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作文的结构、内容和语言运用。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写作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一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全面性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加以引导,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和谐化,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团体辅导教学活动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会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创新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团队辅导;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是让教育工作为学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利用团体辅导原理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有效方法,丰富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一定的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团体辅导形式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组织多样化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团体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明显增多。教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组织者,可以与更多的学生互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素材,促进课堂氛围的热闹化。团体辅导,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就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会让课堂变得开放起来,也会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
要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在有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容中融入团体辅导模式。让团体辅导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团体辅导,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意识,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健康的个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心理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说出15个“我是……”的句子,对自己进行由浅入深地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价值拍卖”游戏,假设给每位学生一定数量的金钱,向学生展示“健康”、“诚信”、“大房子”等拍卖品,让同学们竞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利用团体辅导,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实施,重在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大学生成为成功的交际者。教师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戏,让一人站在高处,背对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响应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际交流过程中必备的品质,也是一项技巧。用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个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团体辅导,做好情绪调控。
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其日常行为与生活快乐程度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像“番外篇”。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误会、看到两位同学在一起悄悄说话,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会没有叫我”等,当学生说出具有负面情绪的观点时,鼓励学生一起来讨论这种想法的正常性。当学生有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训练,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一些心理的小秘密变得公开化,促进课堂活动轻松化。
(四)利用团体辅导,调整恋爱心理。
恋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正常的活动。利用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念,形成恋爱能力,有利于校园氛围的和谐化。教师可以利用“情侣间的小矛盾”活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用课堂讨论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困惑,解开心结,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自然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能够在一段情绪中付出与宽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正常,能够减少许多校园矛盾与暴力事件。重视恋爱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团体辅导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全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去,拓展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给大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更能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邱小艳,唐君.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01:115-117.[2]李雪,潘乐,魏鑫,杜冰洁.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世纪桥,20xx,02:69-70.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二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俨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大学生作为接受前沿文化的重要接受群体,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借助大数据的理论形态和工具手段,深入探究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而进行治理,促使农村大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生活学习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与日俱增、影响日益深远。大数据以其强大的海量、精准、实用的特性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的集合、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战略,将为我国的各方面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前沿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祖国和未来的希望。农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想品行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对其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乃至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借助大数据来探讨、分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要素,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应对与治理,从而促进农村大学生健康、快乐的幸福成长。
一、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及和使用,他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将在第三次浪潮中“谱写华彩乐章”,并预言“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最早正式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mgi),其在一份名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下的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世界,分析大数据是支撑新的生产力增长的基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与日俱增、影响日益深远。数据俨然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更多数据,谁就拥有未来”。[1]大数据,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数据,对于“大数据”的定义而言,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权威it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大数据是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超出传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极端信息管理和处理问题;[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大数据是“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频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3]麦肯锡(mgi)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4]总体而言,大数据是指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以裂变式增长的速度不断呈现出信息的集合。因而表现出大规模、多类型、高速度、精确性等特征。
二、大数据与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大数据作为新时期的战略资源,有效抓住其优势和机遇,提升信息和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我们深入探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治理和改善,构建农村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和思维观念,促使农村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数据的海量性与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多样性相契合信息的裂变式增长,以信息为集合的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以其多样的信息来源渠道、繁多的种类、及时的变更性、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多元化的思潮遍布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展现给人们超强的海量信息,人们可以在瞬间掌握各种各样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学是学生们的人生重要转型期,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大学生人生中接受高等知识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定型时期,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相当于鲤鱼跳龙门一样,跳过那个知识的“龙门”,才能拥有广阔的人生世界。然而农村大学生大多家境比较贫寒。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的大学生迥然不同。从农村考入大学,因其成长环境而会面临众多的问题,如社交关系、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等,导致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面临众多的挑战。因此大数据的海量信息、精准的数据能够为探析和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规避风险、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让农村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从而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大数据的精准性与农村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准确性相契合大数据本身是基于海量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可以整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资讯。可以及时、迅速的在网上找到各种各样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大数据时代下,以数字媒体为中心的信息,精准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世界中的方方面面。将人们抽象、非结构化的信息以视频、文字、数据、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对抽象事物、非结构化的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探索出更多复合规律的事物,遵循规律,创造出新的事物,从而促进其不断地前进。思想是受一定事物的影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动摇与改变,进而言之,农村大学生因其独特的出生环境和成长环境,他们的心理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思想容易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成长环境、活动范围,社交活动、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极大的隔阂感,致使部分农村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逐渐产生了自卑、失落的落差感,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结合大数据的强大精准性,及时地掌握农村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变化等情况,对出现心理问题或行动异常的农村大学生及时的进行开导和疏解,防患于未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防患于未然,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农村大学生积极的应对大学生活,培植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绘制好精彩的大学生活。
三、农村大学生心理环境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几乎一直处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比如受交通设施、公共设施、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经济水平的影响,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明显落后于城市。尤其以经济水平为主,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缓慢,大多数农村地区的gdp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受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经济的发展环境一直处于恶性的循环之中,经济发展水平难以跟得上人们的实际需求,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群体纷纷“离家出走”,奔走异乡,纷纷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去打拼,以此获得劳动收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人群的外出打工,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出现,大多数农村家庭只剩下年迈的老人来照看留守儿女,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监护,在监护人一职上取之甚少。长期缺乏感情的滋润和德育的培植,大多数农村子女的心理健康防线就容易被摧毁。一有敏感事件的发生,内心的堤坝就容易决堤。日积月累,子女的心理健康环境就容易变成情感、意识的异质区。容易诱发各种各样的道德失态、行为失宜的现状,不利于农村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农村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健康培植。甚至对将来的生活、工作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时代统占着我们整个世界。大数据日益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超速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大数据的汇集增大了敏感数据暴露的可能性,对数据的无序使用也增加了要害信息泄露的风险。[5]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信息的涌现,武侠风气、暴力倾向、淫秽色情信息的腐朽言论、思想的出现,以及普世价值学说,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侵蚀,严重影响了和谐、愉悦的社会风气。农村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思维、观念的渐趋成熟区,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响,容易形成盲目跟风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猎奇性比较高的群体———农村大学生而言,他们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的农村,对信息和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比较滞后,相比城市大学生而言,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对他们而言是十分新奇的事物,面对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必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因此盲目寻求改变的他们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表现出背道而驰的状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就读,周围的环境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明显不同,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农村的固有生活习惯,在衣服穿着、生活习惯、个人偏好、社交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大学生明显不同,因此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与挤兑,长此以往,对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再者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总体而言表现为贫穷、困苦。在困苦的生长环境下也培养出了良好的品质,淳朴、务实、单纯、善良、踏实的良好道德品质。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不总是朝着有利的一面去发展,存在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农村大学生意志脆弱,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嫉恶如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迷惑、也容易被困难所打败,更有甚者走上人生的歧途。学生管理者也存在缺乏对农村大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多数情况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人身是否安全,而缺乏对学生心灵上的关心与呵护。也缺乏系统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甚至过于形式化。缺乏预警机制,往往等到事故的发生才开始进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学生自身的脆弱。
农村大学生多处于17~25岁阶段,思维意识形态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其价值观念的塑造正处于养成期,作为90后的农村大学生,思维比较敏感,自由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对大多数事情都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有的农村大学生从小受农村生活的影响,意志力比较坚定,但同时也存在意志不坚定的农村大学生,局限于表面现象和短期利益,比如受比自己学历低的人却能够获得较高收入的同辈群体的影响,容易被诱导,容易盲目从众,最后后悔不已。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心理防线比较脆弱,又缺乏有效的疏导和调节方法,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难以接受,进而自暴自弃,采取逃避的消极方式来面对一切,最后得不偿失,雪上加霜。农村大学生大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比较单调,参加的社交活动比较少,行为习惯表现为一种自然状态,内心渴望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渴望拥有和谐的朋友圈,但大多农村大学生缺乏主动性与交往方法,因为不自信的自卑心理经常表现出木讷、呆板的行为与举止。同时看到与城市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相似,极易陷入消极、盲目的行为状态中,本来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却因为放弃学业而陷入了自己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的困顿生涯。
(一)加强教育与呵护,构筑温馨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定基础。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及时的关注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列问题。在留守子女家庭中,父母不仅不应该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推诿责任、放弃行动,而且还应该积极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弥补家庭拆分给子女带来的伤害。[6]不能采取漠视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不应该采取一味的说教,这样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适得其反,获得令人失望与痛心的结果。因此应该根据子女的心理特性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可以多向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家长学习育人经验和方法,同时多争取时间来关心和关爱自己的子女,多进行言语的沟通和实际行动的表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子女培植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行使责任与义务,培植和谐社会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下,社会方方面面都被数据这张大网包裹着严严实实,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在信息裂变式增长的生活空间里,每一个人都已经成为“数据人”,人们的身份特征、性格特点、理论动态一一被数据所体现、所包裹。身为数据人的管理者———社会各组织、部门,维护信息的运行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构成一定的群体,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每一个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应以身作则,拒绝腐朽、落后的思想言论的传播,文明使用信息、正确上网,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在政府的领导下做好信息的监督与防控,禁止西方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传播,教导农村大学生合理的上网,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三)创新教育与管理,营造融洽校园生活。
高校作为大数据的重要承载者,借助大数据的强大魅力引导其自身更好地发展。“在教育变革的大数据时代,谁占据了教育大数据,谁就把握了教育的未来。”[8]建立健全系统的心理咨询机构和服务机构,吸纳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队伍,将心理咨询工作落实、落细、落小,做到切实为农村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大数据基础上的心理状况档案数据库,高校心理咨询管理工作者做好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数据和资料做好整理和分类,做到重点突出,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与处理。建立线上和线下的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同时开发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及时了解农村大学生的活动状态,进而分析他们的心理情况,进行引导和纾解,促使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规范言行与举止,创造积极健康人生。
人生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身的自立自强,才能塑造不一样的人生。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家庭情况与城市大学生明显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自然人,都享受着权利和义务,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权,改变不了出身的环境,但却可以改变自己,因此农村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洁身自好,严于律己,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积极乐观,善于向他人学习,积极吸取他人的有益意见和建议,扩大交际圈,积极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经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确保自己的信息和人身财产安全,不轻信网络谣言,自觉抵制网络腐朽言论、思想的侵蚀,不盲目从众,抵制淫秽色情的数据和资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三
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和谐”一词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和谐是一种品质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大学生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然而,大学生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在心理发展上实现和谐,这就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谐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1、教育内容的和谐———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史。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凝练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如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提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教育者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创造出“中国味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要求大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或网络等查阅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但在注意,考评的分数高低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查阅、理解、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使和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2、教育过程的和谐———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计划,切忌无章法的教育。
从概念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教育时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关于这点,教育者要做到两个要求:一是坚持循序渐渐、由浅入深的教育;二是坚持有步骤、有轻重缓急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性。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也有很大的易变性。
3、教育互动的和谐———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强教育工作的人文性、亲和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大学生情感的对话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诚之心组织、实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了解到这项教育活动是真真正正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利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和谐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变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若发现他们出现情感问题,及时解决,以防他们衍生出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
4、教育环境的和谐———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或是政治环境,或是经济环境,或是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园文化环境。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校园,无论是生活、学习、娱乐还是进行各种情感交流,都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积极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精神支持与积极营造。
参考文献:
[2]史立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xx(8).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四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的转型时期,在这重要转型时期,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据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积极地引入人文关怀的概念,要让学生切实明白“做人为何”“生又为何”的人文教育真谛,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文教育的内涵,鼓励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或有问题者呈上升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大半都有过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心理偏执现象,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辍学、自杀等这些不良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概率更为严重[1]。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造成当前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影响。
家长是每一个学生的启蒙教师,为此,学生家长品质的优劣、文化水平层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以及家庭环境等众多因素无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的条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极为粗暴,动辄打骂孩子,使得孩子从小就对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长过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难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帮助,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难以得到家长的有效引导和鼓励,致使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压抑感”和“委屈感”。
2.学校教育不当。
受制于整体的教育环境,我国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和弊端,片面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高校教育虽不像中学教育那样片面追求升学率,但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教育,将学生专业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这势必会造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单调,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面临严重的升学和就业压力,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众多学生存在持续的心理压力和一定的心理问题。
3.社会不良影响的存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潮日益渗透到当前的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还不够稳定,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和稳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社会上各种现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认,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视等内容的传入,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的学生对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这些来自社会上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所谓的“人文”包括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人文素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文化素质,即指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一般而言,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在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文素质的最高形态[2]。人文教育对学生内在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过积极有效地传播人类文化,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内化成人的稳定的基本品格。这些品格包括我们的人格、品质和修养。通过这种品格的内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会进步的标准。由此可见,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积极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它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顺应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凸显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谐性,积极领悟其中的真谛所在,并用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矛盾,要积极鼓励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据此有效探索个人成长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点,进一步明确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用以满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进一步协调好内心的和谐和均衡发展。
近年来,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各院校及相关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有效地开展了众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就当前我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性[3]。如有的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产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重视并预以加强,更有甚者,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其个人的心理品质业已定性。要想切实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和认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融入相关的人文教育策略,积极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误区,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发展。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机构,如果高校本身不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其自身的心理特点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把握,那么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必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意义。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能够更好地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心理档案一定要依据科学规定的量表,全面描述并反映学生的智力、个性及学习适应性,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未来的职业潜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预测,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对学生的评估要坚持从内到外的整体勾画。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实施科学育人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心理依据。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对自身的认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显著地帮助他们预防和缓解种种心理问题。
3.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这些压力和冲突来自多方面,如学业上的不顺,感情上的纠葛,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自我角色的模糊等。这些常常使得大学生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为此,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据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和心理归属感。群体心理的有效建立,能够进一步增强群体对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吸引力。正是因为群体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对群体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4]。学校的任何教育措施,必须要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使得学生在群体之中建立更为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助互爱,对于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心理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帮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健康、有序的群体生活中去,增强他们的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归属感,对于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五
目前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大学生质量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实施的成败,这不仅只是考察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思想道德建设。现阶段大学生学业荒废、道德失衡、沉迷网络等一系列的现象导致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这一方面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2.1自我封闭。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愿与他人交流,习惯自我封闭,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学业上的重重压力,与同学室友关系的紧张,家庭贫困的落差、就业前景的渺茫,情感不顺等,这些因素都会给这群未经风浪的脆弱的大学生一个沉重的打击。即使大学生文凭较高,但他们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用工单位的挑剔不满,若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或调适,这些也会使学生陷入一个自我封闭、孤独寂寞及不善交往的状态。
2.2自卑感。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有自尊、自立、自信的健康心态。自信是发挥自身能力的前提与动力,尤其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大学生的自卑感大多源自于缺乏对自身外表或家境的自信。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阶层及环境,地区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会使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也不能参加开销较大的集体活动。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与交往,性格较为腼腆内向,害怕在人前表现自己,怕被嘲讽或耻笑。有些学生因个子矮、身材胖、皮肤黑或残疾等自身条件而感到自卑,也不愿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怕遭到旁人的指点与讥讽。
2.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学生在成长阶段都会存在的一种基本心理行为反应,但如果逆反心理加重便可能会发展为一种心理疾病。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自由,他们总是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与说教,而不是通过一个平等的态度去沟通。长期的学习压力也会使得学生没有自由,产生想要逃离的想法,当学生想通过网络游戏或网络交友聊天的方式来减压时,可能一些不良内容会趁虚而入,当再次遭到长辈的说教时会使得学生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带来恶性循环。
2.4沉迷网络。
互联网是新时代最伟大的技术应用,它在带来便捷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每个学校都会存在网络游戏上瘾的学生,这也是高校工作者的难题。学生迷恋网络会使其遭受巨大的身心健康损伤,通过大量占据学生的时间精力来严重影响其学习与生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在于他们乐于接触新鲜事物且自制力较差。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可以令其找到自我,得到成功的快感。同时学生的网络成瘾也因家长、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监督不力而导致。缺乏规范经营的网吧为大学生网瘾开了绿灯,网吧由于利益驱使不限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学校为学生提供上网服务功能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源,但也令自制力薄弱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中;家长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孩子进行平等的教育。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自身认识到网络利弊,理性利用网络资源,学会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自身未来就业服务。
3.1相关部门给予统一政策指导。
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相关部门应按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不良心态带来的心理问题。同时这些措施的制定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思想更加蓬勃向上地发展。
3.2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
要改善大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工作者也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学习来增强自身心理素质。高校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学习一些实用的心理咨询来为有心理疑惑的学生排忧解难。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深深的信任老师并渴望老师的关怀。若老师能充分发挥自身魅力、积极面对工作,也能获得学生较高的信任度。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还应为大学生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及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老师不能只一味讲授课本概念,更要用实际案例分析,多渠道多角度地分析教学。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有社会影响力的老师或学生应用现实案例来引导教育学生。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给予统一政策指导,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黄浩勋.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33-34.[2]唐丹.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xx,23:25.[3]郑斌.论述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xx,01:106-107.[4]李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xx,03:200.[5]刘春景.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高考,20xx,02:12.[6]贾志平.探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xx,07:120.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六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3).[2]许倩.课堂互动教学的分析与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3]冯萍.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xx,(5):88-90.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七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较为健康和积极地。但是经过大量数据的调研、统计和分析,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很多的压力,有的来自于家庭、有的来自于学习、有的来自于学校、有的来自于社会,其中生活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是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们面临的主要压力。这些压力都会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就滋生了很多的健康问题,如孤独、自卑、缺乏自信、盲目攀比、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或者自杀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对学生们自身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这给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家庭、高校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们自身长远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大学生自身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寻求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现如今,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大学生们的健康、全面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很多,下面主要对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
2.1家庭因素。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条件都是不同的。有一些大学生们家里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在生活上习惯了家人的过分照顾,自理能力不强,当这些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会非常不适用,内心会比较焦虑和压抑,容易受到同学排挤,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由于步入校园后,在校园中存在很严重的攀比风,这使得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那么好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很容易出现不合群、不愿意表达和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存在一些其他由于家庭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2.2学校因素。
很多民办高校过分重视知识的教学和学生们学习成绩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重视对学生们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没有过多的去关心和聆听大学生们的内心,更没有去积极的帮助大学生们排忧解难,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得到积聚,逐渐在大学生们心理形成了不良问题,制约了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发展。
2.3社会因素。
现如今,互联网科技发展的非常迅速,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待人接物以及生活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使得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扭曲,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现如今,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高校的老师们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辅导员老师也要经常与大学生们勤沟通、多交流,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动向,对于存在心理误区和偏差的学生,辅导员与老师们要联合起来对学生们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发展。此外,高校要与学生家长们实施联动机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对于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方面可以给予协调和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这样一来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二来能够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更加努力学习,长好本事,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们要对大学生们的日常行为进行密切的关注,一旦发现有心理偏差的苗头,学校与家长都要齐头共进的制定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共同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大学生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让大学生们能够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去生活以及未来更好的投身于工作当中,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学习和打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健康问题,这不仅是由于学生的家庭疏于管理,同时也是高校疏于教育的主要问题。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上,家庭和学校必须都要给予足够、充分的重视,家长们要与大学生建立长效的信任机制,多与子女进行沟通。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们也要于大学生们建立友谊长存的友好关系,不断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耳濡目染的传播给大学生们,不断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们能够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2]张海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xx,2(21):221.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八
摘要:文章通过综合有关调查研究结果与扫描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宏观透视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分析了心理问题的表现并探讨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取向,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严峻性与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并且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福建师范大学以846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26%,其中,学业一般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者占26.21%,学业优良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者占10.99%。研究表明,大学生这个群体总体上约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总体的10%左右。从年级层次看,一般来说,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一年级学生次之,四、五年级有心理问题者最少;从性别差异看,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男大学生严重;从专业特点看,似乎是所学专业的学习和竞争压力越大,发生心理障碍的人数越多。
从各个高校学生的实际表现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弱,心理素质较差,反映出的心理问题较多。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和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识,其中仅有极少部分的大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笔者的研究发现,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仅有1/3的人能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有1/4的人能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其中一些学生往往是由于自身的心理问题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被迫求助心理咨询的。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1.环境应激引发的心理不适应。
适应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大学生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引起的。这种不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新生身上。第一,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学校环境对新生有重要的影响。大学新生远离家乡,过上了独立的集体生活。由于独立意识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给大学新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这些应激一旦超过限度,便容易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分散、环境适应困难,以及烦躁、焦虑、头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心理角色的不适应。许多大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是学校中的学习“尖子”,有强烈的优越感。进入大学后,人才荟萃,其优势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们可能不再是校园中的“宠儿”或超群的佼佼者,角色的突变使他们的理想大厦开始倾斜。他们会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下降,情绪一落千丈,从此消沉、苦闷、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第三,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应试中的“连年征战”所形成的一套学习模式和方法,使刚入大学的新生对于新的学科、新的内容、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适应,他们仍沿用已不适应的思维定势与学习模式,结果造成了学习成绩及效率的不理想但又忽视学习方法的探讨,使之在学习问题上疲于被动应付,心理上承受较大的压力,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反应和学习疲劳现象。第四,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环境和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及自我设计的理想与现实单调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差异,南、北方学生的倒位就学,饮食、语言、生活方式的差别等造成了学生对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对这些环境的应激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2.学习负担过重引起的紧张焦虑。
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多,涉及范围广,内容难度大、要求高,与中学相比,学习环境与方法差别大,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重,时间紧迫感强。据北京海淀区16所大学的调查表明,每天学习时间在9~11小时的学生占30%。这种“高、强、长”的学习压力使大部分学生深感睡眠不足,从而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紧张焦虑的累积导致学习疲劳和神经官能症等症状。
3.人际关系复杂诱发的心理困惑。
大学阶段,大学生以相对独立的个体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积极尝试进行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交往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大学阶段面临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等较复杂、多维的人际关系,由于大学生社会知识的缺乏和阅历的浅薄及人格的缺陷,又往往缺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致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4.人格缺陷引起的心理违常。
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例如:猜疑、嫉妒、偏激、冷漠孤僻、喜怒无常等。这些个性的缺陷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及自身的发展与完善,由此产生心理问题。当他们意识到自身不良的个性品质时,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表现出消极的防御反应及自我否定倾向,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以上分析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势严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三、
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完满康强”观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新观念,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道德品质都趋于完满的状态。健康概念的发展使现代人追求一种人生最积极、更高层次的适应和更完善的自我实现,从而形成了健康的“完满康强”观。“完满康强”观是全人类的理想,是每个大学生的追求,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工作方向。随着健康观的改变,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也在发展,全面发展教育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育,还包括心理教育,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育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而,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开展。
2.培训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培训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方面使他们自觉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使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现代心理卫生学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们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能影响学生的发展。
3.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作用。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而导致的。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自身发展中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卫生方面知识的指导与帮助。鉴于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黑板报、校刊、书籍、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或开展“心理卫生活动月”等活动,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身发展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唤起大学生对心理素质优化的自觉要求,掌握心理调控的基本技能,能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助”,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自身心理品质。
4.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专门的心理咨询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鉴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多,我国许多大专院校都设立了名称不同的心理咨询机构,有的学校还安置了专门的或。通过专门的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工作,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拢,缓解或矫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5.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或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教育的“温室效应”,使得他们经历贫乏、角色单一,独立能力、适应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形成的心理问题较多。因而,学校应有意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接触现实生活,体味多彩的人生,进行耐挫折教育、角色训练和个性塑造,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坚强的自我。
6.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化。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新思路。通过对学生生活史、发展史、成长史等的系统考查,智能、人格、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查与行为分析,咨询记录等手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异常行为进行早期的预测、预防及矫治;有助于对大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许多院校实践表明,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多方面的益处,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综合模式。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严峻的,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样的,在此基础上,改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取向也是多方面的,这些取向必将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九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新形势下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等多种问题,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状。而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通过审美与艺术的途径,将大学生的种种压力合理疏导,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为他们提供情感宣泄,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真正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通过艺术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公民修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校教育开始引入公共艺术教育。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并为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对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概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体系趋于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课程设置时间不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很好的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结合,所以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精神饱满、爱好丰富、思维活跃,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型的标志。但是在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完善的学习目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矛盾。部分学生还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问题。根据年级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认真学习、沉迷网络等现象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难度提高、就业难度增大双重压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导,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1、陶冶审美情操。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审美格调日益低俗化。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在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种审美享受,经过了大量高雅艺术作品的熏陶,他们的审美标准得到不断提升,自然就会摒弃低俗文化。例如学生们在欣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随着曲目的变化而得到了放飞,体会到了音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生理上精力充沛、体力旺盛,但他们在心理上确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会影响心理健康。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引导学生合理的将过剩的体力和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乐表演课程中,学生们对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演唱自己喜爱音乐充满了积极性,他们有的演唱流行音乐,有的演唱重金属音乐,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满了个性。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进人际交往。
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毕业后社会生活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很多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所以说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例如学生在进行书法课程的学习中,个体差异很大。有几名学生拥有书法基础,所以写得很好,而大部分学生书法能力较差。教师就鼓励写得好的同学去帮助其他同学共同练习,不仅班级整体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总之,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对它引起足够重视,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开展,为学生培养出高雅审美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十一
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在这种环境下,要想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可以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状态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大学领导必须要高度的重视这一问题。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约束,许多大学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终比较小。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为了更好的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大学必须要首先准确的了解并且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内涵,并且可以很好的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类的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一些认知情况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类的美德。与其他的一些心理学相比较,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研究并且不断的发扬人类所有的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它旨在激发所有人们的内在潜力,鼓励人们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将这一心理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将他们培养成全面的人才。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一个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实际上我国许多大学目前已经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够完善,观念比较落后,进而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一个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对于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在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学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始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他们的教学理念更是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我国文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确保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目前影响我国各个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国的文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对于许多大学而言,它们将文化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情况,而完全忽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文化课程教育的过度重视,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排挤,许多大学甚至根本不愿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浪费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没有任何的帮助。这也就使得我国许多大学到目前为止始终无法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比较强,因此,各个学校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心理健康有关视频,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对于视频内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在他们评价结束之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对于分析比较准确到位的小组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或者,教师也可以要求各个小组选择一个小组,由小组内部的成员来扮演视频中的各个人物,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并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情况,这样可以使得他们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与心理健康学有关的知识,这对于培养他们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与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许多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并且比较落后,许多体系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在大学阶段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在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好文化课程,提高自己实际能力的首要基础之一。因此,为了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各个大学必须要积极的引进并且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例如,各个学校可以定期的派遣部分教育人员到国外其他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并且掌握他们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体系,并且尽快将这些方法和体系引进来。但是,在将这些教育体系引进来之后,各个学校应该对这些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教育体系中的优缺点,并且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需求对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最后将改革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尽快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在应用这些教育体系的时候,必须要始终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将积极心理学很好的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它最终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因此,各个学校的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必须要准确的定位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导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并且畅所欲言,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合理的指出来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应该时刻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与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然后尽快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使得学生可以尽快的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活动。
在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了解并且明确学生感兴趣的点,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构建教育体系,寻找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整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水平,而不定期的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室,如果学生有任何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随时到心理健康辅导室寻求帮助,及时的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告诉心理辅导教师,积极的与心理辅导师进行交流,使得他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尽快的帮助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学校也可以不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主題讲座,邀请学生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参加这一主题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自主交流和探讨,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演讲,演讲结束之后,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测试来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五)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我们知道,大学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而这些教育资源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学校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并且整合目前学校的所有资源。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尽快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问题来进行教育,而应该时刻的了解并且强调学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同时,还应该尽快的收集并且整合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乐观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最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学校的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必须要首先了解并且认识到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明确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个学校应该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现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法。同时,各个学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优秀的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积极的引进并且应用其他学校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确保大学生可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宋凤宁,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xx年.[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张继玉,教育与职业,20xx年29期.[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王立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年13期.[4]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张志,长沙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xx年12期.[5]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xx,(23):73-74.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十二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空前加大,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论述。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这就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比较表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和个案的咨询。即使是某些大学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不佳,教学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形成系统。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够,更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体系。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实际情况有个客观的认识指的是对待现实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带有主观色彩,不带有偏见的看待问题。马斯诺指出:客观的认知是使世界变得和谐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客观的态度主要内容是人应该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人或者是物的`关系始终持有正确的态度,人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是阳光自信的,应该是自尊自爱的。
2.生活态度要乐观,情绪体验要积极。
人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要心中有阳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被轻易的打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抱有乐观的心态,心境是明朗轻松的,觉得每天都是充满阳光的。这样的人幸福感是很强的,比那些悲观消极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要正确。
在相关的研究中得出:20―24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这是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处在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个阶段若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了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收获和谐、紧密的人际关系。反之,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与人处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全面,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保证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将心理素质分为2种:一个是正性的心理素质,一个是负性的心理素质。负性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正性的,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1.积极的教育。
积极教育属于当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教育提倡老师要以学校和师生的现实情况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行为与思想去教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品质。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促进了心理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计与实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的心理情况来决定,价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师要应用积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来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1.必修课。
必修课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这门课程的名称还没有达到统一,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相同的。
2.选修课。
如果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选修课的话,就能够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弥补必修课的某些缺点,使这门课程更加的完善。
3.网上教育。
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开展网上教育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使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训练。
大学阶段在学校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进行系列化的心理锻炼。
2.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品行,磨练自己的意志。
3.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校园的心理氛围好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渐渐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营造积极的、和谐的、充满希望的大学校园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就会形成较佳的心理,这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通过多方面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了,是有利于学生一生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17)。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十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家门,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因开支无计划而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变化,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十四
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
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
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
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
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
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
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
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
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
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
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
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
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
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
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
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1.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十五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接受新鲜事物的最前沿,势必要向新媒体网络世界延伸,尤其是随着校园网络建设速度的渐快,催生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产生,而新媒体也就成为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媒介。同时,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推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21实际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即结合新媒体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体优势,将其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1.1新媒体的概念。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媒媒体而言的,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无限通信技术以及相关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传播媒介,是在传统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前主要以微博、微信媒体形态呈现出来,其突破了传统媒介中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界限,实现的信息传播结合交流的交互性、及时性和共享性,是当前网络媒体发展的主流传播形态。
1.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的多样化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其自身特征是分不开的,新媒体不仅消除了传统媒介之间的边界给媒体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在表现和传播形式上都表现出其自身的特征性,其具体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受众主体呈现个性化。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受众主体呈现多样化,可以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主体,团体、个人均可,社会群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新媒体形式的新闻,更加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突出,更有利于满足于不同的主体需求,从根本上促进了其在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2)信息表现形式的复合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呈现多元化发展其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于一体,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电视等传播形态充分融合,整合了多种信息资源,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交互性和共享性。
(3)传播方式的实时性和广泛性。
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并借助终端设备,实现信息发布、接收和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互动表达和获取成为现实,同时也让其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心理变化,这对进一步发挥其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具有积极影响。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用户已逾3000万,平均年龄为20.84岁,青年学生群体已成为新媒体应用与发展的主力军。而随着新媒体的纵深发展,其正在逐渐成为各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并凸显其独特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多种方式,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心理教育中的课堂模式,拓展了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以图文并茂的网络新媒体形式展现出来,并进行广泛传播,以此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学生的日常信息交流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并塑造着学生的心理发展模式;同时,新媒体发展下,学生即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发布者,心理健康教育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变为教育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而学生真正成为了教育主体。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固定、覆盖面窄、影响范围和力度小的局限性,实现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全方位性,将传统教育模式引向网络平台。当前,许多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并构建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借助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将传统教学平台转向在线远程教育,一方面促进教育工作者能够紧跟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更全面、细致的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矫正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教学平台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认识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塑造和锻炼心理素质,以此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实现教育目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其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单板、枯燥和乏味,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一种生动、形象、具体的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内心对比,以此来明辨是非,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参与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这都从根本上提高了其教学效率和效果。
新媒体的发展突破了信息流通和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然要紧跟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并将两者充分的融合,彼此促进,从而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和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当前,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复杂多元、良莠并存的社会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水平还没有完全成熟,较容易受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出现心理疾病或是心理扭曲,这势必会使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各高校研究的热点话题。关于这一课题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而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助推了传统课堂向以网媒为主体的在线课堂转化,新媒体已经深刻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依赖于新媒体,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来获取知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主,只有通过新媒体才能够密切联系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实现有效的心理沟通和教育。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关键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其中,以更好的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能更好的调到学生的主动性,增添教育的乐趣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内健康发展。
2)构建多元化的新媒体教育模式。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心理问题,认识和掌握心理变化规律,以实现健康成长之目的。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紧跟媒体发展前沿,将新媒体技术渗透其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上深入的挖掘其优势,以凸显其媒体的个性化、受众主体的细致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信息传递的实时性等特性,并充分的利用这些优势,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多元化的网络新媒体教育模式,并充分的与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创新和发展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两者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
4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推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推广,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网络迅速普及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必需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来矫正学生的不良网络心理,正确引导其向正确方向发展,以此来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十六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大学生处在读书生涯与社会生涯的转型阶段,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值得关注,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许多心理问题,诸如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理想与现实冲突,考研与就业焦虑,经济困难等等,但因缺乏社会实践而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冲突。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虽然如此,因只有学习经历少有生活实践经历的中学毕竟对人生的认识较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些大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在这一时期内,他们会经常产生一些自我意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冲突。第二,独立的我与依附的我的冲突。一方面,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还存在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不断成熟的自我渴望独立。同时,自己对自己有理想与规划,从单一的学习价值评价体系变成到综合的能力价值评价体系,大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与现实还存在距离。
2、人际关系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只学习,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一方面,渴望交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的摆正心态,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这都容易使他们陷入人际交往误区。正是因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值,造成心理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了社交恐惧症等各种心理疾病。
3、就业心理问题。
高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求职道路上一片空白,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面试时回答问题没有思路等,导致找工作频频受挫,出现自我矛盾和迷茫,自尊心受伤,就业焦虑等心理。许多学生表现出经验不足,承受能力差等问题,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实践的作用,大学生对自我的心理定位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人生目标。
进入大学以后,脱离了异常忙碌的高中学业生涯,进入了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时间的大学生活,很多人突然迷失了方向。大学生活的迷茫,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模糊不清。如果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了解在社会上有什么职业适合自己,能创造社会价值,自己最感兴趣,自己在专业领域还欠缺什么技能。从实际经验中找到自我定位,明确自我方向和目标,给未来的自己做个设计,及时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大学生活就此丰富多彩起来。
2、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和学校的过度保护让他们带着对社会的渴望和恐惧走进校园,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也不知道社会中会有怎样的挫折等待着自己。正因为如此,他们有的缺乏自信,没有勇气从事自认为不能完成的事情,即使一点点难度也会将他们吓跑,有的又盲目自信,认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自己,低估了事情的难度导致失败。社会实践是建立真实自信的最好武器。在实践中大学生能找到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商讨补救措施。有了对社会的认识,有了对社会的实践经历,学生就不再会对社会感到恐慌,对自己充满不信任了。
3、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减少情感障碍和社交恐惧。
要想改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减少人际交往困惑,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与他人接触,交流和沟通,而社会实践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社会实践中,经常是小组开展活动,小组成员必须相互交流,分工协作,这都是他们有了交往的空间和自由。为了使实践顺利进行,成员之间必须互相配合,遇到矛盾和分歧必须协商达成一致。这样有助于正确处理情绪矛盾,减少情感障碍。同时,社会实践的经历,增强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情景,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耐受性。由于在社会实践中,不是为了交往而交往,而是为了活动内容而交往,可以使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上,不至于是交往过于紧张。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其他人的交往方式,提高社交能力,减少对社会交往的恐惧。
4、社会实践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求职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通过大学期间的认识和改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增强抗挫能力,减缓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抗挫折能力差,因此提升抗挫能力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在实践中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办法,从而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挫折承受力。同时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久而久之,今后面对招聘单位方可信心十足。
5、社会实践有助于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成功指标,而今我国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容乐观,除了没有清晰的目标以外,不能持之以恒,是最突出的问题。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建立大学生完善的人格。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立足于大学生服务于大学生,能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实质帮助和有利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让其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1、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专业的社会实践,更是大学生寻找自我缺陷,完善自己人格的一个途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能力和性格上的缺点,然后针对这些缺点,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通过社会实践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2、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开展学生会工作与社团活动。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度,需要从校园社团活动开始。在学生会与社团活动中,每个同学通过自我定位,竞选,工作实践找到自己适合做的学生干部岗位,也是提高适应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学生会与社团活动中,锻炼的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也锻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硬的基础。
3、学校组织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月、周。
学校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除了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活动,社会实践月、周等,也更能直观的使学生们提前进入社会,进行实际操作阶段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自我定位,发现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4、学校开设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
除了实践和第二课堂以外,学校可以开设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从理论上分析社会现状,专业情况,社会实践与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如何解决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康德说,有知觉无概念是茫的,有概念无知觉是空的”只有有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实践也更需要理论知识来总结拔高。通过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明确理论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
结语:
总之,社会实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方式,自然要承担起调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工作,必须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整合和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创造一套实用有效的机制,最终实现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十七
山东省自20xx年起,在具备条件的高校中开展学分制管理试点工作。20xx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通知》(鲁教高处函〔20xx〕24号)要求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高校一般建立的是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和监控体系,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在这其中,学院、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由度增强,行政班力量弱化,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相对减少,同班同学熟悉程度不够,班级文化较匮乏,学院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监控中的作用减弱。
1.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不适应。
(1)自我角色的混乱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适合做什么。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即面对社会新的要求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本身在这一年龄阶段面临着这样一个冲突。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择性增强,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但是一些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较少接触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内容,因此对于未来,对于专业,对于自身缺乏相应的思考,较难建立同一性,一入学面对突来的自主性,会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焦虑情绪等。
(2)情绪上的孤独感加剧一些外地学子首次离家来到学校开始住校生活,从对家庭的依赖到开始独立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把对家庭的依赖、亲情的不舍转移到同学身上,期待在人际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但是由于学习安排、作息等方面的不一致,学生大多独立行动,孤独感比较强烈。
(3)班级概念淡化带来的失落感学分制下学生自由度增加,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尽相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时候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可能像之前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陷入彷徨和无助的境地。
2.人际交往受到影响。
(1)难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时期是渴望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归属感的时期,由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需要在人际中获得尊重、信任、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期待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的需要,以排遣孤独和寂寞。按照社会心理学理论,接近性和熟悉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接近的人能常常见面,有较高的交往频率,人们交往的次数与距离的远近成正比关系,两人住得越近越容易成为朋友。心理学的屡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曝光率越多,此人越容易受欢迎。学分制规定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同属一个自然班的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变得非常分散,可能更多的交往集中于宿舍成员之间,人际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行政班力量弱化,由“行政班”到“教学班”,不利于学生间建立深厚友谊,建立同班情谊的可能性降低。
(2)同伴支持减弱学分制下学生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人际交往密度降低、人际关系疏散,学生遇到问题困惑缺乏倾诉表达对象,朋辈咨询机会相对减少,这会导致学生将问题积于心中,难以排解,继而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3)网络社交学分制下,学生在班级面对面直接交流机会的减少,使学生在现实层面亲密关系没有得到建立,并且在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会更多地寻求网络交友。网络交友实际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不是人与人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人与机的交往。人机交往可能暂时会满足学生交友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虚拟性和隐藏性,虽然一方面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寻求精神寄托和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但虚拟的人际从长远来看不能满足学生人际关系的需求,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现实人际关系问题。
3.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压力。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会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善,如课程体系不完善、选修课比例偏低、课源紧张等。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鉴于学分制改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心理状态及的冲击和影响,高校迫切需要改进相关工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探索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监控体系外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补充之前院系管理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宿舍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筛查中的基础作用。李菁、詹海提出的学院——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和思考。
2.加强学业导师制。
高校要加强对学业导师制的领导、选聘和考核,学业导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等。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时,听取导师的建议,导师多给予讲解介绍。改革是系统工程,在中小学加大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应对学分制下的选课和选专业是有益的。
3.加强学生自我意识、职业规划教育。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活力更大,也会更加迷茫,因此大学专门开设课程尤其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加强学生对可选专业的了解、体验,自我能力特点的了解、认识。自知者明,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可以结合职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迷茫困惑、人际问题、压力,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传授心理调整技能技巧,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团体辅导、讲座、素质拓展、心理沙龙、读书会、成长小组等都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依据自身特点和乐趣选择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利用人际中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交往、懂得情绪调节,建立健全人格。
5.适当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集体建设。
学分制下行政班力量的弱化,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减少亲密感,但班集体仍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中都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有助于凝结班集体的活动、有助于人际关系建立的活动,通过心理团体体验活动,在较短时间帮助学生树立班级意识、建立同学情谊。
6.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同伴的影响,活动的渗透。学生社团及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因此,组织多样的活动,利用社团将大学生活动与兴趣联结起来,可以给学生提供联结的纽带,增加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
7.成立学生帮助中心。
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加强,在学业上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困惑迷茫,缺乏帮助者。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帮助中心,让每门成绩通过者自愿报名做志愿者,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来学生帮助中心进行预约,请志愿者帮助解决学业问题。学业帮助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同时建立学生学业的支持系统。
[7]瞿启发.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求知导刊,2015。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十八
摘要: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是双面的。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生活的脚步。但与此同时,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身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难免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他们的身心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本文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1体育教育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教育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教育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2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意志力,培养品质。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意志力,因为缺乏这种精神就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导致效率下降。从用人单位的选拔条件中,就能够看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须从教育层面给予重视。体育教育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砺,与此同时,也是靠意志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如今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变好,家庭条件优越,而相对之前来说吃苦比较少,加上父母的“溺爱”,造成他们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遇事会先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体育教育恰恰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以身体本能作为基础,去培养奋发精神。体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战胜等,从而实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同时学习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或是重复一些基础动作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韧与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观和客觀的困难,从主观方面更加努力。也将这些品质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扩大影响。
1.3体育教育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教育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教育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
教学。
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f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并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进2者的协调发展。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十九
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新媒体广泛普及,已经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了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根据来源于某地方本科院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率达到了近乎100%,甚至某些同学同时拥有2部以上手机。大学生电脑的拥有率也已经达到了60%以上,大学生的娱乐、信息的获取、社交等活动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机和计算机网络(图1)。
90后大学生由于在心理特点上偏好追求新鲜和个性。在娱乐大背景下对于审美和娱乐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体验,在接受新事物时更加注重审美和趣味性。网络时代虽然给90后带来了我们担心的网络成瘾、学业倦怠等问题,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媒体获取新闻资讯,或者借助网络平台获取学习帮助和课外学习资源并参与社会获得社会信息和社会角色(图2)。姚本先,陆璐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就曾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领域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上,应该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展开。”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是分时段分地点的,而应该是一种教育资源供大学生群体随时学习使用,而这种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新媒体力量的参与。张锋等人在《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中曾试图把互联网使用的动机、网络过度依赖行为以及社会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之间的交互关系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在研究中指出,使用互联网络背后的动机包括获取信息以及获得情感支持。这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向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技能的学习等都是恰好吻合,可以说,新媒体将是一片开展群体心理教育的沃土,利用好这部分资源,将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和实效性。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课、心理团辅活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渠道展开。虽然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中早已被关注,但是使用网络媒介进行开展较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在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纯依赖于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因此开展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活动也应该利用新媒体手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手段。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加新颖、丰富的手段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当中,不但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能够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实效性和影响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补充,也能够为其他的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铺垫和宣传等工作,起到相互助益的作用。
樊富珉(1996年)等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两者相辅相成。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专业特殊性,需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除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意外,更多的看重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良好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的建立,有效心理健康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等。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要求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感染力,心理教育和咨询更加具有私密性和个体体验。新媒体力量无疑巧妙地搭建了这样的平台,能够创造性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根据目前大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习惯,为了更好的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以下的几种形式:1、开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公众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知识、宣传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活动、并提供网上的交流平台和心理咨询网上预约活动。将网络和实体的咨询形式相结合,取得相互接力的效果。通过建立咨询师个人的微博、微信等媒介形式,可以搭建虚拟的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从内容和形式上也更容易亲近90后团体的大学生。而由于网络咨询中,咨询师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人文风格能够迅速拉近心理健康教育和普通学生的交流,实现了人与人私密的交流而不是一对多的宣讲是教育,这正是体现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所在。2、开通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对某些由于各种原因不愿进行心理咨询面谈的同学现进行网上的咨询,成为校园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由于网络身份更加隐秘,使大学生更有心理安全感更愿意吐露真实的心态和问题。网络咨询的开展,由于其便捷性、隐秘性可能比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室里的咨询拥有更多的咨询者,也更容易监控到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3、成立网上的朋辈互助交流平台,相似问题的同学在这里交流问题,获得同伴的支持以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压抑。具有相似的心理困扰的同学组成朋辈互助团体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新媒体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人际互动的重要渠道,巧妙地借助网络平台能够利用图片、漫画、音乐、短文故事、微电影等更多新颖的宣传教育手段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拉近心理健康教育與90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具体生活当中,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和实效性。虽然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经开始关注新媒体力量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对于新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具体手段和时间思路还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艺术、传播学等方面知识和技能人才的相互配合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以后的研究中重点关注。
[3]蒋常香,毛莉婷,刘小青.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xx,(12)。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二十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气,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篇文章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动身,论述了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最后提出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实习起学习作用。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与社会力气协作举行、运用民营办学机制和形式的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组织。现在,中国有303所独立学院,承当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育使命。准确而全部地把握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剖析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是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的根底和关键。
1.自决心缺少,自卑感较强。
独立学院有些学生的自卑心理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有着显着的不一样,既有来自于就业竞争、学习才能、自个实力等,又呈现出一些特有的来历,如“同学之间的比照”、“社会的情绪”和“家人的期望”等。
独立学院的`有些学生因社会评价、本身评价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在学习与生活中缺少自我认同感,发生了自卑感,自认为学习才能、学习成绩不如普通本科学生,看不清自个应有的定位,对出路和将来缺少决心,加之看到旧日的同学进入了重点大学或是知名学府,便发生“低人一等”的主意,由此发生自卑心理。
2.人际关系不协调,沉迷网络。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爸爸妈妈的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基地的特性,缺少人际往来经历。有些独立学院学生只管自个不关心别人,没有团队协作精力。不爱参加团体活动,与同寝室的同学多有摩擦;在各项荣誉评比过程中选用各种不正当手法,缺少推让精力;在与别人的往来过程中多从自个的视点考虑,总期望别人尊敬自个,缺少忍受别人缺陷的衡量,对别人求全责备[1],一朝一夕,就会被周围同学孤立,然后发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自闭、偏执等心理疑问,发生严峻的心理障碍。
独立学院有些大学生自控才能差,在丰厚的网上信息面前,由朴实的上网查找学习材料变为阅读页面、谈天,甚至无节制地上网玩电脑游戏、结交,严峻影响了学业。过火沉迷网络,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会发生精力依赖性,在平常生活和学习中举动异常、神情恍惚、行为奇怪。
3.方针缺失,学习缺少意志。
独立学院中的大有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好,社会关系多,家长明确表明孩子只需可以顺畅结业,家里就能为其组织一个好作业。他们的学习动机仅为“学习为了拿文凭,找作业”,如此,他们便缺失了学习的方针,缺少主动学习的知道,平常学习松松垮垮,考前临时抱佛脚,这种冷漠的学习知道,直接致使学生缺少学习的恒心和意志,遇到困难常常选用躲避和抱怨的情绪,然后失去了学习的决心,发生无助和失望、厌学等消极情绪。
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多半是名不副实的,搞形式化,名曰“三有”(有场所、有经费、有人员编制),实为虚设,仅仅做做心理测量,测验完把材料装入档案便完事了,忽略测验结果在具体教育、教育作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者没有通过专门训练和查核,由做思维政治作业的老师做心理咨询,所选用的方式办法简略老套,随意操作,表面上让人感受很重视,实际上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不光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反而致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发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作业既相联系又相差异,但在教育作业实习中,有些独立学院呈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榜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基本上是德育老师或思维政治作业者,大多数老师没有接受过规范的、系统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在心理教导与咨询中,常把学生身心展开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知道偏差、情感失调归结为思维疑问,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与办法,呈现了心理健康的德育化倾向。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组织,并在作业展开中一向套用思维政治教育的办法或手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板滞,收效甚微。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归纳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选用多种办法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推进独立学院学生身心正常展开。其施行的路径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现在一些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开几门选修课,开一些讲座或举行几次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别的,因为老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约束,教育内容仅限于通常的理论常识教授,老师讲,学生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教育形式上简略化,不能科学地剖析学生特性心理疑问,忽略对学生的心理疑问进行防治和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作业,它对从业者的道德、常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作业经历都有非常严格的请求。国外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都必须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作业博士以上学位,还要有一定的实习经历。[2]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从业人员还远远不能满意这种请求。现在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基本上处于起步期间,受人力、物力、财力约束,许多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业者基本是由德育老师或教导员等非专业人员兼任,一方面,他们中大有些没有通过规范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的训练,缺少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另一方面他们大有些没有从事心理咨询需具有专业资质的工作资格证书。一起,学生业务的冗杂也使教导员无暇对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
2023年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1篇)篇二十一
摘要:积极心理学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