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写作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一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这几天,行走在和城街头的市民发现,以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的座右铭为内容的公益广告,犹如盏盏文明之灯,于潜移默化中引领着助人为乐、爱岗奉献的良好风尚,成为文明和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叶连平是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1990年退休后,他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未成年人留守之家”。来,叶连平免费为1000多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从未落下一堂课,从未收过一分钱,花光积蓄30余万元。,叶连平又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困难学生,至今共发放奖学金10万多元,奖励资助留守儿童132名。叶连平也因此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中国好人”“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道德模范公益广告,既扮靓了城市,又具有教育意义。”市民张先生说,这样的公益广告不但好看,还让人们感受到了文明的力量。“通过小阵地宣传大文明,把公益广告宣传融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和县刘禹锡实验学校校长汪水铭说。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二
2000年,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后更名为“留守儿童之家”),免费给周边孩子补习英语。教学用的书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买的。由于他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得当,补习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很快。他那间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摆满了课桌。后来,吴江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
现在,叶连平的“留守儿童之家”里有4个班级的70多个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他戏称自己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只有“黄金周”。有时,上午补习的孩子还没离开教室,下午补习的孩子就已经到了,为了给他们多上一会课,叶连平就坐在教室门口拐角处随便扒几口午饭。
批改学生作业是叶连平极为重视的教学环节。没课的时候,他早上8点就坐在教室里,低着头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不时提醒记者抓紧时间,“还有好多作业等着批改”。
翻开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满目红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细致的修改,也有严厉的批评语,还不乏诸如“你用作业本太浪费,而且还有损坏”这样的亲切提醒。被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就像是被他涂了“大花脸”,许多孩子就调皮地叫他“大花脸”老师。
在教室的墙上,记者看到,叶连平细心地将每个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成绩都记录在纸上,不及格的都用红笔记录。“我会定期更新成绩记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叶连平说。
来过“留守儿童之家”的老师都感叹:这样的教学任务量,不要说一名90岁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轻教师都难以承受。
18年来,叶连平从没停办“留守儿童之家”。许多经他辅导的孩子考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叶连平欣慰地说:“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三
最美奋斗者叶连平:11月22号,这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我又第二次走上了三尺讲台。从1955年一直到1978年上来当民办老师,我把我最珍贵的时间,白白地糟蹋了,从我二十多岁到我四五十岁,恰恰是一个人生当中的黄金时代,我每一次想到这个我心里不好受。
第二次站上三尺讲台,叶连平格外地珍惜。他下决心要用剩下的时间做尽量多的事。1979年,叶连平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班考出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好成绩,他独创的“四步教学法”在安徽省内外示范推广,1985年,叶连平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1986年7月,叶连平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
时任安徽省和县乌江区委副书记盛锦平:(叶连平)因为各个方面表现很突出,所以在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可以主动的靠拢党组织,要求加入党组织。
入党后,叶连平更加干劲十足。1990年,到了退休年龄的叶连平必须要告别讲台了,然而他却舍不得离开。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初中教导处原主任戴继明:当时叶老师把他的教学工具交给我的时候,就趴在办公桌上痛哭流涕。
叶连平:后来有人笑我,你退休啊,你哭什么家伙,唉,对不对?那么坦率地说,我舍不得离开,我真的舍不得离开。
立志在三尺讲台奋战到最后一刻。
离开学校讲台的叶连平在自己家中的讲台上继续奉献着人生,来,已经有超过1000名孩子在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学习,村民们说,叶老师如果收费的话,这么多年的代课费早就超过百万了。而对孩子们甘于奉献的叶连平对自己却格外地苛刻。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他在物质方面,他与一般人相比都不如,他的一件衣服穿60年,还在穿,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他的房子住了30年,还是原来的老房子。
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学生,叶连平还在20拿出5万元积蓄,在社会多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截至目前,奖学金已发放了7次,惠及132个孩子。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四
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如今91岁高龄的叶连平仍坚守在讲台上。
这就是叶连平在2000年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当时村里的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刚退休不久的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从自家30多平米的旧屋里挤出一间房子,挂起小黑板,办起了小课堂。
和时间赛跑为孩子倾尽所有。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受到大家欢迎,很快就由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村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来这里学习,叶连平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叶连平:我要上四个课,我要备四个课,我要改四种作业。
2018年暑期,叶连平突发意外,被撞伤腰椎住进了医院。然而已经90高龄的叶连平手术后仅仅4天,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学生身边。
叶连平:我现在不得不分秒必争了,我都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说走就走了。
叶连平开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不仅分文不取,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教具以及组织孩子外出参观。对于离家比较远的学生,他还包吃包住。那么叶连平为什么要这样倾尽所有为孩子们奉献呢?他说这是源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经历坎坷对教育的热爱却始终不渝。
叶连平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之前,他跟随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父亲生活,熟练掌握了英语阅读和书写。新中国成立之后,叶连平在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后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叶连平在和县又一次走上了讲台。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五
11月21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公布,在21位入围的候选人里,马鞍山和县退休教师叶连平(本报曾多次报道)入选,成为安徽唯一入围的候选人。
叶连平系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自1978年从教以来,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
尤其是在退休后,叶连平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儿童之家”,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还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留守儿童。叶连平对自己却极其节俭,目前仍然住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他穿的衣服中,有一些还是60多年前的。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六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河北沧州人,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自1978年从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鲐背之年,91岁高龄的叶连平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学生燃烧了40多年,被乡亲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他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2000年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辅导学生1000余名,不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2012年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荣获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三尺讲台,一间教室,一间图书室,几十个留守儿童,这就是卜陈留守儿童之家,也是九十一岁退休教师叶连平的家。从教二十一载,退休后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是退而不休,不顾年高体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义务辅导学生二十载,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被人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七
退休后,叶连平发现农村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孩子无人督促,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2000年7月,他拿出1000多元退休金,在家中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每逢双休日给孩子们辅导英语,从不收费。
江明月在南京市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她读七年级的时候,英语、数学等功课跟不上。叶连平不但免费给她补课,还提供吃住。2009年,江明月考上大学,叶老师又把他的妹妹接来补课。回想起这些,这姐妹俩总会激动地说: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必须走出课堂,通过直观教育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每年叶连平都会带领孩子们参观省科技馆、安徽名人馆等。每次参观经费都是叶连平自己掏钱,而他却处处勤俭节约,身上的衣服还有窟窿和补丁。
2013年,叶连平拿出部分退休金,在当地政府、爱心人士和企业共同捐资下,投入几十万元设立了“叶连平奖学金”,专门奖励周边中、高考成绩优异的留守学生。19年来,叶连平克己奉学,义务辅导未成年留守学生1000多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八
“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叶连平说。
2012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退休金,连同乌江镇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基金成立8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又陆续投入5万元。至今共发放了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42名留守儿童。
每年叶连平还要自掏腰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学习。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遍印象都要深刻!”“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主要的!”叶连平说,走出去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孕育了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每年暑假,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吸引了从省内外来的大学生支教团,他们在此开展暑期课外辅导活动,将七彩课堂搬进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叶连平也自始至终全力为大学生支教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叶连平省吃俭用。前两年,他出行全靠自行车,每次都要骑车到离家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因为那里的菜便宜。到南京给孩子们买学习资料,他就把自行车骑到好几公里外的公交车站,再乘大巴赶往目的地。之所以这样做全都是为了节约开支,把省下的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叶连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室内摆设陈旧,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穿着也极其朴素,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九
孙五一是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一位高级教师,他本人常年在教学一线岗位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身体力行探索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得“马鞍山市首席技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和市总工会还先后为其专门设立了“汽车技术教育孙五一工作室”“孙五一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孙五一劳模创新工作室”。“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干好工作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坚守岗位。叶老师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干一行爱一行,最为可贵的是坚守。”孙五一表示,底,在学校组织开展向叶连平老师学习活动中,他第一次看到了叶老师先进事迹介绍视频,“当时就非常受感动,一年多来,全社会关于叶老师的介绍逐渐增多,更增加了我对叶老师的了解,也有了一些感悟。”
孙五一说,叶老师今年已92岁高龄,退而不休,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义务为乡村留守儿童补课,一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让他深受感动。“他的这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党员、每一名年轻人学习,我们要以叶老师为榜样,找差距、抓落实,把学习成效运用到工作中去。”
“叶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找到了自己还能为社会、为教育继续奉献力量的方式,并长年坚持。”孙五一认为,这不仅体现了叶老师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更体现了叶老师对下一代培养的关心和全身心的投入精神,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立教态度,为所有老师树立了标杆和方向,也值得他个人终身学习。
孙五一表示,做教师需要情怀、需要忘我、需要淡泊名利和甘为人梯的精神。他觉得,要把学习叶老师的精神贯彻到行动中,首先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领身边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为党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十
感动中国中的所有人物事迹都是来源于现实,他们身上都有我们看得到的可贵精神和品质,一直鼓舞着千万中国人民,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xx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简介。
心得体会。
每天中午,卜陈学校初三学生程雨秋在叶连平家吃过午饭后,就到对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教室里上自习。
“我家离学校远,叶老师让我中午不回家,就在他家吃午饭,可以节省出1个小时时间来学习。”程雨秋告诉记者,她父亲因病去世,妈妈平日在周边打工,供她上学。她希望能用好成绩让妈妈开心,但过去考试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等,尤其是英语总是“拖后腿”。
叶连平了解情况后,不仅积极联系爱心人士资助程雨秋,还让她每周日上午在“留守儿童之家”补习英语。平日中午,叶连平也抽出时间辅导她做作业,讲解英语难题。
“叶老师每天供我午饭,一分钱都不收,还给我补习英语,我不能辜负了他的期望。”程雨秋学习十分用功,英语学习突飞猛进,考试总成绩保持在班级前5名。
在叶连平家吃“免费午餐”的不只是程雨秋。去年刚刚从卜陈学校毕业的钱龙女,在叶连平家整整免费吃住了3年,直至今年考上了和县幼儿示范学校。至今,在叶连平家客厅后面,钱龙女睡过的床上还放着她未带走的被褥。
“按中考成绩是可以上高中的,但选择上和县幼儿示范学校,就是想成为一个像叶老师一样的好老师。”钱龙女略带羞涩地说,叶老师让她感觉当老师挺好的。
多年来,叶连平免费提供吃住的孩子超过了100名。有时候,孩子家长实在过意不去,就送钱或物到叶连平家,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一个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不缺钱花,而且我吃什么就让孩子吃什么,并没有特意准备菜。”
事实上,叶连平对买菜很讲究,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有时会骑车到20公里外的镇上去买。免费办补习班,还贴钱供午饭,老伴难免不理解。叶连平反问:“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吗?”
20xx年,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后更名为“留守儿童之家”),免费给周边孩子补习英语。教学用的书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买的。由于他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得当,补习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很快。他那间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摆满了课桌。后来,吴江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
现在,叶连平的“留守儿童之家”里有4个班级的70多个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他戏称自己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只有“黄金周”。有时,上午补习的孩子还没离开教室,下午补习的孩子就已经到了,为了给他们多上一会课,叶连平就坐在教室门口拐角处随便扒几口午饭。
批改学生作业是叶连平极为重视的教学环节。没课的时候,他早上8点就坐在教室里,低着头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不时提醒记者抓紧时间,“还有好多作业等着批改”。
翻开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满目红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细致的修改,也有严厉的批。
评语。
还不乏诸如“你用作业本太浪费而且还有损坏”这样的亲切提醒。被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就像是被他涂了“大花脸”许多孩子就调皮地叫他“大花脸”老师。
在教室的墙上,记者看到,叶连平细心地将每个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成绩都记录在纸上,不及格的都用红笔记录。“我会定期更新成绩记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叶连平说。
来过“留守儿童之家”的老师都感叹:这样的教学任务量,不要说一名90岁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轻教师都难以承受。
20xx年来,叶连平从没停办“留守儿童之家”。许多经他辅导的孩子考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叶连平欣慰地说:“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直到现在,叶连平还住在三十年前的旧平房里,身上穿的也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他的家中,很难找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在留守儿童之家的图书室里,还放着老式的菜橱,菜橱里摆放着有些陈旧的中小学必读书本。
叶连平的节俭朴素众所周知。为了省路费他常常骑车去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去周边的南京、芜湖等地,他也是骑着自行车。叶连平在讲台书写板书时,抬起的胳膊露出了他穿了多年打补丁的衣服一角。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穿一件新衣服,他说:“衣服不过是用来遮体的,没必要太讲究,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在这些吃喝穿着上。”他指着教室后面桌子上的一台复印机,“你看花钱买这个就值,好几千呢。”那一刻,叶连平竟露出孩子般的得意。
除了义务辅导学生,免费为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吃住,十几年来叶连平还经常自费带学生到南京、合肥,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每年春秋各一次,每次外出经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都是叶连平自己掏钱。开始连老伴都不理解,叶连平说:“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
5年前,叶连平不慎被电动车撞伤,从那以后叶连平经常摔倒,最后被查出脑溢血加脑膜炎。手术后住了四天院,他就要求出院,一周后到医院拆线,不光是心疼住院费,“孩子们还等着我呢!”因为伤势未痊愈,腰根本直不起来,他就坐在板凳上给孩子们讲课、批作业。
20xx年,叶连平拿出2万多元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成立至今,奖学金已连续发放了7次,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在叶连平精神的感召下,社会各界和他的部分学生,也纷纷加入到基金会。
叶连平告诉记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百年之后,他会把积蓄全部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叶连平说。
结束对叶连平的采访,抬头看天,繁星闪烁。
叶连平,一束萤火虫般的亮光,照亮了乌江边上小村庄,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看到了乡村的希望。
1920xx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940年随父亲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中。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我的英语底子就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后来在江苏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已经50岁的他重回热爱的讲台。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个组,打着煤油灯,一个星期到村里五天辅导孩子学习。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11人考上中专,比另一个班多9个。发现孩子们成绩下滑,他就会上门家访。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那天,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还有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久久没有走出来,“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
退休后,他几乎一天没歇,附近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来不及补偿。整整20xx年啊。现在就想拼命干,能补一点是一点。”
长期的教学中,叶连平独创了“四步教学法”。“叶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块,即病句、辨析、新单词、语法。”程雨秋今年读九年级,六年级时,她来这里补过英语。
程雨秋父亲早逝,母亲打工。今年9月,叶连平让程雨秋在他家里吃午饭。“我刚开始觉得很尴尬,但时间久了觉得叶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现在,我开始有了家的感觉。”程雨秋告诉记者,“我六年级的时候,英语很差,经常不及格。妈妈把我送到叶老师的英语补习班来补课,因为叶老师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今年我初三了,英语考了139分。”
到卜陈村工作生活40年,连同退休后的20xx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村民们对他都有着说不出的喜爱和尊敬。57岁的村民曹法银一家三代都是叶连平的学生,“叶老师一毛钱都没收过。有时候我们感觉不过意,把家里鸡下的蛋给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问叶连平,为什么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这样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十一
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祝福您们健康长寿。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十二
感动中国中的所有人物。
事迹。
都是来源于现实,他们身上都有我们看得到的可贵精神和品质,一直鼓舞着千万中国人民,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简介。
心得体会。
每天中午,卜陈学校初三学生程雨秋在叶连平家吃过午饭后,就到对门的“留守。
儿童。
之家”教室里上自习。
“我家离学校远,叶老师让我中午不回家,就在他家吃午饭,可以节省出1个小时时间来学习。”程雨秋告诉记者,她父亲因病去世,妈妈平日在周边打工,供她上学。她希望能用好成绩让妈妈开心,但过去考试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等,尤其是英语总是“拖后腿”。
叶连平了解情况后,不仅积极联系爱心人士资助程雨秋,还让她每周日上午在“留守儿童之家”补习英语。平日中午,叶连平也抽出时间辅导她做作业,讲解英语难题。
英语学习。
突飞猛进,考试总成绩保持在班级前5名。
在叶连平家吃“免费午餐”的不只是程雨秋。去年刚刚从卜陈学校。
毕业。
的钱龙女,在叶连平家整整免费吃住了3年,直至今年考上了和县幼儿示范学校。至今,在叶连平家客厅后面,钱龙女睡过的床上还放着她未带走的被褥。
“按中考成绩是可以上高中的,但选择上和县幼儿示范学校,就是想成为一个像叶老师一样的好老师。”钱龙女略带羞涩地说,叶老师让她感觉当老师挺好的。
多年来,叶连平免费提供吃住的孩子超过了100名。有时候,孩子家长实在过意不去,就送钱或物到叶连平家,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一个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不缺钱花,而且我吃什么就让孩子吃什么,并没有特意准备菜。”
事实上,叶连平对买菜很讲究,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有时会骑车到20公里外的镇上去买。免费办补习班,还贴钱供午饭,老伴难免不理解。叶连平反问:“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吗?”
教学。
方法。
得当,补习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很快。他那间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摆满了课桌。后来,吴江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
现在,叶连平的“留守儿童之家”里有4个班级的70多个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他戏称自己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只有“黄金周”。有时,上午补习的孩子还没离开教室,下午补习的孩子就已经到了,为了给他们多上一会课,叶连平就坐在教室门口拐角处随便扒几口午饭。
批改学生作业是叶连平极为重视的教学环节。没课的时候,他早上8点就坐在教室里,低着头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不时提醒记者抓紧时间,“还有好多作业等着批改”。
翻开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满目红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细致的修改,也有严厉的批评语,还不乏诸如“你用作业本太浪费,而且还有损坏”这样的亲切提醒。被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就像是被他涂了“大花脸”,许多孩子就调皮地叫他“大花脸”老师。
在教室的墙上,记者看到,叶连平细心地将每个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成绩都记录在纸上,不及格的都用红笔记录。“我会定期更新成绩记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叶连平说。
来过“留守儿童之家”的老师都感叹:这样的教学任务量,不要说一名90岁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轻教师都难以承受。
18年来,叶连平从没停办“留守儿童之家”。许多经他辅导的孩子考上大学,甚至。
出国。
留学。
叶连平欣慰地说:“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
报告。
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直到现在,叶连平还住在三十年前的旧平房里,身上穿的也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他的家中,很难找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在留守儿童之家的图书室里,还放着老式的菜橱,菜橱里摆放着有些陈旧的中小学必读书本。
叶连平的节俭朴素众所周知。为了省路费他常常骑车去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去周边的南京、芜湖等地,他也是骑着自行车。叶连平在讲台书写板书时,抬起的胳膊露出了他穿了多年打补丁的衣服一角。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穿一件新衣服,他说:“衣服不过是用来遮体的,没必要太讲究,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在这些吃喝穿着上。”他指着教室后面桌子上的一台复印机,“你看花钱买这个就值,好几千呢。”那一刻,叶连平竟露出孩子般的得意。
除了义务辅导学生,免费为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吃住,十几年来叶连平还经常自费带学生到南京、合肥,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每年春秋各一次,每次外出经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都是叶连平自己掏钱。开始连老伴都不理解,叶连平说:“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
5年前,叶连平不慎被电动车撞伤,从那以后叶连平经常摔倒,最后被查出脑溢血加脑膜炎。手术后住了四天院,他就要求出院,一周后到医院拆线,不光是心疼住院费,“孩子们还等着我呢!”因为伤势未痊愈,腰根本直不起来,他就坐在板凳上给孩子们讲课、批作业。
2012年,叶连平拿出2万多元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成立至今,奖学金已连续发放了7次,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在叶连平精神的感召下,社会各界和他的部分学生,也纷纷加入到基金会。
叶连平告诉记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百年之后,他会把积蓄全部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叶连平说。
结束对叶连平的采访,抬头看天,繁星闪烁。
叶连平,一束萤火虫般的亮光,照亮了乌江边上小村庄,让我们看到了。
教育。
的力量,也看到了乡村的希望。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940年随父亲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中。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我的英语底子就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后来在江苏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已经50岁的他重回热爱的讲台。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个组,打着煤油灯,一个星期到村里五天辅导孩子学习。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11人考上中专,比另一个班多9个。发现孩子们成绩下滑,他就会上门家访。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那天,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还有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久久没有走出来,“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
退休后,他几乎一天没歇,附近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来不及补偿。整整23年啊。现在就想拼命干,能补一点是一点。”
长期的教学中,叶连平独创了“四步教学法”。“叶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块,即病句、辨析、新单词、语法。”程雨秋今年读九年级,六年级时,她来这里补过英语。
程雨秋父亲早逝,母亲打工。今年9月,叶连平让程雨秋在他家里吃午饭。“我刚开始觉得很尴尬,但时间久了觉得叶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现在,我开始有了家的感觉。”程雨秋告诉记者,“我六年级的时候,英语很差,经常不及格。妈妈把我送到叶老师的英语补习班来补课,因为叶老师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今年我初三了,英语考了139分。”
到卜陈村工作生活40年,连同退休后的27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村民们对他都有着说不出的喜爱和尊敬。57岁的村民曹法银一家三代都是叶连平的学生,“叶老师一毛钱都没收过。有时候我们感觉不过意,把家里鸡下的蛋给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问叶连平,为什么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这样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相关。
文章。
最新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篇十三
《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xx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事迹。
心得体会。
9月10日,是第34个教师节,当日上午,央视媒体摄制组专程来到和县,采访报道“为农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用责任和坚守诠释人民教师崇高师德师风”的和县乌江镇卜陈村退休教师叶连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91岁高龄的叶老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倾尽一生心力、财力,自办“留守儿童之家”,为农村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学习辅导的场所,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平凡中见伟大。”采访过程中,叶老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央视记者,他们给予叶老极高的评价。
9月10日教师节当晚,时长近6分钟的叶老事迹专题在央视新闻频道播放,令无数教育人和观众感动和震撼,全国各大网站相继转载,各地网友纷纷跟帖评论点赞,阅读点击量逾10万。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站好最后一班岗”“我觉得人生付出越多,越觉得值,越快乐。所以我要争取长寿,多活几年,为孩子们多做点贡献!”叶老朴实而又豪迈的话语,让人动容,更让人敬佩。
据了解,现年91岁的叶连平老人,曾被授予“中国好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其事迹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中央媒体以不同形式报道过。
由于受伤未痊愈,绑着腰围的叶连平站着讲课十分吃力。曾经坚持上课不坐、不喝水的叶连平,不得不向孩子们道歉,在讲台后面坐下来继续上课,不时费力挺直佝偻的腰在黑板上板书。
5年前,叶连平脑出血加脑膜炎,到医院做手术。按医嘱要住院一个月,但第四天叶连平就急着要出院。结果头上的手术缝合线还没拆,他就回到了“留守儿童之家”。还有一次,他做白内障手术,左眼手术,他就睁着右眼上课;右眼手术,他就睁着左眼上课,“一只眼上课,一节课没落下”。
叶连平拿出积蓄2万多元,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于20xx年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成立至今,奖学金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我不在了,基金会仍会正常运行,孩子们仍会受益,可以让我‘死而不已’”。叶连平高兴地说。记者看到,他穿的秋衣袖口和领口处磨出了毛边,还有不少小破洞。他冬天常穿的棉背心,还是1960年下放时妹夫送的,已经辨别不出原来的颜色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叶连平告诉记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百年之后,他会把积蓄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
“不管生命还有多长,我都会沿着当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当地人提到叶连平,无不敬佩,赞他为“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对此,叶连平笑着说:“我充其量不过是个萤火虫。”
车胤囊萤,终成大家。但愿美丽乡村,能有许多像叶连平一样的“萤火虫”。
每天中午,卜陈学校初三学生程雨秋在叶连平家吃过午饭后,就到对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教室里上自习。
“我家离学校远,叶老师让我中午不回家,就在他家吃午饭,可以节省出1个小时时间来学习。”程雨秋告诉记者,她父亲因病去世,妈妈平日在周边打工,供她上学。她希望能用好成绩让妈妈开心,但过去考试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等,尤其是英语总是“拖后腿”。
叶连平了解情况后,不仅积极联系爱心人士资助程雨秋,还让她每周日上午在“留守儿童之家”补习英语。平日中午,叶连平也抽出时间辅导她做作业,讲解英语难题。
“叶老师每天供我午饭,一分钱都不收,还给我补习英语,我不能辜负了他的期望。”程雨秋学习十分用功,英语学习突飞猛进,考试总成绩保持在班级前5名。
在叶连平家吃“免费午餐”的不只是程雨秋。去年刚刚从卜陈学校毕业的钱龙女,在叶连平家整整免费吃住了3年,直至今年考上了和县幼儿示范学校。至今,在叶连平家客厅后面,钱龙女睡过的床上还放着她未带走的被褥。
“按中考成绩是可以上高中的,但选择上和县幼儿示范学校,就是想成为一个像叶老师一样的好老师。”钱龙女略带羞涩地说,叶老师让她感觉当老师挺好的。
多年来,叶连平免费提供吃住的孩子超过了100名。有时候,孩子家长实在过意不去,就送钱或物到叶连平家,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一个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不缺钱花,而且我吃什么就让孩子吃什么,并没有特意准备菜。”
事实上,叶连平对买菜很讲究,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有时会骑车到20公里外的镇上去买。免费办补习班,还贴钱供午饭,老伴难免不理解。叶连平反问:“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吗?”
20xx年,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后更名为“留守儿童之家”),免费给周边孩子补习英语。教学用的书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买的。由于他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得当,补习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很快。他那间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摆满了课桌。后来,吴江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
现在,叶连平的“留守儿童之家”里有4个班级的70多个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他戏称自己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只有“黄金周”。有时,上午补习的孩子还没离开教室,下午补习的孩子就已经到了,为了给他们多上一会课,叶连平就坐在教室门口拐角处随便扒几口午饭。
批改学生作业是叶连平极为重视的教学环节。没课的时候,他早上8点就坐在教室里,低着头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不时提醒记者抓紧时间,“还有好多作业等着批改”。
翻开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满目红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细致的修改,也有严厉的批。
评语。
还不乏诸如“你用作业本太浪费而且还有损坏”这样的亲切提醒。被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就像是被他涂了“大花脸”许多孩子就调皮地叫他“大花脸”老师。
在教室的墙上,记者看到,叶连平细心地将每个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成绩都记录在纸上,不及格的都用红笔记录。“我会定期更新成绩记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叶连平说。
来过“留守儿童之家”的老师都感叹:这样的教学任务量,不要说一名90岁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轻教师都难以承受。
20xx年来,叶连平从没停办“留守儿童之家”。许多经他辅导的孩子考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叶连平欣慰地说:“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