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和清晰明确的目标,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理解和实施。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工作压力。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一
刘刚邹坞一中******@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具:多媒体。
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吸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树立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理解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流程:
展示:图片。
(一)罂粟花、鸦片(学生观看)。
(二)《炮子谣》(节选)清o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播放视频:晚清悲歌http:///v_show/id_xmjg4njuyndg=.html学生:阅读课文并观看视频后共同讨论并回答。
由于中国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加上清政府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未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展示: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第3业图表。思考:同学们,从这个图表中能看出什么呢?学生: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展示:利用多媒体出示吸食者图片和文字材料(吸食鸦片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直观,有震撼力。思考:由此,我们能否认识到鸦片输入的激增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大家根据课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据自己想像,讨论一下,归纳成几点。学生:
1、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贫弱;。
2、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削弱军队战斗力。
教师:当时有些清政府官员已经意识到鸦片对中国的危害要求禁烟,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谁?在禁烟运动中,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说明: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林则徐、虎门硝烟。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林则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绩,试着评价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学生:看书并回答。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设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配制戒烟药丸,限定吸烟人定期戒绝。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则徐到广州后,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师: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思考: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不是林则徐禁烟引起。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廉价原料,倾销工业品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再次明确)。
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说明:锻炼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介绍战争的两个阶段:
二战二“和”
第二阶段:1841—1842年:占香港、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向英国求和。
不平等条约来了(耻辱来了)。
教师:进行了两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战败而结束。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定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也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教师: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把它归纳出来。
影响。
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赔款2100万银元。
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学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说明: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道光帝战和不定、举止失措等,并指出中国封建制度腐朽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他们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信念。教师:(1)清政府闭关锁国,在世界上落伍了。腐朽的封建制度,衰落的封建经济,落后的武器装备。中国封建制度腐朽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2)补充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又获得了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
(3)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战败留下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提高综合国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一、鸦片来了------虎门销烟。
二、战争来了。
三、耻辱来了------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练习、作业。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c.签订《南京条约》。
d.割让香港岛。
c.林则徐下令停止中英贸易d.英国占领香港岛为侵略中国建立据点。
5、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参考答案: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完成《助学》相关内容。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事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看资料,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探讨性较强的问题(如鸦片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中国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等),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调动大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通过放映视频片段、展示有关图片的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色之处: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视频等有关资料,使其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自行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判断问题的能力。更期望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二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叙述了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可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具有标志性意义。
本课主要包括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这两大历史事件。考虑到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前一个课时带领同学们了解本册书的基本脉络并初步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部分的内容;第二个课时则主要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相关问题。下面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第二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层面:
巩固——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能力训练: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中国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特别是要掌握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教学对象。
(一)知识掌握上:小学六年级学过的鸦片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许多学生都会出现知识遗忘的现象;再加上原有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二)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
(三)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起来,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
(四)可能的知识障碍:如战争的根本原因与导火线的区别;再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概念,学生可能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适当的说明、分析。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读书指导法: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事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找资料,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2、小组讨论法:对于一些探讨性较强的问题(如鸦片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中国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等),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调动大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直观教学法:通过放映视频片段、展示有关图片的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自主探究法。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有关资料,使其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自行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判断问题的能力。
更期望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5-6分钟)。
首先,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录像。一是为了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二是提供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而自然的导入新课。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因此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来学习新内容,不但有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了机会。
另外,这一部分遵照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分别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这四个方面依次进行学习,期望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进而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1、关于战争的起因(8分钟)。
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引起的,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让大家来讨论,再尽可能多的请同学们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或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以达到相互启发、积极探究的效果。再借助一定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教会学生尽量避免简单地以“二分”的方式看问题,而是要辩证、全面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关于战争的经过(5分钟)。
我会提出问题“在战争时期,主要发生了哪些标志性的事件”,并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图册,来概括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过程。同学们回答之后,我再帮助大家从地图上更直观地梳理出战争的经过、找出发生的主要事件。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同学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问题给更多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
同样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在师生一起得到“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的结论后,请同学们自己读书,掌握《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结合条约的内容,来具体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并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开端。
(三)回顾新知识,总结第一课(4-5分钟)。
先引导学生参照板书来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既有概括的讲述、又有具体的回答。再结合上节课所学习的虎门销烟部分,通过“中国的行为”和“英国的行为”这样两条线索来总结第一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己构建便于自己记忆的“知识结构图”。
(四)思考与讨论(6-7分钟)。
利用剩余的时间组织大家思考、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自我表达、自由发挥。再逐步引导学生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五)板书设计。
体现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图文并茂,以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六)作业设计。
1、两个思考题(帮助学习回忆、复习)。
2、围绕教材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三
1、知识与技能。
深刻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牢记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进一步认识到增强国力、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探究、合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幻灯片2-3:播放视频:《鸦片战争的背景》,让学生体会鸦片战争的前夕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
出示幻灯片6:同学们,你知道“鸦片”(opium)名称的由来吗?(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罂粟原先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希腊人把罂粟的花或果榨汁入药。发现它有安神、安眠、镇痛、止泻、止咳、忘忧的功效,希腊人称其音为“阿扁”。公元六世纪初,阿拉伯人把罂粟传到了波斯,波斯人变“扁”音为“片”,称其为“阿片”。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罂粟作为药材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中国人把“阿”音又发成了“鸦”音。从此,在中国就有了“鸦片”一词。
教师:同学们,鸦片贩运到中国来,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呢?请先幻灯片,然后总结一下。出示幻灯片7-9。
学生总结:摧残了心灵和肌体,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白银大量外流。
3、军事上,军队战斗力削弱;社会生活方面,吸食者身心受到摧残,社会风俗沦丧。总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过渡语)教师: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让我们今天看到后都感到痛心疾首!那么在当时有没有人和我们有相同的感受呢?教师出示幻灯片11:请看!清朝著名官员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上书。林则徐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份奏折?我们请一位同学饱含感情的为大家朗诵一下,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教师:通过这位同学的朗读,同学们说一下林则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为国为民的情怀。
教师出示幻灯片12:议一议:林则徐虎门销烟背景、过程、意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后进行讨论总结。
(过渡语)教师:虎门销烟的历史镌刻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更将牢牢铭记在你我的心中。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点燃了中国人心中沸腾的爱国之火,也激起了炎黄子孙团结御侮的坚强斗志!林则徐不愧为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学生: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商品,掠夺原料。
(过渡语)教师总结: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急需原料和市场。中国地大物博,但又落后腐朽。所以英国开始把中国定为自己掠夺的对象。于是,我们知道了,英国发动这场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走私,而根本原因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也就是商品交易发展到—鸦片交易发展到----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下面我们就看一下鸦片战争的简单过程。
教师总结:这场战争从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开始,到1842年8月英国军舰兵临南京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这持续了两年多的战争,就这么以中国的失败而结束了。下面我们就对照《鸦片战争形势图》(教师出示幻灯片15),了解一下战争的详细过程。
2、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3、清政府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对抗。
教师出示幻灯片16、17进行总结。
(三)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出示幻灯片18:指出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出示幻灯片19:指出中英《南京条约》主要有4点内容,请看:
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教师强调香港岛的名称和位置,指出和今天香港地区的区别。)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2.赔款:赔2100万银元。(强调单位是银元。)加重了人民负担。3.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派驻领事。(通过识图,强调五个通商口岸的名称和地理分布位置的特点,指明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侵略势力遍及东南沿海地区。
4.协商关税: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强调协商关税只会对西方列强有利。通过协商关税,清朝的关税只会越来越低。)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教师:以上是通过中英《南京条约》英国获得的四项特权,但是侵略者还不满足,于1843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而获得了另外三大特权:领事裁判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创了外国人在中国不受中国法律管束的先例)、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国人一体均沾,以示公平)、永久居住等特权(侵略者在通商口岸设立“租界”,把“租界”建成“国中之国”,作为侵略中国的据点)。(教师出示幻灯片20:《南京条约》附件)下面我们就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对比。请看幻灯片21。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那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古语竟然成为当时清王朝尴尬处境的体现。中国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让我们记住1840年,汉唐盛世已经成为过去。让我们记住1840,中国在那时重重的跌了一跤!
教师出示幻灯片22,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b.林则徐。
c.关天培。
d.陈化成。
2、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a.虎门销烟。
b.1840年的鸦片战争c.鸦片的输入。
d.《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签订c.《辛丑条约》签订。
d.“七七事变”爆发。
答案:b、b、a。
【板书设计】。
第一课。
鸦片战争一。虎门销烟二。鸦片战争三。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鸦片战争》这堂课通过大量的历史材料,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地学习。这堂课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样繁多,是一种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
由于“鸦片战争”这段历史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少直观的感受,我针对学生心理,通过历史图片、音像资料等来再现历史场景,介绍历史事件,自始至终紧紧抓住学生情绪,让学生情绪随着历史发展而跌宕起伏。此外,我通过大量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以达到情感熏陶及情感教育的目的。如我带着沉痛的心情讲述:“那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古语竟然成了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尴尬处境的体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四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圆明园残迹和复原的图片,通过比较,教师设问: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国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灾难,侵略者又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们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教师讲述:英法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于1856年10月在美、俄的支持下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多媒体展示课本相关史事:“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
学生讨论后回答:“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的根本原因是英法不满足已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2.《天津条约》的签订。
教师讲述: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在随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1.火烧圆明园。
展示圆明园海晏堂图片,结合课本“相关史事”,介绍圆明园: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闲名园中收藏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圆明园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3这个美誉是当之无愧。教师讲述:但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却因英法联军的贪欲而遭受破坏。英法联军进北京后,闯入圆明园先进行一番抢劫,把圆明园里的珍宝洗劫一空,他们为掩人耳目,又放火把富丽堂皇的宫殿化为灰烬。
出示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和图片。
材料: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我相信解放了的法国、涤荡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法一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教师点拨:主观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落后就要挨打!自强发展!它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北京条约》的签订。
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北京条约》的内容。
(三)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请同学们看《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情况。
学生阅读课本,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总结。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b.美俄联军。
c.俄法联军。
5.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b)a.发动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d.对华倾销商品教学反思: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承接第一课鸦片战争所授课程。在本课中我始终重点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进行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讲解。通过引导学习、分组讨论、图片史料等各种方法和辅助材料,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知识点的衔接要更自然、流畅,要增加逻辑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五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本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图片]提问:你去北京参观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容探究】。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师: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讨论)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生: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生:特权: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过渡]《天津条约》的签订是否使侵略者得到满足呢?
生:英法联军的腐败无能。
师:正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生: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多媒体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师: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生: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多媒体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师: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所受侵害更大。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课堂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时间:1856—1860年。
三、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四、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五、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六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理解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提高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升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锻炼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感受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环节一:导入。
展示图片:孙中山的头像,然后请各小组根据课前复习总结抢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
教师总结: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导入新课内容。
环节二:讲授新课。
国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
1.黄埔军校的建立。
展示幻灯片(或自制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和课本知识及以往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让每组找一个代表以记者的身份报道军校建立的情况。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识到在过去自己进行不懈革命的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根据课本知识和这副对联及刚才的讨论,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报道它建立的情况。(课前预习准备)。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七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学生学习“三个面向”的题词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习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史调查和社会调查的能力,并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调查,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
导入。
由“大眼睛”照片引出教育话题,“你能给这幅照片加上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吗?”由此导入新课。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记一记:“三个面向”的题词。
理一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就。
比一比:苏明娟的两张照片说明了什么?
小调查:你所在社区普九实施情况(入学率及原因)。
小组讨论:
“你准备怎么帮助失学儿童?”或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写一封倡议书。材料阅读:“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讲话。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5年5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教育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师资格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希望工程。
“大眼睛”苏明娟当年手握铅笔“我要上学”的照片为很多人所熟悉,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动。
10年来,这张照片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动,社会各界捐建的希望小学总数达8335所,救助失学孩子累计达230多万名。
10年后的今天,希望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青基会推出了希望工程远程教育计划,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全国贫困农村小学都建起远程教育网站。苏明娟再次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口才展示:高等教育发展的概述。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重点大学、专业设置、科研成就、学位制度等方面)。
论从史出:高教发展数据比较(高校数量、在校人数等),说明高教的大发展。
实地调查:选择本市你所感兴趣的一所高校,了解它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加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八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此处图片未下载成功]。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九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1课时。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十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12月18日)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想一想:
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5年起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教学目标。
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朝粮食等的生产。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
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公元前16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教法建议。
重点突破:
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图标,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夏的都城为阳城;商的都城为毫。
难点突破:
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繁荣和衰亡4个时期,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显著对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提高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放成龙从小到大照片,请学生发现照片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教师小结:你们想了解成龙小时候到现在这期间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变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环节二:讲授新课。
1.服饰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图片,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特点,并进行对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颜色非常单调、单一,改革开放后名牌服装争奇斗艳,而且服装不但成为人们穿着、用的东西,还是显示人们个性、风格的一种亮丽的风景线。
2.饮食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粮票、油票和厨房的图片,教师讲解粮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粮票就是当时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的钱,只有用这个才能买到吃的、喝的,实行着统分统配的政策,规定了你一个人一个月能有多少规定量,油有多少斤,粮食有多少斤。学生总结改革开放前物资非常紧缺。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后人们饮食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谈现在饮食的特点。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之前匮乏单调,甚至温饱都困难,之后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粗细搭配。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一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十二
课程标准: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编写、表演小历史剧;引导学生课后撰写题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小历史剧:《鸡毛飞上天》。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议一议: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看谁找得快:学生在教材上找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看图片《农民纷纷申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京郊区农业实现合作化,农民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加深认识。
教师简单介绍手工业合作化的情况。
公私合营。
身边的历史:参观当地的一两个老字号店铺,并请管理人员简单介绍一下该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成果汇报)。
教师解释“公私合营”的概念。
学习与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三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十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主权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会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十五
1.要抓住学习生活中的零散时间来记忆,比如早晨、课间、中午、晚上睡前,具体时间要根据你的自身情况来定。每次就背一个整的知识点(如提纲上的一个表格),大约用5——10分钟。
2.背完后要及时检查反馈,可以找同学或家长检查听写,也可以自己闭上眼睛回想知识点,想不起来的再看再背。
3.对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同学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回想知识点画思维导图,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间的联系,更有利于记忆。
4.仔细研究从前的期末真题,对考试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一、如何做选择题。
1.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找准关键词或句,也就是筛选出与历史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例如。
器材:meizum5note。
光圈:f/2.2?焦距:3mm?iso:218?
其中“仁政”就是关键词,就可选出孟子。
2.针对有图片的选择题,就要特别留意时间和数据等重要信息,例如:。
器材:meizum5note。
光圈:f/2.2?焦距:3mm?iso:243?
其中1950——1970年,统计图左侧的数据增长率,国家就是重要信息,而选项中也会有干扰项,从图片中看不出的不能选,如d选项日本实行“科技立国”。
3.有的题目题干比较长,就要找到它的中心句,如。
器材:meizum5note。
光圈:f/2.2?焦距:3mm?iso:228?
二、如何做材料题。
1.审题:抓关键词。
(1)对于中国古代史的文言文,不容易懂,但出题无非都是围绕着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的。如:。
分封制,关键词:封,诸侯,周天子。
商鞅变法,关键词:商君,秦孝公。
秦统一,关键词:秦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烧,斯,万里城。
汉武帝统一,关键词:董仲舒,主父偃,封国。
(2)对于地图,也是找出地图中的关键词,例如。
器材:meizum5note。
光圈:f/2.2?焦距:3mm?iso:184?
其中秦的疆域关键词:咸阳,长城;西汉:西域都护府,长安;元:行省,宣政院;清:伊利,京师(北京)。判断准朝代,后面的题便迎刃而解。
(3)对于世界史,材料题的出题重点在近代史部分。
【近代史】英、法、美、俄、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过程可能会以填空或问题的形式出现。做题时要注意问的国家和相应问题,不要混淆。
《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法典》《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这些文件特点要抓住:。
《权利法案》——英国、议会限制国王权力。
《人权宣言》——法国、自由平等,私有财产。
《法典》——法国、拿破仑、治理国家。
《独立宣言》——美国、独立、人权。
《1787年宪法》——美国、三权分立、联邦制、华盛顿。
这些内容可作为一个法制专题,或独立出材料,就可根据以上这些特点先判断出文件,再顺势答题;或者结合革命专题进行出题。
工业革命(时间、标志、领先国家、成就、时代特征)。
这些专题的具体知识点在下发给学生的提纲中都有所体现,所以考前一定要把这些内容背熟,不然没有知识点的掌握做前提,一切技巧都是空谈。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十六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主权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会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
难点: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海国图志》: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七
各位评委、老师: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有三)。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十八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能和独立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能力不扎实。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忽视知识点的整合,课堂上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弊端,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第二册主要是中国近代史,历史时空跨度大,对历史问题的概括程度高,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感,思想政治性强、它继承了《历史》年级第一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学习单元、它总结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经历的两次历史性变革,反映了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在八年级第二册的历史教学中,尽可能教给学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线索,让学生了解所涉及的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新中国的建国史、探险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教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总结和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许多历史事物的发展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索,从学到会。
3、通过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国情、领袖创业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的能力,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能力。
四、具体措施。
1、这学期我们继续以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思想和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史。
2、重点学习前五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辅导案例,教好每一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
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电影等、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史料的理解。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历史教案(优秀19篇)篇十九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