有面包在”,我立刻感受到书中的知识填充了饥饿的肚子。我把书里的营养当作午餐,这比真正的午餐更有“味道”。渐渐到了午时,到了该回家的时间,正准备回家,忽然看见一位老人没站稳,上前扶了她一下,然后就回家了,直到回到家里了才发现书还放在石凳上,等回到原处的时候,书早已不见了踪影。
我为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而感到哀伤。
我从开始认字时,就开始拿书玩。之后认识很多字的时候,就开始看书。我读书的时候速度很快,爸爸就对我说:“不用那么着急,要细细品位书中的知识,会对你受益匪浅的。”之后,爸爸给我讲了毛主席“三温四复”式的阅读方式和“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在书上重要的地方画上符号。还买了一个小本子要我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和写阅读心得。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都一向坚持着,已经用了四个本子了。此刻,我每遇到一本书,宛如一匹饿狼看见一块肉一样。“吞掉”那块“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书中所有的“纤维”和“筋肉”成为我的一部分。
一天,我写的作文在《青少年报》上发表了,我心里乐滋滋的。这一切都是我自我的努力和书籍的“帮忙”结合的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享受着收获成果的喜悦。我暗暗下定决心下次还要发表。
我的读书故事里有喜怒哀乐,我认为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我能够发自肺腑的说一声“我爱读书!没有书的灵魂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