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是教学准备和实施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小编为您推荐的几篇经典教学工作计划,其中包含了许多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独特思路。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一
1、讲述自己的购物过程,学习用数字和符号记录。
2、学习用类推的方法,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
1、超市场景及贴有1—4元价格标签的商品若干。
2、幼儿人手一张5元面值的人民币,1元、2元、5元面值的人民币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提出购物要求:
再说说你的5元钱是怎么用的。
2、用一道算式记录下来。
你有几元钱,用了几元钱,还剩几元钱。
3、鼓励幼儿在购物过程中边购物边讲述。
如:我用5元钱,买了4元钱的牙膏,还剩1元钱。
(用一道算式记录,并和同伴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
4、请个别幼儿根据所列的算式讲述自己的购物情况。
(如:5-2=3,我用5元钱,买了2元钱的食品,还剩3元钱。)。
二、带领幼儿进行购物猜测活动,学习用推类的方法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知道实物图上数字的含义,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测:
教师:我用5元钱,买了货架图上的两样食品,你们猜猜我买的是哪样食品?
让幼儿重新猜另一样食品。
(如:幼儿猜出的是4元钱的可乐和1元钱的糖,因为这两样食品合起来是5元钱。)。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题卡。
教学过程:
1、老师第一次逛商场买了两件商品,一台电风扇198元和一个闹钟35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请大家用竖式计算。(课件)
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2、老师第二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支圆珠笔1。8元和一个笔盒9。5元,还是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课件)
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1、探究相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
喜洋洋第一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把雨伞53。40元和一个书包49。80元,孩子们能帮喜洋洋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课件)
(1)列式板书:53。40+49。80=
(2)列竖式计算
(3)验算
2、探究小数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喜洋洋第二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包薯片15。32元和一包大白兔糖17。5元,孩子们能根据喜洋洋给的两条信息自己提问并解决它呢?请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课件)
(1)根据学生的提出的问题有选择的选出两个问题:
这两件商品一共多少钱?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钱?
(2)列式板书:……
(3)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使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题卡,不计算。
……
小组讨论:什么情况下末位可以对齐?什么情况下末位可以不对齐?
汇报:在小数计算中,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相同就可以末位对齐,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不相同末位就不对齐。
观察在这些竖式里,小数点有什么规律?小数点都是对齐,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在相同数位对齐的后面(板书:小数点对齐)
学生在小组说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列竖式时有哪些不同点呢?
(4)计算时数位上没有数字怎么加或减怎么处理。
3、练习
把计算题卡片上的题快速计算。组内同学相互检查,师巡视。
4、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出示例二:(课件)
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在计算时小数数位不足的可以在末尾添上“0”后再进行计算。
(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我给算式治治病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74+28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2.30.9+6.214.1+3.62.08+0.49。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食盐一袋火腿肠味精一袋。
1.86元1.00元5.06元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第4课时。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0.37+0.5810.9+7.8。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第5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5.40.6+0.80.36+0.4。
0.9–0.70.8–0.41–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1、完成p97第4题和p98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5-0.58=0.37;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1.3=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四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实物投影、主题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1、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
2、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五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现在男女生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2.说一说。1.28元表示元角分,0.03元表示元角分,2.50元表示元角分,3元5角表示元。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谈话: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好好表现好不好。。。
1.谈话引入:“家家文具店赶在六一节开张了,很多小朋友都在购买优惠商品,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课件热闹文具店)仔细观察,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收集信息。
3.例3.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该怎样列式,该怎样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4.例4.一支橡皮头铅笔比一支铅笔贵多少钱?(你会计算吗,该怎样列式,你能用小数直接计算吗?)
1.2-0.6=0.6元(学生回答怎样列式,用小数列竖式计算,一生板演,学生说一说计算要点。)
5.试一试。任意选两种物品,先求它们单价的和,再求它们单价的差,并与同桌交流。
6.讨论:想一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注意什么呢?
7.教师小结。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只是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算一算:
0.6+0.9=0.9+0.3=1.9+0.4=7.8+1.1=
1.1+2.8=2.6+0.8=3.9+2.5=6.2+3.9=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内容?
2.教师:这节课有很多很多同学表现得非常棒,只要你认真去学习,努力发现和积累,你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一定会越来越聪明。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锻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的内容注意了回归生活, “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不足之处:练习设计还有一些欠缺,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六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3以两个小朋友交流搜集的邮票为题材,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通过摆小棒和用计数器来让学生感受“满10进1“,提高计算能力,并说明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的道理,并分步演算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时要从个位加起,使学生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后,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去学习新知识,以“试一试”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是非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
课时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10进1”的算理。
2.学会与同伴合作并能与同伴交流思维的结果。
突破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突破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进位中“满10进l”的算理。
突破方法: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受“满10进1”。
教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主动探究。
师生齐准备。
教师:小棒、计数器。
学生:小棒、计数器。
1.课件出不例题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两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怎样列式呢?(34十16)。
2.探究计算的方法。
小组内讨论并汇总方法:
(1)数小棒的方法。
学生演示说明:3捆和l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l0根小棒怎么处理?同学们可以马上看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个位上有10个珠子是10,算出来也是50。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并说明:个位有10个珠子是10个一,10个一是1个十,我们把个位上的10个珠子拨去,在十位上添上1个珠子。这样十位上有5个珠子,就是50。
(3)引导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在竖式上进行计算。
师:如果是列竖式,该怎样列?板书:
34。
+16。
师:我们知道了在列竖式的时候数位要对齐,4和6是哪一位?(个位。)3和1是哪一位?(十位。)。
师:竖式列好了,怎么算呢?自己试一试,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
师:你觉得从哪一位开始算比较好?为什么?(从个位算起。)。
个位上的4加6得10,怎么办呢?让我们听听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茄子老师的话。)。
师:谁来说说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师:准来说说茄子老师足怎么说的?
(学生说,教师板书,把竖式补充完整。)。
师强调:个位上满10,向十位进1,1要写得小一些,在个位上写0,十位上在算的时候不能把个位进来的1漏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算法,组织交流,展示思维过程。
3.教学“试一试“。
(师板书“试一试”中的竖式,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师:个位上的5加8得13,怎么写?(在个位上写3,在2的右下角写小“1“表示进位。)。
65。
+28。
93。
4.总结笔算加法的方法。
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师生共同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三、课堂小结。
完成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找出错误原因。
2.第2题。
分组计算,再集体交流。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加上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10,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在算的时候不能把个位进来的1漏了。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七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分数相加、相减。
卡片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3、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1、根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学习思考题。
先请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八
了小朋友和妈妈一起购物,通过计算两个物品的总价,计算找零两个问题引出例1、例2的内容。
把加减法验算同时放在加法、减法后面编排,有利于对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并且验算的方法也可以更加多样。
2.例1(加法的验算)。
重点突出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三种:交换加数位置,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隐含的数学知识:加法交换律、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
3.例2(减法的验算)。
同例1,突出验算方法多样性(两种: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4.练习七。
第8题,鼓励学生提问题,如学生可以提出某两种商品总价是多少,某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贵多少钱。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现开放性,如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时,第一个问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决,然后再用精确计算解决第二个问题。
(四)和复习。
1.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2.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复习。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加以解决,体现开放性。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
教学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
2.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
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
但有一点也要注意,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虽然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学时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九
1、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2、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设计教案前的一些想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加减法,三年级已经学过,学生知道怎样计算,同时经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也能很容易判断用什么方法计算。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外,能根据法则正确进行计算之外,我还认为要通过构建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并能有条理思考的思考问题。由于这节课知识目标比较简单,我以为学生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乐趣。)
1、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2、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单位
师:爸爸、妈妈吃的披萨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问题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1、根据妈妈吃了 个披萨,爸爸吃了个披萨,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1)一共吃了多少个?
(2)爸爸比妈妈多吃几个?
(3)还剩多少个?
2、你能解答这几个问题吗?学生独立解答,抽生口答 ,教师板书。
3、探究解决方法,渗透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自主提问,整理解题思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
4、自主探究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1) 第一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一说分数加法的含义。学生齐读分数加法意义。
(2) 第二题与第三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你知道分数减法的含义吗?学生齐读分数减法意义。
(3) 比较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有什么发现?
5、迁移旧知,归纳同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1)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强调计算结果要化简。
(2) 观察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揭示课题。
(我希望学生能通过前面的复习,再思考为什么用加减法计算,说出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而发现整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回答的结果和我相要的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上完课后我认真地反思这个问题,原因1:可能是因为我可能太希望学生能准确地进行回答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而忽略了现行教材淡化法则意义;原因2:也许是我问题的指向性不太明了,学生不清楚从哪方面回答)
6、教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通常情况下,解决问题要从列式和计算结果两方面进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完成题单第一题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明原因吗?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说一说理由。
3、比赛。
4、生活中的应用。(随机)
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时老师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全面而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上完课后的感受:我觉得课堂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也没有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至于原因,我尚需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寻找。)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十
1、体验加减法运算的乐趣。
2、学习4的加减法。
3、能熟练地完成4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多媒体课件。
一、随音乐《我是汽车小司机》幼儿做开汽车动作入室。
1、教师引导语:"今天邹老师要开着小汽车搭小朋友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请跟随我来吧。
2、"瞧瞧,我们来到哪里了?"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画面,引导幼儿说出:"农场"。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农场。
二、学习4的加法。
1、播放课件,带领幼儿进入马棚,幼儿观看动画,引导幼儿列出相关算式题:1+3=4,教师引导幼儿看算式,交换其中两个数,得数不会变,还可以怎么列算式?大;考吧.幼,师网出处3+1=4,教师告诉幼儿,交换前面两个加数的位置,它的得数不变,这种方法叫加法交换律。
三、学习4的减法
1、播放课件,带领幼儿来到羊棚,幼儿观看动画,并根据动画写出相应的算式题:4-1=。
2、播放课件,带领幼儿前往鸡舍,幼儿观看动画,并根据动画写出相应的算式题:4-2=2.
3、播放课件,带领幼儿前往猪棚,幼儿观看动画,并根据动画写出相应的算式题:4-3=1.
四、游戏"给动物喂食",复习4以内的加减运算。
2、游戏规则:根据动物要吃的食物,给动物喂食,没种食物身上都有一道算式题,只要把算式题算出来,可以给所需要的动物喂食了。
五、送动物们回家,复习4的加减运算。
播放课件,"天晚了,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帮饲养员把动物们送回家吧。"幼儿观看图画,每个动物的家都有一把锁,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密码,只要把动物身上的密码解开了,动物们就可以回家了。
六、结束活动:
天快黑了,我们也要结束一天的农场生活了,开着我们的小汽车回家吧!
本次教学活动,教师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在互相启迪、互动互学中促进幼儿不断思考,不断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其“善”学。幼儿的兴趣被引发了,他们都争抢着参加各种游戏,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让幼儿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能形象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师也积极地参与活动中去,师幼配合得很好,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通顺、流畅。“热闹”而不“杂乱”,当时听课的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赞叹这次活动很成功。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十一
据我课前了解,我两个班的学生大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0以内的加减法?教材安排了13课时。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十二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情景图正确列式计算。
1、 复习加法含义:
师:请小朋友们注意看,第一位来喵咪家做客的是谁呢?那第二位呢?(教师贴出2只小狗,3只小猪的图片)
师:哪个小朋友能根据刚才老师演示的情景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提出问题。
师:谁能帮这位同学解答?
生:2+3=5(只)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要用加法
师评价:说的真不错。
2、 复习连加:
生提问题。
师:该怎样解答?
生:2+3+1=6(只)
师:这次是把几部分的数合起来,求总数?引导学生得出:像这种把几部分数合起来求总数的问题,我们要用加法来解决。(板书:加法)
3、 复习特殊的加法问题:
生:6+4=10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解答呢?引导学生了解把吃掉的和还剩的合起来就是篮子里原来的苹果数。所以用加法计算。
4、 列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师:小朋友们,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这种用加法来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1、 复习减法含义:
生提出问题。
师:该怎样解答?
生: 10—6=4
2、 复习连减:
师:在咱们做题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算式:10—2—3=这种算式有个名字,谁还记得?(连减),哪位同学能根据这个算式中的数字提一个连减的问题?指生提出几个连减问题并解答。
4、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减法问题: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要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谁能举出几个?
指生边提问题边解答
师:刚才有许多同学都没有机会发言,特别着急,没关系下面就给每个人一次锻炼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加减法的问题?再请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解答,小组长要记录好你们组一共提了几个问题,一会儿咱们比比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十三
1、熟练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联系。
2、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瞧,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松鼠
今天我们就到松鼠家里云做客吧。
课件出示小松鼠
1、课件出示松鼠过早
看,松鼠妈妈有6颗松子,小松鼠有4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那你能算出来吗?
2、你们可真聪明,小松鼠们要出门去采果子了,他们要动脑才能拿到自己的篮子,出示题卡。
小松鼠手上的数用10去减,得到的结果就是篮子上的数。
比一比,哪个同学做的快?
3、小松鼠提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在路上遇到了美丽的孔雀,花孔雀正在整理自己的羽毛。
课件出示p68孔雀图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算算孔雀身上的羽毛是多少?
4、松鼠妈妈和儿子比赛捡松子,捡完了他们摆在地上比谁捡的多。
课件出示p68 8 独立看图并填空
5、p68 7 看邻居小白兔在忙啥呢?数一数屋后的冬瓜
第。68面的第9、10题 看松鼠来到了学校,你看图中哪些可用7+3=10来表示。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十四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2页例1及做一做。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本课时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例1以本单元主题图的买书情境为线索展开教学,自然引入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学习,重点解决的是列竖式时小数点应对齐的问题,突出计算的算理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夯实基础。
(二)核心能力。
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的过程,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培养迁移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数感。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学习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五)学习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
(六)配套资源。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想一想: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你任意写出几个一位数加减法的算式,并进行计算。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算的方法。
2.5+0.9=1.2-0.5=。
7.8+1.6=4.7-2.8=。
11.7+2=8.6-5.3=。
1.2+0.8=7.5-2.5=。
(2)列竖式计算。
3685+279=3685-279=。
师:你能说一说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预设:
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已经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记在心了,如果换成小数的加减法,你们还有办法解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十五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2、 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课件 方形纸 色笔
(一)、复习检查
1、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分数单位?
2、填空:
(1)5/8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7/9 里有( )个 1/9 ;( )个1/8 是 7/8 。
(3)3个 1/4是( ); 6/11 是6个( )。
(二)、新授问题引入
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爸爸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其中4块,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
师:你能 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说吗?
生:爸爸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1/8,小明吃了这个蛋糕的4/8,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3/8,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1/8。
师: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
生 :妈妈和爸爸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1/8+3/8
生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师: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类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探究
1、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那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办法验证吗?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1)从图上看结果。
(2)说理:1/8是1个1/8,3/8是3个1/8,1个1/8加上3个1/8是4个1/8,也就是4/8。
师:4/8可以写成多少?(1/2)
生:回答
(3)联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
(2)联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归纳方法
师: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同分母)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与计算的结果,又发现什么?
板书: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追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巩固应用
1、填空: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不变,只把 相加、减。
2、完成课本第105页第11题
3.下面在用今天学会的知识来解决两道实际问题.
(1)我有3/4瓶矿泉水,倒出了1/4,还剩多少瓶矿泉水?
(2)一个水池已经灌了5/8池的水,还要灌多少水才满?
4、拓展练习(口答):
5/( ) + 3/( )=8/( )
师: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将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可以为任何非0自然数。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
(七)作业
教材第106页第2题、第108 页 第4 题
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8 + 3/8=4/8=1/2
4/8 - 1/8=3/8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三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范文(16篇)篇十六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出示电脑小票,观察。
2、谁能解释一下这张电脑小票?
3、我们来核对一下吧。怎样核对?
列算式:20-(12.30+4.85)。
算在书上。
4、还可以怎样核算?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试一试。4.2+12.3+5.8+2.7,15—1.2—3.8仔细看一看,再算。
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a-b-c=a-(b+c)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能结合电脑小票的问题说一说吗?
1、第17页第2题。
2、第16页第2题。
3、第17页第3、4题。
教学反思:教材创设了核对电脑小票的情境,体现了数学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课改精神。学生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找出更简便的方法。这样联系实际,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