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反思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材的合理运用。以下是一些关于教学反思的实用工具和技巧,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课件。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过渡的这三个问题,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师生的互评,充满激励,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不行!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板书:无私。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富有智慧,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四、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板书设计:
无畏。
智慧。
无私。
(代代相传)。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二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第一段。
过度:我们来看看课文中大禹治的是怎样的水。
请大家自读第一自然段。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播放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导读书方法。
4、再读这段,读出洪水的可恶,老百姓的可怜。
第二段。
师:禹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的惨状,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汇报。
2、用先……再……说说大禹治水的过程。
4、第三句话。
再读这句话解读“九”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读好这句话。
再读整段话。
第三段。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十三年,其间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想了解吗?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谁能把这些数字填写完整?
2.那大家细细地读读这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看出些什么?
4、为了治水,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装着老百姓!这就是有名的三顾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让我们把这感人的故事再读读吧。(再读第三段)。
四段。
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怎样的日子?赶快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1、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感受当时人们的兴奋与激动。(播放视频)。
3、回归课题。
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四千年前一直传到现在,传的是什么?
(传的是他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的精神!)。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大禹!
播放媒体。
描红、书写。
大禹一生的功绩显赫,而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在他临终的时候,他留下了这样感人的遗言“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坟高三尺,勿伤农田”意思是我死了以后有三层衣服就够了,用桐木做的棺材有三寸厚就够了,在古代棺木一般是很厚的,坟头有一个小坟堆就够了,不要把坟墓修得太大,占了农田。这样的部落首领,老百姓怎么会不爱戴他呢?后人怎么会不尊敬他呢,直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建有大禹庙,这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板书。
走遍了?千山万水。
吃尽了?千辛万苦。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三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习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习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习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习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
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认为本课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把握教材特点,紧扣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本节课以“禹因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的英雄?”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最初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认为大禹是为了治水而成为英雄,教学中,力图通过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体会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父亲临终的叮嘱,有心想百姓的胸怀)大禹怎么样治水?(让学生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治水成功)结果怎么样?(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造福人民)最后。
总结。
出大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天下百姓,这种为别人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就称为奉献,回扣了单元主题。从“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间诠释了大禹为什么是英雄,也将这一英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
二、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我抓住一切可以训练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听、说、读的训练。
1、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引读,最后小结课文中正是用上了这些动词才更准确地描写出洪水的凶猛。整个引读过程中我努力让孩子体会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的搭配,孩子加深了印象,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细细的品位。
2、理解“叮嘱”一词。禹因为不忍让百姓受苦而想治水,这是第一个治水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大禹更坚定地投入到治水中?孩子的回答是因为父亲临死前的叮嘱。这时,我及时抓“叮嘱”一词,理解叮嘱的意思。父亲为什么要叮嘱?孩子回答因为父亲没能把洪水治好而放心不下受苦的老百姓,因为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帮自己完成未完的事业……这样,孩子既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树立了一定的人物形象,理解到鲧的心系百姓,进而也能理解到大禹的心系百姓。加上我刻意的四次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成功地把父亲的遗愿转化为大禹的志向。
3、当教学到让孩子找出文中大禹治水方法的句子时,我抓“开凿”这一动词,抓“九条河”这一量词,通过引读和渲染,让孩子体会到大禹治水这一工程是如此的巨大和不容易。
4、大禹的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象贴标签似的讲读,也没有让孩子直接说出大禹有什么样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边读边勾画感动的句子,圈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谈自己的体会。抓“常常”“又”体会到大禹不只是一次这样,而是经常,多次。体会到大禹为治水风餐露宿都是常有之事。当孩子说到“天蒙蒙亮”能体会出大禹很早很早就起床。抓长年,理解一年很长时间大禹的脚都泡在泥水中,抓“脚跟都烂了”体会连最不容易烂的地方都烂了。抓“才”字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结婚很晚,抓“仅仅”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在家住的时间之短。抓“却顾不得回家看一看”中的‘却’字时,通过“十年”和“三次”的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本来回家次数就很少了,就该进去看看,但大禹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这里,我还声情并茂补充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又一次回扣了“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让孩子们更理解“却”字的语法意义,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大禹为了治水,抛下小家而为大家,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越发高大。另外,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孩子感受到哪句就出示哪句,我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孩子们更自主地学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课后,我发现还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孩子自读自悟时,应根据他们的理解和体会,适时地加入朗读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这样,读和悟才能更有效地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四
1.认识“洪、毒”15个生字,会写“洪、灾”8个字。
2.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3.根据提示,会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会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2、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
(一)洪水毒蛇猛兽伤害。
(二)认为教训棉被恢复。
(三)灾难仍然消退继续。
3、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治水前与治水后景象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体会大禹精神。
1.学习第一段。
(1)理解“洪水泛滥”是怎样的景象。
(2)出示洪水泛滥的影像。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3)这样的场面使人们的生活感到无比的痛苦。你能读出来吗?
面对如此悲惨的景象,一个叫鲧的人开始领着大家治水。
2、学习第二段。
(1)生自由朗读,说一说鲧是利用什么方法治水,治水的结果如何?(板书:鲧筑坝挡水,治水没有成功)。
(2)指名朗读鲧治水办法的句子。说说什么叫筑坝挡水。
(3)出示“继续”词卡,联系用“继续”说句子。
3、学习第四段,感受大禹的功绩。
(1)大禹又是用什么方法制服洪水的?结果如何?(板书:禹疏通河道,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2)什么是“疏导”的办法呢?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吗?(课件出示)“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你觉得禹是个怎样的人?(无畏智慧)。
4.学习第三自然段,在禹治水期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
(课件出示)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看一看,十三年啊,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就不想回家么?想象一下禹三次经过家门时的情景:(课件出示)。
禹第一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听见孩子呱呱的哭声他。
禹第二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听见妻子在教儿子叫爸爸的时候他。
禹第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看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站在家门口,盼着他回来,他。
学生补充说完整。
多么令人感动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带着你的感悟读读。
5、小结:正因为如此,人们为了表示对禹的尊敬和爱戴,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一个大字,尊称他为“大禹”。
四、巩固拓展,复述故事。
课文学完了,你会讲这个故事给别人听吗?根据下列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要求:按照板书提示声音洪亮的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五、写字教学。
(1)师范写,重点指导“难、紧”并讲述:(板书:难紧)。
(课件出示):“难、紧”田字格课件。
“难”:左右结构,注意字的结构,中间的“亻”基本站在田字格的正中央,竖压住竖中线。这三个部分都要写得狭长一些,注意互相穿插,不要出格。
“紧”: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又”的横撇、捺舒展,下部糸字底居中。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指正。
《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苦,感受大禹的顽强意志,读懂”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大禹的献身精神,从而了解大禹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复述课文内容,引读下面词语。
滔滔。
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治理洪水。
仔细察看。
挖通。
劈开。
被制服。
非常感激。
伟大英雄。
代代相传。
2.齐读这些词语:想象故事。
3.理解“英雄”:什么样的人是英雄?
4.提出话题:15课里被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是______?
大禹是做了什么事成了伟大的英雄的呢?齐读课题。
为什么大禹治水能成为伟大的英雄呢?
二、朗读感悟。
(一)了解洪水的危害。
1.观看洪水的视频:我们先来看看大禹治的是什么样的水?
2.交流。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可以用第一小节的那个词来表达你所看到的?
“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无家可归”
3.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小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朗读。
4.小结:洪水多么凶猛啊,它夺走了人们的食物和家园,给人们带了巨大的灾难,人们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生活该多悲惨啊!
(二)感受治水的艰难。
1.感受“决心”大。
(1)看到这样的情景,禹心中会怎么想?(提炼概括出“下决心”,有感情朗读这个词。)。
(2)出示“决心句”,朗读。
2.感受“治水”难。
(1)整体感知:他又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你读出描写的句子。
你感受到治理洪水怎么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体会“察看句”
a治理洪水有多辛苦呢?先来看禹治洪水做的第一件事,出示“察看句”,指名读。
b交流:你看到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有多辛苦?
c引导:看图,这就是千山万水,一座座、一条条,你能想象到要“走遍”会怎样的辛苦?走得路多脚疼,腰酸背痛,晴天,太阳当空照,会------,雨天,大雨滂沱,会--------,刮风,被-----下雪,被-----多辛苦啊!读“走遍”“千山万水”
d小结:累、渴、饥、热、冷、疼、酸等等,这么多的苦,可以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千辛万苦),读这个词。把这些苦都经历了,就是“吃尽”,读这个词。
e朗读:这么辛苦,禹抱怨了吗?怕了吗?放弃了吗?为什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禹?
(3)体会“引导句”
a出示句子读:察看才是准备工作就已经千辛万苦了,引导洪水流入大海就更加辛苦了,有多辛苦?读一读句子。
b交流:引导洪水流入大海就更加辛苦了,有多辛苦?
c引导深入:为什么,这些事做起来更辛苦?有多难?
古今对比:看图,现在人怎么挖河,怎么劈山的?
那时候有挖土机、有卡车、拖拉机、铲车吗?要把那么多的河挖通,要劈开这么多座山,只能靠什么?多难啊!简直难以想象。读“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感受艰难。
d小结:这么艰难,禹怕了吗?放弃了吗?为什么?你感受到禹是个怎样的人?
e朗读: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多么坚定阿,不怕苦,不怕难,勇敢顽强地和洪水进行斗争,这都是为了什么?齐读这小节,一起来感受禹的这份英雄气概。
(三)感受“三过家门”的无私。
1.出示:治理洪水是多么艰难,多么辛苦啊,禹用了13年的时间治理洪水,在这十三年里,有一件事特别感人,是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第3小节。
2.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有名呢?先来填一填故事里的那些数字。
3.抓住数字想象体会。
禹在外治水好多年了,好久没回家了,都不知道家里是什么样了,这一次看看快到自己的家了,他多想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如果进了家门就能_____,那多么幸福啊!可是,一想到_____,他就这样走了,这一次,他没进家门。
又过了好长的时间,第三次看看快到自己的家了,家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多想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如果进了家门就能_____,那多么幸福啊!可是,一想到_____,他就这样走了,这一次,他又没进家门。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抬脚就能进去阿,可是他却,齐读“一次也没有进去看看”。
讨论感悟:他不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一次都不回家看看?
4.通过“儿子”深化。
禹的儿子十多岁了,为什么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难道禹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小结朗读:禹为了治水,为了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而顾不上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子,这就是伟大的“舍己为民”精神。这种舍己为民的献身精神多么令人感动阿,所以这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成了千古美谈。谁记住了这个故事,按照课文说给大家听一听。配乐背诵第三小节。
三、总结拓展。
1.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禹不怕千辛万苦,不畏千难万险,无私献身地一心治理洪水,十三年啦,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洪水被制服了”,看图,看洪水在各条河道里乖乖地流向大海,不再乱跑,不再淹没农田,不再冲倒房屋,老百姓呢?看图(读“安定的日子”。)。
2.看看,人们是怎么感激他的称他为“大禹”,代代相传。
舜传王位给了禹。
人们建立纪念馆,塑像等纪念他。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六
贵阳市环西小学罗勤。
[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如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想像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会是怎样感人的情景。
4、识字11个,写字11个。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文,展开联想,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大禹的资料。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2、学生简介大禹。请学生在课文中是怎么介绍大禹的?读一读。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3、请学生对课题质疑。(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这些问题在那些自然段告诉我们了?(1、3、4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认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四处逃荒”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细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自读要求:
(2)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同桌就以上问题讨论一下,然后再试着读一读。
2、汇报学习结果,出示第三自然段。(表示动作的词语用红色标注)。
3)指导朗读。想像大禹治水时的千辛万苦和聪明才智。
学生练读,齐读。
3、默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这些词和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些词,行不行呢?
想像一下他三次过家门时感人的情景,说说当时他会想什么?指导朗读。
4、细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小组讨论: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联系三、四自然段讨论。)出示讨论的提纲:
在长达十年的治水是建设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怎样的奉献精神?
(3)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课文。
板书:
10奉献。
聪明才智、千辛万苦。
制服洪水。
敬仰爱戴。
公而忘私、不辞辛劳。
资料提供者: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七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根据提示讲故事。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
3、学习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高贵品质。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从课文中提取信息。
通过“十三年”、“三次”、“一次”等词语,学习大禹的高贵品质。
1、导入新课
孩子们,我们都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有很多的故事陪伴着我们:童话故事像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寓言故事像揠苗助长、亡羊补牢等等很多形式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我相信学过以后回家讲给爷爷奶奶听,他们一定很高兴。(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过后说一说你从书中得到哪些信息?(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那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那些话或者情节印象深刻?)
3、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1)联系下文理解“泛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大水淹没田地冲毁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人
(板书:洪水——泛滥,毒蛇猛兽——到处伤人,人们——痛苦极了!)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抓住“很久很久以前”,故事开头通常用的方法。注意语气。
4、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1)强调生字词“灾难”,联系上下文,理解灾难的意思。
(2)学生说一说,谁在治水?用的什么方法?用了多长时间?结果怎么样?
(3)用“继续”造句。
5、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1)纠正学生读音,找出“十三年”、“三次”、“一次”,把这些词语重读,学生试着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2)教师提问:禹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禹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品质。
(4)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十三年”、“到处奔走”、“三次”、“一次”讲故事。
6、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结合插图对照课文,你想说什么?说一说,禹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7、教师范读洪水退了,让学生总结:
洪水——退了,毒蛇猛兽——驱赶走了,人们——安居乐业
8、为什么禹被称为大禹?
我们知道大部分神话故事中的人和事都有虚构成分,但禹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也确实帮助人们脱离了洪水的折磨,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的事迹编写成故事代代相传,这也证明了禹在人们心中的伟大,所以人们亲切的称他为“大禹”。
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滚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把故事讲给家长听;推荐阅读《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一、谈话揭题。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没有了它,我们将无法生存,地球将一片荒芜。(板书:水)。
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波涛滚滚而来的时候,水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所到之处一片汪洋,这就是洪水。洪水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
于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治水的古代传说:(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呀!)。
2、指名读第一节。
3、引读,抓关键词:这洪水,一路咆哮,真是洪水,它来到田野,农田被,它来到村庄,房屋被,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4、再指名朗读。
5、小结: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插叙:讲述大禹的父亲鲧用筑坝的方法治水的故事。
2、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3、禹是怎样治水的呢?自由读第二、三句话。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
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当他饿了--------,当他累了--------,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理解“千辛万苦”)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多么苦,多么累啊!把许多条大河挖通,许多座大山劈开,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是多不容易啊!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比较鲧和禹不同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习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3、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理解。
4、结合实际引导感悟: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几个月不见呢?几年不见呢?(体会禹的儿子13年没有看见过爸爸)。
5、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儿子吗?
6、朗读这一段。
7、小结: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让学生体会到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五、学习第四段。
1、(出示图片)过渡:在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后,结果怎么样了?理解“制服”、“安定”。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抓住“非常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大禹顽强治水的英雄形象。)。
六、总结全文。
“大禹”。)。
七、拓展。
治水前--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15、大禹治水治水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造福人类。
治水后--百姓安定代代相传。
【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练习背诵课文。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会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的字音,认识一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初步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叫“禹”,板书课题,指名读"禹"。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么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要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再看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词语,指导学生读准,读好
(注意多音字“没、倒”;后鼻音“姓、形”、翘舌音“治、制”)
(1)滔滔淹没冲倒房屋仔细劈开感激英雄
(2)害老百姓地形挖通治理洪水被制服伟大
带着刚才的问题去用心读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组织交流,读通课文:把你们读书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
1、大禹为什么治水?
指名读第一段,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简单交流后总结并板书:洪水害人
2、大禹治水的结果?
指名读第四段——大禹制服了洪水板书:制服洪水指导理解“制服”
师指板书:现在你们迫切想知道什么?——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板书:治理
3、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呢?学生回答。
出示第二段,学生自读,看看有几句话,做个标记。指名分句读句子。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他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做了许多事儿,让滔滔的洪水乖乖地听从人的指挥,服从人的管理。让我们齐读这段话读。
4、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自由读,指名读。
5、再读最后一段。
1、引读,在大禹的不懈努力下,洪水终于被——,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大家——。
6、齐读课文
2、生字:害通姓形治理洪被制伟
(1)整合生字发现规律:8个是左右结构,部首写得窄,偏旁写得宽。
(2)根据学生需要指导书写描红。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苦,感受大禹的顽强意志,读懂”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大禹的献身精神,从而了解大禹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一、复习导入。
1.师复述课文内容,引读下面词语。
滔滔。
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治理洪水。
仔细察看。
挖通。
劈开。
被制服。
非常感激。
伟大英雄。
代代相传。
2.齐读这些词语:想象故事。
3.理解“英雄”:什么样的人是英雄?
4.提出话题:15课里被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是______?
大禹是做了什么事成了伟大的英雄的呢?齐读课题。
为什么大禹治水能成为伟大的英雄呢?
二、朗读感悟。
(一)了解洪水的危害。
1.观看洪水的视频:我们先来看看大禹治的是什么样的水?
2.交流。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可以用第一小节的.那个词来表达你所看到的?
“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无家可归”
3.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小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朗读。
4.小结:洪水多么凶猛啊,它夺走了人们的食物和家园,给人们带了巨大的灾难,人们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生活该多悲惨啊!
(二)感受治水的艰难。
1.感受“决心”大。
(1)看到这样的情景,禹心中会怎么想?(提炼概括出“下决心”,有感情朗读这个词。)。
(2)出示“决心句”,朗读。
2.感受“治水”难。
(1)整体感知:他又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你读出描写的句子。
你感受到治理洪水怎么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体会“察看句”
a治理洪水有多辛苦呢?先来看禹治洪水做的第一件事,出示“察看句”,指名读。
b交流:你看到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有多辛苦?
c引导:看图,这就是千山万水,一座座、一条条,你能想象到要“走遍”会怎样的辛苦?走得路多脚疼,腰酸背痛,晴天,太阳当空照,会_____,雨天,大雨滂沱,会_____——,刮风,被—————下雪,被—————多辛苦啊!读“走遍”“千山万水”
d小结:累、渴、饥、热、冷、疼、酸等等,这么多的苦,可以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千辛万苦),读这个词。把这些苦都经历了,就是“吃尽”,读这个词。
e朗读:这么辛苦,禹抱怨了吗?怕了吗?放弃了吗?为什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禹?
(3)体会“引导句”
a出示句子读:察看才是准备工作就已经千辛万苦了,引导洪水流入大海就更加辛苦了,有多辛苦?读一读句子。
b交流:引导洪水流入大海就更加辛苦了,有多辛苦?
c引导深入:为什么,这些事做起来更辛苦?有多难?
古今对比:看图,现在人怎么挖河,怎么劈山的?
那时候有挖土机、有卡车、拖拉机、铲车吗?要把那么多的河挖通,要劈开这么多座山,只能靠什么?多难啊!简直难以想象。读“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感受艰难。
d小结:这么艰难,禹怕了吗?放弃了吗?为什么?你感受到禹是个怎样的人?
e朗读: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多么坚定阿,不怕苦,不怕难,勇敢顽强地和洪水进行斗争,这都是为了什么?齐读这小节,一起来感受禹的这份英雄气概。
(三)感受“三过家门”的无私。
1.出示:治理洪水是多么艰难,多么辛苦啊,禹用了13年的时间治理洪水,在这十三年里,有一件事特别感人,是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第3小节。
2.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有名呢?先来填一填故事里的那些数字。
3.抓住数字想象体会。
禹在外治水好多年了,好久没回家了,都不知道家里是什么样了,这一次看看快到自己的家了,他多想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如果进了家门就能_____,那多么幸福啊!可是,一想到_____,他就这样走了,这一次,他没进家门。
又过了好长的时间,第三次看看快到自己的家了,家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多想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如果进了家门就能_____,那多么幸福啊!可是,一想到_____,他就这样走了,这一次,他又没进家门。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抬脚就能进去阿,可是他却,齐读“一次也没有进去看看”。
讨论感悟:他不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一次都不回家看看?
4.通过“儿子”深化。
禹的儿子十多岁了,为什么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难道禹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小结朗读:禹为了治水,为了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而顾不上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子,这就是伟大的“舍己为民”精神。这种舍己为民的献身精神多么令人感动阿,所以这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成了千古美谈。谁记住了这个故事,按照课文说给大家听一听。配乐背诵第三小节。
三、总结拓展。
1.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禹不怕千辛万苦,不畏千难万险,无私献身地一心治理洪水,十三年啦,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洪水被制服了”,看图,看洪水在各条河道里乖乖地流向大海,不再乱跑,不再淹没农田,不再冲倒房屋,老百姓呢?看图(读“安定的日子”。)。
2.看看,人们是怎么感激他的。
称他为“大禹”,代代相传。
舜传王位给了禹。
人们建立纪念馆,塑像等纪念他。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十一
一、教材阐述。
《大禹治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个单元讲的都是名人故事,通过对故事学习,去剖析故事主人翁的性格品质,继而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需要传达给祖国下一代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本文通过写大禹治水过程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治水前后人们的生活状况的对比,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具有牺牲奉献精神的伟人,同时也通过他的事迹感染同学们来学习他,并在生活当中去实践。
本文的知识点学习为之后两篇叙事性文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能够简单复述本文的内容,并初步掌握运用主线索来复述文章的方法,能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目标2:能够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能够复述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目标3:抓住并掌握重点词句,体会情感,感受大禹的造福于民的牺牲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从现实经验和体验出发。
城乡结合带的学生基础普遍不是很好,而且学习习惯不是特别好,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掌握生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情感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具体有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等。力求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三、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教师:同学们好,老师今天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啦有一位牧羊人养了许多的羊,但他家周围狼特别的多,当狼和羊都出现的时候会发生些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吗?(学生正兴奋的时候适时抛出课题)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亡羊补牢》看一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体机出示《亡羊补牢》的课题)接着老师板书课题,书写的时候请学生观察“亡”“牢”的字形,说说需要注意的书写要点是什么?教师范写,请同学们跟着书空课题,请一位同学起来教读课题两遍。
(二)检查预习,请学生介绍一下关于大禹的资料教师相机出示关于大禹的图片,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做简单的点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以故事的形式开头营造氛围,进而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
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先要来看一下这节课我们的教学,教师适时在一体机上出示教学目标。(出示: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读通顺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学生其读一遍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处理障碍:
1.教师:进入课文内容之前呢老师想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遍课文,那怎么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老师交给同学们三个读课文的方法请同学们看屏幕,请同学们全班一起小声把这三个方法读一遍。
出示:
(1).边读课文边勾画出自己觉得认读有困难的字词。
(2)不会读的地方同桌之间互相帮助之后反复多读几遍。
(3)边读边标出段落。好的,同学们开始吧,读完之后请以坐端正的姿势告诉老师。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并适时指导,对读得好的,同桌之间合作交流得好的进行全班表扬。
3.教师:好的老师看同学们都坐端正了,说明都读得差不多了,那老师就要考一考同学们了,这些字你们都认识吗?(出示:生字洪、毒、蛇、兽、伤、灾、难。)。
4.随机抽几个同学读生字,有误的地方其他学生纠正。5.教师出示生字的拼音,之后请刚才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每个生字教读两边。读的过程之中有误的地方请其他同学及时纠正和补充。
6.请同学们给这几个生字找朋友。引导有困难的同学去找课文中的词语。(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
7.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同桌之间每个读两遍之后想一下你看到了这些词语之后会想象到一些什么画面呢?(引导同学通过这几个词语来连接起自己在预习的时候和刚才读课文的时候的记忆,串联起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之后请同学来说一下,先由待进生进行汇报之后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这样通过词语的形式串联课文有助于突出重点,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8.教师引导“洪”的书写,“三点水”位置成一条弧线,字与水有关,请同学们再例举出一些与水有关的字,引导“三点水”的字大多与水有关。
9.引导就这样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灾难,这个“灾”是象形字。像是房子着火了一样,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上下结构的上面部分短一些和它的第三画的书写。
10.教师范写“洪”“灾”,学生书空,描红并书写两个。(学生在书写的时候教师巡视并且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展示评价。
11.教师出示生字“仍”“退”“继”“续”“认”“训”“被”“恢”。
请同桌之间每个词语互相读两遍,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记忆的。(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鼓励全班同学动起来。)。
12.请同学来说一下自己是如何给这些生词找朋友的,并说一说自己的记忆方法。(引导同学在课文之中找到相应的词语,鼓励同学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之类的。)。
13.学生汇报的时候适时出示词语:“仍然”“继续”“认为”“教训”“恢复”。请学生前后每个词语自己默读两遍想一下,读了课文之后看到这些词语,你又想到些什呢?(同学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汇报,不需要和课文内容一模一样,只需要为之后的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打下一点儿基础就可以了。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
14.出示全部生字和词语请学生开火车读一遍,之后分小组比赛读。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教师:生词和词语我们都学习了,那请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语带入课文之中默读课文,希望同学们能够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读的时候勾画出关键字词。(默读有助于思考课文)。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口头填空。
出示:课文讲了()为了治水()让人们脱离了()的生活,过上了()的生活。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请其他同学仔细听,边听边思考你从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4.请同学们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做简单的点评。5.教师总结。环节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课文两遍。
第二课时:
环节一:研读赏析,升华品质: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多读,边读边思考,在读中体会感情,升华情感。
(一)复习检查(抽读生字卡片)。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到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谁开始行动了?结果怎样?用笔勾画出关键词句进行汇报,思考勾画完了之后以坐端正的姿势告诉老师。
2.学生进行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鲧治水九年不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3.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理解“仍然”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总结里面讲的是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3.请同学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勾画出相应的字词。
4.请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设法引导同学去勾画出“十三年”“三次”“一次”等去体会大禹的牺牲奉献精神。)。
5.难道大禹是不想回家吗?为什么有没有回去呢?(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
(四)品读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大禹治水用了什么办法?结果怎么样?请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勾画出关键词句。
2.请同学汇报,先由待进生汇报再由中等生补充接着优等生总结,老师做简单的点评并出示:“疏导”“安居乐业”。
3前后对比百姓们治水前后的生活,再次给同学们以震撼,体会大禹做这件事情的影响,以便于去引导同学们对大禹的认识。
4.请同学们说一下几人大禹让百姓的生活有如此大的改变,百姓会如何感谢他呢?
环节二:情感渗透:
语文不只是要在课堂当中学习,还要学会运用,通过课文的学习去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说一说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请同学们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内安排人进行记录并推举人汇报。)。
2.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提示: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环节三: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作业的完成情况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重要标准。布置作业如下:
1.复述课文给同桌听。
设计体现的就是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的知识点和上课流程的体现。
洪水肆虐痛苦极了。
无私奉献。
洪水退却安居乐业。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相信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堂当中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期于达到教与学的双边良好互动。
最新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大全(12篇)篇十二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会本课生字的基础上,能了解一定的解词方法,并通过品词析句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艰辛以及其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一、导入新课。
1、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去过吗?是纪念谁的呢?
2、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他世代为后人所传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
3、齐读课题。
“治”是我们要学的生字,
拿出手来跟着老师一块写(注意:左边的三点水瘦一点,让出位置给右边的台,上面的私字头要宽宽的,像顶帽子盖住下面的扁口)
(治是本课的生字,虽然笔画不多,但是在间架结构的认识上,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学生写字上的难点自然也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
4、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怎么做的呢?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它们。
(整体教学可以使繁文简教,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之始,便抛出两个主问题,使本课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词儿连读)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生字都会读吗?
看着生字,心里默默地读读想想,不会的打开书再看一看。
3、滔滔 淹没 冲倒 害得 老百姓
治理 仔细 地形 挖通
被 制服 感激 伟大英雄
(1)第一行,谁会读?
这里面还藏着两个多音字呢,谁找到了。
知道还可以怎么读吗?“倒”组个词?出示练习。
课文中怎么提到这两个词语的?(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冲倒了——)
其实判断多音字读音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句子中一读就明白了。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四步教学法:1、联系词语读准字音。2、提问学生其他读音并组词。3、找到课文句子明确读音。4、总结提炼归纳方法。教师仅仅简单的一句话:“多音字判断最好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一读就明白了。”却蕴含着今后指导学生今后判断多音字的方法。)
我们一块读读这行词。
(2)下一行不难读,谁来试试?
(3)最后一行,一起读读?
又出现了一个制,刚才是治水的治,现在是制服的制。有什么区别呢?
先看治,可以组什么词?读读!(治病、治家、治河、治国、治虫)
发现了吗?治大多指的是—治理的意思,所以治水就是——(治理洪水)。
小结:其实有时组组词也是挺好的一个解词办法!
那制服呢,课文中说谁被制服了?(洪水)
生活中还听过什么被制服吗?(老虎 风沙 坏人)
(第一个“治”,我采用的是“扩词意会”法,即:给出学生一串相关的词语,让学生读读悟悟,进而自然体会这些“治”大多都是—治理的意思,也很快理解了治水就是治理洪水的意思。教师顺势点拨道:其实有时组组词也是一个解词的好方法。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实际却传递着一种信息,相信学生今后在遇到此类词语的时候也一定能尝试着运用这样的扩词解词法。和“治”不同的“制”的教学,我则采用了“联系生活造句”法,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联系文本来理解,然后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听过“什么被什么制服吗”?一位学生马上联想到武松打虎的故事,说::武松把老虎制服了。接着又有孩子说道:坏蛋被警察制服了。还有的说:牧民制服了野马。这些生活中的经验巧妙地帮助孩子理解了“制服”的意思,同时“被字句”“把字句”“一般陈述句”等多种句式都在学生的发言中获得了体现,真是一词多得呀!相信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这两个治(制)可能很难混淆了。)
(4)齐读生词。
3、刚才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能找到答案吗?
4、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呢?谁找到了答案?(生读第一小节)
三、学习第一小节。
1、可怕的洪水到底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呢?让我们一块看一看。(录像)
2、回想刚才情景,猜想洪水中老百姓会怎样呢?
学生一: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
学生二: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大声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都感受到洪水的凶猛、百姓的可怜,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呢?(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1)反复读读词语,都读懂吗?读懂哪个说哪个。
(滔滔就是很大的水)
(无家可归就是没有家可以回。)
(出示图片)你们看,洪水来了,老百姓的房子没了,农田没了,家里的一切都没了,只好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真是太可怜了!
(2)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感受到洪水下百姓苦难的生活。
4、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感受那滔滔的洪水和人们的苦难!
5、传说,当时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的很是悲惨。
6、正因为如此,(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再读读,读出大禹治水的决心。
7、禹为什么要治洪水,现在明白了吗?
(对于“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一问题,教师首先通过录像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再联系生活想象洪水中百姓境况,在有了充分的直观感受后迅速回归文本展开教学。学生先通过浏览课文自然找到书中的答案(第一小节),自己再读文感悟,体会到“洪水的浩大和百姓的不幸”,又从“滔滔、淹没、冲倒”这些词语中具体去想象洪水的凶猛,从“无家可归”中去咀嚼百姓的苦不堪言,这样由文到段再到词句,教师始终放手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地读懂文章,最后我们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孩子真的走近了百姓,走近了洪水,更读懂了文章。)
8、说起容易做起难,大禹是怎么做的呢?这个问题谁找到了答案?在第几小节?
四、学习第二小节。
1、治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禹会怎么做的呢?
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谁来读读?禹是怎么治水的?画出表示大禹治水的动作的词语。
((察看、挖通、劈开……)
(2)那么你能根据课文把下面的这组词连一连吗?
(察看—地形;挖通—大河;劈开—大山)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呢?
(4)大家知道禹的父亲鲧过去也一直在治水,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堵的方法治水)
鲧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花了九年时间洪水没有治好。就这样禹接替了父亲的工作。
(在重点段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弄懂文本内容,即:大禹治水的方法。具体的练习环节则由四步展开:
1、圈画大禹治水的动词。
2、通过动宾词组搭配练习理清治水的步骤。
3、运用练习说话弄懂治水方法。
4、资料对比禹父—鲧“堵”的方法,真切体会大禹的智慧。)
(1)发现了吗?其实像千辛万苦这样带有数字的词句子中还有好几个,找到了吗?这些数字词都表示了什么呢?(都不是指实在的数字,而是指很多的意思)
千辛万苦就是很多的(辛苦),千山万水就是很多座山很多条河。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4)吃尽了千辛万苦,治水中他们到底吃过哪些苦、遇到哪些困难呢?你们能想象得出来吗?(同座互相说说)
(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补充故事:传说大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由于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大禹的指甲被泡烂,双腿得了关节炎,常常酸痛不已。。
(5)指导朗读
(6)同学们,大禹这一切都是为了谁呢?(老百姓)一块读读,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我们一块读读!
(7)读到这,你想对大禹说什么(为了百姓,宁愿自己……我真佩服你!)板书
——一心为民,令人钦佩!
——不怕困难,勇敢无畏!
——聪明智慧,为民治水
(8)拿起书,让我们跟随着大禹一同去感受治水的艰辛。
(本段教学的重点主要锁定为: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主要是抓住一连串的带有数字的词语。如:千辛万苦等,在此环节中的我的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在读中去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带有数字的词语都非具体所指,而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2、通过语文角主动给出一串相关的数字词语,再次引导感受数字词语的妙用。
3、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知道的数字词语,检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4、再次回归文本,透过“千辛万苦”“吃尽千辛万苦”等感悟治水艰辛。
5、顺势展开想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吃过哪些苦?孩子们出色的想象既充实了文本,更丰富了理解。我们高兴地发现,朗读中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情境,个个动情,人人投入,相信大禹那充满智慧、富含勇气的高大形象早已在孩子心中清晰起来。)
四、写字练习。
1、指导写好“被”和“制”。
(1)被
左边是我们新学的部首——衣字部,要区别示字部。
(2)制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左边的横画较多,要紧凑一些)
(3)描红
(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的生字写字教学中,教师重点教了两个字“被”和“制”,“被”字中涉及到本节课新学的一个偏旁“衣字旁”,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了讲解、书空、范写等都很得法,但是对于“制”教师也沿用了前一字的方法,平均用力。
回顾本案例的教学,应该讲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是有所遗憾的,因为教师忽略和淡化了教材资源(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在生字的笔顺自学上是有所显现),同时也没有充分发挥二年级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其实这里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打开课本,通过教材的笔顺图自学笔顺,然后在调动孩子写字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去独立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就是因为教师还不够放心、放手,还未能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这也成为我们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布置补充习题的作业。
聪明智慧
板书:大禹治水 导 一心为民
勇敢无畏(不怕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