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一
前段时间,我们第一次学习法布尔的文章《绿色蝈蝈》,老师通过辩论的方式讲解课文,篇幅极其长的课文也显的妙趣横生。可是我仿佛只对课堂上的辩论感兴趣,对于那些最多只有鸟蛋大小的昆虫没有产生什么兴趣。
一个课间,我闲暇之时听见苏瑞琪说:“《昆虫记》太好看了,我昨天熬夜到两点钟一口气看完了。”我有些鄙夷,我真的没觉得介绍一堆小虫子有什么好看的。可能男生会喜欢虫子吧,女生不是与生俱来就对虫子敏感么,虽然我不怕虫子但是实在觉得无聊,冷门,谁又会去把话题放在虫子身上呢?
寒假了,老师让选一本阅读书,我果断选了《昆虫记》,其原因也只是因为另一本看过了,买来以后看了两夜就半途而废了,选择看别的书。他就安详的躺在书桌的角落里,等待着我的来临,再后来看的还是那几页,迷离神游一般,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读完就忘。
不得不承认,好吧,我好像是甩不掉你了,几次三番想找理由不读你,虽然知道你是必读书目,可是自己又在自欺欺人,这下老师又要求阅读了,你赢了,我现在没法不看你了。就这样,我甚至是硬着头皮去看的。渐渐地,我发现,在其中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都是平时闻所未闻的普通事物,不去观察的细节,,就像我同桌走流行路线养小虫子一样,他甚至都可以看见比那米还要小的不明物体的脚,我不由的佩服他,同时可见法布尔有多么的仔细,可见他对昆虫的热爱,现在看这本书便是因为喜欢。
这可能是缘分使然。
我在书中看到的昆虫世界,就好像一面镜子将人类世界折射而出,等量代换,就是把人换成虫子了,隐藏性的将虫性与人性结合在一起,在其中又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反映在我内心真实的我,这可能是我收获最大的。
终生以发着微弱的火光而死去的萤火虫;深藏不露的的螳螂;生命短暂的娥;老实的蝉;被称为大自然的舞姬的粉蝶;有先见之明的计划者天牛先生;可爱的蟋蟀......
法布尔用生命诠释着昆虫世界,用生命告诉我们人性的道理,昆虫的荷马史诗,一颗璀璨的明珠。
缘分,三分巧合,七分注定吧?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二
法布尔是一位法国的科学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自己的观察、实践出发,体现了昆虫研究的科学性。法布尔一生的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涵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对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昆虫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与习性等,登不了昆虫学的大雅之堂。法布尔却挑战传统,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探求生命的本质。
《昆虫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生动,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性。《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及其成果大部分用散文的形式记下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化手法,使昆虫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
《昆虫记》的三个特点是从昆虫思考人类,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法布尔凭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描虫、悟虫,以虫性反观人性。他笔下的昆虫世界其实是人类生活的缩影。在法布尔看来,一切自相残杀的行为都是有违人类道德的,昆虫世界如此,人类如此,人类对昆虫更是如此。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违背人性和道德去做一些悖于自然法则的事。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三
我读过《昆虫记》后感悟颇丰。这是一部科学百科,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通过读《昆虫记》这部著作我算涨了见识。书中讲到碧蝇能把固有物质变成液体物质,我以前从没听说过,真感觉新鲜、奇妙。文章中有一个反问句值得我们留意:“还有什么别的更好更容易的方法来消灭腐烂发臭的动物的尸体,让他们分解成元素被泥土吸收而再为别的生物提供养料吗?”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除了这种听着去令人作呕的碧蝇、灰肉蝇和一种大的肉蝇能把死的动物的尸体进行再利用,其它的生物基本就没有这个功能了。“它们有着漂亮的金绿色的外套,发着金属般的光彩,它们还有一对红色的大眼睛。”由此可见,碧蝇是个很漂亮的虫子,我估计,碧蝇应该算得上是“贵族之后”吧。其它苍蝇应该很敬重碧蝇吧。
蚂蚁也是种不可小看的昆虫。有一次,我见到一群蚂蚁和一只大青虫搏斗,我原本以为大青虫肯定能打败蚂蚁,可是,蚂蚁因合作的好,配合得默契,最终战胜了大青虫,使我很惊讶,也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说到这里,可能你还会不服气,肯定以为蚂蚁只不过是个无名小卒,一脚就能踩死。可是,你有没有见到蚂蚁在和别的昆虫打架的情况,蚂蚁一大堆,也不管对方的实力如何,它们就拼命咬住敌手决一死战。哪怕是对付我们人类,它们也是毫不示弱的,如果你激怒了它,它们团体攻击你,一个劲从你的裤腿角往上爬,然后就一直咬你,让你痛苦不堪。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一次可把我吓坏了,全身起满了红疙瘩,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呢!所以,我现在不敢再踩蚂蚁了。
蚂蚁除了有着团结英勇的宝贵品质以外,还有着高强的本领,它们能够运用头上那对细小的触角当发报机,为自己的同党发送各类有用信息。
读了《昆虫记》后,我越来越喜欢观察昆虫了,更加喜欢阅读有关昆虫的科学书籍了。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左右篇四
当我再一次翻开《昆虫记》时,依旧被里面对昆虫的细腻描写所吸引。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了50多种文字,知道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昆虫记》问世之后被看做动物心理学的诞生,还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据我所知,法布尔是一位法国的昆虫学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他的家境贫穷,导致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的这种精神是我所敬佩的,也是我所应该学习的。回头想想,自己的学习环境远远比法布尔的学习环境好,但是自己却没能好好的珍惜,甚至不知足。经过法布尔过年的奋斗,《昆虫记》的第一卷终于在18xx年问世。18xx年,他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这“荒石园”就是法布尔观察昆虫和做实验的地方,一呆就是xx年。我只能说我不得不佩服法布尔的这种执着与坚持。他为了昆虫竟蛰居“荒石园”长达30余年之久,也是在这里,《昆虫记》的后九卷问世。
法布尔在我的眼中,是个值得尊敬与学习的人。他的耐心与毅力是惊人的,可以花上自己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昆虫并记录。这已经远远的超出只是对昆虫有兴趣并喜爱而已,有一个人愿意为了一样东西或一件事情可以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绝对是可亲可敬的。虽然法布尔已经逝去,但是他的一生绝对有意义的。让法布尔倾尽生命所换来的《昆虫记》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法布尔也将成为大家的榜样。
他将永垂青史。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五
《昆虫记》,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有些天马行空。那些栖息在泥土里、生存在岩缝下的微小生命体——虫子,曾几何时被人写过呢?而法布尔把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都聚焦在这虫上。
相对于一些死板的'科普书籍,《昆虫记》就多了份大自然的神奇与有趣。记得第一次看《昆虫记》时,从小就畏惧虫子的我,自然就对它退避三舍,可是它有趣的情节吸引了我,在书的天地中,所有的虫子都被赋予了灵气,而法布尔就像一个老朋友那样,绘声绘色地向我介绍虫子们。在他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不会不乐观。多么有意思的小动物啊!
昆虫是各种各样的,有些也会伤害人。法布尔为推算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竟然不顾危险去捉黄蜂。他还观察狼珠是怎么猎食的……他为科学献身的态度,着实令人佩服。也许这就是“科学精神”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法布尔有今天的成就与光辉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他能把昆虫写“活”,不仅仅因为他对昆虫观察的细致,更因为他锲而不舍的研究。早上,他与昆虫共舞;晚上,他与昆虫共居一室。而在当时研究昆虫会被误认为不务正业,法布尔得顶多少的误解和压力啊!但是,风风雨雨都没能动摇他对昆虫的喜爱和对梦想的追逐。
我是个不能坚持的人,当我看到陪伴了我好久的《昆虫记》,想到法布尔能把研究昆虫坚持下去,我相信我也一定可以。我暗下决心,就要有所行动。先从国画入手,每天都练画,三五天过去了,国画变得索然无味。这我才知道坚持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但法布尔却做到了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了昆虫,他永远不知疲倦,我由衷地佩服他。每当在厌烦的时候,法布尔仔细端详昆虫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里,它仿佛是一盏指路明灯,告诉每一个《昆虫记》的读者一定要坚持。
我读《昆虫记》懂得了坚持。而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也认识了一个热爱科学不顾一切的法布尔。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左右篇六
我一直以为小小的昆虫是令人讨厌的,它们又丑又脏,又那么小直到我看完了《昆虫记》才发现:我以前错看它们了。
小小的昆虫竟然有一百万种!可比我们人类多太多种了!我一直都希望可以想鸟儿一样飞翔,可没想到一些蝴蝶几千米;我们人类从猿到类人猿再到人经过了艰苦的进化,庞大的恐龙灭绝了,可那令人讨厌的蟑螂却经历几百万年都没有改变,并且随处可见,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超强,也许他们觉得我们这些后来出现的人是专门给它们提供食物的住所吧!真是太超出我的想象。
每天都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蚂蚁在院子里活动,它们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举重冠军,能举起比自己重20——50倍的物体,我们的举重冠军能举起2倍就不错了,可蚂蚁个个都是举重冠军呀!太牛了!更想不到的是蚂蚁那小小的脑袋,它的运转速度居然和一台高性能计算机一样快,我们的计算机那可是人类的文明五千年的产物呀!人家可以天生的,难怪没有语言、电话、手机宏大的蚁群仍然秩序井然,纪律严格,不得不佩服。
衣鱼不是鱼,而是常常出没于厨房和卫生间这些温暖而潮湿的地方的昆虫吃面粉、剩饭、脱水等,它们不吃东西也能轻松地活上几个月。
小小的昆虫各有所长,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