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总结,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评估。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一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过去了,回顾这一期的教学,感觉特别地累,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初次带生物,更是诚惶诚恐,担心自己的解读不准,而使学生有什么闪失。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求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学生当中,变成他们的笑脸,就学生愉快的学习,就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就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1.扎实严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1.方法科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生物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二
《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一节课是讲不完内容的。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精心设设计了这堂课。在课堂教学中,我在一节课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教学效果显著。
1、以一段有关非典视频导入新课,学生看得真确,听得明白,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引出传染病这个话题。
2、在学习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时,我安排学生表演了一段有关流感传播的情景剧,激起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在集体学习中展露了自己的才华,通过对情景剧和相关图片的分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知识。
3、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从理性上掌握了预防传染病的知识。
4、利用艾滋病这个典型范例,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1、“病原体”和“传染源”这两个容易弄混的名词没多花时间让学生彻底弄懂。
2、有些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三
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反映实验很容易理解,于是整节课的气氛比较轻松和开心,达到了设计本实验最初的目的。在带着学生一起探究实验数据的规律的时候,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理解常见的一些遗传现象。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真的,无论你课前花多少时间去准备,投入多少精力,总是没有“准备已经很充分了”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课上,可能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情况;而且,一节课上下来,总是还会感到有太多的遗憾。
上完这次课后,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教师应该专门学习一些表演技巧,并且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这样会使课堂更加有吸引力,能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在课堂上,语言表达和语气的变化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加重语气或者是放慢速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意识到重点所在,从而引起关注和思考。而在这方面,我本人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是日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任何一个实验过程中,都会用到相应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和体会这些方法,比单纯地告诉学生要有效的多,并且更易帮助学生建立起方法意识。在需要自己去设计实验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选择科学的方法。这个实验中,针对遗传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介绍并运用了“创设理想条件”的方法。但是这节课下来,发现学生对于理想条件的创设印象并不深刻。后来我想了想,其实还可以这么上:先带着学生做实验,实验完成后,请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评判,找实验的漏洞。当同学们越找越复杂的时候,再将“创设理想条件”这个实验方法使用出来,学生可能就会印象更深刻了。
另外,在讲课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反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好处。而在试讲的过程中,经过听课老师的提示,发现自己对学生还是不够信任,有时会着急想把知识解释给学生听,其实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不利的。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四
本节课的课题包括的范围比较大,知识比较零散,如何把握本节目标和突出重难点很关键。另外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产生和运动的意义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这两方面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在课前热身环节,播放视频歌曲《健身歌》,学生可以跟着唱或做动作。这首歌欢快活泼,学生都十分熟悉,而且喜闻乐见,都会唱,跳也可以很随意,所以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和运动直接相关,不但可以使学生轻松进入课堂,也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紧接着播放动物运动时优美姿态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就由近及远,带给学生无限遐想,再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关于运动的话题。给学生以美的视听享受。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话题的形式展开,这对我来说是个突破。因为我觉得关于运动学生知道的较多,他们会很有话说。因此我跳出了常规的教学思维,设置了三个话题,在三个话题进行中适时请出嘉宾,出示图片,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交流和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下感受新知,比常规的教学要更吸引学生注意,这样更能接近师生的.距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在话题一进行中通过现场嘉宾的助演,给本节课增添了亮点,也是对身边教学资源的一种开发,再请出“神秘嘉宾”(四个人体骨骼标本)使学生对运动系统的组成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在分析关节特点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易理解。在设计时此处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只需要让学生通过一些感性认识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就可以了,知道各部分在运动中的作用即可,不必占用更多的时间。
关键是话题二运动的机理,主要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实现的。体验过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并且采用记时的形式,让学生坚持用力屈肘30秒,再谈感受,这样就轻而易举的将难点击破了。
而对动物运动意义的话题采用先给学生观看视频,与学生交流动物运动的意义,近而再说出人们生活中的运动的意义,由学生的生活入手,再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也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最后以这样的语言来结束本节课“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运动的话题!希望运动伴随我们的一生,让运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精彩!”以这样富有激情的话语结束本课,我觉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关于运动的话题不是一节课就能说完的,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尽情体会,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
通过上这节课,使我更深的体会到生物课特有的魅力!因为它的教学资源实在是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灵活的进行整合,许多资源就在身边。另外,在教学形式上,教育者应多创造一些和谐自然的氛围,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能随意带动求知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获取知识。”,我们都应追求这种状态。
本节课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老师们思考,就是知识的完整性更重要还是体验运动的机理、意义更重要!我觉得,一节课时间把运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运动机理、运动的意义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看起来内容很丰富,可实际上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认为本节课必须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是运动的机理和运动的意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受!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运动对生命的意义!因此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重要!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机理,感受运动的快乐,才能使本节课的情感得以升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前的热身,还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唱起来、跳起来会更好,结尾也以师生共同运动来结束就更好了!新时期的教师就应该是演员一样,需要动起来时就应该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和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达成共鸣。
在探讨话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像一个主持人一样,做到收放自如,轻松自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尤其是语言的高潮迭起,会使课堂大放异彩,感觉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对语言没有精心琢磨,尤其是对课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还不够,因此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在本节课我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经验源于实践。我想我在本节课中的得失将使我终生难忘,这些经验将串连成许多“快乐的音符”伴随我在未来的路途中一路欢歌!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五
面对陌生又熟悉的初中课本,感慨时间飞快,我已经从一名初中生成长成了一名准教师。看到活泼可爱的初中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天真的美好。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那作为他们的老师,我能做的就是把带给他们的每节课上到最好!所以,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从听课到备课再到真正的上课,在教学中,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会最深刻的是站在真正的讲台上,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时。这期间教学的成功之处、不足以及老师、同伴的指导都值得反思、总结。具体的教学反思如下:
听指导老师的课,最大的感受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老师的循序诱导,没有知识灌溉,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们思考、探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一收获时刻提醒着我: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要有真正的学生活动,同时老师要发挥课堂的指导地位。
1、声音:声音还是比较洪亮,只是语调还缺乏教学热情,比较平铺直叙,还可以更抑扬顿挫一些,时而和学生们用开玩笑的语气给孩子们讲小笑话。时而严肃,强调重点。时而用有亲和力的语气关心孩子们。这样的课堂会更充实,也会更有乐趣!
2、动作:课上,每个孩子都在关注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而且,老师的举动很可能是孩子们学习的参考。所以,老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课上的每个动作要自然、大方、时刻体现着对学生们的尊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女孩子在课下对我说:“老师,您真有礼貌,当我们掌声欢迎您时,您还说了谢谢大家!”。听到这句话,我为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而暗自高兴,同时,也提醒着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为人师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3、心理:在这里,最大的感受是:上课时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语言是否自信、教学教态是否自然大方。所以,心理也是需要多锻炼、自己学会积极调整的。刚登上讲台,我会很不自然,就想:自己做得不够完美,学生们会不会不喜欢自己呢?后来,我发现,我的想法完全错了,因为:老师上好一节课,不是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们喜欢自己,而是可以真正使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自己就会更大方,不再忸怩了!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教案上,是对真实教学的一个预设。
(1)对自己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总体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也就是准确把握学生们的知识基础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更有利于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也避免了重复讲解、讲解过深的知识点。
(2)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我感觉还是停留在课本上的内容,甚至可以说,课本上的知识点都没有吃透,有些凭着自己的感觉在开展教学。这是需要改正的!我想,我现在要做的是:先通读课本,自己掌握课本知识,然后,分析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后,再进行知识的加工处理,一定不能落下知识点,因为对学生,要负责任!
(3)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
这一点自己做得还可以。首先了解了中学生:他们还不够成熟去想我要好好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有趣、有用,当他们可以很自豪地讲给同伴、家人时,他们就喜欢上了学习。所以,带给孩子们的课要多多地从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了解到:本节内容食物链和食物网只要强调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对于不是特别抽象的知识,设计了比较多的学生活动来增添学生们学习的乐趣:讲小故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写食物链并和大家交流分享。
通过前期的了解,设计了比较活的学生活动,调动了学生们积极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成功的一点。
(4)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设还是不够:
道了要尽可能地对课堂做出预设。
2、课堂技能:
(1)导入:
本节课导入比较成功:时间控制得当、课堂教学秩序管理还可以、师生有效地交流、导入也有效地为开展教学内容服务。
结合上一节课《水和温度对生物体的影响》失败的导入和本节课成功的导入,更加明确了:导入不能仅仅是活跃课堂氛围,最主要的是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否则,会带偏学生们。
(2)设疑和提问:
这一点是自己没有想到的,为了保证提问的高效,要提前设计出本节课的问题串:提问要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要选择适当的提问时机。提问要有适当的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要有分析评价、必要的引导、总结。
(3)讲授:
记得指导老师说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正确、科学,所以,讲授时,一定要尊重客观的知识,要学会掌握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应用等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方法。
其次是:讲授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讲课是一门艺术,要尽量做到让学生们学习、听课时,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美感,使讲授的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艺术性同在。
(4)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与ppt应用方面,自己还需要进行两者的合理分配,板书更多地体现教学重难点,ppt是为了教学更好服务的工具,切记只念ppt、自己的思路被ppt带着走。同时,也要学习制作更好体现自己教学思路的ppt的方法,目前要学习的是触发器的运用。
(5)对学生回答的反馈:
除了可以用:很好!很棒!还可以用什么呢?要对学生的回答有一个总结,对于学生回答的肯定要具体一些,例如:回答得很具体、很全面,将几个方面都涉及到了。这样,对学生的肯定很真实,同时也强调了易错点。
(6)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
有的时候,由于时间把握得不是特别好,会没有时间总结。总结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会使课堂的重难点突出,总结时,要注意:归纳总结要简练、概括、重难点突出。总结要使教学内容前呼后应、形成系统。总结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氛围比较活跃,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较好地尊重孩子们的想法。二是知识点的讲解以及重难点的强调比较到位,具体如下:
1、在强调食物链的完整性时,用到两个例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在讲解时,强调的很到位,并且结合学生们的易错点,很具体。
2、用枯草杆菌分解枯草,指出,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
3、为学生们解答疑惑:食物链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太阳能为什么不能写进食物链里,解答得比较成功。
4、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捕食关系强调得很到位。
1、要记得错的知识点不能写在黑板上。
2、要教给孩子们数食物链的方法。
3、老师不能只强调重点,要落在课本上,让学生们划出重点。
4、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没有必要太复杂,只要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强调到位就好。
5、有学生问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里的大鱼和小鱼都是鱼,能不能只写鱼?当时给学生的解答是可以,后来一想,是不可以的,因为,这里的小鱼可能是草食性的,而大鱼是肉食性的,不能笼统地叫做鱼。
6、要记得课件的色彩对比,要让学生看清楚。
7、语言,尽量能够用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口语化与科学、准确不冲突。
8、分解者不是吃,而是分解,要注意语言的科学。
9、要熟悉讲课流程,只有这样,教师的讲课思路才不会乱。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六
课前反思: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课程标准未作要求,仅提倡学生收集和交流近亲结婚危害的资料。
课中反思一:
本课的内容我认为对于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就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课堂中我采用图解方式分析遗传规律,让学生明白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遗憾的是课堂中我对学生估计过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没有达到课堂预期的效果。
课中反思二: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是遗传学的经典实验,作为初中教师也应当认识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知道遗传的二大规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课中反思三:
课堂中我与学生一起讨论“有耳垂”和“无耳垂”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我以有耳垂的父亲和无耳垂的母亲为例,研究该父母的子女耳朵性状如何,教学进行的很顺利,学生们也很容易得出子女中有无耳垂的概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反思:
回顾这节课有两点应引起以后教学的注意:一是对学生的认识估计过高,理解与应用必竟是两个不同层次;二是该课用图解方式讲解遗传规律,并要求学生能用图解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要求过高过严,学生难于达到应用层次。
课程理念只有转化成教师的教学实践才会有效,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当然从理念到实践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内化、反思、实践并检验的过程,并需借助于外界的反馈性评价和自我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自觉改良教学行为,并通过不断发展与创新,将会获得预期设想的结果,同时满足教师自我尊重与发展,形成教师独特的。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七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一、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缀入一点文学味,让“课本剧”化为“教育诗”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辉,而且蕴涵一定的科学道理。如在讲到“动物的发育”时可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若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可将其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外还可引用成语、谚语来说明生物学道理。同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八
3、动物行为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对于研究人类各种行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而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区分比较清楚,关键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上有些难度。
4.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所以导致有些环节学生都被老师牵着走,失去了一定的探究意义。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九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好的引入也就显得十重要了。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导入呢?在这里就教学导入方式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具,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十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本学期中,我逐步尝试将“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应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我认为,“目标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依据简单、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学目标,最终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为终点的教学管理过程。
“目标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来说。比如说,导标这一过程也许在高中生能够很容易让学生跟着教学所呈现的目标去学习,在练习、讲评中检验三维目标是否达标,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太明显。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1)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我觉得目标导向教学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这几个环节,即“引趣——尝试——反馈——。
总结。
”。
第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第二,让学生学习自主学习。
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即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按自学提纲,个体独自阅读教材,或四个人一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时用老师将学习目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比如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这一节时,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1)举例说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2)举例说出一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3)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认同保护生物的观点。接着采用学生依据要求:4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举出许多例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纠错与讲解,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通过反馈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通过总结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目标教学中必须保证实施小结这一环节。这样有利学生把各个小目标达到整合,最终实现总目标,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知识的再现与提取。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十一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课程标准未作要求,仅提倡学生收集和交流近亲结婚危害的资料。
本课的内容我认为对于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就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课堂中我采用图解方式分析遗传规律,让学生明白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遗憾的是课堂中我对学生估计过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没有达到课堂预期的效果。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是遗传学的经典实验,作为初中教师也应当认识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知道遗传的二大规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课堂中我与学生一起讨论“有耳垂”和“无耳垂”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我以有耳垂的父亲和无耳垂的母亲为例,研究该父母的子女耳朵性状如何,教学进行的很顺利,学生们也很容易得出子女中有无耳垂的概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这节课有两点应引起以后教学的注意:一是对学生的认识估计过高,理解与应用必竟是两个不同层次;二是该课用图解方式讲解遗传规律,并要求学生能用图解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要求过高过严,学生难于达到应用层次。
课程理念只有转化成教师的教学实践才会有效,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当然从理念到实践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内化、反思、实践并检验的过程,并需借助于外界的反馈性评价和自我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自觉改良教学行为,并通过不断发展与创新,将会获得预期设想的结果,同时满足教师自我尊重与发展,形成教师独特的。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十二
《生物技术》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生物技术及现代生物技术,对于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现简单谈谈本单元教学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阅读等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2、在教学活动中,注意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生物学知识。
3、由于本单元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加之学生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接触过一些生物技术知识,对生活中生物技术也不陌生,所以我更大程度的让学生自主学习。
1、忽视了培养全体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间紧促,使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效率有所下降。
3、板书设计不太合理。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十三
通过观察蚯蚓和鼠妇的相似点及不同点,导入节肢动物这节课。引导学生观察蚯蚓和鼠妇的不同点,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设问:所有节肢动物其他特征(如触角的有无,翅的有无,足的数目是否也完全相同?),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4-15,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找出下列动物(蝗虫、瓢虫、蜘蛛、蜈蚣、虾)中相似特征较多的动物,由此引入昆虫纲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找出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分组观察蝗虫,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其他特征(感觉、运动、呼吸等)。
蝗虫呼吸结构用演示实验予以解决,学生更能直观认识到蝗虫的呼吸结构是腹部的气管。
展示体现与人类关系的相关图片,学生自己归纳。
(1)授课过程语言不够简练,还有语句重复现象。(2)声音不够洪亮;(3)展示自主学习(如比较几种节肢动物的异同)成果时,有点慢;(4)探究活动时(如分小组观察蝗虫结构),由于组织引导方式不适合该班学生特点,致使活动纪律有点乱,甚至有些同学并未达到观察目的,且在本环节拖延了时间;(5)未来得及小结板书:由于以上4点不足,使整节课时间有些紧张,使本节末小结部分未展示出来。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推理自主获取新知,如将差异较大的蚯蚓和鼠妇做对照,引导学生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由此归纳出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活体、标本或图片自主完成课本第15页的表格,自己归纳出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3)讲课过程中穿插了相关资料(如外骨骼、气管等资料),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及获取信息能力。
(1)在观察蝗虫结构时,先拿活体或模型演示解说一遍如何观察(或者屏幕展示明确具体的实验步骤及各步骤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同时完成相关问题。
(2)蝗虫呼吸演示实验:最好用活的蝗虫进行演示实验(或者也分组实验)。
(3)各环节安排再紧凑些,效率再高些,让学生以小结形式完成板书和自主习题。
总之,本节课基本体现了36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了导学、导教、导练三个教学梯度;渗透了自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展示汇报能力、质疑能力和倾听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教学六个流程中的前五个流程(课前独立自学、对比目标,明确方向、聚焦问题,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当堂训练,巩固提高),因时间分配不合理,第六个流程(课堂小结,小组评价)没有完成,以后继续努力。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十四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接下来就跟本站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吧!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一、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缀入一点文学味,让“课本剧”化为“教育诗”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辉,而且蕴涵一定的科学道理。如在讲到“动物的发育”时可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若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可将其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外还可引用。
成语。
谚语。
来说明生物学道理。同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基本功,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应做到洋思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洋思中学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短短的八个字,却体现了该校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学校也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从。
教案。
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都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理解能力以及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在讨论中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而且要从学生地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地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地机会。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发散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总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导入技能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各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技能。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导入呢?本文就教学导入方式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1.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
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
2.借教具导。
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具,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3.通过设问导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贮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转变成动作状态(即活跃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抗,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一定的“心智紧张度”。例如,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家里阳台上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长素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4.通过练习导入。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前训练,注意练习中要包含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师生共同解题时,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上课时便会集中精力听讲,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出新课内容。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师生问候、教师直接板书、讲故事、讲新闻、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总之,任何一种的导入方式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努力去创造一个愉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做到愿学、善学、乐学。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毒品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毒品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十五
应该说,通过这节课的讲解,我又一次感受了理化生组的热情和领导的重视。在评课过程中,各位同仁的`点评既热情洋溢又恰到好处。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
1、让学生练得很充分而且有学生主动参与非常难得。
2、学生听课、讲解的状态很自然,有疑义能马上提出来。
1、仿生可以由学生讲解并举例,联系实际。
2、应该让学生多说说答题时语言组织的技巧,让学生表述更准确。
听了这么多的意见和建议,心里感到特别温暖。要不是她们一次次诚恳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一丁点儿的进步,哪敢尝试课改的讲解?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课堂的艺术不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等还需加强。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十六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好的引入也就显得十重要了。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导入呢?在这里就教学导入方式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具,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实用17篇)篇十七
新课程教学改革已推行好多年了,广大教师立足实际,锐意改革,不断提高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水平。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困惑,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探究的问题越多越好吗?
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不需要探究,哪些知识需要探究,需要探究的问题到底设置几个算是合理等问题,在教学中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几乎探究了整整一节课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看书就知道的问题也在探究,对于过难的内容还想探究。那么哪些内容不是我们要探究的?哪些问题又值得我们去探究呢?有人说过“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知识就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果跳得老高都够不到的就没有探究的价值了。也许有人会说,一节课探究的问题少了那还算是新课改吗?这种状况在听评课时时常也会听到,这或许就是我们对探究过程的认识误区。因此,我感觉探究什么问题,探究多少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而决定,绝不能千篇一律。事实证明:探究的问题设置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的次数设置的合理,符合学生的承受能力,就能会不断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探究过程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续,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得到加以运用的问题,都应是我们重点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性学习是重过程轻结果吗?
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和结论,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展示学生的独特个性,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生物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之一。而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学生的探究活动看似开展的有声有色,但是好多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目的、原理不甚了解,对探究活动的结果缺乏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认识。例如,临沂市有一“中考”题(当时还没出现学业水平考试一词),要求学生绘画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解,评分标准中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学生图解画错了,但是如按照错的图解解释对了,也就是能“自圆其说”,同样给予相应的分值。本人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明显的是注重了过程而轻视了结果,违背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容易给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不利于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也许有人会说,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在科学上已有定论,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只要注重过程而不必在意结果,这种观点看似注重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忽视了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割裂开来,正如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一样,科学探究也离不开理论假设的指导,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目的就是验证实验的结果正确与否,让学生明辨是非,最后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从而少走弯路。由此可见,探究活动既尊重过程又尊重结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才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正确理解。近几年临沂市学业水平考试注重开放性题目的考查,目的是提高考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此促进教师的创新教学。但应注意的是,设置什么样开放性的题目值得我们探究,我认为以上这则“中考”题目就不适合作为开放性的问题来考查。
三、课讲得越少越好吗?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有些教师误认为讲课越少越好,(有的甚至说一节课不能超过五分钟的讲解)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读理解。但是有些内容要求较高,而且是很难理解把握的,例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课,如果教师不去引导学生去分析透彻,单凭学生看书消化,恐怕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难理解。因此,我认为讲多讲少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知识应该有所区别,对于那些阅读性了解的内容,就交给学生自己好了,例如“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卫生保健”等内容,就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只需要在学生阅读完后检查其效果,将部分内容讲解,起到画龙点睛即可。而对要求高难度大的知识,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真正理解知识的目的。
各位老师,教学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只要我们把行动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责任心使命感,我们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水平就会不断的迈向新的台阶。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