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中的评估部分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安排:导入新课 → 播放录音材料 → 听力训练 → 检验答案 → 再次训练 → 总结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一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处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并且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从而达到领悟课文内容的目的.
2在读书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师:古时候的王维在九月九重阳节时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他十分想念家人,在思绪万千之时,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每逢佳节倍思亲!(读课题)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出示古诗)。
二,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齐读古诗)。
2.指名读。
3.师:小朋友们读的真不错,小朋友们读了那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
4.师生交流(思乡之情)。
5.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又为何有如此的感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心灵.
三,读文悟情。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文章第一段(齐读)袁老师说过: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读起来暖暖的,有些读起来凉凉的.
2.出示第二句话,生读.问:读了之后感觉怎么样(凉凉的,挺伤感的)。
3.十五岁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这一段与诗中哪一句意思一样(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学习课文第二段。
齐读课文第二段,问: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问: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课件出示)一年一度,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问: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啊(心里很高兴)文中用哪四,个词语来说当时人们的心情(兴高采烈)。
你还能找出一些关于节日中热闹的词语吗。
(课件出示)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欢声笑语观者如堵。
但节日的欢乐并不属于王维,他更加增添了对家乡亲人.他还会在哪些节日思念家乡呢(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春节等等)他是否单单在节日时思念亲人不是的,王维是时时刻刻,日日夜夜的思念.句中哪个词语说明了他这种时时刻刻,日日夜夜的思念(更加)带着这种心情一起读(齐读),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诗句中的哪个字就是更加的意思(倍)读出倍的感情(指名读,齐读)人有不同的感情,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家人的思念.
学习课文第三段。
1.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那此时此刻王维在想什么(自读课文第三小节)。
2.从这一段中,你感到了什么。
3.是啊重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多么开心啊!兄弟们是怎样去城外登高(手挽手)从这个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兄弟情深)。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引读)如今我们却…….,此时此刻………。
你如果是王维,你会想什么。
思念像一条长线,一头牵着王维一头牵着亲人.你如果是王维的兄弟,请你拿起笔,写出对王维的思念.
生交流:王维啊,我们都想念你,你快回来吧!
好的,我一定会学成归来的.(课件显示)。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小结: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四.情感升华,再次诵读.
2.诵读古诗。
板书设计:。
思念。
王维亲人。
异?安)家乡(山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二
教学这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学生有过学“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经验,发现此类课文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诗歌的意思、情感等很多方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所以在理解时很多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去学习诗歌。
其次,学生在《古诗70首》上已经积累过这首诗,了解过它的意思,因此对课文要表达的大致情感,学生也是略有所知。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歌,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三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
读一读,整体感知;议一议,了解内容;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3.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1.认识“佳节”
2.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4.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课题。
理解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
5.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二、读诗学文,分步达标。
一读课文,认识作者和文包诗的特点。
1.我们就带着刚才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讲解:
(1)这个节日指的是什么节?(重阳节)学习多音字:重,并学写,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身插茱萸?)。
(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再次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一年一度重阳节。
情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家家户户。
兄弟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望眺。
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3.指名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
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念家乡)。
2.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全班齐读古诗。
四、指导写字。
1.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2.写字指导。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把书上的字描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课题中“佳节”在文中指的是哪个节日?重阳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引出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古诗。
生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读?哪个自然段写了第一行诗的内容?(指名读)王维的家乡在哪里?京城是哪里?(指名说)。
长安和蒲州之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蒲州在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长安对于王维来说,不是家乡,而是(异乡)。
生活在异乡的人就是(异客)。
如果此时,你就是独自一人在异乡长安生活的王维,你的心情如何?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哪些词语描写了重阳节时,大街上人们过节的情景,把它圈出来。指导学生交流。
读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不通,课文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写别人高兴地游玩呢?这是一种绝妙的写作方法——对比(板书:对比),这里把什么跟什么对比?这就是“反衬”的写作方法。(板书:反衬)。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的兄弟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也试着用对比的手法来写一写。(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他们想,以前。如今?)。
谁来跟大家交流你写的内容?
曾经的欢乐和如今的思念,像一幅幅画一样,在王维和兄弟们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这两种画面。
此情此景,王维心中的思念之情喷涌而出,他思绪——,他触景——(板书:触景生情),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齐读全诗。
三、反复诵诗,悟诗中情。
是啊,这种思念之情,在节日到来之际会变得越发浓烈,尤其身在异乡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吟道:独在——(齐读全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向往佳节团圆,像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无数诗人们把深深的思念之情,都写进了诗中。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思念在月亮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佳节,登高赏菊,我的思念在菊花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甚至在清明节,人们想到逝去的亲人们,不觉悲从中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对于王维来说,千言万语都汇成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五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不觉已经()。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的含义。
2、体会诗人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1、会认会写并能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1、本课生字卡片。
2、准备一首古典乐曲为配乐准备。
两课时。
1、背诗《鹿柴》。(注意背诗的节奏和停顿)
谈话:《鹿柴》的作者是?(王维)你知道诗人王维吗?(生自由说: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会画画;他少年丧父,母亲向佛,21岁考取进士;王维十四岁就会写诗了;王维是太原人,师相机:太原在华山以东,所以是忆山东兄弟)
2、齐读课题;
3、谈话:你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吗?(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呢?(生自由说:敬老节,小孩要为老人做重阳糕和寿桃。)
4、小结: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节日里,诗人王维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1、自由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读词语茱萸并说说它是什么,有什么象征作用。学生说。
3、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那怎么知道呢?学这首诗,我们有个更快的办法?生说:前面的课文就告诉我们了。
4、那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5、自由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词。(读字卡;随字卡理解:每逢、扶老携幼、回忆;提出多音字:重)
6、理解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课文里的话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7、指名一句句依次说。重点:独、异乡的异、异客的异、倍。师相机板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再读课文。带着思乡之情同桌一起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3、指名分段读,教师用师生互评,学生评等评价方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情感。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诗人的心情?生自由说;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诗人心里由回忆过去团聚时的欢乐而想到今天孤身一人的失落。文章的省略号处开始转折。再指名读;生齐读。
带着思念之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4、齐读全文,注意诗人心情的变化。
1、诗人思绪万千,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古诗。
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议鼓励。
2、再指名配乐读。配上古筝独奏《高山流水》。
3、全班加动作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作一项什么作业呢?
生自由说:背诗。说说诗意。为课文配图。学习本课方法,根据古诗编故事。
2、师相机指导:我们可以把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再背一背,想一想,查查它的作者,学着今天这一课,也来编一个故事。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过程与方法:唤起学生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异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1、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激情引趣。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3、指名读课题,相机引导正确认读“逢、佳、倍”,再齐读课题,接着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课题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佳节”是指什么节?文中谁思亲?为什么思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有那么多问题不明白,下面就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课文,看能否从文中找到你心中的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带着自己心中的疑问进入初读。
3、反馈自学情况: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字词,相机强调易读错的字音。
重阳、登高、思念、兄弟、回忆、情景、
独在异乡、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4、疏通课文:逐节指名读课文,针对易读错的字,相机板书正音。
5、整体感知课文:小组交流自己读完课文后解决了哪些问题,并填空。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写了______在_______节,思念___________的事。
三、再读课文,解词识记。
1、轻声读课文,看看自己还有哪些读不懂的词语同桌交流。
(图示解词)相机引导理解扶老携幼茱萸。
2、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认真观察,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
(2)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及易写错的字教师进行范写指导。
第二课时。
一、古诗导入,质疑问难。
1、点击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由课题引出古诗,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古诗读准确、读通顺。
3、质疑古诗。
默读古诗,思考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的?
4、初步理解古诗。
(1)带着问题读课文,看自己能解决多少问题。
(2)同桌再次讲座交流自己的收获。
二、诗文对照,理解感悟。
过渡:小朋友读得可真认真,现在教师就来检查大家解决了多少问题: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2、找出相应小节。读一读第一节,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3、指名回答问题,相机板书。
4、.师: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5、师: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习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6、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8、一起读出王维此时此刻的感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读:王维独自在长安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从哪些词语看出的?你是怎样理解“扶老携幼”的;“兴高采烈”可以换成了什么词,试着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2、师: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点击出示第二句诗并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点击最后两句诗,齐读这两句诗并说说这两句诗表现的是哪一节的故事?
2、王维在重阳节是如何思念亲人的,轻声自读第三节,相机理解“天各一方”
3、王维此时的心情真是复杂极了,他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可以用哪个词概括?指导理解“思绪万千”
4、在浓浓的《思乡》曲中学生比赛朗诵古诗。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教师出示王维的《杂诗》引导学生深情吟诵。
2、回忆以前学过哪些思乡诗,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
3、搜集1-2首思乡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准备参加古诗朗诵会。
4、师总结:风筝飞得再高总有一根线在牵引,雄鹰飞得再高总能在大地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对亲人对故乡的眷恋、思念!最后让我们一起登上“华山”和王维一起深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通过平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案背景: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课文,为古诗的学习提供了范例。课文第一部分故事的学习,是第二部分诗句学习的铺垫,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八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不觉已经()。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习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八、作业: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九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客王维
登高插茱萸遥知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十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配乐)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在外地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念我们。爸爸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读顺课文。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茱萸、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义。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身居异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初步明白“读懂写作背景”来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诗作,引入“古诗学习方法”的思考或回顾。
1、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你们会背哪些? 生背古诗。
2、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有很多很多,学习它如果只靠课堂、只靠老师是远远学不完的,这就需要靠我们自己学会。怎么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以往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
3、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
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跟李白、杜甫差不多齐名,9岁时开始学习写作,被称为“神童”。山水田园诗写得特别清新自然。“诗佛”之称。
(2)师:了解作者写作原因、生活背景也是读懂古诗的一种好办法。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提供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读了这份资料一定会读明白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3)板书课题,学习其中生字“佳、倍”。读题,“佳”的字形要点,佳节?举例。佳节时分你们会是什么心情? 可有位诗人并非如此。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一遍课文,不会的字,可借助生字表的拼音。
师:通过读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吗?字认识了——看生字表检查读音,哪些字需要重点学习,哪些字不用学习? 去掉拼音再读,带进词中再读。
(1)指名四个学生分段读全文,读得好的夸夸他。
(2)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向同学老师提出来。交流初读的疑惑。
相机学习——重、扶、幼、采、念。
(出示)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出示)茱萸 登高远眺。
(4)小结读书方法。读书惟有动口、动脑,才能读准确流利,才能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强化感知。
1、师范读。
师:会读了不算读好了,还要读出味儿,读出感情。听老师读课文,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教师相机出示词语: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登高远眺 思绪万千。
四、自主学习,诗文对照,初步理解诗意。
1、生默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看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划出有关句子。 着重学习古诗一二句。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
师:划好交流一下,哪些句子能解释哪一句诗的意思,把它们对上号。如有不同意见,要互相说说理由。
3、学习小组讨论。
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根据你们找的句子,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一下对古诗一二句的理解和体会。
(一)理解第一句诗。
2、生交流理解。
(1)相机点拨两个“异”意思。
说说两句诗意、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佳节”在这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3、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诗人会倍思亲呢?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生说。——谁能读出“更加思念”的味道?
有感情地读第二段的第二句。
生交流。圈划诗中的:思。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的第三句。课文中,王维是怎么“思”的呢?读读描写“思”的部分,“……”号表明他还在想什么呢?——想象,补白说一说。
(师:是啊!,十五岁的王维,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清明时节雨纷纷,他会想着家里祭祖扫墓的事儿;中秋节圆月高照,他会念着与家人团团圆圆吃月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两年了,七百三十天,他举目无亲,没一个亲人相伴。现在,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欢欢喜喜头插茱萸,去登高望远,而他呢,只能——读!全诗)。
师:同学们,当后人读到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念起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后来,这句诗就成了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感受的千古佳句。
(4)小结:第二段帮助我们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全段用热闹的场景衬托了诗人的孤独。诗人写诗时的背景材料对我们理解古诗是多么重要啊。——学习这样的课文,就要特别注意哪些语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中的诗,理解诗中的字词。
(5)认一认游戏。巩固认读本课的一类字。
书写。引导先观察字的形状特点,指导书写“重、幼、采、佳”,描红一类字。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深入理解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体裁,感受王维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体裁。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你们过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心情怎样?
3、大家过节开开心心的,但是唐朝有位大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4、解题。
5、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简介王维)。
二、初读古诗。
1、理解诗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句千古名句,他出自王维的哪首诗?(出示诗题,学习生字“忆”“兄”和九月九日,山东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呢?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流利。
3、检查自读。
检查生字“独”“插”“茱萸”
观看图片资料,了解茱萸。
古诗朗读比赛,每一个大组选一个同学,其他同学都当小评委。
学生读古诗,小评委评价。
齐读古诗。
三、读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提问。
3、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新词。
重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思念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四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评价。
4、解决学生的提问。
(2)带着你们的感受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齐读。
(4)这一段的描写和古诗中哪一句相对应呢?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的意思是什么?“异乡”就是他乡,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1)你怎么知道这句诗的意思的?
(2)我们也来看看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课文中的佳节就是指那个节日?
(4)重阳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呢?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交流。
(5)像这样快乐美好的节日我们就称他为佳节。
(7)从哪个句子你感受到了?
(8)诗句中哪个词你感受到了更加的意思?
(9)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却孤身一人,怎么不思念亲人呢?齐读第二自然段。
5、学了第二自然段,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与第二句诗相对应)。
6、那第三自然段呢?(与三四句诗相对应)。
7、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简介文包诗。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小结:明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身居外地的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作业。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请同学们收集王维的诗读一读。
2、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办个小小诗歌会。
3、继续朗读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三
1、割不掉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老师找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付在课文后面,小朋友们课后去读一读,品味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试着去写一写。
2、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背一背这首诗,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课吧.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配乐集体诵读古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一、感情调动,导入 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华
山
(西)长安家乡(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思亲
华山
(西)长安
家乡(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总第108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1.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背诵思念家乡的古诗。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由读读。
4.解释题意。
(2)简介王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插、逢、忆”。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总第 109 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重阳、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字词,听写 。
2.引导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交流。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的寂寞心境。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三、总结全文。
1.总结谈话。
2.朗读背诵。
四、造句练习: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用“兴高采烈”造句:
1.精读课文时时先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出示范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学生朗读范句知道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情境。
4.练习词语搭配,如“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秋游)等。
5.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6.学生口述句子,经过评议、修改,最后书面造句。
五、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王维 九月九日 忆 山东 兄弟。
异乡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课时(总第 110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3.默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诗文,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完整的叙述诗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和诗文。
2.指名说说诗所表达的意思。
3.听写词语和诗。
4.当场校对订正。
二、总结课文。
3.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七
1、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情齐读。