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班教案健康领域 中班教案:《蔬菜宝宝》篇一
师:我们一起来看电影吧!草地上有什么?有几棵? 天空中几只蝴蝶?河里有几只鸭子?分别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2.认识数字10并理解10的实际意义
师:看天上飞来了几只燕子?这时又飞来了一只,合起来有几只燕子呀? 10只燕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10长得像什么?它由哪两个数字组成呢?这样看是不是10呢(翻身)?(提醒幼儿知道10永远1在前,0在后面 )
数字10除了可以表示10只小燕子,还可以表示什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上哪样宝贝正好是10?
3.游戏:连线,
游戏玩法:根据图片上小动物的数量,找到相应的数字,并用线条连起来。
三、游戏:数贴花。
巩固感知10以内的数量,拓展幼儿思维。
1.师:春姑娘今天很开心,说我们小朋友表现都很棒,要送奖品给你们呢!每个小朋友10个小贴花,请你数一数你的小贴花是不是有10个,如果不满10个你就把它贴满。
2.如果超过10个,你就把它去掉。
3.幼儿相互检查或请客人老师检查。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活动的教育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创设法
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春姑娘请客送礼物”这一问题情景,并围绕这一问题情景设置环节,通过情景问题的解决启发幼儿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2、演示讨论法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和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我采用了演示讨论法。演示就是让幼儿去看,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刺激幼儿视觉。讨论就是让幼儿去说,更好的发展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表述能力。
3.游戏法
新《纲要》指出:“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数字10,知道10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感知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通过本节课积累知识,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幼儿明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数学来自生活,服务生活.
不足之处:
1.复习数字9以内的数过多。
2.认识数字10这个环节可以再增加些。
3.让幼儿连线这个环节可以让幼儿自己在小黑板上操作一下。
中班教案健康领域 中班教案:《蔬菜宝宝》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仔细观察能正确辨认昆虫。
2.乐于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对昆虫有进一步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并出示课件图片,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上班,造出产品比糖甜。
提问:这是什么?(幼儿答对后出示蜜蜂的图片。)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睛,气象预报它内行。
提问:这是什么?(幼儿答对后出示蜻蜓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都猜对了,那你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
小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二、结合昆虫课件,引导幼儿认识昆虫的基本特征。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蜜蜂图片。
提问:请你们仔细看看蜜蜂,它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你知道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蜂巢)爱吃什么吗?(花粉和花蜜)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蜻蜓图片。
提问:蜻蜓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幼虫生活在水里,成虫后夜里在树枝上休息)爱吃什么吗?(蚊子、飞蛾、苍蝇等小虫)
出示更多昆虫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昆虫的图片,请你们仔细看看,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生活在哪里?吃什么?
4.观看课件,小结:原来昆虫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昆虫的身体都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昆虫的胸部长着三对脚,大多数昆虫背上都一般长着一对或两对翅膀;昆虫腹部包含着生殖器和大部分的内脏,是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昆虫在成长过程中在外型上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成为成虫。
三、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辨认昆虫,能正确辨别出昆虫。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昆虫有哪些特征,老师想要考考你们。请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为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并与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及其原因。
总结:昆虫是一个大家族。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其他的昆虫,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还有哪些昆虫,再和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中班教案健康领域 中班教案:《蔬菜宝宝》篇三
活动目标:
1、认识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2、比较物体膨胀变化前后的差别。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已经组织好幼儿洗过手。
2. 盆子每组两个(内放微波玉米粒每人一粒)。
3. 微波炉。
4. 事先将一袋微波玉米粒拆开并倒出,微波口袋,双面胶。
5. 小碗每人一个。
6. 玉米变身前后的特征记录纸。
活动过程:
谁来它是谁?(视频展示仪上出示玉米粒)
1、师:今天顾老师要请你们和玉米粒交个朋友。
(1)看一看(在视频展示仪上看)
——你们看,玉米粒是什么颜色的?(黄色的)
——它有点像什么?(像小牙齿。)
(2)摸一摸
——请小朋友拿起一粒玉米粒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硬硬的、滑滑的。)
(3)闻一闻
——放在小鼻子前面闻闻,有什么味道?(有点香)
(3)咬一咬
——用牙齿咬一咬是什么感觉?(边说边示范)但是不能吃下去哦。(硬硬的,咬不动)
——“玉米粒”朋友告诉我,它要给大家表演个节目,那就是“超级变变变”。
——噔噔噔噔(掀开盖在微波炉上的幕布)这是玉米粒请来的变身小帮手!谁知道它的名字?(微波炉)
1、操作:
——(出示袋子)玉米粒朋友说:我们要一起钻进这个特别的袋子里,然后再封住口子,最后放进微波炉,关紧门,高温3分钟。
2、引导幼儿仔细听:
——我们在变身的时候会发出一种好玩的声音,待会儿请小朋友要仔细听哦!(做侧耳倾听状,引导幼儿静下来仔细听)
3、引导讲述爆米花的声音
——师:叮,好了,谁来说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
(毕毕剥剥的声音)好像是什么声音?(爆炸的声音)
4、取出爆米花,猜猜玉米粒变身后的样子。
——哇,刚才扁扁的'小袋子现在变成了怎样了?(鼓鼓的、胖胖的)
——谁来摸摸这个口袋?(请一个幼儿)有什么感觉?(热热的)原来微波炉让玉米粒变热了。
——(教师边将头藏在袋子后边提问)你们猜猜我变成什么样了呀
?(引导幼儿自由想象)
四、比较玉米粒变身前、后的变化。
1、观察比较玉米粒颜色、外形的变化:(在视频展示仪上同时展示原来的玉米粒和现在的爆米花)
——原来的玉米粒是什么颜色?(黄色的)那我们来看看吧,现在玉米粒现在变成了什么颜色?(白白的)
注:现在只取2粒爆米花,其他的请搭班老师和阿姨给小朋友们分在小碗里,每人两粒。
——原来它像什么呀?(小牙齿)那现在它变成什么样子了?(胖胖的)它有点像什么?(大大的、一朵白色的花)
——它原来看上去小小的,现在呢?(变大了)
初步小结:哦,它在微波炉里转了几圈,从黄色变成了白色,而且变大了,变美了。
(3)引导幼儿闻一闻
——凑近你的小碗,我们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的?(香香的)
(4)尝一尝爆米花的味道
——刚才我们咬过玉米粒是硬硬的,现在我们拿一粒放进嘴里尝一尝,还是硬硬的吗?(软软的)
——真神奇,你们知道为什么小玉米粒会变成这样?
原来玉米粒被高温加热了,它就会发出哔哔啵啵的爆炸声,而且会变……(引导幼儿说出“大”)。像这样爆炸后的玉米叫爆米花,我们一起说一遍——爆米花。展开阅读全文
——你们想不想吃香香的爆米花了呀?我们再来爆一袋,好不好?
——在爆爆米花的时候,我们也来学学玉米粒变身吧!先考考你们:玉米粒爆炸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啊?是怎样发出的哔哔啵啵的声音?(一个接一个,哔哔啵啵爆起来)待会儿我们听到微波炉发出“叮”的时候就是爆好了,我们就变成一粒爆米“花”(作“花”状)不动也不能发出声音了!
赶紧变成小玉米粒!准备(两手五指交叉蹲下)
注:请搭班老师在旁协助爆米花。
——哦,爆米花爆好了,我们开始品尝吧!
——爆米花虽然好吃,但是小朋友不能多吃,因为它是膨化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